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控制设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将电感线圈串入控制仪中如图3所示的串联谐振回路中,对于这个回路,其输出电压USC随传感器电感线圈电感量L变化的关系曲线可用图4来表示。
2主动测量控制仪的工作电路设计
2.1振荡器电路的设计振荡器电路的设计见图6。由于在设计时始终使L0在整个工作区域内大于3.6mH,故实际工作时,选用了右半边曲线,即随着工件内孔的磨削,L0逐渐地增大,而USC则逐渐地减小,至此,被加工工件尺寸的变化就转变为电压的变化而输出了。1.3电信号的处理电信号的处理可用图5所示的框图来表示。振荡器作为LC串联谐振回路的交流电源,产生幅度(有效值)为1.1V,频率为20kHz的正弦波,采用的是LC回路选频振荡。整个振荡器分三级:第一级由晶体管BG101及选频回路(振荡线圈T1的初级及电容C104)构成;第二级由晶体管BG102、BG103构成的复合管所组成的功率放大级组成,这样可以提高振荡器的带负载能力;第三级是由大功率晶体管BG104所组成的输出级。开机后,+12V电压经过电阻R101限流,使稳压管产生6V的稳定电压,流过稳压管D101的电流。这一稳定的6V电压作为振荡管BG101集电极的电源,C101的作用是消除稳压管工作时的噪声。这一6V的电压经过电阻R102的作用使BG101基极电位升高,基极电位的升高使发射极的电位也升高,发射极通过发射极电阻R103使选频回路得电,于是,LC选频回路就开始产生电磁振荡,产生各种高次谐波。而其他频率的振荡则被抑制掉了。由于振荡线圈的初级是在同一个磁芯上相同方向连续绕制而成的,所以任何瞬间点B的电压都比点A的电压高。正反馈电容C103的作用是使BG101的基极电压继续上升,这样就形成了正反馈的作用,故振荡器得以工作。电容C102与电阻R103的作用均是负反馈,用以改善正弦波的波形。正弦波经振荡线圈耦合到次级,送到后级功率放大,电阻R104与电阻R105构成BG102的直流偏置电路,BG102的基极电压:由于BG103发射极电位为5.14V,而正弦波的最大值为槡1.12=1.56V,故二极管D102始终处于导通状态,其作用是隔离,使信号无法倒流,电容C110将输出波形中的直流分量隔去,使送到传感器中去的为不含直流成分的正弦波。另外,电容C108、电位器W102组成基准点取样电路,基准点的大小可调整W102得到,基准点的大小决定了传感器的前行程量(前行程量为控制仪电表示值,为0μm时二测点之间的距离与传感器为自由状态时二测点之间距离差的绝对值)。传感器电压线圈的信号经耦合线圈T2,由信号取样电位器W104的中心抽头输出。输出信号也是纯净的正弦波,其幅度随被加工工件尺寸的变化而变化。
夜上海论坛 2.2振荡器输出信号的整流滤波振荡器输出信号的整流滤波电路见图9。由于输出指示电表采用的是直流电流表,故需把电位器Wl04中心抽头输出的正弦波整流成直流信号,才能去电表指示,二极管D201A与二极管D202A及电容C204、C205就组成了整流滤波电路,三极管BG201、BG202组成的复合管如前所述一样是功率放大器,信号经电容C201耦合至BG201的基极,基极电位。信号由BG202的发射极输出,该点的直流电位为7.2-1.4=5.8V。电容C203为隔直电容,将纯净的正弦波信号电压送到二极管D201A、D202A去整流,电阻R204与R205组成整流二极管D202A的偏置电路,使D202A与D201A始终处于导通状,导通后,D202A的正极电位为1.4V(直流),这样可提高检波的灵敏度。信号电压由电容C204取出后,由电阻R206、R207送到相加器IC201的反相端,振荡板上的基准电压经过另外一路反向极性的整流滤波电路,由电容C210取出后经电阻R216、R208也送到相加放大器的反相端,与信号电压相加后经运算放大器IC201作反相放大后由运算放大器的6脚输出。
2.3直流输出信号的再处理振荡器的输出信号经整流滤波后,由运算放大器IC201的6脚输出,其输出信号分4路,分别为高低精度量程转换电路、指示电路、线性补偿电路及发讯电路。运算放大器IC201的6脚输出的一路进行高低精度量程的电平比较转换,该控制仪采用单电表来代替双电表指示,故电表指针的二次回程中,电表满刻度所代表的量程是不同的(相差10倍),第一次回程时,电表满刻度为500μm(每小格刻度为10μm),第二次回程时,电表满刻度为50μm(每小格刻度为1μm),指针在50μm处实现量程的转换。指示电路用发光二极管指示,指示高低量程挡位,指示磨削尺寸等。线性补偿电路带可调电位器,安装在仪表板上供操作者调节。
发讯电路共有4挡,粗磨、精磨、光磨及到尺寸发讯,由于其发讯电路完全一样,故只需取其中1路发讯为例,其余3路类推。由电阻R301、电位W301及电阻R302组成了发讯点的取样电路,调节W301,可使该路的发讯点随之而变。当调节好W301中心抽头的电位以后,运放IC301的同相输入端3脚的电位也就同时确定了,由于磨削开始时,IC201的输出端6脚的电压总是高于IC301的3脚电平,故IC301的输出端6脚为低电平(-12V),此时三极管BG301的发射结处于反偏,BG301不导通,J1不吸合,随着磨加工的进行,IC201的输出端6脚(即IC301的反相输入端2脚)的电压逐渐下降,当下降至IC301的2脚电压低于3脚电压时,IC301的输出端6脚由原来的-12V变为+12V,此时,一方面使BG301的发射极处于正偏而导通,使继电器J1动作,另一方面使正反馈回路中的二极管D301导通,而使同相输入端3脚的电位高于原设定值约0.23V(可通过计算得到),从而使输出端6脚的电位更加稳定,这样可使机械执行机构的动作稳定。此电路中,二极管D305为保护二极管,当IC301输出端6脚为负时,D305导通,使三极管BG301的发射结的反偏电压箝在0.7V,从而使BG301不至于因反偏电压过大而损坏,二极管D309为泄放二极管,为继电器线圈提供放电回路。
3主动测量控制仪的应用及性能指标
关键词:小水电控制电路二次设计
1变电站联络线路的油断路器控制回路改进
1.1典型合闸回路及缺陷
中小型变电站的联络线路两侧都装设油断路器。对于35KV、10KV油断路器的控制,典型设计是在电站側装设同期装置,在变电站側只设普通合闸回路,普通合闸回路的原理如图1所示:操作控制开
关SA,其②-④触点接通,经过防跳继电器的常闭触点KM2和断路器的常闭触点DL,接通合闸接触器线圈HO,使断路器合闸。这种设计简洁,常为工程设计人员所采用。在具体操作中,按先合变电站側断路器、再合对側断路器的操作顺序进行。但在小水电系统网络中,因受地形、容量等技术条件的限制,建设不甚规范,特别是有些联络线路上还接有负载,当出现某种故障造成变电站側油断路器跳闸,此时的对側断路器可能还在合闸位置,如要对联络线路进行合闸,因不知对侧是否有电,必须等到调度命令或接到汇报后才能进行操作,加至有些地段通讯不畅,经常耽误时间,影响工农业生产用电;由于典型回路本身不能检测线路是否有电压,又无防范不规范操作的技术措施,如果误操作SA发出合闸命令,就会造成非同期合闸事故,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
1.2改正后的合闸回路
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对原典型合闸回路进行了如下改进(见图1中虚线所示):即在线路电压互感器二次側增设一只电压继电器KV,用以检测线路电压,并将其常闭触点KV1串入本站油开关合闸回路中。当线路有电压时,就是误操作SA发出了合闸命令,因KV1触点断开了合闸操作回路,无法启动合闸接触器,达到了防止非同期合闸的目的。同时,考虑到联络线路的可靠性,在KV1触点两端设计并联一连接片LP,以便该电压继电器检修或需该线路供给变电站负荷时好操作。正常情况下,连接片LP处在断开位置。
还将电压继电器的常开触点KV2与合闸位置继电器HWJ的常闭触点(或跳闸位置继电器TWJ的常开触点)串联,以接通“线路有电压”光字牌的信号回路,当断路器在断开位置,线路有电压,该光字牌亮,提醒运行人员不得进行合闸操作。在信号回路中,串联跳(合)闸位置继电器触点的作用是为了在该线路运行时断开光字牌,以免光字牌长期带电。电压继电器KV可选DJ—121型,继电器校验方法与其他电压继电器相同。
2水电站压力装置的控制回路改进
夜上海论坛 2.1典型油压装置自动回路及缺陷
调速器、高低压气机等是水电站中常见的压力设备,在油(气)装置的自动回路中,一般采用电接点压力表(如YX—150型)来反映油(气)罐中压力的变化,进而控制油(气)泵电机。压力表上可设置上、下两个值限,上限用红针指示,下限用黄针指示,实际压力值用黑针指示。油压装置自动投入的动作过程如图2所示:
当压力罐油压降到压力下限时,压力表黑针与黄针接触,即触点YLJ1
闭合,使中间继电器1KA动作并自保持,因转换开关SA在自动位置,其②-④触点接通,启动接触器KM,使电机接通电源,带动油泵向压力罐打油,压力逐渐上升,当到工作压力值上限时,压力表黑针与红针接触,即上限触点YLJ2接通,使中间继电器2KA动作,断开1KA的自保持回路,油泵电机自动停止工作。对于这种典型设计,压力表的上、下限触点一直串在控制回路中,并带有相应负载,特别是在启动和停止过程中,压力变化呈波动状态,使触头抖动不已,无法可靠接触,常常生火花,由于压力罐补压(气)是通过自动回路完成的经常性的工作,压力变化频繁,使压力表的触头接触也相应频繁,从开始的产生火花,到逐渐烧坏触头(或触头粘连),继而造成压力罐压力消失,严重影响了机组的安全运行。
2.2改进后的控制回路
为了克服上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典型电路进行了如下改动(见图2中虚线所示):即在压力下限回路中串联一个接触器KM的常闭辅助触点KM1,当压力罐压力下降到压力下限时,压力表下限触头YLJ1闭合,通过常闭辅助触头KM1起动1KA并自保持,使接触器动作,启动油泵打油;尽管在油泵电机启动之初,压力出现波动,YLJ1触头发生抖动,但由于在此回路中已串入了接触器常闭触头KM1,接触器动作后立即断开了此回路,此时的下限触头无需承担任何负载,避免了触头的烧坏;又在压力上限回路中串联了接触器的常开辅助触头KM2,当油压力达到上限值时,随着2KA的启动,使接触器失电返回,其常开辅助触点KM2立即断开压力上限回路。不管在这个过程中压力如何变化,压力表的上、下限触点YLJ1、YLJ2总在回路不带负载的情况下抖动,避免了负载过程中电火花对触头的损坏,提高了安全运行的可靠性,同时也减少了因油压装置失压而造成的运行成本。
1.1飞控计算机
夜上海论坛 电传飞机控制系统的核心应用技术是飞控计算机,通过飞控计算机的数据分析和程序预设,最终实现飞机的自动化控制盒管理。结合本型号飞机的实际情况,工作人员在进行系统设计时进行了多种方案的甄选,最终确定将飞控计算机与伺服控制回路综合在一起,采用3×2余度配置,本系统需要三台计算机进行系统的连接,因为进行了大胆的技术尝试,同时又结合了国内外最先进的飞机控制技术,所以这套设计方案是比较科学相对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每台计算机有两个通道:工作通道:根据输入信号计算机控制面偏转指令,并且驱动相应的控制面;包括CPU模块、输入输出控制模块、总线模块、伺服回路模块与电源模块等。监控通道:用于检测计算机指令的正确性;包括CPU模块、输入输出控制模块、总线模块与电源模块等。
1.2作动器
升降舵、副翼和方向舵均采用电液伺服作动器,电液伺服作动器具有故障监控功能和旁通功能,在故障失效后自动转入旁通功能,不影响其它作动器工作。单个舵面所有电液伺服作动器均失效后,转入旁通功能,保持一定的阻尼,该舵面处于阻尼浮动状态。2.2.1升降舵作动器每个升降舵面采用2台台电液伺服作动器并联安装,同步工作,具有力均衡功能。每台电液伺服作动器具有单独控制单个升降舵面的能力,左右两个升降舵面共采用4个电液伺服作动器,需3套液压系统提供动力,升降舵作动器接受飞控计算机指令,控制升降舵偏转。2.2.2副翼作动器每个副翼采用2台电液伺服作动器并联安装,同步工作,具有力均衡功能。每台电液伺服作动器具有单独控制单个副翼的能力,左右两个副翼共采用4个电液伺服作动器,需3套液压系统提供动力,副翼作动器接受飞控计算机指令,控制副翼偏转。2.2.3方向舵作动器在方向舵上并联安装3台电传控制的电液伺服作动器,同步工作,具有力均衡功能。方向舵作动器接受飞控计算机指令,控制方向舵偏转,实现对飞机航向控制,需3套液压系统提供动力。
1.3传感分系统
传感器分系统负责所有的数据传输和接收,是整个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一方面需要及时接收信息,另一方面还要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分类,最终利用具有关联性的安全信息,具体包括驾驶员指令传感器、飞行运动传感器和大气数据传感器三个部分。驾驶员指令传感器顾名思义,就是将操作人员的操作数据和操作动作,以数据的形式传输给计算机装置;飞机运动传感器将飞机在运动过程中的所有动态数据进行敏感处理和数据传送;所有的数据最终通过大气数据传感器统一进行汇总和分析。需要进行强调的是,为了保证飞机运行的安全和信号的稳定,以上三种数据传输工作不能应用飞机上的航电总线,需要安装独立的信号传输线。确保所有数据的可靠性。
1.4控制显示分系统
控制显示系统是操作人员进行飞机控制的主要参考数据来源,操作人员需要根据显示的数据采用相应的操作程序。显示的信息量大,信息复杂,主要包括几下几种重要的数据:(1)人工进行系统控制的程序指示数据,主要包括提醒操作人员进行系统切换的信息和操作人员进行不同模式转换的信息等;(2)系统运行的安全性显示。包括系统常规运行下的各项数据,以及系统运行出现故障时发出的警示信息以及相应应急自动处理信息;(3)系统定期检测和维护的信息。电传控制系统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显示系统会根据设定好的程序提醒操作人员进行相应的操作和管理。
2控制律设计概略
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实现了驾驶员操纵指令(杆位移或杆力)与飞机运动参量响应相对应的控制,从而使飞行控制“目标”由原机械操纵系统的舵面偏角操纵,变成了对飞机响应的控制。作为某型飞机电传飞行系统控制模态包括基本模态和自动飞行控制模态。基本模态包括主控制模态、独立备份模态及主动控制功能;其中主控制模态与独立备份模态是系统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控制模态。主控制模态包括控制增稳、中性速度稳定性、飞行参数(法向过载,迎角限制和滚转速率等)边界限制与惯性耦合抑制等功能;其中控制增稳功能是电传飞行控制系统最基本的工作模态,在整个飞行包括内全时、全权应用。独立备份模态是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备份模态,是独立于所有的其他控制律模态的应急工作模态。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