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文化资源论文范文

文化资源论文范文

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文化资源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文化资源论文

第1篇

1.适时完善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平时学校管理过程中,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依据“规范”说话,按照“制度”办事,已成为我们工作的信条。我校通过教代会完善《小教师工作评价指导方案(试行)》《小教师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小首轮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等考核细则,并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坚持民主管理,量化考核。

夜上海论坛 2.改变常规做法。一是关注弱势学生群体。改变过去只强调思想素质和学习成绩评选优秀学生的做法,一切为了学生,懂得欣赏、尊重学生,尤其是对那些“学困生”采取“特殊政策”予以照顾,使他们真正地感受到学校和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和期望。二是关注教师主人翁地位。在制度建设方面,改变过去“学校负责制定,教师遵照实施”的老模式,而是征求教师意见,让教师参与修改,并在实施中逐步完善,努力做到内容人文,过程参与,结果公开。

3.关注人文管理。在长期学校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校长平时在关注教师婚恋、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的同时,更应对家庭困难、因病住院的师生予以更多的关怀,及时给予慰问或捐助。通过制度加人文的管理,将硬性制度管理可能带来的弊端———化解,使制度成为学校文化夜上海论坛建设的推进器和加油站,以精神的提升和价值的引领来管理师生,达到“无为而治”。

夜上海论坛 二、“新”的课程建设:让教学传递文化精神

1.构建“新”的校本德育体系。省长生动诠释了“精”“勤”“俭”“孝”品格,这些品格特点,就是精神,甚至是福建精神的凝结和集中体现。目前,学校有机地把“精神”融进“一训三风”,构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为主的校本德育体系,创造性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学校把礼仪教育改编成“民间童谣”,谱成“文明礼仪之歌”,开展“精”“勤”“俭”“孝”的感恩教育、养成教育,让学校德育工作在继承区域文化传统基础上得到创新。

2.开发“新”的校本课程体系。我校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依托“戏曲进校园”试点学校的优势,在市教育局组织编写《戏剧本曲谱选编》的基础上,我校又整理编写一套比较简单适合小学生演唱的校本教材。去年初,我们以“廉洁文化进校园”宣传教育为契机,聘请民间老艺人和组织教师创作并编排了三个新的剧目,它们分别是方言说唱《八项规定说作风》,三句半《廉政建设正党风》以及小戏《新春草闯堂•罢宴》选段。这三个新剧目的成功创作和编排,不只是数量的增加,更反映出我校戏曲校本教材编写更具多样化、趣味性和时代感。

夜上海论坛 3.开展“新”的主题实践活动。

夜上海论坛 (1)建设书香校园。一是学校在图书室专门开设了教师阅览室,向教师推荐了籍古今文化名人的书籍。如南宋史学家郑樵历史巨著《通志》,北宋名臣蔡襄著作《荔枝谱》《茶录》,现代儿童文学家郭风作品《叶笛》等。每年向教师赠阅《日报》等报纸杂志,让教师了解时事政治,风土人情,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二是开展中华古诗文、文化经典诵读活动。要求教师将阅读纳入课程计划,使活动具有实用性、长效性。

(2)开展实践活动。一是“讲”。学校在不同时期举行不同主题的演讲、诵读、讲故事等比赛。二是“看”。组织师生参观文化古迹,不仅让师生领略家乡古建筑之美,还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三是“演”。“六一”节期间,学校多次成功举办了“校园文化艺术节”“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等。其中“十音八乐”演奏兴趣小组和小戏《新春草闯堂•罢宴》选段等剧目,分别参加省、市、区级比赛或文艺汇演,得到社会各界和师生的好评。

第2篇

每个场馆往往会根据不同的参观者,选择不同的讲解方式和讲解内容。以某个大学的名人陈列馆为例,在接待上级领导时,往往侧重于介绍建馆历程、名人亲友捐赠、展品技术处理等方面,以展示建馆过程的艰辛与成果的显著;接待教师时,往往侧重于介绍此名人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以这种精神感染教师队伍;接待大学生则侧重于介绍名人的求学、求实的心路历程,以这种精神教育大学生们要明确人生目标,有追求,爱钻研;接待中小学生,往往侧重于介绍名人生平,帮助中小学生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讲解词,虽然内容和侧重点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基于一些有据可查的事实。这些所谓的“据”,就是支撑讲解词内容的档案资源。高校档案资源,主要来源于档案馆和各部门,在建设文化场馆时,不仅需要一些文字材料,还需要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史料和实物。档案资源此时就显得比较单薄,往往需要发动教职员工、老领导、校友等各界力量,广泛征集文物、史料,有必要时还需远赴外地甚至跨洋过海,查找档案。

二、基于场馆展示需求的资源积累

夜上海论坛 (一)文化场馆展示需求大学文化场馆为达到展示历史、彰显办学特色、弘扬时代精神、宣传校本文化的预期目标,需要精准的文字介绍,展示大量图片,利用视频和音频来表现,以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实物来佐证。这就对档案资源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二)档案资源的搜集途径对于特定档案资源的征集,往往有三个途径:1.档案馆,2.学校各部门,3.老领导、老教职工、校友。如果是建设名人纪念馆或陈列馆,则还需再加两条途径:1.名人的亲友,2.地方档案馆。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吴健雄陈列馆为例,为广泛征集资料,多次赴东南大学参观学习、拍摄照片,到吴健雄的家乡实景拍摄,到她曾就读过的苏州女子第二师范学校查找档案,到扬州、宜兴等地学校和地方档案馆查找档案,走访吴健雄曾工作过36年的哥伦比亚大学,到吴健雄的家中搜集一些她生前生活所用之物,到台湾她生前开展过学术交流的地方去查找资料等。征集到的各种文件、史料、实物,凝聚了许多人的辛勤劳动和心血。

(三)特定档案资源的积累对征集到的文史资料和实物等各种档案资源,要妥善保管,展馆展出尽量使用复制品。对所有展出和未展出的档案,均应当按照档案保管技术标准要求,进行贴标签、制作目录、温湿度控制等专业化、标准化操作,保证这些档案资源能够长期完好地保存和继承下去。此外,在当下的档案工作中,应当以需求为导向,结合校史编撰,校史馆、名人纪念馆或陈列馆筹建工作经验,对某些具有代表性的档案进行有意识地搜集、整理和保管,以便于学校和社会查考利用。

三、基于文化场馆主题的档案资源重组

夜上海论坛 大学文化场馆有若干个主题,这些主题涵盖了办学历史、办学特色、时代精神和校园文化。要充分展现这些主题,仅仅靠档案的查找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结合需求,对这些档案资源进行信息挖掘和资源重组。

(一)对档案的信息挖掘展示和介绍一件档案,不仅要解读其内容,还应当对档案所包含的其他信息进行的深入挖掘,获得档案资源背后的信息。以一份书信为例,不仅可以通过书信的内容分析作者当时写信目的,还可以分析形成这份书信的历史时期、纸张、字体、作者和收信者本身的历史地位,深入挖掘这份书信背后的信息,从而形成内容精彩、有血有肉的讲解词,吸引参观者注意,在参观者的记忆中打上深刻的烙印,从而达到宣传和感染的作用。

(二)根据需求进行档案资源重组档案资源重组,不能狭义理解为把档案实物集中存放,或者是归类到同一类别,而是指对某些具有代表性的档案做特殊标引。以教学活动形成的档案为例,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教师教案、讲课提纲、师生互动、学生作业、试卷、成绩、教具和仪器设备。按照高校档案管理办法关于业务的规定,教具和仪器设备应该归到设备类,成绩归到学生类,其余的归到教学类,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教学情况。不同类别的材料,保管的技术要求也不同。从大学校史馆展示需求看,可以从学生作业中抽取一两份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进行特殊标引,教具和仪器设备也可以抽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物进行特殊标引,在概念上将其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档案资源。

第3篇

(一)四川藏传佛教饮食文化资源的类型

夜上海论坛 1.主食。

夜上海论坛 四川藏传佛教地区以糌粑、面粉为主食。糌粑具有营养丰富、味香耐饥、携带方便且易于保存等特点,深受藏民的喜爱。糌粑主要由青稞、豌豆、玉米、燕麦炒磨而成。相对而言,青稞糌粑最为普遍,其中甘孜的水淘糌粑在州内最为著名。面粉主要有荞麦、玉米和小麦三种。荞麦面粉可以炕饼,也可以作荞面“搅团”;玉米面粉,用以做馍馍和“搅团”;小麦面粉主要用来做馍馍、锅块、面皮。

2.辅食。

四川藏传佛教地区的辅食分肉类、蔬菜、奶制品等。藏民主要吃牛肉、羊肉等。每逢吉日或重大宗教节日时,许多人只吃素,不吃荤。僧人食用的蔬菜种类较少,主要有土豆、萝卜、白菜、青菜等,其中土豆是最常见最受欢迎的蔬菜。另外,藏民还经常采集野菜和菌类来吃。奶制品是农牧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主要有酥油、奶饼、奶渣等。酥油是藏族人民主要的食用油,主要通过人工或机器从鲜奶中提取出来的。酥油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除了脂肪含量高外,还含有蛋白质、钙、磷、铁等成分,僧人食用这种高热量的食物可以增强抵抗低温的能力。

夜上海论坛 3.茶和酒。

藏族人民喜欢喝茶,主要是因为茶不仅有助消化和提神解困外,还可以补充氧气和维生素。茶的种类主要有清茶、奶茶和酥油茶。其茶叶来自汉地,在锅中熬制即成清茶。奶茶是清茶熬好后,在茶中倒入适量的鲜奶制成。酥油茶是在清茶中加盐、加酥油,在茶桶中打制而成。酥油茶的营养丰富,有解除疲倦、提神醒脑、生津止渴、抵御寒冷的作用,早已成为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也是款待远方客人的饮料。藏族人民同样喜欢喝酒,主要包括青稞酒和“咂酒”。其中青稞酒颜色微黄,酸中带甜,有“藏式啤酒”之美誉,是藏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也是欢度节日和招待客人的上品。

(二)四川汉地佛教饮食文化资源的类型

相对藏传佛教而言,四川汉地佛教饮食和中国其他地区的汉地佛教饮食没有什么区别,主食一般是米饭、粥、馒头和面条等,这里主要介绍素食和茶,详细情况如下:

1.素食。

素食通常指用植物油、蔬菜、豆制品、面筋、竹笋、菌类、藻类和干鲜果等植物性原料烹制的菜肴。四川汉地佛教的寺庙素食较多,大多数集中于峨眉山和成都一带。比如,峨眉山仙峰寺的雪水泡菜,万年寺、圣水禅院的泉水豆花,大佛禅院的罗汉大斋。成都宝光寺的素餐馆、昭觉寺的素香斋、文殊院的素宴厅也是远近闻名。另外,在四川成都等城市开设了数十家素食餐厅,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追求健康的需求。

2.茶。

夜上海论坛 佛教的兴盛发达,对茶的广为传播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僧人在寺庙的附近广植茶树,精采细制,并十分注意烹茶技艺,以招待施主香客。四川地区盛产名茶,是古代茶马古道的起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蒙顶山茶和峨眉山茶。产于雅安名山县蒙山的蒙山茶,有“仙茶”之称,是我国的十大传统名茶之一。蒙山茶运往藏族地区,成为藏民必不可少的饮品。作为峨眉山茶代表之一的竹叶青,产于峨眉山海拔800米到1100米的中山区,采用的鲜叶十分细嫩,加工工艺十分精细。竹叶青的特点是外形扁平、肥厚带毫、两头尖细、形似竹叶。除此之外,其茶汤呈黄绿透明,喝起来有嫩竹叶的清香。

夜上海论坛 二、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的特点

夜上海论坛 (一)原料的广泛性

四川佛教饮食原料的广泛性表现为举凡当地所产,几乎无一不可以入菜,甚至野菜亦可制成特色菜。以四川藏传佛教的饮食为例,有动物性原料的牛、羊、猪等;种植的蔬菜有萝卜、洋芋、青菜、白菜、四季豆、南瓜、韭菜等;采集的野菜有春尖菜、薄荷叶、苦菜、蕨菜、山油菜、羊角菜、麻芋子、石花菜等;采集的菌类主要有松茸、马鹿菌、青杠菌、熊掌菌、刷把菌、羊肚菌、荞巴菌、地蘑菇、包谷菌等。

夜上海论坛 (二)制作的独特性

无论是藏传佛教的饮食,还是汉地佛教的饮食,其制作方法都比较独特。比如甘孜州雅江扎麦区和道孚扎巴区一带,藏民杀猪不用刀,而是用绳子套住猪颈把其勒死,让血存于体内。然后用青稞草或麦草点火烧掉猪毛,在猪的处割一孔,取出内脏,用干草或青稞、麦子、干酸菜塞于猪腹内,用针缝合,缝口处再用灶灰掺水搅合成糊状密封,挂在室内,待其发酵,产生臭味时再食用。这样制作的肉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而且细嫩。

(三)口味的复合型

四川佛教饮食的口味是复杂的,鲜、香、辣、酸、咸、甜、苦及各种复合味都有,其中以鲜、香、辣、酸四味最为突出。鲜和香是四川佛教饮食口味最基本的要求,辣是受了川菜的影响,酸则是地方的风格。四川地区人们在冬季则用青菜制作酸菜,将其保存在坛罐中,到一定的时候取出来,不变味,可炒吃,也可煮汤。康定鱼通地区的酸菜远近闻名,当地有俚语道:“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偏偏。”四川峨眉山一带有一道菜叫酸菜苦笋汤,苦笋切成薄片,酸菜切成细条,干辣椒切成小段,兼具鲜、香、苦、辣、酸等味,颇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夜上海论坛 (四)营养的健康性

佛教饮食崇尚清淡,无论是素食还是茶,对身体的健康是有益的。即使是四川藏传佛教的饮食,也是对人体大有裨益的。比如牦牛终身无劳役,逐水草而居,在其成长的一生中摄入虫草、贝母等名贵中草药,这样使得牦牛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牦牛肉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以及胡萝卜素、钙、磷等微量元素,脂肪含量低,热量高,对增强人体抵抗力均有显著作用,有“肉牛之冠”的美誉。青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突出的医药保健作用,主要含有β-葡聚糖、膳食纤维、直链淀粉、稀有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其中β-葡聚糖具有清肠、调节血糖、降低血脂和胆固醇、提高免疫力等作用。

三、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专门的保护规划

要想保护好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必须要制定专门的保护规划。四川省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制定了《四川省川菜产业发展规划(2013—2015)》,其中指出完善川菜产业导向和空间布局,打造包括川西北藏羌在内的共五个特色川菜区,要结合峨眉山作为佛教圣地的优势,开发佛教素食菜品。这些内容只是涉及四川佛教饮食的开发规划,对于如何保护这些佛教饮食文化资源却没有提及。作为川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对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制定专门的保护规划,这样才能促进川菜的全面发展。

夜上海论坛 (二)保护管理体系不健全

夜上海论坛 任何文化资源的保护都需要健全的管理体系,佛教饮食文化资源也不例外。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的保护不仅是寺庙和佛教协会的职责,同时也是政府和企业的职责。寺庙和佛教协会注重的是佛法和教义的宣扬,企业更多的是关注经济效益,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宏观调控,他们三者之间要综合协调才能取得较好的保护效果。但是,到目前为止,四川还没有建立健全的保护管理体系,缺乏相应的保护机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工作只能是一句空谈。

夜上海论坛 (三)本身特色逐渐消失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四川一些寺庙和景区的素食餐厅关注的是怎么迎合食客的口味,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这样导致佛教本身的饮食文化特色迷失,逐渐被外来饮食所代替,佛教饮食文化资源在无形中被转移、被破坏,损坏了佛教真正的饮食文化吸引力。比如在相对偏远的阿坝、甘孜藏区,开设了形形的藏餐厅,刚开始还能保留本地藏族饮食的特色,但是,随着外来游客人数的增加和本地竞争的加剧,传统的口味和烹调技艺受到了挑战。这些藏餐厅不得不针对他们的需要,改变原有的食料,改进烹调技术,进行批量加工和制作,传统的藏餐特色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四)研究工作有待加强

作为川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对四川佛教饮食的研究还不够重视,表现为个人零星研究,没有组建研究团队来进行集体研究。这样难以形成研究成果,也不能解决四川佛教饮食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四川的佛教饮食类型众多,各具特色,几乎每一道菜都有它的历史背景、名人典故和文化内涵。尽管多年来,人们都努力地进行挖掘、整理,但至今仍未能将四川佛教饮食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系统研究和发掘整理。如何挖掘和整理四川佛教饮食文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弘扬佛教饮食的绿色自然保健食疗,就成了相关学者和饮食行业人士解决的难题。

夜上海论坛 (五)技艺传承不通畅

由于佛教特色饮食的制作和传承大都沿袭师徒相授、家庭相传、口传心授等古老的方式,真正留有文字性东西的很少,且文字性的东西大都过于简化,使得四川佛教饮食中不少绝艺已达濒危状态。比如雅安南路边茶制作技艺,唐宋时就开始传承,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制作技艺和标准。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主要分为采割、初制和成品茶加工三个部分,大部分靠手工完成。目前,一些工艺被完整保留下来,进行了改良完善。但很多手工操作的用具和工具正在消失,能操作使用的人也越来越少,其发展前景令人十分担忧。

夜上海论坛 四、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保护的措施

(一)制定专门的保护规划

夜上海论坛 对于四川佛教饮食文化的保护,我们应该严格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科学制定《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保护规划》。这就要求四川相关政府部门牵头,成立专家小组,根据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标准和范围对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并做好相应的评价,参考佛教协会、餐饮协会、寺庙和企业的建议,编制出相应的保护规划。该规划中应该包括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的类型和特点,包括如何保留四川佛教饮食文化的特色,如何加强四川佛教饮食手工技艺制作的传承,如何协调四川佛教饮食文化和外来饮食文化的冲突等内容。

(二)健全保护管理体系

夜上海论坛 健全现有的保护管理体系,需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职责明确、协调运转的保护工作机制,只有建立了恰当的保护工作机制,四川佛教饮食才能得到较好的保护。其次,颁布相关的保护法规,将四川佛教饮食文化保护工作纳入行政调控和法律轨道。对任何破坏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的行为进行严惩,真正把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最后,将四川佛教饮食文化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职责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予以专项资金支持,这样从经济上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让各级政府有能力来管理。

夜上海论坛 (三)引导和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夜上海论坛 佛教饮食文化的制作技艺其实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必须要树立全社会的保护意识。首先,可以考虑在佛教圣地附近建立一个以四川佛教饮食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的项目设计注意动静结合,游客可在这里了解其饮食历史、欣赏饮食艺术和学习饮食技术。其次,应该尽量去组织申报高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已有的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遗产名录中,有关四川佛教饮食的很少。申遗成功能够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申遗过程本身也是梳理、完善、健全、提升形象的过程。最后,要加强对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保护的舆论宣传,让广大民众了解饮食文化的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全民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保护饮食文化遗产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这是做好饮食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保证。

(四)加大佛教饮食文化的研究力度

首先,组建调查研究小组,对四川佛教特色饮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分析,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和思想进行归纳整理,建立相关的数据库,方便查阅、统计和分析。其次,可以考虑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成立省、市(州)、县三级饮食文化研究中心,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四川佛教饮食文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最后,建设四川佛教饮食文化研究与应用基地,充分发挥学术研究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加快饮食文化的对策研究、传播普及和成果应用开发工作。

(五)加强保护工作的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