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地理教学可视化范文

地理教学可视化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理教学可视化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地理教学可视化

第1篇

一、优化教学目标设计,全面体现新课程理念对地理课堂教学的要求

教学目标规定学科课程教学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培养所期望达到的程度,它既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也是课堂教学活动实施与评价的基本出发点。

夜上海论坛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全面、具体、可操作性强,要基本符合新课程理念对地理课堂教学的要求。如学习亚洲自然环境时,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可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相关地图和资料,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其依据;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分析亚洲的地形特点及其对河流的影响;分析亚洲气候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其对农业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使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的方法。使用亚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以及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河流特点,理解地形与河流分布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大洲地形、河流特点的方法。使用亚洲气候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以及相关资料,归纳总结亚洲的气候特点,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初步学会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培养学生热爱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夜上海论坛 二、优化教学过程设计,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其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

夜上海论坛 教学过程设计就是如何在一堂课中用所选择的方法、手段去实现预定目标,教师如何解决一堂课的结构问题、各部分的衔接问题和各种教学方法的组合问题。

首先,教学设计要按照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设计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策略。其次,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活动,发挥全班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问题情境和系列活动,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表现机会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让整个课堂充满生命力。如学习亚洲地理分区时,亚洲面积广阔,为了便于学习,我们通常将亚洲分为六个地理区域。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活动来学习这六个地理区域,将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让这六个小组分别扮演东南亚、东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并让每组学生分别说一说各地理分区主要有哪些国家,也可以对个别国家进行简单介绍,进而让学生顺势找出与中国接壤的国家,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多角度了解亚洲。最后,教学过程还要设计和安排教学辅助环节、教学辅助材料以及一节课时间的分配等,如是否使用直观教学、是否安排学生的独立学习活动以配合教师短时间地集中讲解、教师需要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材料才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每个环节大致需要用多少时间等。

三、优化课堂作业设计,科学评估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第2篇

夜上海论坛地理课程意识是地理教师的一种基本专业意识,是地理教师在思考和处理地理教学问题时对地理课程的一种整体性认识和反映,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课程主体意识、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创生意识。随着地理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地理课程与时俱进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在推动和深化地理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深刻感受到:明确的地理课程意识支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方式,对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影响。

夜上海论坛 课程主体意识表现为: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未来发展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师生自主性和能动性,即主人翁意识,选择和处理课程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将自身的相关经历、体验和感悟有机地融入到地理教学中去。中学生因其生活空间和身心认知规律的局限性,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学生要掌握广博宽泛且注重实践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客观上,地理学习的校内量化考核要求相对语数英科目来说要宽松得多,所以,除少部分知识面广、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能积极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以外,另有相当部分学生学习地理的动力不大,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也不高。课堂上学生“填鸭式”地被动接受地理知识给地理教学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的达成造成很大障碍,教学效率不如人意。强化课程主体意识,把“我们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融入到教学实践中,能有效缩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空间距离感和陌生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如师生共同展示节假日自己赴国内外旅游所拍的视频、照片,撰写的见闻体会,搜集的明信片、货币、邮票、服饰实物;表演听到、学到的方言典故;介绍吃到的风味食品……把这些“我行我秀”画龙点睛地融入教学实践,对学生而言,使远在天边的地方似乎变得触手可及,使抽象晦涩的专题知识显得生动而具体,学生的角色定位从原本被动的旁观者,因不经意间成为课程的主体角色而使身心转为主动的探究者,观察和分析等思维活动似求知的触角快乐地沉浸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即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体现课程主体意识的过程也正是满足学生这种需要的过程。所以,地理教师强化和体现课程主体意识,既有利于自身专业角色的成功定位,又为不断创造出课程实施的新经验、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奠了基、铺了路。

课程资源意识体现在: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发校内(外)、显(隐)性地理课程资源。强化地理课程资源意识,显示了地理教师的专业敏感性和对课内外专业知识的开发利用能力,更为师生互动织就了一张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的地理知识网。生活处处皆地理,地理处处是生活。地理课程资源随手可得:如在校内,课堂上的教科书、多媒体课件是显性地理课程资源,而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教室内的陈设、学生的衣着文具、校园宣传栏包罗万象的内容、各兄弟学科的案例材料和实物标本等都是隐性地理课程资源;又如学校的周边环境和道路交通,网络报刊上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环保等多个领域的新闻大事都是校外显(隐)性地理课程资源。强化并显示地理课程资源意识的地理教师拥有一双敏锐的“地理眼”,可以捕捉到时令性和针对性强的地理课程资源,在课内外引领学生感受地理学科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和生活化的独特魅力,不仅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还为师生构建时代鲜明、内容多变的有效课堂提供了庞大的信息库。这也是现代地理教学理念的体现――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课程创生意识体现在:地理教师能根据教学实际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与改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内容的生成与重建。强化课程创生意识,要求教师有过硬的专业功底、对教材教法精准的把握和相当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并时刻关注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和学生发展状态。如果说,强化地理课程主体意识和资源意识是从创设情境和丰富内容作铺垫,通过量的积累来提高地理教学效率,那么,强化地理课程创生意识则是教师以课程主体和资源意识为依托,在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下,教师作为课程的动态构建者和生成者,为学生的主动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从而使教学效率有本质的、大幅度的提高。如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的教学内容,知识点多,有陈述性知识(如两极地区的名称、范围、环境特征等)、程序性知识(如怎么判别方向、怎么和平利用极地的策略及方法等)、策略性知识(如本区为什么会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世界各国为什么应该和平、环保地开发利用极地等)。许多知识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对此的感性知识储备和理性认知水平都很欠缺。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地教学,哪怕借助一定的多媒体辅助手段,部分知识点仍显繁杂深奥(如两极地区的海陆及纬度位置、在极地判别方向等)或脱离实际(如《美国工业》所展示的高科技工业品插图内容已显落伍)。另外,教学时间紧、内容多的矛盾常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探究实践活动受到很大局限,并最终导致教师讲授事倍功半,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意目标达成度差强人意。所以,作为世界区域地理的结局篇,这一精彩纷呈的课程内容,很可能因为缺乏教师的课程意识而显得黯然失色,教学的有效性更是无从说起。教学实践证明,强化和显示地理课程意识的教师能使本课内容熠熠生辉。极地地区是地球上距人类最遥远神秘、开发探究最不完全的区域,但它的未来却维系着全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目前各国对极地地区只限于科考及和平目的的开发利用。教师可以凭着课程主体意识和资源意识,对课程内容进行生成和重建。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去极地地区模拟科考”为教学主线,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以两极丰富多彩的图片和我国南极科考队员在我校作专题报告的视频来创设情境,缩减学生对学习对象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可以以中国极地考察船“雪龙号”为交通工具,沿中国上海一北极地区一南极地区为考察线路,进行探究学习。为了顺利完成“科考”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知识准备和物质准备的名义,充分利用课本图文等教学资源,提炼出必要的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并落实程序性知识(即“怎么做”)。这样原本相对独立的知识板块被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且被“学中玩、玩中学”的学生一一主动落实。尤其是学生扮演北极熊和企鹅的角色来向队友介绍两极地区的环境特征,趣味盎然,令人难忘。两极地区既相似又有区别的策略性知识(即“怎么做”)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这既和极地自身环境特征有关系,又和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相联系,另外我国极地科考的实力和现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策略性知识的探究热情和积极性。于是,显示出课程意识的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增加了“知识竞赛”环节(围绕南极科考必备常识),以及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图片和学生手头学案,展示各国有关极地的最新动态(如:俄罗斯在北冰洋底插国旗及多次军事演习;日本在南极地区大肆捕鲸;多个国家对南极提出领土要求;中国在南极成功设立第三个科考站;近100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使两极冰川融化的面积/速度一览表……)。教师提示大家以《南极条约》为各国的行动指南,学生自选图文,各抒己见,全方位、多角度地对策略性知识展开讨论、探究,没有统一答案,言之有理即可。最后,教师根据各小队在模拟科考过程中的合作参与度、知识竞赛的得分等表现综合考评出优胜小队,并以中国南极科考的邮戳名信片为奖品,群情激昂的颁奖现场把课堂气氛推向。教师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氛围及学生参与度、课堂作业的正确率、课后向学生的随机访问及日后课前5分钟的地理新闻会等多个途径得到的教学反馈显示:学生对本节课印象深刻,相当部分学生从此非常关注我国的极地科考事业和世界各国关于极地的最新动态。本节课知、情、意、能等教学目标总体令人满意,也获得了多位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认为本课是一次有效地理课堂成功构建的范例,更是执教者强化地理课程意识的显露和成功实践。

夜上海论坛 强化并展示教师的地理课程意识,使静态设计的课程转化为动态的课程实施,全面展示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水平,以研究的方式展现出有效的课程行为,这个过程凸现了教师的专业自、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的日常生活及学生的“生活世界”,在这片肥沃的“意识土壤”中,地理教学的“效率之花”必将竞相开放!

第3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地图学;教学优化;实践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2-0122-02

夜上海论坛 我国高校的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发展迅速,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高校陆续开设了以地理学、测绘学或计算机科学为背景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1]。作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地图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地图学的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培养阅读、使用和编制地图的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融合能力和创新能力[2]。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从事地图制图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用人单位对学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的评价,从而间接地影响了学校该专业未来的毕业生就业率。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科学的发展,现代地图学的理论、技术和应用较之传统地图学有了很大的不同与发展[3-4]。当前很多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地图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更新速度慢,导致教学内容不能实时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课堂所学内容与当前行业研究热点不一致,很多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缺乏兴趣,导致课堂出勤率不高。因此,如何根据专业的培养方案,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探索适用于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地图学课程教学方法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夜上海论坛 1 地图学课程的特点

地图学是建立在正确的地理认知的基础上的图形表达、制作与应用分析的技术科学,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的基础[5]。与其他课程相比,地图学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夜上海论坛 1.1 多学科交叉 地图学与众多学科之间存在交集,如数学、测绘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色彩学、心理学等。因此,在探索地图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时应充分考虑地图学与这些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夜上海论坛 1.2 实践性强 地图学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基本的读图、制图和用图能力。因此,地图学课程教学应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熟练地使用地图制图常用工具,如ArcGIS、SuperMap、ArcInfo等。

1.3 技术更新快 不同于其他学科,地图学相关的技术更新速度快,从而对地图学的发展产生影响。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电子地图、数字地图以及三维地图等。因此,在地图学课程教学中,必须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不断地引入前沿技术到教学案例中。

2 课程教学方法优化探索

夜上海论坛 2.1 引入实际案例教学 地图学课程涉及较多的理论教学内容,若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容易混淆概念,即使在课堂上勉强吸收也难以在其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且容易使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厌倦的情绪。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在实际的教学课程中,教师可通过引入案例教学的方式,将书本内容以实际项目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这不仅可以变枯燥内容为生动,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最终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选取教学案例时,应选择自己熟悉的类型,最好是结合自己的项目经验选取教学内容。这种案例选取方法的优点在于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可以收放自如,避免出现教学生疏现象;另外,选取教师熟悉的教学案例还能使所选取的教学案例贯穿课程教学的各个章节,保证教学内容的连续性与一致性。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亲身参与的某地电子地图编制项目为例,在地图投影、地图数学基础、地图符号化、地图概括、地图等章节均已该项目为例进行讲解,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程结束后,学生不仅掌握了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还熟悉了类型项目的实施过程,对其之后的就业具有很大帮助。在案例选择时,还应考虑所选内容的时效性,即所选择的教学案例应该是当前行业生产中广泛涉及的内容,保证学生掌握该案例对其就业是有帮助的,避免选取时效性差的教学案例,让学生难以学以致用,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2 实践内容与时俱进 地图学实践教学是巩固和掌握课堂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用图、制图技能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环节,在地图学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6]。当前大学毕业生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是其感觉学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工作单位中碰到的实际应用问题差别很大,所学知识难以派上用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是课堂教学内容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导致的。笔者通过与部分地图制图行业从业人员交流得知,该现象在地图制图人员中也普遍存在,大部分地图制图人员都是在毕业后通过各种方式参加了相关的培训后,才可以胜任目前的工作。因此,地图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例如,目前高校的地图学课程教学普遍基于传统的二维平面地图展开,给学生讲授地图制图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而当前行业的研究重点是三维地图、虚拟现实地图以及基于位置的服务等,与课堂教学内容存在很大差异。笔者在地图学实践教学过程中,除了少量课时给学生讲授传统的地图制图方法外,更多的课时被用于讲解新形势下的地图制图方法,不仅使学生掌握ArcGIS、SuperMap这类传统的地图制图工具的使用,还要求他们能够熟练使用3d Max、SketchUp等三维地图制作软件。从学生课后的教学反馈意见以及毕业生的就业反馈材料得知,该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夜上海论坛 2.3 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竞赛 目前,随着GIS行业的蓬勃发展,各类面向在校学生的专业技能竞赛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不乏地图制图竞赛。这类型的专业技能竞赛侧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笔者所在的安徽省每年举行一届“GIS技能大赛”,其中必备一项现场操作组竞赛,该组考察的就是学生操作地图制图软件的熟练程度。从近几年的指导学生参赛情况来看,这类比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很大作用。此外,在毕业生就业时,用人单位也倾向于录用那些具有参赛经验的人员。

3 结语

夜上海论坛 本文基于高校地图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提升等教学改革方法,对地图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优化探索。在课堂理论教学中,通过引入案例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讲解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环节,与时俱进地给学生讲授行业最新出现的技术及工具,使所讲知识与行业发展保持一致。此外,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为其以后的就业、择业打下坚实基础。最后,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验证了优化的教学方法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江畅,苏高华.GIS专业中地图学教学方法的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08,6(2):120-122.

[2]彭秀英,万剑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地图学”课程教学内容研究与实践[J].测绘通报,2014,3:128-130,134.

[3]廖克.现代地图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袁堪省.现代地图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吴小芳,徐智勇,王建芳.地图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1:52-53.

第4篇

一、 课堂教学知识生活化

夜上海论坛 地理课堂要紧贴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与体验,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师在充分把握课标精神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应大胆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一方面将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引入课堂,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如我在讲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时,首先指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会导致日出、日落及正午时太阳位置的变化,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回忆从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6月22日至12月22日正午时太阳在天空的位置变化、日出与日落的位置变化的特点。其中6月22日至12月22日太阳日出、日落及正午时位置均向南移动,由此可以得出太阳直射点南移的规律。这样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可以有效的解决难点。还如在讲解混合农业时,结合我们学校是一所位于农村且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农民家庭的实际状况,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① 我们的父母在家既种庄稼又养一些鸡、猪等牲畜,是混合农业吗?为什么?② 目前这种生产方式对家庭的经济收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③ 如果想稳定地提高家庭收入,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④ 经你采取措施后的农业生产还会产生哪些好处?试举例说明。这样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既弄明白了混合农业的含义,又明确了本地区农业生产中面临的问题及发展的方向,同时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得到了培养,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又比如在讲解时差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组,引导学生探究:我国于北京时间08年8月8日晚8时举行奥运会开幕式,在伦敦、华盛顿、悉尼的华人分别在当地什么时间观看实况转播?计算的方法是什么? 2010年世界杯足球总决赛于北京时间7月12日2点30分在南非约翰内斯堡进行,请问当地时间又是多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时间差异?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并感兴趣的问题研究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实现了地理教学的目标。

二、 课堂教学情境生活化

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但长期以来地理课堂教学忽视了这一点,教师把地理课堂当成了灌输地理知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所学知识也不能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课堂效率非常低下。地理课堂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习内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地理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进而实现国家的课改理念与目标。所谓课堂教学情境生活化就是一方面要使地理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地理课堂上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

我在讲解气候资源中太阳光能资源利用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去了解身边生活、关注生产过程中太阳光能的利用方式及效果,并思考: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利用才能使效果达到最大化?然后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进入课堂,结合理论知识去讨论、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利用该方案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一位学生观察了家中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发现夏季太阳能资源利用效果好,冬季利用效果很差,晚上太阳能热水器中的温度会下降,同时阴天时基本无法使用等。通过课堂讨论、探究,学生明白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板应与太阳光线垂直,而家中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支架与地面的夹角是固定的,不能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导致利用效果较差。学生经研究拿出解决方案:① 采用活动支架,支架与地面的夹角随季节而改变,② 研制新材料,加强太阳能热水箱的保温,③ 与太阳热水器配套一个电热水器,在阴天或夜晚时使用,弥补太阳能热水器的不足。这种课堂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不断关心、留意身边的问题,并尝试用地理课堂中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得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样一方面系统的学习了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增强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中提取材料作为教学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联系实际,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益于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并更好的融入社会中。如我在讲解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时,就以学校所在地有众多残疾人就业的晨光化工厂作为教学情境来展开。我首先展示晨光化工厂的位置、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曹甸镇范围的演变及曹甸镇的气象与水文等资料,然后设置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① 20世纪80年代晨光化工厂的位置是否合理?为什么?② 就目前来看,晨光化工厂的位置是显然不合理的,你是否能说明不合理的因素有哪些?③ 既然化工厂的位置不合理,为何化工厂一直没有搬迁?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讨论,学生既明确了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又明确了政府、工厂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与决策的复杂性,加深了对社会的理解。

三、 教学案例的生活化

夜上海论坛 地理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就是案例教学,从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生活实际中提取素材作为教学案例,既具有客观真实性、突出实践性和深刻的启发性,又较好的体现了国家课程理念,同时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使学生学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与技能。

我在讲解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强度关系的时候,引用了《两小儿辩日》这个素材,让学生帮助孔夫子解难,这个问题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得出结论:早晨太阳高度角小,穿透的大气路程长,被大气削弱的多,且光热比较分散,所以早晨得到的太阳热量少温度低,中午则相反,这样就有效的解决了教学难点。又如我在讲解商业中心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以学校所在地曹甸镇商业中心的变迁为案例来进行。我首先通过投影显示了曹甸镇20世纪60年代以来曹甸镇范围及商业中心的演变资料,然后给出了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原因。① 曹甸镇商业中心的位置及其变化有何特点?其形成原因是什么?② 依据现在曹甸镇的发展规划与方向,你认为曹甸镇的商业中心位置将会怎样演化?由此,你得出商业中心的一般分布规律与原理是什么?由于这部分资料与问题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探究时就更多了些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味道,学生讨论、分析的非常认真与投入,发言也很踊跃。最终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5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现代教育学也认为思维常常由问题引起,而90年代由美国传入中国的“问题解决”的思想和模式的核心,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师生交流的最基本的手段和途径,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课堂提问是教师课堂有效教学中所运用的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手段。

一、提问的适度性

由于地理新课程倡导探究性教学,因而,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改变了过去的满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把大量灌输的时间改为大量的提问时间,其实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学生反而没有实实在在地参与到教师所提问题的探究中,由于提问的量太大,课堂提问的效度也就大大降低了。因此,提问要适度进行。例如:关于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在教学中地理教师可设计出以下一些问题进行提问:①阅读教材地图,应该如何描述图C的气候特征?(图C,一年中四季分明)②描述中所说的“一年”是指某一特定年还是一般年份而言?气候的概念是什么?(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气候要素主要有哪些?(气温、降水)

夜上海论坛 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和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和思考,学生也就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气候的概念和气候的构成要素,而如果教学中教师提问不断,那么学生就难以有时间来冷静思考问题。当然,课堂提问不能太少,也不能由教师一讲到底,否则整堂课就会黯然失色、毫无生机。

二、提问的思维性

一些地理教师由于对教材内容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教材知识的归纳和筛选往往抓不住重点和关键,不分主次轻重,为提问而提问,因此,提问的思维价值不大,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太大的帮助。笔者在七年级(人教版)第三章第四节关于世界气候的影响因素的教学中,设计了一个表格(见表1),要求学生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并提问:①世界气候类型是单一的还是复杂多样的?②世界上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③找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它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④造成它们气候差异的原因是什么?⑤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哪里?⑥它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⑦造成它们气候差异的原因是什么?⑧结合《中国地形图》,找出青藏高原分布在哪里?⑨青藏高原是什么气候类型?

通过这种有的放矢的课堂提问,让学生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从而可以避免学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矫正,学生就能够顺利地理解教材知识,并填写好表格。在这种有一定思维性的提问的引导下,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表1

三、提问的梯度性

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科学适度,没有难度或难度太大的问题,都会使学生失去思考和探究的动力。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遵循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合理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由浅入深地进行设计。如,教学关于世界气候的影响因素时提出的问题就有一定的渐进性,思维难度不大,有利于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深化。

四、提问的趣味性

夜上海论坛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教学内容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时,学生学习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对所学知识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求知欲,因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以激起学生学习新授知识的高涨情绪。例如:关于七年级(人教版)第三章第四节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以下问题:①请同学们说说当地一年的不同季节,人们穿衣上有什么不同?②请同学们说说家乡一年的不同季节,农业生产有什么不同?③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作物有什么不同?通过这种有趣味性的提问,可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有关问题,并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气候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五、提问的针对性

第6篇

关键词: 地理课堂; 教学模式;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042-01

目前地理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地理课程改革,而地理课程改革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地理教学。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地理课堂教学已不再是一个封闭、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信息流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多方向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就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必须坚持开放性的教学原则。目前,随着互联网的延伸和普及,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也出现新的变化趋势--网络教学正悄悄走进课堂,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新亮点。本文就网络教学模式下,对教师、学生提出新的要求及网络教学的不足谈几点看法:

夜上海论坛 1 网络教学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夜上海论坛 1.1 网络教学要求教师把掌握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基本技能。

要让信息技术真正发挥它的优势,体现它的效果,教师必须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要像以前使用粉笔、黑板或投影片一样熟练,这样在利用网络教学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使信息技术显现出它真正的价值。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大力倡导课件要自已动手亲自制作,把会制作各种格式的课件作为每个教师的基本技能。要实现这一目标只要教师好好去学,就会很快掌握。

1.2 网络教学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恰当运用网络教学。

夜上海论坛 网络教学光有技术还不行,更重要的还在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网络教学因其独特的资源共享优势可以较为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对于有些课题完全可以进行网络化教学,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并未完全得到贯彻。

1.3 网络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控制网络、控制课堂的能力。

对于学生的网络控制,我的观点是必须"前紧后松"。学生在没有形成网络学习习惯之前,必须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进行网络学习,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切忌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就实行所谓的"开放理念下的课堂学习"。等到学生有了一定的网络学习习惯,有了网络学习的技能,再慢慢放开网络控制。放开控制也有先有后,先放什么后放什么,哪些同学先放开,哪些同学后放开,都要仔细考虑,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和激励作用。

2 网络教学对学生的新要求

2.1 网络环境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上网技能和初步的制作技能。

上网技能主要包括网上浏览信息、查询、收发电子邮件、使用BBS等。学生掌握了这些技术,师生之间才可以及时交流信息,达到沟通和解决问题的目的。要掌握这些技术,就要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首先学生的文字输入水平等技能必须过关,如果文字输入都不过关,那么只能在网上被动阅读,而无法进行快捷地交流,没有交流也就谈不上网络学习。所以,为了更好地让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网络学习技术培训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培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上网操作技能。

制作技能主要包括初步的演示文稿、文字处理和网页制作技能。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围绕某个主题搞些调查或收集工作,成果可以是文字、图表,也可以是图片、视频、录音等多媒体素材,然后让他们按一定思路将自己的调查成果展示出来。同时学生也需要将材料制成演示文稿、小报或网页,展示给大家。

夜上海论坛 2.2 网络教学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学会网络学习方法,形成网络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网络学习方法,从而形成网络学习习惯是网络学习的关键。网络资源有利也有弊,在教师的指导分析下,学生要能够认识到网络资源是无穷无尽的,而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学生要能从思想上认识到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的必要性,从而克服使用网络的盲目性。

3 基于网络的地理课堂教学的不足

计算机网络带给地理课堂教学的最大变化是课堂内部教学环境的变化。学习中的交往活动不再受固定座位编排的限制,在网络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与计算机进行交互,通过计算机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控制学习过程。网络的超级链接功能,提供了便捷的沟通方式,便于合作、协商、求助,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及协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是网络走进课堂,给课堂带来生机勃勃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的弊端。

3.1 教师不能从课堂教学的特点出发,照搬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

夜上海论坛 目前的地理网络教学模式主要有基于网络的学生个别化学习模式与基于网络的协同学习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确实突破了以往多媒体综合课堂下教师为主的教学,做到了因材施教、异步教学,同时利用网络增强了学生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教师不能认识到网络教学首先它是课堂教学,与远程教学在师生交互上有本质的不同。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习者在同一时间、空间进行教与学的活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教师。而远程教学的学习者在时间和空间上与教师处于分离状态,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计算机网络。网络课堂教学的优势正是师生在空间统一的基础上同时共享和异步学习,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教师似乎热衷于远程教育中一切教学活动通过网络进行的方式,结果网络成了课堂的主导,教师成了秩序维持者。

夜上海论坛 3.2 不能以人为本,强化了通过网络的间接交流,弱化了通过口语、表情等的直接交流。首先,在教学中,网络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它的运用应该是促进师生交流,而不是代替师生交流。

3.3 不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无关活动和无效资源多。

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在许多的网络课例中,教师课前引入,课后总结,课中是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掌握知识。但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往往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不能很好地将学生引向教学目标,有时即使是课后总结还是没能完全达到本课的最终目标,也没有就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进行有效的检测。这样的课例只能做到为了使用网络而使用网络,没有真正发挥网络的优势,不能算是一堂优秀的课例。

夜上海论坛 总之,网络的引进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所产生的高的教学效果的魅力越来越多的吸引着广大教师对它追逐,但网络课堂教学的整合和优化正在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仍在不断的探索当中,它的前景无可限量。只要在教学中,一切为教学目标服务,那么,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就可以基于网络而超越网络,真正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突破。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 全日制义务教育. 地理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第7篇

夜上海论坛 一、优化高中地理教育观念

地理是高中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它涉及的范围相当广,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教师教学最重要的就是结合实际生活,选取相关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还应教会学生相关的学习方法,这有利于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本着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思想,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还应树立正确、科学的教材观、教学观以及教育观,只有这样,才能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地把握教材,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二、优化高中地理教学目标

夜上海论坛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主攻方向,就高中地理学科而言,它的目标是通过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地理知识、技能、方法以及地理观等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这是地理学科的出发点以及归宿感。地理教师一定要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素质教育的有关要求,不断优化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校制订的科学、规范的教学目标,将知识不断地细化,还要落实完成教学目标的策略,使教学目标更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

三、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第8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地理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地理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的主阵地和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绝大多数的地理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如何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成为我们关心和研究的课题。教师必须具备优化整合教学过程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一、组合教法,优化地理课堂

夜上海论坛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景,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在讲我国的河流――“黄河”时,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如何治理的问题,学生围绕着问题提问。我在八年级上课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有一男生举手发言,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直,从甘肃的兰州到河南的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学生的想法虽然幼稚,我并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而是允许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其大胆设想的同时,我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是否同意他的建议,为什么?由此,全班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对师生有很大受益。在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流程中,最为核心的是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首先要设计如何导入新课,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够紧扣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根据不同的目的,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如:复习导入、演练导入、“生活”导入、直接导入、设疑导入等。复习导入设计主要用在所学的新知识跟前面以有知识之间有紧密联系的教学中,例如,在学生学习长江的知识后,老师可以问学生:长江的长度、源头、(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段开发和治理?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那黄河的情况呢?从而引出“黄河”的教学。如天气与气候、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农业这些内容教学的导入,就可以采用“生活”导入。因为这里面有很多学生熟知和亲身体验的事物跟要学习的知识有一定联系。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都要围绕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依托电子白板,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地理课堂上,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设计出适合他们的不同角色,使之能更投入地“演出”。如在学习中国“山区面积广大”时,关于山区在开发利用中的利与弊,我设计了一场辩论会。正方与反方就山区利用的利、弊进行了广泛地、深入地、针锋相对的辩论,两方学生参与的激情空前高涨,所论述的观点和列举的论据早已超出了课文提示而更加全面。通过辩论,学生们更加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对事物的认识有了一个正确的方法。这样的课堂真正将学生引入了乐而忘返的胜境。

二、善用地图,优化地理课堂

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课堂上,教师运用地图教学,并且指导学生识图,将课文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用图技能,使地图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在地理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使学生的感知具有可行性,地图则成了学生理解、分析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依托。中学地理教材中的景观图、分布图、概念和原理图、统计图、漫画、等共有几百幅,这些图蕴含的大量地理知识与信息是文字难以表达的。因此,要学好地理,一定要掌握好地图知识和正确的读图解题思路与方法。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习者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包括地理图表和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次一级手段,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我们应该让学生从以往的“题海”中解放出来,把培养读图能力看作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具体途径,把培养学生获得此项可以终生受用的地图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地图教学能力也是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主要指标。地图教学能力是指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制作地图、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地理教师还要注意学习电子地图等新的地理教学手段。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地理课堂

地理教材中有很多适合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章节,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时,选用的教材要体现多媒体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特点;要突破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例如:《自然带》的教学,教材内容为宏观地理事物,但教材的时空局限性,难以给学生整体的印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边讲述各自然带的特点,边播放剪辑的各自然带景观的视频动画,一堂课下来,学生很有兴趣。运用电脑科技,应用计算机使大量的专业舆图、景观与实物照片、图片与地理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电脑学到更多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熟悉地理数据和图形,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自觉积极性,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夸大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保证必要的时间投入;另一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来优化地理课堂。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介绍我国山脉分布走向,四大高原、盆地,三大平原形成的原因时,它既是这一课的重点,又是这一课的难点。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山脉分布和走向图,用Flash闪烁的方法显示我国的山脉分布、走向,四大高原、盆地,三大平原的分布位置。教师很容易给学生介绍清楚,多媒体的运用,使难于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9篇

夜上海论坛 一、合作学习的理论及其优势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从本质上讲,我们目前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带有浓厚的竞争色彩。学生都视学校是一个竞争的场所,每个人都想胜过他人。这种教育是一种竞争教育,它把一个人的成功建立在其他人失败的基础之上。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中,学生们养成的是一种被扭曲了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应的利己行为。他们大都缺乏合作意识,更少有利他行为,缺乏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基本技能。这种状况与我们所处的需要合作意识与社会技能的信息时代极不合拍。合作学习的优势是:将合作、竞争和个人行为融为一体,并进行优化组合加以利用,符合教学规律和时代的需求,是对传统教学的单一竞争格局或情境的一大变革。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为了确保学生们在课堂上发挥主动性,需要形成合作学习小组。两个或更多的人在合作性情形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创造性思维,会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解决办法和程序。

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深化学生的合作探究

夜上海论坛 地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学生如果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不仅可以高效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知识,而且有望在地理学领域有独特的创新和发现。但是,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教师长时间加以培养。如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进行训练呢?我们认为教师应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积极创设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学生要进行交流与合作,没有良好的氛围是无法开展的。例如,有些同学比较自卑,怕自己说错、或做不好,不敢在小组合作中积极表现自己。为此,教师要先作好表率作用,在平时的师生交流中应一视同仁,特别对弱势群体要有耐心,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关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

2.科学合理的分配合作学习小组

平时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4人组成,学习水平分别是A、B、C、D,要求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成员之间的性格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同时,全班各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应实力相当。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对于几个平行并列的内容,让各小组负责一项内容,同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汇报,全班交流,采取并列式的分组,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3.选择适合的内容开展合作学习

要想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小组内部应当根据小组任务进行适当的分工,让每个小组成员有明确的个人任务,如担任组织者、记录员、发言人、记时员等角色。学习的内容要适合学生交流思想,任务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具有合作学习的价值,一般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无法完成或无法较好地完成,而合作学习小组通过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讨论、相互交流能够完成或更好地完成。如果学习的任务太简单,或者学习的任务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就完全没有合作学习的必要。

4.关注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从问题的提出到学生合作的过程,教师都应该给予一定的关注。如果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语言含糊、不调理,指向不明确,学生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明白教师到底要他们讨论什么,合作什么。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必须注意问题要明确、具有开放性、探究性,语言描绘生活化、趣味化,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问题提出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探讨的时间,不可问题一抛出就小组合作。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习小组中,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如在活动中指导学习小组如何分配角色和任务,如何向同伴提问、倾听同伴的发言,如何共同讨论、交流,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如何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等等。教师要注意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纠正学生偏离主题的讨论,防止学生的讨论和交流陷入争吵的混乱局面,根据学生学习的状况合理调节合作学习的时间。合作学习结束以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指导。

5.实施有效的激励性评价

夜上海论坛 有效实施评价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保障。研究结果表明,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难以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积极性。教师事先应将激励性评价指标公布给学生,这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就可以明确努力的方向,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可以大大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我们还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无疑是正确的;但可能会忽略了个体的发展。因此,还要把整体与个体相结合,并且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取得的效果

夜上海论坛 经过一年左右的训练,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已有很大的提高,已从原来的茫然、各顾各等等不适应的状态,到现在遇到问题自觉的进行小组合作。比如,轮到小组上台做小老师介绍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他们会自觉分好工,谁讲、谁板书、谁出练习题、谁发奖品等,配合默契,可以说是集多人的智慧于一体。这是合作学习成果的最好例子,相信学生们还会有更多的出自集体智慧的作品产生。

第10篇

夜上海论坛 我国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缺陷表现为:显性知识有余,隐性知识不足;理论知识有余,实践知识不足。显性知识方面的优势使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与发达国家似乎难分上下,但隐性知识教育方面的劣势则致使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处于明显落后状态。

地理隐性知识,一般指的是潜藏于地理教材中不易为人注意,但是高考时又常考到的知识。这类知识一般体现在教材的方方面面,如果把握不好,会造成学生在知识掌握和能力养成方面的明显缺陷。而正是隐性知识方面的劣势,导致我们的学生发展没有后劲。

夜上海论坛 2011年北京大学的招生题中有这样的试题:“现在人类一方面在保护自然,另一方面又在破坏着自然,你认为地球上的生物会有怎样的未来?”“地球上有些生物是人类想消灭但难以消灭的,另一些生物又是人类想保护但保护不了的。请谈谈你的看法。”“有人认为:‘水资源短缺是在未来面临的一个比能源问题更巨大的挑战’。请谈谈你的看法”。这些题目很新颖,毫无疑问,对考生有着相当高的能力要求。

夜上海论坛 以上述题目中“水资源短缺是在未来面临的一个比能源问题更巨大的挑战”为例,该问题说到底就是资源问题。但是现实生活中,像断电、燃煤和燃油短缺现象可能是经常性发生的,考生应该有所体验、有所思考,而对于水资源短缺问题,考生则可能没有多大印象(北方地区的考生的体验或深刻一点)!毕竟校园中、马路边乃至于家庭里的“长流水”现象还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这样就会给考生答题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困惑,很难就水资源短缺问题作出全面的详实的分析和阐述,甚至回答不出问题的实质。实际上有关水资源问题,只要从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两方面去考虑,就能够得出相关结论。然而,我们学生的地理知识主要来自于地理教科书,至于生活中的、需要进一步观察和思考的现象则熟视无睹。

夜上海论坛 由此可见,尽管当今社会已经完全进入信息化时代,但是我们的学生还不善于把复杂的生活情境归纳成地理问题,以地理的思维加以解决,再还原到生活中去。

夜上海论坛 所以,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显然是学校教育的缺陷,更是地理教育的缺陷。当务之急,就是地理教师要将学生的眼光从书本和考卷的狭窄天地中解放出来,放到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和体会,培养他们运用地理知识处理现实生活中各种相应问题的能力。

夜上海论坛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等基本观念。学生的能力提升已日趋紧迫和必要,而加强地理学科隐性知识的教育,强调隐性地理知识和显性地理知识的相互转换,无疑会使这一理念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地理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隐性知识教育。

一、要强调知识的“四个转化”

一是隐性地理知识到隐性地理知识的转化。这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分享隐性知识,是知识社会化的过程。主要通过地理观察、模仿、课堂讨论和亲身实践、小组合作和探究等形式使地理隐性知识得以传递。其中师传生受就是个人间分享地理隐性知识的典型形式。二是地理隐性知识到地理显性知识的转化。这是对地理隐性知识的显性描述,将其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这个转化所利用的方式有类比、情境模拟、倾听和地理沙龙等。三是地理显性知识到地理显性知识的转化。这是一种知识扩散的过程,通常是将零碎的地理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复杂化。将这些零碎的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并用地理专业语言表述出来,个人知识就上升为了集体知识,从而能更容易地为更多人共享和创造价值。举办地理讲座、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是实现该转化方式的有效途径。四是地理显性知识到地理隐性知识的转化。也就是说,知识在师生间传播,学生接受了这些新知识后,可以将其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并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野外地理实践、社会调查等形式是实现地理显性知识隐性化的有效方法。

第11篇

夜上海论坛 一、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优化课堂教学

语言是创设情境最直接、最普遍、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历史教学中,教师以真挚、饱满的情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生动描述历史长河中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动人故事,感人肺腑、慷慨悲壮的人物命运,气势磅礴、刀光剑影的壮观场面等,把历史课堂本身不同于其他课堂的魅力,通过教师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将感性上的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

夜上海论坛 比如在学习“探险者的梦想”一课时,可以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回忆中国郑和下西洋的内容,讨论中西方航行探险的区别(区别主要在于历史背景不同,国情不同和动机不同)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哥伦布的探险经过,针对哥伦布探险的动机,西行思想基础及其探险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宣扬国威和去西洋“取宝”,所以不计经济效益,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交流,这与在追求黄金和财富动机驱使之下欧洲航海家的殖民掠夺活动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夜上海论坛 二、 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会有很多学生自主的时间,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的高低是取得优良成绩的前提基础,如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小组内部展示等等。如果学生在这些时间里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必然会白白地浪费时间,降低了学习的效果。这就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应该注重点拨和指导,教师在学生自主的时间里,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不断巡视,尤其是要关注那些学困生和自律性差的同学,在评价上给以鼓励,在学法上加以指导,使他们能够把精力集中到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给这些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手段,以便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只有把这部分学生管理好,才能使全班的同学都能够逐步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从而提高整个班级的成绩,逐步达到知识与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叩响现代文明的大门”一课时,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收集发明家的小故事,相互交流并讨论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亲自讲述莱特兄弟的故事和飞机制造、改进的过程,认识到飞机和汽车的发明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通过分析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体验科学精神,增强学习毅力。

三、通过设计有效的问题以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如何,取决于问题本身的效度,所以在课堂上的提问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而设计出来的。首先课堂提问要适度、适时,历史教学在新课程改革条件下反对“满堂灌”、“一言堂”式的教学,但是也要避免步入一味地用提问来代替讲解的教学误区,经常发现有教师用“满堂问”来代替“满堂讲”,这是不可取的。历史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提问要适时,否则这种课堂提问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比如有的教师在历史课堂中不该问时也在问,这样会直接导致问题过密,使学生根本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分析、思考、回答。当然提问的时候在问题的难度设计方面也要适度,不宜过深,也不要过浅。历史是文字学科,初中生对课文浅层知识能看懂,所以那种“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什么人”等基础性知识的提问,应尽可能的减少,否则的话,课堂表面看似气氛热烈,其实是既浪费了时间,而且教学效果也不怎么好。另外过于深奥的提问对初中学生来说也是起不到提高课堂高效化的作用的,因为初中生在能力和知识等方面都是很有限的,无法解决深难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难度适宜的提问,既锻炼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回答正确问题以后的一种成功感,从而达到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优化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59-01

夜上海论坛 初中地理课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牵涉的知识面非常广,要运用很多学科的知识来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而且很多知识都比较抽象和深奥,难于理解。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要实现教学目标,实现地理素质教育,笔者认为主要渠道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在教学中,笔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以情动人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身作则,以德育人,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激发出对地理知识的热爱,从而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比如,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鼓励每一位同学发言,对答得好的学生,我们要不吝惜表扬,对答得差一点的同学,我们要及时鼓励他们,帮他们找到失败的原因,让他们不要气馁,树立起信心,使其大胆的、自觉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千万不要讽刺挖苦后进生,这样不仅伤害了学生本人的自尊心,还会损害你在其他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印象,平时对后进生要多关爱、信任、期待和鞭策。只要你用心去教学生,用爱去感动学生,你终究会成为学生信任、拥戴的老师,在课堂上他们就会因为爱你而密切地与你合作,整堂课就会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师生的心情都会非常的愉悦,教学效果就不言而知了。

2 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夜上海论坛 首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设疑布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辩疑解难,有所进取,有所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向教材内容质疑,向教师的观点、讲解质疑。如在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可以引导学生反问:如果地球不自转,是否有昼夜现象?是否有昼夜更替现象?在讲解我国地势特点时反问:假设我国地势特点是东高西低,对我国气候、河流等方面将产生何等影响?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讨论,使学生各抒己见,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构想,只要学生提出质疑,不管他们的想法有多么离奇,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他们敢于质疑权威的勇气和追求真理的态度。

3 课堂内多采用直观教学

3.1利用地图

“不用地图,就不成其为地理教学。”刚进入初级中学的学生识别地图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地图的教学可以由浅入深地展开。先要教会学生如何看图,慢慢地培养他们的地图意识,学会看地物的分布,然后再看不断变化的各种地图,让他们对地图的认识能力越来越强;其次,要求学生由会看图到能快捷准确的指出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三要求学生能在地理填充图上准确地填出要求掌握的地理要素;四教学生绘图,教师可以教给学生方法,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做,对做得好的即时给以表扬,同时耐心细致地帮助做得比较差的学生。

夜上海论坛 3.2经常利用演示的技能

3.2.1模拟演示

夜上海论坛 模拟演示比较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记忆更长久、更牢固。例如:讲地球的自转时,可以把教室里的窗帘关上,灯也关上,用手电筒作为光源,照射在地球仪上。叫学生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然后又叫一位学生上来,自西向东转动地球,叫同学们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同前面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比较,这样就使问题变得更加巩固和深化。

3.2.2模型演示

夜上海论坛 可以将巨大的学生不容易看到的地理事物制成模型,让学生观看模型,达到以小化大,由远及近的直观效果。如使用地球仪、各种等高线模型、中国或世界的立体地图等。

3.2.3图片演示

因为图片是地理事物的真实写照,它形象直观、美观而典型,价格低廉易于收集。教师在教学中平时可以注意收集各种适合教学使用的典型图片,为学生提供第一手感性材料。如典型的地貌、河流、植被、土壤、动物的图片,各自然带景观图片,以及表现各国自然和人文地理风貌的景观图片等。

3.2.4计算机辅助教学

夜上海论坛 在地理这门课上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是非常适宜的,因为地理知识涉及的范围很广,仅靠教师用语言进行描述,不仅十分枯燥,也难于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表象。多媒体计算机具有极其强大的存储和处理文字、图像﹙图片、影片、动画﹚、声音的功能,这就为教师向学生展现地理教学信息,创设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创造了极为良好的条件。

4 让学生亲历地理事象,感受地理变化,了解地理规律

夜上海论坛 野外是地理教学的最佳课堂,我们可以走出去,让学生亲历地理事象,感受地理变化,了解地理规律,不仅可以打破时空局限,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而且能培养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条件好一点的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天文台、气象台,条件差一点的学校至少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周边的地理环境,观察并记录地理事象的变化,简单总结地理规律。这样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深奥的地理知识同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更高。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姜洁.改变价值取向促进教改实践[J].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13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地理教学;课堂交往;学生;主体参与

课堂交往指的是教师或学生通过语言或非语言(动作、神情、情感等)在对方头脑中形成某些见解或认识的过程。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注意增加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机会,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尤其是让学生“动”起来的环节。但从学生主体性体现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课堂交往形式还比较单一,有些课堂交往流于形式,缺少实效性,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都很有限。因此,教师应注意进一步优化当今的课堂交往,实现真正的学生主体参与教学。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让学生有研究讨论交流的欲望,必须首先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参照情境教学的一般模式:

夜上海论坛 教师应构筑贯穿教学始终的情境,唤出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而实现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交往,形成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地理教材中的大量内容具有较丰富的体验感知,例如天气系统、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水资源的利用、城市化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创设具有诱惑力的情境,激活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进行知识的建构。例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的教学中,恰逢苏州频频受冷空气影响,教师可利用苏州当地近阶段的天气预报设置情境。学生因有深刻的生活体验,探索的热情很快被激发出来,快速进入合作探究过程,教学的效率很高,效果较好。因此,学生是否乐于并积极参与,设置好的探究情境是首要前提。对于一些和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的知识内容,例如农业、工业,教学时教师应搜集大量资料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如设置农场主或企业家的身份,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来探讨工农业的区位选择等。总之,教师只有在创设情境时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精心设计,甚至可以大胆替换为本乡本土的案例,还原到学生生活中真实情境,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交往的热情。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学生课堂交往形式

夜上海论坛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为学生创设课堂交往时,选择什么样的形式非常重要。课堂上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在师生、生生交往的过程中启迪思维,在思辨的过程中实现组织、合作、分析、运用、表达等各方面能力的飞跃。在现实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师生间的一对一的对话仍然是主体,学生之间的交流对话依然偏少。因此,教师在创设课堂交往机会时,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所教班级特点和教材的内容特点等采取最合适的课堂交往形式,让学生学一学、说一说、思一思、辩一辩、用一用,增加生生间的交往机会,焕发学生的生命力,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例如在高一的教学中,笔者曾采用了这样的主题:“我当天气预报员” “找不同” “画一画”等。在主题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在小组活动时组员能够踊跃地参与,乐于充当一回“天气预报员”。在面对全班同学的交流过程中,有的小组主题发言人还模仿中央台天气预报主持人的语调和措辞,对天气进行预告。作为听众的同学兴趣盎然,在老师的引导下,其他同学还积极地对发言的同学进行了中肯的评价。在这次活动中,学生间的交流互动频繁,既有组内成员的合作探究,也有不同小组间成员的交流评价,生生间的交流成为课堂交往的主流,教师则主要起引领作用,学生的参与度大大提高。同时,这样的课堂交往形式受到高一年级的学生的喜爱,非常乐于参与其中,而高三年级的学生如果也采用这样的形式,效果则不适合。

因此,教师要注意用恰当的交往形式来实现交往的实效性。教师创设出的交往机会,要既能够激发兴趣,又要能够真正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

三、追踪学生的活动过程,调控学生的课堂交往过程

夜上海论坛 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设计,课堂交往由师生单向互动转向师生、生生多向互动,这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例如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时,学生间由于距离更近,容易产生说闲话、做小动作等现象,不同的学生参与课堂交往的实际效果差异很大;同时课堂气氛更难控制,有时看似活动热烈实则混乱。这些现象都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生参与课堂交往过程时,教师要密切关注每个小组、每位同学的发展动态,适时地进行管理调控,以保证实现课堂交往的真正目的。

夜上海论坛 同时,教师在学生间合作交往的过程中也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观察了解学生合作情况的进展,及时对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突况进行信息的援助和引导,提高学生课堂交往合作的效果。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时,教师应发现学生对于哪些问题探讨比较困难,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这样既避免了时间的浪费,又提升了学生课堂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活动时的细节,对学生的课堂交往活动进行及时、必要的调控,这样才能够保障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学生课堂交往活动的价值。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王晓东.论有效课堂交往应具备的条件[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2009(9).

[2]齐健,李秀伟,王钢城.活动建构――创新教育的教学革新[M].济

第14篇

夜上海论坛 近几年,数字化地理教室作为新生事物,在国内各省区陆续建立。但是由于具体到各区县投入数量有限,培训人员批次有限等多因素影响,数字化地理教室的使用率并不太高。作为一种能够更好的为师生服务的教学资源,数字化地理教室应该得到更好的开发和使用。

夜上海论坛 一、数字化地理教室的配置

数字化地理教室一般以蓝色或模拟星空为背景,以“数字星球系统”为核心,配有室内天象演示穹顶、电脑、可移动数字星球展示台、平面投影仪及幕布或触摸式一体机、立体交互地图教学系统、可替换式灯箱教学挂图、语音立体地形图等信息化设备和教具,辅以窗帘式挂图及各种地理模型,学生的桌子和凳子则多考虑有利于小组合作的样式。整个教室的设计及配置以满足实际教学为主,还可用于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或兴趣小组活动。

夜上海论坛 二、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使用数字化地理教室应坚持的原则

数字化地理教室因其配置的特殊性,功能有别于普通教室,使用效果也因人而异,在使用过程中应坚持适用性原则及科学性原则。

1.坚持适用性原则

任何教学设备或教具的选择,都应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即具有适用性。数字化地理教室的环境与普通教室存在很大差别,室内给学生提供的信息也非常丰富,能够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需要教师进行调控。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适合在数字化地理教室上,教师应首先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在学生进入数字化地理教室后,还应引导学生观看或探究合适的教具,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坚持科学性原则

教学过程要顺利实施并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的教学设计及教学组织具有科学性,使用数字化地理教室也应具有科学性。它可以体现在时间安排、内容选择上的科学性以及面向全体学生。即让全体学生在合理的时间观看、演示或探究正确的教学设备或教具,学习恰当的教学内容。

三、使用数字化地理教室具有优效性的几节初中地理课程内容

未考虑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开展研究性学习或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下,笔者结合自身初中地理教学实际及部分同行的教学经验,以新课标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版)初中地理教材为例,总结出在使用数字化地理教室时具有优效性的几节初中地理课程内容。

1.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和地球仪”一节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仪、经纬网等比较宏观且抽象的内容。以往教师常采用PPT课件、指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等教学手段来上这节课,虽然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仍需要建立在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基础上。此外,普通地球仪上除有经纬网,还有大量颜色、文字、符号,对部分学生的观察造成干扰,影响教学时间及教学效果。利用数字星球展示台能让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很快建立起空间联系,并且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向全体学生适时展示地球仪、经线、纬线及经纬网,很好的避免了以往教学方式的几点不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夜上海论坛 2.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一节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内容,这节教学内容,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动态与静态思维转换大,一直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1]。以往教师一般借助课件、动画、手电筒、台灯、地球仪等辅助教学,操作起来比较费力气,而且效果有时候不是很好。在数字化地理教室,运用之前的课件、动画、数字星球及触摸式一体机或交互式电子白板、日地月运行仪来上这节课,能更好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容易,而教师操作也更加简单。

3.地形图的判读

“地形图的判读”一节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内容,理解等高线地形图如何绘制并能读懂,需要学生极强的空间感。通常上课课件中用的动画,很难从多角度,随观察者的心意进行展示,而等高线地形模型又由于体积、个数、容易散等原因,课堂中操作起来效果一般。立体交互地图教学系统配合触摸式一体机或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出现的问题。学生可以观察到三维模拟山体,并且可以随意调整观察角度,在感受等高线的绘制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暂停,更受学生欢迎,效果也更好。

4.陆地和海洋

夜上海论坛 “陆地和海洋”一节是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内容,包含“大洲和大洋”、“海陆的变迁”两节,内容空间跨度和时间跨度比较大,学生理解比较吃力。运用“数字星球系统”展示地球表面的大洲、大洋、大陆漂移以及板块的分布,相比以往的平面动画展示或教师语言描述更加立体、直观。另外球幕展示内容可以不随课件内容更迭,接受较慢的同学可以有更多时间观察,因此空间想象力较差的学生能更快理解。

5.地形和地势

“地形和地势”一节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内容,课标要求“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相比较以往运用课件或手中的中国地形图进行学习,利用数字化地理教室墙上的中国立体地形图,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中国各种立体地形,也可以更直接得出中国的地势特征,再配合语音介绍,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大大增加。

第15篇

关键词:地球物理勘探;理实一体化教学;实例

夜上海论坛 理实一体化教学最初是应用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1],随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延续,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理实一体化教学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教学中[2-3]。地质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在类型和层次上有自己的特色,它除了以高等教育的学术标准为指向之外,更是以解决实际生产、服务的技术和能力为依据,主要培养具有综合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实用型人才[4-5]。这就要求高校建立完善的课程教育模式,满足这类专业的教育需求。理实一体化教学作为应用型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学生的学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7]。这样的教学模式能更好满足学生的学习期望和培养学生具有更强的科研创新能力,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1地球物理勘探课程常规教学方式的不足

夜上海论坛 通过前期的课程教学开展及课程考核发现,我校地球物理勘探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学生对基础理论概念模糊不清,工作原理方法理解困难,仪器设备使用不熟练等。这就导致毕业生的相关素质难以满足企业单位对地质类专业毕业生的相关需求。这些不足产生的原因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教学枯燥无味。单纯的理论教学比较抽象,要有扎实的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的理论功底,该课程主要以数学领域中的微积分、复变函数、线性代数和物理领域里的电磁感应原理等为理论基础,很多重要公式、定理都是通过细致繁多的数学推导得出,因此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较多,我校大三学生普遍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理解能力有限,仪器工作原理更是概念抽象化,加之理论教学时间有限,使学生感到学习困难,激发不起学习兴趣,不但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8]。(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吻合度低。在实验教学环节上的不足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上动手能力差,对课程中大量应用性较强的内容不能实际动手设计、调试、分析,缺少与相关课程及实际应用的联系,因此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各种数学物理运算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实际应用。这也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盲目,不知道重点学什么,学会该如何去用,综合应用能力不足,很难在没有指导的前提下独立完成实验,从而大大削弱了教学效果[9]。(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割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别由理论课教师和实验课教师开展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自为战,不能较好地相互配合,不能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促进、使学生收获更大的教学效果。鉴于上述情况,我校要求各课程主讲教师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改革,以切实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2地球物理勘探一体化教学的实践

夜上海论坛 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要改变以往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分离的状态,将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有机的结合,即充分发挥理论授课的逻辑性、体系性强的特点,并将其与实践课能够使学生加深理解、形成深刻认识的特点进行结合,保证理实一体化教学可以将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保留并最终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经过两个学期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发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方式尤其重要,要保证既不能太过占用教学时间,又要起到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教学效果。在本次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将实验教学纳入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来的方法并对所有实验根据其特征进行了分类,从而确定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具体融合方式。

夜上海论坛 2.1演示性实验在一体化教学中的开展

夜上海论坛 部分实验由于其装置较为复杂、操作比较繁琐等原因,宜于使用演示的方式,通过实验视频给学生讲授实验完成的过程特别是实验的关键部分。例如在激发极化率的讲解方面可以利用视频的方式。在理论教学进行到讲授激发极化率时学生往往见到的都是如图1所示的原理图。学生难以想象在供电和断电的瞬间电压的变化,也难以理解充电曲线上升的过程会持续多久。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就可以让学生完整地观察整个的供电和断电的过程,如图2所示,其横轴为时间,其纵轴为电压值。

夜上海论坛 2.2操作性实验在一体化教学中的开展

夜上海论坛 另外一部分实验装置较为单一,操作比较简单,可以采用让学生直接动手实验从而发挥实验的有益效果。例如在扩散-吸附电动势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动手实验。扩散-吸附电动势的模拟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中仅有以下几个部分:支架台1、滴定管2、横杆3、电位计4、导线5、电极6、盒体7、纯净水8和半透膜9。学生只需打开滴定管让纯净水中的矿化度产生变化,就可以在电位计上发现电压的产生,就可以模拟出扩散-吸附电动势主要受到地层和井眼中流体矿化度的差异的影响。

2.3计算性实验在一体化教学中的开展

夜上海论坛 还有一部分实验涉及计算型的概念,看上去较为简单,但实际上学生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往往掌握程度较差,可以将其设置成开放性的实验,将实验所需的各个实验装置都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测量计算。例如在电阻率概念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的实验方式。电阻率表示不同物质对电流的阻碍能力,只与导体性质有关。其计算公式为R=L/A,其中R为电阻,为电阻率,L为导体长度,A为导体的横截面积。可以将各类的实验设备提供给学生,将实验必须用到的器材如某段导体、万用表、游标卡尺等和其他与无关的实验器材放到一起,锻炼学生对概念的本质把握。学生经过思考后会寻找到正确的实验方式:利用万用表测出导体电阻,使用卡尺获取导体长度及直径并计算其横截面积。

3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经过两个学期的一体化教学,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参与度较以往大为提高。学生对在理论教学中结合实践教学这种更自然的教学模式显然接受程度更高,课堂气氛较之以往改观明显。(2)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领悟和把握度更高。通过观看、动手实操及实际计算等多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对以往晦涩难懂的知识形成直观的认识,特别是亲手做过的实验数据必然会使学生印象深刻。(3)最终考试成绩提升效果显著。通过对比往年的期末考试成绩,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后的平均成绩由原来的不足75分提高到接近80分,有了较明显的提升。(4)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显著。一体化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综合能力有明显提升,特别是通过部分开放性较强、更接近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面对特定问题和未知条件的实验,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尤为重要的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