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文化教育学论文范文

文化教育学论文范文

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文化教育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文化教育学论文

第1篇

夜上海论坛 “在近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蓝图中,‘人文性’,‘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崔新建,2003)在西方,“人文”一词的提倡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中兴起。随着西方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人文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强调的是以人的理性思想为主,尊重科学,是与西方宗教对抗。到了近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人类提供了便捷和舒适的生活,却带来环境污染、人类道德败坏等社会问题。“人文性”提出是与“科技”相对立,并且使人们平衡发展。“人文素质”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更多的是关注人文精神需求。由于它的人文性,人文素质教育在帮助大学生开拓视野、解决问题和创新上有很大作用。为适应社会需求,高校(本科为例)开设许多以实用性为主专业,如机械、自动化、汽车工业等专业,为生产型工厂提供了大量人才,同时在一段时间内促进社会快速发展。但却使得“许多工作者成为了一个会用电脑操作机械的机器人”(张汉熙,1995)而非完整意义上的创作者。为了使现代大学生成为一个完整个人,在高校开展人文教育是必然的选择。

二、跨文化教育学的发展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为什么要选择跨文化教育课来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呢?在现代教育界,大家对人才培养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其成为国际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这也是人文素质的内容。社会对人才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也有要求,尤其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高学历人群。跨文化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国家首先发展起来。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以及研究内容不同,学习和研究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动机也不尽相同。19世纪的美国被称为大熔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成为美国公民,在带来文化多元化蓬勃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不同民族与种族之间的矛盾,这就为跨文化教育发展提供了大量机会和研究资料。到了20世纪,美国经济迅猛发展,且与其它国家之间有了密切商业合作关系。显而易见,美国跨文化教育目的是为了消除种族之间的偏见,使不同种族之间交流更顺利,进而实现经济合作上商业价值。跨文化教育学在西方受到极大地重视,也取得了一定成功,但都是建立在实用主义目的上,却忽视了其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由于跨文化教育学所涉及的学科非常丰富,包括语言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人类学等学科,使得大学生在接受跨文化教育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地理、历史、习俗、文化等知识从而获得人文知识,进而使其在人文思想上得到极大地丰富。

三、跨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跨文化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以及改善自我认识等方面都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提升作用。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文化素质教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那么,语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给学生传授文化教育。在课堂上进行跨文化教育时,通过视频或者现场模拟等方式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其他国家的文化,并让他们将本国文化与之进行对比,可以使学习者理解其文化内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例如,当以英语为第二外语中国大学生在进行跨文化教育时,在切身体会到西方国家文化素养后,会重新审视自己,认识到自己文化的对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就会将他国的文化素养重新整合到自己的文化内涵中。跨文化教育能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一直是人文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没有了创新,人文素质教育也就没有了活力。跨文化教育学并不是静态传授知识,它是一门动态的学科,是介于文化知识与交际活动之间的应用学科。正如Breen&Candlin(1980)指出,跨文化交际不仅关到遵从某种规范,而且也关系到主观解释这些规范本身;它既是遵守规范的活动,又是创造规范的过程(刘学惠,2003)。外语学习者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并不是把书本上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倒背如流,而是通过观察对方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后作出相应判断,灵活变通地应用所学知识,使双方交流达到预期效果或目的。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也需要学习者创新思维,才能使人类复杂的交际活动顺利进行下去。国内没有跨文化交际经验的外语学习者比较多,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会表现出紧张和焦虑。如果为他们提供跨文化教学设备,使他们面对现实场景并感知文化差异,让他们意识到文化知识只是基础,在现实场景中如何解决问题才是中心。同时,要求老师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这一主张也正是人文素质教育所提倡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应注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夜上海论坛 四、结语

第2篇

一、德国文化教育学倡导的教学价值观

夜上海论坛 诞生于德国的文化教育学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教育哲学流派之一。作为一个教育流派,文化教育学的思想先导为狄尔泰,而在狄尔泰之后,李特、斯普朗格、诺尔、福利特纳、鲍勒诺夫也都是这一教育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德国文化教育学的理论深邃、系统,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而且具有一定的历史视野。其中,对体验、表达、理解、唤醒、陶冶等问题的探讨尤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1.体验。“体验”是狄尔泰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狄尔泰的“体验观”超越了“经验”的局限性,破除了教育场域里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外在关系,使人真正回归到自身发展完善的道路上,开拓了人向自身探索的新途径。狄尔泰的“体验观”在其教育哲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一观念的核心思想与独特之处给我国的传统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夜上海论坛 2.表达。狄尔泰所倡导的“表达”是人类探索外部世界,建构自身生命体系的重要出路。表达“使得个人能超越自身的局限而走向广漠的人的生活世界,并享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也使得人的教育成为可能。”在表达中,个体不仅可以把握当下,更能对话过去,展望未来。而在这种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整合中,个体的内在体验世界与人类广袤的表达世界豁然贯通,个体生活被赋予历史性的本质和深度。而这,正是教育的核心与本质之所在。

3.理解。狄尔泰认为,所谓“理解”,即是“我们理解体现在一个物质符号中的精神现象的活动”。而福利特纳作为解释学教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提出了自己对“理解”的看法。福利特纳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以“理解视界”为出发点,所谓“视界”即指人的前判断,学生进入学校学习时,就已经带着从家庭和周围环境中所得到的零散知识参与学习,这就构成了他们的前判断体系和理解视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种“理解视界”,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4.唤醒。斯普朗格通过对人的本体结构重要特征的揭示,提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此外,鲍勒诺夫从生命哲学上也赋予了唤醒本体论的含义,在鲍勒诺夫看来,只有当教师以其恰当的方法和时机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才会空前增加学生的自我觉醒和自我意识。

5.陶冶。“陶冶”是李特提出的文化教育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李特看来,正是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才构成生动的陶冶过程。而被教育者是陶冶的目标,是陶冶全过程的重心所在。同时,被教育者由于其所处的地位和境况的不同,以及性格、气质的差异,又呈现出千差万别的“陶冶可能性”。因此,就要求教育者注意被教育者的“陶冶可能性”,因材施教,方可收到满意的陶冶效果。

二、德国文化教育学对我国当前课堂教学价值观改革的启示

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价值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重理性认知,轻生活体验;重理智训练,轻精神世界的建构;重知识灌输,轻主体意识的培养。德国文化教育学所倡导的“体验”“表达”“理解”“唤醒”“陶冶”等教学观,恰恰与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理论观点对改革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夜上海论坛 1.体验性———在体验中深化课堂教学的意蕴。首先,要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体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其次,要加强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性体验。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全体参与全程参与。最后,要深化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

2.表达性———在表达中焕发课堂教学的生机。“表达”教学观蕴含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把表达的权力还给学生,使他们能够体验到活动的乐趣,从而唤醒学生多样化的表达。

3.理解性———在理解中实现课堂教学的整合。第一,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上。理解意味着一种视界的融合,个体通过视界融合从而不断地扩大了自己原有的视界,并形成一个全新的视界。第二,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理解意味着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第三,在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上。理解意味着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理解的过程。以上三种“理解”是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学生只有真正地走进教材、走向他人、走入自我,才能实现个体潜能的最大发展。

夜上海论坛 4.唤醒性———在唤醒中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唤醒”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的载体便是言语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更好地践行“唤醒观”,不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更要注重情感的投入,把“爱”作为唤醒学生心灵的一剂良药。因此,教师要不时地对学生给予称赞和鼓励,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发展的可能。

5.陶冶性———在陶冶中升华课堂教学的内涵。“陶冶”是对人的心灵加以影响和塑造,因而它与情感是分不开的。由此,实施陶冶的最佳策略便是“以情动人”。一方面,教师要有良好的情感品质,能够用体贴入微的情感来感染学生,使其受到精神上的陶冶,获得强烈的内心体验。另一方面,教师要有正向的意志品质,对学生产生榜样的力量。

三、结语

第3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传统文化和谐校园

夜上海论坛 人文精神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之一。文化作为人类精神的一种物化形态,对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既是一份珍贵的财富,同时又需要我们给以足够的重视。

一关于学生道德及传统文化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

夜上海论坛 1.对于大学生日常行为的调查

(1)尊重他人意识。尊重他人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美德。对他人劳动是否尊重是大学生日常行为中最为明显的素质表象。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在课堂上和自习室里是否能经常听到手机铃声或喧闹声”进行调查,而从问卷发现经常听到手机铃声或喧闹声的占38%,偶尔能听到的占61%,这反映了目前绝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注意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更没想到对他人劳动的尊重。

夜上海论坛 (2)尊老爱幼意识。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不仅仅限于赡养父母,抚养子女,而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道德感情去对待社会上所有的老人和儿童。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主动给老人或孕妇让座的占22%,不能决定或犹豫不绝者占62%,而有16%的学生觉得这个事情与自己无关。这说明有78%的学生在尊老爱幼这个问题上存在问题。

夜上海论坛 (3)诚信意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人格很重要的一面。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是一笔财富。涉及学生诚信的事例很多,如贫困生家庭状况、考试、请假、就业等等。从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调查发现,有41%的学生对于作弊行为反感,但认为可以理解、总比补考好甚至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占59%。而包括对作弊反感的学生在内,从小学到目前考试作过弊的学生竟然占到了75%。

(4)团结意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显然,“人和”是各种条件中最重要的一环。“人和”是我们要创建和谐校园必不可少的环境。学校中,大到一个院系,小到一个班级,都要讲求“人和”,只有班级达到“人和”,才能使全院形成合力。从我们对班级的团结性调查看,有31%的学生认为本班级很团结,认为团结情况一般甚至有小集团的有56%,有13%的学生觉得班级团结情况差。

2.对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调查

(1)获知途径。在对于传统文化的获知途径中,从小听说占43%,通过课外书籍获得的占40%,说不清的占10%,大学期间继续获知的占7%。其中大学期间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文科学生占76%,理科学生占24%。这表明我们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吸收很大程度上是靠点滴的积累,而这种积累也正是传统文化深远影响力所达到的,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缺陷,投入很少。

(2)获知情况。通过问卷发现,在对于中国传统的道、儒、法、墨等大家思想,有较多了解的占2%,71%的学生表示有点了解,有27%的学生不了解。能够说出某一家思想大致观点的,在参加调查的学生中只有20%,其中,文科学生占80%,理科占20%。在对于某一门传统艺术的调查中:大致了解的占76%,不了解的占21%(全理科)。这说明学生对于我国古代传统文化认知十分肤浅,文科学生虽然要好于理科学生,但在知识的面上以及深度、广度方面十分不足。

夜上海论坛 (3)获知态度。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阅读是一种方式。我们调查发现,经常到图书馆借阅传统文化类书籍的占11%,偶尔借阅的占64%,有25%的学生从不借阅此类书籍。

二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