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研究生;困境;绿色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夜上海论坛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16-02
绿色德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树立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而更好地享用自然和生态系统的意识,形成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进而感悟到人与人之间的文明交往和协作,相互关爱的道德境界,使受教育者树立一种崭新的自然观、人生观和生存发展观。在绿色德育实施过程中,实现心理的和谐发展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心理素质的培养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其中对研究生绿色生命教育更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进研究生绿色德育教育中的绿色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只有全面客观地分析研究生目前德育教育的困境,不断探索契合他们的思想、科研、学习、生活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育载体与途径,才能切实提高研究生绿色生命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夜上海论坛 一、现行的研究生德育模式出现的困境
(一)研究生德育教育的价值取向重视理论,忽视现实人生的价值选择
夜上海论坛 目前,对研究生进行德育偏重教育理论、道德知识和政治伦理的系统灌输,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往往学校德育工作与政治混为一体,德育围着形势转,有的空洞地说教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至于动性德育,则为活动而活动,而且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中国传统德育模式并未充分发挥其德育效能,以致德育率与德育效益相对低下,面对此起彼伏越演越烈的研究生的种种生命危急显得束手无策。疏离社会、疏离自然、疏离生命己成为研究生的一大特质。长期以来,不论从德育的内容还是从德育的目标来讲,我们都把德育看作是一种改变失落人生观、世界观的政治性工具。试图通过道德教育把这种价值灌输给学生,借以改造他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让他们成为社会宏大价值的真实体现者。这种道德教育模式虽然关照了人的价值,但由于忽视了学生个体自身生命价值在道德教育价值体系中存在,其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个体对自然生命的漠视和人生价值的忽视。
夜上海论坛 (二)研究生德育教育的方式忽视生命教育
从高校研究生德育的方式看,简单说教式居多。在我国传统的研究生德育模式经常采取灌输教育,关注普遍的道德原则、规范,忽视或无视学生的生命经历、感受和忽视个体生命所处的具体、现实的道德情景,以抽象、单一而绝对的“善”与“恶”、“正”与“错”为标准来要求和衡量个人的动机与行为。美国杜威批评这种从行为中抽象出来孤立讲述的道德学科,就像离开肉体的骷髅,也好似不要学生跳入水池而光给他讲游泳术样地迁腐可笑。我国朱小蔓教授也指出,这样的道德教育就必然将自己置于一个无视和贬视人的生物自然性和个体自然性的际遇,现实的德育变成了压抑人的正当自然性和个体性的加于人的枷锁,这就从根本上稀释和消弭了德育的内在魅力。
夜上海论坛 (三)高校的道德教育无法解决研究生的绿色生命教育的匮乏问题
夜上海论坛 目前,许多研究生沉溺于虚拟地网络世界中不能自拔。“现代网络就像毒瘾一样,让缺乏自制力的研究生忘掉了真实的世界,不愿走进现实的生活,甚至丧失了实际生活的能力。人与人丰富的情感被网络割得支离破碎,亲情的淡薄,友情的冷漠,情感的变质已经成为现代研究生人际关系中突出的特点。不论是从遗传学的角度还是从个体的成长经历来讲,个体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存在。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却主要是作为一种教化的工具来发挥作用。学校中的德育体现为一系列统一的制度、刚性的规则,技术化、程式化的教学。其直接结果导致德育过程不再是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没有任何吸引力,更不用说对研究生的绿色生命知识的教育。
夜上海论坛 二、对研究生进行绿色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
夜上海论坛 生命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内涵,是一种融入学科的并且是持续性长久的教育。学校的“绿色生命教育”,与学生生命成长追求绿色的基点相吻合,以“适应、塑造、解惑、责任、理想、信念”六
大板块为依托,通过相关的活动,在研究生三个年级全面展开,具体为:研究生一年级以“适应教育、塑造教育”为重点的生命素质教育;研究生二年级:以“解惑教育、责任教育”为重点的生命素质教育;研究生三年级:以“理想教育、信念教育”为重点的生命素质教育。以下就是研究生中实行绿色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绿色生命
教育名称 绿色生命教育实施要点
研一 适应教育
塑造教育 1、校园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爱校情结。
夜上海论坛 2、文明礼仪教育,塑造健康的学生形象。
夜上海论坛 3、传统美德教育,陶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4、珍爱生命教育,完善学生的生命发展。
研二 解惑教育
夜上海论坛 责任教育 1、群我关系教育,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发展。
夜上海论坛 2、学力持续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的学习质量。
夜上海论坛 3、公民意识教育,促进学生对社会人内涵的理解。
4、环保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
研三 理想教育
夜上海论坛 信念教育 1、承受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在逆境中的抗压能力。
夜上海论坛 2、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科学的人生目标。
3、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和价值观。
高校的“绿色生命教育”旨在从生理、心理和伦理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和谐人格、人文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教育与熏陶,帮助学生适应与处理人生几个重要的关系:一是个人与自我的关系:认识自我、珍爱生命、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二是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心他人、同情弱者、尊重与珍爱他人的生命;三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适应社会、关注社会的变化、关心人类的危机。 生绿色生命教育的措施
夜上海论坛 面对这些绿色生命教育的内容,就需要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作用,发挥研究生非正式群体促进作用,同时积极开展加强研究生绿色生命教育的研究,营造尊重生命的氛围,发展学生的丰满人性,唤醒学生内在的心灵活力,培养学生真正珍爱自己、关爱他人、尊敬自然的生活态度,进而欣赏生命的丰富与可贵。
夜上海论坛 (一)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绿色生命教育的引导教育
研究生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导师就对他们的学业、生活等各个方面起着指导作用,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品修养对研究生的科研道德、治学态度、敬业精神、名利关系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起着直接的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导师与研究生的这种特殊关系形成了导师对研究生的一种特殊影响力和约束力。导师和研究生接触最多,最能及时了解研究生思想动态的发展和变化,而且研究生比较信任导师,这就使得导师育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与我们的调查结果与分析是不谋而合的。
问1:对于研究生培养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选择“导师”的占70%,选择“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的占23%。
问2:大学学术重要内涵的特征是?选择“一流的导师”占68%,选择“一流实验室”占27%。
可见,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所以,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导师应多关注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部分研究生虽然可能有些阅历但偶尔也会产生许多困惑: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题,确实让人深思不己。为此导师应该给学生做一些人生的辅导,传达一种正确、正气的人生价值观。因此,只有切实关注学生生命本体,把学生生命本身的发展全过程作为道德教育最直接的同时也是最重要内容,那么才可能真正的推动学生生命的扩展。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深刻指出:“所需的信仰不能硬灌输进去;所需的态度不能粘贴去。但是个人特定的生活条件引导他看到和感觉到一件东西,而不是另一件东西。”
(二)利用研究生中的非正式群体促进其对绿色生命教育价值的认识
研究生的特点决定研究生正式群体意识比较淡化,他们比较注重非正式群体的作用。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自发产生的,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成员之间的地位与角色、权利与义务都不确定的群体。而研究生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有学术研究型、爱好交流型、经济合作型等类型。随着网络的发展,又出现了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型群体。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学术研究型群体,即因导师和学科而形成的学研集体。这种群体以导师为核心,以相同的科研课题作为载体是研究生交流和工作最频繁的集体。必须利用这种学研集体积极引导研究生个体共同关
群体发展,促使他们形成敢于承担责任、互相关心帮助、与人为善、共同发展的集体主义观念。在对研究生开展德育工作时,应积极培养和引导这种非正式群体中的集体主义,帮助他们树立群体目标意识。如果非正式群体有明确的目标导向,那么对于研究生个体的激励及规范作用也是很显著的。他们通过群体目标的实现和集体的成功,来完成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和对生命的认识。
(三)积极开展研究生绿色生命教育研究
目前,高校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很丰富,但是专门针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却很少,针对研究生生命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就更少,把生命教育作为专项的活动尚未开始,系统的理论研究尚未启动。应坚持课题先行指导的原则,大力开展学术交流,积极大力开展国内外高校间有关生命教育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借鉴生命教育活动开展得较为成功的我国台湾地区和香港特区的经验,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与生命教育研究,大力开展高校生命教育理论研究,努力寻求开展生命教育的规律,促进生命教育的深入发展。努力探索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模式,探寻有效的生命教育原则、途径、措施、方法等。以理论指导实践,一边抓科研,一边抓实践,以科研促实践,以实践发展理论。另外,高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成立“生命教育中心”。
夜上海论坛 总之,“绿色生命教育”是近年来国内德育工作者在理论探索与具体实践中创造的新型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绿色生命教育”的内容将更加充实,其结构与功能会继续完善,尤其是对研究生进行绿色生命教育,将会促进研究生德育教育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惠,刘旭东.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2930.
[2]尹发跃.研究生网络伦理道德现状及对策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2):4144.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教育 内涵 必要性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214-01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简言之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在西方,生命教育主要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和艾滋病”的防治。生命教育在中国作为一种新的思潮进入学者研究的视野,学者们对于生命教育内涵的见解仁者见仁。冯建军教授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1]。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真正的教育应当首先关注人的生命,大学生生命教育就应当通过教育引导生命。大学生生命教育,即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死亡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追求生命的境界。
夜上海论坛 二、生命教育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夜上海论坛 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重要的过渡阶段,是大学生从家庭、学校面向社会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生命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一)生命是人追求一切的基础,生命教育是基础的基础
近些年,大学生漠视生命,轻生自杀、亵渎他人生命等的事件屡屡发生,给自己和他人造成莫大的痛苦。2010年,一句“我爸是李刚”引爆网络,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之一。原因并不是这句话多有魅力,而是说这句话的人实在令人气愤,这个事件也确实引人深思。2010年10月16日晚,河北大学两名正在玩轮滑的女生被一辆汽车撞到,肇事者在撞到人后并没有停车,在被保安和学生拦下后,他仍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这是个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事件,肇事者在逝去生命面前的一句“我爸是李刚”表露出他的自私和对生命的漠视。他们的灿烂青春和引人遐想的美好未来随同生命的毁灭而消逝,如今逝者已矣,留给人们的除了伤痛,还有警醒:生命是人类追求一切的基础,没有了生命,一切就没有了可能。大学生生命教育关注学生生命,关注学生健康,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生命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需要
一个健康的人,除了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心理结构各部分发展不平衡,存在各个方面的积极与消极的心理特点,因而往往易于造成各种各样的内心矛盾[2]。走在大学校园里,随处都可以听到“郁闷”二字,“郁闷”已成为大学生的口头禅。面对生活、就业等的压力,大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危机。生命教育能够揭开生命的迷雾,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在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方面责无旁贷。
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3]。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必须蕴含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强力后盾。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大部分都是溺爱式的教育,最缺乏的就是对生命的教育。比较典型的就是:两个孩子打架了,父母总是忙着批评和指责别人家的孩子;孩子绊倒了,父母会什么都顾不得,先去把孩子扶起来……中国的大学生从孩提时代就开始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有父母扛的生活。试问,他们怎能感受到自身生命的真谛?
(二)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夜上海论坛 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被称之为应试教育,追求的是书本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忽视学生个体身心的健康成长。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教育越来越多地追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关注学生智育,而且强调学生德育。高校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必须从大学生个体出发,实施生命教育,不仅使学生获得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激励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
夜上海论坛 (三)社会教育呼唤生命教育
社会是个大染缸,每个生存于其中的人都被它染得五颜六色。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生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社会对他们的教育举足轻重。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把“游戏人生”“快乐至上”“金钱至上”当成生命的信条,在满足物欲过程中沦为了物质的奴隶,在追求感官享受的过程中遗忘了生命的价值、生存的意义。当生命遭遇“欲望陷阱”,生命教育就刻不容缓。
夜上海论坛 完美的人生离不开教育,教育能够引导生命。肖川教授指出,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与不幸。21世纪的大学教育不应再让悲哀与不幸延续,而应使教育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
夜上海论坛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研究初期,我采用问卷和个别交流的形式了解了学生的生命现状及对生命教育的看法。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我们这样一所偏远的农村初中,学生各方面的压力远远不如城里学生的情况下,竟然也有27%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9%的学生一闪而过自杀的念头,还有相当多的学生不珍惜他人的生命。我和同组的老师们分析后,觉得有以下这些因素:
夜上海论坛 1. 社会不良影响。当今社会,人口的大流动,传媒的发达,正在使人们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深刻变化,成人道德水准的普遍下降,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孩子们出现的人格缺失、心理失衡、情感荒漠等现象越来越让人揪心。
夜上海论坛 2. 学校教育片面。应试教育“以分为本”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学生体会不到求知的乐趣、人生的快乐,感受不到生命的价值,教师顾不上对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这些,都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对他人缺乏爱心,对社会缺乏责任心。
夜上海论坛 3. 家庭引导失当。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的时期,他们有烦恼时想跟亲人诉说,当心理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时,他们就有可能造成心理扭曲,甚至酿造悲剧。
另外,从学生们对生命教育的需求的调查可以看出,39%的学生还是希望开设生命教育课,52%的学生有心理问题时会采取多种途径向语文老师倾诉。这样的调查结果让我们都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需义不容辞地承担生命教育的重要任务,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优势,采取些有效策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1. 归纳、整理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生命教育内容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要紧紧抓住这些生命教育的题材,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引领他们关注生存状态,理解生命的意义,关心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
整理中我发现,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作品中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教育资源,归纳起来有三类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第一类,是直接写对生命看法的作品,通过阅读此类文章能够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如,七年级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八年级的《再塑生命》、九年级的《谈生命》等。第二类是对社会、对他人及自我生命体验的作品,这类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如,七年级的《行道树》、八年级的《海燕》、九年级的《致女儿的信》等。第三类是对自然及他类生命关注的作品,这类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从自然生物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生命力量,认识生命的意义。如,七年级的《斑羚飞渡》、八年级的《敬畏自然》、九年级的《那树》等。
夜上海论坛 通过对教材的整理,在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之后,针对梳理好的与生命教育有关的“联系点”进行必要的分类,合理的统筹规划,作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依据,制定阶段性的教学计划,做到方向明确,目标清楚,有针对性、有计划性、有目的性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开展生命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