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资料文库 根雕艺术的装饰风格范文

根雕艺术的装饰风格范文

夜上海论坛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根雕艺术的装饰风格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根雕艺术的装饰风格

一、根雕的历史探源

夜上海论坛根雕,则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就是说在根雕创作中,大部分应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根据考古发现,我们的祖先不仅采用木、玉、骨、石以及贝壳等物制作装饰品,同时也采用树根或竹根制作装饰品。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战国时代的根雕作品“辟邪”,作为镇墓兽的这件根雕作品,虎头龙身,四足雕有蛇、雀、蛙、蝉等纹样,富有动势,显示出两千三百多年前我国古代根雕艺术品已达到了自然形态和人工雕琢巧妙结合的水平。西汉时期,孔子的后裔曾利用楷木自然弯曲的形态制作拐杖。

南北朝时期,已出现了不少利用树根制作的杖头、笔筒、佛柄、抓背、烟斗等实用品和家具。隋、唐以后,根雕不仅在民间普遍流传,同时也得到皇室贵族的青睐,据《新唐书•李泌传》记载:“泌尝取松樛枝以隐背,名曰‘养和’,后得如龙形者,因以献帝,四方争效之。”说的是唐时邺官李泌采用天然树根,制作龙形抓背献给皇帝一事。韩愈在《题木居士》中有“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的诗句。诗中的“木居士”,就是一件被视作“神佛”形象的根艺作品。宋、元时期,根的艺术不仅在宫廷和民间流行发展,同时还出现在石窟、庙宇之中。在我国的一些石窟和庙宇内,至今仍然保存着根雕的佛像,这些树根雕刻的佛像,可与泥塑、石雕相媲美。四十多年前被毁的苏州饮马桥堍关帝庙内的关帝像,就是用树干带根雕成的。如今在上海豫园玉华堂内所陈列的根制双椅、玉玲珑麒麟和凤凰等实用品和观赏品,便是明代人所作。《陶庵梦忆》一书,对明代人的根艺创作有着详细记述:“貌若无能,而巧夺天工……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行之盘根错节,以不易刀斧为奇,经手胳冲磨之而逐得重价。”

二、树根的特质比对及创作要点

根艺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从选材、造型、构思和制作,直到命名,需历时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方可完成。选材是根雕制作的第一步。根雕用材必须选择材质坚硬、木质细腻、木性稳定、不易龟裂变形、不蛀不朽能长久保存的树种,如黄杨、檀木、榉木、柏木、榆木等都是根艺造型的上好材质品种。被水淤泥淹没或深埋土中的死根,经数百年碳化形成的古老阴沉根木,其质坚几乎接近化石,更是根艺的佳材。根材造型的选择标准可概括为“稀、奇、古、怪”四种类型,此类素材在自然界极为难得。一般生长在平原或土层较厚山地的树根,因水和养分充足,生长快,木质纤维也较松,难以形成奇特形态。只有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根材,如背阳生长或悬崖峭壁石缝中,并经雷劈、火烧、蚁蚀、石压、人踩、刀砍而顽强生存下来的树根,由于光照不足缺土少水乏养分,久长不大渐渐变形,年愈久,质愈坚,造型也愈奇崛遒劲,是根艺的理想用材。根艺创作的构思,必须着眼于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之形,溢自然之美,而一切人为艺术的夜上海论坛再创造的痕迹需藏于不露之中。构思中应对根材作多角度的全面观察,反复揣摩,依形度势,深思熟虑后方能定型。

如构思未成熟一时难以立断的根材,可搁置一段时间,常有经过一年半载后方能发现意外的收获。根雕的制作一般可分为脱脂处理、去皮清洗、脱水干燥、定型、精加工、配淬、着色上漆、命名等八个步骤。巧藉天然要贯穿于创作的始终。当选到一块具有自然形态美和创作价值的根材时,有的可以一目了然,确定创作主题,但这种情况极少。大多数是第一印象觉得其形态美,可以利用来创作点什么,但究竟创作什么并不清楚。对于一个七枝八杈、形态复杂的根体。经过作者推敲确定主题后,下一步就是制作阶段。在制作时要贯彻“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制作原则,围绕着主题思想的要求,巧用心计,合理而慎重地取舍。除对局部作少量的修饰和必要的雕琢外,重点应放在巧妙地利用根的自然形态上,如枝、须、洞、节、疤、纹理、色泽、态势等,尽量使这些天然特点和神韵,在已确定的艺术形象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充分的体现。在这种创作思想指导下,因材施艺,进行取舍、雕琢、磨制等一系列精到的加工,做到巧藉天然,美有所用,使自然美的“奇”与人工美的“巧”,自然地结合起来,实现原定的创作设想。由于根雕要巧藉天然,虽经施艺但不留明显痕迹,使整个作品的艺术风格浑然一体。

三、根雕的艺术特征探析

曾一度为皇室贵族所垄断的、本属劳动人民创造的根艺,如今回到了人民大众的生活之中。近年来,根雕艺术以其独有的风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为了继承发展和普及我国这一传统的艺术,提高它应有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使其成为一种较为完善的具有系统理论的艺术,1985年在北京成立了全国性的根艺研究组织———中国根艺研究会。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古老的根艺已焕发出艺术的青春,被外国朋友誉为“东方最有特色的艺术品”。一般工艺品大多是工厂化批量生产,一个模具可以生产个成千上万个相同的作品,因而各家各户的装饰品,难免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而根艺作品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可以说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它那美妙自然的形态是不可能人为去复制的,这正是根艺的难得和获宠之处。因而根艺成了如今人们居家装饰的高贵艺术品。根艺品千姿百态,饱含野趣,充分显示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魅力,人们在享有现代工艺美术、高科技艺术的今天,仍然热衷于欣赏具有古老原始风味的根艺品,充分说明了人们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含蓄是美,稚拙也是美。树根的造型艺术离不开稚趣朴拙之美。我们的先辈们就将朴拙定为绘画艺术的审美标准之一,并从不同的艺术门类进行不懈的追求。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一生反对虚伪,反对做作,故而他强调“大巧若拙”、“大象无形”、“见素抱朴”。庄子主张“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以至韩非子的“好质恶饰”。他们都从不同角度赞颂了树根的稚拙之美,赞颂了艺术的朴素之美。纵观古今中外多少绘画巨匠、诗仙诗圣都与民间歌谣、泥塑、剪纸、原始岩画、壁画结下不解之缘,并不断从中汲取丰厚的艺术营养,从而使他们的创作能表现那种来自生活的朴素单纯、天真烂漫、稚拙童真之美。而这种童年天性的单纯美,恰恰是这些艺术大师们成熟的标志。

夜上海论坛树根还具有本质美,因为树根本身受大自然风雨雷电的侵蚀和石挤、虫蛀及各种自然灾害无意雕饰而形成的千姿百态和丰富多彩的美。这种天造地设的本质美,正如美学家康德所说:“自然看起来像艺术时是美的……”。那树根的粗细交错、疙疙瘩瘩、顿挫起伏、奇节怪瘤、弯曲扭结、窟窿癍疤,从而千姿百态,既有雄奇的美,也有柔媚的美;既有苍劲的美,也有节奏的美;既有残缺的美,也有古朴典雅的美……这种巧得天成形态各异的诸多的美,不仅赋予人们神幻朦胧、气势磅礴、风韵古朴、天趣盎然的美的感受,还给人以文雅或粗野的迥异和深邃的遐想,令人陶醉而惊叹。它占据了人的心灵,证明了人们的想象,也更令人难以复制,难以仿造,难以用笔墨表达得淋漓尽致。唐代画家张彦远曾写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的根艺作品,都包含了树根本质中所固有的美,它不但使人的悟性与自然之功的奇妙相结合,也满足了人们追求艺术奥妙的心理需求。人们可以利用树根的疙疙瘩瘩拟作动物的肌肉块,也可以利用根的纹理表现动物的皮毛,还可以依据树根的天然残缺的某个孔穴当作动物的眼睛或嘴。可见,人们之所以利用树根制作根艺术品,重要的是在根的本质中蕴含了自然与艺术的巧妙吻合,使人们可以借根之形态表人之意。这种美的本质,就是表现大自然的精华,使它成为人们精神情感的乐章,以它独特的艺术语言与人们对话。艺术大师刘海栗对根艺如是说:“根艺可以登大雅之堂,在美术史上找到了适当位置,这项工作,值得有志者终身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