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族新闻传播的两极格局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从建国初到2010年,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历经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本文依据中国社会政治因素和媒介发展因素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将60多年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1949—1966年、1966—1976年、1976—1999年和1999—2010年。在这四个时期里,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两极格局显示了萌动、偏狭、重振、确立四种态势。
(一)两极萌动
夜上海论坛在1949—1966的17年里,东北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最明显和最主要的特征当属两极萌动。一方面,朝鲜语文媒体事业建设和传播内容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跨地区影响扩大,对外宣传活动已开始萌发;另一方面,蒙古族语文媒体和满族等地区的新闻传播尤其是有线广播在广大县域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少数民族县域乡村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萌动”的含义是指,由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态势是一个长期的活动趋向,因此两极格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人为培育过程,在此时期,东北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两极格局主动培育的意识不强,主要是侧重于内向一极即县域乡村的宣传,对外传播初现端倪,因此两极格局远没成型,只是处于萌发初动的状态。东北朝鲜族语文的新闻传播不仅建立早、硬件好、而且媒介种类齐全,报纸、刊物、无线电台、有线广播、图书等一应俱全。更重要的是朝鲜族语文的新闻传播在广播媒体上显示了从中央—省—市—县完整的四级传播层次。1956年7月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朝鲜语广播开播;1965年8月1日,吉林人民电台开办了《朝鲜语节目》;中央与吉林省的广播媒体虽有开办和开展过程中的错位和断档,但它们与延边朝鲜语电台(开播时间为1946年7月1日)及其他县(市)有线广播一起,完整实现了传播的四级深化,使朝鲜语文新闻传播活动有了较系统和较深入的发展。到1966年,延边电台发射功率达到了7.5千瓦中波发射,当时国内其他市级电台的发射功率还是1千瓦左右。1958年,《延边日报》在朝文版的基础上又创刊汉文版,一报办两刊这对州级报纸已是难能可贵。
东北朝鲜族语文新闻传播活动覆盖面较广,影响力较大。《延边日报》《东北朝鲜人民报》《少年儿童报》《支部生活》《大众科学》《延边文学》等朝鲜族语文报刊都是全国性的传媒,发行范围广,影响深远。此时期不可忽视的还有非民族地区的朝鲜语文新闻传播活动,如《牡丹江日报》(朝鲜文版)《黑龙江日报》(朝文周报)《辽宁日报农村版》(朝文版)、黑龙江朝鲜语广播和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朝鲜语节目》等,这些基本都是跨地区的省级传播活动;这些传播活动对民族地区的朝鲜语文新闻传播活动是一个重要支撑,对非民族地区的新闻传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补充,为朝鲜语文新闻传播的对外宣传奠定了良好基础。解放初期,我国的传播媒介并不发达,广大农村更是新闻传播的死角。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中央政府大力推广、普及农村有线广播,恰当解决了新闻传播由三级传播走向县镇,进入农村千家万户的问题。东北的少数民族地区处于县域下的广大乡村之中,有线广播正是当时最主要的媒体。东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有线广播与全国农村以及其他地区少数民族有线广播相比,建设起步早,普及快,其发展速度和水平明显高出一筹。1952年4月1日,吉林省九台县有线广播站作为我国第一个农村有线广播站已开始正式播音。在1956年前后东北地区就已完成了县级广播站的建设,而全国县级广播站建成的时间大致在1957—1960年。至1965年,东北少数民族地区公社的广播通播率为87%,生产大队为65%②,远高于全国公社77%、生产大队为54%的广播通播率。③
(二)两极偏狭
夜上海论坛在1966年—1976年的十年“”中,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同全国的新闻事业一样,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和挫折,两极格局偏狭态势明显。所谓“偏狭”,一方面指延边无线电台的功率进一步增强,影响扩大;广大县域乡村的有线广播基本普及,两极格局的基本架构维持存在。但另一方面,两极格局的发展受到干扰、破坏,外宣工作内容匮乏、媒介单一,两极格局基本偏向内向一极的延伸;而这一延伸也只是偏重单一的农村有线广播的布局和进展。1969年4月1日起,延边电台用自己组装的15千瓦中波发射机播送朝鲜语节目。为提高全州朝鲜语广播的覆盖率,延边人民广播电台又自制了150千瓦的大功率发射设备,于1972年10月1日正式用于朝鲜语广播,使收听朝鲜语广播的效果有了显著提高。延边电台朝鲜语广播的覆盖率达到90%。此外,广播节目时间也由建国初期的每日6小时增加到每日10个小时以上。“”时期,随着政治运动的需要和国家财力的保障,全国有线广播的建设发展迅速,并开始大面积进入农户家庭。至1976年末,有线广播入户率为60%。④相比之下,此时期东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有线广播的入户率远高于全国水平。1972年,阜蒙县广播入户率为96%;1974年,杜蒙县的入户率为70%;1976年,前郭县入户率为69%。到20世纪70年代初,伊通县广播入户率达到了94%,清原县也有93%的农户能收听广播,其他满族聚集区平均广播入户率也达到了80%以上。与其他民族地区相比,1974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广播入户率为40%5,而在1972年延边州广播入户率已达到了85%。
(三)两极重振
夜上海论坛1977年至1999年,随着我国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市场经济的确立及不断完善,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此时期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两极格局出现“重振”的态势。一方面,东北地区朝鲜语文传播活动全面提升,对外传播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传播的影响逐渐扩大。1996年,长白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专题片“长白风情”在中央电视台先后播出7次,提高了长白县在国内、国外的知名度。1998年,由长白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一池天水润长白》《山沟里的小康村》走出国门,在美国斯克拉电视网播出,进一步展示了中国朝鲜族的风采。朝鲜族语文的新闻传播从对语言的重视,开始转向对当地朝鲜族现实和历史的多元化关注。进入20世纪90年代,延边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渤海史研究》丛书、《朝鲜史研究》丛书、《朝鲜族研究论丛》丛书等一批大学教材和学术著作,通过版权贸易和文化交流发行到韩国、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家;综合性朝鲜文文学艺术刊物《松花江》《银河》等,也传播到美国、加拿大、日本、波兰等国家的朝鲜侨民中,为世界了解中国朝鲜族提供了重要渠道。1999年9月15日,延边电台与韩国、俄罗斯有关电台跨国合作,联合直播节目《寻找离散家属》,潜移默化地传播了民族地域信息和风土人情。另一方面,随着此时期东北地区满族自治县的相继成立,满族地区和蒙古族地区的新闻传播更自觉、更广泛地深入乡村,县域乡村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总体观之,此时期两极格局有了更自觉、更主动的构筑,两极格局已渐显形。
(四)两极确立
在2000年至2010年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活动的对外宣传和对内为农服务进一步深入和完善。在此时期,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初步以行动的主动性、定位的鲜明性和服务的针对性,构筑了符合地区发展的两极传播模式,两极传播的格局得以初步确立。1、朝鲜族语文新闻传播外宣工作的跨越式提升。2006年8月10日,全国唯一地区级“上星”媒体———延边卫视正式开播。延边卫视上星播出表明“它已不再是单纯为地方服务的‘有限媒体’,而是直接代表国家承担对外宣传任务的一支‘队伍’和‘力量’”⑥。2009年1月起,延边卫视先后通过韩国中华TV、韩国C&M电视台九老区和京东区、日本IPTV、朝鲜平壤羊角岛国际饭店在韩国、日本、朝鲜实现落地播出,⑦国外的收视圈扩大到韩国、日本、新加坡、英国、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收视覆盖人口突破了一亿。2010年12月6日,延边卫视通过中国网络电视台朝鲜语频道在央视网成功上线,实现节目24小时落地播出,跨境传播迈出了重要的一大步。
夜上海论坛跨境传播的媒体事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8月11日,中国唯一的朝鲜语卫星广播频道———延边卫星广播也正式开播。延边卫星广播不仅覆盖我国15余个省、自治区,也远播俄罗斯、日本、朝鲜、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目前,《延边日报》发行范围已扩大到国内26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朝鲜、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延边日报》还开办了朝文网站和《上海周刊》《青岛周刊》等异地周刊,读者群以东北三省和沿海地区、韩国、日本为中心,渗透至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成为对外宣传延边和朝鲜族,展示民族文化的窗口。《图们江报》与俄罗斯《俄罗斯报》《哈桑消息报》,韩国《大田每日新闻》《新闻快报》、MBS放送会社等媒体建立友了好合作关系,共同宣传长吉图地区的开发事业。吉林民族音像出版社的音像制品也发行到韩国、日本、朝鲜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2000年2月,鉴于国际互联网迅猛发展,黑龙江新闻社为了拓展外宣影响力,在朝鲜族媒体中率先开通《黑龙江新闻》日刊网站(),服务器放在韩国首尔。
延边电台朝鲜语网站()开设延边新闻、国内外新闻等10多个频道。网络传媒日平均访问量超过23000多人次,网民分布在吉林、北京、台湾、香港、韩国、美国、日本、蒙古、加拿大等60多个地区和国家。2、县域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有较大的提升,为农服务更有针对性。此时期县域新闻传播的事业建设进一步发展。东北地区的4个蒙古族自治县和9个满族自治县(市)不但都创办了县报,其电台和电视台的节目进一步丰富。截止2010年,东北地区蒙古族和满族自治县共有县报12份,广播电台13座,电视台13座,共有3套蒙古语电视频道。乡镇有线电视终端用户平均能收看30套以上电视节目,广播电视覆盖率上升到98%以上。东北地区蒙古族自治县和满族自治县都开通了自己的政府网站和自治县专业资讯门户网。2002年7月,阜蒙县蒙古贞语文文化网站()第一次通过国际互联网把阜蒙县蒙古语文工作介绍给公众,在全国率先把蒙古语文工作政务推向政府公众信息网站,成为全国第一个县级蒙古语文工作网站。
蒙古族和满族地区的新闻传播在重视民族语言、风土人情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为农服务更有针对性。进入2000年,县级传播视线瞄准了广大乡村,纷纷改版和新增栏目。前郭县电视台改版后的“周末聚焦”、“百姓生活”,将镜头面向基层,面对百姓;杜尔伯特县电视台为推动、指导畜牧业发展,编播了《狐业市场》《善待草原》专题片;2002年,阜蒙县电视台根据科技三下乡的精神,创办《星火科技》栏目,旨在引领农民进入科学新领域,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了种植、养殖、大棚生产等方面的最新科技信息和成果。开办10多年来,播出了500多期,对促进农业产业化调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3年,阜蒙县电视台深入到农村采访有关农业产业化调整的先进典型,连续播出9期。其中,反映富荣镇六家子村农民白凤明发明农机具、种地夺高产的专题片《庄稼院里的发明家》,播出后社会反响很大。2004年,喀左电台增加了经济视窗、主导产业开发专题节目“,三农”服务得到了加强。
夜上海论坛与两极重振时期县域乡村的新闻传播偏向惠农政策宣讲相比,此时期县域乡村的新闻传播更重视惠农技术的指导和示范,服务性和交流性进一步增强。
二、结论
夜上海论坛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两极格局由萌动,经过发展的偏狭、重振,最后到确立的发展历程,有民族区域设置的影响,更是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媒介生态的综合反映。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媒介生态及两极格局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行优化和提升,笔者将另文展开探讨。
作者:于凤静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