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文化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根脉,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几千年的历史与文明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由于其不可再生性,我们又必须要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新媒体技术
作为世界上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发展历史的国家,中国人的祖先创造了无数丰美的非遗文化,这些文化遗产传承至今,成为了中华儿女乃至世界民众的瑰宝,同时亦是中华民族文化对世界文化宝库的贡献。自2002年我国正式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以来,各级政府和群众对这项伟大工程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是考虑到非遗文化本身表现出无法再生以及活态流变性等特点,同时,此种文化亦要附着于特定的人文背景之下。因此,我们依然需要探索,怎样实现对行将消失的各类非遗文化的有效保护,以便能够让这些非遗文化实现不断地传承,而不至于因为保护力度不足而造成其堙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可以说,这是每一个从事非遗文化保护的工作者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夜上海论坛一、注重实现对非遗文化的宣传、推广与普及
夜上海论坛在保护非遗文化的过程之中,最为有效的方式便是加大对非遗文化的宣传、推广与普及,从而借助这样的方式使广大民众实现对非遗文化保护力度的高度关注,并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和社会资源参与到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之中。就现存非遗文化的种类来看,表现为种类的多样性以及内容的丰富性,因此,唯有借助扩大宣传、推广的方式,方才可以让社会民众具备足够的有关非遗文化的知识。借助各类媒体的宣传造势,将让非遗文化的保护意义为社会民众所知晓。同时,非遗文化保护机构应当借助专业场馆,诸如图书馆、美术馆等,组织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讲座与论坛,以此来作为推广非遗文化的媒介和平台。还有就是,非遗文化保护机构还应当注重创设有助于非遗文化保护的氛围。此外,非遗文化保护机构还应当为传承人具备主题推介活动,如面向民众讲解和宣传传承人的学艺经历以及从艺心得等,以此来让越来越多的人实现对非遗文化的关注。
二、注重对传承人的扶持
各地政府要责派专人负责对行政辖区内的传承人情况进行摸底,以便能够实现对辖区内传承人进行细致地统计和登记。在完成此项工作之后,各地政府应当对其中存在生活困难的传承人给予物质扶持,以便使其的生活境遇能够得到有效地改善,如此将让其放下生活负担,从而能够专注于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各级立法机关应当出台以保护传承人为宗旨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其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保障。借助不同的帮扶措施,将使传承人获得优厚的待遇,还可以借助众筹的方式设立专门的基金,通过基金的收入用于对传承人改善生活之用。各地政府要将非遗文化宣传工作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中,以便通过持续地宣传,扩大非遗文化在社会民众心目中的影响力,同时也将社会民众从中意识到非遗文化所蕴藏的文化价值,这样也将让非遗文化产品市场得到推广和扩展,从而让传承人获得丰富的收入,如此将让传承人有着充裕的资金用于实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同时,这样也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之中,如此将使长期存在的传承人断层的现象得到解决。
三、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对非遗文化的大力推广
北京电视台于2015年推出《传承者》这个栏目,该栏目以宣传非遗文化为主题,该栏目一经上线推出,便收获了较高的收视率。因此,北京台的这一成功做法值得相关非遗文化保护机构加以借鉴,即通过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实现对非遗文化的大力推广,而且,现今相当多的互联网公司已经意识到非遗文化产品的市场推广前景,并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对非遗文化产品的线上推广与线下推广相结合,如此将让原本已经被社会民众漠视的非遗文化产品重新回归于民众的视线之中,由此让非遗文化保护工作获得了充足的民众支持。
夜上海论坛四、开展“非遗学堂”等公开课
夜上海论坛非遗不应该是精英文化,而应该是大众文化,应该成为群众都能够接触到的,如此传承人才能更为广泛,非遗项目才有发展前景。然而,如今的很多非遗项目都是因为缺乏传承人或者缺乏优秀的传承人而陷入困境。对于如何“选好苗”“培育苗”,这既和非遗项目本身相关,又与整个非遗保护传承的“生态”密切关联。当下,很多地方都在积极探索非遗传承的路子,通过师傅带徒的形式,像工匠般潜心学习,世代相传。但非物质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真正主体和主人在民间,是大众。如果我们能够多开展一些类似“非遗学堂”这样的公开课,将非遗完完整整地呈现到大众面前,将传统技艺公开化,就为传承非遗技艺开了一个好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后续如果有人对此有兴趣,还能够更为深入地接触,甚至直接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五、结语
夜上海论坛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作为我国的非遗文化来说,其不但是本民族的文化精品,同时亦是整个世界的文化瑰宝。其不但为一个民族的民众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记忆,同时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发展路径,有鉴于此,相关非遗文化主管机构应当下大力气发掘本地非遗文化,在对其进行充分统计的基础之上,实现对非遗文化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如此将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获得全新的发展动力,也能够为社会民众带来更为富足的精神文化享受。
参考文献:
[1]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4):1-8.
[2]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2):103-109.
夜上海论坛[3]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3):114-123.
夜上海论坛[4]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7,15(1):25-34.
[5]樊祖荫.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思考[J].音乐研究,2006(1):10-13.
[6]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2):49-55.
作者:周杰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文化艺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