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范文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范文

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第1篇

【关键词】绿色低碳;旅游产业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旅游产业的概念。旅游业,国际上称之为TOURISM INDUSTRY,即旅游产业。它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六个环节的服务并获取经济收益的综合性产业。但其支柱性产业只有三个,即旅行社业、交通运输业和酒店餐饮业(住宿饭店)。

夜上海论坛 (二)绿色经济的概念。国际维基大百科全书对绿色经济学的定义是:为了整个人类与我们行星的共同利益,而伦理地、理智地和生态地对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做出可持续的创造和公平合理的分配。绿色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高循环、高碳汇,强调发展过程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自然生态资本总和的不减或持续增加。

夜上海论坛 (三)低碳经济的概念。《经济途径研究》将低碳经济界定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低碳经济特别强调降低碳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

二、哈尔滨市绿色低碳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调整,哈尔滨市旅游业已从过去单一的旅行社产业发展成为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门类较齐全的产业结构体系,初具产业规模形态。但总体看,由于哈尔滨市旅游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还处于产业发展的成长阶段,高速度、低效益仍然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但未具规模。2009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310.2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9.5%,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5.7个百分点,旅游业已经成为哈尔滨市综合性重要产业。在哈尔滨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哈尔滨市旅游业整体规模还不大。以“十一五”前四年旅游发展情况为例,虽然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年均增速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4位,但总量排名第12位,仅比2006年提高了一位。这也说明哈尔滨市旅游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夜上海论坛 (二)旅游业六大要素部门齐全但未能实现协调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哈尔滨市旅游业的六大要素部门――吃、住、行、游、购、娱种类齐全,这些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旅游业发展的基本需求。但从旅游业内部协调发展方面看,住宿、交通及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仍然存在较大问题。以住宿业为例,哈尔滨市中级宾馆数量过多,而高低端的宾馆数量偏少。此外,哈尔滨市住宿业多集中于市区,周边旅游景区住宿条件差,星级宾馆匮乏,旺季时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三)旅游产品以形成结构体系但缺乏深度开发。目前,哈尔滨市旅游产品已形成了一定的结构体系,传统旅游产品发展比较成熟,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探亲访友旅游、生态旅游、体育健身旅游、农业旅游等一大批旅游项目己具备一定规模。但总体看,旅游资源开发深度还不够,精品、名牌旅游项目还不多,尤其缺乏高品位、大规模、特色鲜明的休闲旅游产品、娱乐旅游产品,游客停留时间短。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乏吸引力大、牵动力强的龙头项目。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够,品种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四)旅游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小效益差。哈尔滨市旅游企业数量较多。但从旅游企业规模看,普遍存在“散、小、弱”的问题,主体核心竞争力不强,管理相对粗放,旅游要素还没有充分发挥。2009年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30家旅行社共实现营业利润率1.78%;48家饭店实现营业利润率为-6%;14家较大规模旅游景区实现营业利润率-3.1%(不含政府补贴)。从企业资金运营情况看,哈尔滨市住宿业举债情况较为严重,餐饮及旅游景区情况略好。

夜上海论坛 三、哈尔滨市低碳旅游产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哈尔滨市在发展低碳旅游业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其存在的原因,我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低碳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资源优势发挥不够。具体表现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哈尔滨市作为全省的旅游中心,并没有将一些宝贵的低碳旅游资源综合利用,而是一味的强调冰雪旅游!而冰雪旅游也只是一味强调冰灯、冰雕、雪雕等一般观赏游,缺乏高端的消费性冰雪旅游。

夜上海论坛 (二)缺乏低碳旅游整体规划和政策手段。哈尔滨市总体旅游规划和专业旅游规划还是沿袭传统的旅游发展思路,指导思想还是传统的发展思路。只注重短期的效益,忽视长期可持续利用考虑不够。缺乏相应的政策规范和引导去引导低碳旅游发展,不善于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去规划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使旅游企业向低碳旅游经营模式转变。

(三)旅游区和旅游产品缺乏差异化定位。哈尔滨低碳旅游资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是目前旅游区和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大同小异,与南方很多人工制造的景点没有什么区别,没有突出原生态、低碳、绿色、环保的自然景观特色。尤其是没有根据自身特点开发出自己独特的旅游产业,重复建设,趋同性比较严重。

(四)对公众环保生态低碳意识的宣传不足。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较差,可以说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风景区内游客乱扔的垃圾废渣、废物剧增。一些著名的景点垃圾随处可见,游客也留下了各种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而对这些垃圾的处理,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同时产生碳排放。国内公众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明显不足。

夜上海论坛 (五)旅游业粗放式运营缺乏低碳配套设施。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些承包商为求利益最大化,使用一系列非环保产品。如宾馆饭店的一次性牙刷、牙膏、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拖鞋等日用品,质量差、使用率低、浪费严重,而且生产过程中和使用后都会给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导致风景区内垃圾废渣、废物剧增。

在主要景点缺乏生态停车场、电瓶车、新型能源车和低碳旅游路径。也缺乏低碳环境卫生设施,包括:垃圾回收方式、生态卫生间、污水处理和回收利用设施,在自然景点不能使用可再生能源、建筑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中国旅游信息网

夜上海论坛 [2]张辉,历新建等.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年度报告 2004.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24~30

第2篇

一、近年所做的工作

1.粘土砖厂的转型升级

夜上海论坛 根据上级关闭粘土砖厂和转型升级有关要求,我县积极推进有关整改工作。截至目前,全县25家非法粘土砖厂已全部关闭,轮窑、设备已全部拆除,25个烟囱已全部爆破,5家转型升级企业和原有8家页岩砖厂完成证照办理,粘土砖厂关闭整改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非法粘土砖厂关闭取缔工作领导小组,层层压实工作责任。主要领导现场办公,定期调度,印发了《澧县非法粘土砖厂关闭取缔工作实施方案》《关于依法关闭取缔非法粘土砖厂的通告》,多次召开县政府常务会、调度会、全县粘土砖厂关闭整顿工作动员大会和推进会,专题研究部署粘土砖厂关闭和转型升级工作,确保了粘土砖厂3个月内完成关闭,300多亩砖瓦窑实现复垦复绿,净化周边人居环境,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特别是在粘土砖厂转型升级过程中,县政府主要领导要求既严把转型关,又优化审批办证服务,为转型升级企业提供了便利。分管副县长也多次召开专题调度会议,研究转型升级工作,多次到企业生产一线调研,协调解决企业办理采矿许可证、排污许可证等具体问题,提出具体的页岩砖厂管理细则。二是强化规范管理。在关闭粘土砖厂的同时,县粘土砖厂关闭取缔领导小组对现有的页岩生产制砖企业进行了规范整顿,印发了《关于规范新建页岩砖厂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了转型升级办理程序(向所在地镇政府申请-县科工局审核产业发展要求-向县国土局提出页岩资源采矿证许可申请和土地用地申请-到环保、安监、规划建设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到县发改局办理立项手续-手续齐全方可动工建设-安装在线监控设施、竣工验收核实合格-投产)。制定了《全县页岩砖厂规范管理整改工作要点》,召开了全县页岩砖厂管理工作会,下发了《全县页岩砖厂规范管理细则》,从“证照、环保、原料配比、生产场地、标识标牌、监控、台账”等七个方面(共20条)对页岩砖厂进行精细化管理。2016年以来,已有5家粘土砖厂按照新型环保建材发展的要求,完成各种手续和证照办理,成功转型,填补了建筑市场需求,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生态环保”。三是加强日常监管。为杜绝已关停粘土砖厂死灰复燃,分管副县长亲自带队督查,深入企业现场,指出存在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非法粘土砖厂关闭取缔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县科技工信局、县国土局、县环保局组成联合督察组,采取不打招呼、不定时、直奔企业生产现场的方式,对制砖生产企业、转型升级企业和关闭企业原址进行每月1-2次巡回督查,重点督查证照上墙、原材料台账建立、视频监控安装使用、环保设施运行等情况。层层压实属地镇政府监管责任,定人定企跟踪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交办、及时整改。

2.土立石灰窑的关闭与转型

夜上海论坛 根据中央、省、市环保突出问题整改工作的有关要求,2017年3月,我县成立了以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为组长,县人大副主任、县政府分管副县长和县政协副主席为副组长的县土立石灰窑关闭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由县科技工信局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和镇政府,对全县范围土立石灰窑依法关闭。县关闭土立石灰窑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到建有土立石灰窑的甘溪滩、码头铺和火连坡三个镇,对土立石灰窑企业数量、生产经营状况、规模、窑孔数、证照以及矿石来源等情况进行了全面核查,召集三个镇的分管负责人、站所负责人和相关村支部书记开展座谈,听取他们对关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充分调研后,领导小组制定了《澧县土立石灰窑关闭工作实施方案》,按照“依法关停、标本兼治、转型升级、强化监管”的思路,明确了关闭工作的时间节点,县直相关单位和有关镇的工作职责。2017年4月10至20日,领导小组深入到每家企业、每个窑口,对关闭工作进行全程督查,每天都编写关闭动态,呈报给相关领导阅示。关闭工作中,依照县科技工信局的牵头责任,县环保局的执法责任和属地的主体责任,相关部门整体联动、综合施策。

夜上海论坛 截止2017年4月20日,按要求完成了全县35家“土立”石灰窑生产企业的关停以及116孔“土立”石灰窑窑孔的封闭填堵工作,淘汰“土立”石灰窑落后产能60万吨。后续,我们县里也出台了一系列“土立”石灰窑关停后的转型升级工作方案和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新上更环保更安全的新型环保石灰生产线,进行转型升级。目前,1家转型升级的新型环保石灰生产企业正在建设中。2018年下半年,县科技工信局还牵头组织对原石灰窑企业生产场地进行了生态覆绿。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夜上海论坛 1.产品结构层次较低,高附加值产品较少,处于产品链条的底端。

夜上海论坛 2.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多数企业研发投入比例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夜上海论坛 三、几点建议

夜上海论坛 1.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科学化、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

夜上海论坛 2.积极搭建平台,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帮助企业掌握、享受上级出台和我县制定的扶持政策。在产业布局、招商引资等方面制定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激励优惠政策,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第3篇

摘 要:位于乐清湾口的鹿西岛,是温州市洞头区的第四大岛,是洞头区目前唯一有人居住的离岛。近几年,鹿西乡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但受限于交通不便,一直难以有所起色;但随着大门大桥的开通,这一困境有望改善,鹿西岛与外界的联系将变得更加紧密。大门大桥的开通对鹿西岛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机遇。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讨论鹿西岛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以及其对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启示。

关键词:海岛;特色旅游业;人才培养;启示

夜上海论坛 鹿西乡,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东北部的鹿西岛上,距洞头城区约16.4公里,东、南临东海,西隔黄大峡水道与大门岛的观音礁相对,北与台州市玉环县隔海相望。鹿西l风景优美,闻名遐迩的鸟岛便坐落于此。随着近海渔业资源日益枯竭,鹿西乡加快了传统渔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白龙屿海洋生态牧场这一重大项目,这也将成为推动鹿西乡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大门大桥开通后,鹿西岛与大陆的距离更近了,游客到鹿西岛旅游将更加的方便快捷。洞头撤县设区后,洞头区将与温州市本级一起同城化一体式发展,鹿西岛的优美风光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碧海蓝天,珍禽展翅,辉波荡漾,海外桃源别有一番滋味。

一、鹿西岛海洋旅游存在的不足

1.鹿西岛旅游产业起步较晚,相应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随着鹿西岛旅游产业的深入发展,游客日益增多而岛上综合接待能力不足,这势必将严重阻碍鹿西岛旅游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目前岛上的旅馆多以当地居民自住房改建而成,在接待方面与正规宾馆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餐饮方面,岛内以酒家为主,仅适合接待团客,散客在岛内就餐还是极为不便。岛内的服务接待系统尚未完善,因此就这点而言鹿西岛旅游产业还未走上正轨。

2.鹿西岛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在对外交通方面,虽然大门大桥开通后,鹿西岛对外联系日益紧密,但是客轮陈旧,动力不足,直接影响游客的第一感觉。载客能力不足,若遇高峰期,游客就只能苦等下一班船。随着鹿西岛综合交通码头的开工建设,旅客的出行条件将大大改善;但是在另一端的小门岛客运码头,码头修建已久,当初规划时也未能想到其将成为大陆对鹿西岛客运的主要码头。小门岛客运码头位于大门大桥连接线旁,容客量低,且附件没有任何停车场,在高峰期时只能面临窘迫的局面。对内交通方面,鹿西岛内各村之间都有水泥公路连接。由于岛内常住人口少,且多半为渔民,因此岛内客运班车无法实现短时间隔公交化运营,游客上岛后只能通过预定方式才能坐车去往目的地游玩。客运班车主要以轻客为主,载客量低于15人,无法应对大流量客流。显而易见,交通已成为制约鹿西岛旅游产业发展最大的障碍。

3.养殖业制约鹿西岛旅游产业发展。随着鹿西岛养殖业不断的发展,附近海域的旅游功能受到制约,海水受到污染。在无法明确旅游业和养殖业的相互关系之前,鹿西岛的旅游产业发展势必将受到制约。

夜上海论坛 4.海岛旅游季节性较强,且多集中于5到10月份,而这期间恰恰是东海休渔期。海鲜是游客去海岛旅游的目的之一,但休渔期期间,海鲜价格昂贵,这势必将影响游客的旅游质量。

二、目前英语人才培养的缺陷

夜上海论坛 1.教学理念滞后,理论脱离实践

夜上海论坛 现有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受制于各高校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从而在 培养复合式、应用型专业人才时遇到不少的问题。学科定位不准是高校所面对的问题之一。高等院校的教学理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的变化从而导致教师对学科理念的认识有所模糊,这对教师日后的课堂教学产生了负面影响。

夜上海论坛 目前高校在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时过于注重理论教育从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许多高校片面的侧重于学术教育,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偏重于理论忽视了实践,最终导致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人才的过度缺乏。

2.忽视企业个性化需求,校企结合体系落后

夜上海论坛 高等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习惯了走过去“关起门来造车”的老路,忽视了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交流,导致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冲突,相矛盾;很多毕业生在工作时还需企业花大力气去再培养。我国对外贸易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高素质外贸人才求贤若渴,高校的培养体系若不能及时跟上,那么将会严重制约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提升鹿西岛旅游产业的措施

在今后,海洋生态和休闲度假游是鹿西岛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以建设离岛鹿西,打造温州都市圈美丽后花园为目标;整合现有旅游资源,营造鹿西岛原生化特色,重点围绕白龙屿海洋生态牧场和东海观光游这两大主要旅游资源,精心培育山坪观光露营台,海岛民居等一系列精品旅游资源。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从鹿西岛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划分岛内功能层次,合理利用岛内旅游资源,提升全岛服务接待质量,将鹿西岛打造成东海一颗璀璨的明珠。

1.提升交通基础设施

提升岛内公路质量,要做到空前规划,放眼未来的岛内自驾游。目前鹿西岛内没有合适的停车场,一旦迎来自驾游潮时,势必会让岛内显得非常拥堵。在各村村口合理规划停车场,合理设置停车位数量,并提醒游客不要随便占用村内道路。建立起定时化公交系统,提升小门岛与鹿西岛之间的软连接,并在游客高峰期争取开通更多直达航班。

2.整合现有旅游资源,打造更多精品旅游项目

夜上海论坛 以建设美丽鹿西岛,森林鹿西为目标;向外界充分展示鹿西离岛,温州后花园的生态优势。依托鹿西渔业优势,打造精品海上鹿西,让更多游客可以在海上体验渔民的生活,并借此推出更多有关渔业的主题旅游。从高起点出发,加大旅游投入,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打造山海鹿西,森林鹿岛。旅游产品的竞争终归是文化产品的竞争,因此要挖掘鹿西岛的海洋文化,以区域性和独特性去吸引更多的旅客。

夜上海论坛 3.提升岛内服务水平

夜上海论坛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大要素。加强岛内旅游行业的管理,做大做强岛内旅游配套产业,完善旅游综合服务体系。要重点打造一批中低档的旅游商务宾馆和以海鲜为特色的餐饮店。参考外地农家乐以会议旅游主题的旅游产品,有计划的发展一批会议型和休闲度假游为一体的特色酒店。结合当地居民的特色菜肴,深度挖掘当地海鲜,打好鹿西岛 “海鲜王国”这张牌。

夜上海论坛 4.树立旅游品牌形象

可以尝试在县市两级电视台推广旅游形象片,与洞头区一体化旅游行销,便而能在高铁站等公共基础设施内投放旅游广告。邀请一批知名摄影家来鹿西岛采风,将美丽鹿西的形象通过微博和杂志等媒体传播出去。近年来,“高铁游”愈演愈热,政府可以通过这一概念,将鹿西海岛旅游整合进杭深铁路温州站的旅游宣传路线推广中来。

夜上海论坛 5.借鉴国外海岛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

夜上海论坛 国外知名的旅游岛屿有美国的夏威夷群岛,法国的科西嘉岛和被誉为“加勒比海旅游首都”的坎昆等。这些岛屿之所以能变成人人向往的旅游胜地,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科学的规划。政府要给予投资者信心,投资者之所以不敢加大投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该地缺乏信心。鹿西乡政府可以向市区两级争取更多的资金,兴建一批示范项目,通过政府的示范项目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夜上海论坛 四、对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启示

应用型英语人才是拥有丰富英语基础知识、宽广的英语文化背景、较强英语应用能力、强烈的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鹿西岛旅游资源丰富,在大门大桥通车以前,鹿西岛对外联系不便;大桥通车后,鹿西岛旅游产业的发展就变得更加得顺利和明朗。因此高校在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时,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培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能在企业里锻炼自己的能力。正视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不足,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毕业生反馈,高校应当每年检讨自己在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做出改正。

借鉴其它高校或其它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先进经验,打造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某高校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在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式日益严峻的环境下,该校历届毕业生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那么就可以借鉴其在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方面的成功经验,转变观念,引导学生多层次发展,多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渔业经济研究》国内统一刊号:23-1024/F.国际标准刊号:1002-2929.主办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第4篇

夜上海论坛 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产业结构优化、高级化的内涵是能源和各产业的绿色化、低碳化,即按绿色发展要求,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按生态循环与平衡原理,优化产业布局,按照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方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发展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由此可见,低碳经济需要绿色低碳产业作支撑。实现产业的低碳化、绿色化,是低碳经济发展中产业优化升级的题中之意。它主要包括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升级、提高能效、节能降耗、产品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两方面的内容。依据国务院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江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在“十二五期间要求下降16%,加上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江西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都将日益严峻,这些都给江西产业带来低碳转型的压力和要求。江西要实现低碳经济下的绿色发展,提高经济的发展效能,有效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依据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遵循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推广低碳技术,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实现产业的低碳调整和升级。有鉴于此,本文基于低碳经济模式,梳理影响江西产业低碳升级的因素,探讨相应的解决之道,对于推动江西产业低碳升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夜上海论坛 二、江西产业低碳升级的主要有利因素

(一)能源结构优化为产业低碳升级提供了能源条件“十一五”以来,基于“缺油少煤乏气”、能源消费总量超50%外部调入、传统能源供给结构不适应经济平稳快速发展需求的现实困境,江西近些年着力于优化能源结构,在风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主要举措有:充分利用环鄱阳湖等地区的风力资源,大力发展风力发电,改善了电源结构;依靠铀矿资源和铀产品大省优势,将新能源振兴和清洁能源发展规划的重点放在核电,使江西成为国家能源规划中东中部核电站建设带的组成部分和优先发展核电的内陆省份;重视产学研机制建设,成立全国首家生物质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技术促生产,建成日产60吨的生物柴油生产线,生产出我国第一桶车用生物柴油,实现了生物柴油和生物质能发电等项目的新突破。这些都为江西产业低碳升级提供了能源条件。

(二)创新能力增强为产业低碳升级提供了技术动力进入“十一五”以来,江西研发投入和技术中心数量一直保持着平稳增加态势,研发投入从2002年的10.7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7.15亿元。在10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中,有8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6家产学研合作示范培训基地。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有机硅、半导体照明材料、稀土、铜等有色和非金属材料以及太阳能多晶硅等先进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高新技术成果。“十一五”时期,共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3项,省级科学技术奖524项,分别比“十五”期间多11项和166项。其中,高强度船板开发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使新钢在高强度船板市场上的占有率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成为世界一流造船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同时,伴随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加速推进。典型例子是晶能光电与南昌大学合作开展的一系列关键技术攻关,获得发明专利100多项,实现了LED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总之,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实现的产业化成果,使得江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45.6%提高到现在的50%以上。创新能力增强为产业低碳升级提供了技术动力。

夜上海论坛 (三)生态经济成效显著为产业低碳升级奠定了生态基础依据“生态立省、绿色发展”、“建设绿色生态江西”、“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等重大发展战略,江西省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一方面,江西致力于直接减排,通过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落实,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大力改进生产工艺技术,减少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不断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十一五”时期,取得了万元GDP能耗下降20.04%、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5%的成绩。在中部六省中,江西单位GDP能耗指标比较低,排名第一,2011年万元GDP能耗下降至0.651吨标准煤。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碳汇林业,致力间接减排,全面推进了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重点实施了天然阔叶林禁伐、生态公益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大力推进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60.05%提高到2010年的63.1%。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更重要的是,从2009年获批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至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推进加速,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7627亿元,占全省的58.9%。2012年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1932.38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14.9%,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生态经济区主体地位初步显现,为江西产业低碳调整奠定了生态基础。

夜上海论坛 (四)产业结构优化为产业低碳升级提供了产业基础江西产业发展在“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巩固和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低碳调整和升级的端倪,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具体表现为: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对工业乃至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日益显现。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9%,占GDP的比重达8.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首次超过1/4,达25.4%。2012年1-11月首次突破千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027.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3.6%。二是高耗能行业增速逐步趋缓,低碳产业群成为经济助推器。以2011年1-7月为例,江西绿色食品制造业、文化及创意制造产业、生物产业实现收入分别为605.0亿元、508.69亿元、275.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9%、60.4%、24.1%。江西实现了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产业的快速增长。三是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快速。“十一五”期间,江西省设施农业、生态养殖业、休闲农业等新兴农业得到快速发展,种养业发展向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优势产业集聚明显加快。四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比重从2005年的53.5%上升到2010年的63.9%。

夜上海论坛 三、江西产业低碳升级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经济总量偏小、粗放型增长是制约产业低碳升级的根本原因

夜上海论坛 首先,江西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总量依然偏小,经济欠发达的现状仍未改变,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在全国仍处于中下游水平。以2010年的数据为例,江西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分别仅占全国的2.4%、3.2%、1.5%。其次,虽然江西在推动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和推行清洁生产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水泥、钢铁行业等高能耗、高污染、装备差的落后产能依然占到了总产能的30%左右,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江西省低碳经济发展配套的污染治理、废物利用、清洁生产等低碳技术仍然处在较低水平。2004年,江西省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为45.69%,较1999年的全国水平低近8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25.8%,与全国近60%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甚大。《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1》显示,江西国内生产总值(GDP)质量内涵与排序位列全国倒数第10位,表明江西经济发展距离理性高效、少用资源、少牺牲环境与综合降低自然成本、生产成本、社会成本和制度成本的“品质好的GDP”还有很大差距。因此,经济总量偏小、粗放型增长是制约产业低碳升级的根本因素。

夜上海论坛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是产业低碳升级的突出问题

夜上海论坛 近年来,江西服务业发展虽有所加快,但受原有基础较为薄弱、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以及服务业外包较少等因素影响,增速滞后,服务业占全省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32.2%下降到2011年31.1%,下降了1.1个百分点,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8个百分点,低于中部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位居第25位,处于较落后水平。2012年虽然上升至34.5%,与2009年基本齐平(见表2),但产业结构总体偏重。同时,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够强。2011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8.3%。同时,耗能较低的现代服务业和生产业发展更为滞后,服务业内部构成仍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信息、咨询、科技、金融、房地产等服务业发展不足。总之,耗能低的服务业发展滞后,能耗高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过大,将直接制约江西经济绿色发展和产业低碳升级。

夜上海论坛 (三)能源利用率偏低,产品能耗高,低碳化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江西无论整体技术水平还是低碳技术水平都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沿海发达省份。在这一现实背景下,江西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缺乏关键核心技术,主要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与国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部分高耗能产品单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2009年为例,在统计监测的55种产品单耗中,有26种产品单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占47%。其中,单位合成氨生产综合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每吨纱(线)混合数综合能耗高13%,机制纸及纸板综合能耗高10%。另一方面,由于政策手段单一,江西尚未建立起系统的有效的低碳化激励约束机制,节能减排工作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制约,不能综合运用行政、税收、补贴、金融等手段解决外部性、垄断和市场失灵的问题。再加上政府投入机制不稳定,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不够,“奖励少、惩罚多”,使得低碳技术的改造和应用成本较高,不少中小企业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动力。大型企业尤其是垄断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就能获得超额利润,能源环境成本的约束作用弱化,发展低碳经济的外部压力不足,导致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现象大量存在。

四、江西产业实现低碳升级的应有之策

夜上海论坛 低碳产业发展受到外部环境、发展阶段、能源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制约影响,基于江西产业低碳升级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江西产业实现低碳升级应将重点放在以下方面:

夜上海论坛 (一)加快产业低碳调整,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基于江西经济总量偏小、粗放型增长的经济发展现实,江西必须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低碳化经济转型的战略重点。在建设以“六大发展区”和“工业基地”为核心的低碳工业产业群,在推进“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和“江西省十大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加快转型升级,努力构建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新型低碳产业体系。在推进产业低碳发展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增加水、森林和绿地等资源,提高碳汇能力,形成生态农业。其次,需要进一步加快淘汰火力发电、钢铁、水泥等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的落后产能和生产工艺,有效降低GDP中的碳强度,控制重化工业的比重,从而控制对能源消费总量的过度需求。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行业,加快培植新能源、生物制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低碳工业。最后,充分利用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引导资金投向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较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引导资金往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新能源等低碳、高效产业的转移,通过设备的更新换代实现生产手段的升级,并且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碳”排放产业的引进和投资扩张。

(二)重视低碳技术创新和低碳技术激励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低碳转型升级的核心和关键。目前,我国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储备滞后于发达国家,缺乏核心技术的前期积累,自主创新能力差,低碳技术水平不高制约产业低碳升级的步伐,而江西这一情况更甚。目前,江西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1%左右,发明专利申请数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中部省份,科研投入和创新产出水平都处于较低层次。从企业创新能力看,江西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仅占到全国的1%左右,新产品实现销售收入居中部最后一位。当前,应强调两个举措:一是重视低碳技术创新。政府应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管理咨询等方面构建有效的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建立产学研联合机制,推动产、学、研联合科技攻关,搭建低碳技术创新平台。江西目前已经做了一些有效的安排和工作,例如,建立江西省低碳电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就是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二是加强低碳技术激励,鼓励企业开发低碳先进技术。政府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建立节能专项资金,对企业节能、低碳技术改造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支持,鼓励节能技术、设备和工艺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同时,统筹技术研发和项目建设,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重点发展低碳建筑材料、低碳运输、绿色照明技术等经济适用的低碳技术。

夜上海论坛 (三)加快传统高碳产业的低碳化创新和改造

目前,江西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依然超过40%,传统高碳产业的低碳化升级改造与调整是当务之急。因此,必须依托现有低碳技术,加快传统高碳产业的低碳化创新和改造,把重点放在能源、钢铁、汽车、交通、冶金、化工、建材、机械制造等传统高碳产业的低碳创新和改造上,注重引入碳捕获、碳中和等先进低碳技术,积极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政府部门应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传统高碳企业低碳化创新和改造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在技术、流程、制度等方面作出低碳创新行为,以更好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及能源利用率。政府应通过技术标准、产业优先发展政策、产品和流程标准等多种手段,鼓励企业把生态环境意识贯穿于产品和生产工艺设计中,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低碳产品的比重,引导与规范低碳产品的开发与认证,淘汰落后的高碳产品、实现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进而推动产业升级。我国已经出台了低碳领域相关产品和技术的扶持政策,其中包括鼓励使用获得低碳认证的家用电冰箱、家用空气调节器、平板电视等六类产品,编制了“国家优先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并正在逐步建立低碳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将低碳认证产品列入政府采购清单,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逐步提高低碳产品采购比重。因此,落实政府“低碳”采购政策,由政府购买和使用符合低碳认证标准的产品和服务,利用政府消费的推动作用,为江西传统高碳产业的低碳化创新和改造助力。

(四)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碳汇林业

充分利用江西生态优势,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发展,并使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互促进,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在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种植、养殖及绿色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加大绿色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力度,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现代化。优先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等特色农业,通过特色农业的聚集,形成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低碳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的减排和碳汇能力,强化第一产业的低碳特征。同时,利用江西林业大省的优势和潜力,大力发展碳汇林业。多渠道增加造林和森林经营的投入,争取公共财政支持,加大植树造林的投入,进一步探索建立长期、稳定的碳汇造林资金投入机制,确保森林资源数量增长、质量提高、碳汇增加。确保森林抚育经营和可持续管理,强化现有森林资源保护,提高森林生长率和蓄积量。开展好绿色屏障建设,加强林、草业生态体系建设,保护好鄱阳湖流域及主要支流森林资源,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原则,积极建设沿湖、沿河、沿路生态保护带。

夜上海论坛 (五)积极发展服务业

夜上海论坛 服务业是低耗能、低排放的行业,具备低碳特征,要从根本上实现江西产业的低碳化升级,需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一方面,必须注重生产业的发展。生产业以知识、技术等“软投入”为主,能源、资源消耗的“硬投入”少,对于降低工业交易成本和商务成本,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构建节约型产业模式和绿色增长方式具有重大作用。生产业是江西省服务业发展中的软肋,应充分利用江西的资源、区位和人力资源等优势,将发展重点放在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研发设计、商务服务等方面,促进资源集聚、产业集群、服务集成等。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科教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等具有发展潜力、符合发展趋势的新兴服务产业。另一方面,提升传统服务业低碳化水平。在传统服务业领域,应当通过改进管理理念和模式,加强节能、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和产品应用,加强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快提升传统服务业低碳化发展水平,促进服务业全面向低碳化方向转变。

(六)用好用足国家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当前为应对气候变化,全球主要经济体都选择了低碳经济转型,纷纷把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制药等绿色低碳产业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重点,在投资、科技开发、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倾斜,形成了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我国也推出一系列规划和政策,从多方面力促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我国《“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的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发展目标。由发改委等部门研究提出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具体方案《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即将出台。该方案拟通过市场化机制和激励性政策来实现节能环保产业“十二五”规划目标。国家拟将通过一揽子财税政策扶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推动工业、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城镇化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发展一系列低碳产业。此外,国家将进一步完善经济政策,研究扩大绿色产品消费的补贴政策,引导并促进绿色低碳消费。鉴于此,江西各级政府应用足用好国家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各项相关政策,加快制定与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政策,用政策来引导江西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助推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同时应配套出台鼓励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法规,采取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除了上述应有对策外,通过积极培育低碳消费市场,改变公众的消费选择来引导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产品,也可以从消费需求层面推动江西产业的低碳发展。为此,江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公众对健康、节能、环保、低碳的消费认知,培育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方式,使低碳消费观念深入人心,引导市场对低碳产品的消费需求,倡导绿色消费,使公众自觉践行低碳消费,使有效需求与江西产业结构的低碳调整相契合,更好地促进江西产业的低碳发展。

五、总结

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138—02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社会生产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高三低)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陕西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能源消耗量巨大,能源结构相对单一,尚未形成清洁能源(核能、生物质能)、绿色能源(风能、太阳能)等多种模式构成的能源生产体系,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艰巨。同时,陕西也是全国用煤大省之一,自1978年以来,煤炭消费量所占比重一直稳定在70%以上。根据统计资料,2007年全省工业原煤消费7 400万吨,保守估计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1.66亿吨,人均排放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1.6倍。因此,探索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于陕西省建设低碳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从低碳产业、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生活和碳汇建设等方面探讨了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一、低碳产业发展模式

低碳产业发展模式就是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对传统产业进行调整和改造,建立低碳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夜上海论坛 1.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具有低碳特征的环保产业发展模式。一是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为依托,研发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有选择的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大的粗放型化石能源密集型产业。二是结合产业链建立起资源高效利用的循环经济园区。在政策层面以财税、征地等方式引导、限制和淘汰高碳能源、高碳产业和高碳工业,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化改造或投资低碳产业。三是在陕北资源富足地区打造煤电载能工业产业链、煤制油产业链、煤盐化工产业链和油气化工产业链等循环产业链。在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杨凌示范区和渭北生态农业区以及煤炭、钢铁、石油三个行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并由点到面逐步推广。

夜上海论坛 2.建立低碳技术体系,形成以技术进步为主体的低碳产业发展模式。如电子装备制造业是陕西省经济的先导和支撑产业,通过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对电子装备制造业进行技术改造,使其具有捕捉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又如,对煤电厂进行技术改造,要求煤电厂具有捕捉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再如,汽车产业中的生物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等,也可以作为低碳化的典型案例加以研究。

夜上海论坛 3.发展以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体的低碳产业发展模式。陕西省可以在现有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的科教资源优势,建立信息、电子等智力、技术密集型的低碳产业科技示范园区,如电子信息产业园、科技开发圆、软硬件开发园区等,先进行试点示范,然后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应用于实践。

二、低碳农业发展模式

1.有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注重从农业生产的投入端对农业发展进行低碳化设计,实现农产品生产与温室气体排放的“脱钩”发展,走有机生态农业之路。如使用粪肥和堆肥替代化肥使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秸秆还田、作物残茬及覆盖在地表的秸秆,增加土壤养分,防止土壤风蚀和水蚀,提高土壤生产力;采用深耕作物与中耕作物轮作,引入蚯蚓、微生物共同熟化探层土壤,扩大作物根系的营养能力。

夜上海论坛 2.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着重建立农业生产中的生态共生网络,有利于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农业污染的减少。可以借鉴杨凌高新农业示范区在农业方面进行循环经济试点的经验,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畜禽粪+食用菌+沼气+肥料”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有机融合。在规模化畜牧业养殖中,推广沼气技术,可以利用畜牧粪便开发沼气,获得生物质能,沼气供农民使用,沼渣可作为肥料返田,沼液可用来喂猪、浸种等;利用牛粪、秸秆可进行食用菌生产等。

夜上海论坛 3.清洁型农业发展模式。即农业生产要符合清洁生产和绿色产品标准,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陕西省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发展绿色农产品提供了基础,陕北高原的玉米、小米、红枣、荞麦、苹果、沙棘、枸杞、豆类等久负盛名;关中平原地区的玉米、小麦、苹果、辣椒、大葱等盛名远扬;陕南山区的大米、黑米、黑木耳、甘薯、核桃、板栗、葡萄、茶叶、生姜、魔芋等名扬中外。但陕西省的绿色农产品品种少,规模小,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和发展潜力。因此,应该有针对性地按特色、分区域建立清洁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按清洁型农产品生产标准进行经营,使绿色农产品品种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绿色农业生产模式,增强陕西省低碳农业的竞争力。

三、低碳工业发展模式

第6篇

当前低碳经济发展方兴未艾,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绿色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战略。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逐步深化,全球发展低碳产业格局的要求,尽快形成开放式的以现代绿色产业体系为基础的低碳产业集群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中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1 辽宁沿海经济带构筑开放式低碳产业集群的重要性 21世纪是人类共同应对全球环境危机、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在金融危机解构和重构世界经济风云际会中,人们愈加感到资源和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迫切需要找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突破口,于是绿色低碳经济呼之欲出。

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产业发展是支撑。对辽宁沿海经济带而言,与当初长三角、珠三角的开发开放在一张白纸上描绘美好的画图有所不同,作为老工业基地,辽宁长期偏重于以煤为主的高碳式重化工产业,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交通等能源消耗在一定时期内还会呈现增长态势。因此,在新一轮开发开放中,发展绿色环保的低碳产业集群显得尤为重要。

夜上海论坛 1.1 发展低碳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从全球产业集群的分工体系上看,我国产业集群总体上有一些显著特征。一是集中于生产制造环节,在设计、营销、物流等环节比较落后;二是从价值上看,是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部。这样的产业集群显然具有明显的高碳特征本文由收集整理,这将对中国日后的减排工作造成巨大压力。另外一些国家的某些跨国公司为躲避国内的碳税,有意识地将高排放的粗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又从中国进口初级产品到本国进行精加工。

夜上海论坛 1.2 发展低碳产业集群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夜上海论坛 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实现的,存在着严重的高排放和高污染的问题,高碳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实质上损害了企业的竞争力。西方国家早在研究所谓“绿色竞争力”,并利用其技术上的竞争优势,在国际上推行低碳贸易壁垒,限制高能耗、高排放的产品出口到这些发达国家去。面对这种贸易壁垒,我们一方面要保护自身利益;另一方面要着眼于长远,提高产品能源效率,降低排放,最终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1.3 发展低碳产业集群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夜上海论坛 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重要的问题是处理与能源及环境的关系。要摒弃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子,也要清醒看待过去自身走过的老路子。这条老路子的基本特征就是高能耗、高排放的“高碳型”工业化道路。从全球经济合作和长远观点来看,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中应当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低碳产业集群,降低能耗和排放。

2 辽宁沿海经济带低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1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发展方式仍然粗放,产业分工处于价值链低端 改革开放以来,支撑辽宁经济增长的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冶金、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如日用家电、电子通信等产业增长缓慢。缺乏支撑经济增长的替代产业集群,使产业演进出现断层。一是从产业结构上看,辽宁地区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重工业偏重、轻工业偏轻。由于长期搞资源开发和产品初加工,形成了复杂产品制造与初级产品价格并重、最终产品少、中间产品多的局面。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资金缺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三是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分布战线过长,布局不够合理。

夜上海论坛 2.2 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在辽宁工业体系中耗能高、污染重、资源综合利用差的传统产业比重较高,使支撑这些产业的各种资源日渐枯竭,资源保障程度逐渐降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环境约束日益严峻。

夜上海论坛 2.3 政府对低碳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不足,对低碳产业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向不尽合理 虽然我国已颁布和实施了《环境保护法》等20多项环保法规,也采取了相应的经济和行政干预手段来保证环保目标的实现,但政府对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因而无法保证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向的正确性。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经常受到地方保护主义和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环境法规无法真正贯彻落实,最终导致了政府不能从宏观上采取有力措施来支持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和对违反环保条例的企业加以严厉处罚,使绿色低碳产业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状态。

2.4 产业区域内企业聚集存在脆弱性,缺乏低碳产业集群机制 辽宁地区作为重化工业基地,虽存在一批国家重点企业,但大多数产业状态较为分散,各企业相互之间产业关联度较低,彼此间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配套关系。先进的生产企业和落后的配件企业同时并存,地方的配套企业只能加工一些低附加值的加工件,大量的配套产品无法在本地配套,从而造成了许多企业仅是空间上的聚集,致使产业链的延伸与对接程度较低,无法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3 构筑辽宁沿海经济带开放式低碳产业集群的对策 经济危机是主动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重要良机,要勇于并善于化挑战为机遇。目前辽宁沿海城市发展仍处在大工业时代向现代工业转型阶段,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认真调查研究,依据辽宁实际构筑一个开放式低碳产业集群。

3.1 以开放视野,高起点做好低碳产业规划

从本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低碳产业发展的方向,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低碳产业发展布局,重点在核电设备、风电设备、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方面培育低碳产业集群。进行低碳产业集群规划试点并逐步推广。确立低碳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作为重点产业领域;研究低碳产业集群体系规划;编制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地区的交通与物流规划、市政设施规划;扩大产业集群地区的碳汇系统规划等。

3.2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使传统产业“低碳化” 在结构调整中,实施总量调整和增量提升并进的战略。坚持对传统产业进行“低碳改造”和新兴产业发展“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加速各城市产业的“低碳化”。构筑以绿色产业为方向、以高新技术为引领、以集群发展为特征、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聚集区,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乃至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3.3 建设一批生产业的产业集群

以生产业服务业为重心构建产业集群,就要着力解决生产业内部结构层次不高的问题,推动生产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领头行业。为此,围绕新型服务业产业集群建设,要抓好生产业功能区块规划建设,抓服务业项目推进建设工作,抓服务业市场主体培育,抓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突破,积极扩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完善服务业统计和形势分析工作。

3.4 完善相关低碳产业的法律法规,开征环境资源税和实行排污税 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制定、实施与完善,加强执法力;运用经济手段,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环境资源,对于污染环境严重的企业征收排污税。当前,发展低碳产业的核心技术大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我们不能在低层次、低技术水平上盲目发展低碳产业。关键是要加强政策调节,既要出台一些扶持性政策,支持这些地区以新能源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发展一批新型低碳产业集群,又要出台一些限制性政策或法规限制地方重复建设,鼓励创新开发更节能、更环保的低碳产业技术,率先打造一批技术先进的低碳产业集群。

3.5 积极扶持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

夜上海论坛 进一步完善促进产业聚集发展的政策措施在低价、税收、投资环境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加快研发先进技术和设备,多途径利用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在新的形势之下,瞄准节能和环保产业快速发展这一世界产业发展的新主流,积极推动高效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与产业的引进,积极发展核电、风电、新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产业,大力培育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吸引国内外的技术、人才、资金和企业,逐步形成聚集效应,推动低碳产业在辽宁沿海经济带生根开花、发展壮大。

3.6 实施龙头企业和大项目战略牵动低碳产业发展

结合生态工业园区规划与建设,以优惠政策和优良环境吸引地理位置相对分散、生产工艺或产品比较接近、具有产业共生关系的企业集中起来,形成低碳经济产业群落;鼓励大量中小企业为之配套和延伸加工,以低碳产业集群效应促成企业向生态园区集中,带动低碳研发、设计、物流、服务等行业发展。

3.7 坚持发挥优势产业与发展低碳产业相结合

第7篇

自上世纪中叶开始,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对低碳农业进行研究,“环保型”低碳农业逐步成为人们推崇的传统“工业型”农业最重要的替代方式之一。传统“工业型”农业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核心,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典型特征,由此带来了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农业环境污染的最重要原因之一(SLJohnsonetal.;JSShortle,2001)。随着时代变迁,国外学者对农业碳排放进行研究,指出农业碳排放源于农业利用方式、农业废弃物的随意处置、畜禽肠道发酵与粪便管理、农业能源利用、水稻生长以及生物燃烧(Woomeretal,2004;ohnsonetal,2007;ACILTasmanPtyLtd,2009),虽然在农业碳源来源上具有一定的争议性,但对低碳农业存在的巨大意义和低碳农业对于传统“工业型”农业改造升级上达成了共识。对低碳农业生产率的研究,国外学者也较早做出了研究,McMillan(1989)、Lin(1992)、Wen(1993)等学者首先对低碳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测算,此时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以Griliches生产函数为代表的平均生产函数。而后,Mao(1997)、LambertandParker(1998)、Locatelli(2004)、Ernesto(2008)、Hugh(2009)等对碳汇、碳测算和低碳农业生产率进行了再探索,以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tochasticfrontieranalysis,SPA)和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为代表的生产前沿面方法在生产率测算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传统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可归纳为:传统施肥方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条件下的效率要求,农民为提高生产效率和单位产量,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农用化学品污染加剧;规模化养殖造成的种养业分离,导致大量的禽畜粪便直接排入河水中形成水体污染;多样化种植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被单一品种的专业化生产所取代,局部地区农作物品种的单一会导致农田生态失衡和土壤肥力的下降。低碳农业对环境的提升方式归纳为:减少有害投入品,减少面源污染;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推行无公害生产;推行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食用安全性;推行清洁能源模式;国内,王昀(2008)首次提出低碳农业概念,认为“低排放、高收益”就是低碳农业概念的最早雏形。而后王松良等(2010)、罗吉文等(2010)、刘静暖等(2012)等对低碳农业再次认识,将低碳农业认识提升到理论高度。而后,众多学者均对低碳农业发展进行了探索,均对低碳农业发展持支持态度(周诚,1995;杨素群,1998;卫新,2003;李国忠,2005;黄初枝、黄贤金,2007;李谷成等,2007),认为低碳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型农业的替代模式,能够实现农业各生产要素的活力充分调动的基础上实现环境保护,维护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协调统筹。在农业碳排放研究方面,李迎春等(2007)董红敏等(2008)、谭秋成(2011)、闵继胜等(2012)、田云等(2012)、李波等(2012)、王才军等(2012)比较了农业与工业碳排放的区别,对我国农业温室气体和农业碳排放量进行了再测算,并对其时序演变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农业碳汇研究方面,吕劲文等(2010)、马晓哲等(2011)、张大东等(2012)、陈秋红(2012)、李长青等(2012)、肖玲等(2013)利用CO2FIX等模型对湖北、重庆、山东等省级碳汇量进行测算。在低碳农业生产率方面,钱丽等(2013)分析了碳排放约束下农业生产效率,强调纯技术效率是制约其提升的关键因素;曾大林(2013)通过DEA评价方法对各省区市低碳农业效率进行评价,表明发达地区低碳农业效率高,农业大省较缓慢,吴贤荣(2014)分析了东中西部碳排放约束下农业效率贡献因素,东部凭借技术发展提升生产率,中、西部波动性较强且主要依靠技术效率。

2浙江省低碳农业发展问题

夜上海论坛 浙江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走在全国前列,乡村绿色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依然在政策体系、创新体系、产业发展、宣传监管等方面存在漏洞,需要我们聚焦重点、以点带面,全面发力,推动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第一,政策扶持体系不健全。浙江省制定了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印发省绿色农业行动计划,出台“一揽子”计划,定位“六个绿色”,构建“六大体系”,推进“三调三治理”,落实“六个引领”,形成低碳绿色农业新格局。但是在政策扶持体系上依然不健全:一是主体扶持政策体系不健全。农业中小微企业资本薄弱,融资难、融资贵,从粗放型到绿色创新发展需要大量投入,但是政府扶持体系尚待完善,需要加大投入;农民、农业合作社等主体资金倾斜、政策倾斜、人才扶持等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农民、农业合作社等主体在市场准入、税收优惠等方面的需要加强。二是管理政策体系不健全。低碳农业发展的规范化标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监督管理机制未能有效建立,违反低碳农业行为的纠偏制度、惩罚机制未能有效建立。第二、创新研发体系存短板。浙江省在创新发展上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攻、科研院所主研、跨级科研合作跨越式推进的方向发展,但是存在诸多不足,主要包括:一是“硬联通”存在短板,科技基础设施创新体系存在短板,特别是在浙江西南方向,在交通基础设施、冷链物流、绿色防治体系、现代农业机械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二是人才队伍引进存在短板,虽然在杭州、宁波等大中型城市人才引进量巨大,引进了很多高层次人才,但是对于偏居一偶的乡村还是存在吸引力不足、发展平台优势不明显、企业实力不强、创新创业环境不够佳等突出问题,人才问题成为乡村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三是科技“软联通”存在短板,在城乡科技创新制度融通方面存在不足,乡村与城市相比在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很多劣势,特别是创新组织体系、科研体系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缺活力。产业发展是低碳农业的核心目标,也是低碳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之一。浙江省农业与二、三产业进行了深度融合发展,在乡村产业发展上打造了“浙江样板”。但是依然缺乏活力:一是产业集聚效益不明显。浙江省乡村农业产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缺乏农业龙头企业,而且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上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缺乏全省域的统一产业发展科学规划,虽然形成了具有积极作用的竞争产业新格局,但是也致使行业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受阻。二是全产业链条体系有待建立。虽然探索建立衣食住用行于一体的乡村农业发展体系,打造生产、加工、储存、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产业体系,但是在基础产业和高层次产业链之间未能形成互相耦合的产业体系,产业链存在断层的现场,上下游产业链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和空间巨大。三是产业主体缺乏参与积极性。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市场需求相对稳定,主体创新投入主动性差,对科技创新短期利益效益敏感性较差,难以在科研创新投入上形成政府参与、企业主导、社会协同的共治共享格局。第四、宣传监管机制有漏洞。浙江省乡村绿色农业、低碳农业发展成就享誉全国,成为全国各地学习的典范,依然存在宣传和监管方面的一些问题:一是存在外热内冷的现象。虽然全国各地纷至沓来,学习先进经验,但是本地许多乡村宣传力度不够,对向低碳农业发展方式重要性认识不足、发展思路不清晰、发展举措不力,成效不显著。二是以点带面效应不强。目前,浙江形成了安吉等一批低碳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地区,形成了点状分布格局,但是面上推广力度有待加强,很多乡村现代低碳农业发展水平不高。三是监督依据和方法不多。浙江农业发展,很多发展污染、排放、资源消耗指标都在在先行规范标准之内,但是对于高质量低碳农业发展,远远不够,需要对先行低碳农业标准体系进行再构建、组建机构和人员体系,建立处罚查处机制,确保标准高、措施实、有成效。

第8篇

建成后的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五年内可具备国际水平的企业集团,中小型绿色高技术企业为集群主体的集群组合,形成同时具备规模效益和灵活性的自生可持续发展有机体。为各地方行政区域提供城市整体节能打包服务与投资,规模化将绿色低碳投资和改造复制到中国各行政区域,解决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实施工作中的技术问题、资金问题、统一性问题,分担各行政区域对国家的节能减排任务,成为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坚实支撑体。从拉动产业链增长来看,可带动区域上下游产值2000亿元,聚集区的贸易平成各类交易及金融服务在1000亿元规模。绿色低碳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总值不低于500亿规模,以产业聚集区的发展为推动力,积极促进国家整体新兴产业战略的落实,推进国家形象的转变。

绿色低碳产业作为全球新兴产业,主要特点体现在高新技术密集度和全球协同的不可欠缺性,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前海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的建立,可将低碳领域凝聚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通过高新低碳技术聚集作用,各类市场交易平台的凝聚力,吸引全球低碳节能环保产业企业入驻,构建规模化低碳产业平台;通过辐射珠三角地区优势,可有效实现利用该地区产业化优势迅速普及各产业领域,使绿色低碳技术实现迅速转化,创造出巨大的技术产业潜力和经济能力,完成在新兴产业中糅合现代服务业、制造业、金融业的集合和创新路径的探讨,切实的推进深圳二次创业和改革浪潮。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我国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此数据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当中,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与国家国际形象的重要指标。与此同时,伴随着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降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废气物排放,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找回绿色,保护环境的共识。因此从社会效益角度来说,发展产业集群符合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符合国家战略转型要求,代表国家新形象,也是深圳二次改革浪潮的典型代表。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在我国各领域实现绿色低碳发挥先导作用。可再生能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能源资源,对环境的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远低于化石能源,甚至可以实现零排放。低碳产业集群将以区域能综合利用技术为基础,通过领先的节能蓄能技术,整合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为主要契机,真正实现低碳排放和零排放。

绿色低碳技术的使用对社会的效益非常具体而且显而易见,绿色低碳技术在减少资源浪费和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实现资源的可循环利用,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宝贵环境资源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计算,集群5年内服务的5亿平米区域集中能源供应,可减少中央空调重复投资304亿元,每年节约空调运行费106亿元。每年可转移高峰负荷143亿KWH,每年可为国家电力节煤77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31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7万吨,相当于437万辆汽车排放,植树872万亩。

夜上海论坛 如此显著的社会效益是全球范围内把绿色低碳节能减排作为国家新兴战略看待的重要原因,不但保护了自己的资源和环境,还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贡献,是在产业发展同时占领国际道义高地,树立完美国际形象的重要举措。

第9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旅游;旅游管理

1低碳经济及绿色旅游的基本概念

低碳经济通常指以能源消耗低、碳排放量小、污染程度弱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新型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低碳经济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开发利用新能源、提升能源利用率为主要方式,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维系生态环境。其次,低碳经济可以完善传统经济体制的缺陷,转变旧有的经济发展观念,为更多绿色企业的发展增添动力。低碳经济符合新时代经济模式的基本发展理念,能够有效保障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1]。绿色旅游是指以生态环境保护及能源节约为核心理念的旅游产业,是一种集环保、节能、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新型旅游产业模式。绿色旅游于游客而言,不仅是一个休闲娱乐的过程,更是一个亲近自然、养成环保观念的过程。绿色旅游能够最大限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让节约环保、绿色生态的理念深深扎根于每一位游客的心中[2]。

夜上海论坛 2我国发展绿色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温室效应、雾霾等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环境恶化成为了全世界的共同难题。如何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量,已经成为了各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贯彻落实低碳经济、生态环保以及绿色产业等理念,并在各行业的实际运营中加以有效应用,已成为必然趋势。绿色旅游作为低碳经济模式下的标杆型产业,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节能等理念,是我国传统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例如海南省出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旅游业建设,为海南省绿色旅游发展抢占制高点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绿色旅游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项规章制度较为欠缺,对旅游业的监督与管控较为松懈,难以完全满足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3]。

夜上海论坛 3低碳经济视域下绿色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存问题

3.1碳排放量超标,空气污染严重

旅游是集交通出行、餐饮住宿、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型产业模式,难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导致碳排放量超标。如果旅游产业及旅游消费者不能很好地意识到发展绿色旅游的重要性,很难满足低碳经济的基本发展要求。对于旅游消费者来说,交通出行是旅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大多选择搭乘飞机、高铁、旅游大巴等交通工具,但也有部分游客选择自驾游方式在生态景区观光,加剧了景区内环境污染,也对游客出行安全造成一定隐患。大部分景区占地面积较大,在景区内设置了观光巴士。由于客流量巨大,巴士长期处于运作状态,持续在景区内排放污染气体,严重增加了景区碳排放量,使景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3.2景区开发污染较大,难以实现绿色旅游发展

近年来,旅游行业已经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具有自然资源条件的地区纷纷大力发展旅游业,大规模开发自然景区,而在此过程中极易出现大量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情况。首先,缺少与自然景区开发相关的政策法规及管理条例,导致景区开发缺少法律法规的约束,开发过程是否绿色环保得不到保障。其次,景区开发更多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开发团队对于生态保护及低碳经济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开发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导致地区环境污染,更严重消耗了当地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再次,部分景区管理者为了牟取更多利益,在自然景区内开发娱乐游玩项目,不仅增加了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负担,更破坏了固有的特色生态资源,与绿色旅游的核心理念背道而驰。

3.3游客环保观念较差,在旅游中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较为严重

游客是旅游产业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旅游活动中基数最大的群体。因此,游客的环保观念是否良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绿色旅游发展。尽管低碳、环保理念已经在各大景区和酒店广泛宣传,但仍有部分游客严重缺乏环保观念,铺张浪费现象时有发生。首先,在餐饮方面,部分环保意识不够的游客将垃圾随意丢弃在景区,造成严重污染。其次,旅游出行中聚餐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部分游客所点餐食远多于实际需求,出现严重浪费现象。再次,部分素质较差的游客在景区内肆意践踏、损坏绿植,严重破坏了景区自然生态环境,违反了绿色旅游的基本要求。

3.4旅游消费者“绿色消费”理念认知不到位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消费模式为“绿色消费”。尽管目前旅游产业相关行业,如餐饮业、交通行业及酒店行业等,都在大力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但仍有部分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理念的认知不到位。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对绿色消费理念更多只是倡导,无法以此作为道德标准约束游客消费行为。只要游客消费合理、合法,就要为消费者提供相应的服务。部分游客认为旅游出行就是消费的过程,肆意进行高消费活动,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更影响了低碳经济发展。

3.5不同地区间绿色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

低碳经济背景下,不同地区受到自然资源、政策及人文环境等因素影响,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表现出不平衡的态势。上海、杭州等城市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较高,近年来不断推广垃圾分类等低碳、低污染的环境卫生管理模式,这些地区绿色旅游开展较好。西北地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同时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开展绿色旅游情况不容乐观。因此,目前国内旅游产业绿色旅游整体发展情况较为不平衡。

夜上海论坛 4低碳经济视角下发展绿色旅游的策略

4.1完善绿色旅游相关政策法规

目前,低碳经济已经受到了全世界关注,绿色旅游逐渐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推广。尤其是欧洲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政策扶持绿色旅游发展。我国旅游行业主管部门要联合各地政府,根据地区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促进绿色旅游整体发展。首先,国家旅游局要完善政策,约束景区开发,促进绿色旅游发展。其次,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条例,限制自然景区内碳排放及污染气体排放,为景区维持良好的自然环境提供保障。再次,地方政府及景区要针对交通、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制定管理条例,抵制高碳排放、铺张浪费等现象,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夜上海论坛 4.2建立完善的绿色旅游监督体制

夜上海论坛 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是促进绿色旅游顺利开展的基础保障。监管机制的监督对象有两方面,一是旅游景区,二是旅游消费者。首先,对于旅游景区,旅游局要对自然景区开发进行全过程监管,降低开发过程中的建筑污染。要对景区内部交通运输加强监管,采用新能源及电力运输设备进行物资和游客的运输。其次,对于旅游消费者,景区要安排专职监管人员对游客进行监督管理,杜绝景区内乱扔垃圾、破坏绿植等不文明行为出现。

夜上海论坛 4.3提升旅游消费者的低碳和环保意识

夜上海论坛 绿色旅游发展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旅游消费者的积极配合。因此,提升游客的低碳经济理念及环保意识尤为关键。首先,要加强对游客的思想教育,在学校、企业和机关单位定期开展绿色旅游知识培训,提升群众环保观念,让游客在出行前就将低碳、绿色、环保的理念植根心中。其次,旅行社要对游客进行适当的绿色旅游知识讲解,进一步提升游客的低碳环保意识。

夜上海论坛 4.4加强绿色旅游活动宣传及教育

夜上海论坛 在实际运营中,旅游行业不仅要重视提升经济效益,更要对低碳环保提起足够重视,加强对绿色旅游理念的宣传与教育。在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中播放绿色出行宣传片,在酒店、餐厅等休闲娱乐场所进行低碳经济及绿色消费宣传,在旅游景区内进行保护生态、绿色旅游的宣传教育,让绿色旅游的核心理念通过各个相关产业植根于游客的心中。

第10篇

随着人们不断关注节能减排,绿色经济及低碳经济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金融产业作为经济活动的血液和调节剂,绿色金融的发展可谓正当其时。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到“十一五”末期,能源供应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能源节约取得明显成效,能源效率得到明显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技术取得实质进步,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

金融企业既承担着促进绿色生态、绿色投资、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同时也面临着环境风险与商业利益的权衡博弈,以及商业模式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眼下,“十一五”的五年规划即将结束,节能减排任务随着“十二五”的来临变得日益繁重。而在绿色金融的推动上,各家银行也在逐渐发力,瞄准了这一可持续发展的领域。

夜上海论坛 绿色金融的机遇与挑战

夜上海论坛 目前,银行信贷在支持节能减排工作上已开展多项业务。主要是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减排要求,承诺达标企业获得融资;将排放权减排额作为抵押物,来为环保企业进行融资;开办专项治理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换代的项目贷款业务;开办排放权交易购买方专项贷款。

低碳经济为金融业发展开辟了巨大空间。近年来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呈爆发式增长。世界银行统计,2006~2008年碳市场成交额连年翻番,2008年成交总额达1263亿美元,2012年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我国碳生产力水平低,去年底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节能减排市场潜力大。据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投资总额累计可达6000亿元以上,潜在的节能市场规模达8000亿元。

夜上海论坛 近年来,一些银行通过与国外有关机构合作,在面向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等项目的“绿色信贷”产品研发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以国内首家加入“赤道原则”的兴业银行为例,从2008年加入“赤道原则”之后就开始探索如何使得中国企业在CDM交易中得到环境资源最大化。2009年兴业银行成立了可持续中心机构,希望通过可持续组织的力量推动可持续基金的发展。

夜上海论坛 同样,低碳经济也将给金融业带来全方位的挑战,最主要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低碳经济要求金融业经营管理模式转型。低碳经济的产业形态、技术特征、成长规律,要求金融业在经营管理中注重协调可持续,增强社会责任,开发适合低碳企业和项目要求的评级授信和风险定价模型,推进产品和服务的整合、创新,提高专业化运作水平。第二,低碳经济将带来金融业务结构的变化。低碳经济是对现有高碳发展模式的扬弃,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占比过高的经济结构要转型。金融业务结构上要相应压缩“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增加第三产业、节能环保行业融资比重。第三,低碳经济要求金融业创新风险控制方法。为了防范产品创新、信贷结构调整等可能带来的风险,金融机构必须根据新的产品和业务运作特点,分析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和办法、建立完善风险控制机制。第四,低碳经济需要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金融创新人才队伍。

我国银行业应进一步加强对国际碳金融发展的跟踪研究,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绿色信贷”及其他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产品定价能力,争取在全球碳金融体系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加大创新力度

绿色金融,亦可称为可持续金融,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银行业必须扮演好两个角色:一是要成为低碳理念推广的“践行者”。探索建立节能环保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即经营策略、管理机制和激励考核体系,从业务流程与规则上把好项目入口关和惩罚关。二是要成为低碳金融服务的“创新者”。

夜上海论坛 绿色金融正在成为金融发展最具活力的领域,绿色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对绿色金融的需求日益强劲,碳金融体系和交易技术日臻完善、成熟,交易日臻活跃。与此同时,应积极推进绿色金融模式和绿色金融业态的形成和发展,着力推动绿色信贷、绿色债权、绿色股票和绿色保险创新。

尤其在中间业务方面,银行有更广阔的创新空间。可利用商业银行下属的金融租赁中心或者与专业租赁公司合作,为CDM项目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可凭借信息优势,作为CDM项目的咨询顾问,协调项目发起人、国外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发挥托管各种基金的经验优势,参与托管正在快速成长并大规模进人我国的碳基金等业务;积极推动保理融资工具在节能减排项目融资中的应用。鼓励金融机构为排放权交易提供账户便利、研发支持和中介服务。积极推动民间机构、中介机构以及具有减排技术认证能力的第三方机构的发展。在发展直接融资方面,应支持符合条件的环保企业或项目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资产支持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筹集发展资金。采取多种优惠措施,鼓励私募基金、风险投资、社会捐赠资金和国际援助资金加大对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资金投入。

带动产业升级

夜上海论坛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的导向作用很重要。

在过去中国经济的几轮发展中,金融企业在产业发展中投下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今天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环保一系列矛盾。因此对历史投放的贷款要进行认真筛选,调整传统产业升级。

夜上海论坛 今年以来,管理层下发文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支持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方面严把信贷关,这也是在信贷政策方面进一步落实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对于银行来讲,肯定面临着信贷结构调整的压力。

夜上海论坛 中国要实现2020年碳减排目标需要付出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中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而且必将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我国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减排的巨大难度。我国工业多年形成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由于缺少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我国在减排目标实现上面临巨大的挑战。

夜上海论坛 商业银行应该成为践行绿色信贷、支持节能减排的“排头兵”。银行信贷结构的一个重要调整要体现在行业投放上。目前,信贷投放已体现出对结构调整的关注。自去年开始,信贷投放对有些特别需要支持和关注的领域加大了投放力度,对某些产能过剩领域强调要压缩。

因此,信贷投放结构合理与否,关键是看信贷投向的领域是否符合目前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目前,与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相关的产业,比如低碳、生物、清洁能源等新领域应该是信贷重点支持的行业。

夜上海论坛 近几年来,商业银行大力推行绿色信贷。目前,绿色信贷投放到节能减排、环保、新能源等众多行业,这些行业注重环境保护和企业效益协调发展。而绿色信贷又对银行调接信贷结构,降低贷款风险起到实质性的帮助。

夜上海论坛 另外,低碳产业发展应该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金融是低碳产业发展的主渠道,财政主要起到引导作用。据了解,我国财政在推动低碳产业发展将注重培育市场机制。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财政资金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保障,培育低碳企业,支持重大示范工程,形成低碳产业的自主创新体系。

第11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环境问题 低碳产业 发展途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244-01

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好了,人类生活的环境却越来越差了,越来越多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垃圾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伴随而来的还包括光电产品的辐射污染,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土地的污染,气候条件的改变以及森林和草原面积的不断减少。在这种严峻情况下,世界各国都把保护环境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战略目标,提倡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合理的开发和使用现有的资源,并要尽全力推动低碳环保产业的发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该文就将对低碳环保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其发展的创新途径进行研究,为低碳环保产业提供一些参考。

1 什么是低碳环保产业

夜上海论坛 低碳环保产业就是指以环保为前提,进行的低碳的,节约资源的行业。低碳环保产业的发展基础是节能减排,它具有低排放和低耗能的的优点。推行低碳环保产业可以使我们生活的环境得到改善,可以保护现有的资源,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低碳环保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低碳经济的发展基础。低碳环保产业有四个大体的特征它们分别是:第一,低碳环保产业一定要满足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第二,低碳环保产业要有一定的节能减排的功效;第三,要具有一定的战略性地位;第四,低碳产业要有绿色的生产主导方式。

夜上海论坛 2 低碳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

2.1 低碳环保产业已经初具规模

夜上海论坛 现阶段我国的低碳环保产业已经具有初级的发展规模了,低碳环保产业的发展进程有所提高,发展的速度也加快了,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齐全的门类,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广泛,具有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夜上海论坛 2.2 面临的节能减排环保减碳的压力大

现阶段国家在环保减碳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压力,环保减碳的事业任重道远。低碳环保产业的经济思想的引进,让所有人和所有产业都把环保减排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指向标,让国民经济与环保产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其与各个行业融合,领域更加的广泛了。由于低碳环保产业的特点是产业链长,所涉及的面积广、所带来的影响巨大等方面,所以在发展低碳环保产业的时候一定会使相关产业的技术得到升级,并有利于它们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2.3 没有将制约低碳环保产业的因素解决

在我国制约低碳环保产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夜上海论坛 (1)能源消费结构主要是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这是一个长时期存在的问题,而且在短时期内得不到解决,没有办法改变。

(2)没有强力有效的市场宏观管理,在低碳环保产业的发展中,缺乏有效的政府宏观管理,使其发展的不规范。

(3)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行政的执法不严格。没有一定的法律规范来管理低碳环保产业,使其没有法律的监管和保护。

(4)低碳环保产业的市场不健全,市场化的程度相对较低,环保的产业结构缺少合理性,低碳环保的技术和基础设备比较薄弱。

3 低碳环保产业发展的创新途径

夜上海论坛 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资源的利用也越来越紧张的情势下,我们一定要大力的发展低碳环保产业,以此促进资源的高质量的利用,使资源的使用得到节约,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还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同时进行,形成经济和环保双赢的格局,低碳环保产业是民生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课题之一,我们在发展低碳环保产业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创新。

夜上海论坛 3.1 加快科技的创新,使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夜上海论坛 低碳环保产业是一种高新的科技产业,它所涉及的范围包括:生物、物理、电子和化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要想加快低碳环保产业的发展,就要加大对其的投入力度,加快科技创新,不断的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的能力,建立一个高新技术的产业链条,使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提高。要积极引导低碳环保产业与高新的技术结合,加大个科研部门与低碳环保产业之间的合作,使低碳环保的绿色技术得到开发和引用,还要大胆的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环保技术,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实际,加以利用,另外还要加强和其他产业的合作,建立互相合作的平台,借鉴先进企业的工作经验,使自身有更为好的发展。

3.2 建立安全产业链,促进各环节的绿色发展

夜上海论坛 低碳环保产业虽然在产业的发展中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议题,但是人们对它的认识并没有提高,人们还是以为低碳环保产业就是简单的生产绿色产品和保持环境的清洁等层面,没有从设计、研发、采购、制作等的全产业的链条考虑绿色低碳环保的问题,没有在全社会实行低碳环保的理念。因此,政府和企业一定要树立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和意识,不仅要生产绿色产品,使环境保持清洁,还要清洁能源,降低产业生产的排放和能耗,还要提高市场的准入条件,让企业尽量采购和使用绿色的设备和原材料。鼓励企业实行绿色生产,完善企业的低碳环保制度,企业还要积极的响应政府的各项环保政策,使企业的各项生产都符合国家的环保标准,使企业的行业标准和体系科学完整;企业还要建立一个循环的的环保机制,使企业能够实现回收和治理污染的统一。

3.3 建立健全的体制机构,为低碳环保产业保驾护航

一个企业能否有好的发展还要看政府的政策,政府要为企业提供一个绿色稳定的发展平台。政府要加大对低碳环保理念的宣传,为之做好引导,要树立环保的意识,使低碳环保产业的发展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和支持,获得一个坚实的社会基础,让低碳环保的事业得到更多的关注度,使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到环保中来;还要鼓励企业发展低碳环保事业,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为企业建立信心,低碳环保产业是一个长时期的发展过程,它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投资,而且低碳环保产业是一项有风险、有障碍事业,必须要由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这样才更有利于它的发展;还要为企业吸收社会资金,保证低碳环保产业的融资渠道有扩充。

4 结语

低碳环保产业是现在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环保理念的提出可以使我们现在面临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的改善,它可以提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发展重视不容忽视的。低碳环保产业是一个高新技术的产业,它提倡绿色环保的理念,是经济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形态的内在要求,可以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因此我们一定要大力发展低碳环保产业。

参考文献

[1] 赵笑梅.发展低碳经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J].企业导报,2012(21):8.

夜上海论坛 [2] 李健,徐海成.低碳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3] 王海霞.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3).

第12篇

发展广州低碳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重点推进、协调发展,当前,应重点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培育龙头企业核心是促进广州企业走向“微笑曲线”的两端,不断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指的是: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既是广州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获取产业竞争力的要求,也是实现低碳经济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广州必须改变自身产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提升产业在研发设计、销售及品牌环节的实力,加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力求实现产业发展从“广州制造”向“广州智造”的转型。同时,必须针对广州企业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龙头企业带动,延伸、完善低碳产业链,实行分级联动,加强分类指导,形成产业发展强大梯队。提升“龙头”企业带动力;打造一批行业“骨干”企业;扶持一批“重点培育企业”做大做强。在政策与资金上重点扶植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培育一批目前规模不大,但具有一定产品优势和发展基础的特色公司,引导企业不断完善公司组织结构,形成长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和适应大规模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鼓励企业在既有价值链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工协作。制定产业规划建议编制促进低碳发展的若干规划,如《广州“十二五”低碳发展规划》和《广州市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纲要》,形成指导广州低碳城市建设工作的行动纲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低碳专项规划》,优化城乡建设空间布局,根据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要求和建设重点,配套相应的投资、产业、土地和财政等引导政策;制定落实《广州市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指南》、《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一体化设计标准》、《广州市热电联产和分布式能源站发展规划》、《广州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实施方案》,还有《2013年广州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广州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广州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城市规划(2013—2017)》等方案。大力推进低碳规划,为低碳产业发展创造条件。要突出抓工业低碳化,将降低工业碳排放作为重中之重。试行《广州市工业能耗指引》,研究建立单位工业产品能耗统计和碳标识制度,力争纳入工业用地控制标准。研究制定涵盖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CO2减排等要素的低碳发展关键指标体系,指导产业用地招、拍、挂和产业集聚地建设。加强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始动力。创新从五个方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产品从需求方面拉动产业结构升级;新技术从供给方面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新市场从市场需求方面拉动产业成长;新生产要素从供给方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新生产组织从产业内部推动产业发展。目前,广州应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改善创新服务环境,深化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快低碳技术的引进和研发,重点研究新一代生物燃料技术、碳捕捉、碳中和、碳贮存、碳运送等技术,以及智能电力系统开发和提高能效的相关技术等,大力实施煤炭净化技术和加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低碳开发应用科技项目优先立项。加快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实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以及与建筑一体化的光伏屋顶等重大科技成果应用示范项目。

以增加森林碳汇为主要目标,逐年开展疏残林、低质低效林的林分改造;对尚存的荒山、灌木地进行新造林;实施城区增绿、新农村绿化和四旁绿化;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逐步优化森林资源结构与分布格局,建立广州森林碳汇监测网络的计量体系。全面实行立体绿化,2012年规划启动16个岭南花园建设,至2015年,在中心城区及南沙新区等新城区率先形成白云新城、麓湖等若干引领广州绿色景观亮点的园林精品片区。至2015年,城区基本实现居住区500米以内见公园绿地,全市绿道总长度达到3000公里。完善交易市场建立和完善广州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广州做好省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需要,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立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初步形成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力争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成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平台。广州碳排放权交易应从自愿减排交易试验入手,到自愿与强制减排交易并重,逐步实现强制减排交易,大力发展自愿减排。要大力推进交易品种创新,与商业银行、基金、信托、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机构积极合作,共同研发碳排放权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交易产品,推动金融支持低碳事业的发展,使金融资本通过碳交易市场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充分发挥碳交易在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联通作用,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带动形成以碳排放权为中心的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品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形成能源链转型的资金融通——减排成本收益转化——低碳资金投入的良性低碳循环。

夜上海论坛 构建政策体系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充分利用现有的财政专项资金,加大整合力度,重点支持低碳经济技术(产品)研发、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重点项目,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低碳经济宣传、教育、培训和表彰奖励等。鼓励汽车、家电、建材、办公设备等行业企业参与中国环境标志低碳认证,并在政府采购中优先购买获得环境标志低碳认证的产品。二是完善价格政策。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鼓励实施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水平。合理调整污水和垃圾处理费、排污费等收费标准。对光伏发电、风电、垃圾焚烧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电价按照国家可再生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规定执行。对国家明令淘汰和限制类项目及高能耗企业实行差别电价,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盲目发展,引导全社会节约资源。三是贯彻落实税收政策。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及时向上级税务机关反馈执行政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提出完善税收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四是建立和实行一批制度和标准。研究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和监测体系,完善能源消耗统计体系,研究建立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统计制度。组织编制《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广州市绿色施工导则》、《广州市绿色建筑施工验收规范》等技术标准,在琶州白云新城等新区域推广实施绿色建筑节能新标准。五是实施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采购制度。在低碳新产品、新技术刚刚推向市场,产品发展的初期阶段,“低碳”采购是一种很重要的激励手段。为了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政府应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低碳采购制度,科学制定政府低碳采购标准、清单和指南,指导具体的低碳采购活动。

夜上海论坛 作者:王可达 单位:广州行政学院

第13篇

夜上海论坛 《经济》:2010年11月,中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高科技国际博览会在北京召开,展示了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成果。目前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情况如何?

夜上海论坛 冯飞: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绿色经济的几重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指绿色产业,包括提供绿色产品、装备、技术和服务的产业。第二是指生产过程的绿色清洁化,即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能耗、物耗和污染物的排放。第三是指绿色的流通,包括绿色物流等。第四是指绿色消费,是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夜上海论坛 金融危机之后,把经济复苏和绿色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成为全球发展的主题。绿色低碳也成为主要经济体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2009年底,联合国倡导要实现绿色复苏,进而实现绿色增长。在这期间,有关国际机构也对各国经济刺激计划中绿色投入的比例做了统计。按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统计,在我国的4万亿投资中,绿色投资占到37.8%,仅次于韩国,居于世界第二。按UNEP的统计标准,我国目前的绿色产业产值占全国GDP总量的10%左右。

绿色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公共交通、生态恢复、建筑节能等。在我国,有些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比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过去4年中,我国的风电装机年均增速超过100%,估计2010年会达到4千万千瓦,累积量可能还是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是同美国的差距是微小的。如果按照这样的装机速度增加,2011年很可能就成为全球第一。再比如太阳能,全球是10兆瓦,中国是4兆瓦。其次是在交通上投资,在UNEP的统计中,铁路的建设也算是绿色投资的一部分。在我国,37.8%的绿色投资很大一部分是在铁路上。据统计,我国时速250公里以上的铁路有7000多公里,居全球第一。此外,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也很迅速。截至2008年底,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1万5千亿左右,年均发展速度是超过20%,势头很猛。

《经济》:2010年11月25日,环保部中国环境认证中心公布了首批低碳标志认证产品名单。您如何看待环境标志低碳标准的出台?我国出台这样的标准对绿色产业的发展有何意义?

冯飞: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开展制定低碳标识的工作。国际上称低碳标识为全生命周期标识,包括原材料加工、制造、物流、销售、使用和报废在内的六个环节都要标识出碳排放足迹。在全球向低碳转型的大趋势下,国际上制定低碳标识有着双重含义:一是解决消费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如一个杯子,它的碳含量是多少?消费者不知道,或是消费者想了解也没有途径。而且由于不同的企业在生产中采用的能源和原材料不同,生产出的同种产品的碳含量也必然不一样,这就需要标识出来有所区别,进而引导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二是一些发达国家采取这种方式抵制外来低碳产品,实行绿色贸易保护。因为进口的低碳产品的碳足迹要比当地的低碳产品高,利用这样的方式抵制外来商品,达到保护本国商品的目的。

夜上海论坛 我国尝试性实施低碳标识,是为了促进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在消费环节引导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由于绿色的、低碳的产品的发展是由市场来决定的,这就需要解决消费环节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低碳标识的实施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对低碳产品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个人是积极赞成进行这种尝试和探索的。而且在未来,低碳标识的功能很有可能同经济激励手段相结合。目前,欧洲一些国家也在讨论要把碳标识和碳税结合起来,这将是很强的经济激励政策。

《经济》:据了解,中国环境认证中心已经了家用制冷器具、家用电动洗衣机、多功能复印设备和数字式一体化速印机等首批4项中国环境标志低碳标准,您如何看待这种分行业出台低碳标准的方式?

冯飞:这些还不能称为行业,只能是产品。据了解,在此之前,这些产品已经实施了等级能效标识制度,把这些能效运用一定的原理折成碳排放就可以做出碳标识。因此,这四个产品的基础条件较好。目前的低碳标识可能更多的是在生产和使用的环节,对报废环节的低碳考虑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尽可能将报废考虑进去,让产品在原始设计时就引入生态和低碳的概念,让报废更加节能、低碳,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低碳。

夜上海论坛 从主要产品来看,我特别希望不久后相关部门可以把建筑类产品的低碳标识做出来。根据住建部的统计,建筑能耗占全国能耗的20%以上,这还是从终端的角度来考虑。而且这一比重每年都在提高。节能发展,建筑行业不仅是薄弱环节,而且节能潜力大。“十一五”抓节能减排,主要是在工业领域。虽然政府制定了一些建筑节能、能耗标识,执行率也在提高,但政府的监管总是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实现低碳发展最重要的方式是让消费者来选节能和低碳的产品,通过建筑低碳标识解决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还要根据低碳产品的成本以及消费者的购买力制定相应的激励性政策。

夜上海论坛 《经济》:就像国家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一样,同时也起到了引导消费者购买的作用。

夜上海论坛 冯飞:对,就是这样。

《经济》:从您的话中可以看出,我国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的前景很好。那么目前,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是否也遇到了一些瓶颈?

冯飞: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我国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存在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主要是受价格影响,但是目前我国的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存在扭曲的问题: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不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不反映环境损害程度。目前,人们是否选择低碳产品、低碳产品对高碳产品的替代深度如何都是由价格决定的。我国发展低碳产业,必须面对国情。低碳的发展其实就是要外部成本内部化。经济发展过程中引起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要内升到产品的成本中去。这就意味着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实施的难度较大。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很多低碳的技术我们还没有掌握。虽然我国很多低碳产业发展很快,比如风电,但是总体还处在由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向自主创新的过渡期。在技术变化非常大的情况下,我国的低碳产业还存在相当大的风险。

还有我国目前的政策、体制机制,对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还不十分有利。比如在价格、税收方面,生产低碳产品的企业同生产高碳产品的企业征收相同的税,这对低碳企业的发展显然是不公平的。因此,我们需要在税收上有一个绿色的调节,也就是我常说的要实现财政政策的绿色转型。

《经济》: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同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在您看来我国将会采取哪些新的举措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第14篇

低碳经济是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同时也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尤其是绿色物流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秩序稳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我国绿色物流产业发展的时间尚短,有些方面发展的还不成熟,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力求实现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文中对绿色物流的有关内容进行一定的说明,同时对阻碍我国绿色物流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低碳经济;绿色物流管理;应用;经济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与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日益突出,低能耗、污染小、绿色经济成为了当下发展的主要趋势。物流产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生产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传统物流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耗大,且排出的大量二氧化碳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绿色物流成为了当下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和方向。绿色物流系统的建立与当下节能减排的趋势相符合,同时与低碳经济发展的也一致,因而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1绿色物流概述

1.1低碳经济与绿色物流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虽然传统物流经营模式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它的能耗较高,对环境污染较大,甚至部分物流企业的能源成本所占成本比例的40%,高能耗、重污染与当下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向违背,因此绿色物流发展应运而生。而所谓的低碳经济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指导,加大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等实施力度,降低企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节约成本,减少能源损耗,保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稳定、协调的发展关系而建立的新型的经济模式。

1.2绿色物流发展

夜上海论坛 绿色物流就是指在物流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降低物流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可以对物流环境进行不同程度的净化,有效的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绿色物流在发展的过程中以生态环境为基础,根据实际需要对传统的物流系统进行了逐步的完善,实现环境与物流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另外现代化绿色物流以长远发展和全局利益为基础,将生态环境作为发展重点,以建立良好的绿色形象为目标,实现物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夜上海论坛 2浅析制约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影响因素

夜上海论坛 绿色物流在我国起步时间晚,发展速度缓慢,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绿色物流系统在建立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较多,且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复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立难度。同时绿色物流系统的建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对传统物流企业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对物流市场的稳定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绿色物流发展过程中的阻碍因素主要以下几个因素。

夜上海论坛 2.1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完善

我国虽然将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纳入了工作重点,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但是专门针对物流产业而建立的政策及法律较少,导致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影响环境的行为时常发生,绿色物流实行受阻。目前,我国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政策及法规还并不完善,尤其是一些硬性规定条例还比较少,增加了管理措施执行的难度。另外相关部门对物流企业的经营的物流活动的监督力度较小,控制力度较低,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物流管理难度。这些年,我国物流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现阶段物流管理仍旧使用九十年代所制定的政策及制度,与当下物流产业发展的环境不相适应。

2.2绿色物流的技术研究和运用水平较为落后

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在物流管理中引入了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准时生产技术以及绿色包装技术等较为先进的技术,同时还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研究绿色物流高新技术发展及应用,以充分协调绿色物流、经济以及生态环境三种之间的关系。但是我国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较少,且相关的研究机构也比较少,加上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规模小、操作行为不规范、无资金及技术优势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绿色物流在我国的发展及进步。

2.3缺乏高科技人才

在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的复合型人才的参与,但是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物流经济的影响,导致专业绿色物流管理人才较少,即使有部分物流管理人才,但其对物流技术以及物流相关政策了解的不深入,没有从根本上掌握现代化物流管理知识,因此难以在绿色物流发展的今天发挥重要的作用。另外各大高校在进行物流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

夜上海论坛 3探讨低碳经济背景下如何提高绿色物流管理水平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物流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但是我国绿色物流发展时间尚短,有些方面发展的还不成熟,这对绿色物流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同时也不利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因此应当对现阶段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夜上海论坛 3.1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

目前,物流产业对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生产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物流使用的运输工具,消耗的能源多,且对环境还会产生污染,与当下低碳经济发展相违背,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进一步规范物流企业的经营活动,例如以物流运输车辆的汽车尾气和能源类型及规格,对能源消耗量及尾气排放标准等进行严格的规定,同时制定一定的鼓励措施,引导物流企业使用新型清洁能源运输工具。另外还应当对运输车辆排放标准、限制路线等进行相关的标准制定,并通过实施排放补贴的方式来调动物流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实现传统物流向绿色物流的转型及发展。

3.2加大技术创新和利用力度

一般情况下,绿色物流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即标准化技术、信息和通信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安全技术、检测技术以及质量管理技术等,高科技的绿色物流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将会极大的提高我国绿色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使经济、环境、物流三者之间协调发展,因此应当加大绿色物流技术的创新力度,汲取国外的先进技术经验,并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绿色物流发展策略。例如美国在物流运输、配送及包装等多方面都使用了较为先进的技术,因此我国企业应当借鉴外国先进的经验,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绿色物流的向前发展。

3.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人才战略的实施对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高科技复合型人才是绿色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物流这门学科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的要求都比较高,因此高校在进行有关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其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物流企业也应当设置相关的培训课程,例如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聘请相关的专家参与交流,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并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创新创造能力,为绿色物流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4结语

夜上海论坛 综上所述,绿色物流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最终产物,同时也是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但是我国有关方面技术发展水平较低,相应的人才较少,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物流的进步及发展,因此应当通过对问题的详细分析,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全面推动绿色物流的发展水平。

作者:乔湫娟 单位: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邓娟娟.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绿色物流的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12).

[2]张小玲.低碳经济背景下赣州市推动绿色物流管理研究[J].现代商业,2016(04).

第15篇

一、低碳发展的内涵与路径

(一)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发展,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经成为全球发展战略的重点和共识。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

低碳经济涉及的行业和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了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等。在技术上,低碳经济涉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的新技术,低碳技术可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是减碳技术,是指高耗能、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第二类是无碳技术,比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第三类就是去碳技术,典型的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在产业路径上,低碳经济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保产业,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二是节能产业,包括工业节能,如余热回收发电、工艺改进、节能材料,包括建筑节能和汽车节能;三是清洁能源,包括风能、核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还包括能源的传输方式,比如高压、超高压输电技术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智能电网业务。

二、成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当前,成都的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首先是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的快速提升,必将带动若干有条件的国内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地位的提升;其次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有条件的局部地区有可能打破传统发展模式,实现产业跨越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城市跨越发展;三是国家启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加快构建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新的经济增长极,西部中心城市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成都作为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和长江上游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区,肩负着基本农田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责任,尤其是产业发展更要考虑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为此,低碳经济发展是大势所趋,成都经济发展必须选择低碳发展道路。目前成都经济发展模式还仍属于高碳型经济。主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呈现煤多、气紧、油少的特点,能源依赖于外部供给,导致能源安全风险较高;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发展不尽合理,服务业比例偏低;新技术、新产业发展还比较滞后。加之成都市特殊自然条件的限制,大气环境呈现超载特征;全市水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环境容量趋近极限及环境承载力的薄弱。这些都给成都市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资源压力和环境安全隐患。

(一)增长方式亟待转型

成都市经济增长方式结构性矛盾突出。首先是三次产业发展比例不尽合理,从国内外中心城市和特大中心城市发展来看,第三产业的发展都很迅速,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成都市2009年三产业占GDP49.6%,远远低于北京(2009年三次产业占GDP75.8%)等国内特大中心城市。其次是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首先是农业优势产业不突出,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标准化生产落后;其次是工业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还在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不够;最后是传统服务业根深蒂固,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夜上海论坛 (二)产业发展急需扶持

夜上海论坛 低碳经济的主要载体环保节能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在成都均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并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但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未形成大型龙头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二是政策措施支持不够,与国内主要城市相比,缺乏有针对性的低碳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在资金、人才、服务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三是“产、学、研”脱节,绝大多数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不足,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先进技术未能及时实现产业化;四是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影响了低碳产业健康发展。

夜上海论坛 (三)资源瓶颈日益突出

成都市能源消费量逐年递增,早在2008年已达到3530.4万吨标准煤,是1995年的2.77倍,且能源自给率较低,不足20%,过高的能源对外依赖将造成能源安全风险。同时,成都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仅为862立方米,低于国际公认的严重缺水警戒线,属于缺水城市。特别是近年来岷江的高强度开发,加之成都市境内河流水质不断恶化,导致水资源供需紧张,到2020年,成都市将累计缺水35亿立方米。成都市的碳汇资源并不丰富,人均碳汇量为1.0379吨/人。

(四)环境问题日渐增强

夜上海论坛 成都市主要污染行业为轻工、化工、制药、建材、火电和冶金,目前这些行业仍将是成都市的排污大户,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需要较长的时间。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将继续存在,水资源消耗量巨大,像烟尘、粉尘、石油类等污染物治理任务仍然艰巨,再加之目前转基因产品、新化学物质等技术和新产品将对环境带来潜在风险;放射性污染及电磁辐射污染日益显现;电子废弃物等各类新污染急剧增加,给环境保护带来新的难题。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农产品安全保障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更加突出。例如:畜禽、水产养殖、农药、化肥等已成为农村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来源,如果不能有效遏制,将进一步加剧水体、土壤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退化,威胁农产品安全和整个农村的生态环境。

(五)生态安全不容忽视

夜上海论坛 成都市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地区之一,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生态安全的支柱,现正面临着生态安全的威胁和挑战。首先是生态承载力非常脆弱,在西部城市中属于极高,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承受的压力巨大;其次是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第三是水土流失严重;第四是城市热岛效应,气候变化对生态安全的影响日益严重;第五是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下降。此外,城市化进程加快致使生态压力增大,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增。同时,成都私家车数量进入全国前三,废气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量也将持续增加,人口密集区空气质量的改善难度加大。#p#分页标题#e#

三、成都低碳经济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一)研究确立低碳发展战略,制定实施环境经济政策

结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需求,把低碳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研究确立建设城市的低碳发展方向,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应尽快编制出台相关的政策,引领和指导成都低碳发展路径。建立和完善绿色税收体系,加大对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投入;对高碳产品或企业开征环境税、资源税、碳税、进出口税试点,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对生产高效、低碳、低污染产品的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政策;研究针对企业和公众的环境补贴政策;在此基础上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所需环境经济政策模式。

夜上海论坛 (二)逐步优化能源结构比例

研究确定集约、清洁、高效地利用煤炭的战略目标,力争使煤炭占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例逐步下降,规划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控制和减少污染排放;大力发展低碳能源,以太阳能、核能、LED等为重点,争取实现主要低碳能源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商业化发展;优化能源结构,逐步降低石化能源的使用比例,促进能源结构的战略调整,建设中国西部新能源基地。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早关停耗能高、效益低、污染重的企业。如关闭热电厂,综合利用再生能源,像沼气、地热、秸秆发电。关闭高污染水泥生产企业,鼓励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企业等。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一是抓住国内外产业向西部转移和国家推动十大产业振兴的机遇,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确立打造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目标,培育新兴产业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发展。譬如:德国汽车工业中早已兴起的电动汽车、生物能源汽车,这就是传统产业向低碳化发展的典型事例。二是着力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型现代服务业,建立创新优势的服务业结构,打造服务业发展新高地;借鉴英国伯明翰的成功转型,将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金融、咨询、零售、会展等行业作为重点,培育创意园区,建设知识城市;成立自己的文化产业区,利用大学孵化高科技企业。三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立实现新跨越的工业结构;打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开拓新局面的现代农业结构。

夜上海论坛 (四)继续大力推动节能减排

“十一五”节能减排主要是行政手段,那么“十二五”应以经济手段为基础,以法律手段作保障,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能减排,用经济手段来解决能源和资源问题,实现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增加碳汇;继续制定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建立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节能考核指标及评价体系,加强环境保护,提高能源利用率。

(五)强化农村能源环境管理

夜上海论坛 高度重视农村的能源、环境问题,将其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之中,加大财政投入,采取综合措施,强化科学管理;鼓励农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建立健全农村可再生能源和环境技术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可持续能源建设;发展低碳高效农业,建立农村碳汇补偿机制;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制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积极开展生态建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六)完善低碳科技创新机制

大力促进低碳技术的开发、创新和推广,建立技术开发、技术制造和技术使用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支持和鼓励社会机构建立新能源、节能环保研究机构,推动环境友好低碳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大幅提高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建立培育低碳技术人才机制;推广应用先进和适用的成熟技术,鼓励开发和引进先进低碳排放技术,构建低碳技术创新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