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景观空间的设计手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传统园林的审美化空间理念
夜上海论坛 传统园林空间是被审美化的空间,突出表现在赋予园林空间以情感,寓情于景,从而让人在空间欣赏中能达到触景生情。园林审美化的空间在塑造时就不可能像西方园林那样布局严整、树木造型方正,而是一切顺应自然,做到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相融合,通过山水、建筑和树木的穿插、组织来形成一个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从而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力,引发联想和想象,进而在精神层面上达到共鸣。
传统园林空间在设计思想上深受传统山水画理论的影响,园林空间布局上注重虚实相生,讲求留白的处理,达到以小见大的空间效果。传统园林的山水树木所构成的空间环境,不仅是一种可见可触的物质环境,更是蕴藉了深邃思想的精神环境,让人在咫尺之空间,彻悟寰宇之奥理。正是传统园林的审美化了的空间,它就能提供一种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
夜上海论坛 二、传统园林空间的营造手法
(一)空间的体验性
传统园林空间是情感化的空间,它需要人全心地投入其中,体验其间所蕴含的情感,才能真正领悟空间所传递的内涵。传统空间在体验性上采取的手法往往是给空间预设一个主题,然后借助山水树木等组合表达出来。在主题的表述手段上,除了借助山水之外,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文学、绘画手法也参入其中。园林毕竟是由山水树木、建筑所围合的空间,它终归是一种物境,不同于山水画、山水诗,因而往往需要诗画和匾额等手段来点睛,以提升园林空间的文化品格,从而增强园林的体验性。例如,承德避暑山庄兴建于康熙年间,原为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朝政的离宫别苑。山庄群山环抱,有丰富的山、水、林、泉等各种天然景观要素,但以水取胜。建筑体、空间与自然环境非常协调,自成天然之趣。尽管如此,为了提升空间的体验性,避暑山庄中仍有万壑松风、梨花伴月、松鹤清樾、曲水荷香等预设主题,它们一方面起到组织园林空间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引导、激发欣赏者对园林空间意境的体验。
夜上海论坛 (二)以小见大与非线性化空间思维
夜上海论坛 传统园林在空间思维上秉持的是非线性空间观,即追求以小见大,在有限空间内创作出无限大空间感来。纵观中国所有时期的园林,不论是规模有限的私家宅园,还是气势恢宏的皇家园囿,大都期望在有限的空间中展现出空间的无限,然此种“无限”又区别于西方空间中的“无限”。中国传统园林中所追求的“无限”更多体现在空间感上面,是一种空间心理感觉,也正是如此,所以它才变化多端,在空间形态上更加多样和混沌,这也使得传统园林空间显现出流动性的空间特质。西方园林空间则与之大相径庭,往往是线性的,它是欧几里得几何学中比例、对称、透视等理性原则支配下的产物,于是西方园林空间给人一种棱角分明的秩序感,它虽然也强调变化,但是所强调的是空间的明晰性,强化园林空间的客观尺度,在空间感觉上就必然呈现出静态的秩序性特点。
传统园林是通过以小见大的设计手法来达到空间的“无限感”的。以小见大的设计手法其实就是利用了人对空间体量的不同心理感受来实现的。先抑后扬就是很常用的手法之一,在传统园林中,往往入口处、重要的景点处并不是让你一下子看透,而且通过建筑屏蔽、植物遮挡等方式,让你从心理感受上对空间产生狭窄感,并对主体空间产生期待感,然后经过走道等过渡空间的引导,突然见到主体空间,形成豁然开朗的感觉,历经这样的先抑后扬处理,前后空间感受迥异,从而实现以小见大的空间感受。
夜上海论坛 另外,传统园林空间对虚空空间的利用也是以小见大实现的重要手法。园林中建筑门窗、梁枋以及各种虚空的界面都可以成为拓展园林空间大小的重要手段。例如,利用T窗的规整造型作为园林风景的取景框,可以实现框景的目的,结合人的游走和欣赏,从而让园林景观被门窗分隔成一个个画面,在视觉审美上丰富和扩充了园林空间的内涵。同样地,利用园林空间虚空地方将园外之景色引入到园内,形成借景的艺术效果,让园内外景色融为一体,在视觉体量上用园外之景填补园内的虚空,在空间感受上实现了扩大园林空间的目的。这些框景、借景等手法,其实利用的就是空间之间的相互渗透,通过分隔中有透景、透景中有层次的手法,在原本景色的基础上增加了前景或中景,增加了原来景色的景深,从而让人感觉园林空间距离更加深邃,空间更大。
(三)流动的空间序列
传统园林空间是流动的,不是静观的对象,这就是所谓步随景移的体现。传统园林的空间多是闭合而内向,空间之间却并非静止,而且以一个流动的序列将空间演变为时空一体的园林环境。将这些闭合的园林空间联系在一起的手法就如同古人所言的“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发,前后呼应”,方形成一个完整的园林空间。园林空间序列的设计手法,就是精心安排游历路线,如同作诗文那样,路线的空间被安排为起承转合那样有节奏,空间感受上要有开始、过渡、和结尾,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从而让人产生别有意趣的空间体验。当然,园林空间序列的安排毕竟不同于写诗、做文章,还要考虑到具体的空间围合,如景墙的高矮、宽窄、漏透等,植被的遮挡和开敞等,地面铺贴的尺度大小等,但无论如何有一点就是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始终保持空间流动,园林时空一体为空间序列处理的最高原则。
(四)园林的声景空间
传统园林空间是全息的,它是可观、可游、可居、可留的场所,而不仅仅只是视觉观赏的对象,因此人的眼耳口鼻五官所及都是园林空间的范畴,其中声景就是最为典型的空间。声景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同山水、植物、建筑一样,是在中国传统哲学和园林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并渗透于物化的园林景观之中,可谓“声情并茂”,与古典园林的环境浑然一体,构成了自然与人文和谐交融的绝妙交响曲。
传统园林中声景空间主要由风雨、水等自然环境构成,同时花鸟蝉鸣的动物之声也是声景营造的重要资源。这些不同声景能使人对同一空间产生不同的审美情绪,形成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引发人们的审美遐思。对山水、植物和建筑围合的物化园林环境来说,声景更像是虚拟化的园林空间,它是对虚化园林空间的心理拓展和补充,也成为园林空间的有益延伸。
夜上海论坛 三、传统园林空间的营造手法的现代应用
关键词:景观空间;边缘区域;交通事故
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就笔者职业范围内利用我的职业能力应当为减少甚至是杜绝交通事故尽点微薄的力量,景观空间尤其是与道路相邻的边缘区域极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在很多的时候人们在给景观空间进行设计时只是想到很多的可用的设计元素,并且把这些不同的设计元素进行堆砌与应用,以求得景观空间魅力指数的提升,比如使用很多的植被、雕塑、小品,整个一个琳琅满目的景象,咋一看很是热闹,然而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很多空间有时因为设计没有很好地组织交通带来了血的教训。
平时在街头巷尾总看到这样的警示牌“事故源于麻痹”,的确是这样,在很多人流量不是很大的乡村道路或是城市的郊区,由于驾驶的惯性或是人们对道路路况的疏忽往往车速较快,一旦有行人出现将措手不及,甚至引发交通事故。
夜上海论坛 1 景观空间边缘区域的类型
1.1 交通绿岛
交通绿岛是指控制车流行驶路线和保护行人安全而布设在道路交叉口的岛屿状构造物。交通岛绿地一般分为中心岛绿地、导向岛绿地和立体交叉绿地三类。其主要功能是诱导交通、美化市容,通过绿化、辅助交通等设施显示道路的空间界限,起到分界线的作用。交通岛周边的植物配置宜增强导向作用,在行车视距范围应采用通透式配置,中心岛绿地应保持各路口的行车视线通透,布置成装饰绿地,立体交叉绿岛应种植草坪等地被植物,草坪上点缀丛植、孤植树和花灌木,以形成疏朗开阔的绿化效果,涉及到桥时桥下设计耐阴植被,墙面进行垂直绿化。
1.2 分车绿化带
道路分车带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为隔离绿化带。道路分车带在城市中分布广泛,位置显要,作用独特。既能组织分隔交通,又具安全功能;既有美化城市作用,又可软化街道建筑硬环境,消除行人、司机视觉疲劳;还具有环保作用,成为道路滞尘、减弱噪音、吸收有害气体的第一道防线。在城市中心道路中以方便行人和公交车辆通行为目的,绿化带的设计要满通安全为前提,然后再考虑美化的作用,要求形式多样,色彩丰富,有一定的高度变化。除了常见的与道路平行的绿化带,还可以设计曲线式、折线式或宽窄不一的自由式绿化带限制车速。绿化带的宽度和道路的宽度比例要合适,在一段较长的道路上可以根据不同地段的特点设计交替使用不同的设计形式。
1.3 临街小游园
临街小游园也叫游憩小绿地,是供人们休息、锻炼、交流、夏日纳凉以及进行小型文化娱乐的场所,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组织交通,吸引游人通过时经常采用角穿的方式使穿行者从绿地的一侧通过,保证游人活动的完整性。从交通安全角度去考虑设计,那么在小游园靠近道路附近的设计不宜复杂,无论是植物配置还是设施的使用以简洁的几何图形为主。从美学理论上看,明确的几何图形要素之间具有严格的制约关系,最能引起人的美感;同时对于整体效果、远距离及运动过程中的观赏效果的形成也十分有利,具有较强的时代感。
夜上海论坛 2 目前道路边缘地带设计现状
夜上海论坛 道路交通事业发展极为迅速,其规划、设计和管理经验不足,再加上驾驶员和车辆的适应性较低,给道路尤其是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带来隐患,一旦发生公路自然灾害和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是无法估量的,因此道路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道路线形是由平、纵面上的直线、缓和曲线及圆形曲线组成,即所谓三维空间曲线。进行路线空间选型时,应考虑道路线形的顺畅、连续和可预知性。公路设计者将曲线引入公路路线造型,最初是从地形和工程上的要求来考虑的,例如考虑土石方量、路线长度和造价等,而很少从安全、美学、舒适等因素来考虑。近年来,人们才意识到用美学原理设计和铺设路线的重要性。如直线与曲线的组合,可以克服单调、呆板引起的疲劳和注意力的不集中,给司机和游客提供引人入胜的景物,从而能使司机保持警觉和兴奋,精神高度集中,避免因超速行驶、疲劳驾驶导致交通安全事故。为此,设计者一定要注意开拓路外景观,尽量利用路前、路旁有趣而多样的景致,并有计划地提供一些视轴、视点和诱导视线的景物。
3 从减少交通事故角度考虑景观空间边缘区域的设计
3.1 交通导向系统与警示系统辅助景观设计
生活中很多的交通事故是人们没按照交通的规则行驶,比如驾驶人员之间或驾驶员与行人之间在红灯的起始或结束的时候争分夺秒,在这短短的几秒内产生了交集。特别是很多右向行驶的车辆不受红绿灯的控制,导致右向行驶的车辆与在路口等候的行人发生碰撞。其实我们可以在道路交通的交汇区域让红绿灯的停留时间合理化,设计合理的行人等候区域,让车道和人行道有一合理的缓冲空间。
夜上海论坛 对一些道路较直,人流量又不是很大的道路,在有临近居民区或是有行人穿越的地带要提前设计警示牌与监控体系,提醒司机前方可能有行人通过,对一些人流量较大的交汇区域,可以根据地形适当设计人行天桥。对居民区,学校入口位置合理安排路障,以便减速行驶,达到行人和车辆有序行驶。
3.2 道路功能明显,车道与人行道划分清楚,分车绿化带设计合理
现在作为道路的规划与设计已经比较合理,尤其是一些市政景观项目,人行道与车行道划分明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有所划分,但很多的道路仍然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同道竞争,非机动车与行人同道,现在的交通工具的提速与道路等级的提升在不经意间就会有很多的交通事故发生,那么从设计的角度我们要让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这三类非常明确,同时交管部门也要用合理的方法甚至是处罚力度来约束车辆与行人的行为规范。
随着道路的拓宽,道路的等级也随之变高,分车绿化带的设计是必然,但是有的道路上很长一段都没有设计人行穿越的地带,于是铁质的分车栅栏被破坏,分车绿化带被践踏,人奔跑并横穿在机动车道上,尤其是一些居民区或学校人口密集地带,或是公交地铁的换乘与等候地带。因此从设计的角度,分车绿化带到了人流量较大的地带要间隔20~30m的距离设计穿越地带,或断开设计人行斑马线或路障,并安排好警示牌,告诫司机有减速的必要。
3.3 注重视距三角形内景观设计的无障碍性设计
夜上海论坛 视距三角形(sight triangle)指的是平面交叉路口处,由一条道路进入路口行驶方向的最外侧的车道中线与相交道路最内侧的车道中线的交点为顶点,两条车道中线各按其规定车速停车视距的长度为两边,保证两条相交道路上直行车辆都有安全的停车视距的前提是必须保证驾驶员视线不受遮挡,由两车的停车视距和视线组成了交叉口视距空间和限界,称视距三角形。视距三角形的边长是根据停车等视距确定的,一般来说,路的等级越高,设计时速越大,那么需要的停车视距就越长,三角形的边长就越长,如果两条路的设计时速相同,视距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从设计的角度考虑要按不利情况,考虑最靠右的一条直行车道中轴线与相交路最靠中心线的直行车道中轴线的组合确定视距三角形的位置。在视距三角形内不允许有建筑物、构筑物、广告牌以及树木等遮挡司机视线的地面物。布置植物的高度不超过0.65~0.70m,宜选择矮灌木、丛生花草种植。在视距三角形限界内阻碍司机视线的物体和道路设施如果存在。要求及时清除,保证不能有高度超过1.2m的障碍物。
4 结语
夜上海论坛 景观空间边缘地带的设计与交通安全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工作实践中如何协调并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达到既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的要求,又能给使用景观空间边缘地带的人提供景观优美舒适的行车环境,对于目前交通部开展的安保工程的实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是实现道路景观空间边缘地带交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交通部公路司.新理念公路设计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 罗波.公路景观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山西建筑,2008(35)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景观设计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夜上海论坛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5-00096-03
1
前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出现了普遍趋同的现象,设计的本土化和民族化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国内的许多设计师纷纷把目光投向我国传统园林,并且希望通过对传统造园手法的学习和实践,发掘出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特色。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方盒子的建筑严重地压缩了城市中人们的绿地空间,但是对于生态与自然的向往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游园景观成了满足大众与自然亲近的实现途径。江南传统私家园林大多位于市井街巷,空间有限,但却营造出了无限深远的空间意境,同时中国传统造园提倡“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设计理念,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这与当下流行的生态设计的观念不谋而合,这些都对现代游园景观设计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夜上海论坛 2 关于中国传统园林
夜上海论坛 中国传统园林是可思可用、可居可游、可观可赏的综合体,它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的传统造园手法对世界园林,特别是东亚、东南亚以及欧洲地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钱伯斯一七七二年出版的《东方艺术泛论》中也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是无以伦比的,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像对太阳一样尽量吸收它的光辉而已。’”在西方现代设计中亦不乏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子,如美国设计师托弗尔-德莱尼以苏州园林为蓝本,在旧金山设计了一个名为文人花园的私家庭院。“记得贝聿铭先生也曾提出过要从设计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问题,也许在他看来以往的研究方法至少与设计的结合还不够紧密。”虽然贝老提出这句话已经很多年了,现在研究中国传统园林的学者很多,发表的文章也很多,但是在实践层面却很少有杰出的作品,所以对于中国传统园林还有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尤其是在方法论层面以及现代表达方式层面。
3 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处理手法
景观设计的空间,“都是人们凭借着一定的物质材料从自然空间中围隔出来的,但一经围隔之后,这种空间就改变了性质——由原来的自然空间而变为人造空间。”。景观设计无疑是空间的艺术,对空间的不同处理手法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空间感受。人们常用“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等词汇未形容中国传统园林,实际上就是对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的文学描述,对空间的处理是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的核心,叠山理水、花木配置等大多是为处理空间服务的。而所谓空间的处理手法就是对空间的布局、空间的形式、空间的序列、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联系等进行组织的操作方法与过程。
3.1整体空间布局
夜上海论坛 由于受东方民族以家族血缘为单位的内向型的民族性格影响,中国传统园林特别是小型私家园林的整体空间布局上就表现为一种内向围合的布局形式。这种布局形式的建筑物主要沿园的周边布置,所有建筑物背面朝外正面朝内,从而使内部形成一个较大的中心庭院,在江南的私家园林往往把水池作为庭院的中心,在北方的皇家园林如北京颐和园中的谐趣园也选用了这种布局形式。这种布局形式有助于增强内部庭院的向心力和内聚感,是中国传统园林和西方园林整体空间布局形式的最主要区别之一。
3.2空间序列动线
空间序列动线是参观者观赏游览的路径,是关系到园林整体平面布局和园林中各个空间相互联系的全局性问题。基于中国传统园林多为内向囤合的布局,整体空间序列动线常被安排成闭合的回路,另外,空间序列往往借曲廊衔接,观者可以按照空间序列的安排自然而然地游历完整个园林,感受开始、过渡、、结尾各段的氛围变化。古人讲“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在中国传统园林中,路径常被安排得蜿蜒曲折,以形成曲径通幽之感,同时在立面序列路径的处理上,尽量增加层级的变化,拉大高程,以丰富整体的空间层次。
3.3空间的对比
夜上海论坛 在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处理手法中,“以空间对比的手法运用得最普遍、形式最多样,也最富有成效。”所谓空间的对比就是利用人视野的收束和突然开阔的状态,改变人对空间的感受和心理状态,在空间的形式上多为小空间和大空间或线型空间和面状空间的组合。江南私家园林常能借欲扬先抑的手法给人空间无限放大的感觉,如通过留园入口处异常曲折狭长的过渡空间与尽头开阔的主要空间进行对比,无形中扩大了人对主要空间的感受,就像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言:“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通过空间的对比可以自然地形成空间的主次关系,使主要空间更为突出。
夜上海论坛 3.4空间的渗透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指导思想,其中“巧于因借”说的就是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变化。中国传统园林尤其是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虽然地处市井,占地狭小,但却常能给人深邃悠远的感觉,不能不说与空间的渗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空间的渗透多为对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应用,通过隔中有透,透中有隔的手法,在原本景色的基础上增加了前景,使原前景成为中景或远景,从而让人感觉距离更加深远,造成了一种不可穷尽的幻觉,进而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效果和神秘感,使整个园林浑然一体,激发起观者游览的兴趣。
4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在现代游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厦门园博会竹园”和“深圳翠竹文化广场”为例
4.1厦门园博会竹园设计分析
厦门园博会竹园是由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教授和林菁副教授于2007年设计完成的,它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诠释,它的形式语言与传统园林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的视觉转换和给人的气氛感受与后者是相近的,它反映了设计师对中国传统园林深层次的思考以及对现代美学的追求。
夜上海论坛 本设计占地面积不大,与传统的江南私家园林相仿,在整体空间的布局上,通过白色的粉墙和青色的石墙构成内向围合的空间,在入口处利用墙体的阻隔,将整体划分成前庭和主庭两个部分,主庭院以空灵的水面作为中心,倒映着青石白墙,竹光云影。(图1)在空间序列动线的布局上,本设计充分借鉴了中国传统园林曲径通幽的特点,整体形成了闭合的回路,支路都尽曲折之能事,并且通过高程的变化丰富了整体的空间序列,这种忽高忽低、忽明忽暗、忽曲忽直的视觉转换给观者带来各种戏剧性的体验。(图2)同时通过白粉墙和青石墙上的漏空形成的对景、框景和借景的效果,将竹园之外的景色引入竹园之内,并且使竹园之内的景色节点相互因借,丰富了园内景观的空间层次,从而使观者每到一处都有景可看,达到了“步移景异”的视觉效果。至此,从空间和结构上看,竹园完成了对中国传统园林设计语言的现代转换。加之,它对于传统江南园林色彩关系的借鉴,砖石材料的保留以及竹子符号的应用,使整个竹园的设计具有了明显中国传统园林的韵味,徜徉其中,观者能够自然地感受到中国园林的精神,诗意也随之产生。
夜上海论坛 4.2深圳翠竹文化广场设计分析
深圳翠竹文化广场是由URBANUS都市实践于2008年设计完成的,能够带给人宁静致远空间体验的现代中国园林。序列性的空间体验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本设计将这一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
在平面的处理上,本设计强化了序列动线的曲折性,尤其是沿景园一侧布置的游廊‘将整个景园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廊是一种专供连接建筑的要素”,“计成在《园冶》一书中高度地肯定了它的作用,曾说廊可以‘蹑山腰,落水面,任高低曲折,自然断续蜿蜒。’从而成为园林建筑中‘不可少斯一断境界’。”廊作为狭长的带状空间,它的曲折即意味着流线和功能的曲折,本设计中的廊运用现代的形式表现传统园林中廊的功能意味,它引导了人流,一眼望不到头的设计,延伸了空间的深度,增加了“游”的乐趣。(图3)廊壁上的漏空自然地形成了框景的作用,使空间层次更加丰富,同时狭长曲折黑暗的廊道与周边开阔明亮的庭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廊到尽头豁然开朗,从而使庭院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图4)在立面的处理上,本设计保留了原有基地的高差,因势利导,安排路径,从而丰富了空间序列的层级变化。加之它对于竹子符号和砖木材料的应用,很好地传达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感受和意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