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社区健康论文范文

社区健康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区健康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社区健康论文

第1篇

我国社区心理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医学模式和社会模式[11];病人(或家人偕同病人)———医院门诊———医生———门诊或入院治疗模式[12];以市、区政府为主导的联合模式,以制度规范为依据的常态模式,以居民需求为牵引的服务模式[13]以及心理健康服务建设的金字塔模型[14]。我国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起步较晚,即使在我国沿海城市和经济较发达的一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走在前列的地区,也多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模式。目前,我国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没有统一要求与标准范式。在已经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社区,多以政府为主导,依托社区自身条件与资源,整合社区内可以利用的资源与人员,根据社区内居民的心理服务需求进行工作,国内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服务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怎样结合中国特色进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

2社区心理健康的服务对象研究

夜上海论坛 通过实地走访济南市30个社区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面向全体居民的社区占76.7%,其次是面临特定心理发展任务或困境的特殊人群,包括老年人、儿童青少年及其家长[9]。有学者提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对象包括普通人群、高危人群以及筛查出心理疾患的人群[15]。还有学者认为城市社区中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高和易感性强的人群是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点人群[4]。综上,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对象应当包括社区内的所有居民,以及社区所辖区的企事业单位、学校、各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以及流动人口。其中,又以青少年、老年人、无业下岗及低收入人群、慢性病患者及残疾人、刑释解教者为重点人群,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夜上海论坛 3社区心理健康的服务队伍研究

夜上海论坛 通过对济南市682位社区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34%的居民更愿意接受具有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士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17.5%的居民更信赖阅历丰富的年长者;14.4%的居民选择了精神科医生;11.3%的居民选择了社区干部;选择社会工作者的居民占6.2%,另有7.2%的居民选择了其他人员[9]。有学者对湖北省武汉市一个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调查发现,两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两地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都以女性为主,其中克拉玛依市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学历以大专为主(43.64%),没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从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时间1年以上者占61.82%,大多为兼职人员;武汉市社区硕士及以上学历占2.15%,大专、本科学历占72%,78.49%从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不足1年,基本上都是兼职人员;克拉玛依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设有专门的工作岗位,工作人员以社区委员和心理健康专干为主,但心理咨询人员的比例较低;武汉市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以公共卫生科和护士为主,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工作岗位,社区中缺少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者[3]。由于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的人员结构和专业素养、培训和督导以及服务规范都有待于提高,就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基本结构来看,大多数为兼职人员,并以女性居多,缺乏相关的心理学专业背景,较多的社区干部兼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并启用大量志愿者及义工,无固定服务时间,而居民更多的愿意接受具有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士和心理志愿者提供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国内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队伍有待提高和完善。

夜上海论坛 4国内社区心理健康的服务内容研究

相关调研结果表明,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26.8%);个人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控制(22.7%);工作压力应对(21.6%)成为最受大家关注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9]。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宣传(34%);举行心理健康讲座与咨询(22%);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12.6%)是居民最喜欢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10]。结合各个城市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情况,我国目前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基本由以下内容构成:①开展社区心理健康内容调查,帮助社区群众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也有助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服务。②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这也是让大家了解心理健康促进的最好途径之一。③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科普专栏,刊发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性文章,及社区群众自己维护心理健康的心得与体会的文章。④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由于心理咨询和辅导专业性较强,规定辅导人员只做与自己资质相匹配的工作,心理治疗不在社区心理健康辅导的工作范围内。⑤培训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骨干。社区中学校的心理教育教师、街道干部、居委会主任、社区卫生中心的相关人员、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应当成为重点培训对象。⑥督查以心理服务为名义进社区的人员的专业行为。随着社会需求的扩大,部分以心理学为职业的人活跃在社区,做心理咨询、智力测验或其他相关工作,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应该对他们负起督查之责,对做法不科学的进行干预,维护好社区居民的权益[16]。

5社区心理健康的服务效果研究

相关调研结果表明,15.9%的居民认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很有成效;23.5%的居民认为有成效;41.3%的居民认为有一点成效;还有19.3%的居民不清楚是否有效果[9]。通过调研武汉市社区居民对精神卫生服务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影响,16.4%的居民认为有很大帮助,57.7%的居民认为有帮助,11.0%的居民认为帮助很少,14.9%的居民认为没有帮助[17]。另有研究表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提高了社区精神病患者的管治率,促进了社会和谐[18]。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是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情况和满意度的真实反映,是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质量和效用的综合评估,通过效果评估,能使服务者及时修正服务模式及内容,不断加强与完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质量。由于我国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时间较短,地区发展不均衡,对比性研究较少,对服务效果并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因此很难对我国目前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效果做出客观真实有效的评价。在目前提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社区中,通过效果评估,居民心理健康程度有一定提升,服务效果应以各地实践的结果及居民的评价为主。

夜上海论坛 6国内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夜上海论坛 6.1存在的问题

综合国内学者的调查研究结果,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问题较多,并且非短时间内即可解决。由于我国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时间较短,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远远没有普及,城乡差距显著,覆盖面较窄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首要问题是缺乏有效保障机制和管理体制,使得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很难在规范的环境下开展;由于资金短缺,无论硬件设施还是人员配备方面都不满足社区的实际需求。其次,政府对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视程度不高,缺少理论的支持和实践的指导,加之宣传工作不到位,居民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认识模糊,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阻力较大。最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多以兼职、非专业人员为主,缺乏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才,服务人员专业化、规范化程度不高,较难提供专业、让居民放心的心理健康服务。

6.2对策

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①当务之急要加强政府的主导力量,保障资金来源,建立健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完善监管制度,上级领导部门加强业务指导和工作督导,定期进行工作评估和考核,使社区心理健康工作有序良好开展。②要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化队伍,专人专岗,定期对上岗者进行业务培训及考核,加强社区心理服务站与专业心理机构及综合性医院精神科、精神疾病防控中心与精神病院的沟通与联络,打造令社区居民信任、依赖的专业化心理健康服务队伍。③要关注社区居民的实际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坚持预防大于治疗的服务原则,根据社区居住人口的特点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及有主题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使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不再形同虚设。

7结束语

第2篇

夜上海论坛 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未能得到社区居民普遍响应和广泛认同。分析原因可能是:健康教育的内容针对性不强科普化程度不够,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形式过于单一、不够生动、居民参与度低。没有使居民真正体会到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的益处.医务人员在健康教育方面自身能力有待提升组织协调工作还要加强行为的变化有计划的干预对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维持、增强或阻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减少疾病伤害等的危险性密切关联新的政策规章制度及组织的安排体现了环境支持社区领导医务人员教师社会团体负责人等都能提供这种支持人.们采纳所提供环境和规范的支持。提高参与认识和程度促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实施社区健康教育的策略

2、1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

夜上海论坛 协调社区医疗卫生新闻及社会团体的力量共同参与、统筹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开展.以社区医疗部门为主体。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育与健康促进的基本组织形式妇和离退休人员中的积极分子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骨干力量参与人群是进行社区健康教社区干部。家庭主自愿者是社区健康、以点带面不断扩大。

2、2实施健康教育行为干预与支持

不良的行为方式不仅与慢性病有关。也是传染病和伤害的重要危险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占据了突出地位世界卫生组织:.:.::年沽计。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死亡可归因于吸烟酗酒不健康饮食等十种行为危险因素健康教育干预强调健康。

夜上海论坛 2、3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夜上海论坛 由于社区居民来自不同的文化阶层所以社区健康教育应以不同的形式开展如‘专题讲座座谈会面对面宣传健康咨询、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单、广播、板报等。以上几种社区健康教育形式在实际应用中各有利弊例如。专题讲座相对有组织性。但教育对象比较被动:而面对面宣传比较有针对性。但只适于小规模的健康教育因此。在进行社区健康教育时。必须灵活掌握。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

2、4选择适合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

因人施教:对文化层次高的患者。可以选择疾病产生的原因、病例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对文化水平较低的患者应使用一些通俗易懂的的内容。通过对患者的了解、沟通。针对患者的需求。根据患者接受的程度。因人而异地向患者及家属传授有关疾病的基本知识。使病人能够掌握健康问题的有关知识。自觉地养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而达到最佳健康状态。

第3篇

包含家庭生活方面、工作学习方面、社交及其他方面,共48条国内常见的生活事件。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所受生活应激事件的类型也在不断变化,研究者在保留原评分方法及维度的前提下,选取42例社区居民开展质性访谈及预调查后将原始问卷修订为74个条目;选取心理学、社会学、社区护理学、老年护理学专业领域的5位专家开展两轮咨询,内容效度比为0.962,研究者在专家意见的指导下经过增删修改将条目数量修订为80个;采用离散趋势法、t检验、信度分析法进行条目筛选后,保留家庭生活方面、工作学习方面、社交及其他方面,共77个条目,总问卷的Cronbach''sα为0.86,其他各维度的信度系数均>0.7,内部一致性较好。生活事件刺激量的计算方法:某事件刺激量=该事件影响程度分×该事件持续时间分×该事件发生次数;正性事件刺激量=全部好事刺激量之和;负性事件刺激量=全部坏事刺激量之和;生活事件总刺激量=正性事件刺激量+负性事件刺激量,总分越高反映个体承受的精神压力越大。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含思维、情感、行为等较为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共90个项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总分越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质量控制问卷调查由研究者本人及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进行,使用统一指导语对自愿参与本研究的居民介绍调查目的及问卷填写方法,填写完毕后当场收回,发现错误及遗漏及时返还补填纠正。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夜上海论坛 二、讨论

1.乡镇社区居民生活事件应激水平较高,有待改善本研究采用修订版LES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乡镇社区居民的生活事件应激水平为0~266分,平均为(87.34±79.68)分,较郑严平等研究结果高;3个维度中家庭生活方面的应激水平得分最高,社交及其他方面次之,工作学习方面最低。考虑可能的原因为研究者在质性访谈及专家咨询基础上对杨德森等的生活事件问卷进行修订,分别于家庭生活、工作及社交3个维度增添条目,例“与各家庭成员关系的处理、家庭责任、购房、居家环境等”“工作变迁、职业安全防护、福利保障等”“自身压力的宣泄、本人及家庭成员就医及养老、担心环境污染及自然灾害等”。该类条目均是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及社会转型期所凸显并加大人们生存压力、诱发不良心理卫生问题而切实存在的现象,进而导致本研究中居民生活事件处于较高应激水平。此外,本研究所选择的是经济竞争力较为落后的4个乡镇社区,其中在家庭中承担较大责任的50岁及以下社区居民占89.3%(746/835),无固定工作的农村居民及自由职业人员占55.6%(464/835),因而调查结果为家庭生活方面的应激水平最高,工作学习方面的应激水平最低。

2.乡镇社区居民生活事件应激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及文化程度是影响其生活事件应激水平的主要因素,可解释的总变异为27.9%。家庭生活方面受婚姻状况、年龄及居住地区3因素的影响,可解释的总变异量为12.1%;工作学习及社交方面分别受性别、文化程度差异的影响,可解释的变异量为5.0%、6.0%。方差分析结果还显示,50岁及以下居民所受生活事件应激较大,可能由于中年群体作为家庭或社会群体的中流砥柱,受到涉及事业、经济、婚姻、人际关系、侍奉老人、教育子女等方面的压力较为集中,所遭受到的生活事件多,应激随之加大。文化程度较高的居民对文化及精神方面的需求较高,并随着转型期政策体制的改革,既要面临完成工作任务所需各种新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提高,还要应付工作及家庭生活所带来人际关系方面的冲突,更易出现心理卫生问题,而文化程度较低居民较易满足于自身的生活现状,心理状态趋于平稳,生活事件的应激较小。此外,农村地区居民,尤其无工作的务农人员所受生活事件应激量较城镇居民高,这是因为随着城市化、信息化步伐加快,农村居民的生理、心理需求与农村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产生冲突,为满足其消费需求,在迫切融入于大城市中面临更多文化再适应等应激事件,而应对方式的不完善导致其心理症状的出现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降低。其他婚姻、性别方面的结果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夜上海论坛 3.乡镇社区居民的生活事件应激水平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呈正相关生活事件的应激越大,居民承受的精神压力越大,心理健康状况越不良,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较一致。居民生活事件应激与SCL-90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显示,SCL-90总分与居民的家庭生活维度相关性最高(0.823),社交及其他维度次之(0.651),工作学习维度最低(0.562),这与各维度生活事件应激水平的排序相一致。自20世纪30年代Selye提出“应激”概念以来,生活事件作为一种心理社会应激原影响身心健康的理论受到广泛关注,尤其负性生活事件对个体躯体及心理社会紧张反应的影响较大,而好事或中性事件则影响较小。以上提示可通过对个体生活事件的测量来预测其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以修订版LES进行调查,高分组占38.0%,尤其家庭生活方面得分最高,即乡镇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应受到关注,相关人员需考虑采用相应护理治疗措施来予以改善。此外,本研究SCL-90中人际关系敏感维度与生活事件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即个体能否恰当处理与社交人群的关系对其心理健康的维护有重要影响。WHO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状况”作为健康定义的重要组成内容,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与研究也从传统单一身体模式转变为身体-心理-社会的综合模式。因而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来改善乡镇社区居民社交关系的处理对减轻其生活事件应激以及心理健康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