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新课程标准论文范文

新课程标准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新课程标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新课程标准论文

第1篇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较以前教学大纲有新的突破:一是更加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带来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二是系统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三个维度的目标。更加重视隐性目标、人文精神、情感的体验等。三是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打破学科中心论,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突破无疑成为课程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1、课程目标的全面性

夜上海论坛 学生的身心应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语文学习的每一个活动,都会引起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诸多方面的变化。课程标准正是从这一新的视角,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方面整合,列为语文课程追求的目标,既体现了教学中应倡导的“以学定教,主体凸现”的学生主体性,又体现了认知与情意的统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在以往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因素影响有相当多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简直是在沉重压抑下度日,这是语文教育莫大的悲哀,而像于漪老师那样,适时自然地融入情感教育,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这正是课程标准所大力倡导的,也是极富创意的,现代教育学论认为,各门学科都必须摆脱唯知主义框框,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这正是课程标准力求达到的目标。

夜上海论坛 2、学习方式的多元性。

变单一、被动的语文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最亮点。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不难看出“综合性学习”这一要求,第一,打破了“学科中心论”。最终是为了培养综合能力。第二,要重视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对探究方法的体验,重视参与,培养个性和人格。第三,要培养课程资源意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都可成为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开发利用资源意识,学校语文教育工作者应重视潜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就是学习过程突现学生主体性。教师要激发、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究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它不是一项课外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学习方式和态度。决不是那种教师先设定一个答案,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钻入圈套的那种教学,探究的目的不是要学生完成一个课题,发明创造出新的成果,而是培养他们的意识和能力。现代教育论认为,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因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3、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打破学科中心论,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是课程标准改革最大的突破点,大大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内容。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的同时,更提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学生视野”,这是过去语文教学大纲从未涉及的领域,从而进一步拓宽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空间。为改变长期以来分科教学形成的知识相隔断的局面,强化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构建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体系,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

夜上海论坛 二、语文课程标准改革有诱人入胜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改革,一改以往历次大修改只在行文表述上有一些变动,总停留在语文学科这一层面上的做法,顺应时展的需要,突出了课程改革应有的重点。

1、课程地位有新高度。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作了新的表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至今为止最为恰当的表述,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夜上海论坛 2、支撑课程有新理念。

课程标准以四大基本理念为支撑。其中最突出的是第三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这一理念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首先,强调自主性,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近年来,美国兴起的构建主义心理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毫无疑问,二者的主体是学生,必须十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其次,强调合作性。学生对课文及人物形象理解受多种因素影响,心得各异,体会不同。外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就是这个意思,这就特别需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再次,强调探究性,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学生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重在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决不是追求学生探究的结论。探究中包含有训练,探究学习不排斥接受性学习。

夜上海论坛 课程标准还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强”的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这无疑也是一个引人注意的基本理念。

3、教育过程有新特点。

夜上海论坛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新特点。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是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反对离开教材思想内容的纯工具训练。二是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用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注重潜移默化。三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母语运用水平。四是开辟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注重对潜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重视隐性教育。五是教学中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用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等。

4、对教师素质有新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工作,无疑是对语文教育工作提出的全新而具体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开放意识,对学生、对教材、对评价尺度都要有开放意识。其次,是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会自主学习。一个常年不读书、不看报、不思考的语文教师是不可能适应新要求的。再次,在更新自己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实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这是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三、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有发人深思的难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有突破性进展,无疑是迄今为止最好的语文教学纲领性文件。但它仍有许多值得完善和改进的地方,需要理论工作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思考。

夜上海论坛 第一,目标制订无梯度。各地情况不一,学生差异很大,统一目标,不可能适合全体学生。对于同一地区、同一学校、同一班级学生也要分层施教,因材施教,因此,目标一元化,不利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实践操作高难度。课程标准怎样更有可操作性。它的实践性不强,因为很多目标是带前瞻性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有待实践中不断完善。要把先进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去,还需要进行大量探索。

第三,师资培训加力度。《语文课程标准》只有文本的意义,而要转变为现实的功效,则有待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努力,语文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挑战,其次是已有教学习惯的挑战,再次是对自身文化积淀的挑战。面对现实,迎接挑战,归根结底要加强学习和培训,更新陈旧的知识、观念、习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使课程标准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第2篇

夜上海论坛 一、要落实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素养

夜上海论坛 语文教学中新课程标准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名合格的适应新形势需要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素养。

1、较高的人格素养。语文教师由于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使他们在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职责。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尽量使自己成为“真的种子、善的使者、美的旗帜,诱发、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向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发挥其最大潜能”。语文教师要有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敬业乐业的师德修养;有真挚高尚的情感素养,能够给予学生争取成功的信心和勇气;有贫富不移,宝贵不淫,威武不屈的精神气概,能够在利益诱惑面前始终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还有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勇于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正义感。

2、丰富的知识素养。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一名合格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构建一种新的知识结构,这种结构不再局限于“语文学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更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这种新的知识结构主要由三个层面组成:第一个层面是“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第二个层面是掌握2-3门学科专业知识;第三个层面是“教育学科类”知识。它主要由“帮助教师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具体可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习论、教育管理论等等。

夜上海论坛 3、较强的能力素养。未来社会对小学语文教师能力素养的要求变得更多、更高,它不仅仅包括一般能力,如敏锐的观察能力、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正确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合理的板书设计能力等,而且包括反映新世纪要求的特殊能力。首先具备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其次具备开拓创造能力;再次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自我进修能力;此外,“理解他人和与他交往”的能力,自我调控和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也是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特殊能力。

夜上海论坛 二、要适应新课标要求,要善于构建新的语言课堂

夜上海论坛 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主战场,语文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及目标的最终实现主要取决于语文课堂。

夜上海论坛 1、课堂要有民主的氛围。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只有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放下思想包袱,消除心理压力,才会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观察和思考,才会精神振奋、情绪激昂,从而使其创造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2、课堂要有充分的阅读。阅读的形式很多,有朗读、默读、诵读等,这些教师阅读的重要方法。它们在帮助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课堂应该书声琅琅,让学生充分的读所接触到的文字材料,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和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3、课堂要有冷静的思考。目前在语文课堂中普遍存在着思维空白的缺陷,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应有层次感,要难易结合,要能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同时在问题提出后一定要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切不可横加“引导”,急于得到问题的答案。

4、课堂要有热烈的讨论。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讨论式教学之所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在于它让学生参与了学习的过程。在语文课堂中凡是可以由学生讨论解决的总是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夜上海论坛 5、课堂要有自由的表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中,学生通过充分的读、冷静的思考、热烈的讨论,形成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深层的认识和理解,也会产生各种的质疑。因此,在课堂中老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表述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出在学习中所产生的疑问。

夜上海论坛 6、课堂要有客观的评价。在新课程标准中,评价的地位越来越高,评价的方式越来越活,评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反馈评价。评价应是客观合理的,而且评价时体现了一种师爱、一种民主的话,即使是指出学生的缺点的评价,学生也是会乐意接受的,并且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兴趣。

第3篇

[关键词] 多元智能;多元性;差异性;课程标准;以人为本

 

目前,指导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课程观主要有终身教育的思想、大众教育的思想、主体教育的观点、建构主义的理沦、多元智能的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等等。其中多元智能理论影响最大,在美国许多中小学开展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性实验,建立多所多元智能实验学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就强调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也恰恰是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本文将分三个部分来阐述:多元智能理论简析;语文“新课标”解读;反思与实践。

一、多元智能理论简析

夜上海论坛 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通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智能概念,建立了宽泛的智能体系。多元智能理论是在批判了传统智能一元能理论,吸收了斯腾伯格的智力三重论(智力由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三个独立的能力构成)合理内核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脑损伤病人、特殊儿童、智力类型和符号系统的研究提出来的。他说:“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他认为判断一个人的智力发展程度要看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产和创造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而非传统智力理论所强调的单一的一元结构(即言语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在《心理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的智能至少有八种: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而不只是语言和数学逻辑。

夜上海论坛 多元智能理论重视智力的实践性。加德纳认为智力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拥有以系列解决现实问题特别是难题的能力。加德纳把智力看成是“创造性地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他非常重视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引导,主张让儿童在实践中成长。所以多元智能理论要求学校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使教育在每个人身上得到最大的成功”。这里所说的成功,不是仅仅以学校的考试成绩作为成功的标准,而是指学生走向社会之后获得成功。他深刻指出“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创建了多元情景化的新型课程和多元多维的评价体系,要求学校为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提供多元发展的机会,努力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未来社会成功者的场所。

多元智能理论还关注智力的多元性。加德纳认为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多元的形式存在的。智力的多元性是指每个个体都有八种或更多种智力,而且每一个个体各种智力的发展也是多样的。加德纳依据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指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我国赴美演出的残疾人艺术团有一位叫周舟的孩子,他的音乐智能由于获得了“可以尽情施展”的机会,终于成为一位出色的指挥,生动地证明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的论断。

多元智能理论还关注智力的差异性。智力的差异性是指各种智力在每个个体身上有着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而且每个人智力的表现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和弱势智力。加德纳还指出“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而传统教育的弊病在于“完全没有重视到这一点,相反,我们使每一个学生都面对同一种教育”。他强调 “教师面前无差生”,在现阶段,最重要的是不要扼杀了学生的潜能,要求教育工作者“正视差异,善待差异”。积极的举措则是为学生潜能的开发提供多元发展的机会。

多元智能理论是世界性开发潜能的重要理论。潜能是人的秉赋与素质的中介,是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建,将人们的教育视野向人的发展可能性聚焦,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来塑造人的健全人格,达到提高人的素质的目的,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支持。

夜上海论坛 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我国素质教育和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目标和理念与多元智能理论是相一致的。作为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实施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以及课程目标上的要求等诸多方面都秉承了多元智能理论的精神内核,下面具体展开解读,会 有更深刻的 认识。

(一)以人为本位的人文化教育

“新课标”的“前言”部分指出 “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发挥应有的作用”。这里的“不同发展倾向”也就是多元智能中提到的“智力的多元性”。“新课标”的“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把“学生的需求”作为一项根据,突出了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新课标”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突出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强调了人格养成,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由此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造就有健全人格和有知识技能的人,教学过程中的道德表现和人格体验应该受到重视,语文知识学习过程应成为道德提升和人格养成的过程。

夜上海论坛 事实上,最近若干年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大语文”把学生从传统、单一、偏重于说教的教材中解放了出来,提供了大量富有人文精神的阅读文本,满足了学生的多元化需要。“课内拓展式阅读”通过师生、生生的平等交流,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语文研究性学习”则大大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把教学基点由教师的外在传授完全转移到学生的内在发展,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课程也由传统的预设性课程,变成了生成性课程。教师也由教学任务的执行者转换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二)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方式

夜上海论坛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专列了一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树立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人的观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自主探究”不仅是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学理念,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夜上海论坛 1、自主性。 “自主”即主动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主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推动者和学习活动的辅助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主人;自主的学习过程是主动的构建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现成的东西。

夜上海论坛 2、探究性。探究性的学习就是要求学生把人生、自然与社会作为学习探究的对象,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新课标”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正如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教师应该是教师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通过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促进个体潜能的全面开发。

第4篇

内容摘要: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在美术欣赏课中,要力求体现人文性、自主性、创造性,以体现《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新理念。

关键字: 新课程标准

美术欣赏

人文性

自主性

创造性

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形式,它和绘画及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从美术教学总的目标和任务出发,欣赏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小学美术欣赏课业在美术教学中占用的课时虽然最少,但教与学的矛盾却常常比较突出,因此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如何提高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夜上海论坛 一 在欣赏课中凸现人文性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也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夜上海论坛 美术欣赏课中的一些内容可以很自然的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要响应江泽民同志所倡导的"以德治国"的原则,教育就应该以德治校,在教学中应做到以德为先,在美术课的内容中可以加入中外积极健康的人文思想,从艺术品的欣赏中挖掘德育素材,将德育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价值观。

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欣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例如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图和色彩,表现了中华民族永远起来了的信心和气魄。欣赏白石老人的国画《却教蜂蝶为花忙》,透过蜜蜂在艳丽的凤仙花旁飞舞采蜜的忙碌情景喻意颂扬了勤奋劳动的精神。作者从普通的生活景致中表达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品味、鉴赏激起了对普通劳动者的敬慕。如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作品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面中绝非单单表现了八匹马,而主要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使他们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如欣赏《秦始王兵马俑》,从中感受祖国艺术文化的瑰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在欣赏优秀儿童作品时,这些作品天真浪漫,富有儿童情趣,是儿童心理世界的反映,这类内容学生觉得亲切,容易产生共鸣。

夜上海论坛 二 在欣赏课中体现自主性

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这样,造成教师的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局面,欣赏课变成了“讲赏”课。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美术欣赏课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有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有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

夜上海论坛 可采取的教学策略如下: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细的体味。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提出的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价,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样既发扬了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又锻炼了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

夜上海论坛 三 在欣赏课中培养创造性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夜上海论坛 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的理解和认识艺术品。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做一做,既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教学《民间竹编工艺欣赏》时,首先展示许多竹编工艺品,当学生被工艺品所吸引时,紧接着播放介绍竹编工艺的录像,讲解竹编的制作过程。此时的学生,早已把老师为他们准备的篾片等材料,不由自主地动手编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个“小玩意儿”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了。看着孩子们的欢喜劲儿,仿佛是什么伟大的创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图片上的实物和欣赏的作品进行比较,做出评价,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欣赏竹编工艺。

夜上海论坛 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在欣赏、创作中迸发了。

夜上海论坛 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

夜上海论坛 让我们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字: 新课程标准

美术欣赏

人文性

自主性

创造性

夜上海论坛 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形式,它和绘画及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从美术教学总的目标和任务出发,欣赏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小学美术欣赏课业在美术教学中占用的课时虽然最少,但教与学的矛盾却常常比较突出,因此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如何提高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一 在欣赏课中凸现人文性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也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美术欣赏课中的一些内容可以很自然的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要响应同志所倡导的"以德治国"的原则,教育就应该以德治校,在教学中应做到以德为先,在美术课的内容中可以加入中外积极健康的人文思想,从艺术品的欣赏中挖掘德育素材,将德育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价值观。

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欣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例如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图和色彩,表现了中华民族永远起来了的信心和气魄。欣赏白石老人的国画《却教蜂蝶为花忙》,透过蜜蜂在艳丽的凤仙花旁飞舞采蜜的忙碌情景喻意颂扬了勤奋劳动的精神。作者从普通的生活景致中表达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品味、鉴赏激起了对普通劳动者的敬慕。如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作品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面中绝非单单表现了八匹马,而主要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使他们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如欣赏《秦始王兵马俑》,从中感受祖国艺术文化的瑰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在欣赏优秀儿童作品时,这些作品天真浪漫,富有儿童情趣,是儿童心理世界的反映,这类内容学生觉得亲切,容易产生共鸣。

二 在欣赏课中体现自主性

夜上海论坛 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这样,造成教师的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局面,欣赏课变成了“讲赏”课。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美术欣赏课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有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有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

可采取的教学策略如下: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细的体味。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提出的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价,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样既发扬了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又锻炼了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

夜上海论坛 三 在欣赏课中培养创造性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的理解和认识艺术品。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做一做,既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教学《民间竹编工艺欣赏》时,首先展示许多竹编工艺品,当学生被工艺品所吸引时,紧接着播放介绍竹编工艺的录像,讲解竹编的制作过程。此时的学生,早已把老师

为他们准备的篾片等材料,不由自主地动手编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个“小玩意儿”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了。看着孩子们的欢喜劲儿,仿佛是什么伟大的创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图片上的实物和欣赏的作品进行比较,做出评价,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欣赏竹编工艺。

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在欣赏、创作中迸发了。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

让我们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

参考文献:

第6篇

夜上海论坛 一、技法课上摆脱“像”

传统的技法课主张你这幅画画得好不好,画得像不像。如果一堂课上下来,学生一个都画得不好,一个画得都不像,那么,这堂课就是失败。如今,我们要摆脱这种坏习惯,我们应该更明确认识到让学生学习美术不是让每一位学生将来都成为画家,而是在美的熏陶下得到更滋润的发展。如学生在学习美术教材第七册《水墨游戏——鸟》一课时,在讲解鸟的头部和身体形状时要求学生画出不同鸟头和身体,要求后一位学生画得不能重复前一位学生的形状,逼着学生求新求异,再让学生对不同鸟头和身体进行比较。本来,只要求学生掌握鸟的特征,通过这一活动,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活动有益于课堂教学。所以,教师要尽可能采用多种方式,如想象、联想等打破学生的习惯性思维,促使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从而摆脱传统技法课的“像”。

夜上海论坛 二、创作课上突出“变”

夜上海论坛 创作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也明白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的重要性。可是实际运用中往往会碰到比较困难的问题,如遇到有的学生根本想不出你如何的去进行铺设让他想象,他还是“纹丝不动”。又如,遇到有的学生他想创造出立意的作品,可是他画不出,表达不出。在以前对于这些学生,教师们就让他们随之任之,这样就把学生的想象力给扼杀了。现在我们不一定非要让学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可以采取把好的作品进行改一改、变一变,这样同样是一种想象,一种创作,如在教美术教材第九册《退远的色彩和变化的笔触》时可以把书中的范画进行修改,把大点改成小点,把色彩变一变,暖调变成冷调、冷调变成暖调等等。从而使学生也体会到通过想象得到一副满意的作品,同样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工艺课上要“超越”

小学工艺教学对材料准备的依赖性很强,也就是说,工艺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和学生准备的材料。如果没有材料,工艺课的教学就成了“无米之炊”。所以由于种种原因,致使不少的孩子怕上工艺课甚至不喜欢上工艺课,不仅仅是因为上一节工艺美术课要准备大量的材料,还因为他们中有不少的同学实在无法达到把作品做成像真正的“工艺品”那样的精致或老师期望的效果。要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就要讲究“超越”。常用的方法是这样进行的:让学生准备一只“百宝箱”,专门收集各类材料,可以是一些废旧材料,比如各类塑料瓶、化妆品瓶(盒)、糖纸、旧笔杆等等,也可以是一些自己喜欢的小材料(比如漂亮的彩色纸、各类小珠子、小梳子、小亮片、扣子、小卵石等),这只“百宝箱”就是学生进行工艺创作的源泉。除了“百宝箱”外,还要在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工艺作品制作的整个过程中,除了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制作技巧,还有比制作更重要的内容,那就是超越作品的人的因素,即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从开始设计到制作,以及完成作品以后的整个过程,都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热情、个人的性格爱好等情感因素来赋予作品之中,而不要被制作技巧牵着鼻子走。有些比较困难的制作技巧可以不用或“绕过”,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材料与作品的关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让材料发挥超越材料自身的作用。例如教美术教材第九册《实物的联想》时,我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超越自我,按自己的喜好进行制作。我讲完之后,学生拿出“百宝箱”开始制作,“百宝箱”中无奇不有,有的学生用半块吸铁石、两个铜板和一小段铁丝竟然做出一辆摩托车,过一会儿又把它变成了一个大炮;有的用扣子、小梳子做成蜻蜓,一会儿又变成蝴蝶;还有利用三角尺铅笔做成飞机再变成手枪等等,他们完全摆脱了制作技巧,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得以了“超越”。

夜上海论坛 四、欣赏课上要引入“多媒体”

第7篇

论文关键词:礼貌原则;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教学途径

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在以往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重要作用,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也很好,但却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夜上海论坛 依据新课程编写的人教社高中英语教材。每个话题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有中国的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同时也涵盖了西方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风情等广泛知识。笔者在使用本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英语教师不仅仅是语言知识提高的协助者,更是文化传递的使者。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往往需要遵守语言规约,即受到礼貌原则的约束。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生活和学习,在交际中尊重交际对象的文化习俗有利于交际的成功。交际中尊重对方基于遵守一定的礼貌原则。

一、礼貌原则

夜上海论坛 leech的礼貌原则虽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确实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英国语言学家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对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1967)提出的合作原则给予了补充和完善。包括六条准则,每条准则下面分两条次则。

(1)得体准则(rractmaxim):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是别人少吃亏多收益。www.133229.cOM

夜上海论坛 (2)慷慨准则(generositymaxim):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使自己多吃亏少收益。

夜上海论坛 (3)赞誉原则(approbationmaxim):减少表达对别人的贬损。

(4)谦逊原则(modestymaxim):多贬低自己,少赞誉自己。

夜上海论坛 (5)一致原则(agreementmaxim):减少自己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尽量增加一致。

夜上海论坛 (6)同情原则(sympathymaxim):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尽量增加同情。

礼貌原则倾向于以听话人的感受为丰,尽量让对方多受益,从文化或者心理的视角尽量赞誉对方,贬低自己,即贬己尊人。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仅教学生讲英语,而且会讲合适、得体、礼貌的英语。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突出了文化意识目标。

夜上海论坛 二、新课标中跨文化意识目标

夜上海论坛 课程目标中的文化教学包括综合语言能力中的文化目标以及文化意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化目标有利于在交际中做到礼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我们有必要熟悉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教学目标(见表1、表2)。

夜上海论坛 2001年7月,我国针对基础外语教育的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首次出现了“跨文化”这一概念。《标准》规定了英语教育应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目标。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目的是积累英语国家文化的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英语课程标准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体现高中英语学习的全过程,在高中课本中的内容安排也充分体现了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不同民族的文化有相同的礼貌规约,也有不同的礼貌语言习俗。如中国文化重视集体文化,个体文化要服从集体文化,与集体相和谐;而西方文化中尊重个人的权利是礼貌的。比如礼貌原则中的谦逊准则强调的是尽量少赞誉自己,而汉文化中谦逊则是多倾向于贬低自己,在听到别人的赞美时,贬低自己,客套一番,而在西方听到赞美时则是直接欣然接受,如果这样的文化差异中的礼貌准则把握不好,就会导致跨文化语用失误。张先亮(2000:42)曾给出例子,一中国学者到国外一研究部门合作一个研究项目。外国专家高兴地说:“欢迎你来和我们合作!”中国学者谦虚地回答:“哪里,不敢当,本人才疏学浅,很荣幸有机会来贵国学习深造!”外国专家信以为真,失望地把这位中国学者安排在实验室洗试管。当然语用结果使双方失望,中国学者以中国式礼貌谦虚的语言表达,结果致使外国专家未能从话语中获得中国学者业务专长和研究能力的信息。这样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不是语言听说技能的错误,而是由于对语言中文化的因素。礼貌是遵守的普遍规则,但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的礼貌则是有差异的。在教学中了解和学习汉英文化中的礼貌差异十分必要,然而在目前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现状令人担忧。

夜上海论坛 三跨文化文化教学现状

夜上海论坛 英语教师必须从传统的语言教学顺利过渡到语言与文化相融合的英语教学,即听说读写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步。英语教学是引领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语言交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当前课堂上往往偏重语言教学,忽视文化教学。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了同样的不容乐观的结果。在以题为您知道“跨文化交际”这个术语吗的调查中,有一多半教师填“不知道”。“在英语教学中您会常提及并介绍语言背后的文化吗”的调查中,有近85%的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常提及”。在访谈老师“你是怎么处理文化教学的”时,老师们的回应令人惊讶。教师a:“啊?啥是文化教学,不知道啥是文化教学!不咋教,课文遇到,顺其自然,没有文化专题,为了完成教材(笑),不过讲讲也是有好处的。”教师b:“文化教学?哪有文化教学!!没有文化呀!readingculture都删掉了”;当问到“上课讲不讲文化?”教师a:“上课联系到的文化怎么会不讲?如礼仪,只是比较浅显”;b:“不教,一般删除”;c:“没时间讲。”d:“顺其自然,有兴趣就教,一般不教。”

调查结果令人深思,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教育发展目标并没有在实际的英语课堂中得到有计划落实,最多也只是“顺其自然”。陈申(2001:11,12)曾指出,无论我们采用什么语言教学方法,都会自然而然地导致文化教学。因此,目前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无意问渗透文化知识,主动进行文化教学意识淡薄,更无法主动积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教学。

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伦姆伯克说过:“采取只知其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遵守礼貌规则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里仅就人教社高中一年级教材第一册(下)教材中所含的跨文化教学的覆盖面列表如表3所示。

高一(下)共l0个单元(unit13-unit22),从表3中可以看出几乎每个单元(8个单元)安排跨文化学习内容,80%的教学内容与跨文化相关。跨文化学习成为英语语言教学的主要部分之一,离开了文化背景的了解,不仅会阻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礼或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是遵循礼貌原则下的交际,比如接受别人夸赞和表扬中国人都要先谦虚或自贬一番,如“哪里哪里”、“差远呢”等回答会显得回答者有礼貌,有修养,符合中国的贬己尊人的礼貌准则,在西方听到别人的夸赞要说“thank you”才是礼貌、得体的回答;汉语中“老师”是一种职业,也可以用作称呼语,“老师,您好/您早”中“老师”是有礼貌的敬称,但在英语里,teacher只是个职业名,不可以用作称呼语,“goodmorning,teacher”是中国式英语,不符合西方文化习惯。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因素,在交际中会因文化知识的不够而不是语言技能的不足导致语言失误或者语言冲突。语言交际中礼貌原则下的跨文化知识需求的增加与教师教学中跨文化教学意识的淡薄正是我们英语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四、启发

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了同样的不容乐观的结果,在以题为“您知道‘跨文化交际’这个术语吗”的调查中,有一多半教师填“不知道”。在“在英语教学中您会常提及并介绍语言背后的文化点吗”一题中78%的教师全部选择“不常提及”。在电话访谈英语老师“你是怎么处理文化教学的”时,多数的回答是“不知道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因此,我们要激励老师通过自主学习、参加教师培训完善跨文化教学实践。

1.提升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意识

夜上海论坛 教师自主学习与接收培训相结合。教育培训机构、师范院校引领教师跨文化学习,指导教师提示跨文化教学,提升跨文化教学理念。人们在语言交际中要遵守礼貌,同样的话语在这个民族是礼貌,而在另一个民族可能就是不礼貌的,所以leech基于英国文化特点提出了六个礼貌准则。顾日国基于中国文化特点提出了中国式的五个礼貌准则,即“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脸”、“面子”与球童准则;“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培训者在培训中通过组织活动介绍外国文化,同时又宣传中国文化,并把所导入的中外史化内容与学生所学语言内容密切联系起来,语言材料涉及中外的历史、地理、风土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教师自身的积极主动学习提升跨文化教学意识是落实文化教学的关键。

夜上海论坛 2.实施文化教学的途径

教材中的每个部分都深深地吸引着师生去读、去写、去和同学交流。教材中蕴涵着的大量的背景资料有待于我们去观察和发现,挖掘尽量多的文化资源为教学服务。

夜上海论坛 (1)寻找与英语国家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提供较为清晰的国家概况、地理气候、国家象征、社会概貌等。

夜上海论坛 (2)针对学生从未有过的生活体验,尽可能地提供直观的图片资料,实物样品,用以辅助教学,加深印象。

第8篇

关键词口语交际能力 课程标准 能力培养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口语交际能力是人们必须具备的一种语文能力,人必须与其他人交际,口语交际能力就是实现这一目的最重要的工具。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者,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也”。这就说明“语文”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方面的教学。但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口语交际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脱节、口语交际训练方式呆板、忽视学生的畏惧心理等弊端。因此,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一些高才生,不善言谈,不善交际, 不善表达情感,出现许多令人难堪的场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已经走入崭新的21世纪,电话、因特网让处于地球两端的人变得不再遥远。“地球村”概念的出现,说明人与人的交际越来越密切。口语交际能力也成为现代人所应必备的能力之一,口语交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这样说的:能就适当的语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从此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说话能力是相当重视的。在《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可以说这个目标的提出既向教师和学生发出新的挑战,又适应了时展的要求。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以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交往情绪为基础,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几点方法。

1 改变观念是前提

1.1引经据典,树立典范

夜上海论坛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古有战国苏泰数国游说不辱使命,三国孔明力排众议舌战群儒,近有革命领袖宣传爱国救亡图存演讲风起云涌,不战屈人之兵,谋划临阵倒戈,战前的动员,士气的鼓舞,人文的凝聚,乾坤的扭转……这一切都要通过口才表现出来。口才在无形之中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推动了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口才,无疑也是一种巨大的生产力。

夜上海论坛 1.2 引生活、就业实例,增强紧迫感

夜上海论坛 以主动收集信息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生活,结合就业面试情景对话片断,给同学讲一些最近发生的事例,让他们认识到口头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夜上海论坛 2 剖析症结是必由之路

2.1 语言表达能力问题

(1)普通话水平较差。除了受方言影响外,小学语文教学中淡化拼音教学,加上教师水平的良莠不齐,学生大都没有掌握普通话的技巧,发不准音,表述起来也很吃力。在听说读写方面时常出现语序混乱现象,别字连篇,文字里充斥着方言浓浓的腔味,由于对普通话不够重视,学生都以自己的方言为骄傲,表述起来也较方便,因而缺少一个很好地说普通话的习惯和氛围。

(2)造词造句的能力较差。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阅读量少,美词佳句积累少,对词义的理解不准确,思维不敏捷,组词慢,缺乏固定的句式,常有病句,缺少训练的机会,因而口头表达有一定障碍。

2.2 心理因素:主要是不自信、缺乏强烈的表达欲望

目前中小学的学生说话能力不高,学生多数会怯场,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自信心不强,上场往往不能正常发挥。有时,由于说话当中说错了一句话,引起下面同学反应后,就会再现“口将言而蹑嚅,足欲进而趔趄”的现象,产生自卑感,抑制思维的活跃,思维丧失弹性,使得语言平庸而不连续,呆滞而没有光彩。这种认为“不说为妙,少说为佳,说错了嘴,自讨苦吃”态度,严重影响了学生口头交际能力训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夜上海论坛 2.3 教师对口语教学缺乏足够认识

虽然口语交际训练被纳入到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中,但并非所有语文教师对此都引起重视。口语训练还只是当做一种形式,走过场的样子而已。甚至是有的根本不予理睬,从未正视组织口语交际训练。这样一来许多学生只能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根本不会运用口语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有一部分学生到了毕业时,还不敢大声地对别人说话,更不用说如可表达准确自己的想法了。

夜上海论坛 3 对症下药是关键所在

3.1 培养说普通话的习惯

夜上海论坛 要求学生人手一本《新华字典》,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每天听新闻联播,边听边练,提高讲普通话的意识,营造一个说普通话的氛围,要求同学之间必须说普通话,并互相监督,尤其要把经常指出错误作为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

3.2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穿插口语训练

夜上海论坛 学生在背诵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课文后,应当适时举办文艺作品朗诵会,给予竞赛优胜者适当的书籍奖励,当然奖励的面应当宽些。在讨论会上、集会上、读者座谈会上,学生们在自己的发言中,多引用他们熟背的内容。我国也有“熟背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说法。

总之,教学中,将复述、朗读、演讲、表演、辩论、点评、总结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见缝插针,创造一些可以利用的时机,使得阅读和口语表达齐头并进。

夜上海论坛 3.3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首先是口头作文。利用课两分钟,要求他们就前一天发生的任何事情,随意讲几句;然后逐渐要求他们围绕一个中心,一个主题叙事、抒情、议论;再就是准备一些话题,让他们抽签后准备三分钟,再围绕这个话题,即兴演讲。让学生自拟话题,就这些问题开展讨论、演讲、辩论。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又能增加作文写作内容的丰富、饱满性,可谓一举两得!

夜上海论坛 3.4 培养收集积累的习惯

要求学生收集优秀的词语、句子,我们可以从语文课中积累,从课外阅读中积累,从茶余饭后积累,只要做有心人,持之以恒,便能运用自如。作为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应当积极收集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资料。从剪辑、播放一些名家的表演片断、演讲作品入手,让学生学习一些名人名家的口语方法和技,把握这些人类文明的精华。

3.5 利用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树立“大语文”的观念,通过各种途径,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近来学生对各式各样的模仿秀非常感兴趣,针对这个特点,可以经常搞一些此类活动,如上《山米与白鹤》、《公输》、《空城计》等文章时,让学生编排一些课本剧,从确定剧目到选定角色、服装设计、舞台编排、台词训练全都由学生自己操作,这本身也就是一个口语交际的实践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观察想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挖掘智能潜力。根据中学生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一系列的辩论活动,评选出交际中的“铁齿铜牙”。

加强口语交际能力,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要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的方法是样的,途径也各不相同,只要教育工作者认真分析学生物现状,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从平时的教学单元着手,积极鼓励每一位学生,多给他们希望,多让他们有获得成功喜悦的机会,学生在此方面肯定有长足的发展。

夜上海论坛 说话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交际手段,它不仅可以开发智力,丰富知识,锻炼技能,还是提高文学素养的有益活动。只要我们做有心人,机会无处不在,只要持之以恒,人人都成为演说家并不是一句戏言。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 任庆梅.语域理论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D].曲阜师范大学,2000.

[2] 宋元祁.口语交际的语用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

夜上海论坛 [3] 蔡高才,袁光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4] 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语文教学艺术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第9篇

首先必须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下的几个误区。

夜上海论坛 一般而言,高中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适应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而且摸索了一定的学习方式或方法,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新课程的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教学,却被我们所误解,形成在教学中的第一个误区。认为鉴赏教学应该融入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表现形式,但却走上了为“形式”而形式。在课堂上,有些老师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不断地用游戏、表演等形式。而对于这些形式做法是否达到真正理解美术语言并没有认真考虑,把时间花在听觉或表演上下功夫,结果学生学习美术语言反而被剥削,作品的鉴赏也就无从谈起,作品内涵的挖掘也就成无稽之谈。

误区二,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对于小组合作的目的并没有认真的设计,甚至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都要讨论,有些甚至钻牛角尖,更谈不上集体智慧的挖掘,实际上是典型的应付式。WwW.133229.Com这些课,表面上很热闹,但却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失去鉴赏美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因为这种热闹就像水面上的泡沫,学生并没有真正做深入的思考,对本学科的美术语言的学习迷失了方向,在这样的课堂上失去的是教师价值的引导,智慧的启迪,思维点拨的职责。这种方式,实际上是片面化、庸俗化,失去了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只是一句空话。

误区三,认为教师讲的越少越好,让学生自由发挥,片面强调自主性学习。

高中美术新课标实施以来,出现这样的观点,教师要少讲,要让学生完全自由地发挥,学生无论有何感受都是对的,并一味给予表扬,认为教师不应以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判断其表达的正误,并认为这是对学生个人感受和学习主动性的尊重,并认为教师指出学生的感受有误,有灌输之嫌,如果对作品做出解释,就是“一言堂”。事实上,学生对作品的解释违背了作品的基本意义范围,则说明他对作品的鉴赏还可能处于茫然的状态,教师不给予纠正,则是把“自主”变成了“自流”,这种做法,表面上学生获得了“自主性”的学习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而还有可能导致学生这种自主性学习变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夜上海论坛 在教学中要走出这些误区,第一必须循序渐进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往的高中美术鉴赏课中,一般都是以接受性学习方式为主,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学生听得筋疲力尽,昏昏欲睡,根本没有机会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这次的课改就是要改变这种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在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与主动发展,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方法,注意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要真正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但又要掌握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的最终结果,不在教师“教”的如何,而在与学生“学”的如何。过去课堂上“你讲我听”式的教法,导致学生失去亲身探究实践的机会,因而无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所以,现在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可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因此得到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逐步地转变,真正地完成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第二、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意识和丰富的人文素养

夜上海论坛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美术教师,除了本是很要有精良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努力通过个方面的学习形式和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如果美术教师不具备人文意识和人文素养,就不可能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除了兴趣之外,尊重也是吸引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因。一个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学生对他尊重程度的界尺,同时也是学生的学习榜样,通过教师的人格力量使学生学会对学科产生尊重的态度,从而产生学习的愿望,应该是我们实施教育手段的一个策略,当然,教师的素质就显得至关重要。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将美术与自然、社会及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思考。将美术课定性为人文学科,实际上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从美术本体来理解美术,重要的是应该通过美术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理解美术作品中蕴涵的丰富人文精神。这样学生就能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染,逐渐提高艺术修养和人文修养。虽然有些学生反映像语文课,但这又有何妨呢!

第三、注重学科本位,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表达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内容应适应高中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宜过高、过难,过于专业化”,同时也指出:“懂得艺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地使用美术术语……”;所以在对具体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摆脱只是注意作品较为明显的和自己所熟悉的形式特征的“看图识字”阶段,逐渐对作品片面描述及经常使用通俗语言而非“美术语言”,甚至学会从不同角度仔细贯彻作品,对作品不同层次的信息意义进行解读,对形式语言景象识别、概括、整合,从而完整把握作品的形式特征及精神。在对作品的描述时,鼓励、启发、促使学生进行自由准确地交流和表达,并不断引导促使学生使用美术术语,使其鉴赏、评述能力规范,水平日渐提高。一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视觉读写能力”,在不同指向的“解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如果美术学习一点喜欢野性都没有,也就没有开设这门功课的必要。

《课程标准》认为美术鉴赏和基本方法是“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是在对作品不同层次的信息意义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视觉读写能力”在不同指向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描述也好,分析、解释和评价也好,总是建立在表达的基础上。多年的美术教学经理,我发现学生普遍表达能力偏低,词汇贫乏,或者极不规范,不入门道。所以,在教学中,在把握美术的学科本位同时,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美术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的同时,特别注重美术术语的运用,大到文章的整合,小到造词造句,我一直跟他们强调,要用术语自由、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在签订学科本位的同时,应该充分调查清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正如《课程标准》指出的“学习内容应适应高中学生学习的实际能力,不宜过高、过难,过于专业化……。

第10篇

美育的首要目标就是端正学生的审美观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作为美术教师,须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不断进修学习,提高美学素养,通过日常教学中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好备课,课中创设生动的美术教学情境,课后反思教学效果,不断改进、完善课堂教学。调动一切教学资源、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深入到美术学习中,提高美术课堂教学实效。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美术评论活动,这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以前我们对美术评论有认识误区,认为不是学生学习范畴内的事情,与学生没有交集,是专业美术评论家的事。事实上,任何人看到一幅美术作品,一定会有独特的感受和认知。美术教师就应准确抓住学生的实际感受,作为认识和深入探究美术作品的突破口,引领学生完成对美术的欣赏。这样的教学过程,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探求新知的自信心。

二、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能力的培养

夜上海论坛 创新是各个行业永恒的主题,艺术同样需要创新,需要新鲜血液不断注入其中。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初中学生思维认知能力最具张力和活力,可塑性也最强。他们对新事物很敏感,认识和接受新事物很快,充满热情,勇于探索。这些是形成创新能力要具备的基本素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开发,激发其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须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独特的思维和感悟,并为其思维能力无拘无束的发挥创造环境。教师应采用科学有效的、饶有趣味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美术表达的冲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准确分析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用艺术的视角发现和理解事物,提高学生的艺术观察力和创造力。如在讲美术造型时,我让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兴趣,用橡皮泥或胶泥制作一个造型作品,下次上课时带到课堂上,公开评选优秀作品。结果下次上课时,同学们带来的作品花样繁多,一个个踊跃展示自己的作品。有的作品制作得很精美,完全想不到是出自初中生之手;有的作品虽然不尽人意,但也能感受到学生努力的影子。可以看得出,同学们都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有了不小的进步。

夜上海论坛 三、新课程理念下合作能力的培养

团队合作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沟通,这是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未来必备的能力。在小组合作中,还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密切配合,调动各自掌握的资源,丰富学习内容和方式,优化学习结构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不同特点、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发挥特长,献计献策,提出不同的见解,在完成共同的任务时,锻炼了发现、分析、思考、表达、创造等方面的能力。合作学习是值得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尝试和探索的。如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先呈现一幅美术作品,然后分组讨论,选出代表说出该小组对作品的分析和认识,再通过小组间的讨论,最后总结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和精神;再如,在美术制作课上,教师先布置任务的主题,然后分成多个小组,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发表意见,他们制作的美术作品往往出人意料。然后组织同学们展示各小组的作品,让大家评选优秀的作品,进行鼓励表扬。通过这种分组合作的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活跃了学习的氛围,调动了所有学生的潜力,学生在互相帮助、合作的情境中,经常会有惊人的表现,教学效果自然得到提升。

四、结语

第11篇

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写实性的绘画造型能力,专业美术人员的造型能力为目标进行的课程设计,对观察和表现都设定了较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比例、透视、体积、明暗、构图、质感、色彩等造型艺术的基本知识,还要做到能准确真实地描绘观察对象。这种教学方法用在儿童美术教育上,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中造型技能技巧的难度,是理解力还不强的儿童,特别是低龄儿童难以达到的。它容易把儿童已有的艺术直觉,潜意识的艺术创作活动压制下去,使儿童的艺术思维局限在某一特定的模式中。我们经常可以看,传统美术教育培养的学生,其创作出来的作品大多以简笔画、卡通形象居多,就是明证。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教育思想,把儿童美术教育看作是针对全体儿童的基础教育。不是培养专业美术人员,而是以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标。《美术课程新标准》教学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这一宗旨。其原则是借助客观形象,强调主观感受。《美术课程新标准》摆脱了单纯传授造型技能的教学模式和强调写实性的写生教学,它在教学中提倡发挥儿童的艺术直觉,在写生作业中要求学生不仅仅要观察事物的外在形象而且能联想到与观察对象相关的其它事物及自己与观察对象之间的某种联系并把它表现在画面上。它鼓励学生在观察与表现中不拘泥于客观事物本身,学生可不受客观限制将观察视点扩展,进行超现实的表现,学生在创作式的写生作中学习基本的造型技能。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了学生的艺术冲动,培养的是学生的审美素质、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最基本的造型能力。从传统教法到素质教育,从传统教材到新的课程标准,在十来年的儿童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对儿童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美术课程新标准》多少有些体会。我觉得,贯彻实践好课程新标准,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的能力上,让学生逐渐尝试学习作品的创作,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从人的心理发展中的认识过程来看,创作的过程就是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的过程,没有感知生活的基础就不可能产生丰富的想象,创作便成了“无源之水”。儿童画的创作过程无疑也是这样。儿童的生活、活动是有限的,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是创作不出优秀作品的。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活动和想象空间,去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自己的个性。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是引导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观察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而不是把我们成人眼中观察到的东西,强加到他们身上,要求他们表现出我们成人眼中的世界。比如在《给自己画像》一课的教学中,我没有讲解面部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只是让孩子们在镜子中观察自己,注意找出自己最大的特点,可以通过与其他的同学或教师比较,把观察到的自己最有特点的地方画出来。结果每张画都各不一样。有的画大眼睛,有的画大鼻子;还有一名学生展开联想画出自己眼睛中映射出的外部世界,生动地表现了自己最大的特点——大眼睛。每张作品都有自己的个性。在这里我重在教给学生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以逐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只有通过观察——分析——认知,才能有根据把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的形象,才能可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出更新、更美、更奇的图画。二、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步减少,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强,终于形成固定的,稳定的“刺激——反应”的联结,这就是著名的“试误说”。尽管这种理论有它的局限性,但我认为在美术活动与教学中,让学生大胆进行尝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曾经说:“我很喜欢荷花,但我不敢画荷花,要画,就得给我二十刀宣纸,把二十刀宣纸画完了,才可以说我会画荷花了。”这些是经验有得之言,是很精辟的。从国画大师李可染的几个印章中,如:“废画三千”,“七十二准”,“千难一易”。可以看出大师在摸索创作中的艰苦历程。儿童的尝试摸索,限于对情境领悟能力不强,难免会有一些盲目,然而在现实中却无法避免,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引导。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适当提供宽松的气氛,给学生恰当的“尝试”机会,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学习的深入研究。例如:学习中国画时,我让他们自己去尝试一下,这种特殊的绘画工具毛笔和宣纸会有怎样的绘画效果,让他们自己观察水多而墨少时和水少墨多时等不同的画面效果,让他们自己体验如何掌握用笔轻重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让他们自己分析该用什么样的笔法去表现一幅画。孩子们尝试着不同的绘画效果,惊奇地一次又一次地试验着墨与水的交融……感受着国画这个艺术画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体验着水、墨、色所带来的特殊艺术效果,创造着一幅别具风格的作品。三、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儿童绘画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个特殊阶段,它反映儿童的天性,表现出儿童的形象思维,是儿童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由于儿童单纯、幼稚、天真无邪,他们拿起笔来毫无顾忌,由着自己的性情来,俨然一位艺术大师,充满创造性,不受任何限制,也不受真实的约束,往往形成稚拙、梦幻,甚至荒诞的特色。正因为如此,毕加索感叹道:“我花费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如果教师不解放自己的思想,不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去诱发儿童的创作灵感,而给他们套上一些条条框框,要求他们用工具把线条画得直直的,把太阳画得圆圆的,让他们用橡皮反复擦、反复改等等,孩子们的画难免死板、毫无生气。这样的教学,不但不能提高儿童的绘画技能,反而会使儿童的思维僵化,捆住手脚,创造力被扼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儿童的绘画行为往往蕴蓄着一个人的未来发展,为了造就充分艺术创造力的画家,更为了培养一代充满创造力的现代人才,我们应高度强调尊重、保护、鼓励儿童的自由活动和想象空间,从而去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这就要求我们这些美术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有了自己的活动,学生的个性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例如:在《秋游》一课中,我在秋游活动前先布置学生注意去观察,秋游时所看、所做、所想的,再启发引导他们记忆、想象中的秋游景色编一个故事并画下来,作业完成后,我又让孩子拿着自己的画给同学边看边讲故事,我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记忆,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那样的丰富,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大胆放手让学生去体验生活,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践证明,小学美术教育,既不能以造就专业画家为目标,也不能胡乱臆造,而应“东”“西”合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通过绘画这一活动形式来发掘孩子们自身的潜能,培养孩子们敢于追求美、勇于创造美的精神。这正是美术课程新标准的区别于传统教材教法的根本所在。也是当前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

第12篇

夜上海论坛 一、全面性原则

社会的发展都是公平的、普遍的,它不是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而是给每个人提供充分体现价值的机会,尽量挖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新的课程标准是提供了一个促进学生平等发展、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它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个学生和谐的发展,并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自由表现、全面发展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中包含的全面性原则有以下几个含义:一是从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这一角度,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例如: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二是从每个学生角度考虑,新课程标准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为目的,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课程体系的全面性。虽然,旧的课程标准很注意全面性的,但由于人为的把课程分为主副之别,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新的标准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作了重大变革,不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强调了评价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功能。

二、整体性原则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用一种整体的观点来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将其视为课程的根本目标”,这里体现了一个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新的课程标准具有整体性。课程是学习目标落实到学生身上的中介。通过课程的实施,我们应当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所以,我们实施这一标准应当是完整的、全面的。二是新课程标准改革本身具有整体性。中学课程是一个有诸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新课程标准顺利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协调了课程个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各要素互相配合,有机协调,使教育具有整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的整体性原则就是要求我们努力探索课程标准的整体结构极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合理的组织教育内容,利用各种教育手段,使教育任务得到全面落实并取得整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的整体性原则对我们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使学生的发展是个整体。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受到身体、认知、行为、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制约的,是一个整体。因此,我们应该具有培育学生整体发展的观念。二是使学生的认知也是一个整体过程。知识的互相联系使它变成了一个整体,因此,我们只有用整体的构思才能实现整体性的教育效果。三是要求我们发挥课程的综合作用。课程是有目标、内容、组织形式及评价等要素构成的,我们不能只注重课程各部分的教育作用而忽视了各个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通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过程等的发挥课程的综合作用。

三、发展性原则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各方面更科学、更全面、更持久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因此以发展性为原则,既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通过各方面的改革,实现课程本身的发展。新标准的发展性原则体现在:首先课程注意了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实质是使学生更科学、更全面、更持久的发展。因此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普遍适应的、有无限张力和发展可能性的、可以持续地创造新知识的技能。其次,新课程本身具有发展性。课程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要求的必然反映,而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课程只有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实际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成为有价值的课程。也就是说,课程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再次,学生本身具有发展性。不管是从生理方面还是从心理方面来看,学生本身是从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新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对课程内容计划的调整,通过对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选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的发展性还包括学生学习方法的发展性

夜上海论坛 另外,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显著特点,其目的是让学生“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以求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的发展。

第13篇

回顾2015年语文教育研究,尽管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在这很少的研究中,都无一例外地提到了国外母语课程标准,并且多以发达国家的课程标准观照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本文遴选三篇论文进行评议,以展示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研究的新视角和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的新进展。

一、美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建构体系

夜上海论坛 【评议文章】刘正伟《美国中小学英语国家课程标准建构》,原载于《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3期。

【内容提要】美国1996年研制的《英语语言文学标准》是20世纪80年代标准化运动的结果。其中12条原则旨在规范与指引联邦各州语言文字课程的教学与创造。2010年问世的《共同核心州立标准・英语语言文学标准》则在“为未来大学和就业做好准备”双重目标主导下,对中小学英语语言文学课程内容及教学进行重新建构。它以阅读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出通过文学性文本、信息性文本的教学,以及新技术能力学习,造就具有新一代科学技术素养的国家公民。

夜上海论坛 1996年美国出版了第一份中小学英语语言文学国家课程标准――《英语语言文学标准》(Standards for the English Language Arts)。2000起世界各国开始紧随美国开始研制、颁布国家层面的语文课程标准,并相继与2007年前后着手修订,到了2010年,基于国情再次更新课标。2010年6月美国颁布了英语语言艺术及读写能力的《共同核心州立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简称《共同标准》),旨在规整各州语文课标。

刘正伟等人从课程标准的理论框架、语文课程的内容构成以及课程标准的实施这三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美国1996年的《英语语言文学标准》。作为第一份中小学英语语言文学国家课程标准,《英语语言文学课程标准》相当于是一副系统的理论框架,从理论上统摄着各州语文课程标准。这一套理论框架包括:第一,对“标准”的定义,即确定学生在课程中“应知道什么”和“怎样做”。第二,对课程标准的三个核心概念的界定,即“文本”“语言”和“阅读”,这三个核心概念不仅构成描述标准的手段和工具,也定义了课程的内容和范围,蕴含了课标研制者们的关于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立场和主张。第三,明确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即要“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机会通过发展语言技能来实现生活目标,获得鼓励和关注,丰富个人知识,作为有知识的公民充分参与到社会生活中”。第四,阐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语言学习模型,在此语言学习模型中,学习者不仅是课程标准设计的出发点和中心,也是语文读写训练与语言学习的中心。在《英语语言文学标准》理论框架中,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内涵有所拓展,也意味着语言能力的定义和内涵也发生重要变化。英语语言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表达,还包括技术能力,即“听、说、读、写、看、视觉呈现六大能力”。关于语文课程内容,《英语语言文学标准》提出的12条标准高度概括并阐释了中小学英语语言文学课程内容,是从阅读、写作、探究、文化与交际等方面呈现出美国中小学语言文学教育的目标。美国作为一个高度分权制的国家,各州均有地方课程标准,那国家层面的课程标准应当如何实施呢?关于课程标准的实施,作者认为这份标准没有建构一个具体的内容体系,而是强调标准的功能与价值,为课程的教与学提供了充足的创造空间,并在课程实施中,注重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参与创造。

不同于《英语语言文学标准》,《共同标准》在21世纪全球化语境下,重新定位了国家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素质和规格,既延续了《英语语言文学标准》关于课程本质及核心内容的阐释,又对教育目标有了新的阐释,对理论框架中的核心概念、课程内容、英语能力等有了更具体的描述。第一,关于核心概念。《共同标准》将“文本”划分为文学性文本、信息性文本两种,使得信息性文本和文学性文本构成了英语课程与学习的重要内容。第二,关于课程内容的构成,《共同标准》“抛弃了过去K-12年级的一贯制划分方法,而将其划分为K-5和6-12年级两段”,具体内容分为阅读、写作、听说、语言四个板块,媒介与技术教学的要求贯穿于整个标准。同时,《共同标准》中的英语能力不仅涉及了传统阅读能力,还包括了信息筛选及提取能力,这既涵盖了学生文本阅读的全部要求,体现了读写环境下所应具备的能力,又反映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对英语能力的新要求。第三,在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上,《共同标准》不仅增加了信息性文本,还充分吸收要增强文学教育的建议,对不同年级提出了相应的文本阅读参考建议。作者认为,从《共同标准》建议的阅读书目中,不难看出其开放的、跨学科的阅读视野与对文章经典作品的重视,反映出英语文学界回归经典、重建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努力。

基于对美国《英语语言文学标准》和《共同核心州立标准》的引介,刘正伟老师等人认为,从1996年的《英语语言文学标准》到2010年《共同标准》,美国中小学英语语言文学国家课程标准的研制始终瞄准全球化时代社会、国家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根据《英语语言文学标准》到《共同标准》的转变,作者总结出美国中小学英语语言文学课程标准的三个特点:第一,从注重教学过程转向学业成就描述,将重点放在学生发展应该达到的水平上;第二,在社会情境中建构与学习语言,强调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语言、完成语言任务,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第三,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以重建文化美国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认同为中心。 可以看出,刘正伟等人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美国语文课程标准体系。作者首先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英语语言文学标准》的体系及特点。接着结合美国教育改革的背景,论述了在21世纪全球化语境下,《共同核心州立标准》是如何对中小学英语语言文学课程内容及教学进行重新建构的。最后,从《共同标准》内容体系建构总结出美国中小学英语国家课程标准的特点。文章始终以在美国国家课程标准建构为立足点,整个探讨的思路非常清晰连贯。文章横向的论述使我们对美国课程标准体系及内容有了立体的认识,而纵向讨论则使我们对美国中小学英语国家课程标准建构的理念及特点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这也是本篇文章的研究价值所在。

二、国外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

【评议文章】荣维东《国外母语课程标准对我国语文课程建设的启示》,原载于《语文建设》2015年第11期。

【内容提要】国外母语课程倾向于选择适合现实生活、学习、工作需要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培养负责任的公民作为核心价值理念。英、美、德、澳等国的母语课程具有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系统的内容标准,对学生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策略、听说读写技能有了比较明确系统的规定。国外母语课程以能力为本,重视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从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看,语文核心技能衍生为“听说读写视”五种技能,强化母语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

夜上海论坛 译介外国语文课程标准,不仅仅是要了解他国母语课程标准的建构特点,也启示我们要从国际视域出发建设我国的语文课程体系。刘正伟老师等人详尽地介绍了美国母语课程标准体系,但没有论及我国课程标准的建构如何从中获得启示,这是一个遗憾之处。本篇,荣维东老师的《国外母语课程标准对我国语文课程建设的启示》就以国外现行母语课程标准为依据,通过梳理国外母语课程理念、内容上的有用信息,从课程理念与目标、课程内容和标准实施等方面谈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特点以及我国未来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的可借鉴之处。

通过考察英、美、德、澳等国的母语课程标准,荣维东老师总结出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四个特点:

夜上海论坛 其一,价值观教育隐含于课程目标内容之中。以英国、法国、美国的母语课程标准目标为例,国外母语课程倾向于选择适合现实生活、学习、工作需要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培养负责人的公民作为核心价值理念,课程标准关于核心理念和价值观的表述较为简单,大多隐形渗透在课程内容涉及、知识体系建构以及能力指标选择之中。

其二,课程以内容为重,重视核心知识、关于读写技能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等内容指标。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母语课程一般将母语定位于语言课程,且具有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系统的内容标准,对学生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策略、听说读写技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作者认为,国外母语课程标准在论及课程内容时,大都包括系统完备的知识系统和内容序列,同时也都详细地罗列出学生需要掌握的具体技能和学习策略,重视语文核心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视五种技能)的培养。

夜上海论坛 其三,以能力为本,除了听说读写能力外,重视培养交际能力、强化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创造能力。国外母语教育具有很强的语言交际意识,以美国《共同标准》为例,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面向实际生活的“交流”所需的基本技能的培养。国外课程标准也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日本把“让学生思考明晰起来”定为国语科教育的第一目标,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等国的母语课程标准都专门论及了学生的批判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国外母语课程还注重发展个性和创造力,日本、法国、美国等的母语课程标准中都体现了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个性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夜上海论坛 其四,课程实施注重媒介素养和跨学科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从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看,语文核心技能已衍生为“听说读写视”五种技能,“视”即“媒介视读和能力”,在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国的母语课程标准中都对“媒介素养”教育有所要求。目前,各国也都在强化母语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国的母语课程教学大都贯穿着一条重要的理念,即在多样化的文本情境、创作实践和言语场域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母语的能力。

结合他国母语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荣维东老师总结出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总体特点。在此过程中,荣维东老师也以国外母语课程标准观照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设,论及我国语文课程建设相应的问题及启示。

其一,价值观的表述。母语教育必然具有向年轻一代传递核心价值观的任务,但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在涉及核心理念和价值观的表述时,往往显得生硬,或是过分强调渲染。荣维东老师提出,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可将核心理念、价值观渗透在课程内容设计、知识体系建构以及能力指标选择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可以结合语言文本内容以实现无声地渗透。

夜上海论坛 其二,知识与技能的抉择。作者指出,近二三十年来,国外母语课程知识具有从静态知识向动态知识转变的特点,言语应用知识正在成为语文课程知识的主体。相比而言,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却在大规模地“放逐知识、淡化技能”,重视“积累感悟熏陶”,我国语文教育呈现出“去知识”“去技能”的特点。

夜上海论坛 其三,思维能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语文教育除了需要培养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外,还需要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思维、分析、批判、评鉴、交流能力。荣维东老师指出,我国语文课程缺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批判性能力及个性创造等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学开展思维训练、批判性读写、培养言语交际能力尚待时日。

其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作者认为,培养适合当今时代和社会需要的语文技能和能力要重视两点:一是在全媒介读写环境下,媒介素养的培养;二是跨学科综合运用能力。目前,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对综合性学习虽有所强调,但如何打破学科藩篱,实现学科间的有效整合,实现语文和其他学科间的资源共享、技能互惠还需要深入探索。

夜上海论坛 以上论述,荣维东通过具体考察国外的母语课程标准,总结出国外母语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的特点,并针对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现状,提出我国语文课程建设的具体启示。研究既有实践基础,又有理论依据。

国外的母语课程标准是其他国家教育目标和国家战略的体现,我国要学习借鉴,但不可照抄照搬。作者认为,研制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一方面要学习国外在母语课程定位、内容标准研制、课程实施及考试评价等多方面的重要成果;另一方面,引进国外母语课程教育的成果,需要国家层面做规划设计,以研制出专业化、科学化、民族化程度高的内容标准。

三、国际视域下的本土语文课程标准研制

夜上海论坛 【评议文章】董蓓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的国际视域》,原载于《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第10期。

【内容提要】学理更新、文化自觉、学科协同是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的国际发展趋势。美、英、澳等国课程标准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地方自治,多样化、层级化凸显了西方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体系特征。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课程标准破解文化危机、建构文化目标,体现了亚洲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特点。基于学习心理学和科学实证研究建立语文课程标准的纵向层级体系,明确课标的文化传承目标、内容、路径,是国际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给予我们的启迪。

夜上海论坛 由于教育体制、法律环境和社会现实的差异,各国语文课标的地位大相径庭。日本、法国、俄罗斯等国的语文课标,由政府组织,具统摄地位。而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属于高度分权的教育体制,州级语文课标具有法定地位,国家课标的理论框架与各州标准的具体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相统一。除了地位上的差异,国外语文课程标准在内容上还有哪些差异?从国外语文课程标准的共性与差异中,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如何获得启迪?

夜上海论坛 董蓓菲从课程理论、文化学和心理学三种视域出发,分析了国外语文课程标准的共性与差异,分析论述了西方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体系特征和亚洲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特点。鉴于文中所列的比较丰富且细致,在此列表如上页。

从上表可以看出,西方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凸显出自己的体系特征,而亚洲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也具有自身特点,但从这种差异之中也能看出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的共同趋势。从课程理论、社会文化学和教育心理学多视角出发,作者认为当前各国课程标准研制有四大国际发展趋势:一是学理依据的自我更新;二是国家、地方课标的错位设计和互补;三是多学科协同努力提升语言素养;四是注重民族文化传承和多元文化意识培养等。

夜上海论坛 学理更新、文化自觉、学科协同是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的国际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我国如何从顶层设计出发,研制出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语文课程标准呢?作者认为有三点重要启示:

夜上海论坛 其一,语文课标编制的分权意识。一个国家一份课标不具普适性,中国地区间差异大,可建立一个语文课标层级体系,在纵向上划分为全国性的标准、省市一级的标准和少数民族双语地区的标准。

其二,语文课程的文化传播功能。现行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有关文化传承的宏观目标指向明确,但微观践行框架难以应对当下严峻的文化认同危机,且语文课标研制同时面临文化创新的挑战。语文课程标准研制还有待从课程文化目标、内容和实施三个层面进行建设。另外,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每个国家都面临着多种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因此语文课程培植学生多元文化意识也是教育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目标内容。

其三,语文学习的科学性。语文学习的心理过程、发展规律是学生视域的课标研制的基石,因此要提升课标架构的合理性和实施的有效性,就要汲取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借鉴西方拼音文字学习心理研究、基于数据进行中小学生汉语文学习的实证研究。

――――――――

参考文献

第14篇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通过“文献”,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主题,搜索出2012年至2014年10月共652篇文献。本文中,重点对发表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011年)的文章进行分析,尝试总结归纳出目前关于《语文新课标》研究的重点与不足,为下一轮课程标准的修订提供理论支持,推进语文学科的建设。

夜上海论坛 一、搜索结果分析

夜上海论坛 从总体发展趋势看,《语文新课标》研究具有明显的时间分布特征:集中在2012年和2013年,2014年陡然下滑。如此短暂的三年,研究文献竟有552篇之多,涉及期刊论文、优秀硕士论文、会议论文。2014年的研究降温也暗示出《语文新课标》研究告一段落,对此前的文献进行整理也显得尤为必要。

夜上海论坛 对文献主题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对《语文新课标》进行整体解读的文章数量最高,其次是比较研究,学习体会占很大一部分。对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内容和实施建议的文献研究也有一定数量。

夜上海论坛 研究《语文新课标》的文献作者中,绝大多数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小学教师作者不到百分之十,同时,这小部分一线教师的写作内容多偏向于学习心得体会等主观体会类,比如陈宝铝《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学习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之浅见》(2013年)。

夜上海论坛 二、《语文新课标》研究的角度

(一)比较研究

夜上海论坛 1.与2001年版《语文课标实验稿》相比

从时间横向上看,《语文新课标》批判继承《语文课标实验稿》(2001年)的内容与改革思路,在众多二者的对比研究文献中,较为系统全面的是扬州大学马琳的硕士论文《2011年版和200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2013年),该论文从两版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结构三方面进行比较,其中课程标准内容比较部分包括前言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附录,基本覆盖《语文新课标》的全部范畴,文章最后还对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思考并提供相应建议。

夜上海论坛 2.与国外母语课程标准进行对比

通过统计发现与我国进行比较研究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以及英国等等。在这些国家中,将美国作为比较对象的频率较高。其中硕士论文如湖南师范大学杨益斌《中美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的比较》(2012年),期刊文献有曾素林、郭元祥二人共同撰写的《中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及启示》,他们通过两国课程标准理念与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标准实施建议的比较得出我国的课程标准在体现教育公平、课程目标设置等方面的不足以及三条完善途径:“重视相关研究结论和研究证据的支持,提高课程标准的实证性;着力课程目标细化、具体化,增强其可操作性、可评估性;加强学科联系和渗透,重视跨学科学习语文。”[1]

(二)整体视角

从整体视角对《语文新课标》进行研究,展示新课标全貌。在这类研究文献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负责人巢宗祺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概况(上、下)》,他从与《语文课标实验稿》的继承关系、修订背景与内容、待探索的问题四个方面向读者全方位展示《语文新课标》,最后高屋建瓴指出本次修订重点解决五个问题:“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进一步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进一步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力求解决语文教学中有关语言文字运用的突出问题。”[2]与此同时,戴正兴根据《语文新课标》的主要特征及其突出亮点进行了简要评述,得出了六大特征和六大亮点,认为“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充分凸显了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体现了开放、务实、创新精神”[3]。再者,屠锦红在《语文新课标》的基础上对语文课程进行展望,从语文课程的取向、内容、实施、资源、评价五方面勾勒出我国未来语文教育的美丽愿景:“学科本位与人本位和谐融合;知识与实践统筹兼顾;‘坚守’与革新辩证统一;‘小语文’与‘大语文’互构共生;工具性与教育性共同关注。”[4]

(三)局部探讨

对《语文新课标》的研究文献中也不乏从局部细节的视角,或是表述与增删条目的变化,或是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现将大家探讨较多的主题综述如下:

1.课程性质的表述

夜上海论坛 《语文课标实验稿》对语文课程性质有多处文字都作了说明: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也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这些表达还不够鲜明。面对如此现状,《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表述。

王云峰高度褒扬新表述“明确了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这门课程的基本性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核心任务。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凸显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5]。

夜上海论坛 另外,徐金国也对语文课程性质作了自己的解读:“‘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生共进的关系,‘综合性与实践性’为我们指明了通向语文教育殿堂的正确有效的路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对语文课程核心任务更加明确的界定。”[6]总的来说,对于《语文课标实验稿》有关课程性质的描述得到多数人的赞可。

2.课程目标

夜上海论坛 《语文新课标》将《语文课标实验稿》中第三部分“课程目标”修正为“课程目标与内容”,基于课程标准指导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并形成一致的教学内容。王荣生就如何达成此目标作出以下四点建议:“第一,辨识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类型:内容目标、能力目标、活动目标。第二,了解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属于’、‘达成’、‘相符’。第三,寻找将课程目标具体化的策略:分解、解释、提炼、选择、开发。第四,关注领域之间目标的互通、学段之间的目标关联。”[7]

夜上海论坛 学段目标修订带来激烈探讨,最引人注目的是“识字与写字”。以第一学段为例:原《语文课标实验稿》中是“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现《语文新课标》修订成:“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降低了识字与写字的难度。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出“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施燕红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她表明识字和认字数量的下调,“既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要求,也是提高书写质量的有力措施。教师还要重视毛笔字的教学,通过学习规范书写,养成严谨而良好的人格风范,陶冶高尚情操,突出书法教育的美育作用”[8]。

3.教学建议

江玉安认为从“教学建议”中“具体建议”就能看出此次修订的特点,“修订版课程标准体现了‘改过纠偏,求真求实’的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正确对待本体目标与一般目标、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个人钻研与合作学习等关系上;强调一般目标,但不能淡化本体目标;重视学生主体,但不能忽视教师主导;强调合作学习,但不能代替个人钻研。”[9]

4.“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新课标》在课程特征定位上的“语言文字运用”也是课标理论探索的重要突破。它在“导言”中出现四次,“课程性质”中提到一次,“课程设计思路”涉及两次,高频率地出现引起广泛关注。荣维东认为“语言文字运用”提出的价值意义在于它是“语文学科课程的本体探寻,是语文课程定位的确证,是语文课程的语言学基础及范式转型,新课程标准的修订稿清晰地将语文定位为‘语言文字运用’,无疑给飘飞不定的语文课程一根缆绳、一个锚杆或定海针”[10]。此外,曹明海通过教学观独特的视角阐释自己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理解:“把握汉语言文字构成的形象、含蓄性特征,要用感受去拥抱汉语的精神。把握语言文字和文化融合的同构性特征,要用民族文化去哺育心灵。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重视汉语言文字所特有的文化特性,从语言文字构成的本体特征出发挖掘其文化特性,结合汉语言文字的文化特性来改革我们的汉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11]

5.“非连续性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语文新课标》中的新词,源自国际PISA(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三个测量指标之一:文本结构,其中文本结构又包括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我国的语文教学传统注重字词句段篇的连续性文本类型,而学生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面比较薄弱,特此在《语文新课标》提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张年东和荣维东把它的内涵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图文结合方式呈现的非连续性文本,其中的‘图’指为了更详细、更直观、更形象地说明文本信息的一切图画、图形、数字、视频、列表等;另一类则是指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某一主题,而选自不同材料的纯文本的信息组合。”[12]关于它的重要性,李欢说:“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非连续性文本在期刊、报纸、街道、网络等随处可见,培养学生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已经成为必备的生存能力之一。非连续性文本作为新增的课程标准内容进入语文阅读教学的视野,正是要求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指向‘为生存准备’的时代诉求[13]。”

(四)解答说明式

除了以学术论文形式展现《语文新课标》的研究外,还有另一种“答记者问式”呈现研究者对《语文新课标》的解答。例如2012年《人民教育》记者对巢宗祺的访谈:《语文:聚焦“语言文字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热点问题访谈》;还有2013年《中国教师》杂志社对郑国民的专访:《强调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专访》。同样相近形式还有雷实在《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几点说明》中,从修订依据、修订内容以及课标理念等方面的“自问自答”。

(五)指出不足

在对《语文新课标》大加称赞的同时,更需要的是对新事物冷静思考的态度,才能更好地完善课程标准的修订,促进语文课程改革。

倪文锦批判性指出《语文新课标》对课程的定性不够严密科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表达“混淆了母语课程与外语课程的区别,混淆了学校语文教学的‘学得’与社会的语言‘习得’之间的区别,这一定义只关注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面,而缺少对祖国语言文字‘正确理解’的一面。”[14]无独有偶,徐林祥也发现《语文新课标》的课程性质与内容表述仍不够准确,“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直接关系到语文教材的编写和语文教学的时间,反映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内容标准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缺失,表明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仍有待进步完善”[15]。

三、总结与启示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自2011年12月《语文新课标》印发以来,教育界随即引发了一场为期两年的探讨高潮,2014年此热潮骤然冷却。在2012年和2013年“黄金探讨期”中,涉及的内容覆盖《语文新课标》的各个方面,有宏观的整体分析,或微观的局部探讨,大到理论背景,小至只字改变,全文两百多处修订几乎被详尽分析。讨论的结果无疑对一线的教师起了很大的指引作用,语文课程的改革也得以进一步开展。

不过,仔细分析关于《语文新课标》的研究文献发现,讨论的内容多是个人看法,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形成学术上的争鸣,因此有很多观点只能在这场讨论中昙花一现,也正因为“自说自话”的原因导致热潮过去得如此之迅速。

夜上海论坛 其次,研究《语文新课标》的文献不难发现,针对《语文新课标》具体如何修正、数据的求证、调查的展开、课标的撰写等操作层面的说明内容太少,即使有也是用“大量求证”“全国范围内展开调查”如此概述性词语一带而过,例如识字与写字第一学段数量改成“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笔者不禁要问这1600和800的数据通过何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是否科学,还是随意为之?希望在下一轮课程标准修订时能向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说明清楚,提升课标的信服力。

夜上海论坛 再次,《语文新课标》的文献作者大都是高校教师或科研机构人员,中小学教师比例过低,从侧面反映出《语文新课标》在实践层面并没有像在理论层面一样得到高度关注,这也是今后课标修订的重要工作:如何让更多使用课程标准的中小学教师们广泛参与进来而不是撰写者们的“独角戏”?

第四,常说实施课程标准,既有实施便有评价,《语文新课标》已经实施两年了,而对于实施现状的评价文献寥寥无几。好比一门仅有教学却没有评价的课,这不是完整的课程形态。因此,制定《语文新课标》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也应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夜上海论坛 最后,按照“十年一改”的惯例,《语文新课标》的发行已有三年,现正是检测课标实施的第一黄金阶段,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研究者应和一线教师们密切联合起来,用事实依据论证课标修订带来的成果,发现新问题,掀起新的探讨热潮,为下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丰富的实践与理论支撑。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贵州省2013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重点项目。)

注释:

[1]曾素林,郭元祥.中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及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3,(1):43—45.

夜上海论坛 [2]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概况(下)[J].课程·教材·教法,2012,(4):37—41.

夜上海论坛 [3]戴正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全面开启语文课程改革新征程[J].辽宁教育,2012,(3):5—7.

夜上海论坛 [4]屠锦红.语文教育的愿景:勾勒与阐释——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解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2013,(4):53—57.

夜上海论坛 [5]王云峰.略谈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J].中学语文教学,2012,(4):4—8.

[6]徐金国.为语文课程正名——对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的解读[J].江苏教育研究,2012,(10):11—13.

夜上海论坛 [7]王荣生.语文课程目标:转化与具体化[J].中小学管理,2012,(4):13—15.

夜上海论坛 [8]施燕红.加强写字教学 重拾汉字之美——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写字教学的解读》[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2,(4):9—11.

[9]江玉安.改过纠偏 求真求实——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中涉及的几个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12,(11):22—25.

夜上海论坛 [10]荣维东.语言文字运用:语文课程定位的新亮点[J].语文学习,2013,(3):4—7.

[11]曹明海.树立“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观[J].语文教学通讯,2012,(5):8—11.

[12]张年东,荣维东.从PISA测试看课标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J].语文建设,2013,(5):23—27.

[13]李欢.非连续性文本之于语文阅读教学:内涵、诉求、启示[J].课程教学研究,2013,(3):37—39.

夜上海论坛 [14]倪文锦.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之我见[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4—28.

第15篇

绪 论

一、背景

音乐学(师范类)专业 “能力-素质本位的学生主体性-形成性自激自控发展标准与评价体系”,是“高等艺术师范教育模式研究” 和“艺术专业portfolio式教学评价体系”两个课题的内容之一。

本课题的理论思路和前期实践探索始于1996年。1998年,教育部在武汉召开了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根据会议提出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精神,结合本课题近年来已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1999年初形成了这套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国际范围内,某些国家也在特定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指导下,试图通过研制各学科师范教育标准,促进师范教育的质量。其中,美国已在1999年初成立了师范教育各学科教育标准的课题研究机构,计划于1999年末出台包括音乐学科在内的各门学科的师范教育标准。

二、基本指导思想

夜上海论坛 本课题以邓小平同志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体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更新思想观念,拓宽专业口径,改革内容方法,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思路。

在教育思想的总体观念上:1、强化基础,拓宽视野,增强适应性;2、以能力-素质为本。能动地整合知识,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在全面发展的各领域中得以关联的和优化的协调发展与提高;3、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行统一践行过程,追求独立学习、创新精神和个性的发展;4、可持续发展,为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奠定获取和再生知识能力的基础。

在学生发展目标的定位上,确立基础实、视野宽、能力强、素质高,能够主动适应21世纪社会需求的总体发展目标。在本专业岗位范围内外,具备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业务素质的优势,践行能力的优势,自我终身发展和创新潜能的优势,以及宽口径的主辅修复合型优势。

三、课程原理和模式——一套新的课程话语体系

夜上海论坛 本课题是以一套新的课程话语体系,即笔者提出的课程功能分类理论(其模式雏型见《中国音乐》97年1期,PP.39-43)为前提设计的。这个理论将课程视为一个广义的现象,由学科课程和非学科课程组成。两类课程具备各自的特征和属性,并规定着它们各自的本质和功能。

图1.课程分类特征和属性模式(因为网页的功能性问题,图示没能够上传,请作者和读者见谅)

这个课程模式,包括三个层面的课程类别连续体:

夜上海论坛 1、由学科课程和非学科课程构成的连续体。

2、由上述两类课程所固有的五种分支形态特征构成的连续体。

3、由上述两类课程所固有的五种分支属性构成的连续体。两类课程的形态特征和属性决定着各自的本质和特有的功能:

学科课程:以知识为本,教师为中心,学生对人类已知的被动、封闭式承受为取向。

非学科课程:以能力-素质为本,学生为主体,在开放的践行过程中能动地整合知识、扩大视野、发现未知、形成创新型个性为取向。

夜上海论坛 这个课程连续体式对两类课程的分析和界定,并不旨在对它们作出孰优孰劣或非此即彼的判断或抉择,而是要基于两类课程各自的特征、属性及其规定着的本质和功能,尽其所长,以最优化的组合方式实现两类课程在功能上的统一,继而全面地实现改革的目标:1)使用科际联系的学习模式,促使学生能动地对分科设立的局部知识予以整合;2)强调践行,使学生实现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在知与行之间的统一;3)强调开放性的博览,使学生构建已有静态知识结构与生成知识的广泛背景之间的深远联系;4)注重隐性教育因素与显性教育因素的统一,开发和建设一切具备教育和养成功能的物理、心理和文化环境,实现全方位育人;5)在已知的传承和未知的发现之间,用继承、反思、批判和创新相统一的态度、方法和过程,逐步形成创新的个性意识、行动、体验和成果。这五个方面的统一和联系,将固化为六种“学型”(见“过程指导”)。而这个课程体系的核心所在,是学生主体的真正到位。

夜上海论坛 四、评价原理和模式——一套新的评价话语体系

夜上海论坛 在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前提下,教学评价实际上仅限于对各学科科目的考试。笔者在本课题中,在课程功能分类模式前提下,把教学评价梳理、构建为对两类课程进行评价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清楚地表示出评价在两类课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逻辑。

图2.教学评价与两类课程中各因素的关系及特征(因为网页的功能性问题,图示没能够上传,请作者和读者见谅)

图2概括出完整的教学评价本应囊括的两套特征和功能各异的体系。该图的左翼表示出传统教学评价在学科课程范畴内贯穿的一条逻辑:它以学科课程为规定起点,以学科课程中分科设置的各科材料知识的教学结果为终结,由教师根据与之相应的预定目标对学生实施共性的评价,用数值或等级符号象征学生对预定目标的反应程度,评价在测验设计上的基本属性是预见、精确、客观和一律。这种评价与学科课程本身的特征和功能一致,但是与改革的核心目标相悖。因此,我们需要在保留、改造适应学科课程的传统评价方式的同时,构建一套新的评价体系,即非学科课程前提下的评价框架(见图2右翼所示)。

夜上海论坛 这套评价体系,正如它的名称所表示的那样,评价内容是综合性的能力、素质;评价的执行者首先是每一位学生个体;评价不仅着眼于学习结果,而且更注重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及学会学习、学会发展;评价明确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框架和统一的导向标准,学生在开放性、建设性和鼓励个性及创新的广义环境中,以开放的态度,充分地反思、认识和发展个性和创新潜能,同时,发展自己的积极态度、动机、情感和意志,形成自我激励的学习机制;评价对学生成就的论证是实在的成果,以及形成每一类成果的过程性文献。

夜上海论坛 这个评价体系的核心,与本课题在课程体系中的观念一致,也是学生主体作用的真正到位。

五、关于本标准和评价框架的几点说明

这套标准和评价框架,由以下五部分组成。

夜上海论坛 1、内容标准和成就标准:本标准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划分为七大领域,每个领域含若干类别和下属类别。每个下属类别中的内容标准表述的是该类的发展范围。成就标准则对具体的发展方向和水平给予质的描述。

2、论证标准:论证标准是对每项、每类或其关联的成就标准所定成果和过程在量或论证形态上的规定。论证标准是极为关键和重要的:(1)它是成就标准的贯彻过程和获得实绩的证明;(2)它是高等学校向社会开具的真实意义上的质量证书;(3)它是确保学生在自我控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自我激励机制,敦促元认知和相应的态度、动机、情感、意志系统发生和发展,从而在尽可能深刻的层次上启动和实现主体作用的操作性动力。

夜上海论坛 3、过程指导:过程指导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非学科课程运作过程框架。它包括:

夜上海论坛 (1)时间:非学科课程进展的时间安排。

(2)“学型”:相对学科课程的“课型”,它是学生主体性观念的操作性固化。包括:①活动设计;②实践项目;③博览计划;④环境工程;⑤创新行动;⑥整合方案。这六种学型是前述两类课程之间的联结观念的具体体现。

(3)行动计划:包括目标、组织、实施和自评。

(4)验收:是按照由内容标准、成就标准、论证标准,对实施过程和实绩成果的终审,以及论证资料的归档(使用个人portfolio、分类随笔录和其他各类文献形式,包括现代电子媒体技术的硬、软件形式)。

夜上海论坛 4、分层责任:这套体系在更新观念、实施改革前提下,为保障教学中心地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全方位育人工作,提供了一个方向性的和任务性的框架。这个框架既是目标起点,又是评价落点。其实施过程必须明确学生个体,各级学生组织,班主任,政治辅导员,各教研室,教辅机构,系行政和党组织等个体和群体的责任。这种分层责任,是通过各个层面的届、学年、学期行动计划及其实施来落实的。分层责任的到位,还意味着教育和发展中人力、时间等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组合,避免浪费。

5、保障体系:包括政策保障、资源保障、指导保障和管理保障。

六、本标准和评价体系建构和实施的11项原则

根据课程理论有关社会制约、文化制约、学生制约、最高价值和优化组合原理,同时,为了使更新了的教育观念能够见诸于教育实践,这个标准和评价体系拟定和体现了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能动性原则

夜上海论坛 3、发展性原则

4、整合性原则

夜上海论坛 5、论证性原则

夜上海论坛 6、开放性原则

7、多元性原则

夜上海论坛 8、高效性原则

9、关联性原则

夜上海论坛 10、师范属性原则

11、模式固化原则

以上11条原则中,第1—4项原则强调学生主体作用——能动地整合知识、技能,同时使学生得以全面、平衡和可持续的发展。第5—6项原则要求根据发展标准,以开放的形式和多元化的准绳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实绩的论证。这种论证,在机制上是自我激励性质的;在价值方面,是以发展个性、鼓励创新为取向的。第8—9项原则,要求特别注意标准中各领域中的关联,以求高效。第11项原则意在指出,长期以来的“师范性”讨论,最终要在这样一个“一揽子”发展标准框架体系的描述中,在各领域中具体的属性中体现出来,这些具体的属性的总和,自然地体现出观念中的“师范性”。第11项原则强调,教育改革的诸多观念、目标在操作过程中要固化为一定的模式。在这里最典型的体现包括“学型”的概念和操作,portfolio(像册)式自我评价方式,以及新型的学生学习保障体系等。

内容标准和成就标准

1-2 文化领域

1.00工具

1.10 书面语言

内容标准:理解和运用实用文体。

成就标准:学生能够

1.11 参考实用文体著作的相关内容,根据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运用特定的结构模式,选择完成公文类、社交类、宣教类和私文类的常见实用文写作。

1.20 口头语言

内容标准:使用标准普通话表达思想、实现交流。

成就标准: 学生能够

夜上海论坛 1.21 按照汉语字典的拼音顺序和标准录音,结合普通话课堂教学所学知识,对照本人口语发音,逐一进行比较,填写针对本人发音误差的“普通话-本人发音误差矩阵表”。对照该表,练习矫正。

1.22 自选涉及教育、艺术、社会和文学等课题的文字稿(他人或自己的作品),练习朗读并达到准确、流畅和优美的程度,在公开场合中复诵。

夜上海论坛 1.23 自觉地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运用普通话,并不断地对发音误差给予矫正。

夜上海论坛 1.24 参加普通话标准测验,取得合格证书。

1.30 书法

夜上海论坛 内容标准:规范地和优美地书写汉字。

成就标准:学生能够

1.31 参考书法教材,结合教师职业技能课堂教学的相应知识,深入理解汉字书写的基本原理和技法知识。

夜上海论坛 1.32 根据对书法基本原理和技法知识的理解,分别完成钢笔、粉笔和毛笔的自我专项训练任务,在用笔方法、间架结构、章法布局及规范性、流畅性、美观性和易辨性上达到可接受的水平。

1.33 选择专项训练的书法作品,分别参加三笔字的系、院级展览。

1.34 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三笔字知识、技能基础上,分别参加三笔字即席比赛并取得良好以上评价。

1.35 自觉地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运用和巩固发展过程所形成的书法技能。

1.40 英语

夜上海论坛 内容标准:用英语实现专业内外中级水平的读、写和初级水平的听、说交流。

成就标准:学生能够

夜上海论坛 1.41 参加并完成辅修英语系列课程,取得辅修英语合格证书。

1.42 结合公共英语和辅修英语系列课程,落实个人和班级的自学过程,参加大学英语统一考试(专科三级,本科四级),取得合格证书。

1.43 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英语阅读能力基础上,结合文献读译课程,翻译本专业英语文献,达到发表水平或争取发表。

夜上海论坛 1.44 将国际互联网下载的专业学术信息(政策、动态或其他文献)译成汉语,达到准专业翻译水平。1.45 泛读英语文学、艺术和教育读物。

夜上海论坛 1.46 在学术性和娱乐性英语活动中表现出专业内外初级水平的听、说能力。

1.47 见习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了解并初步熟悉现代英语教学的基本观念、过程和方法。

2.00博览

2.10 历史观点中的文学、艺术与哲学

内容标准:浏览并讨论中外文、史、哲、艺术名著。

成就标准:学生能够

2.11 按照历史发展线索,浏览中国文学、哲学和艺术名著、名篇,讨论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观点及其发展关系。

夜上海论坛 2.12 按照历史发展线索,浏览西方文学、哲学和艺术名著、名篇,讨论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观点及其发展关系。

2.20 历史观点中的科学与哲学

夜上海论坛 内容标准:浏览并讨论中外科学史知识。

成就标准:学生能够

夜上海论坛 2.21 按照历史发展线索,浏览中国科学发展史的有关著述,讨论各个历史时期科学成就的背景和意义,及其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关系。

  2.22 按照历史发展线索,浏览西方科学发展史的有关著述,讨论各个历史时期科学成就的背景和意义,及其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关系。

夜上海论坛 2.30 历史观点中的教育学

内容标准:浏览并讨论中外教育名著。

成就标准:学生能够

2.31 按照历史发展线索,浏览中国教育名著、名篇,讨论各个历史时期重要教育家的思想及其发展关系,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夜上海论坛 2.32 按照历史发展线索,浏览西方教育名著、名篇,讨论各个历史时期重要教育家的思想及其发展关系,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2.40 相关艺术

夜上海论坛 内容标准:浏览并讨论广泛的相关艺术作品。

成就标准:学生能够

2.41 按照历史、文化、民族、体裁、流派和作者的粗略分类,浏览中外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作品。通过指导和独立研究,力求理解它们产生的广泛背景及其与音乐的联系,并予以讨论。

2.50 新兴学科

内容标准:浏览并讨论新兴学科的代表性著述。

夜上海论坛 成就标准:学生能够 2.51 浏览本专业内外新兴学科的代表性著述,讨论选读的新兴学科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前沿状况和发展趋势,及其对本专业内外及广泛的社会问题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2.60 综合文化现象

夜上海论坛 内容标准:整合博览过程中各类学科之间有机联系着的核心文化现象。

成就标准:学生能够

2.61 有意识地在各学科的博览过程中洞察、思考和组织在人类思想史上与同一或相近时代精神相联系的文化艺术、科学和教育现象。

2.62 以个体或小组形式,围绕各类综合文化现象,从事本系文化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项目。

3-4信息和媒体技术领域

3.00 计算机

3.10 文字处理

内容标准:使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

成就标准:学生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