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族园艺文化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园艺文化在传统社会生活中的表现
自古以来维吾尔民族夜上海论坛很重视建设果园和园林。日本学者SugawaraJun的文章《多元的法律环境下新疆有关地契文件的格式问题》主要探讨了19世纪后期、20世纪前半叶维吾尔人在买卖或租借土地时所用的地契文件格式。我们从他列举的地契文件原文中了解到很多关于某某人的果园、林带、庭院等信息。人们买入、卖出或租借土地时把果园或树木、水渠也一起处理。①历史上的君王贵族、伯克、财主等有权人物也是如此。他们不仅注重建起华丽的建筑,也特别重视建造花园、园林。他们引水源,建河道、挖水渠建造了一片片美丽的花园。在伊朗学者穆罕默德•巴格尔•乌苏吉(M.B.Vosoughi)的《波斯文献中关于喀什喀尔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的记载》一文中,引用了10世纪时候穆罕默德•本•扎法尔•纳尔沙希描述喀什喀尔的著作。其中描写道:“在米尔扎•阿布贝克尔(MīrzāAbūbikr)在位期间,在城市的中心地带和周边村落建造了一万两千个花园;城中建起了很大的城堡,叶尔羌城中天堂般的溪流、树木和花园无与伦比,这座城市由此享有盛名……”①从这些短短的描述中,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城市以花园为主的格局。我们不知道这些花园的大小、规模如何,但花园的数量也足以让人惊叹不已。哈密市庙尔沟园林(Arātāmbāghchisi)就是哈密王的大果园。哈密市中阿牙的优勒瓦兹园林(yolwāsbāghchisi)是20世纪初哈密有影响的官员的园林。这些园林还在,虽然没有了当年的繁茂、美丽的景象,但就凭规模和果树品种之多也足以证明当初这些果园的华丽原貌。历史上的很多花园、果林早已没有了实体,有的变成了居民区、单位、工厂等等,但这些园林的名称却保留了下来。现在好多以“巴格”为命名的镇、村落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维吾尔语中把园、园子、园林、园地、果园、公园统称为“Bāgh”,即音译为“巴格”。如果我们查看新疆地域名称的话,可以看到新疆各地很多村落或聚居地,甚至是街道都以“巴格”或者以“巴格”的意译“花园、果园”命名的。比如:欧尔德巴格村(宫廷花园)、巴格万村、果园村、果树巷、雅尔巴格村、恰尔巴格村,多来提巴格乡,古勒巴格村(或乡),花园乡,花园街等。有的直接以某个果树或树木的名字命名,例如:阿勒马里克村(苹果园),布依鲁克村(葡萄沟),吉德勒克村(沙枣园)、铁热克镇(杨树镇)等等。
维吾尔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创造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及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这些民俗文化体现着该民族文化身份的原生状态,特有的思维方式、心里结构和审美观念。维吾尔族的一些文化传统和园艺有密切关系。也可以说园艺创造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独特因素。维吾尔族非常喜欢养花种草。一般妇女们注重收藏和栽培各式各样的花种。每年春季她们准备肥料、花盆,挑选花种,开始在庭院、凉台中种植。笔者的奶奶当时是在我们社区里有名的花匠。她懂得多,知道怎样保存花种,怎样栽培和种植。小时候远近的邻里的妇女们专门过来向她讨教。有时她们一边喝茶,一边拉家常。她们的话题不知不觉中都会转移到种花养花的事情上。她们滔滔不绝地谈起哪个花有几种颜色、什么时候开、是否有花香等等,她们就这样互相交流栽花知识。这也成为了她们忙于日常琐碎之后的休闲时光。栽花是妇女们的家务之外的喜好,也成为一种妇女们享有的民众知识。维吾尔族人对花草的热爱也体现在取名习俗之中。维吾尔人以自己喜欢的花儿名称来给女儿取名。常见的名字有热依汗古丽(紫苏),阿娜尔古丽(石榴花),娅斯曼(素馨),莱丽(秋葵),扎帕尔古丽(藏红花),尼鲁帕尔(莲花)、塔吉古丽(鸡冠花)、阿丽腾古丽(金莲花)……除此之外,一般名字后面加“古丽”一词来称呼女儿,表示对女儿的宠爱。“古丽”是维吾尔语“Gül”一词的音译,即花儿之意。如阿依古丽、齐满古丽、伊帕尔古丽、热娜古丽、茹仙古丽、海热古丽等。维吾尔民族日常生活中比较偏爱绿色,建筑物一般以绿色为主。比如清真寺的墙用绿色琉璃瓦,住房的门窗多为绿色或者蓝色粉刷。他们头戴花帽,身穿花裙,穿着以鲜艳、亮丽为主。花帽的样式很多,各种花色的都有。刺绣工艺也非常发达,刺绣的花样多以花草、树木为主。在现代城市里见不到花草芬香,果树成林的传统庭院。但我们处处能遇见苹果园餐厅、红枣林快餐厅、葡萄园快餐、无花果餐厅、绿洲快餐等以果树的名字命名的餐厅。而且餐厅门前摆放无花果、石榴树的花盆来装饰环境,形成一道绿色的景象。这在某种意义上表明他们对园林的热爱和拥护。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人们最忙碌的季节,他们整日忙于给果园准备肥料,选优质果树苗,插条、嫁接,挖渠引水流,种植树木的事情。维吾尔族个个都有一手好的嫁接技术,是园丁、花匠。每个果树成熟的时分各不一样。维吾尔族习惯以某个果子熟了的时分来记忆某事发生的时间。在民间有“在桑树熟了的时候”、“柳树出芽时”、“杏树开花时”、“哈密瓜熟时”等。在瓜果成熟的季节里举行“巴格塞丽斯”,即游园活动。一般亲属们或朋友们一起来举行这种活动,全家大小一起出动,在美丽的果园里品尝甜甜的果子,享受自然,尽情玩耍。有时带着都塔尔、达普(手鼓)、弹布尔等民族乐器,举办娱乐活动。采摘果子具有及时性特点,不及时采摘会影响一年的收成。这种特殊的情况督促形成互助互利的很多好的传统。在最忙碌的时间里,亲属邻里会过来帮助收摘果子。他们互相帮助解决困难。自家果子熟了,邻里们会互送果子品尝。如自己没有能力或不想收摘果子时也会让给邻里或亲属们收摘果子。民间还有一种特殊的习惯称为“Pasang”,即音译为“帕桑”。园丁或瓜农收摘瓜果一定程度后,宣布自家瓜果园的“帕桑”,意思是人们可以随意进入他的瓜果园里,挑选果子,尽情的吃。某某人的瓜果“帕桑”了,这种消息传得很快,孩子们都跑到甜瓜、西瓜地里和果园里拾摘瓜果,一起分享,热闹非凡。瓜果的“帕桑”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最快乐的事情,他们都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园艺不仅在治理沙漠、保护生态、扩大绿洲面积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而且也已成为维吾尔民族的支柱产业,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新疆的新鲜水果、各种干果在全国乃至海外都受欢迎。在全国的大中小城市都能看到做干果小本生意的维吾尔族青年。园艺不仅给人们提供了甜美的果子、丰富的营养,也激发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因而形成了很多民间知识和民俗风情。维吾尔族积累了很多保存新鲜瓜果的传统方法,制作各种果酱、果脯的技术和晾干瓜果的方法。他们不用现代技术,用传统的土方法也可以保存水果的新鲜,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吃上新鲜的瓜果。在吐鲁番总能看到人们为了凉制葡萄干而建造的“荫房”,一座座建造在山坡上、自家院子里的这些建筑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风景,已成为吐鲁番的一个标志。你若在六月后旬七月份去南疆时,在乡村小路的两旁会看到一片黄色的景象。从远处看好像来到了开满了黄色花儿的大花园,走近一看是要晒干的、铺在热地上的熟了的杏子。在新疆总能看到这种别具特色的风景,这些奇特的图像会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夜上海论坛三、园艺文化与维吾尔民间文学
维吾尔民间文学是维吾尔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教育民众的教科书。它以口头的形式一代代传承了下来。园艺在维吾尔民族的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民间文学中具有显著的体现。1988年开始,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原新疆民研会)的组织下,在全疆范围内开展了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新疆各地以州、县为单位进行了谚语、歌谣、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工作,并陆续出版了《三套集成》县卷本。我们查看这些维吾尔县卷本时,了解到在谚语卷、歌谣卷或民间故事卷中,有大量、丰富的有关园艺为内容的作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从长辈们口中听到谚语、格言、寓言、民间故事时,不仅学到实际知识,还体会到他们对自然的认识,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和道德准则等,都包含着深刻的内容。维吾尔族有一句谚语:“太阳、月亮和星星是天空的点缀,花儿、果树是大地的装饰。”我们从中感受到就像太阳、月亮和星星对人类至关重要一样,花草树木也一样重要,体现着他们对绿色的热爱。传播园艺知识的谚语有“经营果园,财源不断”、“家乡无果园,云雀不来临”、“栽石榴要栽在戈壁滩,无花果要种在水池边”、“精心栽培,瓜果飘香;任其荒芜,终生忧伤”、“园丁有心智,果实甜如蜜”、“别问有没有果园,果实累累才能算”等。①《乌古斯传》是维吾尔民族古老的史诗作品,它体现着维吾尔民族的历史及原始宗教情况。故事中说道:“一天,乌古斯出去打猎,见前面湖水中长着棵树,树穴里有个姑娘坐着,她长得美极了,眼睛比天还要蓝,发辫像流水,牙齿像珍珠。乌古斯可汗爱上了这个姑娘,与她一起起居,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姑娘生了三个男孩,长子取名天,次子取名山,幼子取名海。”①神话故事《神树妈妈》中讲述树救人的故事②,也体现着古代祖先对树木,大自然的图腾和崇拜内容。
维吾尔族歌谣中表达情感的作品最多,一般把情人比喻花儿来表示对情人的情感。如“苹果似的红艳,桃儿一样光灿。俊男倩女双方结合,如同花儿盛开花园。”;“林间自有百灵唱,甜瓜熟透散奇香。孤苦之时遇情人,浑身上下是花香。”父母对儿女的爱慕和疼爱之心也多用花儿来表示。如“人家的孩子多,像石榴花。我仅有一个,是心灵的花。”维吾尔族特别重视礼仪和道德行为。从这首歌谣中我们会有深刻的体会。“礼仪是树,学问是果。没有树木,何谈结果”,把人的行为举止看的比做出的成绩还要高。民间故事《神奇的苹果》③中讲的是坦诚和纯真的行为。故事中一个孤儿走路累了,走到一条渠边喝水。有一只熟透的红苹果漂到孤儿面前,孤儿没多想,捞起苹果就吃了起来。吃完后,觉得不妥,应该向主人道歉,就循着流向上游找去。孤儿找到园丁恳请他宽谅,园丁看到年轻人坦诚,最后把女儿许配给他。民间故事《国王吃石榴》也是一个有关道德的故事④,故事中有个国王外出打猎,路经一座荒芜的果园。天气很热,他口很渴,老翁给他两个石榴解渴。国王心里产生了坏念头,暗暗想:“我是一国之王,这样好的石榴不应该在这个穷老头的园子里,应当结在我的果园里。应当把石榴树挖起来,移到我的御苑里去。”国王要求园主再次给他两个吃,国王一吃,又涩又苦。国王问个原因。园主说:“我只有一棵石榴树,错不在我这里,而在你的身上:你的心坏了。心坏了,甜石榴吃起来也是苦的。”国王哑口无言。民间有“好人植树造林,没有果实也会成荫”的谚语。以此来教育人们这不仅为了自己,也为大众和后代积极植树造林。《园丁老爷爷》这则故事讲的就是多种树⑤,造园林的思想。故事中有一个国王出外打猎,看见农民弯腰曲背,在地里栽种果树苗,问道:“你的生命只剩一拃长了,横竖你吃不上这树苗的果实了,你不去安安然然的呆在家里,还这样折磨你的身体,何苦呢?”老人说:“虽说我的半截身子已进到土里,准定吃不上这树苗的果实了。但我现在不能不动弹,活动活动对自己有好处。若干年后,当后人吃到这些树上的果实时,他们将会怀念我,记住我的名字。”国王听了钦佩老人的话语,并奖赏他。
夜上海论坛维吾尔族很好客,有着悠久的待客礼仪和早已成规的标准。德国学者伊丽迪库百丽•汉(IldikóBellér-Hann)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吾尔族的待客礼仪》这篇文章中谈论的一样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受到法律的、宗教的约束,还会受到传统习俗的约束。故事大体内容是这样的:“在南疆,有民众品尝新甜瓜品种的习俗。民众自带肉、油和米来到瓜农的田地,品尝甜瓜。然后去瓜农的家做抓饭吃。要回去的时候,每个人给瓜农一两,拿一个瓜回家。有一天哈里法(宗教人士)带着弟子去了郊外一个瓜农家。瓜农为了遵守习俗,把他们带到瓜田里,但是给了不好的瓜。哈里法非常生气,写了一首鞭策瓜农吝啬的诗句放在田地里。事情传开后,瓜农成为人们的笑柄。最后瓜农到哈里法那里道歉,才把事情平息。”这则故事讲述了违背了待客之道的瓜农受到惩罚的内容。以此来教育人们不要吝啬,要慷慨待人,要遵守待客礼仪。
作者:布沙热木·依明单位:外国语学院亚非语言文学系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