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原文化传播的路径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共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建设高度契合了中共中央的这一重大部署,是立足河南省情、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生动实践。这“四个河南”建设既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而“文明河南”建设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战略部署,可为河南省中心工作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曾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P105)。《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明河南建设的若干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推进文明河南建设,有利于生产、提供更好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解决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提升人们幸福指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可见,文明河南建设与中原文化传播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包含着道德,社会的文化程度昭示出社会的道德水平,而社会的道德水平又反映出社会的文化程度和文明程度。高尚的道德文化品质会促使人们产生文明的行为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取决于该地区的文化认同度和文化自觉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孕育着河南特有的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这些文化元素是文明河南建设的根基。中原文化的精神实质对提升民众文化素养、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力量。因此,推进中原文化广泛传播,弘扬中原人文精神,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可不断提高全省人民道德文化素质,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从而从根本上推进文明河南建设。当前,河南省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紧要关口,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要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总目标,切实推动“德润中原、文明河南”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就需要充分发挥中原文化凝心聚力的作用,在精神上聚集价值,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在行动上达到一致。
目前关于中原文化的研究颇多,但多偏重于中原文化形态及内涵、中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以及古代中原文化的当代转型、中原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应用对策等研究,仅有个别学者着重探讨中原文化的传播机制,如杨杰的《论中原文化的历史传统与弘扬传播》、骆玉安的《论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播机制和特征》等,关于文明河南建设背景下的中原文化研究尚属新兴领域。鉴于此,本文拟在继承和吸收理论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中原文化在文明河南建设背景下的历史新特点,思考夜上海论坛创新中原文化的传播样态,拓展中原文化的研究视阈,推进中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中原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于文化的创新,而文化传播样态创新需要在形式和内容上共同推进: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紧跟媒体技术时代步伐,实现从传统传播渠道向高科技手段转变;在内容上,不但要吸纳中原历史文化元素,还应结合当代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去加工、改造传统文化内容,打通传统与现代的脉络,赋予中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具体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占领主流文化传播阵地,发挥中原优秀文化的价值支撑作用
没有共同的文化基础、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的民族,不能称为真正的民族,不能构成真正统一的国家。中原文化的传播就是为了促进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2013年河南省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实施了以“人人讲文明,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德润中原,文明河南”道德素质提升工程,以期用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原优秀人文精神,为文明河南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基础。而弘扬以中原文化为底蕴、以现代文明为特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的中原文化精神,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关键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占领主流文化传播阵地,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基础工程,融入文明河南建设的全过程,使之成为人民群众普遍接受且自觉践行的价值观念,筑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强舆论引导,坚持正面宣传,讲好河南故事,传播好河南声音,全面提升河南形象,用正确的舆论导向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应积极推进“中原文化大讲堂”、道德模范故事会、中原道德文化宣讲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文化宣讲活动,突出中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凝心聚力的作用,使中原传统文化通过文化再造转化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资源。
二、创新中原文化传播样态,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这样谈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创造不能没有传统,没有传统就没有了生命的基础。同样,传统也不能没有创造,因为传统失去了创造是要死的,只有不断地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生命。”[2]而传播方式的创新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中原文化要想永葆自身的生命力和活力,就必须创新传播方式,以符合时代所需。1.加速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创新文化节目传播样式当前,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新媒体以其方便快捷、信息海量、受众门槛低等优势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强烈冲击。随着河南省网络建设的发展及网民数量的提高,截至2013年9月底,河南省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5488万户,居全国第6位,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一。其中固定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1087.6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4400.3万户,网民规模达到5755万人,手机网民数量为4735万,手机网民占全省网民的比例高达79.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3]。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已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新媒体的传播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传播方式,占领着大众的碎片时间,急剧改变着中国的传播生态和舆论格局。因此,扩大中原文化的传播力,应着力加大网络新媒体技术的研发和运用,积极创新文化传播新样态,占领新媒体传播的制高点。为此,传统媒体纷纷推出新媒体战略,拓展自身传播空间,而新兴媒体更是凭借技术优势整合传统媒体资源再传播,从而引发新一轮的传媒革命。例如,电视传媒和各大门户网站通力合作,或利用网络直播,或建立网站等对优秀节目进行宣传,以扩大栏目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比如2013年底河南卫视推出的文化类栏目《成语英雄》,就是借助网络新媒体技术给文化传播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运用舞台多媒体、通过互联网传播,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扩展了传播范围。除此以外,《成语英雄》栏目还创造了同名APP游戏,将中华成语文化通过看图、猜图和玩家合作或PK的形式展现出来,这种游戏覆盖了各年龄层的玩家,让人们在游戏中体会中国成语文化的智慧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事实证明,这一有效方式不仅提升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还在一定程度上开辟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新渠道,成为同类节目可资借鉴的范本。
夜上海论坛可见,文化传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发挥文化的渗透作用,使之具备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更深入持久的影响力,而网络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予了中原文化传播更广阔的空间。政府部门应积极开展网络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工作,充分发挥诸如手机报、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传播样式的优势,充分利用数字媒体形式宣传和推介中原文化,使其传播形式适应时代需求,逐步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2.打造区域文化交流平台,搭建中原文化融入现实生活的桥梁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应“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4]。因此,各级政府部门需全力打造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使中原特色文化以更为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给人民群众。中原文化要想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需凝炼中原人文精神,打造区域性平台,搭建其融入现实生活的桥梁,以引导民众在文化建设中展现自我,提升个人文化素质。目前,河南卫视比较成功的两档节目《梨园春》《华豫之门》,就是依托了中原戏曲文化资源和收藏文化资源制作的优秀电视栏目。2013年,《梨园春》引入季播概念,使节目焕散发出新的活力;《华豫之门》也全面升级改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些节目在传承和传播中原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提高了自身品牌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其成功之处在于这类节目为广大戏曲爱好者和收藏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文化交流的广阔平台。特别是这些栏目还利用微博平台,加强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使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在这里,民众不仅能够实现自我表现和自我教育的目的,同时也将保护中原戏曲文化和珍惜历史文物的社会共识推广开来。因此,搭建更多文化交流平台,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推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明河南形象的文艺作品,已成为河南文艺创作的核心任务。总结以上两点,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中原文化传播面临着时展的新挑战,要实现中原文化传承的社会共识,需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深化全媒体布局,推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站、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报、官方微博、微信等全媒体联动发展,创造尽可能多的双向交流平台,发挥网络媒体的信息功能、舆论传播功能和社会动员功能,在各种思想舆论交互叠加状态下有效控制其负面影响,加强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为传播中原文化,提供更多平台;另一方面,应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人们广为关注的文化热点,不断进行文化节目创新,提升文化节目层次,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加强文化的原创力和吸引力,在深层次、宽领域上推动中原文化传播。
夜上海论坛三、深入挖掘中原文化资源,展示中原文化独特魅力
夜上海论坛在谈到中华传统文化时曾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这对于推进中原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河南省是一个历史文化资源大省,全省18个地市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原特色文化资源,赋予中原文化以时代新内涵,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传播中原文化,在文化交融中实现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夜上海论坛1.注重文化创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厚重的中原文化是几千年来华夏文明智慧的结晶,特别是文字的发明,更是反映了中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发端于五帝时代的文字,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已是成熟的文字,它们是中国汉字的鼻祖,从甲骨文到金文、大篆、小篆再到楷书都是一脉相承的。因此,传承和发展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华文明,是中原文化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然而,时至今日,随着电脑的普及,键盘输入取代了规范书写,造成一部分人特别是青年学生对于电脑打字的依赖,甚至对于具体汉字写法都模棱两可,错别字、书写不规范等错误百出,中华汉字的魅力及其所体现的珍贵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现代科技发展的挑战。为重拾中华汉字魅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河南卫视借助中原汉字文化的历史优势,重磅推出了《汉字英雄》节目,集知识性和综艺性于一体,将文化与娱乐相融合。这一原创类文化节目不仅引领了电视栏目新方向,展现了中华汉字之魅力,也为青少年打造了展示汉字掌握水平和个性的机会与平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甚至要求广电系统学习借鉴《汉字英雄》栏目的做法,积极开办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创文化节目。《汉字英雄》栏目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来讲是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经久不衰的体现。
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但其蓬勃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因此,在当下,要想更好地促进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必须深挖中原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要研究传统文化资源中便于与时代衔接的元素,通过创新展示方式、创新寓意内涵、创新语言风格、创新平台载体等方式,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的传承和表现形式的传承有机结合,让传统文化的精华活在当下,为增强中原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认同、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发挥更大作用。”[5]因此,从这一点讲,《汉字英雄》的热播给中原文化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中原文化以其特有的历史地位、人文精神,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中长期处于主流地位。中原文化在其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除汉字文化以外,民以食为天的农耕文化、血脉相连的姓氏文化、天地人和道法自然的老子文化等都是中原文化的宝贵资源。当下要实现中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绝不是将这些文化符号视为“居庙堂之高”的空洞理论,更不是将其尘封在故纸堆里,而是要深入实际研究和挖掘这些文化资源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实质,并契合时代特质利用当下时兴的语言风格将之推广和传播给民众。《汉字英雄》栏目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启示:文化的传播需要赋予其当代价值,运用娱乐化的表达方式,加之新媒体技术对节目编排的创新,在展现其独特魅力的同时,也要让广大民众实现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从而主动接受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夜上海论坛2.发挥地方高校资源优势,深挖传统文化资源任何一种地域文化的发展,只有体现出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才能更好地推动文明进步。因此,文明河南建设必须根植于中原文化的深厚沃土,立足于中原地区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就中原文化资源的探索与挖掘来说,河南省高校有着得天独厚的在中原传统文化研究方面的优势:河洛文化、固始根亲文化、仰韶文化、大河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和突破。因此,在中原文化传承和发展中,河南省高校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使命。例如,郑州大学嵩阳书院国学院,就是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致力于培养国学高端人才;依托地域特色的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以“黄河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突出中原民俗与文化的研究,其优势在于文化、文学、历史、民俗和哲学等学科之间的融合;依托历史文化资源的安阳师范学院中原文化研究中心,以“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汉字文化研究”“红旗渠精神研究”等为内容,重点围绕殷商文明与中原经济区文化建设、汉字起源传承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开展高层次理论研究。同时,在豫高校还注重发挥中原文化的凝心聚力作用,十几年来,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中医学院等部分在豫高校,先后与台湾清华大学、静宜大学、台东大学等高校建立联系,通过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互聘讲学、举办学术论坛、合作研究等,在深入研究中原文化、传承华夏文明、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新形势新任务,为深挖中原文化资源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特别是2013年以来,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河南省高校(豫南)成立了廉政文化研究中心,不断深入挖掘中原廉政文化资源,致力于当前如何建立反腐倡廉长效机制、标本兼治遏制腐败等问题研究,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廉政建设出谋划策。例如,河南省内乡县衙官德廉政文化研究就在此背景下取得了新的突破。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衙是目前我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封建时代县衙,其厚重的廉政文化与官德文化深受各级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和全国各地游客的青睐和认可。
夜上海论坛2013年,在山东菏泽召开座谈会时专门引用了内乡县衙三省堂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内乡县衙官德文化研究在受到中央河南省省委、河南省政府和地方高校的高度重视下,不断取得新突破,在打造成为官德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成立古代官德文化研究中心的基础上,采取分阶段、分主题对县衙官德文化进行深入挖掘,逐步丰富官德廉政文化的精神内涵,拍摄了首部反腐倡廉的微电影《楹联背后的故事》,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公生明、廉生威”的廉政文化实质,为倡导高效、廉洁的文明社会风气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河南省高校在中原文化研究上尚面临着资金、技术等问题,在涉及中原文化交叉学科研究方面还需要不断取得新突破。因此,各级政府部门需要深入实际了解高校在新媒体时代推进中原文化研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积极鼓励在豫高校不断加大现代技术与中原文化资源间的融合,并为将中原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品牌优势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各级政府应不断完善相关科研奖励,鼓励高校积极创建中原地域特色文化研究中心,借助新媒体技术进行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的攻关研究,挖掘中原文化新的价值内涵,促进中原文化研究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3.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拓展中原文化传播范围一种文化越是具有较大的兼容性,越是具有更广阔的地域价值和价值普适性,就越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播优势。文化的的传承与创新还要求其扩大对外交流,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例如,《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明确指出:“要传承弘扬中原文化,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为此,近年来,河南省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根亲文化的发展,以此为内容的大型节庆活动在创新文化传播样态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以《大河儿女》《窑变之大宋风云》《老农民》为代表的电视剧,以《海外少林》《我与红旗渠》为代表的纪录片都以其更广的传播范围,在中原文化对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2013年河南省成功举办了中国(河南)国际民间艺术节,这是我国规格较高、规模较大的国家级国际艺术盛会;2014年中国文化部与河南省文化厅在泰国合作举办了“中国河南文化年”,通过演艺、展览、讲座等多项文化活动,将嵩山少林、龙门石窟、殷墟、白马寺、云台山等中原符号传播到泰国,让泰国友人领略到了中原文化的精美绝伦。近年来,河南省承办的高层次的文化交流盛会不断增多,这些活动在提升中原文化内涵、借鉴他国文明成果、传播中原人文精神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升中原文化核心竞争力
文化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中原文化传播要想获得长足发展,离不开层次合理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更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无疑是未来中原文化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原文化传播人才相对匮乏,尤其是缺少文化名家、大家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更缺少在国内外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家,这也是河南省丰富的文化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网络技术革新,河南省相关技术人才更显匮乏。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中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而解决文化传播人才匮乏问题,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的通力协作。首先,政府应承担起主要职责,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机制,做好青年文化人才的培养工作;应积极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机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完善高层次文化人才、网络高端人才的选拔、聘用和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其次,各级文化企业应不断增强自身实力,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为了留住人才、稳住人才,企业应积极配合政府完善相关激励机制,为文化人才成长提供土壤。同时,各级文化企业也应不断增强自身综合实力,从多方面为高层次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最后,高校应担当起文化人才和网络高端人才培养的任务,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推进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创新,与文化产业部门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培养文化发展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人才。例如,基于新媒体的微传播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动力,需要一大批紧跟信息时代步伐、具有网络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端传播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文化创意理念、创新精神的培养。其次,要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文化传播的创新不仅仅是基于单一学科的研究,也不是多个学科的简单交叉,而是多学科的融合与创新。最后,还应从市场需求出发,注重专业理论培养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具体的实践,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创造更多满足市场需求和人民需要的文化作品。高校只有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应中原文化传播的人才培养之路,使得文化传播各个环节中的人才构成有效衔接,才能不断增强中原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使人才培养真正成为中原文化传播的助推器。
五、结语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孕育了河南特有的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人文精神。提升河南人民整体文化素质,助推文明河南建设,要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道德营养。首先,应确保中原文化占领主流文化传播阵地,发挥其对文化的引领和价值支撑作用;其次,应加速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融合,创新传播形式,使中原文化永葆自己的生命和活力;再次,应深入挖掘中原文化资源,赋予中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传播中原文化,在文化交融中实现中原文化的传承创新;最后,应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升中原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总之,只有多方协同联动,才能再造中原文化的新辉煌,为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深入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夜上海论坛作者:李晶 单位:中原工学院 信息商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