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物理教学设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我国新课程当中规定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实施教学。这说明了在现代教育当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性传授和技能训练,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和能力培养。在初中的物理教学当中,教师需要重视设计的科学性,要让学生真正投入其中,从而提升教学有效性。下面将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进行详细讨论和分析。
夜上海论坛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特点
(一)重视基础性
夜上海论坛 在初中的物理教学设计当中,教师需要从实际生活出发,然后逐渐融入物理教学当中去,然后再从课堂走向实际问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也要看重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知识核心体系的建立。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和创新能力比较强,这个阶段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他们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强调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能得到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二)体现时代性
夜上海论坛 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物理的教学应当更加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观念的融入,强调知识的前沿性。同时要适当融入一些国家的科技发展内容,重视物理知识教学与现代物理之间的发展结合,从而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和能力素质培养奠定基础。
(三)反映选择性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和生活环境等影响因素,要精心为他们设计教学方案,促使方案更加丰富,能凸显出教学特点,尽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他们没有接触过的内容,从而促使学生能得到更加充足的发展空间。
夜上海论坛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当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应当明确教学的任务和知识体系,不能完全按照课本要求来进行教学设计,而是要更多突出教学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目标。全面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促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运用及其产生的社会价值。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教师对此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层次和认知水平来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具有创新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体现出辩证唯物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从而为学生价值观念的建立提供可靠的保障。此外,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当体现出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分析学生主体的区域特点,积极利用好当地的资源来进行知识补充和教学开展,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二)激发学生兴趣
夜上海论坛 对于初中阶段的教学来说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了足够的兴趣,他们才能在学习中更加主动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达到知识和能力上的全面提升。对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民主的学习环境,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尤其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设置出适当的探究性题目内容,并在课堂中留有一定的空白时间,让学生能进行知识交流和学习,同时也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想法,并给予适当评价。要将当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全面记录下来,以便于为学生制定接下来的教学计划。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尊重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看法和思想,尽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使教学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此外,教师要利用物理实验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物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夜上海论坛 (三)科学设置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多方面的,当中既要体现出教师对教学主体活动的指导,同时也要体现出教学活动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其中。教师针对教学主体的活动开展,当前应当强调当中的针对性,并且要保证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其中。在教学设计中则应当以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生活经验作为基础,以实践案例的方法来代替传统的说教手段,要求教师掌握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课堂的多样化发展。同时,作为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班级的不同情况来设计出可见性比较强的教学计划,要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改进,弥补教学当中的错误问题,促使教学设计能够得到适当的延展。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态度调动,只有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学实施。对此,教师可以使用现代多媒体进行教学,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法,总之要保证教学设计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更多的学生愿意投入中。
(四)引导学生探究和感受
夜上海论坛 现代社会中市场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要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同之处,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当然学习当中的基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探究和实验的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加直接地了解到知识本质所在,从而提升自身经验。创新不是实验结果相同的不同实验方法应用,而是要求在理念上是全新的,在方法上也是全新的,只有真正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给创新一个更高的期望。只有学生有了对知识学习的新认识,他们才能更加主动地参与其中。初中物理的教学设计中,探究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激发他们物理学习动力的关键所在,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学习的意义,从而找到学习的乐趣。
夜上海论坛 (五)积极展开教学评价
夜上海论坛 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而且是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开发的一个过程。学习评价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当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为了改变当前的评价现状,作为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要在评价中重视人性化,从而促使学生的价值观念能得到进一步的培养。此外,教师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意志力等方面的培养,采取自评、互评等方式来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同时也要从环境、氛围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来进行综合的考虑,从而找到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升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夜上海论坛 作者:陈善勇 单位:福建省建瓯市房道中学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李雪莲.初二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教师,2017(4):120-125.
[2]黄贵善.错误资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探微[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1):12-16.
[3]张海霞.浅谈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新校园(阅读),2016(9):145-156.
夜上海论坛 可以通过图片、短片、生动形象的描述等形式列举地震波、水波、声波、无线电波和光波、扫描遂穿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引出3类典型的波———机械波、电磁波和物质波,指出虽然本质不同,但有许多共同之处……本章通过讨论机械波来说明波动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这体现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新课教学环节
夜上海论坛 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Flas引导同学归纳出产生机械波的条件,再通过实验,建立正确的机械波形成与传播的概念.为了便于分析机械波是如何形成与传播的,必须建立波传播的简化模型:一维波传播模型.通过下面过程逐步进行,演示“绳波”,可以看到一孤立的向上凸起的波向前传播,水平振动,可以看到连续完整的波向前传播.比较绳波与水波,找出二者共同点;介质各部分均振动、均形成凹凸相间的形状向前传播.最后得出结论:绳中传播的是机械波,它的形成与传播原理,就是所有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的原理.第一步,建立物理模型,将软绳简化为若干质点连接而成;第二步,利用箱式横波演示仪演示机械波是如何形成与传播的,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建立如下概念:(1)在介质中,前面质点振动,带动后面质点也跟着振动,但时间上有延迟,大量质点相互“配合”形成机械波;(2)质点只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不会随波迁移;机械波传播的是“机械振动”这种运动形式.进一步发展科学概念,让科学概念理解更全面深刻,前面所分析的机械波均属于横波,对于一个完整科学的概念而言,还需分析纵波的情况:通过多媒体观看有关横波和纵波动画,弹簧中传播机械波的情况并分析此现象,让学生明确该现象传播的也是一种振动形式,是机械波并给出横波与纵波的概念;说明纵波是如何形成与传播的;总结对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概念的理解,不论是横波还是纵波,均有:理解一,机械波的形成是因为前面的质点带动后面的质点,后面的质点重复前面的质点运动;理解二,介质中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只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1,2];理解三,机械波是大量质点的集体行为,机械波传播的是振动这种形式,波动是振动状态的传播,相位的传播,波形的传播(平移),能量的传播.这为波函数的建立提供铺垫.随后进一步联系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的地震波且说明它的的产生,传播过程既有纵波(P波,首波)又有横波(S波,次波),两种波速的差异可以用来计算震源的位置,又由于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而纵波可以在固、液、气中传播的特点,指出人类可以利用地震波实现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了解地壳地层的分布,它是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体现将物理知识转换成科学技术的力量.在利用唐山、汶川大地震带来的灾难来感受波动中的能量的传播.既然得出了波动是弹性介质内部大量质点参与的一种集体运动形式,如何来描述它呢?引出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波的描述,对于几何描述和周期性描述,还是利用动画和绳波实验,直观明了以达化解难度之目的,从而得出:(1)机械波传播的速度与介质有关,与振源振动的频率无关;(2)认识到横波中的波长的意义,知道振源振动一个周期,机械波向前传播一个波长.在引入波速由介质的性质和波的类型决定这一概念时,解释为什么海啸波在开阔的大洋表面的浪高不过1m左右,不甚显眼,但随着向海岸传播浪头会越集越高达几十米,形成排山倒海巨浪拍岸的壮观场景.这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物理就在身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机械波的数学表达式的形式即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的建立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前面我们深刻理解波动是振动状态的传播,相位的传播,弹性介质中的各质元的振动状态沿波的传播方向依次落后的基础上建立波函数.目的就是找到一个能描述任意时刻t、任意位置x处质点运动(振动)状态的方程.这里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的有机结合详细分析和讨论,假设已知波源在原点O(xO=0)处和已知波源在任意位置B处(xB≠0)的质点的振动表达式的情况下求波函数的方法,最后总结出一般规律波动中各质点并不随波前进,只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振动;各个质点的相位依次落后,波动是振动状态的传播,相位的传播,波形的传播(平移),能量的传播[3].
3课堂小结环节
夜上海论坛 由自愿组合的10名同学手手相连,在教师的指导下组成“人浪”表演[4],以教师的启发提问和同学的回答来归纳总结本次课的知识点(在黑板上一一标出).最后提出问题:当几列波相遇又会有怎样的现象和规律?引出下次课要学习的内容,以便学生预习.
4结束语
夜上海论坛 学生对积极调动已有认知来尝试解决问题,对问题的原因和结果给予猜想,从而进一步的提出自己的假设,促使学生相互之间的表达交流,积极的调动自己的认知、思维和经验来进行解释、讨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探究.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具体的物体让学生对自由落体进行猜想,利用羽毛和石子这两个具有强烈对比的物体来建立问题:如果它们从同一个高度落下,哪一个会先落地?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生活经验,大多数学生认为石子会先落地.我们就可以进行进一步引导:如果将这两个物体拴在一起,会使得落地慢了还是快了?有的学生认为在羽毛的影响下会下落得慢;有的学生则认为在石子的带动下会下落得快.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猜想产生分歧,都觉得自己的想法有道理,谁也不服谁,学生的不同猜想产生了明显的冲突,每个学生都积极思维来努力的说服对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渐进入了理性的分析,结合自己的猜想来设计实验,企图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理解的非常到位真切.通过学生对问题的猜想,使学生建立了认知上的矛盾,从而积极的调动思维来进行讨论,最终实现思维上的突破和创新,有力的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夜上海论坛 二、设计严谨实验操作,培养求实态度
夜上海论坛 学生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将自己的猜想和假设程序化、具体化.学生结合实验原理、实际的器材来设计相应的实验,对自己的猜想进行一些列可行性的实验,使学生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进行问题的处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我们就可以给我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验器材,让学生针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操作,让学生自由的选择线圈、电源、磁铁、大小不同的线框、滑动变阻器、电流计和磁铁等实验用品.在反复的试验中验证学生对“电磁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猜想,逐步的将实验进行完善和改进,建立了更为严密的实验,学生不断的变换着线框的大小、面积和相应的匝数,在学生对试验的一次次操作中也促进了学生大脑的积极活动,提出了更多的假设,进行了更多的实验验证,学生将每一次的实验进行记录,逐步的学会了归纳和演绎的思想,从而深刻的理解了“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的求法,不同的方向对感应电流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方式顺利的解决了课堂上重难点问题,使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得学生的猜想有了支撑,让学生学会了探索科学最基本的方法———实验,任何的理论都是从无数次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得来的.
三、整合结果分析论证,发现科学规律
夜上海论坛 分析论证是学生对理论的再次证明,也是对自己创造性思维的锻炼.在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中,学生通过真实的数据记录,来探究数据和结论之间的关联,深入的理解其中的实验原理,并从中发现物理知识中存在的科学规律.例如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时,我们引导学生利用“过山车”的形式,做了大量的实验,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过山”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小车下落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高度越来越低,重力所做的功转化为动能;小车在上升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慢,高度越来越高,动能有转化为重力势能,使学生对整个过程有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对实验整个过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逐渐地理解了重力势能和动能之间的关系,重力势能的改变量与前后的高度差的关系,经过学生的反复思考讨论,进入了理性的思考,将感性的认识建立为了相互联系的、程序式的公式,成功的对重力势能和机械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推导,从而得出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公式.通过这样的实验整合,学生在分析论证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存在的物理规律,使得原来仅对现象的熟悉,变为了对内在理论的体验和理解,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会更为灵活自如.
四、多元评价激励反思,增进探索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