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艺术风格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那么什么是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就是一个作家或者艺术家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个性。这种特色和个性的形成,往往与个人的身世与人生际遇有关系。所以,了解一个诗人的艺术风格的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能够知晓一点有关这个作者的知识,比如他所生活的时代,他一生有哪些重要的作品,这些作品有无因时代或者生活变故而发生风格上的改变?贯穿此人一生的有那些重要的人生理想或者抱负,这些都是了解一个作者一首诗歌的一些必要前提。
再者,艺术风格分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表现手法,比如修辞手法,比如其他的表达技巧等等。
夜上海论坛 在这里以李白的诗歌为例
夜上海论坛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情,神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望天门山》是李白七绝佳作中的一首。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那刹那的感觉,无穷的韵味,所表现出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当然,仅仅凭借一首《望天门山》是不足以说明李白的七绝之妙的。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歌和送别诗为多。在这些诗歌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无论写景言情,都有种一气流贯的俊秀和爽朗,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山中问答》。
李白不仅七绝的成就卓越,而且乐府和歌行体的作品也有不俗的成绩。如乐府诗《蜀道难》,《行路难》等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了磅礴的气势。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入乐府,使古题乐府诗歌获得新的生命,把乐府诗歌创作推向无与伦比的高峰。而李白的歌行创作成就比乐府高。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作品,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综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同时,我们对他的创作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与世俗的高洁人格。
为什么李白的创作风格是如此的浪漫飘逸又奔放奇逸?这就使我们要看看李白的身世遭遇: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开元十二年(724),李白开始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使他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直到李光弼出征东南,他半道病还,病逝为止。
关键词:素描教学体系建立形式风格
夜上海论坛 法国古典绘画大师安格尔说:“素描是纯正的艺术。”即使是尺幅很小的素描,它都应有分量感和作品感。
大师们的作品与众不同,在于他们风格上的极大差异,如果你对大师的作品进行剖析就会有所体悟,每位大师的素描都有其独特的风格,诸如在表现人的手指、耳朵等不重要的部分时,他们都能表现出某种不同的“笔势”。意大利著名艺术评论家基奥瓦尼·莫勤热衷于在平凡的作品中找出大师真正的形式风格,他把每位大师的素描作品进行剖析,就连作品中极其次要的部分也不放过。他注意到每位大师的素描都有其独特的地方,这种特殊性类似于他们作品的签名,就像我们在签名时也能体现出自己的面貌特征一样,有的用笔粗些,有的用笔细些,有的字体圆些,有的字体倾斜些,而有的把字挤在一起,所写的笔迹清楚地表达出——这就是我,因而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了自己的风格。
不管什么风格的素描,它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只是对素描造型诸要素各有侧重而已。要想形成素描风格及形式有多种途径,然而有一种最容易被我们忽视,就是在严格训练的基础上,依现实主义的手法,根据对象抓轮廓、抓比例,时刻注意整体性,从而形成素描艺术独特的形式风格表现力。
在基础素描教学中遵从现实主义的原则,其作品应以客观物象为依据,根据特定的认识和感受,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艺术地表现一定环境与光影下的具体物象。素描训练培养的是学生对物象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他必须达到基础训练所具备的各项要求,且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应指导学生以客观物象为依据,真实地表现物象,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在作画时,我们应该装作对所画物象一无所知,只根据观察到的去画,至少应该暂时如此,这是使作品栩栩如生、贴近现实的诀窍,明白了画一样东西并不存在特定的规则也就可以理解这个道理。”①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画的并不是“事物”而是线条,这种线条不同于“飘逸洒脱”的线条,是看似局部实际却是整体的色阶、色块、色域……是环环相连的色感,与以往的素描观不一样,以往只注意明暗深浅的变化、忽视形体的变化,因此就不能很好地塑造形体。为了把看到的形体再现到画纸上,就要把所看见的事物转化成一种有用的语言,我们称这种语言为线条语言,这种语言包含着角度、形状、色调以及大小等。
夜上海论坛 在作画时要求轮廓、比例准确是克服造型似是而非的主要办法,准确是指导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严格的作风和求实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准确并不是说要在素描的第一阶段就细抠轮廓。笔者认为,第一阶段打轮廓时能做到构图恰当、比例准确、要点鲜明、形象明了,就应该说是轮廓准确了。在素描训练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在每一阶段都不断使轮廓、比例更加精准,特别是不要迁就轮廓、比例上的错误,那种明知有错而凑合了事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如果在基础训练中老是犯轮廓、比例不准的毛病,就不能获得结构上的知识,就会造成不善于敏锐准确地表现物象特征的缺陷。所有有天赋的画家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有精准判断的眼睛。虽然不一定能达到天才画家的那种风格、那种优雅、那种娴熟,但却能相当精确。实际上,在素描基础的训练过程中都应有精确的轮廓比例,因为准确的轮廓是提高造型能力的关键。
整体观察是造型艺术的根本法则,它的实质是在于比较。学生能否把所要刻画的物象整个地控制在自己的视域之内,在处理局部时能否考虑到整体,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提示和强调的重要方面,要让学生养成自觉地进行整体观察的习惯。但这并不是说只强调整体而忽视局部细节的深入刻画。整体和局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并不存在纯粹的“整体”,整体的丰富性有赖于对局部的深入刻画。整体——局部——整体,作为素描的整个进程大致是这样,但在深入描绘各个局部的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很多小的阶段。应当要求学生在习作的每个阶段都要考虑整体,并为掌握整体而调整整个画面,使每个阶段停下笔来都是一张形象生动的画。所以,掌握整体是对局部而言,在一定阶段必须把主要精力用于刻画物象的整体性特征,有了具体物象的整体性才有提高的前提。在素描基础练习中,不要采用变形的手法,在打基础的阶段,“变形”容易养成主观随意的习惯,但并不因此反对有些素描对物象的结构进行一定程度的夸张乃至艺术地表现。所谓“艺术地表现”是指导概括、取舍、加强、减弱等艺术处理,通过观察对象,记下轮廓或形状,然后在还存有记忆时把它画下来,事实上,可以把绘画看作是一个不经思索的过程。画家、作家弗雷德里克·弗兰克在他的著作《我的眼睛在热恋》中是这样表达的:“手所要做的就是要像不问是非的地震仪一样,记下一些东西,而对其意思却无须了解。画家有意识的个性介入得越少,作品就越为真实,越为贴切。”②
“表现”是指学生用主观的想象和新的发现来不断激起表现的愿望,激起类似创作的激情。学生进行素描训练,不仅是描摹现象,而且也是艺术地再现,所画的那部分不仅是物象的一部分,也是构成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要看这部分是否画对了,而且还要看是否有表现力。表现就是要讲究线条,讲究黑、白、灰,讲究概括,讲究画面的构成和组织,要力求形神兼备,要像写文章那样讲究文采,像戏剧那样讲究韵味。通过表现使素描成为创作性的艺术活动,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由于学生受教师的影响比较大,要求他们做到风格多样是不容易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精确到位”“比例准确”“结构合理”这类要求中逐渐脱离出来,夸大对象中重要的特征。另外,考虑自己的情感通过手流露出来,画出自己的动态天性,目标就是用表现自己的方式作画,探讨夸大比例的方法,偶尔放纵一下,夸张一些,寻找明显的特征强调突出,同时把自己的情感与对象本身之间的交互作用表达出来,这样才可刺激作画才能。教师不可要求学生的风格必须和自己一样,而应正确地引导、培养那些个性不同的学生,要跟他们共同探讨适合于他们自身的表现方法以及发展的方向,同时,也要提醒他们,在基础未打好时不要过分地热衷于风格的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主要的,但学生的主观感受在素描作品的表现力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观感受是来源于客观物象,关键还是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观察是第一位的,在规则与观察相互冲突时,按照观察作画,这就是所谓的保留“纯视觉”。③
夜上海论坛 在基础未打好之时,对于那种专门追求风格、流派的做法,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和纠正,要让学生认识到,没有浑厚的基本功作基础,单纯地去追求某些风格、流派的做法是有害无益的。因为学生不仅要具备照着物象摹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理解、记忆和想象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具备全面的造型能力。另外,教师对学生的“画外功夫”要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多掌握一些课外知识,如:文学、美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多了解不同素描流派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它们的主张和特点,这样能够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开扩眼界,有助于提高表现水平。
在现代美术教学中,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套科学系统的素描教学体系会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好素描,并且能形成鲜明的特性。素描教学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使技法和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只有不断完善提高素描艺术的教学方法和水平,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有长足的发展,因此也会形成一种完备的现实主义教学体系。
注释:
夜上海论坛 陆探微画风的清瘦洒脱。陆探微受到当时整个时代哲学思潮和社会风气较大的影响,且身为一代宗匠的艺术家,他的艺术风格也集中体现出整个时代的审美倾向,意识的集中体现。受到时代的影响,当时,画家在创作人物画的时候,大多十分重视对人物的精神性格美的展示。以“秀骨清像”为追求的人物形象带给人们一种距离感,并具有仰观的审美感受,颇具仙风道骨,带给人们的也是一种超越形骸之上的审美感。陆探微“秀骨清像”的艺术风格在整个南朝受到同时代的文化统领,并代表着特定时期的绘画风格。陆探微的作品中也较为侧重清瘦倾向,人物大多都是瘦削型的。陆探微还积极学习前人的绘画长处,并结合自身的理解,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陆探微所塑造的清瘦人物形象,集中反映出当时江南人的那种消瘦型的经典形象,体现了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和审美倾向,代表了当时主流文化的最高审美境界。在陆探微的笔下,画中的人物大多身材苗条,行动飘逸,充分反映出人物所具有的较高的智慧以及洒脱飘逸的风度。例如,陆探微和顾恺之一起,创作出名震一时的《竹林七贤图》。《竹林七贤图》整幅作品极具表现力,气势连贯,古朴雄浑。画中,所有人物的整体造型均十分简洁,但却生动传神,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画中的八个人物形态动作各异,但却都十分洒脱超然。整体形象清瘦、削肩细腰、宽衣博带,且行笔流利,充分体现出魏晋名士所具有的超然和不羁的特征。在当时,陆探微在人物画方面的造诣也好受到宫廷贵族的重视和欢迎。据《南史》卷七五《宗测传》记载,在永明三年,当时的太子舍人是诏征(宗测),“欲游名山”,将祖宗炳所作的《尚平子图》画在石壁上。而当时的侍中王秀之十分喜欢这幅画,于是命陆探微“画其形与己相对”。在陆探微画好之后,他十分满意,并重重地赏赐了陆探微。而南齐的高帝萧道成也十分赏识陆探微,尤其喜爱他的人物画。据记载,高帝萧道成十分喜欢收集书画作品,而在他收藏的384卷名画中,把陆探微放在了第一位,充分说明他对陆探微的赏识以及对其作品的欣赏。
二“、陆得其骨”———以书带画,铁骨铮铮
1“.陆得其骨”“.陆得其骨”指的是绘画用笔追求如刀刻般的刚劲有力,是陆探微较为鲜明的艺术风格。书法发展到魏晋时期,出现了较大的转折,较为注重线条的连贯运动。而连绵不断、跌宕起伏的线条,不但开创了书法的新局面,也充分体现出书写者的审美倾向。
2.陆探微的探索和创新。陆探微则十分敏锐地看到书法这种特点的利用价值,并积极地将书法引入到绘画中来,细心的加以融合。据记载,当时,陆探微十分欣赏东汉时期书法家张芝的草书,于是便将张芝的草书融合到自己的绘画作品中。于是,画作呈现出十分明显的书法化特征,线条灵动多变,刚劲有力。在当时,陆探微和顾恺之、张僧繇三人并称于世,都是绘画大家,但人们却普遍认为“陆得其骨”,即说明,将骨法融入绘画中是他主要的艺术风格。而张彦远也在《历代名画记》评价陆探微作一笔画的时候深刻地体会到“书画用笔同法”的道理,于是绘画作品“连绵不断”,且“精利润媚,新奇妙绝”,在当时独步天下“,名高宋代,时无等伦。”清代的方薰也曾经在《山静居画论》中评价过陆探微的绘画风格,认为他的作品“天王褶如草篆,一袖六七折”,但却是“一笔出之”,并且保持“气势不断”,笔法精巧,无人能及。陆探微在绘画的时候,用笔十分有利,就如同锥刀入木一样的有力。陆探微的“一笔画”集中体现了他的绘画中“陆得其骨”的风格。“一笔画”指的并不是只通过一笔便可以描画出所有的内容。“一笔画”表示,画家利用自己的感情为工具,营造意境,并诉诸笔端,运用各种具体的绘画技巧,创作出气韵连贯,意境浑成的作品。所以,从用笔方式来说“,一笔画”具有较强的连贯性,于是,整幅画可能会有千万线条,但却有着内在的连贯关系,整体观之,交相呼应,一气呵成,共同塑造出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其实,中国的书画艺术向来联系密切,但陆探微的“一笔画”却开以书法入画的先河,将草书所具有的洒脱和连贯性融入绘画领域,并以“草书之体势”来绘画,“一笔而成”,保持了“气脉相通”和“隔行不断”。上文我们提到,《竹林七贤图》已经失传。但从出土的文物《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中,我们同样可以领略到陆探微的艺术风采。《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线条生动有力,和陆探微的绘画风格较为接近。画中的人物全都是宽衣博带,且洒脱高雅,彰显着竹林七贤的超然物外和不羁于世。纵观整幅画,线条简洁,却颇为生动传神,竹林七贤的洒脱超然充斥在整个画面中,夺人眼光,和陆探微的艺术风格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妙。而从中,我们也可以领略到陆探微绘画的些许风采,体会到陆探微以书带画,铁骨铮铮的绘画风格。
三“、密体”———构图精巧,繁复艳丽
1“.密体”。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人物画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分化,有工笔和写意两个体系,而陆探微则集中代表了“细密精致而富丽”的绘画风格,即“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