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朗读教学论文范文

朗读教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朗读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朗读教学论文

第1篇

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让学生把握好文本的情感。因为在学生朗读时,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就能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每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选择好训练的“点”,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方法,要因文而异、因情而异且因人而异。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也要讲求一个“精”字,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或者一些重要的段落精心地进行指导,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目标更加明确,品悟起来也会更加充分,在朗读中切实提高自己品悟语言的能力。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夜上海论坛 朗读如果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不够的,需要教师精心引导,让学生细心品味课文中的语言,让学生在朗读中养成好习惯,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大意。学生的悟在于教师的巧妙、适时的引导。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加以点拨和引导。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小鹿的玫瑰花》这篇文章时,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问学生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为什么没有白栽呢?很多学生的回答却是因为玫瑰花很美。这显然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够准确造成的。对此,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马上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先让学生去读,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找一些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然后再让他们有感情地去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自己的合理想象,想象一下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话,还有一些其他的动物,它们又会说些什么话。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分角色进行朗读,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各自的角色当中,从小动物的角度去感受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也能从中得到乐趣”的大道理,这种感受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领悟得到的,不是靠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得到的。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读中体悟

夜上海论坛 学习语文知识时,想象是领悟人物情感的前提,而领悟情感能够深化学生对情境的感知。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对于能揭示情境的一些词句,如描写神态、动作的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再现,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中体悟情感。比如,在教学《草船借箭》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意地让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让学生从语言中去揣摩、判断当时人物的内心动机和想法,然后再让学生在每一句话的提示语中添加一些自己内心活动的词语来辅助自己去理解课文内容。

夜上海论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第2篇

模仿朗读,形成语感

长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使我们认识到教师的范读必须做到:音准,字清,腔正。教师必须先“动情”,用真情去感染学生。试想毫无激情的范读,索然无味,使人昏昏欲睡,怎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怎能感染学生呢?让学生从教师举动、表情及情真意切的语言中接受到激情熏陶,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范读要讲究艺术性,要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并选择最佳的表达方式,以达到感染学生的目标。教师的范读要有特色,从而吸引学生,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我们教师不必刻意追求播音员的水平,但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根据课文的特点范读在先,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克服学生对课文在不熟悉时而造成的体验破碎,可以给学生留下最深刻的影响,引起强烈的共鸣和美的享受,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内容。范读以后,学生就进行模仿朗读,可以模拟“录音”,也可以模仿教师的朗读。对重难点,学生可以反复读。为了让学生在模仿中切实掌握朗读的技巧,教师在学生朗读困难时还要进行必要的、恰当的引导,以便使学生尽快掌握和领悟。所以,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范读。范读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方向,使学生从模仿中掌握朗读的技巧,形成良好的朗读能力。

夜上海论坛 朗读体验,形成能力

学生经过朗读的模仿与学习,形成了一定的朗读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然后就要在实践中去锻炼,进入作品中去体验,不断寻找朗读的对象,不断体验感知,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持久的能力。我们不难发现,课内朗读仅限于我们课本中的课文,虽然具有典型性,但它范围小、容量小,所以不能满足学生的朗读积累,需要在课外中寻找更多的朗读体验对象,如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等,通过大量采集不同的信息,才能丰富情感的体验,完成理解体验的过程。与作品同喜同乐、同伤同悲,这是学生真情的流露,是第一感觉,是自然而然的表现,是与生俱有的潜能,一旦遇到刺激、提醒,就会复活,所以体验就是一种不断给人以刺激的过程。这就需要一种情境,需要借助想象来完成,需要真情感染来完成。这样学生经过持久体验,就能形成一种情感潜能,积累一定的朗读能力。

夜上海论坛 朗读积累,丰富情感

夜上海论坛 朗读积累是学生在长时间的朗读学习中,经过体验,经过实践形成的朗读经验、技巧、水平的积淀。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积累一定的经验与水平,需要一个持久的过程,而形成后需要一个长久的巩固阶段。具体来说,朗读有以下几点好处:通过反复朗读,获得知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读书是积累知识的一种方法,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有益处。朗读能获得较好的阅读能力,这是能力的积累,为大量阅读作品提供了基础。朗读能积累丰富的情感。这情感来自于不断实践,反复的朗读、品味,才能被作品打动,才能与文合一,与作者息息相通,才能深刻体会作品的内涵,内化吸收。

朗读感悟,深入实践

第3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朗读教学朗读练习

夜上海论坛 众所周知,语言的本质就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而语言交际的本质即口语。口语作为语言的第一性,一直是英语教学最重要的功能,也是制定“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教学原则的重要依据。要想让学生用英语开口说话,就得一开始就要求大声朗读。初学者应以模仿录音、影视等标准外语为主,养成“天天读,早晚读,大声读”的良好习惯,为今后“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夜上海论坛 一、新课程英语教学应突出朗读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朗读,让学生能够进行朗读练习,有

夜上海论坛 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朗读水准

我们应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农村中学缺少所学外语的客观环境,学生是在汉语的环境中学习外语,日常生活中也不有理想的语言输入。而这种输入正是语言习得的源泉,尤其是像我们这样语言环境相对落后的学校,平时听说的机会很有限,每天学生学英语只有45分钟的一课时,课堂上练习的时间又不过是几分钟,同时老师还要面队60位左右的学生。面队此种情况,最好的补救措施就是朗读。我让学生先模仿录音,再齐读、分组读、个别读,每周还进行朗读比赛。将要讲授的内容,让他们各自操练、对练(workinpairs),朗读得越熟越好。

除晨读外,我们可利用每天晚自习前半小时去指导学生晚读。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良好效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很快。朗读算得上是“准口语”,它弥补了缺少现实英语交际的不足,它还是从书本内容到实际生活不可替代的一个中间环节。作为学生,要将书本的知识变成自己熟能生巧的语言技能,就得事先认真朗读。这是一种综合性的练习,它既是读,又是讲,所以“朗读”对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必要性是不言而语喻的。要学好它,务必要下苦工,学习有声英语,这就需要多听多说,多朗读,做到“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切实地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朗读还具有一些独特的作用:(1)有利于理解欣赏语言的文本材料,矫正学生一些不正确的发音,增强学生朗读的节奏感,提高学生对语言措词和释义的消化与吸收的能力;(2)通过朗读能够弥补阅读中的一些不足,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检查轻重音准确与否;(3)朗读可使学生认识到书面语言只是口语的不完整符号,朗读同口语一样,有着表达意义的语调、表情等不可能在书面语中准确地再现;(4)朗读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只要方法得当,有的放矢,在日常学习中让学生注重朗读的实用性,就不难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

二、运用已学的语言知识与基本技能,给学生充足的机会来展示朗读才能,增强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表扬

夜上海论坛 当学生意识到自己能运用所学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提高时,他们会感到成功的喜悦,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大胆地鼓励他们去阅读。口语并不单单是“说”,它必须以听为前提,“听”是理解言语的过程,而“说”则是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我们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地融入到英语的朗读说话训练中去。

夜上海论坛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布置每天的朗读任务外,还留有一定量的听力作业。具体做法是:让每位学生准备几盒空白磁带,将每天布置的听力训练题、模仿朗读的内容,选择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部分,在周末录下来,写上姓名,周一到校上交,而后在班上进行评比,选出优胜者给予奖励。除此而外,笔者还要求学生可通过速记的方式记住一些语言句子的关键词,并由这些关键词来组织自己的语言表达语句。通过长期不断的朗读训练,一些学困生的英语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学生通过这样长期的朗读训练,定会有一定的收获与提高,对他们的点滴进步,我从不吝啬表扬,而是找出其闪光点,多加鼓励,让其克服胆怯的心理;平时尽量不批评学生,使他们敢于读、乐于读,切实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因为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随时随地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积极肯定的态度是对学生的良好心理暗示,有利于培养其学英语的自信心。

三、灵活地运用多种教法进行教学,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夜上海论坛 教育学认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从而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成为在教师正确引导下的自主学习。教者应百计营谋,采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诸如领读、范读、伴随着情景的朗读、齐声读、男女分组读、复述和背诵,等等,也可进行单词、句子、对话和课文的朗读比赛。同时,利用课余活动开展一些英语朗读游戏和课外活动,既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培养其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通过以上多种方法的朗读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可采用上述的朗读教学方法外,还可让学生根据教材文本的要求,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去进行对话交流,这也是对朗读的一种拓展和延伸。这样,学生在亲自的参与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的语言朗读水平,也能进一步地培养自己的正确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这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能够进一步地增强学生英语口语交际的运用能力。

我们教师在为学生进行朗读教学训练时,还应该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朗读氛围,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朗读表演,丰富他们外语学习的语言知识。学生在这样的语言教学环节中,定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并且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进行发挥。教师对他们的出色朗读,应予以表扬奖励,让他们在感受成功的教学氛围中不断地提高自身朗读水平。

第4篇

关键词:阅读;方法;情感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235-01

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无心”。主要体现在: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问题。下面就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 、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夜上海论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1.把好文本的“脉”。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课文《山中访友》,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怀念母亲》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2.选好训练的“点”。“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七月的天山》,在备课时,重点设计问题来进行优美词句的品读训练:文章写七月的天山,描写了哪些景物?请把觉得作者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好好读读,想想你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七月天山的美。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读好这些描写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语句,课文的朗读也基本没问题了。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有效的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朗读训练也更有效。

二 感同身受酝酿情感

夜上海论坛 1、读书如见感同身受。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

正所谓“我口读我心”,当学生的脑海里有了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时,朗读在也变得“栩栩如生”了。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读书如见”,去想象、感受文本背后的画面,学生感同身受,唤醒了沉睡的情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作者隐藏于字里行间的令人回味的感情。

2、静思默想酝酿情感。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 “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学生在读中把一颗颗稚气、晶莹、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怒或乐,或爱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为进一步感情朗读奠定情感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读才会散发出灵动的气息。

夜上海论坛 3、技巧指导,锦上添花。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的。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第5篇

加强学生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要注意把课文之中优美的语句读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中回味感受,以求深刻体会出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学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应先向学生介绍的生平事迹,让学生有个大致了解,并对他产生敬仰之情,从而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对举国上下人人都热爱的好总理远离我们去了而感到无比的难过和悲痛。“敬爱的总理您就要离我们远去了……”。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就能触景生情,深刻地怀念着人民的好总理,从而培养学生对总理真挚的感情。同时,教师要巩固朗读环节训练,就是让学生掌握对文章的喜、怒、哀、乐、轻重快慢的语气进行朗读,掌握基本程序和规则,进行反复朗读练习,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意境来,以提高对文章的领悟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在上课时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还要布置学生在课外进行反复朗读训练,只有坚持朗读、仿读、背诵的良好习惯,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欣赏的能力

夜上海论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学习语文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美,诱发他们去联想,发挥学生对外界景物的形象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现在的语文教材中,还编排有诗词教学内容,语言具有很强的节奏感、音乐美。诗词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因此,通过朗读诗句,能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审美的情况。通过朗读课文,诱发学生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和物的形象和景色,进而感受大自然的美,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能唤起学生的共鸣,领略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夜上海论坛 三、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朗读习惯,对自己将来语文水平的发展进步影响极大,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文章诗词的效果,有利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能更有条理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绝不仅是用口的发言活动,同时,也包含着思维和感情的活动。语文朗读教学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在小学生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突出阅读的训练,做到有效朗读,才能增强课文对学生的感染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

夜上海论坛 四、总结

第6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朗诵 技巧

一、朗读教学的必要性

夜上海论坛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就是运用清晰的普通话语音,有感情、有技巧地读书,把视觉形象﹙文字﹚变作听觉形象(语音),准确、鲜明、生动地再现书面语言所表达的感情,从而传情达意[1]。由此可见,朗读具有一定的难点及复杂性。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凭空想象学生会一蹴而就,不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学指导,忽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诚然,中学阶段的朗读不必运用一定的表情、手势,也不必脱稿表演。但是,也不能搞“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式的念读。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朗读教学呢?《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能帮助学生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进行全面感知。人在朗读时,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实际上朗读是对作品进行的再创造。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思想、意蕴既受到熏陶感染,又培养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师生应在课堂上朗读,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形成高雅气质。教师通过朗读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二、如何进行朗读教学

夜上海论坛 如何进行朗读教学呢?基本做法:首先,教师须练就过硬的朗读基本功,能经常在课堂上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笔者在每次教学现代诗歌《乡愁》时就首先进行朗读,不管学生是否熟悉老师、是否理解诗歌,他们总能报以热烈掌声,由此可见朗读的魅力。其次,经常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要告诉学生学会朗读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要经常练习,逐步提高,使学生树立明确的朗读意识,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再次,组织一些朗读情景课或其他竞赛活动,不断吸引学生参与,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从而努力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最后,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留心观察与欣赏专业播音员专业播音、影视作品的演员的口头表达及专业朗读作品等,让学生开阔眼界,受到熏陶,从而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夜上海论坛 三、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夜上海论坛 1.指导学生细致地理解作品内容,体会情感,揣摩朗读的技巧。

朗读的基本目标,首先是需要理解所要朗读的作品,其次是寻求适当的表现方法,力求达到正确的思想感情和尽可能完美的语言技巧的统一,以声传情。

夜上海论坛 朗读时既然要用有声语言把作品的思想内容明晰地表现出来,就必须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深刻的理解和细致的分析。只有深刻领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掌握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脉络,才能正确表达每一句、每一段乃至全篇的思想感情。因为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切地感受它,并获得与作者同样的感情和态度。这样,设计语言表达才有基础。

2.指导学生逐步掌握朗读语言技巧,必须做到准确、朴素、自然。

正确地理解作品是表情达意的基础,而恰当地运用声音的表现技巧是表情达意的条件。因为构成思想感情的语言因素是靠声音实现的。朗读者的声音表现技巧和真实的感情相配合才能以声传情。

夜上海论坛 准确是指发音正确,吐字清晰,分得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朴素是指不要脱离生活语言拿腔作调。

夜上海论坛 自然是指要用接近于生活中自然谈话的语言,要真切、自然,切忌表面化地、形式地套用停顿、重音、语速、升降等技巧。

夜上海论坛 句子语调的抑扬、语速的疾缓、语音的轻重、语句的顿歇是声音表现技巧的主要手段。

(1)语调是指整个句子的音高变化,这种变化是由说话人对他所说事物的态度决定的。

如“今天天气很好”就可读出不同的语调:

今天天气很好↗?(不太相信。语调升得快而高)

今天天气很好。(极端肯定。语调升得快而低)

夜上海论坛 今天天气很好!(天气之好出乎意外)

夜上海论坛 今天天气—很好。(沉吟)

今天天气很—好!(感叹)

夜上海论坛 语调有平直调、扬上调、曲折调、降抑调四种基本类型。

平直调,全句语势平直舒缓,音节拖长拉平,用来表示庄重、严肃等语气,常用于叙述、说明、判断的陈述句。

扬上调前低后高,整个句子的后半句明显升高,句末音节上昂,用来表示反问、设问、疑问、惊讶、鼓励、号召等类语气,常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

夜上海论坛 曲折调高低起伏,变化多端,用来表示嘲讽、反语、暗示、双关、怀疑等语气,常用于疑问句。

夜上海论坛 降抑调,由高到低,语势渐降,用来表示祈使句。

夜上海论坛 如朗读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第七段:“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守卫家乡的哨兵?”由于句式和句子语气不同,朗读时,前四句采用直调,后面四个反问排比句则应用扬上调。如此就能够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朗读的停顿指的是朗读语流中声音的停顿。这是根据生理的需要与表达意义的需要而作的间歇、休止。对朗读者来说适当停顿,可以适当地换气,恰当地控制语速,更好地表达感情。

朗读的停顿通常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和结构停顿三种类型。

夜上海论坛 ①语法停顿,是根据语句的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一般情况,标点符号是语法停顿的参考。除此,当一句话中的定、状语较长时,距中心语远的要停顿。例:“微风吹拂着她那/飘逸/秀美的长发。”

②逻辑停顿是指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而表现出词组、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例:“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久而最短,/最易被人忽视/而又最易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③结构停顿是指表示文章的段落、层次的停顿。停顿的时间长短,段落大于句群,句群大于句子。

(3)重音是指在语音中运用轻重对比手段加以强调予以突出的音,分为词重音和语句重音。重音表现在一句话里的词语上的,叫语句重音。一般讲的重音是指语句重音。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课程教学 朗读能力 探究与讨论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162-01

夜上海论坛 1 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夜上海论坛 1.1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的朗读兴趣的培养

我们常说兴趣才是学生在学习中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培养学生们的朗读能力时,应重点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在现阶段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只是简单的将朗读看作知识传授过程中的一个“暖身”环节,并没有起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向学生讲述培养和提高朗读能力的重要性。这样就导致学生每次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地、机械性的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朗读,而这种朗读其实质只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性动作,并没有将学生们的朗读通过实际教学转化成为对教学内容的情感共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练习是根本起不到任务作用的。因此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转变原有的思想观念,对学生们的朗读训练起到应有的重视,那么终究是无法做好朗读教学工作的。

夜上海论坛 1.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时缺乏一定的提升技巧以及培养方法

夜上海论坛 在培养和提升学生朗读能力时,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其积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小学生其自身能力的限制,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较差,且知识结构也十分不健全,因此只凭他们自己是无法对朗读训练进行归纳和总结,所以在这个环节中需要教师从一旁进行有效指导和纠正,尤其是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一些具体发音以及情感运用等技巧是朗读训练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单纯的让学生对所学教材进行朗读,而忽视了这些朗读技巧以及方法的培养与传授,那么他们的朗读能力是无法实现的质的提高的。

1.3没有努力的营造出一种适合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教学氛围

夜上海论坛 在小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们认知能力以及理解接收能力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还无法主动积极的去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及方法来提升他们的朗读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依据学生们的个体能力差异,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努力的营造出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但实际情况确实,在当前的教学中,有大部分教师只是一味的重视读法以及理论重视的传授与讲解,与学生之间很难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降。这种单向简单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是很难在当前的小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营造出一种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的。

2 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措施

2.1在朗读训练过程中,重点培养学习朗读兴趣

夜上海论坛 在当前小学生的实际朗读训练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从根本着手,重点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虽然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爱好,需要花费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我们也应看到培养孩子的朗读兴趣,对切实有效的实现他们朗读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训练过程中,要对学生认真讲述培养和提高朗读能力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加强朗读训练的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磁带或者亲自朗读示范等方式,来进行朗读训练,此外在播放磁带时,尽量选择一些语速柔缓的散文或者是诗歌,以保证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亲身体验到朗读的特殊魅力。而且要注意的是,在学生的朗读实践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他们进行有效性鼓励,对说一些鼓励性话语来调动学生的能力性,并帮助他们逐渐克服紧张心理,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夜上海论坛 2.2采取各种有效教学措施,努力的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

第8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朗读能力 习惯培养

夜上海论坛 由于电视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阅读量明显不足,朗读教学更不被重视。其实,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阅读的基本功,朗读教学特别重要。《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能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可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训练作指导,非常重要。现我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就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谈谈体会。

一、朗读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首先,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让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克服那种浮光掠影的现象,要求学生做到三读:一读准字音,二读得通顺,三读得流利。教师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词句点拨,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

其次,在学生读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这就要求教师彻底摒弃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备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材,指导学生朗读,从而深入到课文中去。比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不仅向读者展现了草原的蓝天、绿地,还介绍了草原人的热情豁达。最后,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抒发作者依依不舍的感情。文中的“总想高歌一曲,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教师不必细讲,只要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真正融入到课文反复朗读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先理解后读,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如《桂林山水》一文,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的秀丽风光,一边动情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风光,待学生的心思全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教师说:“现在我们已经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乘着木筏欣赏桂林美景,有哪位朗诵家来为我们展示一下呢?”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气氛立刻活跃了。学生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效果非常好。再结合课文中描写漓江水和桂林山的句式反复朗读,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而且认识了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好处,从而培养了兴趣,喜欢读。在此基础上,教师加强指导,培养学生自觉朗读的习惯,最终达到熟读成诵。

夜上海论坛 二、朗读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的爱美情操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趵突泉》《阿里山的雾》《观潮》《林海》等都描写了大自然的景物,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师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再现画面,如:《林海》中的“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正像海边的浪花吗?”“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学生朗读这些语段,感受到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颜色、形状,好像亲眼看到了林海那起伏的波浪,真正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中“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绘声绘色地朗读,不仅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而且让他们感受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让其领略到自然美,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写作能力

教师要自觉掌握和运用朗读的技巧,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训练。为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机会。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激发兴趣,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有效指导,提高学生读的技巧,合理练习,巩固学生读的实践,获得朗读的技能技巧,从而形成言语能力,锻炼语感。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绝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还包含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如在教学《我的战友》时,通过指导朗读,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的意志是何等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精神让人钦佩。学生从中受到了关爱集体的深刻教育,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四、反复诵读有助于感悟诗歌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

古人云:诗言志。写诗歌,就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情感,那么陆游的《示儿》到底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教学时可以这样启发学生:“通过读诗歌,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知道陆游的《示儿》到底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现在就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诵读,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朗读,教师巡视指导)通过反复诵读,学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体会到了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有的说:“这首诗歌,说是诗歌,还不如说它是陆游的临终遗言。很多人临终时牵挂的不是自己的财产,就是自己的子女,更有甚者牵挂的是自己的衣冠板木、坟墓碑记。但是,伟大的、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呢?在他临终的时候,他所牵挂的是祖国,他所放心不下的是祖国,他感到悲痛的不是自己要离开人世,而是支离破碎的祖国何时才能统一。这一腔爱国热情在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赵建林.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刍议[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10.

第9篇

夜上海论坛 一、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教育部“名师工程”首推名师,被誉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的于永正是这样谈“备读”的:“备课先备读。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感悟,读出遣词、造句、布局的妙处。读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为止。”

1.朗读教学要从低段学生抓起

低年级的课文比较浅显易懂,有一些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生活经验的迁移,就能把学生已有的某些生活经验转移到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来。如课文,题目叫我在教学语文s版一年级课文《自己去吧》时,我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的朗读方法。课文第一句写小猴说:“妈妈,我要吃果子。”这句话应该用社么样的语气读呢?我认为应该读出小猴依赖、请求、甚至是撒娇的语气。如果在指导朗读的时候,我们只要求学生你要读出依赖、请求、撒娇的语气,学生可能会一头雾水,听不明白、读不到位,如果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去指导,学生就会很容易读出这句话的语气。在朗读之前,我问学生,你如果和妈妈一起去逛商场,看到一件自己特别喜欢的玩具,你会怎么跟妈妈要?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我顺势引导:小猴想吃到果子的心情和你们是一样的,应该怎么读。这时孩子们就能很轻松的读出这句话的语气。

夜上海论坛 2.朗读指导过程中讲求一个“精”

夜上海论坛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收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教学s版四年级下册课文《桂林山水》,在备课时,应重点设计问题来进行优美词句的品读训练:文章写桂林山水的美,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把觉得作者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好好读读,想想你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桂林山水的美。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读好这些描写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语句,课文的朗读也基本没问题了。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有效的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朗读训练也更有效。

二、感同身受酝酿情感

1.读书如见,感同身受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

夜上海论坛 正所谓“我口读我心”,当学生的脑海里有了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时,朗读在不经意间也变得“栩栩如生”了。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读书如见”,去想象、感受文本背后的画面,学生感同身受,唤醒了沉睡的情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作者隐藏于字里行间的令人回味的感情。

2.静思默想,酝酿情感

夜上海论坛 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

学生在读中把一颗颗稚气、晶莹、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怒或乐,或爱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为进一步感情朗读奠定情感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读才会散发出灵动的气息。

3.技巧指导,锦上添花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的。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如在教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课文《詹天佑》一文时,其中描写詹天佑心理活动的句子,应着重进行重音的指导:“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学生在深入体会句子的含义后,教师再作朗读技巧上的指导,无疑对学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学生能用朗读更好地表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我们只有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并反思,优化自己的朗读指导,让有效的朗读真正走进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达到“书味在胸中”的境界,那么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必将因朗读而精彩!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杨再隋.呼唤本色语文、净化教学理念[R].2006.

夜上海论坛 [2]崔峦.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总结发言[R].2007.3.

第10篇

一、 初中语文教学中课文朗读的现状

初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朗读缺失的现象,对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轻视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据一份对百名学生朗读情况进行的调查显示,朗读流利程度不够的(包括重复、停顿不当、一字一顿朗读不连贯等情况)占到25%,有添字漏字颠倒、读音错误的占到69%,此外,感情朗读的情况也让人担忧,主要表现在:集体朗读时有严重唱读的现象,没有抑扬顿挫的感觉,语速不当;个别朗读时要么声音显得含糊不清,没有断句,标点的停顿没有区别,要么朗读时每个词、句都平均用力,突不出重点部分,要么朗读节奏始终如一,语速均衡。能够达到有感情朗读要求的仅占到9%。

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随着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越来越高,对于朗读也做出了技术指导和要求。然而初中语文教学中这种朗读的现状却与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教学任务比较重,以强调“课外自己阅读”的方式取代了课堂上的阅读,而实际情况却是学生在家很难有适合阅读的氛围,加之其自学能力较差,朗读能力自然就很难令人满意。另一方面,虽然目前我们一直在强调素质教学,而实际情况仍然是应试教育占据着绝对优势,这种为了中考的语文教学必然会造成课堂教学中注重解读文本知识而轻视学生对语言的真正掌控,这种无奈的现状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起着很大的负面作用。因此,课文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起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诵习惯,培养语感,提高水平。

夜上海论坛 二、朗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课文的作者创作课文或意在抒感,或阐述故事,或表明观点,而在其创作的过程中,各种感情和语调即已形成,并在此中体现着作者创作的风格。课文朗读对初中语文教学最大的帮助在于学生通过朗读,首先便可以扫除文字方面的障碍,对文章的大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熟悉,在此基础上便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初步体会字、词、句的具体含义和确切用法,对各种艺术手法的效果也会在完整地课文朗读中有所感受,这样便对作品有了全方位性的感知。这种全方位的感知正是硬性分析人物、结构、主题的课文肢解式教学和边讲边读的夹生饭式教学所缺少的。

新课标对朗读做出的要求是:“强化语文诵读功能,让学生在诵读中培养情感。”古人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是人们学习、驾驭和运用语言的重要的有效的方法,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有老师引导下的反复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学生的自信心和注意力在朗读的过程中也会得到很好的培养,朗读所营造出的文意诗境也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当然,用整堂课的时间来朗读课文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方法和策略来获得朗读效果的最优化。

三、 初中语文教学中课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夜上海论坛 3.1老师范读引导,学生自读体会

例如,初一语文中《白兔与月亮》一课,课堂上,老师可以对同学们说:“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动物的故事,请大家静下心来,放松地听我讲。”然后开始声情并茂地将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因为这个时候学生的心态是放松地,没有了课文学习的负担,便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老师所讲的故事中去,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也在这个过程中为同学们所自然而然地接受。此外,对于一些感情投入的同学来说,老师的范读提供很好的帮助,因为在接下来的同学们自己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他们会非常迫切地想要自己尝试着去像老师那样朗读,看看自己是否可以朗读出课文的感人和深刻。如此一来,学生在这样的文本氛围里自我陶冶,自我培养,自我塑造,完成了心理和行为上的自我超越,其主体地位也自然而然地得到凸显。

3.2掌握字词,正确朗读

夜上海论坛 朗读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是字词的读音,一方面是要做好生字词的学习工作,另一方面是消除普通话不标准的现象,因为无论哪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文章读出来变了味道。因此,为了朗读教学顺利进行,老师的责任是在黑板或课件上清晰地标出,指出正确读音,并让学生大声朗读以加强记忆。我们不可忽略的另一点便是字词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感情。例如初一课文《行道树》《理想》,如果对这类有着具体生动情节的文章既做到了正确朗读,也能够读出感情和气势,那么后来对文章的分析和领悟便是水到渠成。

3.3依情朗读,个性体验

第11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情境;兴趣;形式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260-01

夜上海论坛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离不开“读”“写”“练”三字;这所谓“语文三字教学”方法,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利用“三字教学”应该采取相应的方法和重点,在小学语文教学教研多年工作中,我认为“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与学习的重中之重。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以看出“读”的重要性所在。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由此可见在语文的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老师能够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教学手段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可以极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最容易避开周围环境干扰,全身心投入在课文上,能身临其境,融入文章意境;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范读领读

感染学生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的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不长,老师的朗读形式如果单一的话容易使学生犯困和厌倦而失去兴趣。所以老师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相应灵活的方法,比如说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在朗读中体验读书的乐趣。

夜上海论坛 二、以读带说

一年级的学生,语言能力正处在发展初级阶段,他们所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够,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以读带说,读说相得益彰。

夜上海论坛 三、多读少讲

夜上海论坛 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是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朗读读,以朗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精准、流利”。

夜上海论坛 四、突出重点

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但是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突出关键词关键字,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目标清晰

朗读不能一味的、盲目地读,要有意识地注重朗读训练语文的清晰目标,新课标提出:要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上一定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要多读,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朗读;要体现读通、读熟和读出感情这样的朗读层次;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重在引导学生入境入情,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然而,在许多的课堂上,却少有琅琅的读书声,很少听见饱含感情的朗读,不少学生的朗读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夜上海论坛 六、激发创造

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造。

第12篇

[论文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上不得不提的一个词,在新课程下,老师也越来越重视朗读了,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老师总是有意无意地把朗读放在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位置,大大降低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本文拟从朗读的现状及策略作一分析。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古人朱熹曾经指出:“凡读书……只要是多读几遍自然上口,永定不忘。”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会发现语文老师的确重视朗读这一环节了,也在想方设法用各种朗读方式去提高教学效果,一时间课堂上书声琅琅。可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品味朗读有效性的时候,发现琅琅的书声背后仍存在着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影响了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朗读现状分析:1.朗读目标缺失。新课程强调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学生自主探究,张扬学生的个性。所以在朗读这一环节上,教师大多改变了过去学生集体朗读的方式,采取的方式是: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感情。表面上学生的朗读形式多样,体现了新课程解放学生个性的要求,但天马行空、漫无目的的朗读并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本内所含的意韵。

2.朗读对象单一。在我们的课堂上,朗读课文的对象似乎永远只是课代表、班长或朗诵能力强的同学,我们也经常能听到:同学们,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下面请我们班上的朗诵专家为大家朗诵,大家仔细体会;或者是老师范读。公开课、优质课上这样的情形更是比比皆是。为了达到所谓的教学效果,老师往往只是将目标关注在几个有朗读特长的同学身上,朗读成为了学习好的同学的展示才能的舞台,老师们完成教学任务的环节。

3.朗读缺乏情境。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但他的情感流露不是随时涌现出的,而是需要慢慢地酝酿,再通过一个个触发点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深情和真情。在语文教学中光靠纯粹的朗读技巧是无法读出感情的。只有给学生设置恰如其分的情境,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读懂文章,读懂作者,读出感情。在不作情感激发的铺垫下,一味地要求学生如何深情地有感情地读课文,那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如何上好“朗读”这一教学环节,让朗读这种传统的方法重焕青春,让学生因朗读而“灵秀”起来,让课堂因有效的朗读而“灵动”起来呢?

夜上海论坛 一、朗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朗读不是没有目的的乱读、傻读,朗读是为了感悟和解读文本,但有的老师只是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一环,或者把朗读作为教学过渡的一种形式,所以,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形;当学生在朗读时,老师忙于写板书,或者思考下一个教学步骤,根本不注意学生读的怎么样,有的老师甚至连学生读错了也没有发觉,更不用说学生的朗读有没有读出情感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未雨绸缪,全盘考虑,从最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方面来精心设计朗读,让学生的朗读有明确的目的。朗读是为了读准字音,还是为了体会感情?是对课文大致的了解,还是对某句关键句子细细品味?对有的课文适合集体朗读,有的课文适合个别朗读,有的课文需要分角色朗读,有的课文集体朗读更富气势,做到心中有数;对课堂上分几个层次朗读,做到统筹兼顾。我教艾青的《假如我是一只鸟》时,既有教师范读,又有学生配音朗读;既有刚上课时的整体感知朗读,也有诗歌分析过程中的情感品味朗读;既有整首诗歌的朗读,也有其中一句史诗的朗读,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激荡着学生的感情,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一部分。

二、赋予学生读的权利

叶圣陶曾告诫我们: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读书的。可见读是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拥有的权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人的地位,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

1.激发兴趣,全面参与

朗读不应该是少数人的舞台,课堂上老师更要关注朗读的参与面。不可否认,在班级中,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平时说话都很低声低气,不爱表现;有的学生因其学习基础差缺乏朗读信心,也不敢在众人面前朗读,久而久之,这部分同学就沉默下去了,试试亲身体会文章内容的机会,因此老师要给他们时间和机会,给他们以鼓励、安慰和指导,引导其他同学用欣赏、鼓励的方式,增强他们的朗读自信心,从而营造课堂上人人都能参与朗读的和谐氛围,因为我们相信,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2.提高朗读地位

夜上海论坛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主了解,了解不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然而在新课程下理念的指引下,师生互动代替了教师的讲解,成为课堂上的主旋律,使得朗读始终成为教学舞台上的配角。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根据课文实际,给足学生朗读的时间,在现代语文课堂上理直气壮的读起来,引导学生一点一点把课文读懂读深,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朗读中得到提高。

三、创设情境

夜上海论坛 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能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全部的想象和联想,当他们进入情境、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的读出感情,达到朗读的效果。

1.老师的情感渲染

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但情感的流露需要一个触发点,而教师就要善于做一个情感的触发点。譬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戴望舒的《我用我残缺的手掌》,两文中无不饱含着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和强烈的愤慨之情,但90后的学生并不熟悉那一段历史,不清楚祖国所受的苦难,自然很难捕捉到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所以,朗读起来很难达到教学效果。这时,教师要及时点发这个情感触发点。在课堂上,我用低沉的语调讲述作品的背景,讲述祖国在那个时代所遭受的屈辱,教室里早已静了下来,我发现很多同学的眼神中流露出愤怒之情,我知道学生原本平静的心湖已经波澜起伏,大有不吐不快之感,果然在接下来的学生朗读中,激情澎湃,与其说学生在读课文,还不如说他们在呐喊。那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2.迁移意象、触发联想

第13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声乐教学;声乐语言;归韵打开喉咙;高位置朗读;演唱

夜上海论坛 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在咬字吐字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不是因为读不准字音,就是因为找不准声音的位置而影响字的发音。大家都知道,歌唱的基础是语言,用歌声来传达歌曲内容和表达思想感情,就必须在语言(在这里以谈汉语言为主)上多多讲究,否则,会让人听之索然无味,完全不知所云。比如,在唱《金风吹来的时候》中有一句:“我歌唱家乡,家乡的金秋。”有学生就唱成了“我歌颤chan(唱chang)尖先jianxian(家乡jiaxiang),尖先jianxian(家乡jiaxiang)的金秋。在唱《愿你有颗水晶心》时,“我曾ceng悄悄的告诉母亲”唱成“我赠zeng”,“我的生命shengming”唱成“森敏senmin”等等。这些令人头疼的发音问题真是数不胜数,应有尽有。

由于我校大多数学生来自湖南各地,受各地方言影响较大,很多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还有待提高。然而,声乐学习却不能等到她们把普通话都学好了再来进行。因此,对一个声乐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要求教师在教授规范声音的同时,自己的声乐语言也应该是无可挑剔的。这样才能既做好示范,同时又能找出学生的语言毛病,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如果只有美好的声音,而不注意声乐语言,或者只有声乐语言却没有美好的声音,都同样是令人无法容忍的。

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很快地掌握正确的发声位置又能很好地掌握准确的声乐语言呢?笔者发现,在声乐教学中,适当结合朗读艺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很快找到正确的声音位置,而且在苦思冥想和潜移默化中,学生对语言的注意力加强了,普通话水平也提高得更快。

无论哪国语言,都是由元音和辅音这两因素组成。在我国使用范围最广的汉语(普通话)也不例外。元音在汉语中称为韵母,在外语中称为母音;辅音在汉语中称为声母,在外语中称为子音。在传统的歌唱理论中,根据汉语发音特点将咬字吐字分成“出声”、“引长”(引腹)和“归韵”(收声)三个过程。其中,在“引长”和“归韵”中,主要是由韵母在起作用。韵母使语音发响,歌唱时是由韵母转送声音的。而一些复合韵母又产生了“韵头”、“韵腹”和“韵尾”,这使得语音发响过程更趋复杂。“归韵”成了声乐教学中一个很大的难点和突破点。有的学生受方言影响咬字吐字都很成问题,有的受口形影响不会归韵,有的根本不知归韵或归韵不到位。这是由于她们对汉语中发响韵母的掌握不够全面或根本不去了解造成的。在声乐教学中传统沿用意大利语中的五个发响韵母a、e、i、o、u作为嗓音训练中的发声练习是很有益处而且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基本与汉语中的a、e、i、o、u是一致的。但也要因人而异。有的学生"a"唱不好,但换成"u"她又能唱好,而有的学生"e"唱不好,但换成"i"她又唱好了。当每一个字的归韵完成得很好了,那么他的声音就成功了一大半。

意大利著名歌剧艺术大师、男中音歌唱家吉诺.贝基曾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要求歌者力求创造“第二自然”。如果将说话时的吐字称为第一自然,那么歌唱时的吐字要达到第二自然。没有正确的说话发声,就没有正确的歌唱。然而,把歌唱时的吐字与说话时的吐字完全等同起来或完全对立起来都是不可取的。用最自然的声音说话,用夸张的说话声音去唱歌。贝基认为:“歌唱的人嘴是长在里面,歌唱时发音应该靠里面的大牙,而不是靠嘴的前部。”而宋承宪先生的论著中也一再强调“内口”的打开。所谓内口,就是声音发生后通过喉管、咽后壁、柱肌、小舌和舌后根等部位形成一个管状的声门。歌唱时的声音应该是一种稍微夸张了的说话的声音,所有的母音都应在口腔深处(主要在大牙、舌根、软腭和后咽壁之间)形成。而母音的形成除了靠口腔深处,还要借助于嘴的外形(嘴唇)和舌头(舌位)的变化来实现。

夜上海论坛 辅音的形成与平时说话时辅音的形成部位几乎没有差别,只是吐字时要清楚,不能拖泥带水。我国传统戏曲别讲究嘴皮子工夫,要求演唱时要有喷口,讲的就是辅音形成主要是靠唇、齿、舌来完成,其部位主要在口腔的前半部。当然,只有把一个字前面的辅音发好了,才可能有后面母音(声母)的归韵问题。

中国的民间戏曲对咬字吐字非常讲究,主张“字正腔圆”,“以字带声”等。而近、现代出现的话剧、歌剧、音乐剧中,演员的说话近似朗诵,对声音的位置要求得比较高。这样做一来可以迫使喉咙尽量打开,做到字正腔圆;二来可以使声音传得较远,令人听起来清楚圆润。而在声乐学习中,除了要有横膈膜的有力支持(气息)、完全打开的喉咙、还要有充分的面罩共鸣(声音的位置)。这与朗诵时要求是一致的,只不过,在朗诵时是高位置地说出来,声乐中的训练则要求要高位置地唱出来。有的学生对“高位置的声音”概念很模糊,短时间内很难找到感觉。有的教师就用打呵欠的感觉或含口水的感觉去引导学生,这样就把很抽象的声乐理论知识具体化了,有利于学生快速找到打开喉咙的感觉。这时,要求她把嘴巴张开,上下牙齿之间至少要有一指之宽的距离,面部微微带笑,提起笑肌,下巴自然放松下垂,好似没有下巴一样,打开内口,做到一个“空”的、稍做夸张了的后嘴,好似含了一颗大枣一样,再结合饱满的气息,用高位置的声音去朗诵歌词或是练声时所唱的母音,如“a、e、i、o、u、lu、la、yu、ya"等等。可以单独只读一个字,也可以是词组,还可以整句整句地去读。而且,不管它的音调是阴平、阳平,还是上声去声,都尽量用去声去读,这样一来,由于声音立起来并往下滑落,这样更容易找到声音的位置。说话的感觉是任何人都能体会得到的,学生可能很快就能找到那种所谓的“高位置”,或者在教师的示范中渐渐明白过来并慢慢模仿,很快便能自己做到。如在《梅花引》中,“一枝梅花踏雪来”中的“踏(ta)”、“红颜寂寞空守天地一片白”的“白(bai)”、“谁是我知音,谁解我情怀?”中的“谁(shei)”、“一片冰心等君来”中的“心(xin)、等(deng)、来(lai)”等字,都是比较容易唱白、唱挤、唱捏的音,很多学生一唱到这些字音的时候,声音就变了,要不就挤拉喉头,发出难听的破音,要不就改变发音位置,使劲往嘴外唱,造成声音位置不统一。这时,就要求她先不急着唱,而是先高位置地尽量用去声去逐字缓慢地朗读这些难以唱好的字,然后,再将这种“高位置”的朗读,加上应有的音高,演变成“高位置”地唱,她们自然会慢慢体会到,要做到这种高位置的演唱其实并不是很难,只要能用高位置去读出来的字音,把字头(声母)咬死,字腹字尾(韵母)吐清楚,如“白b-ai-”“心x-in-”“等d-eng-”“来l-ai-”等字,只要归韵到位了,再配合上饱满的气(下转252页)(上接250页)息,找好正确的发音位置,就能把它很好地、高位置地唱出来。而这种“高位置”,其实正好就是我们声乐中要找的“正确的发音位置”或“发音点”!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既解决了学生的声音问题,又时刻提醒了她们要注意的语言问题。

诚然,声乐教学远不止这么简单。初学者一定要掌握好气息(既横膈膜的支持)的运用,并学会如何打开喉咙,再找到正确的声音位置(既面罩共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的学生可能花的时间相对短一些,但至少也需要一到两年时间,而有的学生所花时间相对要长一些,这取决于学生的嗓音条件、理解能力、练习时间的多少、学习努力的程度等等。由于歌唱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表演艺术,除要有良好的嗓音条件外,还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音乐修养和表演才能等。这样才能易于投入到歌曲中的意境里,传达出歌中所要表现的各种情绪。这需要教师极耐心的讲解和认真的示范,摸清每个学生的问题之所在,“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浅到深,不断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水平,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声情并茂地演唱好每一首声乐作品。

“学无止境”,声乐技巧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一个声乐教师应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演唱能力,并不断充实自己,才有可能教出更多、更好、更有水平的学生,为社会输送合格、优秀的声乐人才。让这个世界因为有美妙的歌声而更加美丽!

参考书目:

1、《谈美声歌唱艺术》田玉斌著人民出版社

第14篇

夜上海论坛 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在咬字吐字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不是因为读不准字音,就是因为找不准声音的位置而影响字的发音。大家都知道,歌唱的基础是语言,用歌声来传达歌曲内容和表达思想感情,就必须在语言(在这里以谈汉语言为主)上多多讲究,否则,会让人听之索然无味,完全不知所云。比如,在唱《金风吹来的时候》中有一句:“我歌唱家乡,家乡的金秋。”有学生就唱成了“我歌颤chan(唱chang)尖先jianxian(家乡jiaxiang),尖先jianxian(家乡jiaxiang)的金秋。在唱《愿你有颗水晶心》时,“我曾ceng悄悄的告诉母亲”唱成“我赠zeng”,“我的生命shengming”唱成“森敏senmin”等等。这些令人头疼的发音问题真是数不胜数,应有尽有。

由于我校大多数学生来自湖南各地,受各地方言影响较大,很多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还有待提高。然而,声乐学习却不能等到她们把普通话都学好了再来进行。因此,对一个声乐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要求教师在教授规范声音的同时,自己的声乐语言也应该是无可挑剔的。这样才能既做好示范,同时又能找出学生的语言毛病,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如果只有美好的声音,而不注意声乐语言,或者只有声乐语言却没有美好的声音,都同样是令人无法容忍的。

夜上海论坛 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很快地掌握正确的发声位置又能很好地掌握准确的声乐语言呢?笔者发现,在声乐教学中,适当结合朗读艺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很快找到正确的声音位置,而且在苦思冥想和潜移默化中,学生对语言的注意力加强了,普通话水平也提高得更快。

无论哪国语言,都是由元音和辅音这两因素组成。在我国使用范围最广的汉语(普通话)也不例外。元音在汉语中称为韵母,在外语中称为母音;辅音在汉语中称为声母,在外语中称为子音。在传统的歌唱理论中,根据汉语发音特点将咬字吐字分成“出声”、“引长”(引腹)和“归韵”(收声)三个过程。其中,在“引长”和“归韵”中,主要是由韵母在起作用。韵母使语音发响,歌唱时是由韵母转送声音的。而一些复合韵母又产生了“韵头”、“韵腹”和“韵尾”,这使得语音发响过程更趋复杂。“归韵”成了声乐教学中一个很大的难点和突破点。有的学生受方言影响咬字吐字都很成问题,有的受口形影响不会归韵,有的根本不知归韵或归韵不到位。这是由于她们对汉语中发响韵母的掌握不够全面或根本不去了解造成的。在声乐教学中传统沿用意大利语中的五个发响韵母a、e、i、o、u作为嗓音训练中的发声练习是很有益处而且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基本与汉语中的a、e、i、o、u是一致的。但也要因人而异。有的学生"a"唱不好,但换成"u"她又能唱好,而有的学生"e"唱不好,但换成"i"她又唱好了。当每一个字的归韵完成得很好了,那么他的声音就成功了一大半。

意大利著名歌剧艺术大师、男中音歌唱家吉诺.贝基曾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要求歌者力求创造“第二自然”。如果将说话时的吐字称为第一自然,那么歌唱时的吐字要达到第二自然。没有正确的说话发声,就没有正确的歌唱。然而,把歌唱时的吐字与说话时的吐字完全等同起来或完全对立起来都是不可取的。用最自然的声音说话,用夸张的说话声音去唱歌。贝基认为:“歌唱的人嘴是长在里面,歌唱时发音应该靠里面的大牙,而不是靠嘴的前部。”而宋承宪先生的论著中也一再强调“内口”的打开。所谓内口,就是声音发生后通过喉管、咽后壁、柱肌、小舌和舌后根等部位形成一个管状的声门。歌唱时的声音应该是一种稍微夸张了的说话的声音,所有的母音都应在口腔深处(主要在大牙、舌根、软腭和后咽壁之间)形成。而母音的形成除了靠口腔深处,还要借助于嘴的外形(嘴唇)和舌头(舌位)的变化来实现。

夜上海论坛 辅音的形成与平时说话时辅音的形成部位几乎没有差别,只是吐字时要清楚,不能拖泥带水。我国传统戏曲别讲究嘴皮子工夫,要求演唱时要有喷口,讲的就是辅音形成主要是靠唇、齿、舌来完成,其部位主要在口腔的前半部。当然,只有把一个字前面的辅音发好了,才可能有后面母音(声母)的归韵问题。

中国的民间戏曲对咬字吐字非常讲究,主张“字正腔圆”,“以字带声”等。而近、现代出现的话剧、歌剧、音乐剧中,演员的说话近似朗诵,对声音的位置要求得比较高。这样做一来可以迫使喉咙尽量打开,做到字正腔圆;二来可以使声音传得较远,令人听起来清楚圆润。而在声乐学习中,除了要有横膈膜的有力支持(气息)、完全打开的喉咙、还要有充分的面罩共鸣(声音的位置)。这与朗诵时要求是一致的,只不过,在朗诵时是高位置地说出来,声乐中的训练则要求要高位置地唱出来。有的学生对“高位置的声音”概念很模糊,短时间内很难找到感觉。有的教师就用打呵欠的感觉或含口水的感觉去引导学生,这样就把很抽象的声乐理论知识具体化了,有利于学生快速找到打开喉咙的感觉。这时,要求她把嘴巴张开,上下牙齿之间至少要有一指之宽的距离,面部微微带笑,提起笑肌,下巴自然放松下垂,好似没有下巴一样,打开内口,做到一个“空”的、稍做夸张了的后嘴,好似含了一颗大枣一样,再结合饱满的气息,用高位置的声音去朗诵歌词或是练声时所唱的母音,如“a、e、i、o、u、lu、la、yu、ya"等等。可以单独只读一个字,也可以是词组,还可以整句整句地去读。而且,不管它的音调是阴平、阳平,还是上声去声,都尽量用去声去读,这样一来,由于声音立起来并往下滑落,这样更容易找到声音的位置。

说话的感觉是任何人都能体会得到的,学生可能很快就能找到那种所谓的“高位置”,或者在教师的示范中渐渐明白过来并慢慢模仿,很快便能自己做到。如在《梅花引》中,“一枝梅花踏雪来”中的“踏(ta)”、“红颜寂寞空守天地一片白”的“白(bai)”、“谁是我知音,谁解我情怀?”中的“谁(shei)”、“一片冰心等君来”中的“心(xin)、

等(deng)、来(lai)”等字,都是比较容易唱白、唱挤、唱捏的音,很多学生一唱到这些字音的时候,声音就变了,要不就挤拉喉头,发出难听的破音,要不就改变发音位置,使劲往嘴外唱,造成声音位置不统一。这时,就要求她先不急着唱,而是先高位置地尽量用去声去逐字缓慢地朗读这些难以唱好的字,然后,再将这种“高位置”的朗读,加上应有的音高,演变成“高位置”地唱,她们自然会慢慢体会到,要做到这种高位置的演唱其实并不是很难,只要能用高位置去读出来的字音,把字头(声母)咬死,字腹字尾(韵母)吐清楚,如“白b-ai-”“心x-in-”“等d-eng-”“来l-ai-”等字,只要归韵到位了,再配合上饱满的气(下转252页)(上接250页)息,找好正确的发音位置,就能把它很好地、高位置地唱出来。而这种“高位置”,其实正好就是我们声乐中要找的“正确的发音位置”或“发音点”!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既解决了学生的声音问题,又时刻提醒了她们要注意的语言问题。

夜上海论坛 诚然,声乐教学远不止这么简单。初学者一定要掌握好气息(既横膈膜的支持)的运用,并学会如何打开喉咙,再找到正确的声音位置(既面罩共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的学生可能花的时间相对短一些,但至少也需要一到两年时间,而有的学生所花时间相对要长一些,这取决于学生的嗓音条件、理解能力、练习时间的多少、学习努力的程度等等。由于歌唱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表演艺术,除要有良好的嗓音条件外,还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音乐修养和表演才能等。这样才能易于投入到歌曲中的意境里,传达出歌中所要表现的各种情绪。这需要教师极耐心的讲解和认真的示范,摸清每个学生的问题之所在,“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浅到深,不断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水平,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声情并茂地演唱好每一首声乐作品。

“学无止境”,声乐技巧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一个声乐教师应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演唱能力,并不断充实自己,才有可能教出更多、更好、更有水平的学生,为社会输送合格、优秀的声乐人才。让这个世界因为有美妙的歌声而更加美丽!

参考书目:

夜上海论坛 1、《谈美声歌唱艺术》田玉斌著人民出版社

第15篇

关键词:朗读;感受课文;口语表达;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208-01

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作为一种有声的阅读方式,它是一种集合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参与,以声释意的语言活动。朗读是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学科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它继承了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教学方式――吟诵的精华,吸收了其中合理的部分,结合现代汉语的语言特征,构成了新的形势内容――用普通话进行感情诵读。

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很多学校都取消传统的早读课,往日早读课上书声琅琅的情景很少见了,很多年轻教师也不大重视朗读教学,甚至个别教师不愿意让自己的语文课“浪费”在朗读中去,认为朗读在会考中对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帮助不明显,即使在教学中为了了解课文内容需要,也大多让学生进行速读,而把大量时间放到做习题上,学生动笔练习做题的时间是多了,但是读的时间却相对少了。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加强朗读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其实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夜上海论坛 一、朗读能够理解、感受课文

夜上海论坛 朗读能够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从“眼―脑―口―耳―脑”多个渠道深入领会、准确表达课文的语句词汇的涵义和精神实质,准确把握住课文内容。而速读只是从“眼―脑”两个渠道进行活动,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就不及朗读深。

夜上海论坛 入选我们初中语文课文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古文自不必说,现代文中像朱自清先生的《春》、《背影》,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沈从文先生的《云南的歌会》这些文章,如果不去朗读,怎么能够体会它的美,语文教学不仅要学习汉语言知识,而且更要体会几千年沉淀下来文化的魅力,

夜上海论坛 二、朗读还能够训练说话能力

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一项重要内容,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初中、高中学生都不喜欢在课堂上进行口语表达,把主要精力放在解题上,认为这才是用功的表现,的确,在中考高考中这些学生也许能够考出优秀成绩,但是一旦踏入社会会发现他们存在很多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以至很多学生在走出象牙塔后不愿意、也不知道怎么和社会中各种人物交往,茫然无措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他们反而愿意呆在家里变成所谓“宅男”“宅女”,所以我想我们老师这方面也该反思反思。

夜上海论坛 三、朗读能培养学生语言的感知能力。

语言的感知能力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叶圣陶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学生在朗读中,潜移默化的感受到语文中优美的词汇句式、严密的逻辑思维、精妙的语言修辞,逐渐领会到语言表达的规律性,培养起敏锐的语感。对精美文章的反复朗读,更能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有助于提高语感的直觉性、整体性、情感性,如此,听到不正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便会敏感地从感情上感到不适,从而加以排斥了,那么作文中语句不通顺,出现病句情况就会有效的得以改变。

夜上海论坛 四、朗读可以补充文字表现的不足

通过朗读可以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内在感情变化,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可以区别情绪、烘托气氛,补充文字表现的不足,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例如我上《变色龙》这篇课文,在上之前让学生先预习,要求认真揣摩文中人物的心理状态,上课时分角色进行朗读,要求通过朗读表现出人物心理状态出来。课堂上学生们略带表演性质的朗读,精彩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在民众面前趾高气昂、在达官贵人面前阿谀奉承的丑恶嘴脸,极大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教师无需做过多的讲解,学生自然就能够深刻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的目的以及文章的主题。

除了学生朗读,教师还可以利用范读,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把握朗读时的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范进中举》这篇课文中,我就选择半信半疑的范进被众乡邻从集市拉回家这部分进行范读,并且在对范进确定自己中举后喜极而狂的语言范读时适当配以形体动作语言,教室里笑声不断,范进这个人物形象会深深印入同学们心里,也领略作者辛辣的讽刺语言风格。

夜上海论坛 五、朗读还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语法、感受课文

汉语在表达上、理解上具有重意会重具象的特点,通过朗读,经过反复的揣摩、体味,可以熟练的掌握汉语语法和感受生动的整体形象,中国古代读书人特别强调诵读,就是通过熟读背诵来感受掌握古汉语语法的,而浏览和速读只能达到粗略感受的目的。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