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政治生态主要特征范文

政治生态主要特征范文

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政治生态主要特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政治生态主要特征

第1篇

【关键词】新写实主义;小说;叙事;还原生活原生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269-02

1989年大型文学期刊《钟山》第3期开辟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专栏,在“卷首语”中该刊写到:“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从这一期起,到1991年第三期,《钟山》共刊出了8期“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发表了刘恒,刘震云在内的27位作家的作品,“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名称也就被正式确定下来。

还原生活“原生态”是新写实主义小说在叙事上的显著特性。新写实主义小说家们借助于解构主义,对传统现实主义宏大叙事中的政治话语和形而上话语进行解构,建立了一种新的话语背景。在这种被淡化了的政治背景和“非典型”化的话语背景下,通过叙事视角的下沉,流水似的叙事结构,以及叙述者客观,自然而然的叙述行为建构了一种新的“原生态”的民间叙事的叙事模式。

一、解构:传统现实主义宏大叙事

夜上海论坛 (一)解构策略:悬置政治话语和形而上话语

夜上海论坛 解构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核心理论之一,它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和众多西方现代主义理论一起涌入中国。同时,结构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也出现了本土化和民族化的倾向,所以对于西方的典型的解构主义而言,中国式的解构主义具有非典型性,准确的说这种解构的特性应该一种解构的倾向。新写实小说家们也选择了解构主义,在作品中表现出了这种解构倾向,而这种解构的倾向则主要针对的是现实主义宏大叙事中霸道的话语机制――政治话语和形而上话语。

新写实主义小说的结构倾向体现为悬置式的解构,面对强大的政治话语和形而上话语,新写实主义小说的解构策略,不是颠覆,而是悬置,使政治和理想在文本中自然而然的淡化,不再受关注。这种悬置式的解构,不是激烈的对抗,不是尖锐的批判,而是不动声色的,润物细无声的消淡。但是消淡不等于消失,政治和理想并没有消失,只是被细碎繁琐的日常生活琐事所消解,不再是中心

夜上海论坛 (二)解构政治话语:“政治”边缘化,“生存”主旋律

新写实小说家首先对宏大叙事中的政治话语进行了解构,在新写实主义的小说中淡化了意识形态的色彩,不再以以“载道”为己任,而是把“生存”作为主旋律,表现的是杂乱无序,琐碎平凡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对生活细节做展览式的抒写,在只有“食”和“色”的生活中,我们已经完全找不到政治的影子。我们看到的只有小林家馊了的豆腐,印家厚无处安放的烦恼,都是生活的细枝末节。对于零碎小事的的选择,新写实主义小说家在无形中把红色的政治话语置于视野之外,红色的社会主义被灰色的生活所取代,政治不再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新写实小说家们借助于一系列的创作实践,悄悄的完成了对现实的“置换”,政治被了,剩下的只有小人物的油盐酱醋,吃喝拉撒。新写实的小说家们则在整个文本的勾勒上一层一层的涂抹小人物的原汁原味的生活灰色的颜料,直至政治被生活所淹没。

夜上海论坛 (三)消解形而上话语:集体想象的消失

刘震云说:“我写的就是生活本身。”“新写实这个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和50年代的现实主义相区别,50年代的现实主义实际上是浪漫主义,它描写的现实生活是不存在的……”在新写实小说家眼中理想主义被物质冲蚀的体无完肤,尤其是对于处在社会转型中的知识分子而言,理想越来越廉价,淡去了英雄情结。《一地鸡毛》中的小林调侃大学时候的自己也曾有着雄心壮志,只是现在却觉得“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狗屁,那是年轻时候的事,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的一辈子。”小林的理想是收拾完白菜,老婆能用微波炉再给他拷点鸡,让他喝瓶啤酒,他就没什么不满足了。小林的的精神特征带有鲜明的反精英,反崇高,反英雄主义,这在精神上无疑出现了“滑坡”,理想被鸡毛蒜皮的生活无端的消解了。

夜上海论坛 二、建构:“原生态”的“民间”叙事

夜上海论坛 (一)叙事视角下沉――小人物

新写实小说在叙事视角上钟爱小人物,尤其是来自于民间的有着灰色人生的小人物。这种小人物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也没有典型的事迹和突出的社会贡献,他们被淹没在上班,下班,吃饭,睡觉,老婆,孩子种种纷杂的琐事中。与过去现实主义宏大叙事中的“大写的人”相比,新写实小说中的“人”无疑变成了“小写的人”,甚至小到没有名字。《一地鸡毛》中的小林,我们连他的全名都不知道,“小林”算不上是一个名字,更像是一个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二)流水似的叙事结构

夜上海论坛 新写实小说在叙事结构上打散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情节链和因果链,抛弃了往常现实主义的那种贯穿于小说始终的中心情节,代之的是一些散在的琐碎的故事情节的乱序状态。新写实小说家们像拆散机器零件一样,将一个个情节和细节的单元铺排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重新架构。《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就呈现出十分典型的流水似的叙事结构。小说集中描述了主人公猫子在女朋友家的日常琐事,使读者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可触摸的现实感和逼真感,真切的感受到了自己置身其中的平常而凡俗的生活。

(三)自然而然的叙述行为

夜上海论坛 新写实小说选择了客观的自然而然的叙述方式,作家退出作品,作家只叙述故事,不在文本中发表意见,在价值上“中止判断”,在叙事态度上尽可能的保持冷静和客观。

夜上海论坛 《风景》中的七哥不择手段地极力改变自己的生存处境和社会地位,《不谈爱情》中的庄建非处于而非爱情娶了吉玲,诸如此类的叙述作者只承担叙述功能,不做任何价值评判,这种对于叙述人物和生活的不干预姿态,让读者们在“零情感”的叙事态度中,通过自身的思考去评判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生存价值。

三、生活“原生态”的叙事还原

夜上海论坛 新写实小说家们把还原生活“原生态”作为叙事上的出发点,不论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宏大叙事中话语机制的解构,还是对新的叙事规范的建立,其根本目的在于还原生活的“原生形态”,原汁原味的表现真实的生活。还原生活的“原生态”,“还原”其根本在于不拔高生活,也不贬低生活,生活中的人,生活中的事,按着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流程,进行如实的记录,对生活的琐事无任何附加条件的描写,追求生活细节的真实。

第2篇

【关键词】需求导向;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夜上海论坛 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对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的深化改革是进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发展大学英语特色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中课程体系构建是关键。高校在进行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时,要对上述大学英语教学构成内容给予充分考虑,才能构建出科学的、合理的、综合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较好的满足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及教育的需要。

一、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理论基础

夜上海论坛 首先,需求分析的课程体系构建理论。从20世纪中叶至今,需求分析在大学课程体系的设计及研究中从未间断,其同时也是进行语言教学课程设计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James D.Brown对需求分析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需求分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首要前提,在语言课程体系的设置及构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E.Olshtain[2]以及F.Dubin[3]也通过相应的教学实例对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大纲的步骤和基本原则进行了论述,对设置课程之前应进行充分的社会调查给予了重点强调,同时他们还认为分析社会对各门外语的相关需求情况、相关政治及文化等因素是进行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前提条件。因此,在进行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将需求分析的课程理论作为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指导,以提高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其次,多元生态化的课程体系构建理论。多元生态化的课程体系构建指的是以生态理念为依据,将课程的设置看成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全面的综合性整体,使各课程要素之间能够相互作用及相互依存,并使课程体系构建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以形成灵活的、平衡的、协调的、动态的课程体系。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构建理论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时候应对其科学有效的借鉴使用。在构建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时,各个高校应全面考虑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生及社会的需求、学生语言知识水平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以发挥出多元生态化的课程体系构建理论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中的价值。

二、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主要特征

第一,学生实际需求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模块化和阶段化的特征。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要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前提,其课程体系构建应包括学生应达到的英语水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及学生语言技能不足的改进等。进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时候,应首先关注学生语言能力以及基础知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因为语言能力是学生进行后续英语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在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中,还应以学生英语的语言能力发展需要为依据,构建出基础阶段以及提高阶段的课程群。

夜上海论坛 第二,学生实际需求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特征。从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来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需要对不同专业、兴趣、水平的学生的需求进行全面的考虑,才能体现多元生态化以及个性化的课程体系特征,从而满足不同专业的英语需要,贯彻落实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为大学进行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教育及培养提供理论支撑。

三、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有效策略

夜上海论坛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要能充分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考虑到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大学英语个性化与多元化的需要。大学英语的课程体系要较好的满足英语教学的需要,就一定要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课程系统,才能适应社会需求、教学需求不断的变化及发展。因此,采取有效策略对需求导向的多元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进行有效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有效策略主要有:

(一)结合自身实际英语教学现状进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重构。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多元化以及个性化等特征都要求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重构要结合高校自身的教学现状,如目前的英语教学情况、各个专业对英语知识水平的要求、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等各种因素都进行充分考虑,才能构建出以需求导向为前提的、科学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及质量。

夜上海论坛 (二)设置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要尽可能的全面、系统,并贯彻好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特征。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除了要包括英语的听、说、读、写等课程以外,还要包括英语基础知识课群、英语文化课课群以及实用英语知识课群等,英语基础知识课群应包括英语语法、英语语音、英语听说等课程模块,英语文化课课群要包括欧洲文化以及英美文化等课程模块,实用英语知识课群要涉及到求职英语、雅思英语、商务英语以及考研英语等课程模块。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学生不同的英语知识需求,贯彻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及特征,从而为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保障。

总而言之,要构建起全面、科学的以需求导向为基础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就要结合高校发展实际对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主要特征、理论基础以及构建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创新,并将其有效的落实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实践中,以顺应大学英语教育个性化以及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实现需求导向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目的,培养出更多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英语专业人才。

作者简介:拓葳(1981.7-),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第二外语习得,工作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第3篇

夜上海论坛乡土的被抛弃和被遗忘,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诸多两难性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乡土意识的丧失和社会基层的碎片化,使我们陷入都市与乡村、传统与现实的断裂和撕扯,以及单向度生活的无助之中。一方面是城市生活的局促、紧张,以及严重的雾霾等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是乡村的寂寥和荒芜。据报道,在2000年至2010年这十年间,中国消失的自然村高达90万个。更为严重和难以面对的,是老人的孤独死亡和自杀率上升。

夜上海论坛 西方的近代工业史、城市发展史,作为他山之石,可以是我们思考社会发展道路的一种借鉴。在近代西方,单一的城市化是片面化的发展观和理性主义文化的体现。在这样一种社会逻辑中,似乎城市的就是文明的和科学的,而乡土的就是未开化的,甚至是野蛮的。但在经历过短暂的城市化狂潮之后,二十世纪下半期,西方出现了迅速的逆城市化。由于交通拥挤、污染严重和犯罪增长等城市病日趋严重,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和农村流动,市区“空心化”。以人口集中和工业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绿色政治运动和乡村保护运动,成为对城市化和工业主义的直接对抗。今天,我国的城镇化和现代化方兴未艾,如何避免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避免城乡二元化,以及避免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出现的严重的社会问题,的确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

夜上海论坛 一个必然的逻辑结论是回归乡土,也就是切实把工业与自然、城市与乡村统一起来。首先是观念的变革。在社会发展方向的定位和社会制度顶层的设计中,要重新认识发展的真正意义,树立科学与人文、传统与现实统一的发展观。在个体日常生活的层面上,要着力培育和践履科学而健康的价值观,强调个人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类未来的责任。重塑乡土意识和家园意识,无疑为新的价值和文化的培育,提供了厚实而开阔的话语空间。其次,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真正认识和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建设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是更加贴近自然和乡土的,生态经济和绿色产业的优先发展是乡土回归的直接道路。最后,充分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投身乡村的守护和建设。这里,政府的意志和责任无疑是很重要的,政府可以用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机制,有序引导资本和企业到广大的农村来,引导它们为乡土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政府也有必要引导大量新生的社会组织,投身乡土社会的建设和治理。

第4篇

夜上海论坛 这次高管层亮相,是在4月初乐视4k生态系统(Le4K)会上。在此之前,乐视内部,从上至下,已经开始了“双组织”的组织架构变革。彼时,超级电视在全行业已经连续3个月保持线上销量排名第一。在乐视官方看来,以互联网模式重新定义电视,正在“由厂商向用户蔓延”。

夜上海论坛 “乐视打造的是一个生态型的业务链和生态型的系统。生态型的业务的确需要生态型的组织。”乐视网创始人、董事长贾跃亭这样说。

“星期天会议”应该算是乐视此次组织变革的试水。

夜上海论坛 去年年底《IT经理世界》杂志深度采访乐视公司时了解到,在贾跃亭的要求下,每个星期天是乐视内部新增的管理层会议,雷打不动,乐视旗下各个业务板块的副总级别高管一共20多人,在宏城鑫泰17层与贾跃亭一起开会。“(大家)坐到一起讨论一个产品的细节,这在其他任何公司都是很少见的。”贾曾这样说。

夜上海论坛 如果说“星期天会议”还完全是靠贾跃亭的个人意志,推动乐视内部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协同合作的话,那么“双组织”管理架构的调整,则是用制度落实乐视已经在重构中的组织管理关系。

夜上海论坛 外界看到的,是一场自上而下的乐视内部“”,统一思想。

夜上海论坛 先是今年年初在《2014新年贾跃亭致员工信》里,贾明确表态,希望今年是“协同年”,“协同产生聚变,聚变形成核爆”,首次对内对外明确提出,“生态型业务就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生态型组织”,“打造生态型组织,最重要的是扁平化和网格化“。

在今年3月份乐视总监大会上,贾跃亭继续给乐视中层管理人员“洗脑”:

过去我们虽然在做生态型的业务,组织结构却是专业化分工的,这导致各块业务链条上的同学对乐视生态只是管中窥豹,且不说是否具有协同意识,单纯从操作层面就不具备可行性。当然,还有更加不能容忍的山头主义,办公室政治,部门墙等现象,这些都是严重影响我们前进的桎梏。

也正是在这次大会上,贾跃亭明确提出,乐视“将建立两套并行的组织架构”,即管理型组织架构与项目型组织架构。

第5篇

回顾我国发展区域旅游合作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区域旅游合作的创议期;二是20世纪90年代,区域旅游合作的推广与反思期;三是当前新一轮区域旅游合作的兴起期。纵观旅游区域合作的历史脉络,到底是基于哪方面的因素才能促进区域旅游合作成功呢?这就是缘板理论。

缘板理论中的缘是指山缘、水缘、地缘、人缘、文缘。用新的视角予以观察,即山脉、水脉、地脉、人脉、文脉,即“缘5理论”。山脉、水脉、地脉是自然地理概念,很容易被人理解,而人脉是指基于自古以来社会生产、生活等社会联系基础上形成的人际交往关系和交往氛围。对于“文脉”的概念。著名旅游地理学家陈传康最早下过一个经典定义,他认为“所谓文脉,是指旅游点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也包括当地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因而是一种综合性的、地域性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的四维时空组合”。所谓板,是指经济板平化和经济板块化两个方面,即“板二理论”,其涵义是基于某个区域有着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由此而产生的作物布局、品种适应和耕作习惯,有着传统的贸易往来和物资集散的渠道及由此达到经济地理条件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趋同,城乡结构、城乡居民规模比例类似、城市化水平相当、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相当、经济发展模式趋同。缘板理论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更是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一、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夜上海论坛 1、地形和地质

夜上海论坛 地形和地质决定景观的地表形态与结构。不同的地形可以提供不同的野外旅游活动场所,它们各自有独特的性质和形态。例如,石灰岩洞穴提供了进行探险的场所和形态美,石质山峰提供了人们进行攀登活动的场所,侵蚀丘陵地形提供了观赏风景的场所和各种不同的形态等等。

地形是由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内力作用指大地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对地壳的作用,主要由这种作用所形成的地形为内力地形。外力作用指大气、水和生物等对地球表面进行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的作用。在内力地形基础上,通过特别突出的外力作用进一步塑造所形成的地形为外力地形。

夜上海论坛 陆地上的主要内力地形包括山脉、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陆地上的主要外力地形包括喀斯特地形、沙漠地形和风蚀地形、黄土地形、丹霞侵蚀地形、冰川地形等。

夜上海论坛 地形所以能具有旅游魅力,一是它们的相对高度引人入胜,二是变化万千的形态体现出自然美,三是与其他景观要素相配合可构成不同风格的多种景色。

最重要的旅游地形有:

山地和丘陵

峡谷

夜上海论坛 高原、平原和盆地

沙漠、风蚀地形和黄土地形

2、地貌

夜上海论坛 流水地貌: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准平原与山麓面。

岩溶(喀斯特)地貌:岩溶作用;岩溶地貌;岩溶地貌地带性。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风沙作用;风沙地貌;黄土与黄土地貌。

3、气候

与旅游需求有关的气候特征是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享受度假期间考虑的一个因素,旅游者总希望气候条件使他们感到舒适或比较舒适。主要有:

阳光、气温和相对湿度

降水量和降水季节

云量

大气中的水分:大气湿度;蒸发;凝结;水汽的凝结现象;大气降水。

天气

4、海水、陆地水

河流和湖泊是陆地水的主要形态,在旅游景观构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其最活跃的要素之一。

海水的运动:潮汐与潮流;海洋中的波浪;洋流;水团运动。

海岸与海底:海岸地貌;海岸分类;海底地貌;海底沉积物。

夜上海论坛 河流:河流、水系和流域;水情要素;河川径流。

地下水

湖泊与沼泽

冰川

夜上海论坛 5、自然植被和野生动物

自然植被和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共同存在于一定的生态系统中。从世界规模来看,从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和热带沙漠到高纬度地区的苔原,存在着各种各样呈地带性分布的生态系统,它们的植被类型和野生动物群各不相同。这些植被和野生动物与生态系统中的非生命环境,特别是气候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

种群和生物群落

夜上海论坛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

陆地生态系统

夜上海论坛 水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夜上海论坛 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6、地域分异、自然区划和土地类型

地域分异规律:景观及其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全球性和全大陆、区域性、中尺度、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夜上海论坛 自然区划:主要是我国的自然区域的划分

土地的分级、分类:土地的分级和分类;土地的评价

土地结构

7、人类的存在及其活动

在地球表面,许多自然植被已经由于农业、林业和牧业活动而被改变,都处于人为因素的影响之下。从英国低地以篱笆封闭起来的小田园景观,到中国黄土高原的梯田化山坡,到北美洲湿润草原巨大的开阔景观等,这些由于人类与土地自然特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景观,各自有不同的规模。

夜上海论坛 二、社会政治法律环境因素

夜上海论坛 政治环境是指制约和影响旅游经济一体化的各种政治要素及其运行所形成的环境,它包括五个方面:国家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政治性团体、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政治气氛、政治倾向、政治热情、政治思想等。

法律环境是指制约和影响旅游经济一体化的相关的社会法律系统,包括国家的法律规范,国家司法与执法机关,人们的法律意识等。

政治与法律环境对旅游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一般来说,国家政治稳定,政策明确连续,社会政治气氛宽松,政治清明,法律廉明,就有利于旅游经济一体化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经济环境要素是指构成我们生存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经济政策。它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政策等方面。

社会经济结构又称国民经济结构,在社会经济中通常是指一个市场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以及所有制结构等,其中产业结构最为关键。

夜上海论坛 经济发展水平通常是指一个市场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达到的水准。主要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国民收入、经济发展与增长速度等,我们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可以预见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经济政策是指由国家制定的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目标,及为达到经济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战略和策略。包括全国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分配政策、价格政策、贸易政策、劳动工资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

四、交通环境因素

高速公路

一般公路

站场建设

港航码头

地方铁路

第6篇

【关键词】 缘板 缘板理论 区域经济

夜上海论坛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十一五”的一项重要任务。旅游经济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区域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必然实行区域旅游合作。区域旅游合作是指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

夜上海论坛 回顾我国发展区域旅游合作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区域旅游合作的创议期;二是20世纪90年代,区域旅游合作的推广与反思期;三是当前新一轮区域旅游合作的兴起期。纵观旅游区域合作的历史脉络,到底是基于哪方面的因素才能促进区域旅游合作成功呢?这就是缘板理论。

缘板理论中的缘是指山缘、水缘、地缘、人缘、文缘。用新的视角予以观察,即山脉、水脉、地脉、人脉、文脉,即“缘5理论”。山脉、水脉、地脉是自然地理概念,很容易被人理解,而人脉是指基于自古以来社会生产、生活等社会联系基础上形成的人际交往关系和交往氛围。对于“文脉”的概念。著名旅游地理学家陈传康最早下过一个经典定义,他认为“所谓文脉,是指旅游点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也包括当地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因而是一种综合性的、地域性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的四维时空组合”。wwW.133229.cOm所谓板,是指经济板平化和经济板块化两个方面,即“板二理论”,其涵义是基于某个区域有着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由此而产生的作物布局、品种适应和耕作习惯,有着传统的贸易往来和物资集散的渠道及由此达到经济地理条件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趋同,城乡结构、城乡居民规模比例类似、城市化水平相当、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相当、经济发展模式趋同。缘板理论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更是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夜上海论坛 一、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1、地形和地质

地形和地质决定景观的地表形态与结构。不同的地形可以提供不同的野外旅游活动场所,它们各自有独特的性质和形态。例如,石灰岩洞穴提供了进行探险的场所和形态美,石质山峰提供了人们进行攀登活动的场所,侵蚀丘陵地形提供了观赏风景的场所和各种不同的形态等等。

夜上海论坛 地形是由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内力作用指大地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对地壳的作用,主要由这种作用所形成的地形为内力地形。外力作用指大气、水和生物等对地球表面进行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的作用。在内力地形基础上,通过特别突出的外力作用进一步塑造所形成的地形为外力地形。

陆地上的主要内力地形包括山脉、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陆地上的主要外力地形包括喀斯特地形、沙漠地形和风蚀地形、黄土地形、丹霞侵蚀地形、冰川地形等。

夜上海论坛 地形所以能具有旅游魅力,一是它们的相对高度引人入胜,二是变化万千的形态体现出自然美,三是与其他景观要素相配合可构成不同风格的多种景色。

最重要的旅游地形有:

山地和丘陵

峡谷

夜上海论坛 高原、平原和盆地

沙漠、风蚀地形和黄土地形

2、地貌

流水地貌: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准平原与山麓面。

岩溶(喀斯特)地貌:岩溶作用;岩溶地貌;岩溶地貌地带性。

夜上海论坛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风沙作用;风沙地貌;黄土与黄土地貌。

3、气候

与旅游需求有关的气候特征是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享受度假期间考虑的一个因素,旅游者总希望气候条件使他们感到舒适或比较舒适。主要有:

阳光、气温和相对湿度

降水量和降水季节

云量

大气中的水分:大气湿度;蒸发;凝结;水汽的凝结现象;大气降水。

天气

4、海水、陆地水

河流和湖泊是陆地水的主要形态,在旅游景观构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其最活跃的要素之一。

夜上海论坛 海水的运动:潮汐与潮流;海洋中的波浪;洋流;水团运动。

夜上海论坛 海岸与海底:海岸地貌;海岸分类;海底地貌;海底沉积物。

河流:河流、水系和流域;水情要素;河川径流。

地下水

湖泊与沼泽

冰川

5、自然植被和野生动物

夜上海论坛 自然植被和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共同存在于一定的生态系统中。从世界规模来看,从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和热带沙漠到高纬度地区的苔原,存在着各种各样呈地带性分布的生态系统,它们的植被类型和野生动物群各不相同。这些植被和野生动物与生态系统中的非生命环境,特别是气候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

种群和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

陆地生态系统

夜上海论坛 水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6、地域分异、自然区划和土地类型

地域分异规律:景观及其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全球性和全大陆、区域性、中尺度、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自然区划:主要是我国的自然区域的划分

土地的分级、分类:土地的分级和分类;土地的评价

土地结构

7、人类的存在及其活动

夜上海论坛 在地球表面,许多自然植被已经由于农业、林业和牧业活动而被改变,都处于人为因素的影响之下。从英国低地以篱笆封闭起来的小田园景观,到中国黄土高原的梯田化山坡,到北美洲湿润草原巨大的开阔景观等,这些由于人类与土地自然特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景观,各自有不同的规模。

二、社会政治法律环境因素

政治环境是指制约和影响旅游经济一体化的各种政治要素及其运行所形成的环境,它包括五个方面:国家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政治性团体、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政治气氛、政治倾向、政治热情、政治思想等。

法律环境是指制约和影响旅游经济一体化的相关的社会法律系统,包括国家的法律规范,国家司法与执法机关,人们的法律意识等。

政治与法律环境对旅游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一般来说,国家政治稳定,政策明确连续,社会政治气氛宽松,政治清明,法律廉明,就有利于旅游经济一体化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经济环境要素是指构成我们生存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经济政策。它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政策等方面。

社会经济结构又称国民经济结构,在社会经济中通常是指一个市场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以及所有制结构等,其中产业结构最为关键。

经济发展水平通常是指一个市场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达到的水准。主要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国民收入、经济发展与增长速度等,我们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可以预见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经济政策是指由国家制定的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目标,及为达到经济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战略和策略。包括全国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分配政策、价格政策、贸易政策、劳动工资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

四、交通环境因素

高速公路

一般公路

站场建设

港航码头

地方铁路

以上就是区域旅游经济基础理论“缘板5+2学说”的整体构件。从上个世纪80年展到今天,基于缘板理论,全国各地在发展“大旅游”的思想指导下,许多地方主动出击,打破地域界限,与周边地区共同构建起多层次、逐步逐级推进的旅游圈层,以实现在旅游资源、市场、产品、信息、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互补与分工合作,从昔日的“武汉大旅游圈”、“黄山大旅游圈”、“环渤海旅游圈”、“泛珠江三角洲”、“大湘西”再到今天引领一体化的“长三角”、“晋冀鲁豫经济协作区”,使区域旅游经济合作已驶入历史发展的快车道。

缘板理论坚持用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民族、文化等宽广的社会视角去观察旅游,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丰富和发展了旅游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参考文献】

[1] 厉新建等:旅游经济学--理论与发展[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2] 魏小安等: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夜上海论坛 [3] 罗明义:国际旅游发展导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夜上海论坛 [4] 庄志民:旅游经济文化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夜上海论坛 [5] 保继刚等: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科学出版社,1998

[6] 吴必虎: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0

夜上海论坛 [7] 宁泽群:旅游经济、产业与政策[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8] 张河清:区域民族旅游开发导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6月版

第7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公众参与 维护 环境安全 重要性 现实意义

夜上海论坛 一、公众参与的内涵及形式

夜上海论坛 “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从社会学角度讲,是指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我国开展公众参与的历史虽然不长,但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对公众参与已越来越重视,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与环境安全有关的各种活动。公众的范围包括普通群众、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除政府的行政行为和企业的环境安全责任行为以外,其他所有环境安全行为均可认为是公众参与行为。公众参与环境安全的形式主要有2种:(1) 加强自身修养,规范自身行为,自觉地将环境安全思想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2) 影响和督促他人加强环境安全的行为和意识。

二、什么是环境安全

1.环境安全的概念和含义:国际上,自然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对环境安全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定义,见之于法律和政策文件的环境安全,主要有两种。一是 environmental safety;二是environmental security。这两者在英文中既有联系,也有很大的差别。下面着重介绍三种环境安全概念。

夜上海论坛 第一种安全(safety),主要是对人体健康(或卫生,health)和生产技术活动而言,主要指对人的健康没有危险、危害、损害、麻烦、干扰等有害影响,常见的有生产安全、劳动安全、卫生(健康)安全、安全生产、安全使用、安全技术、安全标准、安全产品、安全设施等,这类安全问题简称为生产技术性的安全问题。第二种安全(security),主要是对人为暴力活动、军事活动、间谍活动、外交活动等社会性、政治性活动以及社会治安与国际和平而言,主要指对国际和平、国家主权、国家治安和社会管理秩序没有危险、危害、损害、麻烦、干扰等有害影响,常见的有社会安全、国家安全、国际安全等,这类安全问题简称为社会政治性的安全问题。第三种安全,即兼顾上述两种安全的综合性安全或广义的安全。广义的环境安全是指人类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处于一种不受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安全状态,或者说国家和世界处于一种不受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和危害的良好状态。事实上,技术性的安全概念和政治性的安全概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基于环境问题的安全,都以环境资源作为介质或都直接指向地球环境和大自然,因而很难将这两者截然分开。例如,根据美国的《环境安全规划》,环境安全(Security)包括污染预防、技术、安全(safety)和职业卫生、自然保育(conservation)、符合法律、净化、爆炸安全(safety)以及害虫管理等8个主要因素。因此,在研究社会政治性的国家环境安全问题时,往往离不开生产技术性的环境安全问题,生产技术性的环境安全是基础,社会政治性的环境安全是前者的进一步发展和综合,后者是前者严重化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后者包括前者。

夜上海论坛 2.环境安全的内容定义:环境安全最根本的内容是国家对关键资源的支配和控制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是指主权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着眼于国家环境权益目标,采取各种措施保障环境状况和环境利益不受外部和内部的威胁而保持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一种状态,能够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国民的生存繁衍和富裕起到维持和促进的作用,预防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冲突或战争,而不产生危害和负面影响。国家环境安全具体表现为环境的各要素保持完整和完备,国家环境主权独立,国家支柱产业竞争力增强,资源、能源供应得到有效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经受国内外动荡的冲击。国家环境安全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控制的主题是谁;②什么是关键的资源;③控制的范围和程度。按照其包括的内容可分为国家生态安全、国家环境权益安全和国家环保产业安全。其中生态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中心,环境权益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基础环节,而环保产业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经济内容。

夜上海论坛 三、我国的环境安全现状

第8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公众参与 维护 环境安全 重要性 现实意义

一、公众参与的内涵及形式

“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从社会学角度讲,是指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我国开展公众参与的历史虽然不长,但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对公众参与已越来越重视,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与环境安全有关的各种活动。公众的范围包括普通群众、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除政府的行政行为和企业的环境安全责任行为以外,其他所有环境安全行为均可认为是公众参与行为。公众参与环境安全的形式主要有2种:(1) 加强自身修养,规范自身行为,自觉地将环境安全思想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2) 影响和督促他人加强环境安全的行为和意识。

夜上海论坛 二、什么是环境安全

夜上海论坛 1.环境安全的概念和含义:国际上,自然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对环境安全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定义,见之于法律和政策文件的环境安全,主要有两种。一是 environmental safety;二是environmental security。这两者在英文中既有联系,也有很大的差别。下面着重介绍三种环境安全概念。

第一种安全(safety),主要是对人体健康(或卫生,health)和生产技术活动而言,主要指对人的健康没有危险、危害、损害、麻烦、干扰等有害影响,常见的有生产安全、劳动安全、卫生(健康)安全、安全生产、安全使用、安全技术、安全标准、安全产品、安全设施等,这类安全问题简称为生产技术性的安全问题。第二种安全(security),主要是对人为暴力活动、军事活动、间谍活动、外交活动等社会性、政治性活动以及社会治安与国际和平而言,主要指对国际和平、国家主权、国家治安和社会管理秩序没有危险、危害、损害、麻烦、干扰等有害影响,常见的有社会安全、国家安全、国际安全等,这类安全问题简称为社会政治性的安全问题。第三种安全,即兼顾上述两种安全的综合性安全或广义的安全。广义的环境安全是指人类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处于一种不受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安全状态,或者说国家和世界处于一种不受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和危害的良好状态。事实上,技术性的安全概念和政治性的安全概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基于环境问题的安全,都以环境资源作为介质或都直接指向地球环境和大自然,因而很难将这两者截然分开。例如,根据美国的《环境安全规划》,环境安全(Security)包括污染预防、技术、安全(safety)和职业卫生、自然保育(conservation)、符合法律、净化、爆炸安全(safety)以及害虫管理等8个主要因素。因此,在研究社会政治性的国家环境安全问题时,往往离不开生产技术性的环境安全问题,生产技术性的环境安全是基础,社会政治性的环境安全是前者的进一步发展和综合,后者是前者严重化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后者包括前者。

夜上海论坛 2.环境安全的内容定义:环境安全最根本的内容是国家对关键资源的支配和控制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是指主权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着眼于国家环境权益目标,采取各种措施保障环境状况和环境利益不受外部和内部的威胁而保持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一种状态,能够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国民的生存繁衍和富裕起到维持和促进的作用,预防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冲突或战争,而不产生危害和负面影响。国家环境安全具体表现为环境的各要素保持完整和完备,国家环境主权独立,国家支柱产业竞争力增强,资源、能源供应得到有效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经受国内外动荡的冲击。国家环境安全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控制的主题是谁;②什么是关键的资源;③控制的范围和程度。按照其包括的内容可分为国家生态安全、国家环境权益安全和国家环保产业安全。其中生态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中心,环境权益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基础环节,而环保产业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经济内容。

三、我国的环境安全现状

第9篇

建成创新型经济与消费型经济

经济现代化一马当先既是追赶型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特征。苏南区域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了强大的加工制造能力,一直以生产型经济著称。对此,苏南经济发展必须转型,实现两大转变:

实现从苏南制造向苏南创造转变。“制造”是“我有人也有”;“创造”是“人无我有”,苏南制造是向土地、劳动力等低级要素要效益,苏南创造则是向管理与技术等高级要素要效益,从而减轻发展对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压力。今天,苏南大量的加工制造业正在向中西部转移,倒逼着苏南创新型企业的培育与成长,并使得苏南的经济现代化不得不去寻找内生动力。苏南得以冠名为国家级“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实际上一方面肩负的是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输出传统产能的地区均衡发展职能,同时也担当起创新技术以及创造现代产业的先导示范职能。在产业发展机制上,实现接受转移型的依赖路径向自主创新型的独立路径转变,则是从苏南制造迈向苏南创造的逻辑结果,也部分地为现代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

从单向追赶生产型经济转向生产型与消费型经济双重追赶。苏南过去实际做的是“生产一边倒”的事,与之相关联的是“出口导向型”模式的过度使用。生产型经济决非等于经济现代化。在今天外需不振、明天内需为主的总趋势下,单纯的生产型经济不可持续。从供给角度看,即使苏南现代化促使苏南从生产型经济转向创新型经济,同样也要充分考虑发展民生型服务业,通过再分配机制来提高苏南居民的消费者利益与社会福利水平。推进苏南从生产型经济向消费型经济转变,无论是政府的执政理念,还是居民的生活方式,都要经历颠覆式的变化,彻底放弃“生产中心主义”,建立以消费为导向的“消费型”社会,这样才能提升人民群众对现代化的切身感受。

夜上海论坛 实现城乡一体化与城乡等值化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愿景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夜上海论坛 形成布局合理的城乡一体化空间形态格局。苏南的五大城市将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空间依托,各项基础设施完善,科教文化发达;苏南的乡村则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基地,绿色、宁静和恬适是其本色。位于五大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集镇则把城市与农村有机地联接起来,承担起农民市民化、生活城市化的重要功能。大城市、集镇、乡村各具特点、互相衬托,又都同时具有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城镇化社会为主要特征,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格局。

形成城乡等值的现代文明生活。苏南的未来将呈现城市与乡村共享现代城市文明、共享基本公共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发展格局。“城乡等值化”是其目标模式,就是实现“农村与城市生活不同形态但等值”。让农民在工作条件、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居住环境、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交通等生活质量方面与城市等值。在“城乡等值化”的理念下,未来的苏南地区城市生活作为一种现代性在城市、集镇与乡村普及。因此,这也将使苏南的城镇化主要以农民生活方式的市民化为主要内容,农民不用进入城市就享受现代城市生活方式,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提升民生幸福与社会公平

在社会发展方面,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将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并实现共同富裕,必然在民生幸福与社会公平正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满意度全面增强。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苏南地区的幸福指数。通过发展生产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过去30多年苏南的发展,在人民群众的低层次的物质生活需求方面,或者说生存需求方面,包括衣食住行等,都得到了满足。今后七八年的发展到2020年,要从满足生存向提升幸福转变,每一个人都能在平等自由的环境下得到全面发展,增进幸福感。

维护社会公平,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民本归宿。社会大众的“公正”理想和价值得到确立、公平竞争的制度和程序得到建立,全社会“公平”、“公正”的社会信仰得到树立,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保障,真正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人有所保。

实现环境美化与生态宜居

夜上海论坛 苏南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由于追求GDP量的扩张,经济活动中难免忽视了环境成本因素,向环境索取过多,或者说环境的经济“外部效应”被苏南过度地利用了。在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过程中,面对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必然把环境美化、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可以预见,未来的苏南,生态宜居将成为核心价值,“精明增长”将成为共同追求。“精明增长”是控制城区过度蔓延从而保护农地、保护环境、繁荣经济、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经济增长模式。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苏南地区处处成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提升民主法治与人的现代化水平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在民主法治与人的现代化的愿景主要表现在:

夜上海论坛 政治文明与社会法治水平空前提高,苏南区域现代化不仅仅包含经济强国、生活改善,而且也包涵人们经济、社会、政治活动的法治化、民主化,也就是政治文明。公共权力将会依法规范化,政府依法行政得到加强,人民群众的各种权益有效保障。政治生活的民主参与不断扩大,民主决策机制空前健全,特别是基层民主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广大人民群众有多种渠道参与管理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得到确立,全社会的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进一步实现。

第10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理论演进;哲学分析

夜上海论坛 一、引言

如果以熊彼特在1920年代提出的创新概念作为创新科学化的起点,在短短的80多年历程中,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壮观的知识图景。新体系、新视角、新领域层出不穷,以至于如何揭示各种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廓清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的基本架构,加快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的进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发展趋势,成为目前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技术创新活动是在特定的文化价值准则和体制内进行的,技术创新理论的演进是多种文化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定形态的技术创新理论总是在该时期主流观念中获得理论支持。其中,哲学作为对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解释,总是以其特有的学术特性和深刻内涵,能够在研究方法和分析视角方面提供有力的诠释工具。从某种意义而言,技术创新作为一门实证性科学,为哲学理论提供了实证研究的对象和理论校验的素材,而哲学理论的发展也为观察和理解技术创新活动准备了分析视角和思辨知识。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技术创新理论获得了理论上的合法性论证并因而在实践中更具有发展的冲力,技术创新哲学也获得了经验上的普适性支持。因此,从哲学方法及技术创新理论演进的互动过程进行考察,西方技术创新思想的发展呈现出清晰的脉络。目前,哲学层面的研究处于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边缘。从哲学视野反思技术创新,就是要对各有差异的技术创新实践中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从中揭示技术创新的本质规定,揭示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揭示影响和制约技术创新活动的根本因素,从而为技术创新实践提供方法论指导。

夜上海论坛 二、有关文献回顾

从目前文献看,技术创新与哲学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近年来得到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出现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1)从技术创新的方法论角度出发,陈杰通过对马克思科学哲学的存在性、特征性和应用性问题的研究、阐述,论证了科学哲学能够对创新理论研究进行理论支持这一基本观点。匡勇兵从哲学的角度来解读“创新”:它是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它是积极能动的过程;它在实践中体现矛盾问题的精髓和真理性。哲学与创新紧密相连,所以要用哲学来指导“创新”,以便早日实现构建创新型国家的目的。(2)从技术创新的主体角度出发,柳洲、陈士俊、王梅认为,技术是一个与社会紧密相关的复杂系统,在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硬件、软件、协同件和人的非线性作用,技术活动系统表现出实践性、人本性和系统性等特性。相应的,在以技术活动系统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应当“以人为本”,注重管理对象的系统性、实践性;同时,通过灵活的组织管理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建设,在技术战略和市场战略联合高度协同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创新。吴跃平提出了一个理解和描述各种传统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传统。认为技术传统构成我们人类的生存方式。在我们生存方式的构成中技术传统不仅是一个技能共同体,而且还是生存共同体,它所完成的是文明的伦理功能,是支撑德性社会的世俗基础,考察技术传统能够给知识、技术、世界、生存等概念带来富有意义的变化。(3)从技术创新的价值角度出发,夏保华指出,技术创新的性质是技术与社会的相互的创造性塑造。赵建军批判了自马尔库塞以来的技术理性概念,指出未来技术理性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发展理性。(4)其他的一些观点,李兆友教授的著作《技术创新论——哲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则是从哲学的视角研究技术创新的一种有益尝试的专著,提出了技术创新本质论、技术创新活动论、技术创新能力论等观点。谢友才、胡汉辉对技术产业标准进行了哲学解析,提出企业技术创新应当遵循其客观性和主体性,应当重视对路径锁定的突破,对标准重新组合。

上述文献从多个角度就哲学与技术创新关系开展研究,提出了一些十分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和观点。但我们梳理这些文献后不难发现,大部分研究是截面的、横向的,对技术创新理论发展演进与同时代西方哲学嬗变关系进行纵向、演进的理论分析仍然是比较缺乏的。本文试图从西方哲学发展的主要脉络出发,来尝试探讨技术创新理论诞生以来的历史演变的哲学基础。

三、逻辑实证主义哲学背景下的技术创新理论的伟大起步——技术工具为主要特征

1920年代以来,逻辑实证主义逐步发展成影响最大的一种科学主义流派,以后在它的基础上又相继出现了逻辑实用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学派等流派。逻辑实证主义的倡导者力图实现一切科学的大统一,把实证主义经验论传统与对科学理论的严格的逻辑分析结合起来,从而建立起“科学的哲学”。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哲学不应过问经验以外的问题,只有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科学命题。从实质上看,逻辑实证主义强调经验分析,强调“科学的统一”,符合现代科学发展一体化的趋向。逻辑实证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直至1930至1940年代。如果我们把该时期的经济增长发展的方式、哲学发展的趋向和技术创新理论的基本特征比较起来看,就会发现这三者之间的密切关联。1950年代是战后经济恢复期,整个消费市场供不应求,因此技术是从科技发展开始,是一种技术导向的、线形的、自发的过程,市场只是被动地接受技术成果,表现为技术推动过程;在196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供求日渐平衡,营销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市场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技术创新成为一个市场拉动过程。无论是技术推动还是市场拉动,技术创新的线形特点体现得十分明显。无论技术推动还是市场拉动,技术创新的需求影响因素比较单纯,技术还没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种背景下,社会生产方式的特殊需求以及科学主义哲学的合理性论证,该时期的创新理论中的物本主义特征就是合乎逻辑的了,于是技术创新理论在人类经济社会中诞生了:(1)熊彼特首先提出了技术创新概念。1920年代,熊彼特将创新分为:开发新的产品;采取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创造原材料的新供应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这种创新观十分明显是基于企业经营全过程解构后的提升和改进;(2)Mes-thene认为技术是为了实践目的的知识组织;(3)Kline和Kash指出技术是人类创造的用它来完成而没有它就不能完成任务的系统;(4)Void认为技术是为达到特殊目的显示于物理对象和组织形式中、基于知识应用的系统。上述理论都将技术创新作为典型工具论,明显地反映了当时西方主流哲学的影响。在大规模生产时期,效率成为首要目标——不仅合法,而且合乎理性和道德——科学主义哲学观已经论证了其合理性。在此种情形下,对于一项为了获得潜在的市场效率,实现新的生产要素组合,创造新的商业价值的技术创新,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得到认可。

夜上海论坛 在这个时期,技术创新注重技术知识、规律的运用,技术被看成是“人造物或知识系统”,技术的效用(使用价值)是独立于社会语境的中性物。尽管技术创新理论者也谈论技术的社会、政治及文化的影响与作用,但是他们认为在政治或社会价值被附加于某项技术之前,技术始终是中性的,是由人类理性追求的不受时空和环境制约的知识。创新者和企业家单纯地从提高生产效率出发,都属于线形模式,是内在逻辑实证主义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典型反映。这类技术观受到了包括技术实体论在内的其他观点的批判。这个时期技术创新理论片面地把技术所具有的多种属性归约为单一的、中性的和目的性的工具,无视技术质的复杂性、社会性,无疑是片面的。同时,虽然技术实体论和技术的社会批判论等对其批判和反思,认为技术是在其中人与非生物发生各种各样关系的生活形式,是在人类一切活动领域理性达到并且(在特定发展阶段)具有绝对效率的所有方法,对技术创新理论发展有着建设性的作用,但是,把技术看成某种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则是严重忽视了技术的工具属性,这也是十分错误的。

夜上海论坛 四、结构主义哲学背景下的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高峰——系统综合为主要特征

夜上海论坛 196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结构主义哲学。结构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存在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总和就是结构,结构是按一定组合规则构成的整体,可以自我调节,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结构中各个部分可按一定的规则转换。无所谓进化发展。结构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1)整体性才能说明各个构成部分的本性及其真正的意义;(2)强调深层结构,认为只有把握了深层结构,才能把握现象后面的本质;(3)强调结构的客观性,认为一切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性质和意义都是由结构“命定”的,强调结构是具有自调性的有机整体。与此同时,世界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自然科学经历了由原子主义研究方法向系统一结构方法的转变,采用客观主义立场和系统一结构方法,将研究对象模型化、程序化、数学化,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拓扑学等模式使知识形式化。结构主义与技术创新开始较长时期的互动。这一阶段技术创新理论与哲学之间的联系主要有:

到了19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通货膨胀和需求饱和给企业造成变革的压力,技术创新逐渐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条件。线形模式已显得过分简单,无法描述实际生活中成功的科技创新活动。实践表明,科技和市场的结合是技术创新成功的保证,这种结合需要同时强调技术推力和市场拉力的配合,被称为耦合模式。自此以后,耦合模式的技术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其后,随着技术创新规模和范围的逐渐扩大,人们对技术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耦合模式为集成模式所替代。技术创新过程不再是一个从技术、到产品、到市场的循序过程,而是一个战略集成的并行过程。即研究开发、产品研制、成品制造和市场销售不只是一个逻辑上的先后序列,在实际上则要求这些环节相互反馈、综合集成。最后,这一模式进一步发展为第五代的集成和网络模式。这三种模式都具有典型的非线性的特征。这一时期出现过一批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和用不同方法阐述技术创新理论的学派,将这些技术创新看作为一个系统,创新者需要从整体出发。研究技术与市场、企业、产业关系,通过对创新系统的把握,进行正确的定位、研发和市场推广,以便达到最佳的创新目的。这个阶段是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的鼎盛时期。先后诞生了:(1)库恩的“科学范式”理论;(2)拉卡托斯的科学“硬核”和保护带理论;(3)曼斯菲尔德的技术模仿论;(4)门斯的技术创新论;(5)卡米恩和施瓦茨的市场结构论;(6)诺思的制度创新论以及国家创新系统等理论。虽然流派众多、观点纷呈,但上述理论大都从市场、产业、企业与技术的互动关系中探究技术创新,将系统论作为其哲学基石。以系统方法作为其分析框架,表现出显著的结构主义哲学方法的痕迹。

这个时期技术活动的社会性、系统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技术活动作为具有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结构系统,对其各个要素的理解把握也应放在与其他要素的联系中。二是指技术活动的系统性是指技术活动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应将其放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对它加以理解和管理,从而实现技术的发明和革新以及有效的技术传播和应用,所以,所有现实的技术创新都具有民族性、地域性,都受当时、当地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人才状况以及文化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同时“SST”(技术社会形成理论)的研究也表明:技术“是社会的产物”。正是在环境的影响和选择下技术活动才得以开展,并进而发展。当然,技术对外部环境也有较强的反作用,技术的发展不仅会改变自然的面貌,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会对社会的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强烈的影响。鉴于上述深刻的技术社会内涵,技术创新的成功必须考虑社会系统各类因素,积极适应社会系统的内在、客观需求。

五、生态进化哲学背景下技术创新理论的现代观点——动态演化与价值理性为主要特征

夜上海论坛 进入1980年代后期以来,资本全球流动、知识经济重要性上升、消费者个性化已经展露其独特性,对传统经济形态的运行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这些新情况的出现,完全冲破了以往技术创新理论所确立的分析架构。技术创新活动亟需获得新的解释。布达佩斯俱乐部的创始人欧文·拉兹洛把21世纪黎明之际的变动不居的环境概括为“进化巨变趋势”,也即当前经济与社会之间相互依存度迅速提高,构成了今天纷繁复杂,涉及包括家庭、社团、企业、城镇、都市和国家,甚至还包括区域之间和洲际之间的跨越全球的复杂的、生态的和演化的系统。这种系统整体动态特征非常突出,而必须从全局的角度着眼,把全球的社会和生态系统看作一个整体,在不影响系统本质特征的前提下对系统进行必要的简化。描绘出系统整体进化的基本轮廓,以此探索全球社会和生态系统的演进过程。生态演化理论开始在经济社会各类研究领域大大扩充地盘。为此,在实践中科技创新人员必须掌握进化论方面的知识,把握今日技术、社会和生态环境日益密切的联系,认清造就这些更大系统的趋势,把握技术发展潮流,这是在当今有高度复杂的技术生态群体中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关键。

夜上海论坛 首先,技术动态演进特征更加显现出来。目前,技术生态理论、绿色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演化理论的提出也都从不同角度反映技术创新理论的生态进化的哲学特征。 这些理论从空间、时间演进中的不确定、复杂的整体动态发展中来把握一个国家、地区技术创新的变动趋势。从演进角度探讨其不同时期的不同技术发展特征和战略,成为当代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在目前建设创新型国家或地区尤其需要这种视角。技术创新演化思想是以探索技术系统深层次的、长期的进化和发展为目标,从整体水平出发描述技术系统进化发展的总体特征,它舍去了局部,而将能够代表技术系统整体的特征保留了下来。技术创新演化观念给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结构主义整体和全局的视角,它是在动态的发展进程中看待技术系统演变的新思路,提供了一条认识普遍存在于周围世界的、发生在系统内部、驱动事物变革原动力的基本线索。技术创新演化强调了惯例、创新和环境选择在技术对国家或地区创新成败兴衰中的影响。

其次,技术生态系统特征得到重视。当代环境资源问题促进了生态与绿色技术的诞生。技术创新作为技术与社会融合发展的产物,不能脱离社会环境来讨论技术创新的形成和发展问题,只有在一定社会自然环境系统中技术才有内在价值和理性。夏保华提出技术创新是一种在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之间展开的由新技术构思到新技术物品生产的创新性社会活动价值系统。其性质是技术与社会的相互的创造性塑造,其内容是创新性实践、认知和评价的统一,其价值是技术工具价值、人类社会价值和自然生态价值的统一。技术社会学家平齐和比克提出技术社会建构论,用技术创新多向模型替代线性模型。他们指出。对于一个人造物,通常有若干社会群体与之相关,每一社会群体对该人造物提出各种问题。而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有几种新概念,如“技术系统”、“创新者网络”、“创新共同体”、“技术经济网络”等等,旨在揭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建构“新社会”的本质。

夜上海论坛 再次,技术价值理论探讨得到重视。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其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功能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上述功能的发挥也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诸多负面影响。这促使人们对科技发展特别是技术创新进行伦理学的思考。当前,专家学者对技术创新应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认识开始重视。因此,陆续提出应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技术创新的价值原则,将“绿色”、“循环”、“再生”等理念体现于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国外对技术的理性价值研究起步较早。马克斯·韦伯把理性区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最早确立了技术理性概念,并把它等同于韦伯的工具理性。随后哈贝马斯、海德格尔、芒福德等西方人文主义学者,以及贝尔、格里芬、怀特海、福柯、费雷等后现代主义者,还有拉普、费恩伯格、新卢德主义等现代技术批判主义者,也都遵循着这个传统对技术理性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通过对技术理性化内在演化机制的分析,以及技术理性化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的揭示,赵建军口]把技术理性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工具理性、操作理性和价值理性,并分析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冲突的根源,指出未来技术理性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发展理性。

第11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理论演进;哲学分析

一、引言

如果以熊彼特在1920年代提出的创新概念作为创新科学化的起点,在短短的80多年历程中,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壮观的知识图景。新体系、新视角、新领域层出不穷,以至于如何揭示各种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廓清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的基本架构,加快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的进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发展趋势,成为目前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夜上海论坛 技术创新活动是在特定的文化价值准则和体制内进行的,技术创新理论的演进是多种文化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定形态的技术创新理论总是在该时期主流观念中获得理论支持。其中,哲学作为对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解释,总是以其特有的学术特性和深刻内涵,能够在研究方法和分析视角方面提供有力的诠释工具。从某种意义而言,技术创新作为一门实证性科学,为哲学理论提供了实证研究的对象和理论校验的素材,而哲学理论的发展也为观察和理解技术创新活动准备了分析视角和思辨知识。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技术创新理论获得了理论上的合法性论证并因而在实践中更具有发展的冲力,技术创新哲学也获得了经验上的普适性支持。因此,从哲学方法及技术创新理论演进的互动过程进行考察,西方技术创新思想的发展呈现出清晰的脉络。目前,哲学层面的研究处于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边缘。从哲学视野反思技术创新,就是要对各有差异的技术创新实践中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从中揭示技术创新的本质规定,揭示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揭示影响和制约技术创新活动的根本因素,从而为技术创新实践提供方法论指导。

二、有关文献回顾

从目前文献看,技术创新与哲学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近年来得到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出现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1)从技术创新的方法论角度出发,陈杰通过对马克思科学哲学的存在性、特征性和应用性问题的研究、阐述,论证了科学哲学能够对创新理论研究进行理论支持这一基本观点。匡勇兵从哲学的角度来解读“创新”:它是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它是积极能动的过程;它在实践中体现矛盾问题的精髓和真理性。哲学与创新紧密相连,所以要用哲学来指导“创新”,以便早日实现构建创新型国家的目的。(2)从技术创新的主体角度出发,柳洲、陈士俊、王梅认为,技术是一个与社会紧密相关的复杂系统,在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硬件、软件、协同件和人的非线性作用,技术活动系统表现出实践性、人本性和系统性等特性。相应的,在以技术活动系统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应当“以人为本”,注重管理对象的系统性、实践性;同时,通过灵活的组织管理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建设,在技术战略和市场战略联合高度协同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创新。吴跃平提出了一个理解和描述各种传统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传统。认为技术传统构成我们人类的生存方式。在我们生存方式的构成中技术传统不仅是一个技能共同体,而且还是生存共同体,它所完成的是文明的伦理功能,是支撑德性社会的世俗基础,考察技术传统能够给知识、技术、世界、生存等概念带来富有意义的变化。(3)从技术创新的价值角度出发,夏保华指出,技术创新的性质是技术与社会的相互的创造性塑造。赵建军批判了自马尔库塞以来的技术理性概念,指出未来技术理性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发展理性。(4)其他的一些观点,李兆友教授的著作《技术创新论——哲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则是从哲学的视角研究技术创新的一种有益尝试的专著,提出了技术创新本质论、技术创新活动论、技术创新能力论等观点。谢友才、胡汉辉对技术产业标准进行了哲学解析,提出企业技术创新应当遵循其客观性和主体性,应当重视对路径锁定的突破,对标准重新组合。

上述文献从多个角度就哲学与技术创新关系开展研究,提出了一些十分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和观点。但我们梳理这些文献后不难发现,大部分研究是截面的、横向的,对技术创新理论发展演进与同时代西方哲学嬗变关系进行纵向、演进的理论分析仍然是比较缺乏的。本文试图从西方哲学发展的主要脉络出发,来尝试探讨技术创新理论诞生以来的历史演变的哲学基础。

三、逻辑实证主义哲学背景下的技术创新理论的伟大起步——技术工具为主要特征

1920年代以来,逻辑实证主义逐步发展成影响最大的一种科学主义流派,以后在它的基础上又相继出现了逻辑实用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学派等流派。逻辑实证主义的倡导者力图实现一切科学的大统一,把实证主义经验论传统与对科学理论的严格的逻辑分析结合起来,从而建立起“科学的哲学”。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哲学不应过问经验以外的问题,只有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科学命题。从实质上看,逻辑实证主义强调经验分析,强调“科学的统一”,符合现代科学发展一体化的趋向。逻辑实证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直至1930至1940年代。如果我们把该时期的经济增长发展的方式、哲学发展的趋向和技术创新理论的基本特征比较起来看,就会发现这三者之间的密切关联。1950年代是战后经济恢复期,整个消费市场供不应求,因此技术是从科技发展开始,是一种技术导向的、线形的、自发的过程,市场只是被动地接受技术成果,表现为技术推动过程;在196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供求日渐平衡,营销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市场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技术创新成为一个市场拉动过程。无论是技术推动还是市场拉动,技术创新的线形特点体现得十分明显。无论技术推动还是市场拉动,技术创新的需求影响因素比较单纯,技术还没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种背景下,社会生产方式的特殊需求以及科学主义哲学的合理性论证,该时期的创新理论中的物本主义特征就是合乎逻辑的了,于是技术创新理论在人类经济社会中诞生了:(1)熊彼特首先提出了技术创新概念。1920年代,熊彼特将创新分为:开发新的产品;采取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创造原材料的新供应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这种创新观十分明显是基于企业经营全过程解构后的提升和改进;(2)Mes-thene认为技术是为了实践目的的知识组织;(3)Kline和Kash指出技术是人类创造的用它来完成而没有它就不能完成任务的系统;(4)Void认为技术是为达到特殊目的显示于物理对象和组织形式中、基于知识应用的系统。上述理论都将技术创新作为典型工具论,明显地反映了当时西方主流哲学的影响。在大规模生产时期,效率成为首要目标——不仅合法,而且合乎理性和道德——科学主义哲学观已经论证了其合理性。在此种情形下,对于一项为了获得潜在的市场效率,实现新的生产要素组合,创造新的商业价值的技术创新,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得到认可。

夜上海论坛 在这个时期,技术创新注重技术知识、规律的运用,技术被看成是“人造物或知识系统”,技术的效用(使用价值)是独立于社会语境的中性物。尽管技术创新理论者也谈论技术的社会、政治及文化的影响与作用,但是他们认为在政治或社会价值被附加于某项技术之前,技术始终是中性的,是由人类理性追求的不受时空和环境制约的知识。创新者和企业家单纯地从提高生产效率出发,都属于线形模式,是内在逻辑实证主义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典型反映。这类技术观受到了包括技术实体论在内的其他观点的批判。这个时期技术创新理论片面地把技术所具有的多种属性归约为单一的、中性的和目的性的工具,无视技术质的复杂性、社会性,无疑是片面的。同时,虽然技术实体论和技术的社会批判论等对其批判和反思,认为技术是在其中人与非生物发生各种各样关系的生活形式,是在人类一切活动领域理性达到并且(在特定发展阶段)具有绝对效率的所有方法,对技术创新理论发展有着建设性的作用,但是,把技术看成某种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则是严重忽视了技术的工具属性,这也是十分错误的。

四、结构主义哲学背景下的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高峰——系统综合为主要特征

夜上海论坛 196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结构主义哲学。结构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存在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总和就是结构,结构是按一定组合规则构成的整体,可以自我调节,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结构中各个部分可按一定的规则转换。无所谓进化发展。结构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1)整体性才能说明各个构成部分的本性及其真正的意义;(2)强调深层结构,认为只有把握了深层结构,才能把握现象后面的本质;(3)强调结构的客观性,认为一切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性质和意义都是由结构“命定”的,强调结构是具有自调性的有机整体。与此同时,世界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自然科学经历了由原子主义研究方法向系统一结构方法的转变,采用客观主义立场和系统一结构方法,将研究对象模型化、程序化、数学化,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拓扑学等模式使知识形式化。结构主义与技术创新开始较长时期的互动。这一阶段技术创新理论与哲学之间的联系主要有:

夜上海论坛 到了19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通货膨胀和需求饱和给企业造成变革的压力,技术创新逐渐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条件。线形模式已显得过分简单,无法描述实际生活中成功的科技创新活动。实践表明,科技和市场的结合是技术创新成功的保证,这种结合需要同时强调技术推力和市场拉力的配合,被称为耦合模式。自此以后,耦合模式的技术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其后,随着技术创新规模和范围的逐渐扩大,人们对技术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耦合模式为集成模式所替代。技术创新过程不再是一个从技术、到产品、到市场的循序过程,而是一个战略集成的并行过程。即研究开发、产品研制、成品制造和市场销售不只是一个逻辑上的先后序列,在实际上则要求这些环节相互反馈、综合集成。最后,这一模式进一步发展为第五代的集成和网络模式。这三种模式都具有典型的非线性的特征。这一时期出现过一批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和用不同方法阐述技术创新理论的学派,将这些技术创新看作为一个系统,创新者需要从整体出发。研究技术与市场、企业、产业关系,通过对创新系统的把握,进行正确的定位、研发和市场推广,以便达到最佳的创新目的。这个阶段是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的鼎盛时期。先后诞生了:(1)库恩的“科学范式”理论;(2)拉卡托斯的科学“硬核”和保护带理论;(3)曼斯菲尔德的技术模仿论;(4)门斯的技术创新论;(5)卡米恩和施瓦茨的市场结构论;(6)诺思的制度创新论以及国家创新系统等理论。虽然流派众多、观点纷呈,但上述理论大都从市场、产业、企业与技术的互动关系中探究技术创新,将系统论作为其哲学基石。以系统方法作为其分析框架,表现出显著的结构主义哲学方法的痕迹。

这个时期技术活动的社会性、系统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技术活动作为具有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结构系统,对其各个要素的理解把握也应放在与其他要素的联系中。二是指技术活动的系统性是指技术活动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应将其放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对它加以理解和管理,从而实现技术的发明和革新以及有效的技术传播和应用,所以,所有现实的技术创新都具有民族性、地域性,都受当时、当地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人才状况以及文化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同时“SST”(技术社会形成理论)的研究也表明:技术“是社会的产物”。正是在环境的影响和选择下技术活动才得以开展,并进而发展。当然,技术对外部环境也有较强的反作用,技术的发展不仅会改变自然的面貌,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会对社会的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强烈的影响。鉴于上述深刻的技术社会内涵,技术创新的成功必须考虑社会系统各类因素,积极适应社会系统的内在、客观需求。

五、生态进化哲学背景下技术创新理论的现代观点——动态演化与价值理性为主要特征

进入1980年代后期以来,资本全球流动、知识经济重要性上升、消费者个性化已经展露其独特性,对传统经济形态的运行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这些新情况的出现,完全冲破了以往技术创新理论所确立的分析架构。技术创新活动亟需获得新的解释。布达佩斯俱乐部的创始人欧文·拉兹洛把21世纪黎明之际的变动不居的环境概括为“进化巨变趋势”,也即当前经济与社会之间相互依存度迅速提高,构成了今天纷繁复杂,涉及包括家庭、社团、企业、城镇、都市和国家,甚至还包括区域之间和洲际之间的跨越全球的复杂的、生态的和演化的系统。这种系统整体动态特征非常突出,而必须从全局的角度着眼,把全球的社会和生态系统看作一个整体,在不影响系统本质特征的前提下对系统进行必要的简化。描绘出系统整体进化的基本轮廓,以此探索全球社会和生态系统的演进过程。生态演化理论开始在经济社会各类研究领域大大扩充地盘。为此,在实践中科技创新人员必须掌握进化论方面的知识,把握今日技术、社会和生态环境日益密切的联系,认清造就这些更大系统的趋势,把握技术发展潮流,这是在当今有高度复杂的技术生态群体中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关键。

夜上海论坛 首先,技术动态演进特征更加显现出来。目前,技术生态理论、绿色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演化理论的提出也都从不同角度反映技术创新理论的生态进化的哲学特征。这些理论从空间、时间演进中的不确定、复杂的整体动态发展中来把握一个国家、地区技术创新的变动趋势。从演进角度探讨其不同时期的不同技术发展特征和战略,成为当代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在目前建设创新型国家或地区尤其需要这种视角。技术创新演化思想是以探索技术系统深层次的、长期的进化和发展为目标,从整体水平出发描述技术系统进化发展的总体特征,它舍去了局部,而将能够代表技术系统整体的特征保留了下来。技术创新演化观念给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结构主义整体和全局的视角,它是在动态的发展进程中看待技术系统演变的新思路,提供了一条认识普遍存在于周围世界的、发生在系统内部、驱动事物变革原动力的基本线索。技术创新演化强调了惯例、创新和环境选择在技术对国家或地区创新成败兴衰中的影响。

其次,技术生态系统特征得到重视。当代环境资源问题促进了生态与绿色技术的诞生。技术创新作为技术与社会融合发展的产物,不能脱离社会环境来讨论技术创新的形成和发展问题,只有在一定社会自然环境系统中技术才有内在价值和理性。夏保华提出技术创新是一种在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之间展开的由新技术构思到新技术物品生产的创新性社会活动价值系统。其性质是技术与社会的相互的创造性塑造,其内容是创新性实践、认知和评价的统一,其价值是技术工具价值、人类社会价值和自然生态价值的统一。技术社会学家平齐和比克提出技术社会建构论,用技术创新多向模型替代线性模型。他们指出。对于一个人造物,通常有若干社会群体与之相关,每一社会群体对该人造物提出各种问题。而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有几种新概念,如“技术系统”、“创新者网络”、“创新共同体”、“技术经济网络”等等,旨在揭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建构“新社会”的本质。

再次,技术价值理论探讨得到重视。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其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功能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上述功能的发挥也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诸多负面影响。这促使人们对科技发展特别是技术创新进行伦理学的思考。当前,专家学者对技术创新应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认识开始重视。因此,陆续提出应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技术创新的价值原则,将“绿色”、“循环”、“再生”等理念体现于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国外对技术的理性价值研究起步较早。马克斯·韦伯把理性区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最早确立了技术理性概念,并把它等同于韦伯的工具理性。随后哈贝马斯、海德格尔、芒福德等西方人文主义学者,以及贝尔、格里芬、怀特海、福柯、费雷等后现代主义者,还有拉普、费恩伯格、新卢德主义等现代技术批判主义者,也都遵循着这个传统对技术理性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通过对技术理性化内在演化机制的分析,以及技术理性化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的揭示,赵建军口]把技术理性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工具理性、操作理性和价值理性,并分析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冲突的根源,指出未来技术理性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发展理性。

第12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 大学生年级 教育 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1 科学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确保年级教育与管理的主导作用

夜上海论坛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教育与管理之中,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以在校对专业知识领域纵深的过程,深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科学规划年级各项工作内容,实现由低年级向高年级的成长,内容前后衔接逐级递进,效果不断强化,使大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够接受一轮内容完整、学生接受、目标明确、具有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夜上海论坛 2 不同年级的教育与管理工作措施

2.1 大一年级特点下从爱心入手,重在全面与引导

(1)大一的特点:告别父母和家乡,来自四面八方,天南海北的学子们相聚一起,“陌生”最具代表大一年级的主要特征。

夜上海论坛 (2)大一的总体计划:大一年级最重要的是搭建同学们相互交流的平台,以课外活动为媒介,感受快乐,了解彼此,引导他们适应大学生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

(3)大一的具体工作:当辅导员老师作为他们初识大学的第一位老师,应以一颗博爱之心去关怀他们,以一个正确的思想去引导他们,在校四年是否学业有成,是否树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走入社会,是与一个是否有责任心的辅导员老师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大一年级的学生管理工作是要面面俱到,“大事小情”都要亲力亲为,所以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而防微杜渐。

根据年级的现实情况,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坚持思想教育和常态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合理的运用军训期间,讲原则,讲团结,讲纪律,弘扬和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等工作方法为今后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大一新生的工作中结合大一到大四的每个阶段特点,为学生制定在校四年的个人发展规划和目标,在年级建设中加强培养集体精神,处理好人际关系,通过专业知识讲座,让他们对所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供给他们发挥才艺的平台与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文化和体育等活动,注重综合素质培养,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校园环境;对困难学生投入更多的关心与关注,解决在生活经济上的困难,通过爱心资助,“减,补,贷”工作落到实处,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等政策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

2.2 大二年级特点下以学风切入,重在具体与细致

夜上海论坛 (1)大二的特点:经过一年多的大学生活的历练,以及对社会的触及,“熟悉”成为大二年级的主要特征。

夜上海论坛 (2)大二的总体计划:已经熟悉了大学的生活,“纠结”在各项活动是否有丰富学习的重要意义还是学业至上一切无用,总而言之,学风建设是这一年的工作重心。

(3)大二的具体工作:在大二这个年级,学生们对专业知识领域有了进一步的探究,积累并总结些社会和学校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经验,表面看似对大学的熟悉,背后带来了盲从,生活受到挫折就可能丧失人生理想、改变人生态度,大学里的美好时光就会虚度。大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重心也应由全面性向具体性转变,这一过程更要细致入微,这一年对于学生们具有转折性的意义,同时也是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平稳过度和巩固基础的一年,关键的一年。

以学风建设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工作,以学风建设为切入点,具体的要坚持抓苗头、抓倾向、抓规律、抓骨干、抓后进,把这种做法作为基本工作方法贯彻年级建设的始终,勤奋刻苦努力钻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为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奠定基础;有计划、有目的地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管理,指导和服务为基本内容并存,具有学年自身特色的工作格局,制定科学成长、成功与成才的人生规划;对学生干部的工作指导更要细致,为下一届学团干部培养合格后备人才,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干部明确在团委、学生会和社团联合会中的位置与作用,工作积极性在这一年也是过于高涨,学团工作会有新的起色和新的成绩。

2.3 大三年级特点下用真情教化,重在实质与指导

(1)大三的特点:对于大三学生的评价不尽一致,优劣事态均凸显出来,“定位”是体现大三年级的主要特征。

(2)大三的总体计划:把握住学生思想的本质特征,对他们的行为做出切合实际正确的评价,指导他们对人和事要有深层次的理性认识,用真心真情与他们沟通。

(3)大三的具体工作:伴随年级的上升,应摸索这一年级学生新规律、洞察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个别学生的心理与处世态度有了明显的变化,自以为是的会认为是当代青年中具有较高的思想和文化水平的群体,目空一切。因此,要掌握学生们的思想脉搏,分析学生们的心理状态,让学生正确处理专业爱好与意向选择的关系等,解决实质性的问题,途径与办法关键就在用真情的教导与感化他们,寻求人生价值,给予准确的定位。

大三的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要着重树立正确的善恶观、公私观、生死观、恋爱观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建立健全制度加强群体的规范管理,促进情感沟通,强化团队意识,增强凝聚力,采取权威的、民主的、信服的等合理有效的工作方式方法避免群体冲突的发生。在这一年级也是较易出现违纪行为的,预防违纪行为必须重视思想教育,加大管理力度,对违纪处理要体现准确性和及时性,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教育目的;加强对团委、学生会和社团联合会学生干部的领导,给予工作上有力的支持与指导,充分利用他们的才智,在工作中大胆创新,发挥群体力量和团队精神,把上下级学生组成一个合力,使之产生一种更新更强的力量,开展学团工作新局面。

夜上海论坛 2.4 大四年级特点下发挥奉献精神,重在稳定与帮助

夜上海论坛 (1)大四的特点:对于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四年级,大学四年本科学习的最后一年, “价值”是在这个年级里所有学生的共同心愿和特征。

(2)大四的总体计划:大四年级的辅导员老师和学生干部应发挥奉献精神,帮助学生们制定发展方向和毕业去向的职业规划,培养教育毕业生开展情系母校的感恩活动等。

(3)大四的具体工作:这一年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现一个安全稳定的宗旨,重在收尾,以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帮助学生们顺利完成学业,辅导员老师应履行奉献精神,处理大四学生毕业前的各方面困难,化解各类矛盾问题,体谅这个阶段有浮躁情绪,使学生们心存对母校和老师们的感恩之情,顺利圆满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对于学生们共同关注的两件事是考研与就业,这时就要给予学生们充分的信心与全力的支持,鼓励学生们要适应未来竞争环境,提练好考研与就业的能力。

当今社会就业形势是竞争型社会形成的竞争型就业,大学生要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就不能闭门读书,在大四年级组织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抓好抓实,避免形式主义,从中真正受益,找到自身价值,是深入了解社会的起步阶段,也是走向社会非常重要的一步;同时在“毕业季”里营造大学生感恩氛围,对毕业生们的人文关怀,举办爱心留母校系列活动,这是充分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果的一条重要渠道;要利用各种形式与渠道广泛网罗,提供就业信息。在就业方面要讲原则和方法,发挥自身有利优势与特长准确定位,把握机遇等方法找到心目中理想的工作。培养学生自荐能力,求职面试的方法和技巧等,让学生参加就业指导课,学会成功“推销”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3 不容忽视的工作,助力年级教育与管理

夜上海论坛 3.1 积极倡导舆论、树立良好年级风气

夜上海论坛 舆论就是在集体中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是年级教育与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舆论的力量是无形的,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促进学生发生改变。积极正确的舆论不是自发形成的,新生入学教育、每次召开的年级会上要进行有意识的倡导,营造舆论动力是为提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所要做的重要工作。在舆论力量作用下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形成优良的年级风气,内在的驱动力持久地发生着作用,使学生本身能够主动或被动的在积极正确的舆论下严格要求自己,责任感不断增强,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理念,优良的年级风气构建积极向上的校风和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

第13篇

夜上海论坛 一、把握学校发展的历史规律,构建适应时展要求的学校行政班子

夜上海论坛 人类探寻自身发展的奥秘,习惯从历史中获取规律,生发智慧。人类进入十八世纪中期以来,历经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电力应用于工业领域,自动化取代工业化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一些集团、一些国家把握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机遇,实现了自身历史的质的跨越,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推动了社会迅猛地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近代以来,作为处于基础性、先导性的学校教育,却并没有如人们所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席卷全球,信息网络化、经济一体化、政治多元化已成为了时代的主题。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式也加快了发展和变革的速度。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掀起了对教育的改革,一场全新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学校文化管理正扑面而来,实施学校文化管理已成为新时期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不同的学校,由于其所处的环境不同,必然存在自身文化的差异。而每一种文化的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环境。作为新时期的学校行政班子成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敏锐的时代意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强烈的责任意识、主动的协调能力,高效的工作水平、自觉的学习态度和淡泊的名利思想。据此而选拔和任用符合时代要求的行政班子,是实现学校文化管理转型的关键所在。同时,学校必须建立一个体系完整、权责清晰、福利较好、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减少竞争的文化管理机制是实现文化力强的行政班子队伍的基础和保障。

二、把握学校文化管理的本质,发挥学校行政班子在学校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学校文化管理是以“发展美”为教育理念,以师生双向成功与成才为目标,以全面优质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依托,以能量流、信息流、物质流为内容的一种新的学校管理形态。它是基于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之上的学校管理,具有人文性、生成性、系统性、发展性的特征。

夜上海论坛 在当今的学校管理中,存在着以“时间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学校和以“特色项目”为主要特征的学校。这类学校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在学校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的认识上走向了极端。它们虽然在以高考成绩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社会中取得了一定的影响,但始终在社会和学生的两个关键评价维度上难以达到较高的认可度。其问题的根源就是把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的“偏差”(泛指某方面的长处)发挥到了极至,而未真正总结出学校管理的发展规律,忽视了学校教育资源各要素之间在人的教育进程中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作用而导致的。

学校行政班子要充分认识到学校管理的本质所在,对教育现象中的是非曲直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和准确的“拿捏”,充分发挥学校班子成员在文化管理中的引领、示范、监督、评价作用,有效整合学校资源,把握学校发展进程,促进学校和谐、健康地发展。

三、把握学校文化管理的内容,建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校文化场

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态,任何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

第14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主体性;空间生产实践;空间正义;基准;动态平衡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5-0036-05

王志刚(1979-),男,江苏大学与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与国外。(江苏镇江 212013)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2YJC710067)、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lGLB005)、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1ZDIXM025)、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SJB710005)的阶段性成果。

罗尔斯之后,正义更多体现为对和谐合理的社会关系的价值追求和制度安排。正义主要不再是对个人的存在和行为进行道德约束,以维持社会秩序和生活的正常运转,而更多的是对社会合作体系的秩序公正与否进行追问,为人的幸福生活提供条件和保证。当代城市化进程中日益凸显出来的空间正义问题无疑是社会正义领域一个重要的内容和形式,它以规范性为主要特征,表征着人类对社会空间正义的追求。我们的问题在于,如果正义逻辑地包含了空间正义,那么何谓空间正义?作为空间政治学的重要范畴,其基本理念又是什么?如果从主体性视角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情境下空间正义的基准又是什么?

夜上海论坛 一、空间正义的多重面向

夜上海论坛 对空间不同角度的理解,就会形成不同的空间正义概念。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既非封闭的,也非静止的,更非只有一个层次,空间可以区分为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等;无论是自然空间还是社会空间,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被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资本主义条件下空间生产出来的是一种均质化的空间——“抽象的空间”,即资本的抽象。空间正义就是要打破这种资本的抽象空间形态,重新恢复一种差异的和生活经验的空间。总体来说,列斐伏尔的空间正义思想更多体现为对资本主义物化空间生产的批判,保持一种空间乌托邦的幻想。

夜上海论坛 大卫·哈维在《社会正义与城市》中表明,空间绝非绝对的、同其自身相关的东西(即物自体),而是同时依赖于环境的事实(即社会关系),因此,社会正义和城市就存在密切的关联。哈维的工作就是努力回答:社会正义原则在空间问题上为什么是可能的以及怎样实施?哈维告诉我们,正义和合理性的诸多概念并没有从我们的社会和政治世界中消失,但是它们的定义和运用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必须运用历史一地理唯物主义方法和原则来理解权力级差的产生(因为正是这些权力级差产生了不同的正义概念),并把它们置于穿越性别、阶级、种族、族群和政治团体等之间关于意识形态霸权的斗争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列斐伏尔还是哈维,他们对于城市空间与社会正义的关注都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这么说,是因为社会正义正是20世纪70年代初引起美国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只要注意到罗尔斯1971年发表的《正义论》所引起的反响,我们便可理解这一点。与罗尔斯一致的是,哈维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便是有关空间和城市生活的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价值取向问题。但正如哈维自己所标志的那样,没有普遍不变的正义,正义随时间、空间以及个人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在后罗尔斯时代,正义观念不再仅仅聚焦于社会经济的公平分配,而呈现为更广和更重要的面向。

就空间领域而言,正义不仅仅要关注空间化如何影响了分配,更要关注空间化如何稳固和强化了压迫和不正义的分配过程。爱德华·索亚认为,为了要建构更合理的生活空间、确立空间正义的可行路径,必须“减少阶级、种族、性别以其他不同社会权力源泉的压迫和不平等”。索亚之所以大谈特谈第三空间(空间的第三性),“其深层原因在于他希望通过切实可行的集体行为,改变空间生产与社会结构的不平等,改变生活于第三空间中的人的边缘地位,建构一种空间正义”。对于索亚以及其他后现代地理学家而言,城市空间正义的研究要考虑到空间分配正义问题,但更加重要的是,培育一种空间敏感性并激发社会运动,来抵制根植于空间与空间系统生产过程中的非正义现象,即空间正义理念是对系统化的排斥、统治与压迫的一种批判。

第15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 设计语言 符号学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of semiotics to explore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in Confucianism, Taoism,Buddhism, three theori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garden features demonstrated semiotic significance. From the design point of view of semiotics Suzhou Museu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ing practices reference and redesign.

夜上海论坛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Design LanguageSemiotics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在进行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设计语言的符号探究中,以符号学理论为依据分析我国传统造园手法设计语言的主要特征。通过探究发现中国传统造园手法设计语言的符号所产生的因素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背景、地域差异、人文因素等。

一、符号学内涵

1、符号学的内涵:一个符号具有两层意义,第一层为符号的本身代表。第二层是特定文化符号在自身的文化范畴内的具体认知意义,也就是基于本文化的象征含义。

2、符号学家皮尔士被誉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从1867年论文《论新范畴》开始,皮尔士把他的经历倾注在他的符号三元论上。与索绪尔认为符号是自足的两面体不同,皮尔士认为符号由三重关系构成,即代表项、对象、解释项。代表项指符号本身;对象是符号或代表项所表示的客体;解释项通常指符号使用者面对某一符号时在头脑中出现的符号。解释项就像另外一个符号,或者“大脑中的符号”,因此解释项在符号三角中起关键作用。作为解释项它还承担另外一个符号(代表项)的职能。这样它又和另外一个对象产生关系,依次产生新的解释项,然后又转化为新的符号(代表项),又和新的对象产生关系,产生另外一个解释项,如此循环不息。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解释项能产生更多符号的原则。

我们都知道,一个符号通过引发一连串的联想最终会产生与最初大相径庭的符号。在符号学中这种潜能被称之为无止境符号意指活动。因此文化背景对理解特定符号的隐喻表达具有重要意义。文化背景就好比一个储存了所有可以用来理解符号含义的衣柜,人们从中提取,理解特定符号的真实寓意。

二、中国传统造园手法设计语言符号产生因素

夜上海论坛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受到农业经济、极权政治、意识形态(包含儒家、道家、释家、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隐逸)之间互相渗透互相制约所产生。中国文化是促成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国传统造园手法设计语言符号产生因素。

儒、道、释三家是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的主流,中国古典园林在特定的历史情况下受到此三家的渗润并融揉,儒、道、释的某些观点而逐渐衍生出来。中国古典园林深受儒、道、释的文化影响与此三家共同构筑起百花齐放的意识形态园地。儒家、道家、释家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意识形态背景。

1、儒家学说以“仁”为根本,以“礼”为核心,倡导“君、臣、父、子”的大义名分、“修、齐、治、平”的政治理念和“人世”的人生观,是封建时代意识形态的正统,它的经典被统治阶级奉为治国安邦的教条。在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中均有所反映,表现为自然生态美与人文生态美并重,以及风景式的自由布局所蕴含着的一种井然秩序和浓郁的生活气氛。

儒家的“君子比德”即美善合一的自然观和“人化自然”的哲理,启发人们对大自然山水的尊重,导致中国古典园林在其生成之际便重视筑山和理水,从而奠定风景式发展方向的基础。而儒家的“中庸之道”与“和为贵”的思想,则更为直接地影响园林艺术创作,在造园诸要素之间始终维持不偏不倚的平衡,使得园林整体呈现一种和谐状态。

夜上海论坛 2、道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提倡“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这些都与儒家形成对立。道家崇尚自然并发展为以自然美核心的美学思想,即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种原始的美学思想与“返璞归真”、“小国寡民”的憧憬相结合,铸就了人们宁静致远、淡泊自适、潇洒飘逸的心态特征。道家学说包含着朴素的辨证思想,强调阴与阳,虚与实,有与无的对立统一关系,即所谓“太极关系”,对宇宙间的宏观和微观空间的形成作出虚实相辅的辨证诠释。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广泛,遍及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民情风俗等,形成历史上儒、道互补的局面,乃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极其重要阶段。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极其重要推动力量,影响十分巨大。在造园的立意、构思方面形成浪漫情调和飘逸风格,园林规划通过叠山理水的辩证布局来体现山嵌水抱的太极关系;皇帝经营的大型园林造景所讲求神仙境界的摹拟以及种种的仙苑模式等更是显而易见。

3、释即佛家,包括佛教和佛学。佛教大约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内地,即“汉传佛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汉化,产生了具有汉文化特色的十余个宗派。它们对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艺术、民情风俗、伦理道德等都有影响,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在诸多宗派之中,禅宗的汉化程度最深,影响最大。禅宗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修持方法上非常重视人的“悟性”。南宗禅更倡导“顿悟”之说,众生可不必经累世长年修炼,只要能够开悟而直指本心,当下即可成佛。因此,禅宗传教往往不借助经典性的文字,而是运用“语录”和“公案”来立象设教,即使“呵佛骂祖”亦无不可。这种思维方式普遍得到文人士大夫的青睐,并通过他们的中介而广泛渗入艺术创作实践之中。从而促成了艺术创作之更强调“意”,更追求创作构思的主观性和自由无羁,使得作品能达到情、景与哲理融合交化的境界,从而把完整的“意境”凸显出来。禅宗思维对后期的古典园林很有影响,在意境的塑造上,在意境与物境关系的处理上尤为明显。

夜上海论坛 杭州西湖是当时东南的佛教圣地,前来朝山进香的香客络绎不绝。东南著名的佛教禅宗五山刹,有两处在西湖------灵隐寺和净慈寺。为数众多的佛寺一部分位于沿湖地带,其余分布在南北两山。它们都能因山就水,选择风景优美基址,建筑布局则结合于山水林木的局部地貌而创造为园林化的环境。因此,佛寺本身也就成了西湖风景的重要景点。西湖风景因佛寺而成景的占着大多数,而大多数的佛寺均有单独建置的园林。

三、中国传统造园手法设计语言符号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在儒家、道家、释家的文化影响下,其造园手法形成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等意境的表达。由皮尔士符号三元论代表项、对象、解释项和索绪尔符号学的能指与所指关系分析传统造园手法的主要特征,明确园林景观符号的象征意义和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意境和精髓。

3.1 利用符号学分析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的主要特征

夜上海论坛 (1)虽为人作,宛自天开

受山水诗画和隐世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创作重视人和自然的亲和,追求自然天成之美,强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园中的“筑山理水”充分表现了这一特点。筑山重在写意和表现力。叠石须表现出“崇山峻岭”之感,山形险峻立体,凹凸多变,峰峦前后掩映,富有层次。用皮尔士三元论的符号分析我们可知代表项为叠石,对象为山石,解释项为观者脑海中浮现的崇山峻岭。当人驻足观赏时“大脑中的符号”解释项,便逐渐产生更多的符号,这种意指活动在人的脑海里产生丰富的联想。浮现在人脑海中的是屹然矗立的高山峻岭,这也就是叠石这一符号所要呈现的意义。园内各种水体应组织成“水系",水岸曲折生动,水流缓急不一,处理手法多样,结合“山系”互相穿插,相互映衬,得自然之乐,和谐之美。通过叠石、水系等符号的使用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从而营造意境,抒发“天人合一”的深邃思想。造园不是单纯地利用或摹仿自然的原始状态,而是要求创作者能师法自然,高于自然,以人工博天巧,追求意境的呈现。

夜上海论坛 筑山理水 叠石的运用

(2)大中有小,小中见大

夜上海论坛 “大中有小”即指在偏大空旷的空间中,为避免景象一览无余,常用围墙、建筑、堆山叠石、繁茂的植被等遮挡游人视线,将空间予以分隔,增加空间层次。“小中见大”符合人们擅长以小见大,以局部暗示整体的习惯。将四时之景收于园中,小小一方地上,山情水意,颇得“胸中有丘壑”,“观一叶而知秋"之妙。一方面运用“一拳代山,一勺代水”等象征隐喻手法,在咫尺园中坐拥山水真趣,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另一方面空间手法的处理实为重中之重。借用“一拳山”,“一勺水”的图像符号,通过“大中有小、小中见大”的指示符号的关系,产生“胸中有丘壑”,“观一叶而知秋”的象征符号。通过象征的手法表达古人的情怀。

意境的营造 动静相宜

(3)虚实相生,动静相宜

“虚”与“实”是源自中国传统阴阳学说的影响。在造园中,虚实关系体现在园林空间的塑造和造园要素的变化中。就造园要素而言,在园中可触可感者为实,是园景空间的主要构成。光影、水面倒影等通过映像、留白等处理手法呈现的景致为虚,它往往是园林中的点睛之笔,深化其意境,实现园境空间的创造。借鉴索绪尔符号体系分析:园林中光影、水面倒影等通过映像、留白等处理手法(能指),体现不同的意境空间的创造(所指)。园林通过宜静宜动,动静结合,不断改变视点的游赏运动将绘画的精致与含蓄、韵律的节奏与起伏完全展现,实现园景空间向园境空间的升华。

3.2 苏州博物馆体现出传统造园符号的借鉴和再设计

夜上海论坛 在现代设计中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虽为人作,宛自天开、大中有小,小中见大、因地制宜、虚实相生、动静相宜等表现手法,设计的作品是对传统符号的提取、借鉴、再设计的表达。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1)通过对传统符号形式的解构与重新构成,实现对建筑与环境的新表达,产生一种形近神似的表达。在建筑的整体造型、景观、立面等方面可以看到使用这种手法产生了新的效果,又不会与周围的环境产生突兀,融入了整体的城市氛围内。(2)多种文化符号的精简和轮廓化。在建筑窗的设计中,设计师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漏窗设计,摒弃掉传统漏窗的繁琐装饰、精简符号,只是选取漏窗的六边形的外形,同样传达了江南园林的意味。(3)在新与旧、创新和借鉴中掌握好分寸的把握。不是对传统符号的任意模仿、肆意创造,而是基于传统恰当好处的现代的表达。

苏州博物馆建筑 苏州博物馆景观

夜上海论坛 苏州博物馆室内苏州博物馆整体鸟瞰

夜上海论坛 苏州博物馆是对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传承和现代设计表达的典型范例。设计师可以从中借鉴该设计的设计理念,学习古为今用的表达方式,以符号学的角度思考对传统符号引用符号的能指、所指的运用,表达设计意义和内涵。

结束语

中国古典园林在儒家、道家、释家的影响下追求园林景观符号的象征意义、意境营造和隐喻的手法,来抒发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在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明确符号产生所指和符号表达的内在含义,正确理解符号信息依赖于了解特定符号产生的文化背景,这对当今设计师在设计中正确理解和运用符号进行设计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M].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9.

[2]罗哲文. 中国古园林[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3]杨倩. 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J]. 文学教育 (中), 20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