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死亡教育定义范文

死亡教育定义范文

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死亡教育定义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死亡教育定义

第1篇

夜上海论坛 一、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的新尝试

夜上海论坛 新教材全面贯彻了素质教育思想,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比较2009年版与2001年版两本教材,可以发现新教材在理论体系、阐述方法等方面均作了一些新尝试。

夜上海论坛 第一,从理论体系来说,新教材摆脱了旧教材的大而空、不实用的理论体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整本书分成了道德与法律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道德的内容,第二部分为法律的内容,在第一部分教会学生一些职业道德规范之后,从道德(人们心中的法律)很自然地过渡到法律(外在强制的道德),帮助学生学会做守规矩的人、做具有法治精神的人、做维护宪法权威的人、做会用法律维权的人、做善于同违法犯罪斗争的人、做依法从事各种民事活动、经济活动的人。将知识融于实际,这样的理论体系还是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在授课之间,稍微一点拨,学生便有了对本书的大致了解。

第二,从阐述方法来看,新教材也是形式各一。处于中职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是从青少年向成人转变的关键时刻,让他们通篇阅读文字,听大道理,容易引发反叛思想,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新教材一反过去的模式,设置了很多切合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案例,通过案例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议一议,想一想的局面,自己讨论分析得出答案。

总之,新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通过以上几点改变让师生真正达到了交流,真正地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二、新教材的瑕疵及其矫正方法

1.关于自然人的定义

夜上海论坛 新教材(121页)对自然人的理解为:民法通则称之为“公民”,指基于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笔者认为有所不妥。我们知道,对一个名词所下的定义,越是详细具体,它所涵盖的范围就会相应缩小,而自然人,在法律上是与法人相对的一种独立的民事主体,它所包含的范围很广:无论是早产婴儿,剖腹产婴儿,人工授精婴儿还是植物人,无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以及残疾人、无国籍人、双重国籍人等等都在自然人的范围内,不因其性别、民族、年龄、种族、政治立场等因素的不同而被排除于自然人之外和剥夺行使民事权利的资格。究其原因,还是受过去的教育模式影响,凡新出现一个名词,必给其一个名分,给它下一“科学”定义,殊不知,这样不仅不科学,还给学生及老师带来困惑和不解。

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大可不必给它下一个结论,只要给学生了解一个事实就行了,即让学生知道自然人是与法人相对的一种民事主体,但它与我们平常讲的公民不完全一样,公民是具有一个国家国籍的人,它属于政治范畴,而自然人不仅包括本国公民,还包括具有外国国籍的自然人和无国籍的自然人,它比公民范围要广。

夜上海论坛 2.关于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新教材(120页)在讲到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时一句话带过说始于出生,止于死亡夜上海论坛。笔者在授课时学生常常会提出很多问题。

对于出生,通说理解为“独立呼吸说”的出生就行了,对于胎儿的继承这一例外,给学生讲清在分割遗产时,应保留遗腹子(即胎儿)的继承额就行了。对止于死亡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教材理应对此做一个阐述。在法律上,死亡分为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两种。自然死亡,即在医学上认定呼吸、心跳、脉搏停止,瞳孔放大的死亡标准。由于死亡多发生在医院,医学上的死亡标准实际上就是法律上的死亡标准。自然人的死亡是重要的法律事实,不仅发生死亡人权利能力终止的法律效果,而且还发生关系到他人的法律效果,如继承开始,婚姻关系消灭,人寿保险合同的条件成就等。而同样会产生这些法律后果的另一种情况就是宣告死亡:如去年发生的3.11日本9.0级大地震,很多自然人无法找寻到尸体,不能认定是自然死亡,法律于是针对这样的情况早就立下了规定,当自然人在意外事故及战争情况下下落不明满2年,在通常情况下下落不明满4年,经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宣告该自然人死亡,同时产生与自然死亡相同的后果。

综上,笔者认为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止于死亡。这里的死亡要讲清楚既包括自然死亡也包括宣告死亡。

以上几点,仅是笔者的一家之言,谨为新书的出版,并结合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改革谈以上浅薄的看法,以使中等职业教育不断完善和提高。

第2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医学新生;生命意义;死亡态度;生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037-02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他杀现象频繁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提出了: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其工作无时无刻都在跟人的生命打交道,其生命观、生命意义感及死亡观、死亡态度如何首先将影响其目前的学习、生活态度和未来的从业态度,同时还将影响其对临终病人的医疗处置态度及医疗处置方案,因此,了解医学生的生命意义和死亡态度现状,针对性地开展生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夜上海论坛 选取我校大一“生命文化与生死教育”选修课班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开课伊始即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8份,回收率98.2%。学生结构统计如下:

问卷分4部分,第一部分: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健康状况等如上表所列;第二部分:《生命意义感量表》,共有20个项目,分为4个维度,即生活态度、生活目标、生命价值和生活自主。以Liker式的七点量表方式作答,每个题目皆有两个极端,各有对应词语,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感受加以选择。总分介于20~140分之间,分数越高表示生命意义感越高。第三部分:《死亡态度量表》,共有32个项目,分为5个维度,即死亡恐惧、死亡逃避、逃离导向的死亡接受、趋近导向的死亡接受和自然(中性)的死亡接受。;第四部分:关于生死知识的来源、是否需要学习生死知识、是否需要开设生死教育课程等问题的调查。

二、医学新生生命意义与死亡态度现状

1.新生生命意义感现状。医学新生生命意义总体情况:经数据分析,我校新生的生命意义感平均得分为98.39分,介于92至112分之间。按照生命意义感量表得分在92分以下为低分组,表明生命意义感缺乏;92至112分之间为中间组,表明生命意义和目标不确定;112分以上为高分组,表明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意义的划分标准,将医学新生的生命意义状态划分为三组,具体分布情况见表2。

医学新生生命意义各维度情况:经数据分析,我校大一新生生命意义各维度平均得分为4.91,其中生活态度维度平均得分4.75分,低于平均得分;生活目标维度5.05分,高于平均得分;生命价值维度得分4.91,与平均得分持平;生活自主维度得分4.96,也高于平均得分。

2.新生对于生死知识及生死教育的需求现状。问卷第四部分的调查显示,关于“生死知识来源”,在被调查医学生中,5.8%的学生的生死知识来源于朋友,19.6%的学生的生死知识来源于学校,23.1%的学生认为来源于家庭,51.5%的学生认为来源于社会传媒。关于“是否需要生死教育”,79.6%的学生认为需要,13.2%的学生表示无所谓,仅有5.6%的学生认为不需要。“关于生死教育的途径”,6.1%的学生认为应该完善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24.8%的学生选择专题讲座,32.6%的学生应该进行学科渗透,33.3%的学生选择开展主题活动,41.6%的学生选择开设专门的生死教育课程,34.8%的学生选择增强实践体验。

夜上海论坛 三、基于结论的生死教育尝试

夜上海论坛 1.设置医学特点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我们查阅国内外资料发现,根据Herndon,Jackson等人的一项调查,美国的死亡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着眼于学理的课程,重认知感悟,另一类是落实于体验的课程,重感受反思。我们借鉴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和国内他校经验,结合医学生的特点,制定了生命文化与生死教育的内容:(1)生死教育概述:生死教育简介及发展历程,其重点在于从古老寓言故事中引入死亡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生命之舞:生命的起源、发展、意义等,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从生命的长度、宽度、高度、亮度四个方面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3)死亡之约:死亡的传统定义、死亡的新医学定义与器官移植、死亡的意义等,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由死观生,认识“死亡是生活的中止,生命可以永存”;(4)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我国儒释道的生死智慧、西方死亡哲学、死亡之美等,其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消除死亡焦虑,克服死亡恐惧,实现对死亡的超越;(5)大学生自杀及其预防:自杀定义、大学生自杀现状及预防措施等,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6)安乐死、临终关怀:安乐死的含义及其现状、临终关怀的内涵、要求及其实践等,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医学的有限性,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培养医学人文精神;(7)应对人生重大失落:缺失目标之空虚、难抵诱惑之焦虑、失恋之苦、丧亲之痛等的应对措施,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与低谷,坦然面对人生的重大失落。

2.探索感受型、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在“生命文化与生死教育”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无论是理论教学内容、临床医学案例、影视欣赏等均设计讨论问题,学生分组或集体进行讨论。如在观看了《相约星期二》后,教师设计了5个思考题:(1)莫里老师的什么打动了你?此题重在引导学生表达个我化的内心感受,学会关照自我的内心。(2)死亡对于莫里老师的意义是什么?此题重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有限和脆弱,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3)死亡对于学生米奇的意义是什么?此题重在引导学生反思自我的日常生活,从而进行价值观的调整。(4)生命的最后一天,你打算做什么?此题重在引导学生克服死亡恐惧,学习坦然面对死亡。(5)我的墓志铭,此题重在引导学生思考“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围绕这5个问题,学生分组制作ppt,并在课堂展示。

夜上海论坛 3.开发第二课堂的隐性教育功能。开课即准备一本“生命感言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想都可在“生命感言集”里留下自己的生命感言,课程结束时几乎所有学生都抒发了自己的感想或感动。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向学生推荐阅读相关书籍,如《活着》、《此生未完成》、《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活出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清单》等,针对医学生还专门推荐了《死亡如此多情》、《最后的期末考》等。参与社会实践,清明节带领学生去烈士陵园,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感恩今天的幸福生活;周末组织学生志愿者去养老院关爱老人,感悟生命的有限。

夜上海论坛 4.创新诱导自发思考及内省的非考试评价方式。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采用“235”的过程性评价,即平时课堂发言20%,中期观影的分组ppt及展示30%,期末报告50%。期末报告的设计,仍以对生命及死亡的自发思考为主要目标,一共设计4个思考题供学生任选其一:(1)死亡离我有多远?(2)假如某一天你要走了,你最想对谁说什么话?(3)我看安乐死――以《死亡医生》为例。(4)读后感――我最喜欢的一本漂流书。

通过近几年的摸索,从学生的课堂讨论和期末报告看,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层面,没有统一的教材,全国也没有相关的师资培训,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待提高;实践层面,教学学时太少,每期结课学生与老师均有意犹未尽的感觉;班级人数太多,部分学生的参与课堂讨论得不到保证;生死教育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消除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今后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完善。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夏媛媛.中西方生死教育的发展与区别及原因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认知; 生命教育

对大学生生命认知的研究正日益成为社会和学者们关注的一个课题,关于大学生生命认知的研究也开始逐步增多。本文尝试对近十年来大学生生命认知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以期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夜上海论坛 将“生命认知”作为主题词输入中国知网发现,最早有关“生命认知”的记录是1992年3月,到2012年3月为止这十年间的文章共有88条记录,可以看出有关方面文章数量较少。而将与“生命认知”相关的主题“生命意义”作为主题词输入中国知网,发现从1961年10月—2012年4月的文章记录共有4705条,但是把“大学生生命意义”作为主题词输入却只有32条记录。同时,把“生命意义认知”作为主题词输入得到2000年10月——2011年10月的文章记录只有6条。再者,将“生死认知”作为主题词输入中国知网得到2008年5月——2010年9月的文章记录为4条。总体而言,有关大学生的生命认知研究较少,但是鉴于该研究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有必要将该方面的研究进行整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方便。

1 大学生生命认知研究内容

1.1 概念与结构的探讨。

在徐晓滢和李丹的文章中,他们认为“生命认知”一词囊括一切与生命和死亡相关的内容,是对生命过程和死亡现象的整体认知。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从无到有、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演变和深化的心理品质,可从“知”、“情”、“意”三大取向对其进行划分:“知”是强调个体对生命过程和死亡现象的看法和理解;“情”是注重对生命过程和死亡现象的体验和感受;“意”则指个体对生命价值及其意义的探索和领悟[1]。在“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及其培养”中,章坤认为生命认知就是对“什么是生命”和“生命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回答,是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核心和基础[2]。而贾林祥根据台湾学者何英奇编制的“生命态度剖面图”量表对大学生生命认知进行研究,认为生命意义认知包含六个维度:意义意志 、存在盈实、生命目的、生命控制、苦难接纳和死亡接纳六方面的认知[3]。对于“生命认知”的定义及其所涵盖的内容并未得到一个清楚的界定,当然这与“生命认知”本身所包含的复杂概念有关。国内,在“生命认知”方面的研究多围绕“生命意识”、“生命意义认知”、“生死认知”等展开。而国外,则用死亡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来作为“生命认知”的主要内容。

夜上海论坛 1.2 影响因素分析。

夜上海论坛 影响大学生生命认知的因素既与大学生自身特点有关,也与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情况有关。由于大学生自身心理特点的独特性,他们主要会遇到5 种心理挫折。分别是学习困难型、经济拮据型、人际关系障碍型、情感缺乏型、理想与现实冲突。一旦他们不能正确处理这些挫折,会严重影响生命认知,进而产生消极想法,甚至导致攻击他人或自杀行为。

夜上海论坛 同时,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越来越注重对物质的追求,社会的不良风气也影响了大学生。对物质过分追求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李忠红的调查中发现“关于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是否有压力问题”的回答中,98.88%大学生表示“有压力”。[4]

第三,缺乏正确的引导。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以及社会变革情况下,极易出现生命认知偏差。当前我国生命教育的缺乏更是加剧了这种局面的严重性。我国生命教育还处在理论探讨阶段,真正实施生命教育的学校非常少。大部分高校只是在公共课中提到了生命教育,然而由于学生对此类课程的忽视,效果并不理想。

夜上海论坛 1.3 生命认知现状。

在“当代大学生生死认知现状及对策探析”中,吴磊在对“你是否同意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应该珍惜”这一问题调查时发现同意的占90.1%,说不清的占7.3%,不同意的占2.6%。在“大学生自杀是漠视生命的表现”的调查中,有65.5%的调查对象持肯定态度,23.3%的调查对象觉得“说不清”,11.2%的答案是否定的。关于“遭遇挫折时,是否有结束生命的念头”,“从未有”只占可怕的5.4%,“经常有”和“偶尔有”共占94.6%。在涉及“是否了解生命的来源、组成、特征、规律、价值、真谛等相关知识”和“遇到地震、火灾、车祸、洪水等灾难时,是否具备最基本的自救和他救能力”时,“非常了解”和“具备”的选项仅为42.1%和39.6%。关于“如何看待死亡”的调查,72.4%的人认为有生必有死,不可避免,但要珍惜生命。10.5%的人对死亡充满恐惧感,不敢去想。10.7%的人表示说不清[5]。

李忠红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东莞理工学院的学生生命认知进行了研究。其问卷内容主要涉及生命的基本常识、大学生目前的生活状态、自我与社会、对自杀与死亡的态度、生命意义与价值等方面。他们认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认知、生活状态总体还是积极向上的。关于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是否有压力问题,几乎所有学生(98.88%)都表示“有压力”,只有1.12%的学生表示“没有压力”。[6]这说明当今大学生普遍感受到压力的存在。

夜上海论坛 有学者采用考察了大学生的生命意义的认知,发现 男女大学生在量表总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男=138.34;x女=143.02 F=5.039 P

另有林静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是正确的,体验是美好的,积极向上的。他们多数人渴求知识,积极对待人生。但是,有少数大学生认识不到位或有欠缺[8]。这说明当今多数大学生的生命认知是正确的,但有少部分的学生对生命认知不正确甚至扭曲的现象。

1.4 干预措施。

夜上海论坛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认知,关键在于学校生命认知教育的开展。

首先,学校应开设专门的生命认知教育的课程。2005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选取该校145名二年级选修健康教育课的学生为对象,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实施,导致学生产生心理痛苦的9项危险因素中,8项出现了下降趋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开展生命认知教育课程,可以使学生对生命认知有基本的认识,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认知打下基础。

其次,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生命认知教育。把多样的活动形式,比如心理学讲座和各类生命教育的内容主题相结合,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比如2002年武汉大学在全国率先对学生进行生命认知教育,组织了一场“生命智慧——如何善待和开发一次属于你的生命”的大型讲座,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夜上海论坛 除学校外,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对生命的正确看法,同时适当的与孩子讨论死亡,使孩子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进而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2 常用的研究方法比较集中

笔者将收集的文献进行归纳发现,除关于生命认知思辨类文章外,61.5%的文章采用自编问卷来探讨生命认知有关问题。例如林静采用自编问卷对湖南科技学院490名大学生的生命认知现状进行了研究。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了生命的基本常识,大学生目前的生活状态,自我与社会,对自杀与死亡的态度,生命意义与价值等方面。天津大学杨燕教授探讨了社会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生命意义认知水平,她将问卷分为12个方面:(1)对轻生的态度;(2)对生命态度认知;(3)对生命意义的认知;(4)对生命价值观认知;(5)对遇到困难的态度;(6)对生活的态度;(7)对幸福人生构成要素的认知;(8)对父母及家庭关爱的认知;(9)对失恋的认知;(10)对社会竞争压力的认知;(11)对改革开放的认知;(12)对未来发展的认知[9]。而李建伟采用自编问卷《中国大学生多维完美主义量表》探讨了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与生命智慧的关系[10]。周媛婷采用BECH-h、ASLEC、SSRS、TCSQ、EPQ以及自编生命认知调查问卷对368名有不同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医学生进行了生命认知教育前、后对比观察[11]。另有30.8%采用他人已编问卷来研究生命认知,例如贾林祥采用台湾学者何英奇的“生命态度剖面图”量表对307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王继玉采用生命态度剖面度量表和孤独量表探讨了生命意义认知和孤独感关系的研究[12]。许海元采用《大学生生命意识量表》研究了大学生生命意识现状[13]。总的说来,研究方法集中于问卷调查法,尤以自编问卷居多。

3 研究不足与建议

3.1 对生命认知的定义不统一。

夜上海论坛 综观生命认知的研究发现,李丹、章坤、贾林祥等研究者的定义均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与生命认知本身所包含的复杂概念有关,也与这方面的研究是一个新点,该研究刚刚兴起有关。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规范生命认知的定义,这是展开应用研究的基础。

3.2 大学生生命认知研究工具存在局限性。

现有的有关大学生生命认知研究使用的工具几乎均为问卷或量表,自编问卷尤其多。这也带来一些问题:一方面,自编问卷的信度、效度和标准化问题有待检验;另一方面,自编问卷中对生命认知维度的划分不统一,使得研究结论也难以统一。更重要的是问卷法都只能得到描述性的结论,不能进行因果相关研究。我们期待能够在此方面有更高级更严格控制的实验法的研究,以得到更加准确的结论。

3.3 大学生生命认知干预措施的研究明显不足。

夜上海论坛 大学生正确的生命认知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有关大学生生命认知的研究多是围绕“现状”进行研究,很少有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措施来干预大学生的生命认知,比较干预前后的生命认知状况,进而得出影响生命认知的因素。只有找出影响生命认知的因素,对其进行干预,才能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认知打下基础,真正使得生命认知研究得以应用,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夜上海论坛 3.4 研究角度较单一。

生命认知这个概念较抽象,但其本身能影响人的某些具体行为。如王继玉就研究了徐州地区250名大学生的生命意义与孤独感的关系,发现大学生生命意义认知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r=-0.442,p

大学生生命认知的研究不能仅仅只停留在现状层面的研究,更要以此为起点来深层次地分析影响生命认知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可行的措施来改变他们错误的生命认知,引导他们拥有一个正确的生命认知,健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徐晓滢,李丹.发展视野下的生命认知:研究取向与整合[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202-209

[2] 章坤.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及其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社会综合版,2009(11):102-104

[3].[7] 贾林祥,石春.307名大学生生命意义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5):420-421

[4].[6] 李忠红.对高校学生生命教育有关问题的思考[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8(4):111-117

[5] 吴磊.当代大学生生死认知现状及对策探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07-109

[8] 林静.湖南科技学院大学生生命认知现状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7(5):382-383

夜上海论坛 [9] 杨燕,林晓燕,王亚杰等.社会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生命意义认知水平的调查与对策[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555-560

[10] 李建伟,余鹏.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与生命智慧关系的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8-82

夜上海论坛 [11] 周媛婷,刘翔,周秀莲等.生命认知对医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性干预教育作用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8):990-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