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屯堡文化论文范文

屯堡文化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屯堡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屯堡文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屯堡文化;研究概况;研究趋势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G12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2-0093-07

自1902年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对贵州屯堡人进行人类学考察以来,屯堡文化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80年代以来,作为强势文化在迁徙环境下传承、变异、建构的典型范例,屯堡文化成为文化人类学和社会民俗学研究的热点。截止到目前,涉及屯堡文化研究的相关著作和各类学术论文夜上海论坛约400余篇(部)。本文拟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所呈现出来的基本概况和主要特点进行综述,以期为屯堡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全貌性的参考。

夜上海论坛 一、屯堡文化研究概况与特点

自上世纪初日本学者鸟居龙藏、伊东忠太对屯堡人进行初步研究后,相关的研究沉寂了近半个世纪。直到1950年,先生到贵州考察,指出“屯堡人一般被认为是‘少数民族’,实际上是‘汉裔民族’的事实。”此后,迄上世纪80年代初,屯堡文化因“地戏出国”而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并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成为热点并呈现出了较多的学理性、应用性研究。本文主要以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近30年来屯堡文化研究的基本概况和主要特点进行综述。

夜上海论坛 1 屯堡文化研究成果的数量增加

夜上海论坛 通过对屯堡文化研究成果进行统计(见表1)可见,1983--1989年的研究成果仅有著作4本,论文9篇。而2006年一年的研究成果就有著作2本、论文46篇。90年代屯堡文化研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94、95年间,每年的研究成果达到了20~30件。本世纪以来,屯堡文化研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2001~2007年间就有研究成果245篇(本)。仅2006年至2007年的研究成果就达到105篇(本),相当于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上世纪末近20年研究成果的总和。其间尽管也有一些小的反复,但屯堡文化研究成果数量的增长趋势是显而易见的。

2 屯堡文化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集中于贵州屯堡文化研究成果展示的载体主要在贵州,几个刊物成为屯堡研究的主要阵地。(见表2)

夜上海论坛 屯堡文化主要的研究阵地是《贵州民族研究》。许多学理性文章,如翁家烈的《电堡文化研究》、桂晓刚的《试论贵州屯堡文化》、日本学者V田诚之的《贵州省西部民族关系的动态――关于“屯军后裔”的调查研究》和《对民族集团应该怎样研究――以贵州“屯堡人”为例》等16篇论文均在《贵州民族研究》上刊发。《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是屯堡人研究的另一主要阵地。发表了袁本良的《安顺屯堡方言研究之我见》,范增如的《安顺屯堡史话》等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23篇论文。此外,《贵州文史丛刊》刊载了吴申玲的《特殊的文化孤岛――贵州屯堡文化的生成、特点及原因》19篇论文,《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发表了姜永兴的《保持明朝遗风的汉人―安顺屯堡人》、孙兆霞的《试析文化建构性与乡村旅游开发需求指向的关系――以黔中屯堡为例》等15篇论文,均成为屯堡文化研究的主要载体。《贵州社会科等》发表了5篇屯堡文化研究的文章,也逐渐成为屯堡文化研究成果展示的平台。

夜上海论坛 3 屯堡文化研究成果质量提高

由于不断的积累,屯堡文化研究成果的质量越来越高,研究成果不断为学界认可。比如孙兆霞等著的《屯堡乡民社会》得到了陆学艺先生的高度评价,认为该书“针对先生提出的乡土社会这一观念,提出了乡民社会的概念,是对我们社会学的丰富与贡献”,钱理群先生也对该书提出的“自组织机制”、“农村公共空间”等概念及其对乡村建设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董健先生则对朱伟华等著的《建构与生存――贵州屯堡文化及地戏形态研究》中对“屯堡人‘在野’状态的‘在朝’心态,‘边缘’处境中的‘中心’意识,以及弱势群体对强势文化的依附与自我重构”的判断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张原的《在文明与乡野之间――贵州屯堡礼俗生活与历史感的人类学考察》则运用“礼仪”这一概念,对黔中屯堡礼俗生活与历史感进行了人类学的考察,进而思考理解“礼仪”与“文明”对于整个社会科学的启示。万明《日月代徽州汪公入黔考――兼论贵州屯堡移民社会的建构》论述了国家观念与族群建构、民间信仰与社会整合的关系;这些作品及一些相关的屯堡文化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起点,较为前沿的理论支撑,从社会组织、文化意义、宗教与社会等方面对屯堡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分析,堪称屯堡文化研究在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等方面的翘楚之作,得到了学界广泛的好评。近年来,屯堡文化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史研究》、《断江学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多,并有多篇入选人大复印资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屯堡文化研究水准的提升。

4 本土学者与外来学者联合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

夜上海论坛 屯堡文化的主要研究阵容以贵州学者或贵州籍学者为主。通过对研究性文章和书籍数量的统计,我们看到,贵州学者或贵州籍学者占了屯堡文化研究者的大多数,其中贵阳学者14人,安顺学者10人,其余地区学者仅6人,研究阵容主要以贵阳和安顺学者为主。鉴于屯堡文化主要集中于贵州,我们可以把贵州学者或贵州籍学者称为本土学者,而把之外的学者称之为外地学者或外来学者。

夜上海论坛 尽管屯堡文化研究的阵容以本土学者为主,本土学者与外来学者的研究也呈现出不同的研究特点,但近年来本土学者与外来学者的联合研究却日趋深入。贵州本土学者由于身处屯堡区所在地,对屯堡区的历史地理环境、文化背景、文化事象及相关资料的了解更为深入。外来学者一般在理论、方法等方面有着更为宽阔的视野。尽管如此,近年来本土学者与外来学者联合研究的趋势却日益加强。九十年代初期,自地方学者沈福馨与台湾学者王秋桂、黄才贵、省外学者徐杰舜等人的联合研究开始,屯堡文化研究与外界的联合研究越来越多。比如安顺学院屯堡文化研究中心与中国社科院社会会所王春光、陈昕、潘杰等人开展了合作研究;贵州民族学院吴晓萍教授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欧廷木教授、黄才贵与日本V田诚之教授开展了合作研究等等。这些研究引入了新的研究理论与视角,与国内外前沿理论的对接越来越多,促使了屯堡文化研究的质量提升,也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人员及研究团队。另外,外来研究者介入屯堡文化研究的情况越来越多。一方面是国内外学者的介入,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的万明教授、厦门大学的彭兆荣教授等专家学者的介入。另一方面是外省市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介入,将屯堡文化作为其硕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如北京大学博士后李立、中央民族大学的张原博士、中山大学的牛加明博士等等。外来研究者的介入为屯堡文化研究注入了学院气息及学术活力,整合了各种研究资源, 促进了屯堡研究优势的互补,提升了屯堡文化研究的水准。

5 屯堡文化研究视角与方式不断拓展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屯堡文化的许多方面面临着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屯堡文化的研究视角从外显事象开始转入外显事象所内蕴的内在机制等方面;研究内容更为集中于屯堡文化对贵州文化以及黔中文化的影响、屯堡文化在现实社会发展中作用、地位与保护等方面。从研究屯堡到以屯堡为切入点研究中国社会形态以及变迁。研究主体逐步从个体研究进入团队研究;研究方法开始使用诸如文化人类学、旅游人类学、统计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学术理论的综合学科研究方法。从总体上看,屯堡文化研究逐步向宏观和微观过渡。宏观主要指向更高学术视野下的屯堡社会总体性研究;微观指向研究细化到村落组织、个人生命史等具体研究对象,这使得屯堡研究不断走向纵深、走向立体。屯堡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也日益凸显,例如对屯堡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屯堡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屯堡文化传承与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

二、屯堡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1 屯堡文化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夜上海论坛 屯堡文化研究的对象和视点,其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研究对象为屯堡文化的外显文化事项及历史源流。以地戏研究为主,其研究成果占整个屯堡研究成果的一半以上;另外,对“屯堡人”的历史形成、民俗、民族归宿等问题的探讨也占有较大比重。第二个阶段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这一时期由于外部学者的介入,学理化的特点增强,制度文化、族群研究、文化传承原因等作为研究对象,进入到较为深入的研究层面。第三个阶段为本世纪初到现在。这一时期的研究对象有了较为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更深的学理化倾向。一方面屯堡文化中与现实需求相联系的内涵成为研究对象。比如,新农村建设中所需要的屯堡文化中内蕴的内生性资源,包括自组织机制、村落公共空间、文化的传承与建构机制、宗族与社区、国家与乡村的关系等等。另一方面,屯堡文化的应用研究受到学界的重视,如屯堡文化的旅游开发等。

夜上海论坛 屯堡文化研究方法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到多元的过程,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研究对象较为集中和单一,仅包括地戏、民俗、屯堡人来源等独立的文化事象。研究方法主要是经验性、感性描述的方法,比较单一地利用历史学、民族学、文学、美学等传统方法对屯堡文化进行研究。第二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屯堡文化的研究开始趋于宏观。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也被引入了屯堡研究,而且开始出现多种方法的交叉利用和综合利用的特点。第三阶段(本世纪初到现在):屯堡文化的研究分别向以系统性研究为代表的宏观领域和个案研究为代表的微观领域不断拓展。一些国家级、省级课题的成功申报,使屯堡文化研究由个人开始向团队转化。一些新的社会理论,如社会学、宗教学、人类学、统计学、社会性别学、教育学理论与方法被大量引入屯堡研究之中,并出现了多学科、多方法大量交叉和综合利用的情况。

2 屯堡文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1)关于屯堡文化或屯堡人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学理性、概括性很强,为学界普遍认可的关于“屯堡文化”和“屯堡人”的定义。这是屯堡研究的一个难点。目前对“屯堡文化”或者“屯堡人”定义多是描述性的。如有研究者认为“屯堡人”是“清代裁废明代卫所屯田制后对今在贵州省平坝、安顺、镇宁、普定、长顺等县市内明屯军后裔的专称。屯堡人口现约30余万。他们的大多数一直聚居在屯堡社区内,并基本上较为完整地保持着明代江南汉族文化的形式与内容:”“屯堡人”概念有三重涵义,“即可大体上视为历史概念、地域概念和文化概念的集合。”安顺屯堡文化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来源于江淮的汉民族文化同安顺的自然环境相互整合形成的内容丰富、特点鲜明的地域文化”。

夜上海论坛 (2)关于屯堡人的来源

关于屯堡人的来源,有研究者认为“安顺屯堡人主体主要是明初随军而来的北方民族。”相反的意见则认为“屯堡人的主要来源是明初的江南一带向贵州移民的后裔,而非北方民族。”后一观点得到了大多数的认可。有研究者进一步认为“屯堡人的主体是明初江南一带的移民,但是还包括了诸多以各种方式进入屯堡区域的后移民。”

(3)关于屯堡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多数研究者认为屯堡文化是600年前江南文化的完整的展示,地戏是“戏剧的活化石”,屯堡文化保持600年不变。不同的观点认为“已有的研究成果普遍认为:屯堡文化是‘孤岛文化’,地戏是‘活化石’,这种现象是由于异地风俗移植到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历史事象以‘遗存物’方式保存下来而形成的观点是不准确的,认为在屯堡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有着明显的文化增容和文化重组。”也有学者认为“屯堡文化不是中原和江南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时空建构的结果。”

(4)关于屯堡文化的传承原因

夜上海论坛 屯堡文化为什么能在安顺一带保留至今是学界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分歧也较大。就目前来说,大体有如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其一,聚落优势说:认为重兵云集是屯堡文化得以长期传承的内部条件。土司势力弱小,使屯堡社区相对来说未出现剧烈的根本性变化和深刻动荡则是屯堡文化得以长期传承的内部条件。仅普定一卫,就有78屯9堡之说,若再加上邻近的平坝、安庄(今镇宁县)两卫,其屯堡设置的密集程度显然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由此形成了屯堡遍布的聚落优势。

夜上海论坛 其二,文化心态说:认为,“屯堡先民的主体,以征服者的姿态进入一向被视为“蛮夷之地”的贵州,心理上有一种优越感。他们严守着所谓的“夷夏之别”,严格注意区分自己的族属身份。这样,有意张扬和保持自身的文化优势,形成了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增强了屯堡人之间有的凝聚力,容易形成一个相对特殊的屯堡人族群,从而促进了屯堡文化的传承。”

其三,封闭说:认为“屯堡人长期封闭自身,受外部影响较小,文化传承较为单一。屯堡文化是文化封闭性的典型表现形态。”屯堡人强调族群内通婚的“通婚圈”也成为屯堡人封闭性的一个佐证。对封闭说略加改造的观点认为屯堡人处于一个半开放、半封闭系统。“以征服者姿态出现的屯堡人,既不愿(也难以)融入当地民族之中,也得不到后来汉族移民的认可而难以融入其主流地位,在他们身上同时体现了自尊和自卑的复杂心态,从而对外有限封闭、对内开放,形成了一个有着共同文化、心理特征和文化网络的凝聚力极强的屯堡族群。”

夜上海论坛 其四,自我平衡机制说:认为“屯堡文化是一个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建构来实现自我平衡的亚稳定结构。这种文化依靠吸纳――同化机制、选择――排异机制、记忆――传习机制、抗变――复制机制保持屯堡文化的稳定与传承。”

当然,也有一些人从另外的视角来解释屯堡文化传承的原因。如有学者从军屯制度及其解体时间、从家庭、宗族、族群与国家的关系等层面进行解释,也有学者从明代滇、黔移民特点进行解释。也有人持综合论观点,认为屯堡文化传承是多方面作用结果。笔者认为屯堡文化的传承是一个“系统建 构”综合作用的产物。

夜上海论坛 3 屯堡文化的实践性研究

近年来,关于屯堡人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如何适应社会变迁以形成具有较强凝聚力族群、屯堡文化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与族群建构能力的发挥、屯堡旅游开发与保护等实践性研究逐渐成为屯堡文化研究的新领域。有不少研究者致力于推动屯堡文化的运用和延展。比如,有研究成果提出“屯堡旅游开发同时也是一个文化重塑的过程”。有研究者针对时下日益突显的三农问题,以及因乡村社会坍塌而引出的现代乡村重建问题等,指出可以从屯堡文化中寻找路径,挖掘和寻求现代乡村重建的内源性资源,以实现传统乡土社会向现代乡民社会的现代性转换。

三、屯堡文化研究的思考与对策

总的来说,近年来的屯堡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理论热点和难点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实践性研究的新领域也逐步拓展。但是,综观屯堡文化研究的概况,我们认为,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努力,以促进屯堡文化及其研究获得更大发展。

夜上海论坛 1 加强屯堡文化研究的系统性

目前,屯堡文化研究主要集中于屯堡文化的历史形成、流变情况、主要特征、传承机制以及如何在现实社会中发挥屯堡文化内蕴的能量等问题。而研究者却各自为战,关注点不尽相同,合作研究较少。这就导致了研究成果就显得比较零散、杂乱,未能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体系与构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屯堡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促进屯堡研究的系统发展,我们就需要加强屯堡文化研究的系统性,建立一个科学的研究规划,使理论研究与运用研究、本土学者与外地学者的研究、外在文化事象与文化内涵、屯堡文化的来源与流变等多方面研究得以形成一个有机结合和运行良好的系统构架,从而使屯堡文化的研究循序渐进,逐层推进,走向深入。

2 加强屯堡文化研究的广延性

夜上海论坛 屯堡文化研究的成果颇丰,但也存在研究视点过于集中,论题过多重复的问题。尤其是对文化事象的反复描述和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现象比较突出。比如,在400篇(本)的研究成果中,关于地戏方面的研究成果近100篇(本),其中有一半以上是重复性、描述性的表浅层次的研究,缺乏理论深度和真知灼见。究其原因,主要是研究的视野不宽,方法相对单一;同时也与屯堡文化的核心研究者主要是贵州学者,外界学者的介入相对较少有一定的关联。所以,屯堡文化研究应该不断加强与外界的联合、拓宽研究的视野、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增加屯堡文化研究的广延性。

3 突出屯堡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夜上海论坛 屯堡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突显得还不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目前屯堡文化研究多为静态研究,不涉及当今社会变迁,不能将屯堡文化与当今社会的现实需求相结合。例如,屯堡文化与农村和谐社区的建构、屯堡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屯堡文化与如何应对现代化的冲击等问题并未受到广泛的关注。另一方面,有的研究虽涉及现实社会需求,但其研究成果缺乏现实基础和可操作性,因而在现实社会中缺乏指导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因此,我们认为,需要将屯堡文化的研究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强化屯堡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探讨屯堡文化的传承机制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与功能,将屯堡文化的特殊性进行理论的提升,探究屯堡文化在现实社会中的普泛意义。

第2篇

关键词:屯堡方言;研究意义;研究方案

引言

屯堡方言濒临灭绝,操此方言者多为中老年人,屯堡后代课堂用语多为普通话或英语。屯堡年轻人面临着更强大而富有的社群时,会对弱小贫穷屯堡社群的方言乃至文化产生信任危机,从而拒绝融入古老的传统文化。随着贵州的开发,媒体用语、街道标识语与超市用语皆为普通话或英语,很有可能100年后,这种方言会退出历史舞台。

一、屯堡方言研究关注点

世界文化大融合、经济全球一体化、国家民族大统一的时代背景下,政府虽然没有禁止使用屯堡方言,但也不会为宣传与存活屯堡方言而有所作为。即便如此,屯堡方言还是引起了社会学家、伦理学家、人文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屯堡语言非常独特,正是其独特性丰富了中国乃至世界语言的多样性。屯堡方言的的种类和演变数据的缺失是世界语言学这门科学的损失。而且,不难看出,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没了屯堡语言,屯堡文化也会没了依附,从而在世界上逐渐消失。另外,语言的改变会导致大脑的生理变化,从而进一步影响思想观念的变化。对屯堡方言的研究并不是一定要复兴屯堡语言,而是客观记录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完善世界语言科学和社会科学。

夜上海论坛 国际上有许多语言学家对世界语言尤其是濒临灭绝的弱势语言做了大量研究和记载,其研究模式和方法非常成熟,完全可以借鉴。其中方言和文化的关系,也是语言学中的热门课题,取得很多成熟的理论成果,有的研究课题不仅保存了方言,而且推动了那些独特语言和相关文化的发展。屯堡方言作为一个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个案研究是历史和时展的必然。国内学者从2001年就开始了对屯堡语言的研究,如郑正强《南腔北调“二堡”话》(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吴之俊《趣说“屯堡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出版);伍安东,吕燕平,屯堡方言初探[J](安顺师范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吴伟军,从屯堡岛方言看早期贵州汉语方言的发展轨迹。贵州大学2005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袁本良,《安顺屯堡方言研究之我见》等等。[1]这些著作对屯堡语言的历史演变、方言现象、语音、词汇和语法做了深入的研究,只是从学术角度的理论,但没有形成考证语料,没有语音实验室、没有方言类比图、没有方言分布图、总之没有屯堡方言的语料的收集、整理、分类和保存;也没有挖掘方言所承载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没有在深刻理论方言文化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较为科学和系统的翻译。

二.研究屯堡方言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夜上海论坛 对屯堡文化方言和文化关系的研究既利于贵州屯堡文化研究中心的社科研究,也利于地方高校屯堡文化研究的学科建设,同时补充完善贵州屯堡文化资料文献的建设。从翻译学的角度看,只有弄清了屯堡方言与屯堡文化的关系,才能准确而科学地对屯堡语言和文化现象进行英译。译界公认,翻译的本质就是文化翻译。[2]从旅游经济的角度看,屯堡文化的英译是时展的必然,也是中国和贵州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文化对外推广的需要。屯堡文化的英译实践目前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为了跟上贵州经济腾飞的步伐,推动贵州屯堡旅游资源的宣传和开发,更为了地方高校翻译专业的课程建设,屯堡文化英译实践与研究迫在眉睫。只有中国人自己明白了屯堡文化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研究透彻了屯堡文化,才有资格将屯堡文化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全社会与全世界,才有资格将屯堡文化与世界文化对话。

三、屯堡方言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基于沈兼士先生的方言理论,方言理论研究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关于方言的产生,沈兼士先生认为,有三个重要的原因:第一,言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当新的语言替代旧的语言的时候,旧的语言会有残留,而残留的部分,便成为一种方言;第二,语言因地理的差异而发生变化,成为一种方言;第三,原来出于两种不同的语言。第一种情况是纵方面的变化,第二、三种情况是横方面的变化,纵横两方面综合起来,就是方言的全体。

夜上海论坛 关于方言学研究的内容,沈兼士认为基于方言的产生有纵横两方面的原因,所以方言学研究自然也应该包括纵横两个方面。纵方面的历史研究包括:第一各代记载中的方言之调查和比较,但如果对现代方言分布的状况没有调查清楚,那么这种材料也不容易研究出一个系统;第二,汉语从单缀语渐变为多缀语之历史的研究;第三,语言与文字之分合的研究;第四,语根的研究。横方面比较的研究包括:第一,语汇的调查,这是一切研究的基础;第二,同一意义之各地方言的比较研究;第三,各地单语之词性变化法的比较研究;第四,与异族语之关系的研究。

关于方言的研究方法,沈兼士先生的《今后研究方言之新趋势》从三个方面与古典方言学划清了界限。在这篇文章中,他指出,传统的研究是目治的注重文字,现在的研究是耳治的注重语言;传统的研究只是进行片断的考证,现在应该用友系统的方法进行历史的研究和比较的研究,以求得古今方言流变之派别,分布之状况;传统的研究只是孤立的研究,现在应该利用与方言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发音学、言语学、文字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等,作为建设新的方言研究基础。在具体问题方面,关于歌谣用字和考本字,沈兼士先生指出,倘若今字和古字都是依声托事假借来用的字,不必妄生分别定要用不通俗的今字。“至于歌谣中遇着有音无字的方言,且不必管它应该怎样写法,只要拿注音符号来表现出他的声音就得。倘是考出来的本字的声音,恰好与今字相合,那也不妨拿来应用;但必须有个限定:就是要现无流行的俗字,而其本字的声音,又与今语相合方才可以。”当然考证方言本字也是方言研究的内容之一,但是沈兼士先生特别强调“我对于研究方言,是保定‘考证而不轻易改定’的宗旨的”。

研究屯堡方言,首先要有理论指导,沈兼士先生的方言理论非常全面,完全可以运用来指导屯堡方言研究,同时结合现代化的学术研究工具:计算机、语音设备等工具。因为国内传统的汉语方言研究,大体上以单一方言研究为主,基本上是采用“手工作坊”式的操作方法。这种方法对单点方言研究得不透彻,不可能做成片方言的比较研究,进而对屯堡方言作更深入的探讨。不仅不能加快“抢救”方言的速度,而且对于一些有细微差别的语音,容易造成人为的判断失误,还可能给方言研究造成错误的结论。

结论

建立屯堡方言实验基地的首要任务是运用描写法、比较法、系统法、论证法和归纳法进行屯堡方言研究,主要从方言史研究、词汇与文化关系研究以及理论研究几个方面论述了屯堡方言研究的现状,通过总结屯堡方言的研究成果来归纳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采取方言实地调查的方式,收录屯堡方言语音并分类保存;在研究屯堡方言与文化的关系基础上进行屯堡方言英译的实践;绘制屯堡方言地图,这三个项目的实施为日后建立屯堡方言数据库和屯堡方言语音实验室的建立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学术视野下的屯堡文化研究》.[M]贵州科技出版社2009:136-200.

第3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屯堡文化;文化生态旅游;九溪

夜上海论坛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087-02

一、问题的提出

1980年加拿大学者Moulin,C提出“生态性旅游”的概念,1983年墨西哥生态学家Ceballos-Lascurain,H提出“生态旅游”这个术语,并于1987年对其正式定义[1]。生态旅游就是前往相对没有扰或污染的自然区域, 专门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动植物与存在的文化表现( 现在和过去) 的旅游[2]。国外对生态旅游的研究主要从地居民参与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的作用[3]、生态文化旅游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4]、利益引导居民保护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等方面进行研究[5][6]。

国内学者则从生态文化旅游对当地居民的影响[7]、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利用存在的困难及解决途径[8][9]、生态文化的保护对策以及可持续发展[10][11]等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和研究。

夜上海论坛 当前,旅游市场正在从自然观光向文化、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文化与旅游结合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各地把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方向。国发〔2012〕2号文件对贵州的五大定位之一是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为落实国发2号文件,深入贯彻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黔党发〔2012〕15号文件提出将安顺建成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因此,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安顺屯堡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开发进行深入研究是贯彻落实国发〔2012〕2号文件、黔党发〔2012〕15号文件的实践行动,促进区域生态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走出一条传承民族文化、弘扬生态文明,推进后发赶超的新路径。

二、九溪村屯堡文化生态旅游资源

(一)屯堡文化生态旅游资源

安顺屯堡文化旅游是以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现象,主要由屯堡屯耕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屯堡文化现象(文化生态环境)两大部分构成。屯耕环境是指与安顺屯堡文化现象相关联的屯堡社区居民生活和活动的自然生态环境。屯堡文化现象是指迄今在贵州省安顺市境内至今在妇女服饰上仍保存明代妆束的“屯堡人”集中居住的屯堡社区的一种生活方式。包括各种外显的屯堡文化事象(例如妇女服饰、屯堡建筑、地戏等)和一种内在的屯堡人文精神,由此构成了安顺屯堡文化生态旅游资源。

(二)九溪村基本情况

九溪地处型江河上游,距安顺城东27公里,隶属西秀区大西桥镇。位居屯堡社区的中心地带,东接高寨(属于平坝县),西连竹林、本寨、云山屯、雷屯,南邻下九溪,北与石坝、马场相连。九溪河从村寨旁边流过,河面宽80米左右,水深2~5米,河水常年流动,河面比较平缓。村东面有历史上称为“安顺合郡八景”之一的老青山,老青山原名青龙山,山间原建有寺庙普德寺(现只有遗址)。九溪村历史上是现在仍然是屯堡社区中最大的屯堡村寨,有“屯堡第一村寨”之称,历史上有“九溪是座城,只比安平(现平坝县城)少3人”之说。现全村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户数1000余户,4000余人,是一个具有集镇化特征的村寨。是屯堡文化底蕴深、屯堡文化事象和屯堡民俗活动保存最多的屯堡村寨之一,因而也是屯堡社区生活方式特点最为典型的村寨,堪称屯堡文化活的博物馆。

三、九溪在屯堡文化生态旅游区中地位

九溪在屯堡文化生态旅游中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是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是九溪历来均是屯堡社区中最大的屯堡村寨,有“屯堡第一村寨”之称;二是具有深厚的屯堡文化底蕴、屯堡文化事象和屯堡民俗活动;三是在屯堡文化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地理区位相对优越,且旅游环境容量也较大。正因为如此,九溪村才被《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评为民族村寨旅游的A级景点,九溪村丰富的文化生态起了国内一些研究屯堡文化的关注。国家旅游局前规划财务司司长魏小安在谈到安顺屯堡文化旅游开发时说:“九溪村最有说头,最有做头。”因此,九溪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对安顺屯堡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九溪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构想

夜上海论坛 (一)九溪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战略

从长远来看,九溪村可以以其深厚的屯堡文化底蕴为以基础,以旅游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为主导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型的旅游城镇。一是以九溪河为基础,沿河两岸以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形成相应的建筑群落,再现或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打造六百年前屯堡先民将祖源地的建筑文化带到贵州的历史,形成一个江南水乡在贵州喀斯特山地上的成功移殖(也可算是圆了屯堡先民的一个梦)。二是以打造喀斯特山地上的江南水乡、建设新型的旅游城镇为目标,创造一种西部乡村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的新模式。三是随着新型的旅游城镇建设的发展,可邀请和促动屯堡人祖源地的城镇居民到九溪村长住,购房、置业,实现一种新型的“旅游移民”。四是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完成九溪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和重新建构。五是以屯堡文化为特色,以新型的旅游社区文化的建构为社区发展的基础,以建设新型的旅游城镇为目标,构建新型的乡村社区发展模式。

(二)九溪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并重

夜上海论坛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分布实施,稳步前进。关照未来,适度超前。围绕九溪乡村田园、乡村建筑、乡村农耕文化和乡村民俗文化的特色,体现景观个性的不断提升。以生态环境为本底,将农村、农家和农俗融为一体,彰显乡村特色,弘扬农耕文化,使之成为与安顺旅游区相配套的屯堡乡村专项旅游产品,成为安顺具有特色的山水田园生态观光与屯堡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历史上的九溪林木葱郁、古木参天,由于历史的原因,森林植被已遭到巨大破坏,是九溪开展旅游的一大缺憾。无论是从旅游开发的角度还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均应下大力气恢复和重建九溪的森林植被。可利用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和型江河流域生态治理的政策,大力开展全民性的植树造林活动,并从旅游开发的角度,聘请有关林业林学专家进行相关的林相策划,针对不同的地形地理环境状况和不同旅游项目的需要,设计种植不同的树种(包括花卉和药材),将森林植被和生态环境的治理重建与乡村旅游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

夜上海论坛 九溪村是一个具有六百年以上历史的村寨,基本上还保持着屯堡村寨建筑的风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具有城镇化特征的民居代替了传统的民居。并且这一趋势正在继续扩大。从发展的角度,这是一件好事,表明了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从屯堡文化旅游开发的角度,这些建筑却破坏了村寨建筑的整体风格,对九溪的旅游开发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虽然,从短期来看,要想制止村民修建或改建类似瓷砖房之类的民居住房并不现实,但也应通过宣传说服工作,让村民明白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和长期获利的角度,保持九溪村的整体屯堡建筑风格对九溪发展和村民受益的意义,使村民能自觉地保护和维护村寨的整体建筑风格;或通过村规民约的方式,有效地保护村寨的建筑风格。

(三)九溪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夜上海论坛 屯堡乡村文化旅游必须沿着与生态旅游、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生态因素、环境因素是屯堡乡村旅游得以兴起的根基。屯堡乡村旅游开展所依托的资源,是世代伴随屯堡人生活,充满生气与兴旺景象的能将游人融于其中的环境、氛围和活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只有贴近自然的才是永久属于人类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正是这一传统哲学思想在旅游业发展方向上的体现。

夜上海论坛 九溪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战略定位已决定了九溪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九溪的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应是一个包括乡村社区生活旅游、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深度的屯堡文化体验、研究、寻亲度假旅游等等在内的包容性极大极强的综合性产品体系。

夜上海论坛 1、屯堡先祖祠堂:屯堡人有清明上大众(宗)坟的传统习惯,即一族一姓在同一天聚在一起给祖宗上坟,祭祀共同的先祖。(例如顾氏家族给顾成上坟,多时竟达数百人)。可在顾成墓附近选一址,建一屯堡先祖祠堂和一屯堡先祖坟莹,供奉屯堡先祖牌位(屯堡村民也可将自己历代祖先的牌位供奉于内),供屯堡村民清明祭祀。此举的目的有三:一是以此作为一种终极召唤,有利于屯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二是作为一个景点可供游客参观;三是还可以吸引部分屯堡人祖源地的游客清明前来参与祭祀。

2、屯堡民俗文化展演。九溪的屯堡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屯堡文化事象极为齐全。不仅可以向游客展示,还可以进行一些有组织的表演。表演活动方式可与天龙略有不同,特别是晚间表演活动,既可以是有组织的表演,也可以邀请游客参加村民自己的社区文化组织(例如地戏队、花灯队、秧歌队等)的正常活动(包括排练活动)的方式,展示九溪村民的民间组织及其活动所构成的一种屯堡社区生活方式。以九溪深厚的屯堡文化为背景,建“屯堡民俗文化博物馆”,向游客集中展示独特的安顺屯堡文化现象。

夜上海论坛 3、节庆节事活动。屯堡人的节庆节事活动繁多,保留着江南民俗文化的遗风。即使没有旅游开发,屯堡人仍然要举行这些活动,特别是九溪村举行这些活动已成惯例,且在所有的屯堡村寨中一直享有盛誉。通过对这些活动的组织,不仅能吸引外来游客,而且还能吸引其它屯堡社区居民和在外地工作的屯堡人前来参与和观看,使其既是一种特殊的游客,同时对外地游客又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景观,构成一种特殊的关系。这些活动是屯堡人自身的活动,虽能形成旅游产品,但不要刻意去追求表演效果(与屯堡民俗文化表演不同。),应注重其本真和自然。此外,这些活动的举行,还有利于屯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及屯堡社区凝聚力的增强。

4、休闲度假生态产品。针对常访长居的乡村生活体验和文化体验的游客,可在村内临河选一段民居,改造成住宿接待街,可名为“屯堡亲友一条街”,最终形成类似阳朔西街的一条街,供国外游客或祖源地游客长住。

夜上海论坛 5、生活化文化生态产品。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景点的不仅只有旅游产品吸引游客,而越来越多的能满足游客生活的要素起到决定性因素。因此,在九溪引进生活旅游的全新概念,创立“生活旅游”、“优游生活”的概念,打造吸引人不断回顾的休闲度假地。交融互动的开发模式:居住―山水营地、山村小巷。闲适的居民在这里居住和劳作,进行着创造性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本身就是吸引众多游客的魅力之源。行动―思考产生创造性力量。聚集人们智慧创造更好的未来,游客、原住民和研究机构一起参与景区建设。游玩―享受山水生活。生活延伸到村街小巷、延伸到人与人相遇,延伸到自然和游玩。交流―观光、科考、购物和会议等聚集人气,促进人之间的交流,得到身心的休养,度过健康而充实的每一天。

参考文献:

[1]钟永德,李晶博等. 国外生态旅游研究新进展[J].旅游论坛,2008(1):130-137.

[2]Ceballos-lascurain H.The Future of Ecotourism[J].Mexico Journal, 1987,(2)B13- 14.

夜上海论坛 [3]Elizabeth Boo.The Ecotourism Boom: Planning for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M] .Technical Paper Series, Washington DC: WWF, 1992.

[4]BOO E.Ecotourism:The Pot ent ials and Pitfalls[C].WWF,1900.

[5]黄金火,杨新军,马晓龙.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的问题及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5, 24(2)B228- 232.

[6]邓冰,吴必虎.国外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6,21(4)B84-88.

夜上海论坛 [7]张小周.生态旅游协作与管治实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4.

夜上海论坛 [8]郭永英.西南地区生态文化旅游的开发与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20(5):108-113.

[9]王洪成.浅析我国生态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2(1):30-3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