夜上海论坛 资料文库 安全危机管理范文

安全危机管理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安全危机管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安全危机管理

内科安全管理中的危机管理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危机管理在内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6年1月至12月开始在我院内科安全管理中实行危机管理,作为观察组,并将2015年1月-12月未实行危及管理之前内科安全管理情况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医院工作的满意程度和危机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为88.5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20%。同时对照组患者危机事件发生事件概率为31.27%,显著高于观察组的9.45%,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危机管理应用在内科安全管理中能够有效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对医院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关键词:内科安全管理;危机管理;患者满意度;危机影响因素

引言

在内科临床中,危机发生的频率也要远远高于科室,所以应该对内科的进行更有效的安全管理[1]。研究表明将危机管理应用在医院内科安全管理中,能够降低医院内科安全危机事件的发生概率,提高患者对医院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内科安全管理的管理质量。为此本文通过危机管理在我院内科的实施情况,探究了内科安全管理中危机管理的应用,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内科基本情况:我院内科共设有床位40张,医务人员共16名。其中有3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生以及10名护理人员。同时我院分别有4台心电监测护仪、心脏复律除颤器和呼吸机,并配有完善设施和人员的重症监护室(ICU)。我院内科每年平均挽救患者生命近100例,经过治疗出院康复的患者数量众多,是我院的重要科室[2]。

1.2方法

继续阅读

危机管理在安全生产中管理制度的运用

1目前我国在危机管理方面所存在的缺陷

1.1对待如何降低危机方面所存在的缺陷

夜上海论坛 矿难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建立有效的危机预警体系。在煤矿生产中,没有建立各种信息交流传递,并及时向上级汇报状况的机制。并且对于危机来临的征兆没有准确认真分析,更别提及时做出正确的决定,所以不能及时将危险通知处于危险状态的员工们,这样事故发生就造成人们生命财产受到损失。所以有关部门一定要监督煤炭生产企业建立有效的危机预防和安全预防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前发现事故征兆,并迅速的疏散处在安全状态的职工,也只有这样才能将事故扼杀在萌芽之中,才能避免事故发生造成人员伤亡。所以一定要加强监督,让煤炭生产企业重视预警体系,将职工的安全摆在第一位,保证预防机制的同时要使信息准确快速的传递,达到预防的效果。

夜上海论坛 1.2对待如何处理危机方面所存在的缺陷

一些不负责任的煤矿对危机应急预案采取应付上级检查的态度,并没有具体实施,而且针对安全问题的应急预案实施起来难度大,没有针对性,万一发生了事故,这些预案完全就是废纸一张,根本不能来进行疏散和救援措施。这些弄虚作假的企业将工人的生命安全当作儿戏,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跟没有仔细进行培训、贯彻和实施等一些列措施,所以发生事故时,这些预案就形同虚设,完全派不上用场。这种问题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强打击力度,对不经过严格的培训等安全教育措施及编制不合格的应急预案的企业停止生产,有关部门还要时时对煤矿进行审核检查。

夜上海论坛 1.3对待如何总结危机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危机总结是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使危机管理达到更完善的地步。然而按键部门却把它当儿戏,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把总结工作认真的完成,而导致危机频繁的发生。从以往的安全事故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危机总结不到位的企业往往是事故频繁发生。尽管有关部门对一些煤矿采取过一些整改,停产的措施,但是没能达到防止事故发生的初衷,而且表面上的大力打击最终还是蒙骗人民,背后的潜规则实际更鲜为人知。

2对于危机管理的几点建议

继续阅读

次贷危机金融管理与国内安全体系

美国次贷危机从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信用风险发展为一场全球性系统性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失灵”,特别表现在对次贷发放机构、投资银行、新兴市场投资机构以及评级机构的监管上。这次危机启示中国金融业,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和金融危机处理机制,保持金融监管水平与金融创新步伐相适应,尽快推动新资本协议的实质性实施,是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监管;金融安全

一、次贷危机中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失灵”

(一)对次贷发放机构盲目扩张次贷业务的风险监管“失灵”

夜上海论坛 1联邦政府住房金融监管部门对次贷市场监管的失误

夜上海论坛 次贷危机的发生,联邦政府住房金融监管部门对房地产金融业监管不力,导致信用风险在住房信贷市场孕育和集聚是关键原因。美国拥有全球最完善的住房金融体系,也拥有较完备的住房监管部门和监管手段,但从次贷危机发生的现实看并非如此完备。首先,在住房贷款一级市场,联邦住房金融委员会是政府设立的监督机构,该机构将全国划分为12个片区,相应建立了12家联邦住房贷款银行(FederalHomeLoanBanks,FHLB),12家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共吸收了8104家抵押贷款发放机构作为会员机构,这样,使联邦住房金融委员会通过直接监管12家联邦住房贷款银行,间接实现了对一级市场的监管。但问题是8104家会员机构并不是美国全部的抵押贷款发放机构,2007年发放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占美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总额的84%,另外尚有16%的其他住房贷款发放机构未受到监管。而且占有次贷市场59%份额的前10大抵押贷款发放机构,都不是联邦住房贷款银行的会员。其次,从房地产二级市场来看,大约80%的MBS(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ortgageBasedSecurities,MBS)是由政府支持企业发起的,受联邦住房企业监管办公室的严格监控,但由私人机构发行的另外20%的MBS则不在其监管范畴。作为金融企业,贷款机构为了追求更高利润大力拓展次贷市场也无可厚非,但是金融监管当局却需要站在战略高度,在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宗旨下,从宏观上把握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的利害关系。但由于美国金融监管属于分业监管模式,因而缺乏全局性的机构来前瞻性的监控金融创新的

2商业银行等贷款机构次贷业务暴露了风险管理“失灵”

(1)贷款流程创新助长了次贷风险集聚。在金融自由化、市场流动性泛滥、房地产业泡沫背景下,银行等贷款机构为了获得更高利润,对贷款流程进行创新,即贷款发放机构不直接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进行审查,而将该业务外包给中介机构——贷款经纪商。贷款经纪商原本是购房者的人,为购房者寻找最佳的贷款机构及争取有利的贷款合约条件。但在竞争激烈的次贷营销中,银行等贷款机构把贷款审查环节外包给了贷款经纪商。据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HUD)的报告,60%的住房抵押贷款发起和贷款交易是由经纪人完成的。受利益的驱使,贷款经纪商从中介服务变成为金融机构“卖贷款”,有意降低贷款标准,放松对借款人的信用调查。而次贷借款人普遍文化程度低,缺乏基本金融知识,在低首付、低利率的诱惑下,实际是借了高成本、高风险的贷款。另一方面,次贷发放机构由于通过证券化过程能够将次贷的信用风险分散和转移,因此也放松对借款人的偿债能力调查,主要依赖贷款经纪商。这样,许多通常被认为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借款人就容易地获得了房屋抵押贷款。据2007年底的一项调查显示,次贷中60%购房者的申报收入被至少夸大了50%。而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对这些明显违规的做法既没有及时风险提示,也未采取有力措施纠正。

继续阅读

民航业的危机管理研究

《管理工程师杂志》2014年第五期

一、我国民航业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夜上海论坛 1.民航企业对危机缺乏全面的认识我国民航企业对危机缺乏全面的认识。当前一些民航公司对于航空业危机的理解停留在安全危机的阶段,并没有意识到航空业自身属于强周期性行业,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中的突发危机会对航空业产生巨大的影响。迄今为止,我国民航业仍然缺乏应对危机管理的体系,每次危机事件的发生都会对民航业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2.民航业的危机管理缺乏系统性我国民航业的危机管理缺乏系统性。大多数发达国家重视各领域的危机管理建设,以备危机发生时人们能够迅速反应,资源调配能够得以高效地进行。我国当前的危机管理缺乏系统性,民航业的危机管理只是设立了各种应急方案,应急方案根据不同的危机种类设立,应急方案针对性过强,没有形成系统的危机管理机制。在民航领域发生危机时不能和设定的应急方案完全符合,而每次危机都有不同的起因、特点,应急方案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以至于在危机发生之后,当事人和航空公司往往由于没有对应的应急方案而不知所措,对采取何种对策难以抉择,无法高效地调配和使用各种资源,致使危机全面爆发。

夜上海论坛 3.民航业的危机管理缺乏战略性现代社会管理的一大特点就是战略性。一套成熟的具有战略性的管理体系要有足够的深度,足够的指向性,足够的广泛适用性,要能够在长时间内起到引领作用。我国目前民航业内的危机管理正是缺乏战略性。危机管理中缺乏对各种可能情况的预测,危机管理没有形成常态机制,管理制度不够深入明确,指向性不足,在多种危机面前没有普遍适用性,且适用时期较短,不具有长期性。需要将危机管理上升至战略的高度,才能在危机发生时很好地处理危机,避免危机影响的扩大。

夜上海论坛 4.民航业的危机管理缺乏预警机制我国当前民航业的危机管理缺乏危机发生前对危机的预警,对即将发生的危机没有敏感性,只是在危机爆发之后或平息之后才对危机发生的根源进行调查,对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制定处理方案,往往为时已晚。危机发生前往往都会出现各种迹象,只要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尽早发现苗头,在将危机的源头切断,就能避免危机的发生。然而正是由于民航业缺乏危机预警,无法在危机发生之前最小化其发生的可能,在危机爆发之后再去寻找危机发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方案,耽误了大量的时间,同时降低了行动的效率,导致危机的全面爆发。

5.民航业内普遍缺乏危机管理意识和安全文化我国民航业内部的各大公司纷纷以企业效益为出发点,在公司的发展中只重视公司规模的扩大,客源和货源的增加,企业利润的提高,只追求市场份额和企业效益,忽略了企业中危机管理意识的树立和安全文化的建立。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决策中,经济效益的提高永远被放在首位,而危机管理往往被忽视。

夜上海论坛 6.民航企业公关能力不强危机发生之后的公关行为是危机处理的善后工作,有较强公关能力的企业可以在危机发生后将危机造成的社会影响最小化,可以转移人们的注意力,维护公司的名誉,最小化公司的经济损失。我国民航业中的主体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长期以来过于依赖政府的管理,而政府部门也存在着管理过于严格、过于深入的现象,导致了这些企业独立处理问题能力较差,企业的公关能力较差,在危机发生之后,无法在社会范围内处理好公共关系,最终只得依赖于政府部门,而政府部门往往采取不予回应或者不公布真实信息的方式,难以获得民众的信任,使得国有民航公司的声誉下降。

继续阅读

公共危机管理科技支撑机制的建构

在实践应用方面,发达国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日本在公共危机领域科研投入巨大,每年投入上百亿日元资金,平均每个科研人员有一亿多日元的研究经费。近几年,日本在遥感遥测等先进技术方面下大力气,大大提高了灾害、气候的监测预警水平;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是统管全国公共安全科技保障体系建设机构,通过提供知识、技术和设备的方式,已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多级实验室的反应网络。发达国家一是重视社会媒体的作用,利用现代网络通信,对公共安全预警预防和应急制度进行广泛宣传,促进公共危机事件得到及时的和有效的解决;二是重视危机演练,各类公共安全指挥系统定期进行不同范围、不同级别的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预演;三是重视科技专家和高新科技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重视公共安全志愿者队伍建设。

国内现状

2005年我国科技部了一个国际科学技术发展报告,其中指出安全研究在大西洋两岸极受重视,我国政府将安全研究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范维澄提出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如何科学决策、科学协调和处置,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决都需要从科技角度提供理论、方法、技术、装备和人力资源的持续支持,这一点也是公共安全科技和教育界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黄明解提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科技支撑体系主要由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平台建设、应急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应急技术与管理标准化体系以及评价体系建设、应急技术与管理的学科体系建设等四部分构成。刘彦伟提出构建高危行业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宏观构架包括危险化学品监测预警技术平台、安全生产监管科技服务平台、重大危险源监控技术平台、应急救援技术支撑平台等四大平台。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普遍侧重于技术和应用,以及科技服务,对于公共危机管理中涉及的科学意识、科技培训问题的研究还非常缺乏。事实上,危机管理中的科学意识、科技培训问题与技术应用、科技服务问题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

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要素实践分析

1公共危机典型案例分析

夜上海论坛 在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是产生公共危机事件的一个诱因,如科学技术的滥用和缺失,但是科学技术更是预防危机、应对危机的重要力量,因此,科技对公共危机管理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选取近年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分析比较公共危机事件在预防预测阶段、应急阶段以及恢复学习阶段中对科技的实践需求以及科技发挥的支撑作用。本文共搜集了16起公共危机事件,提炼出其中的科技因素,如表1所示。从中看出,科技管理方法、危机意识、经济发展方式、公共安全投入、科技研发、科技人才、科技装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的培训、科技知识培训、检验检测技术体系、检测网络、监测信息传播、地方预案、安全标准、应急信息通报以及制度体系等是这些案例反映出的现实的科技需求。

2公共危机事件的科技因素

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界定公共危机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第二类是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第三类是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等。第四类是社会安全事件。

继续阅读

危机管理解决途径

夜上海论坛一、危机损害

夜上海论坛 从传统安全视野看,当前中国毫无疑问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最强大、最繁荣、最稳定的时期:中国第一次没有敌国;中国GDP、外汇储备、贸易实力等重要国力指数不断创造历史新记录。

但从非传统安全角度看,近年中国各种危机频繁发生,对中国人民生命和财富造成严重损害。

(一)危机严重损害中国国民生命

夜上海论坛 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死亡仅2千余人,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话题。

但根据中国第四届伤害预防控制学术会议《中国伤害研究业务报告》:中国大陆每年至少有2亿人遭遇伤害事故,其中70万人死亡、100万人致残。①以下有关中国危机管理现状的数字是触目惊心的:

夜上海论坛 1.中国每年自杀身亡者达25万人,②位居世界第一,但自杀在中国只是第五位死因。按照联合国观点,“自杀未遂人数是自杀死亡人数的10倍至20倍”。因此每年中国自杀未遂者估计达250万人至500万人之巨。

夜上海论坛 2.中国每年交通事故死亡近1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汽车拥有量是全世界的2%左右,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则是全世界的20%。同时,中国交通事故致死率也是全世界最高的。2004年我国交通致死率为27.3%,而同期美国为1.3%,日本为1%。③足见中国国民素质和行政管理存在问题。

继续阅读

论社会安全事件预警及管理对策

夜上海论坛摘要:从研究社会安全事件及其特征入手,分析我国社会安全事件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社会安全事件预警机制的构想。

关键词:社会安全事件;预警;管理

夜上海论坛 一、社会安全事件及其特征

夜上海论坛 1.社会安全事件对于社会安全事件的界定并不统一,学术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社会安全事件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重大群体性事件’‘严重暴力刑事案件’‘恐怖袭击’等一切严重威胁社会治安秩序和公民生命财产安全,需要采取应急措施进行处置的突发事件。”[1]社会安全事件往往存在一些冲突,有学者按危机冲突的社会学成因将其分为“经济型的直接冲突”和“社会型的间接冲突”[2];有学者按危机冲突的外在表现形式将其分为“集群行为”和“集体行动”[3]。无论哪种冲突,如果政府能有效介入危机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妥善处理已有的利益诉求,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范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

夜上海论坛 2.社会安全事件的特征(1)突发性和紧急性。社会安全事件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但这只是一种表象,它的发生也需要一定量的积累,通过量变达到质变。这里所说的质变就是危机的爆发,而这个量变是可以进行控制的。社会安全事件的产生在很多层面上是可以控制的,只是在量变向质变积累的过程中人们忽视了其过程,最终感受到的只是质变后的突发性和紧急性。(2)不确定性。社会安全事件具有不确定性,事态发展的不确定性是社会安全事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事件的起因不清楚,诱因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结果更是多种多样的。受众的反应程度受其自身因素的影响而各异,加之社会管理有效程度的差别,社会安全事件的发展与变化方向是多变的,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通常,危机现象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引起多方面连锁反应,只有掌握危机产生的真实原因,控制其发展态势,预测其发展方向,才可能极大地降低其不确定性,将其危害程度降到最轻。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安全事件既是不确定的,也是确定的。(3)社会性和扩散性。社会安全事件具有社会性和扩散性,可以影响大众生活和社会秩序。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是动态的,其影响和危害也具有扩散的特点[4]。一个危机事件常常会引发另一个危机事件。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公众的第一反应和心理需求就是了解事件的有效信息,预判事情的发展态势,清楚事件的发生范围,了解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是否能应付当前的局势,进而推测该事件是否会威胁到自己的切身利益,等等。如果信息传递不畅,或者存在一些“小道消息”“独家秘闻”等,就会引发因不掌握情况而产生的公众恐慌心理和社会动荡。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在危机发生后的第一时间通过多渠道,采用多方式,将准确的有效信息传递给公众,这既是避免谣言扩撒、消除民众恐慌的最有效手段,也是树立政府公信力、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基本要求,可以有效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次生危机。(4)破坏性。社会安全事件具有破坏性,破坏性是社会安全事件的本质特征。社会安全事件又称社会安全危机事件。一个事件或一个状态之所以被称为危机事件,就在于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受到了影响,基本的价值观受到了威胁,如果不加以及时控制,群体或社会就有可能被“肢解”,或发生混乱,其后果一定是负面的,只是程度不尽相同[5]。社会安全事件的破坏性又分为有形危害和无形危害两种。前者包括物质财富及生命财产受到损伤、损害,如人员伤亡、公共设施受损等;后者包括公众心理创伤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等。通常无形危害破坏性更大,影响也更难消除,必须加以高度重视。人们在危机过后产生不安全感、压抑、不满等社会焦虑和紧张的心理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

夜上海论坛 二、我国社会安全事件管理现状

夜上海论坛 我国应急管理的专门法律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2003年“非典”爆发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事件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视程度。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设置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与国务院总值班工作。至2006年底,全国96%的市级政府,81%的县级政府成立或明确了社会安全事件管理的常设机构。2007年,国家颁布《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构建了“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纵向集权式应急管理体系。该体系体现了各政府职能部门归口管理、分兵把守、自成体系的特点,但同时也暴露出各危机管理机构相互协调不足、情报收集共享机制脆弱等问题,尤其在社会安全预警方面,还需要作更深入细致的工作,如明确应急反应系统流程,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以及开展应急管理演练等。

三、国外相关经验

继续阅读

我国应对公共危机的治理及对策

夜上海论坛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对于公共危机的认识与管理以及应急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但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事故灾害等公共危机,依旧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产生巨大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带来灾难性的破坏。文章试图通过对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安全等领域的公共危机治理提出对策思路,以期能对我国公共危机事件的治理体系有所完善。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公共危机;危机治理

危机的负面影响,使得人类需要以更加客观、理性的角度来看待危机,不断改进和完善应对危机的能力。我国的应急处理工作分步骤、循序渐进,逐渐使我国的公共危机应急处理实现集中统一,确保公共危机应急处置的合理、高效、科学。世界各国在公共危机发生后高度重视应急处理及后续的管理体系建设,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都建立了贯穿各部门的应急管理网络。从借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我国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将建设重点放在统一性、协调性、权威性、有效性的部门工作。危机的不确定性使得人们无法规律地知晓其来临的时间和区域,人们对危机的认识也存在一种偏差和概率,但即使不能完全阻止危机的发生,也能通过危机的预警使人们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

一、对公共危机的认识过程与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运行方式以及公众的观念等都产生了深刻变化,客观上需要构建中国新型的公共危机治理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众多社会力量由于缺乏专门的组织形式和对应的制度体系及平台,其组织化程度较低,不能发挥短平快的特点,其专业性强、灵活机动的独特作用也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公共危机治理体系要发挥作用,首先就要明确危机的类型、影响程度,而后要区分所在行业、领域、部门等的不同,甄别参与的主题,最大程度在体制制度的设计上体现出多元化危机治理的要求。纵观我国公共危机治理,在认知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公共危机事件所具有的突发性强冲击力以及其自身的新闻价值,使得事件本身的相关信息成为政府和媒体争相关注和争夺的焦点。其次,公共危机事件管理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有利于规范信息传递的真实性,也进一步要求信息透明公开化。再次,在国家政府还没有建立健全完善公共危机治理体系之前,政府对公共危机的社会认识下应急管理模式的认识还有待提高,政府部门公共信息的传播都是典型的单向传递。最后,对媒体相应的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和改革。媒体报道的自由度受限制的同时,使得一些社会隐患无法通过媒体的报道而公之于众。

夜上海论坛 公共危机治理中的管理模式社会认知的路径选择各有不同。作为影响公共危机治理模式社会认知路径的政府、媒体和公众,都有着自身力量相互的关联性,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第一,政府主导。在重大危机事件中,政府发挥着主要作用。重大事件往往威胁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政府必须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危机的情况,以便快速做出反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局面以保持和恢复社会的稳定。公开透明现实信息,保证信息的安全、权威与准确,让权威部门对可能恶化的局势信息加以控制,同时又要预防不利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二,媒体主导。对媒体来说,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和监督的作用,积极吸收危机的重要信息,为公众第一时间报道最新情况。同时,也对政府的决策进行监督,发挥媒体应有的信息公开作用。第三,公众主导。公众的力量是不可忽视和估量的,公众自发形成一致的、强大的力量在危机治理过程中也将影响政府的决策以及媒体的报道。第四,三者通力合作。在危机的不同阶段,政府、媒体和公众这三者分别发挥各自的影响,而这种合力又最终作用于危机的发展过程、决策阶段和控制方面。充分调动三者的力量功能,促成公共危机治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及时了解、控制和解决危机带来的影响。

二、自然灾害危机治理

自然灾害自古以来总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接踵而来,也时刻可能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如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就考验了人们面对自然灾害的应变能力和减灾救灾的综合治理能力。自然灾害的警钟时刻敲响着,提醒人类社会时刻关注社会自然环境。而中国境内自然灾害的频繁爆发也使得我国灾害损失极为严重,其破坏性后果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公民生命财产以及人们群众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建立综合性、协调性、可持续发展性的公共危机治理体系,能有效地降低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同时也能提高政府在治理公共危机时的治理能力。“地球日”发起人盖洛德•纳尔逊曾精辟地说:“来自自然的威胁(生态危机)是比战争更为危险的挑战,从德国和日本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可以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起来,但没有一个国家能从被毁坏的自然环境中迅速崛起。”主席在2016年7月28日参加河北唐山市考察时强调:“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作为公共危机治理的组成部分,自然灾害危机的合作治理对策有着不同的思路。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