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中日文化交流论文范文

中日文化交流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日文化交流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日文化交流论文

第1篇

夜上海论坛 该论坛是中韩友协、中日友协,与韩日文化交流会议、韩中友协、日中友协、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等日韩民间团体共同发起举办的,旨在推动中日韩三国民间文化交流。论坛出席人员相对固定,三方各派三名代表作为论坛核心成员,其中各有一名为召集人。目前中方召集人为刘德有、日方召集人为国际交流基金理事长小仓和夫、韩方召集人为韩日文化交流会议委员长郑求宗。论坛自2005年起在三国轮流举行。

夜上海论坛 本届论坛主题为“促进东亚文化交流的方案”,议题为“灾害与文化,以及民众主导并参与的文化交流”。韩方核心成员郑求宗、韩国前外交通商部长官孔鲁明、韩中友好协会副会长李元泰,日方核心成员、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理事长小仓和夫等出席会议。

灾害与文化

本届论坛的一个主要议题为“灾害与文化”,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面临新挑战的再思考。小仓和夫介绍说,这次大地震对日本部分地区的文物造成毁灭性破坏,一些村落的整体消失,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不幸遇难,给该地区传统庆典、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人类文明受到自然灾难的严重挑战,如何对人类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已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

夜上海论坛 小仓和夫指出,在自然灾害面前,文化不仅仅是被保护、被抢救对象,更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对于受灾地区来说,除物质救助外,精神支持更为重要,这就需要发挥文化的力量。他结合这次日本地震谈了四点体会:一是灾害可以唤醒人们的防灾意识,引发人们对文化保护的重视;二是灾难可以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创作出优秀的文化作品;三是应鼓励民众参与对灾区文物、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四是在灾后信息披露方面政府和媒体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

夜上海论坛 小仓和夫的发言引起各国与会代表的共鸣。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害不仅是受灾国一国一民族的损失,也是全世界全人类的损失。因此,面对自然灾害,加快对人类文化遗产抢救的步伐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在这方面,中日韩三国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并发挥积极作用。

民众主导并参与的文化交流

夜上海论坛 三国代表在充分认识到文化交流重要性的同时,进一步强调应加强民众对文化交流的参与,引导民众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近年来,三国友好组织都举办了许多民众参与的文化交流活动,以提高民众的认知度和参与感。三国代表表示今后可以在以下领域加强合作:一是三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汇聚民间智慧与才能,提出有建设性的民间保护方案;二是在艺术领域,应挖掘三国艺术共同点,并做比较研究和交流;三是在环保领域加强合作;四是旅游方面,进行三国旅游线路的开发。

夜上海论坛 三方代表还提出,民众应与政府、媒体等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并突出强调青少年参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三国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第2篇

舶来品上作为装饰功能的汉字――铸币上的汉字

除了钱币之外,由中国而至的带有汉字的物品如铜镜,中药材,以及丝绸等物品,这些物品上带有的汉字也被视为一种装饰性的中国图画而已。正如文字起源就是由图画乃至图画文字发展而来的一样。汉字原本具有各自的读音和含义,这些刻在中华物品上的汉字的读音和含义在当时的日本人眼中看来毫无释义的必要,只是具有中国舶来品的特征而已。

夜上海论坛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两国的官方和民间往来频繁。伴随着古代中国的朝贡贸易和随贡贸易,日本的贡品纳入中国的同时,中国物品也大量流入日本。这些中国物品上或多或少带有中国的文字,符号或图腾,以及其他典型的中国元素印记。中国古代货币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世说新语》中儿童话语闪光点及成因分析

第3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词汇选择,中日同形词,特有词汇,专有名词

 

日本翻译大家今富正巳曾说过,翻译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中日翻译也不例外。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并不是简单的字词的一一对应,甚至也会出现无法找到对应词这样的情况。翻译,其实是一种对原语中包含的思想,概念在另一个语言体系中的再创作。

中日翻译中的词汇选择,并不是说在翻译过程中简单地给汉语中的单词找到日语对应的说法,就完成了词汇翻译。这样恐怕也没有什么意义。在中日翻译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许多问题。本论文着眼于词汇选择问题,通过分析中译日过程中的词汇错误选择的原因,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一、中日同形汉语词汇引起的选择错误

很多现代汉语中使用的词汇,也在日语中使用。如果我们在翻译过程中理所当然地认为两者是完全对等的,就很容易引起误译。

夜上海论坛 据《三国志·魏书》倭人传记载,公元239~247年,倭国的使节从魏国带回了刻有“亲魏倭王”、“率善中郎将”等字样的金印、银印及“传送文书”。另据日本《古事记》记载,应神天皇16年(公元285年),百济学者王仁将《论语》、《千字文》传入日本。大体可以推断,汉字是在公元三、四世纪传入日本的。以后,日本便借用汉字来书写自己的历史事迹,并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用汉字创造了许多新的汉字词。大约在八世纪或九世纪,日本人民又利用汉字的简体逐渐创造了“假名”文字,于是逐渐形成了由汉字和“假名”结合起来书写的独特的日本文字。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科学著作,同时使用汉字创造了很多新的词汇,这些词汇在以后中日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中又为汉语所借用和吸收。

中日同形词主要分为三类:1、词义、用法相同的同形词;2、词义、用法完全不用的同形词;3、词义、用法有一部分相似的同形词。

夜上海论坛 第一类同形词在中日两种语言中通常不仅字形相同,而且词义用法也基本一致。科技论文,中日同形词。但是,就是这样一类同形义的词,在中日翻译中被直接拿来用,往往是行不通的。例如:“大型”。 “大型”这个词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中都是“形状或规模大的”的意思。汉语中的“大型机械”、“大型计算机”这类的词翻译成日语可以直接说“大型機械”和“大型コンピュータ”,这样用的时候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我们再来看个例子:汉语中的“大型文艺晚会”翻译成日语却是“盛大な演芸の夕べ”,而并不是直接用“大型”这个词。科技论文,中日同形词。由此可见,即使是词义用法相同的同形词,在中译日过程中也并不是直接可以拿来用的。再例如汉语中的“瓜”这个词,是西瓜、黄瓜、苦瓜、木瓜之类各种瓜的总称,属于上位概念。但是在日语中既可以表示上位概念的“瓜”,同时也可可以表示具体特定的瓜。如图所示:

表1-1.中国語の「瓜の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