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保护传统文化的名言【精选篇】
夜上海论坛 1.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 用东方智慧优化您的生活。
夜上海论坛 3. 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创造先进灿烂中华文化。
4.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创新精神。
夜上海论坛 5. 传古今文化,播东方神韵。
6. 传播古典文化,成就华夏修养。
7. 弘扬传统文化,缔造华夏智慧。
8. 东方文化之源,当代修身之所。
夜上海论坛 9. 尊重人才,鼓励创造;尊重学术,发扬民主。
夜上海论坛 10. 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创造人类先进精神文明。
夜上海论坛 11.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12. 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
夜上海论坛 13. 培养中国魂,树立中国心。
夜上海论坛 14. 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怀。
15. 弘扬文化遗产,构建文明世界。
16. 保护历史文化,启迪现代文明。
夜上海论坛 17. 手牵手保护文化遗产,心连心共筑精神家园。
18. 保护文化遗产,珍藏历史精华。
20.我 们的古迹,我们的祖国,你不爱护,我不爱护,谁来爱护。
夜上海论坛 保护传统文化的名言【热门篇】
1. 传古今经典,树当代风范。
夜上海论坛 2. 吸千秋文化,立万代基业。
3. 秉承祖先智慧,传播华夏文明。
4. 传承古文化,塑造新人才。
5. 传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
6. 知儒道孝易,看学苑汶林。
7. 传承弘扬文化,成就美好人生。
8. 传承国学精华,陶冶精神情操。
夜上海论坛 9. 传授东方经典,培训传统文化。
夜上海论坛 10.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明祥和社会氛围。
11. 学古人的智慧,致今天的财富。
12. 传播传统文化,修身美家平天下。
13. 穿越时空的魔法武器——文化遗产。
夜上海论坛 14. 保护文化遗产,我们仍需努力。
夜上海论坛 15. 文化遗产不可再生,加强保护刻不容缓。
16. 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17. 有历史才有现在,唯遗产才知兴衰。
夜上海论坛 18. 纵有金山银山 , 难买文化遗产。
19. 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
20. 破坏古迹,就是破坏你的未来。
保护传统文化的名言【经典篇】
1. 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立足本国,面向世界。
2.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 温习东方文化,修身齐家平天下。
4. 复古代文化,展今朝风采。
5. 汇集东方智慧,传播华夏精神。
6. 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7. 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土壤,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8.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夜上海论坛 9. 留下历史, 保护古迹。
10. 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后人爱护薪火传承。
11.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
12. 感受文化色彩,领悟遗产真谛。
13. 千古文化留遗韵,一代文明展新风。
夜上海论坛 14. 保护昨天的遗产就是扞卫明天的文化。
15. 先人神力绝技,鬼斧神工天姿。
夜上海论坛 16. 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华夏精神。
夜上海论坛 17. 文化遗产是民族发展的航标。
18. 印证过去,见证未来。
夜上海论坛 19. 文化遗产是凝聚中华民族的桥梁和纽带。
20. 爱我中华,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1.弘扬传统文化标语
2.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标语
3.保护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
4.保护传统文化的倡议书
关键词:传统文化;道德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以及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等等,其包含的内容具有超越时代的魅力,是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宝库。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内化为人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以及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个影响在年轻的大学生身上同样能体现。大学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承受者,其思想意识无时无刻不受到传统文化的渗透,社会化过程把传统文化内化为他们的精神素质时,赋予他们以一定的思想、观念、情感、性格,支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在道德教育中,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优秀道德传统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道德教育方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和民族精神的振兴,而且关系到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包含了可以超越时代的精华,同时也应该看到它是一个复杂的两面体,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包含有一些消极和落后的因素,因而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与作用是双重的。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当结合当代教育背景、教育形势,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积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为道德教育工作服务,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道德教育本身是文化的一种反映,基于这种认识,研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丰富高校道德教育内容、创新高校的道德教育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公安院校道德教育中的可行性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仁爱孝梯、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爱国主义传统、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等。其中,极其深刻的“德育”教育思想,有利于培养当代公安院校大学生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吃苦耐劳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可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公安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为当代公安院校道德教育提供了诸多的思想模范和道德准则,还为道德教育开辟了新的道路,这条道路适合当代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所以在道德教育中需要借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正确引导公安院校大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信心。
公安机关是国家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担负着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大历史责 任和神圣使命。公安院校担负着为各级公安机关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人民警察不仅应具有坚定的政治素质、过硬的业务素质,而且更要有崇高的道德操守和廉洁自律精神。人民警察只有具备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才能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在新形势下,对公安院校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对培养其爱国情怀,增加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借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媒介,培养一个有爱国热情、有责任感的预备警察,让其懂得对家庭成员负责,关心民族命运、国家前途,让其勇于承担责任和义务。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到当代公安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中,有助于他们强化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将自身的发展彻底地放到我们国家的前进与发展中,也能够更好地和社会、将来的职业衔接。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将所接受的外在社会规范、道德律条内化为自身自觉的道德能动性,升华为自己的品质与信念,才算真正达到了目的。在当代大学生中,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迎合大学生的兴趣,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能取得更大的效能。让公安院校大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的同时,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公安院校道德教育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长期积淀而成的,内容广泛,底蕴深厚,充满着哲学思理的一种潜在教育力量,把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融合起来,才能把潜在的力量转化为现实的力量,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公安院校德育内容
1.培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实现新的宏伟目标,需要新的民族精神支撑。在任何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不可能脱离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把优秀的民族传统与当代实践所契合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弘扬。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之魂,它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对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振奋民族精神,离不开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贯穿于整个传统文化之中,传统文化传承、培育和发展着民族精神。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者、铸造者,在对公安院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通过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
夜上海论坛 2.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整体主义精神
夜上海论坛 在中华文化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思想行为和情感,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贯穿于社会主义道德一系列的规范和范畴之中,对规范体系起统帅作用。《诗经》中“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礼记・礼运》中“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孟子的“其自任以天下为重”(《孟子・万章下》)、贾谊的“国而亡家、公而亡私”(《贾谊・治安策》)、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整体主义精神的体现。人民警察以“严格执法,热情服务”为道德原则,它既反映了人民警察职业活动的客观要求,又体现了人民警察追求的崇高道德境界,它要求人民警察遵守国家法律,依法履行职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体主义就是人民警察道德原则的重要依据。因此,公安院校必须把对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作为道德教育的重点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强调个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显示着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献身精神。在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极大地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集体主义精神,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
夜上海论坛 3.培养诚实信用意识和社会道德水平
中华民族一向重视诚实信用这一道德标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中华儿女自古以来沿袭下来的道德信条。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多注重圣贤、君子的培养教化,对人个体品德的要求几乎达到很高的境界。“忠信,所以进德也”(《周易・乾》)。《论语》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
夜上海论坛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解释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为信”。传统文化可谓对诚信教育比较重视。当前,社会正在向公民社会和法治社会转型,以“私德”为主要特征的道德观显然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和谐社会氛围也成为我们追求的精神境界。在全社会弘扬公德意识,建立公德规范,是顺利完成社会转型的内在要求,是现代公民社会、和谐社会对新道德的呼唤。新时期的道德教育要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精髓,把道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动。
4.提高大学生自身文化素质与养成和塑造职业品格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精辟的思想就是注重修身养性与人格境界的提升,主要的特点是它鲜明的人文精神,具体表现为注重现实人生的意义和人生价值,注重人生的自我修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提高。《大学》视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修身为本,知行合一的道德观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当代公安院校大学生,会使道德教育的效果得以加强,提高其文化素质接受新的精神与事物也是道德教育的目的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慎言力行”这种品格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砥砺成才、健康成长发扬务实精神、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先义后利”反对“见利忘义”,主张“以义制利”。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摒弃传统文化中“义利”关系上的封建性糟粕,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义利观教育,将有助消除市场经济盈利原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塑造公安院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品质、求索精神、团队合作、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对于学生的职业品格的教育无不具有良好的塑造作用。公安院校的教育可以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围绕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把传统文化中孕育的人文精神同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有目的教育树立职业道德意识,强化职业道德观念。
夜上海论坛 (二)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融合的直接途径
夜上海论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国高校目前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形势与政策”。这些道德教育课本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少且浅显。高校教育者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善教育教学手段,采取有效措施改革教学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备课、授课、教学、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使其自然而贴切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高校也可以开设专门传统文化课,根据专业的不同把传统文化课开设成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过传统文化经典、优秀文学作品来呈现传统文化的精神,使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和文化力量的感召,自觉形成一种内在的文化选择的尺度,树立内心的人文道德信念。道德教育的任务还需要我们各个学科来协同工作,多个学科辅助,真正的将道德教育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各学科在完成教学任务以外,可以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公安院校德育教育要有针对性、贯彻始终、循序渐进。对于不同年级,要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要把传统文化结合在学科特点中,有层次、有重点地进行教育。
夜上海论坛 在现在的大学校园中有各式各样的社团,我们在宣传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资源,社团文化活动是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形式,以活动为载体,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广泛性。作为特殊的公安院校,除具有其他院校的思想政治、文化活动等业余娱乐生活外,还应具有独特的公安院校的校园文化。针对青年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弘扬传统文化。道德教育通过寓教于乐文化活动形式表现出来,如开展相关的读书活动,开设传统文化的人文讲座,,让学生从中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等开展国史国情教育,还可以利用文化节、文化沙龙等方式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在使学生在这种校园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唤起学生的民族责任心和使命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发挥传媒的作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媒覆盖面广,影响力强,传播速度快,其成为道德教育载体毋庸置疑。利用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种载体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因其形式容易让学生接受,效果比较明显。尤其是当前网络传媒较为发达的情况下,公安院校更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弘扬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普遍上网,通过手机上网率在90%以上,他们随时随地的在接收来自网络的动态和信息。公安院校可以在思政网开设传统文化教育专栏,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时代性强的内容融入其中,把民族文化遗产、艺术作品、文化艺术科研成果等制成数字化产品,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网络活动,形成网上网下弘扬和培育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合力。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汪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位论文,2012.12;
[2]王照华,自律精神培养与公安院校道德教育,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11月 第6期总第72期;
[3]李博涵、柏宏媛,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代价值研究,理论纵横,2012.12;
夜上海论坛 [4]郭泉,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学位论文,2012.5
[5]杨芳,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巢湖学院学报,2012年总第113期;
[6]李洪华,传统文化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探索,2012年第6期
[7]田萌,传统文化与新时期道德教育问题,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月第7卷第4期
夜上海论坛 [8]邓瑾、吕慧霞,传统文化寓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讨,科教论坛,2010年19期
作者简介:
夜上海论坛 论文摘要: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中文类专业的主干课和基础课,承担着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素养和古代典籍解读能力等教学任务。这门课程沙及到哲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的内容,甚至包括天文、律历、姓氏名号、职官等文化常识,可谓内涵丰富、外延广阔。而以上这些内容,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当前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更应该侧重于观照传统文化的解读方式,将传统文化的传承视作其重要任务之一。
和我国高校的其他课程一样,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也刻不容缓。新时期的古代汉语课程改革,我们认为在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对此,笔者已撰文讨论。本文就古代汉语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相关问题试做讨论。
一、从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谈起
夜上海论坛 我们到的教学材料表明,古代汉语这门课,在1958年以前,不同高校在不同的时期,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各有不同。据王力先生说,“有的当作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作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韵、训话,有的把它讲成汉语史。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1958年的教育革命以后,学者们重新考虑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提高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从.此,古汉语的教学改革开始,并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自从王力先生于1962年主持编写并出版适用于全国高校文科专业的第一套古汉语教材以来,古代汉语课有了较为确定的内容,即采用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结合的原则,并以这三个方面作为古汉语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从此,古代汉语课程也有了比较明确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培养这一能力就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学、文学、文献学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以上这些哲学、历史学、文学、文献学知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应该观照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将其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本身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我国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内涵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诸方面。古代汉语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的内容就是以上传统的优秀文化内容的复合体。现行古代汉语教材大多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作为参照,学者们或采用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编排原则,如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朱振家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或主要突出文选和通论两部分,如易国杰主编的《古代汉语户。但他们的教材都彰显了我国灿烂多彩的传统文化。下面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为例(以下简称王本),仅就文选部分和通论所承载的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加以讨论。
夜上海论坛 王本《古代汉语》在文选部分选取了《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的史学作品,还有《诗经》、《离骚》、唐宋古文、唐宋诗词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作品(尤其是正统的儒家作品),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至于儒家的道德观念,在古代汉语教材的课文中比比皆是。有反映个人修养的,如《论语·学而》,讲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说明古人非常重视个人修养,作为古汉语的教学内容,必然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反映教与学关系的,如《礼记·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一观点到现在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又有反映个人对社会责任的,《论语 ·微子》:“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这是孔子面对隐者的讥讽叹息时所说的话,意思是个人对社会是有一定责任的,人不能逃避现实。另外教材所选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其中的名言:“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集中体现了古人心系天下,先于民忧,后于人乐的传统道德观念。以上这些都是古人优秀的品质,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古代汉语教学,可使学生受到熏陶,起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作用。
通论是现行古汉语教材都非常重视的不可或缺的内容。王本《古代汉语》“通论”涉及到文字学、训沽学、音韵学的诸多内容,还涉及到文体、修辞等语言学知识,古代的姓氏名号、车马宫室、职官、乐律、天文历法等丰富的文化知识。以文字学知识来说,包括“汉字的构造,古今字、异体字、繁体字”等内容,给我们揭示了汉字和汉文化的密切关系。汉字的书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对学生来说,从汉字人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最直接的途径。我国历史上对汉字较系统的研究,开始于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可以说汉字本身及许慎依据汉字形体结构阐释字义的过程,都积淀着丰富的古代传统文化信息。《说文解字》通过说解汉字展示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陆宗达先生将其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即古代社会生产、古代的科学、古代医疗学、社会制度等,包括范围很广阔。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已经不单是简单地将其作为古汉语知识学习,而是观照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知识空间扩大了很多。
还有一些关于古代的姓氏名号、服饰、车马、宫室、天文等方面的内容,给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空间就更大了。比如,我们通过学习“古代的姓氏名号”,就知道古人有名有字,“冠而称字”,所以,称别人的“字”以示尊重。我们知道了古人还可以有“号”,如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古人去世以后还有谧号,而溢号往往根据此人生前品行业绩而定,如陶渊明溢号“靖节先生”,显然是依据其高洁之行得来的。学了天文律历,我们得以了解古人善于将音乐中的十二律对应岁时的十二月,再读陶渊明的《自祭文》“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就知道“律中无射”实际指的是9月份,是用乐律名称表达时序,因为“无射”刚好和“季秋”时节相对。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就是对传统文化接纳、传承的过程。
夜上海论坛 三、当前的文化大背景决定了古代汉语课堂应该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夜上海论坛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曾一度出现了文化“向西看”的情形,且势头不小。曾有人盲目地仿效,不论是非,不辨美丑,置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于不顾。就拿节日习俗来讲,人们迷恋于“圣诞节”、“情人节”,不管是否符合国情,只要是西方的,就很乐意“拿来”,使传统文化备受冷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传统文化有了回归的趋势。如,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充分展示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四大发明、中国画、武术、中国戏曲、皮影戏、古代音乐等等。开场戏《击击而歌》,更向全世界展现了我国古老而热情的迎接贵宾的喜庆仪式,表达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蕴。2009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和春节一同作为法定假日,这将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因为中国每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还有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的建立等,都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之如。
在以上大的文化背景下,作为高校的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加人到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更应该走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队伍的最前列。从这个方面讲,高校古代汉语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将古状汉语课堂作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这是责任也是义务。
四、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措施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教师是严峻的挑战,不仅要求古汉语教师要有专业献文化素养,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我们所说的“专业的文化素养”主要指古汉语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还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对我国古代的政治、历史、天文、教育、哲学、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教材,更深人地理解教材,才能有效地进行古代汉语教学。“好的教学方法”贝组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或者技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导他们去探究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加人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的队伍中来。具体来说,通过古代汉语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
夜上海论坛 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统.的古汉语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学习其他‘课程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如讲到《论语》时,教师应结合现实,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为人处事的准则、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高尚的道德情操等。要求学生多记诵名诗名文,从而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还可以适时地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
其次,选取好的教学内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的古汉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