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盆底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盆底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盆底康复训练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盆底康复训练方法

第1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 产后; 电刺激; 生物反馈; 盆底肌训练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 R7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5-0122-02

女性的盆底由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当女性的盆底肌肉组织受到损伤出现病理变化时,盆腔脏器乃至相应器官的生理状态及功能会发生改变,如盆腔器官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尿失禁、粪失禁、障碍等,该类疾病称之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据文献[1]报道,妊娠和分娩是导致盆底肌肉及神经损伤的重要原因,即使选择剖宫产也无法完全避免盆底肌损伤。吴梓瑛等[2]对3500例产妇调查发现,产后粪失禁和尿失禁的发生率可达到3.06%;产后尽早进行盆底肌康复夜上海论坛训练,可有效预防此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3]。目前盆底康复训练的方法主要有Kegel盆底肌训练、功能性电刺激、阴道哑铃、生物反馈等。本研究运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进行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对女性产后盆底肌收缩力的提高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夜上海论坛 经产妇知情同意并根据自愿的原则,选择2013年1月-2013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产科住院经阴道自然分娩且产后42 d来院复查的、常规妇科检查无异常、手测盆底肌力3级以下的产后女性50例进行盆底康复训练治疗(手测盆底肌力筛查分级见表1)。其中年龄22~29岁,体重62~77 kg,产前均为单胎足月初产妇,产前无器质性疾病及严重妊娠合并症,所分娩新生儿体重为2520~4125 g;排除产后42 d复查恶露未干净、阴道及泌尿系感染、严重的盆腔疼痛以至于插入电极后阴道或直肠明显不适者;有安装心脏起搏器、痴呆、不稳定癫痫发作以及盆腔肿瘤者也不列入本研究。

1.2 训练方法

夜上海论坛 根据产妇个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按照盆底康复治疗的原则,采用法国PHENIX USB4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进行盆底肌肉训练,训练时将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头轻轻置入阴道内至电极颈端,先行1~2次的电刺激治疗,电刺激频率一般频率为8~33 Hz,脉宽为320~740 μs,电流的大小以产妇感觉盆底肌肉有明显收缩感而无疼痛为标准,作用是刺激盆底肌肉本体感受器、刺激肌肉被动收缩、诱导神经反射、增加血液循环等,然后再按照屏幕显示的生物反馈压力波型指导产妇进行盆底肌训练,先对Ⅰ类肌进行训练,当Ⅰ类肌达到3级时,再对Ⅱ类肌进行训练,等Ⅱ类肌也达到3级时,最后做整个盆底肌肉增强训练,再配合做场景反射等。总共10次一疗程,15~25 min/次,每隔2~7 d做一次。整个训练过程产妇都可以跟着笔者设置的模块进行盆底肌肉训练,并将其盆底肌肉活动的信息转化成压力曲线反馈给产妇,指导产妇进行正确的、自主的盆底肌肉训练,并形成条件反射,从而有效地控制不良的盆底肌肉收缩,并对这种收缩活动进行改进和纠正,逐渐提高盆底肌力,从而有效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夜上海论坛 (1)采用法国PHENIX USB4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检测并记录盆底康复训练治疗前及训练一个疗程结束后盆底肌肉肌电检测结果(肌电检测盆底肌力见表2),肌电测得会阴肌力≥3级为治疗有效。(2)观察治疗过程中产妇有无不适以及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产后42 d的产妇盆底肌肉训练前和训练一疗程结束后进行盆底肌电检测得出的盆底肌力比较,结果盆底肌电检测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肌力均与训练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女性的盆底肌肉及筋膜吊托着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器官并维持着正常的、排尿、排便等多项生理功能。妊娠时,盆底的神经肌肉及胶原纤维在孕激素的影响下逐渐扩张伸展,发生张力性松弛,并且妊娠时腹部向前、向下突出,使重力轴线向前移,而使腹腔压力和盆腔脏器的重力指向盆底肌肉,加上子宫重量日益增加,使盆底肌肉处于持续受压中而逐渐松弛,甚至出现肌纤维断裂,可见妊娠本身对盆底肌损伤有重要影响。分娩时胎头压迫、会阴极度伸展、会阴侧切、会阴撕裂等均可导致盆底神经、肌肉及筋膜的损伤,使会阴张力下降,盆底肌肉无力,甚至逐渐发展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

据文献[4]报道,产后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可以很好地预防盆底器官脱垂和张力性尿失禁的发生。这可能与产后盆底肌肉康复训练使盆底肌群有节律地进行主动收缩和放松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锻炼盆底肌群力量,增强周围韧带及筋膜的张力,激发盆底神经纤维的有效运动单位和兴奋频率有关[5]。

电刺激治疗是通过放置在阴道内的探头传递不同频率的脉冲电流,刺激盆底的肌肉和神经,使产妇盆底肌肉、筋膜、组织产生规律性收缩运动,强化盆底肌肉收缩的力量。电刺激还可加速神经轴突再生,促进神经兴奋和传导功能恢复,促进肌纤维代偿性增生和终末运动单位增加[6]。谢江南等[7]研究发现,产后早期进行生物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后盆底肌收缩肌力分级和阴道肌电压升高要明显优于单纯盆底肌训练组。

生物反馈是通过阴道内的探头检测盆底肌肉收缩电信号,并采用模拟的视觉信号反馈给产妇,使产妇确实感觉到或识别到盆底肌肉收缩,从而使产妇并学会如何改变和控制盆底肌肉的收缩和舒张。通过生物反馈和场景反射,学会对盆底Ⅰ类肌和Ⅱ类肌的协调收缩,并形成条件反射,更有利于提高康复治疗的疗效[8]。

盆底肌肉分为Ⅰ类肌和Ⅱ类肌,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盆腔器官的正常位置及阴道紧缩度,保证尿道括约肌、直肠括约肌的正常功能。Ⅰ类肌属于盆腹腔支持系统,功能特点为强直收缩,收缩时间长且持久,不易疲劳;Ⅱ类肌属于盆腹腔运动系统,功能特点为阶段性收缩,快速短暂,易疲劳。本研究结果显示,产后42 d的手测盆底肌力3级以下的产妇,通过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康复训练1疗程结束后,盆底肌电检测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肌力均较训练前显著提高;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6%(43/50)和92%(46/50)。此与寇金玲等[9]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产后进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可以显著增强盆底肌收缩力,改善盆底功能,促进产后盆底器官的功能恢复,提高产后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Wesnes S L,Hunskaar S,Bo K,et al.The effect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status during pregnancy and delivery mode on incontinence postpartum. A cohort study[J].B J O G,2009,116(5):700-707.

[2]吴梓瑛,李穗芬,张蕴慧.女性产后粪失禁和尿失禁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5):18-19.

[3]李妍,黄丽,白淑秋,等.Kegel盆底肌锻炼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2):144-145.

[4]Weidner A C,Baber M D,Visco A G,et al.Pelvic muscle electromyography of levator ani and externalsphincter in nulliparous women and women with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J].Am J Obstet Gynecol,2000,183(6):1390-1401.

[5]仝选甫,张璞麟.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与临床[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73-74.

[6]王晓光,裴兆辉.女性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7):575-576.

[7]谢江南,谢姣莲,彭凌.早期康复训练联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0):17-19.

夜上海论坛 [8]张晓薇,曲坚.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治疗的疗效评价[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8):583-585.

第2篇

【关键词】盆底脏器脱垂;产后;盆底肌肉康复;电刺激;生物反馈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159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944-02女性盆底功能障碍(FPFD)是指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损伤及功能障碍造成的疾患,主要包括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脏器脱垂(POP)和女性障碍(FSD)。FPFD的病因很多,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妊娠和分娩是FPFD的独立危险因素[1]。所以,产后发生FPFD的患者很普遍,而尤以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高。盆底肌力明显上升,不仅使POP的症状缓解或减轻,还使患者获得了满意的性生活,且120例中无一例SUI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1资料及方法

夜上海论坛 1.1临床资料120例产后POP患者,均是在产后6周来院进行病史询问,常规检查及盆底肌肉评估,了解其会阴伤口情况。其中剖宫产52例,阴道分娩68例,POP-Q评分1级54例占45%,2级58例占48%,3级8例占7%。年龄18-20岁有18例,占15%,年龄21-30岁56例,占46%,31-40岁24例占20%,40岁以上22例占18%,其中双胎分娩2例,2次及以上剖宫产史6例。120例患者均排除了进行盆底肌肉康复训练的禁忌症,即:阴道出血、泌尿生殖系统的急性感染、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者、合并恶性盆腔脏器肿瘤患者、痴呆或不稳定癫痫发作[2]。

1.2治疗方法120例患者进行盆底肌肉检测,肌力均≤3级,POP-Q在1-3级,采用法国PHENIX盆底康复系统进行个性化电刺激+生物反馈10-15次,每周2次,每次20-30分钟的训练,在家配合盆底肌肉康复器(阴道哑铃)治疗。每治疗5次,应重新进行一次盆底肌肉检测+诊断,评价疗效,以便调整治疗方案。疗程结束后根据病人主观症状和客观标准的变化来评价疗效,决定是否需要做第2次疗程,并继续使用盆底康复器进行家庭锻炼,以巩固治疗效果,一般3个月后可开始第二个疗程治疗,6个月分别返院再进行肌力测试和POP-Q分度。治疗前患者POP-Q分度具体如下:0级患者无,1级患者有54例,占所有患者比例45%;2级患者58例,占所有患者比例48%,3级患者8例,占所有患者比例7%;治疗之后6个月,患者POP-Q分度具体如下:0级的患者为52例,占所有患者比例44%,1级患者有43例,占所有患者比例35%;2级患者9例,占所有患者比例7%,3级患者1例,占所有患者比例1%,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1.3疗效评估产后进行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后,120患者中,在产后6个月,有44%的产妇恢复正常,在产后一年有70%产妇恢复正常,而且POP-QⅢ级患者明显减少,一年后仅剩1例,而此例病人为双胎分娩。Ⅱ级患者逐步向Ⅰ级转化,说明疗效是肯定的,显示产后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可以改善盆腔脏器脱垂,有明显的临床治疗意义。2讨论

夜上海论坛 2.1POP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妊娠和分娩,妊娠期随着子宫增大,重力作用对盆底的慢性牵拉造成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妊娠期激素水平的变化改变了盆底结缔组织的胶原代谢,导致盆底支持结构减弱,增加了POP的发生风险。分娩时盆底受胎头挤压,盆底拉伸延长,肌肉高度扩张,使盆底发生去神经改变,结缔组织间的连接分离等变化,难产、多胎、多次分娩均可加重POP的发生。因此,在产后6周进行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具有重要预防意义。

夜上海论坛 2.2我院采用的盆底肌肉康复系统是法国PHENIX盆底康复系统,主要原理是运用功能性电刺激唤醒和增强盆底肌肉收缩,采用刺激频率、脉率、强度等根据接受治疗后个体情况调整,电刺激的选择强度以患者可以耐受且不感觉疼痛的上限为最佳。生物反馈治疗是采用模拟的声音或视觉信号,反馈提示正常或异常的盆底肌肉活动状态,使患者获得正确的、更有效地盆底训练方法。它能有效控制不良的盆底肌肉收缩,并对这种收缩活动进行改进和纠正,应根据每个个体情况不同,设计一些相应的训练模块,更有效地达到产后盆底康复的目的。从治疗120例POP患者的效果上评价,产后肌肉康复治疗在产后女性盆腔脏器脱垂中有重要作用。

2.3产后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具有无创、低风险、低疼痛、低成本的特点,能使POP患者尽早消除症状,尽快恢复功能。POP在已生育妇女中非常普遍,发病率很高。在产后6周对POP开始治疗,可使POP患者尽早康复,也避免了今后发生尿失禁以及随着年龄增长,POP加重而需进行盆底重建手术的可能,既经济又减少了手术风险。但在康复治疗中个性化原则非常重要,就是根据产妇不同的情况,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应具有针对性,更有效地达到产后盆底康复目的,临床医师应根据病情所处时期,结合有利与不利因素而采用个性化方案,结合产妇心理、生理特点,给予每个产妇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案,尽可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POP患者在产后6周开始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可使大部分患者避免手术,从而降低医疗费用,节约卫生经济资源,在基层医院有临床推广价值。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盆底康复; 产后; 压力性尿失禁

中图分类号 R6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4-0081-03

夜上海论坛 The Effect Observation of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and Nursing Care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LENG Xiu-lan,DONG Yu-nan,RUAN Li-ni.//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14):81-83

夜上海论坛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and nursing care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Method:124 women diagnosed for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from author’s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mild group had 48 cases,moderate group had 44 cases and severe group had 32 cases.All women were performed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for 8 pared the ICI-Q-SF score of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by means of ICI-Q-SF tables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Resul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mild group was 83.33%,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moderate was 72.73%,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severe group was 43.75%.The therapy effect of mil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moderate group and severe group(P

夜上海论坛 【Key words】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Postpartum;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夜上海论坛 First-author’s address:Shenzhe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Shenzhen 518000,China

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是指腹压突然增加(如咳嗽、打喷嚏、大笑、提重物或上楼梯等)时,尿液不自主的从尿道口流出。25~65岁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从24%增加到46%[1]。妊娠和分娩是年轻妇女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最常见原因[2]。盆底肌康复锻炼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首选方法,本文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8月1日-2012年1月31日来笔者所在医院常规产检的初孕妇,足月、单胎顺产,胎儿体重2500~4000 g,阴道分娩后确诊为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124例,年龄20~41岁,平均(28.3±4.5)岁。纳入及排除标准:所有入选者均为阴道分娩后确诊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符合2007中国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治疗指南中的压力性尿失禁诊断标准[3]),均经本人同意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坚持进行盆底肌锻炼;同时排除膀胱阴道瘘患者、非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及影响膀胱功能的疾病患者。分度标准,轻度:患者尿失禁发生频率为1次/周,且每次尿漏量为几滴;中度:发生频率为2~6次/min,或每次尿漏量足以打湿底裤;重度:发生频率≥7次/周,或每次尿漏量足以打湿外裤。根据分度标准将124例患者分为轻度组48例,中度组44例,重度组32例。

1.2 方法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一般健康知识教育并发放资料,集中讲解分娩对盆底肌功能的影响,常规会阴护理。指导患者做盆底肌康复锻炼,患者可根据身体情况选择卧位、站位及坐位进行锻炼,20 min/次,3次/d,每次缩紧不少于3 s,然后放松,避免腿部及臀部肌肉的参与。患者每天来院一次接受盆底锻炼指导,直到完全掌握即可在家中坚持锻炼。同时每次排尿时减缓或停顿尿流,锻炼间断排尿,在有尿失禁诱发动作前包括弯腰、咳嗽等收缩盆底肌,抑制不稳定的膀胱收缩。同时,训练模式坚持个体化的原则。锻炼时间为8周。每周最后一天来院复查。

1.3 观察指标

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简表(ICI-Q-SF),对治疗前后ICI-Q-SF评分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1.4 疗效判定标准

夜上海论坛 治愈:尿失禁症状消失,尿垫试验阴性;有效:尿失禁次数明显减少,尿垫试验连续3次以上阴性;无效:所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治愈+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经过8周的锻炼后,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72.73%、43.75%,轻度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中度组与重度组,治疗效果与尿失禁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不同程度尿失禁患者治疗3个月后治疗效果比较 例(%)

组别 治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轻度组(n=48) 23(47.91) 17(35.42) 8(16.67) 40(83.33)*

中度组(n=44) 18(40.91) 14(31.82) 12(27.27) 32(72.73)

夜上海论坛 重度组(n=32) 4(12.50) 10(31.25) 18(56.25) 14(43.75)

*与中度组、重度组比较,P

夜上海论坛 2.2 治疗前后ICI-Q-SF评分

轻度组、中度组和中度组治疗后ICI-Q-SF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治疗前后ICI-Q-SF评分结果比较 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轻度组(n=48) 13.37±2.23 5.41±2.11*

中度组(n=44) 16.87±2.84 12.01±2.76*

重度组(n=32) 19.45±1.24 15.22±1.98*

*与治疗前比较,P

3 讨论

上世纪40年代美国妇产科医生Kegel为解决产妇产后盆腔器官脱垂和盆底肌肉松弛等问题,创造了盆底肌肉康复锻炼方法,即凯格尔法。经过多年的临床探索和完善,目前已经成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常用的康复锻炼方法。本研究将此训练方法运用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妇女,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1 产后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机制

妊娠期孕妇发生一系列生理改变,泌尿生殖系统和盆底肌肉神经解剖学及生理学在胎儿生长、子宫增大和内分泌激素影响下发生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多在产后7~8周恢复至孕前状态。如产后不能及时修复,日后就可能发生压力性尿失禁。妊娠期及产后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机制如下:(1)妊娠期因松弛素及重力作用使女性盆底组织松弛、正常解剖移位,导致膀胱颈及尿道下移[4];(2)妊娠期机体免疫力下降,易患泌尿系感染,损伤尿道;(3)分娩期第二产程延长损伤盆底组织,进一步使其松弛甚至部分断裂;(4)阴道分娩时会阴神经损伤也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相关[5];(5)一些助产技术的使用,常人为损伤盆底组织。

3.2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妇女盆底肌康复训练的个体化原则

夜上海论坛 由于受教育程度、社会及家庭关系、情绪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6],每个产妇对盆底康复训练的接受、理解能力不尽相同;并且每个孕妇的盆底损伤程度不同,每个人初始的肌肉收缩能力是有差异的,部分孕妇Ⅰ类纤维收缩能力较好,部分产妇Ⅱ类纤维收缩能力较好,有小部分甚至无法识别盆底肌肉收缩。因此,妊娠期及产后盆底肌康复训练无法统一治疗标准和固定化的训练模式,必须遵循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必须根据每个患者的自身情况及在康复训练过程中的效果做及时地调整,制定个体化的训练模式和方案。

本项研究中,三组病例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与产妇积极配合、随时将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向医务人员反应,医务人员及时调整适合每个人的训练方案有关。

夜上海论坛 3.3 盆底肌康复训练用于压力性尿失禁治疗的意义

盆底肌康复训练不仅能够加固盆底肌肉,还能提高尿道周围肌肉的括约功效,是压力性尿失禁的首选的治疗方法。盆底肌康复锻炼的目的是通过对骨盆底横纹肌进行有意识地反复收缩锻炼,提升小骨盆内膀肌颈部和近端尿道,使之与腹压一同作用于膀肌颈部和近端尿道,达到压迫尿道内腔,防止尿失禁的效果。

夜上海论坛 国外众多研究中,妊娠期妇女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对于预防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有较显著的效果。Sampselle等[7]1998年研究了妊娠期和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对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效果,证实盆底康复训练通过增加盆底肌的强度减少压力性尿失禁在孕35周及产后6周和6个月的发生率。Morkved等[8]的研究,通过用盆底康复训练对20周以后的初产妇的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认为PFME对增加妊娠期和分娩时盆底肌的强度有效,能阻止SUI的发生。Reilly的研究中,对膀胱颈运动过度、孕龄>20周的初产妇进行PFME能够产后SUI的发生[9]。

夜上海论坛 本研究对妊娠期压力性尿失禁的妇女,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效果显著;且轻度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中度组与重度组,尿失禁严重程度越轻,治疗效果越好。国内的研究对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对患病程度无选择性[10],本研究中将轻重中度患者分组进行对比研究,显示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效果,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3.4 心理指导和生活行为方式干预在盆底肌康复训练中的重要意义

进行康复锻炼前,首先应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以信任、鼓励、尊重的语言与患者交谈,耐心向每个产妇解释盆底的基本解剖知识和盆底肌康复收缩方法,并运用文字、图表等进一步说明,让每个孕妇充分了解盆底肌训练的机制、方法和意义,使其保持情绪稳定,增强信心与毅力,发挥患者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配合康复锻炼。本研究进行康复锻炼前均根据每个患者的文化程度和分娩情况给予个体化的解释工作,让她们能完全理解盆底肌康复的意义和效果。

夜上海论坛 良好的生活行为方式的干预在盆底肌康复训练中亦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治疗咳嗽,避免剧烈运动,饮食多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此外,还可以进行场景反射训练,就是在咳嗽、喷嚏等腹内压突然增大时能主动有力的收缩盆底肌肉。

夜上海论坛 对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妇女,应特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和护理。(1)注意会护理:有会阴侧切者做好切口护理,达到一期愈合;(2)加强基础护理:缩短留置导尿时间,避免泌尿系感染,出现咳嗽、便秘等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症状;(3)盆底肌康复训练:产后尽早开始训练,以减少泌尿生殖系统组织损伤,减轻盆底组织负担,恢复盆底肌肉强度;(4)避免不良生活习惯:禁烟酒及含咖啡因的食物、饮料,因其可改变盆底支持组织强度,且不利于小孩健康[11]。

盆底康复治疗中,盆底肌训练是最常用的手段,有助于增大盆底肌肉和尿道肌肉的张力,提高肌肉对压力作用的反应性收缩力,从而缓解尿失禁症。至少有1/3的妇女以为自己学会了缩肛运动,实际上进行了错误的收缩,应指导患者将食指和中指放置于阴道内,收缩时,手指周围感觉到有压力包绕,即为正确的肌群收缩;也可在排尿时收缩盆底,如尿流在收缩时终止,而放松时继续排出亦表示为正确的肌群收缩。在收缩盆底肌群的同时要尽量避免其他肌肉,如大腿。背部和腹部肌肉的收缩才能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

夜上海论坛 综上所述,产后盆底肌康复训练是一种无损伤、简便、安全、有效的疗法。女性压力性尿治疗,还有生物反馈和电刺激疗法,但最终都离不开盆底肌康复训练。但是,盆底肌康复训练应根据每个产妇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 Hunskaar S,Lose G,Sykes D,et al.The prevalence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women in four European countries[J].BJU Int,2004,93(3):324-330.

夜上海论坛 [2] Burgio K L,Zyczynski H,Locher J L,et al.Urinary incontinence in the 12-month postpartum period[J].Obstet Gynecol,2003,102(6):1291-1298.

[3]那彦群.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Z].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276.

[4]宋岩峰.妊娠分娩与盆底结构损伤[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6(23):478.

[5] Kane D D,Kerns J M,Lin D L,et al.Early structural effects of oestrogen on pudendal nerve regeneration in the rat[J].BJU Int,2004,93(6):870-878.

[6] Thorp J J,Norton P A,Wall L L,et al.Urinary incontinence in pregnancy and the puerperium:a prospective study[J].Am J Obstet Gynecol,1999,181(2):266-273.

[7] Sampselle C M,Miller J M,Mims B L,et al.Effect of pelvic muscle exercise on transient incontinence during pregnancy and after birth[J].Obstet Gynecol,1998,91(3):406-412.

[8] Morkved S,Bo K,Schei B,et al.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during pregnancy to prevent urinary incontinence:a sing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Obstet Gynecol,2003,101(2):313-319.

夜上海论坛 [9] Reilly E T,Freeman R M,Waterfield M R,et al.Prevention of postpartum stress incontinence in primigravidae with increased bladder neck mobility: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antenatal pelvic floor exercises[J].BJOG,2002,109(1):68-76.

[10]薛淑亲.女性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康复护理[J].全科护理,2009,7(9):2945.

第4篇

【关键词】盆底肌功能训练 产后尿失禁 预防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192-01

夜上海论坛 本文分析2008年5月~2010年5月在我院自然分娩的初产妇178例进行盆底肌功能康复训练的临床资料,探讨产后尿失禁预防的临床应用与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住院进行自然分娩的初产妇178例,排除多胎分娩、既往泌尿生殖疾病史、剖宫产和阴道手术史的临床资料。将产妇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89例,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8.7岁,平均孕周(38.72±1.21)周,新生儿体重(3482.76±264.05)g,Apgar评分为8~10分;观察组89例,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8.5岁,平均孕周(38.52±1.68)周,新生儿体重(3396.07±241.86)g,Apgar评分为8~10分。两组产妇资料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在年龄、孕周、新生儿体重与Apgar评分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夜上海论坛 1.2 训练与护理方法

对照组产妇进行一般性的健康教育,护理辅导由产科护士进行,进行常规会阴护理。观察组产妇由经验丰富的助产士进行一对一的产后健康教育和盆底肌功能训练知道,对盆底肌功能训练的目的和方法、训练实际、注意事项等进行知道。训练方法:产妇不限,尽力提起,收紧尿道与会阴,每持续5~10秒后放松10秒,持续进行15~30分钟。盆底肌功能训练在产后第1d开始,训练时间不限,每日训练3次,训练周期为10周以上。

1.3 评价方法

在产后6个月,由一对一陪护的助产士进行随访,以国际尿控协会(ICS)1小时尿垫实验评估尿失禁状况[1]。评估标准:基本干燥为<2g,轻度漏尿为2~10g,中度漏尿为10~50g,重度漏尿为>50g。

1.4 统计学方法

夜上海论坛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单位以x2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产妇在住院期间盆底肌功能训练的掌握情况与坚持较好。产后6个月随访,11例产妇坚持训练未达到10周,排除统计。依从性比例为87.64%。产后6个月两组产妇尿失禁实验结果对比,见表1。观察组产妇无尿失禁71例(91.03%),轻度尿失禁6例(7.69%),中度尿失禁1例(1.28%),无重度尿失禁,尿失禁发生率为8.97%,相比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1 产后6个月两组产妇尿失禁实验结果对比[n(%)]

3 讨论

夜上海论坛 产后尿失禁是产妇在分娩中由于骨盆结构和盆底肌肉受到损伤,从而在产后腹压升高时,不存在膀胱张力增加和逼尿肌收缩的情况下,不自主溢出尿液的症状[2]。产后尿失禁多由于分娩时胎儿经过产道导致局部肌肉、韧带松弛、影响尿道扩约肌的收缩性。当咳嗽、打喷嚏、站立等情况下,小便不能控制而少量溢出。严重者常伴不同程度的子宫脱垂、膀胱嘭出等。产后注意骨盆底部肌肉的锻炼有助于防止及治疗尿失禁。本次临床研究证明,保持10周以上的盆底肌功能训练对于产妇的盆底肌肉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尿失禁的发生几率,还可以有效改善尿失禁严重程度。

夜上海论坛 与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相比,剖宫产发生产后尿失禁的几率较低,是由于剖宫产能够降低分娩过程对盆底神经与肌肉的损害[3]。但处于母婴的风险来看,剖宫产本身的危害性还是很高,选择性剖宫产能够减少盆底损伤的风险,但还是不能完全避免产后尿失禁的出现,所以还是应慎用。而盆底功能训练能够有效重建产后盆底肌肉群和神经的功能,完成损伤的恢复,有效防止尿失禁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危险小、有效率高,是孕妇预防性护理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 罗婷婷,何凤梅,陈秀莲,等. 盆底肌功能训练预防和治疗产后尿失禁的效果观察[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6(14):40-41.

夜上海论坛 [2] 杨俊玲,谢丽,张培莲. 盆底肌功能训练预防产后尿失禁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华护理杂志, 2008,43(5):436-437.

[3] 黄家琴. 女性产后尿失禁原因及康复护理[J]. 实用护理学杂志, 2010,20(6):42-43.

第5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 产后;盆底肌肉训练;盆底肌功能重建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on postpartum women pelvic floor muscle function reconstruction research

夜上海论坛 Yu Hui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WISCO general hospital. Wuhan 430081, China

夜上海论坛 [Abstrac] Objectiv: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PFMT) on the tension and function of pelvic floor muscle.Methods In wisco general hospital the reviewed female outpatient with 42-60 days postpartum are selected, from June 2010 to December 2011. The women with pelvic floor muscle tension lower than III are included as samples, and are divided into training group (30cases) and control group (30 cases). In training group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twice a week for ten times) is performed. In control group just health education and postpartum exercises are adopted. Pelvic floor muscle tension evaluation was taken for both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elvic floor muscle tension of training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is significant(0.01

[Keywords] postpartum;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pelvic floor muscle function reconstruction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育龄妇女和绝经期妇女多发及常见妇科疾病。严重影响妇女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产后盆底肌功能重建是指患者通过主动和被动收缩或刺激盆底肌,使逼尿肌的稳定性增加、以此来恢复盆底功能,从而来治疗产后尿失禁及盆底器官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产后选择最佳时机及正确方法,尽早进行盆底肌功能的康复训练,是预防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关键。本次研究是针对产后盆底肌力较差者,进行盆底肌肉张力训练,以探讨该技术对产后康复的治疗作用。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1年4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复查的60例妇女(产后40~70天)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的标准:(1)婴儿:单胎足月存活;(2)年龄:21~47岁;(3)疾病史:无肝肾及泌尿感染等疾病;(4)手术史:无既往盆腔手术史。选取其中盆底肌力测定

夜上海论坛 1.2 治疗方法 门诊主治医生先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等基本情况。再进行妇科的检查,并填写问卷调查表。根据患者的意愿进行分组。采用法国PHENIX型多功能神经电生理定量诊断仿生治疗仪进行治疗,进行盆底肌力测定和分级。盆底肌肉训练方法包括训练组行盆底肌电刺激,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phenix)。使用方法:阴道内置入消毒后的电极,采集生物电流的反馈,并根据医师的指导,进行收缩阴道及放松训练,控制电流强度在患者感觉有刺激但无疼痛感。每周治疗2次,每次持续20min,共进行10次,并进行指标参数的收集,同时与盆底训练相配合,阴道内置入康复器,让患者进行夹持和收缩训练,2~3次/周,20min/次。对照组由专人指导实施健康教育及盆底肌功能锻炼指导。具体方法为:吸气时收缩(尽力),要求持续5s左右,呼气时放松阴道,反复进行,同时避免腹肌(及臀部肌肉)与同时收缩和用力。吸气时收缩(15分钟/次),反复训练,每天3次,一个疗程为6~8周,任何均可进行。当患者熟练后,可逐渐延长每次收缩时间、另外也可延长锻炼时间,一个疗程后复查。

1.4 疗效评定 治疗后有效为肌力≥Ⅳ级;与治疗前相比有改善为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软件SPSS14.0统计病例资料,两组之间的差异分析选择t检验和χ2检验,其中以P

2 结果

在30例患者中,治疗前:肌力为0级者5例,Ⅰ级者8例,Ⅱ级者15例,Ⅲ级者2例。经过1个疗程的康复治疗:0级者0例,Ⅰ级者1例,Ⅱ级者7例,Ⅲ级者13例,Ⅳ级者8例,Ⅴ级员者1例。肌力有明显提高。对照组治疗后23%肌力达到Ⅳ以上,Ⅲ级56%。两组治疗前的肌力变化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分析意义。治疗完成后,训练组患者的肌力明显比对照组好,且差异明显(P

3 讨论

夜上海论坛 妇女的妊娠与分娩均会不同程度的损伤盆底的肌肉、神经及结缔组织等,是导致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妊娠后子宫逐渐增大,胎儿体重增加,腹腔的压力把子宫向下向阴道的方向推,造成盆底肌肉受牵拉、肌纤维受损、肌张力减退、肌肉松弛;妊娠期性激素水平变化影响胶原纤维代谢,使盆底肌肉逐渐松弛。而分娩使肌肉、筋膜。神经直接机械性损伤。这种损伤在产后仍然存在,一般通过产后锻炼如产后操、缩肛运动等运动,机体可有一定的恢复,但是很多妇女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正确的锻炼。但很多患者难以掌握锻炼的准确性,产妇锻炼的次数和时间较多,如缺少督促,产妇一般比较难以坚持。

夜上海论坛 盆底肌肉康复技术凭借高科技的生物反馈技术,精确客观的量化检测、评估盆底肌肉纤维的波幅,变异性、中值频率、恢复情况,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采用不同频率、不同能量、特定脉宽安全有效的电刺激及生物反馈训练,唤醒被损伤的盆底神经肌肉,增加盆底肌肉肌力和弹性,使盆底功能恢复正常。本研究采用盆底肌肉康复系统(phenix),根据个体化治疗方案,循序渐进的进行康复治疗,通过生物反馈及电刺激,在专业治疗师指导下,使产妇学会正确收缩盆底肌肉的方法,坚持训练,提高盆底肌肉收缩力,延长肌肉收缩持续时间,提高阴道紧缩度,预防治疗尿失禁。

参考文献

[1]JONE H W.The risk of stree incontinence 5years after fristdelivery[J]. Obste Gynecol Sury,2002,57(2):81-82.

[2]摇龙燕,边旭明,朱兰,等.分娩方式对产妇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近期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42(12):810-811.

[3]罗婷婷,何凤梅,陈秀莲,等.盆底肌功能训练预防和治疗产后尿失禁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4):40-41.

第6篇

(39.58±1.59)cm H2O]改善更明显,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 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训练;妇女;产后盆底功能康复;影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6.094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influence by biofeedback electr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pelvic floor training on women postpartum pelvic floor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16 women in postpartum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ingle group and comprehensive group, with 58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single group received pelvic floor training, and the comprehensive group received biofeedback electr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pelvic floor training. Comparison was made on pelvic floor pressure grading, vaginal muscle force level, grade Ⅰ muscle fiber fatigue index, grade Ⅱ muscle fiber fatigue index, pelvic floor resting pressure and systolic pressu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comprehensive group had obviously better elvic floor pressure grading, vaginal muscle force level, grade Ⅰ muscle fiber fatigue index, and grade Ⅱ muscle fiber fatigue index than the single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After treatment, both groups had obviously better pelvic floor resting pressure and systolic pressure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comprehensive group had better improvement in pelvic floor resting pressure and systolic pressure [(57.51±

夜上海论坛 2.59) cm H2O (1 cm H2O=0.098 kPa), (61.24±3.71) cm H2O] than the single group [(43.93±2.34) cm H2O, (39.58±1.59) cm H2O].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夜上海论坛 【Key words】 Biofeedback electric stimulation; Pelvic floor training; Women; Postpartum pelvic floor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Influence

分娩可导致盆底支持结构损伤, 功能发生改变, 容易引起尿失禁和盆腔脏器脱垂等并发症[1-5]。如果盆底肌肉因妊娠与分娩受损伤不能及时恢复, 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体生理功能的下降, 相应并发症会越来越严重, 而最后只能用外科手术治疗, 不但医疗费用增加, 而且治疗效果也不理想, 所以需及早进行康复训练与治疗。常用的盆底康复技术有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训练、膀胱训练、功能康复器训练等, 训练的要点在于学会和识别并有意识对盆底肌肉进行控制, 掌握正确方法, 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针对性训练, 并持之以恒、适时适量[6-10]。本研究对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训练对妇女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2月~2016年10月来本院进行产后康复治疗的妇女116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综合组与单一组, 每组58例。综合组妇女年龄21~35岁, 平均年龄(28.34±2.35)岁。单一组妇女年龄21~34岁, 平均年龄(28.19±2.7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夜上海论坛 1. 2 方法 单一组行单纯盆底训练, 采用Kegel训练。做缩紧阴道动作, 每次收紧≥3 s, 之后放松, 连续做10~15 min, 后每天进行2~3次, 6~8周为1个疗程。

夜上海论坛 综合组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训练。其中, 盆底训练方法同单一组。生物反馈电刺激方法:给予频率8~32 Hz脉宽为320~740 μs电刺激和生物反馈, 以促进Ⅰ类肌纤维收缩、腹部和会阴收缩。给予频率30 Hz脉宽为500 μs电刺激和生物反馈, 以促进Ⅰ类肌纤维肌力的增强。给予频率20~80 Hz脉宽为20~320 μs电刺激和生物反馈, 以促进Ⅱ类肌纤维收缩和肌纤维肌力的增强。操作过程先将A1通道连接在盆底肌肉治疗头, 涂上导电膏之后放入阴道内, 并将A2通道连接电极片贴在腹部, 骨头电极片贴在骨头上, 后选择所需要的生物反馈方案, 打开开关进行治疗。每次治疗20~30 min, 2次/周, 共治疗6周。

夜上海论坛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妇女治疗后盆底压力分级情况、阴道肌力水平、Ⅰ级肌纤维疲劳指数、Ⅱ级肌纤维疲劳指数, 以及治疗前后妇女盆底静息和收缩压力水平的差异。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P

2 结果

夜上海论坛 2. 1 两组妇女治疗后盆底压力分级情况比较 治疗后, 综合组妇女盆底压力分级情况优于单一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夜上海论坛 2. 2 两组妇女治疗前后盆底静息和收缩压力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盆底静息和收缩压力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盆底静息和收缩压力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且综合组盆底静息和收缩压力水平[(57.51±

夜上海论坛 2.59)cm H2O、(61.24±3.71)cm H2O]^单一组[(43.93±2.34)cm H2O、(39.58±1.59)cm H2O]改善更明显,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夜上海论坛 2. 3 两组妇女治疗后阴道肌力水平、Ⅰ级肌纤维疲劳指数、Ⅱ级肌纤维疲劳指数比较 治疗后, 综合组阴道肌力水平、Ⅰ级肌纤维疲劳指数、Ⅱ级肌纤维疲劳指数优于单一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Kegel训练是有意识对以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肉进行自主收缩训练, 以促进盆底肌肉力量和控尿能力增强的训练方式, 可有效加强盆底肌肉, 促进括约肌和尿道功能的改善, 无并发症和副作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的原理在于对盆腔神经和神经进行反射性刺激, 或直接刺激神经肌肉促进肌肉强度的增肌, 有助于唤醒本体感受器, 被动锻炼肌肉, 对膀胱逼尿肌收缩进行抑制, 发挥镇痛作用, 改善血液循环[11, 12]。

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训练的特点在于:具有无创性、无痛性, 无需服药, 安全可靠;有先进性和科学性, 可确保康复治疗效果;有趣味性, 训练过程较为轻松愉快, 患者接受度高[13, 14]。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训练的优势在于:对促进产后妇女盆底肌肉功能恢复效果确切;有主语促进阴道紧缩度的提高和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可有效预防尿失禁的发生;对膀胱和子宫、直肠脱垂也有一定治疗效果[15, 16]。

本研究中, 单一组行单纯盆底训练, 综合组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训练。结果显示, 治疗后, 综合组妇女盆底压力分级情况、阴道肌力水平、Ⅰ级肌纤维疲劳指数、Ⅱ级肌纤维疲劳指数均明显优于单一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盆底静息和收缩压力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且综合组盆底静息和收缩压力水平[(57.51±2.59)cm H2O、(61.24±3.71)cm H2O]较单一组[(43.93±2.34)cm H2O、(39.58±1.59)cm H2O]改善更明显,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张晋, 李辉, 白枫, 等. 产后盆底肌肉生物反馈训练加电刺激治疗临床观察.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5, 23(11):773.

夜上海论坛 [2] 李一冰. 盆底超声分析妊娠与分娩对盆底解剖结构的影响. 郑州大学, 2013.

[3] 李晓燕, 郭欢, 李兆艾, 等. 盆底康复技术对改善盆底功能的临床研究.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4(6):793-795.

[4] 幸吉娟, 熊晓明, 刘秀芬.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 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34):5727-5729.

[5] 王淑静, 邓晓岚, 陈德新, 等. 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盆底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5(20):82-87.

[6] 李明群, 董金菊, 王华, 等.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盆底训练在产后盆底康复的临床意义.浙江临床医学, 2015, 17(12):2086-2088.

[7] 许晓英, 任红红.电刺激结合生物反馈及康复锻炼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疗效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30):4785-4786.

[8] 李晓霞, 夏泳, 郑琳. 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训练疗法对产后盆底肌功能康复效果观察.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2(6):442-444.

夜上海论坛 [9] 柯茹, 汪杨, 夏俊霞. 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配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疗效探讨. 当代医学, 2013(2):7-8.

[10] 朱锦容, 杨炎.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在盆底康复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2):237-238.

[11] 玉清, 裴慧慧, 陈蓓, 等.盆底康复训练对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作用.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 28(3):234-237, 257.

夜上海论坛 [12] 黄润强, 赵亚娟, 崔明华, 等.综合康复训练联合电刺激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的影响.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6, 11(2): 177-178.

[13] 姜海燕, 叶丽华, 居红芳, 等.盆底肌功能训练、生物反馈加电刺激及阴道圆锥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对比研究.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30):4815-4816.

夜上海论坛 [14] 李环, 吴瑞芳, 光晓燕, 等.产后盆底康复时间选择对尿失禁及盆底肌的影响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31):3699-3704.

[15] 杨素勉, 赵桂英, 赵秀娟, 等.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练对产后盆底器官康复的研究.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10): 1419-1421.

第7篇

夜上海论坛 尿失禁是指尿液不自主漏出的现象,这是一种常见病,可由各种原因引起,包括尿道括约肌功能不全或膀胱功能障碍等。患者在跑步、大笑、咳嗽、打喷嚏,甚至手提重物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漏尿,有的患者只要产生尿意,还没走到厕所,尿液就可能会漏出来。各个年龄段和不同性别都有尿失禁的人群,只是在中老年妇女中更加显现。很多女性由于妊娠、多产造成盆底肌肉松弛,生育过程中对盆底的损伤会影响尿道控尿能力;盆腔手术、阴道手术会引起盆腔正常解剖结构改变,导致尿道控尿能力减弱;中年以后妇女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项功能也逐渐老化,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道和膀胱周围的支持韧带和肌肉松弛,尿道括约肌的功能退化;过度肥胖或长期便秘,腹压增加,导致对盆底支持结构压力过大,以上种种原因都有可能造成压力性尿失禁。尿失禁患者在工作单位或其他公共场所都会担心咳嗽或者大笑而发生尿失禁的尴尬现象,多数患者也因此形成心理负担,在精神上带来很大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尿失禁患者人数众多,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尿失禁就医倾向非常低,仅有25%的女性尿失禁患者曾经到医院寻求治疗。很多患者出于羞涩难堪,难于启齿,而不愿看医生,许多中老年患者错误地认为上了年纪漏尿是避免不了的正常现象,导致许许多多患者选择一忍再忍不去就医而延误了治疗。

积极进行局部功能锻炼是防治尿失禁的有效途径。这里介绍一组防治尿失禁的简易康复训练方法,供读者朋友参考:

夜上海论坛 一、提肛

夜上海论坛 动作:站、坐、卧均可,全身放松,然后逐步将会及前后阴向内提紧;稍停,逐步放松。如此,提紧放松一次为二拍,重复这一动作,共做二个八拍或者四个八拍(提示:提肛练习不宜连续做太多次,而且也不宜太用力,以免产生不适)。

二、拍小腹

夜上海论坛 动作:两脚分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双目前视,呼吸自然,全身放松,然后双手掌心向内交替或者同时拍打下腹部(用力要以舒适为度),拍打一下为一个节拍,每次拍打30~50下,本节动作以刚尿过之后拍打最佳。

三、揉小腹

动作:站、坐均可,身体正直,全身放松,双手手掌相互搓热以后置于下腹部按顺时针方向缓慢揉腹30~50次左右,稍停,再按逆时针方向缓慢揉腹30~50次左右,以感觉下腹部微微发热为佳。

四、尾椎前后翘

第8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剖宫产术;盆底功能康复;临床效果;研究分析

夜上海论坛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3.03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1088-01

女性的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引发的主要因素是患者进行分娩时造成的盆底的支持结构受损。倘若患者的盆底肌肉因为妊娠而造成分娩时受伤,却不能及时恢复,则产后的盆底功能的并发症比较高,对于此类因素,我院开展了护理组长一对一的盆底康复锻炼方法指导及健康教育,明显降低了患者产后盆底功能的并发症[1]。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夜上海论坛 1.1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在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70例行剖宫产术的患者,均分为采用一对一的盆底康复锻炼方法的指导以及健康教育措施的观察组,使用常规的剖宫产后的健康教育的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年龄为21-39岁,平均年龄为(20.5±13),病程0.2-10月,平均病程(0.5±6.8)月;对照组年龄为22-38岁,平均年龄为(21.5±14),病程0.5-9.5月,平均病程(1±7.5)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孕产次等一般资料[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夜上海论坛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以后,对照组均接受常规性的盆底康复健康教育。而观察组的患者则在进行剖宫产手术的前后接受护理组长一对一的盆底康复锻炼方法指导以及健康教育,且在进行剖宫产术结束的当天就按照要求进行凯格keg尔的运动。患者可以选择站位、仰卧以及坐位;呼吸应该保持深而缓,进行吸气时应该收缩,再进行尿道的收缩,因此会产生盆底肌上提的感觉。当患者的盆底肌进行收缩时,意念应当集中,在持续3-5秒后,便可放松呼吸。以此方法反复进行15-50min,每天进行2-3次。当患者出院时,由护理组长再次对患者进行盆底肌锻炼方法的评估,并进一步指导患者在家也坚持进行盆底功能性的康复训练方法。待患者产后40天后应回院,由临床专家使用生物反馈的技术,对患者进行客观而精确的检测,并对患者的盆底肌肉肌力状况以及纤维的受损类型进行评估,制定出高疗效的诊疗方法。如对患者进行不同的程序,电刺激、生物反馈以及松弛反射等。每周进行2次,一个疗程为10-15次。科室内的咨询电话是24小时内保持通畅,护理组长将有计划地对患者进行电话跟踪,使得患者在家也可以正确、有效地落实kegel盆底肌肉的训练。实施3个月后,两组患者均由临床医生通过阴道指诊法对盆底肌张力进行检查,并且进行对比与分析[3]。

1.3评价标准I度是在进行检查时手指位于挤压患者阴道时,会感觉到肌肉松软如海绵,并且在进行肌肉松弛以及收缩时,施压的手指没有感到阻力;II度是当进行肌肉收缩时,施压的手指可以感觉到一定的阻力,但处于肌肉松弛时没有阻力;III度是在收缩或者松弛时都可以对施压的手指产生很大的阻力,犹如手指碰到了一些较为坚韧的块状组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l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将采用采用X2检验;当P

夜上海论坛 2结果(见表1、表2、表3)

3讨论

女性的盆底组织对于维持盆腔内的脏器正常生理状态以及功能具有特殊的意义。当患者的盆底组织遇到了损伤,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时,盆腔脏器以及相应的器官生理状态以及功能也会随之发生病理的变化。当患者的盆腔内脏器官(包括下尿道、生殖器以及下消化道等)出现了功能性的障碍,则会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相关症状,此类病症被称为女性的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对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的评估,可以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盆底功能可通过盆腹动力学以及盆底电生理来诊断是否属于正常。盆腹的动力学以及盆底电生理改变的症状出现比较早,然而盆腹动力学以及盆底电生理的指标改变要与症状的出现严重程度以及时间会呈现正比关系,因此通过盆腹动力学以及盆底电生理的检查指标可以对患者的盆底功能诊断以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还可以有效地进行早诊断与早预防。调查中所有的患者进行剖宫产手术后8h恢复排气的情况,在实施3个月后两组患者由同一个临床医生通过阴道指诊法对盆底肌张力进行检查,并将趾骨以及尾骨肌(pc)肌收缩力分成了3度。使用指压的实验方法对患者的压力性尿失禁进行评估,指压试验主要是指临床检测者将中食指放到患者的阴道前壁中尿道的两侧,且指尖放到患者的膀胱与尿道的交接地点,向前应太高到膀胱颈,随后再进行诱发压力的试验,若患者的压力性尿失禁的现象不见了,则会表现为阳性。本文通过两组患者进行剖宫产手术后8小时恢复排气情况的比较[5],观察组的97.1%和对照组的71.4%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

因此,患者在进行剖宫产手术的前后接受护理组长一对一的盆底康复锻炼方法指导以及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预防患者产后盆底障碍性疾病,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使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艳,金春香,冯丽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治对女性生活质量的诠释[J].中国妇幼保健,2012,11(20):12-23.

[2]米热尼沙米吉提.盆底肌肉训练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2,10(15):25-38.

[3]陈祥云,周梅玲.子宫全切术与子宫次全切术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2,12(28):89-93.

第9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 电刺激; 生物反馈; 盆底康复; 临床疗效

Clinical Efficacy of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Biofeedback in the Treatment of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XU Jin-ji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09):114-116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biofeedback in the treatment of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Method:80 cases with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3 to May 2014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40 cases in each group. In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routine kegal method, 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biofeedback combined with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hen the pelvic floor muscle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analyzed and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elvic muscle strength before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but after treatment the two groups were all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howed more obviously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Electrical stimulation; Biofeedback;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Clinical efficacy

First-author’s address:Shenzhen Guangming New District Center Hospital,Shenzhen 518107,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9.032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女性群体中的常见病症,尤其是已婚已育妇女群体中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其病理表现主要为盆腔脏器移位、盆底支持薄弱导致其他盆腔器官的位置、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盆腔器官脱垂、障碍、压力性尿失禁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需积极进行诊治[1-3]。本文旨在分析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在盆底康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特收集本院2013年12月-2014年5月诊治的80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夜上海论坛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3年12月-2014年

5诊治的80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试验组患者年龄21~49岁,平均(33.27±10.16)岁,均已婚已育;对照组患者年龄23~50岁,平均(34.45±10.44)岁,均已婚已育。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生育状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夜上海论坛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kegal法训练盆底肌肉,kegal训练由专业康复师指导进行,训练采用一对一训练方式,具体训练方法为:要求患者吸气时尽力收缩5~10 s,呼气时放松10 s后再收缩,反复练习直至掌握熟练,初次训练可重复15次收缩,并逐步增加,每天训练3次,持续训练3个月。试验组采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首先是通过频率为8~32 Hz、脉宽为320~740 us的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Ⅱ类肌纤维收缩及区分会阴与腹部的收缩。其次是通过频率为20~80 Hz、脉宽为20~320 us的电刺激和生物反馈,促使患者掌握Ⅱ类肌纤维收缩,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Ⅱ类肌纤维肌力锻炼,同时给予患者上下楼、抱小孩、搬重物等各种场景的生物反馈训练模块,叮嘱患者与康复师共同训练,最后是对患者实施A3反射的生物反馈训练,使患者掌握咳嗽时收缩盆底肌肉的方法,同时对患者实施会阴-腹部肌肉协调收缩的生物反馈锻炼模块,以此使患者能够在直立时会阴-腹部协调收缩。每次治疗25 min,每周2次,持续治疗3个月。

1.3 疗效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功能情况进行比较,肌力测定采用国际通用会阴肌力测试法进行[4]。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使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盆腔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半年后发现两组患者均明显改善,且试验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女性盆底肌肉是机体重要的组织器官,其作用主要是承托和支持众多盆腔脏器,不仅如此,盆底肌肉还参与多项生理活动[5]。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妊娠和分娩是大多数女性都要经历的生理过程,而在此生理过程中很容易导致盆底肌肉损伤与松弛,从而引发女性盆底功能障碍[6-8]。从广义角度上讲,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主要是指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损伤及功能障碍导致的病症,典型的比如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大约有40%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发病与妊娠分娩导致盆底功能受损密切相关[9]。据冯力民[10]报道,女性盆底肌肉功能发生障碍后,会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子宫等盆腔器官脱垂,如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会继续进展,更加严重,对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带来严重影响。因而,临床工作者一直在寻找治疗盆底肌肉功能障碍的有效治疗方法,以此提高盆底肌群的肌力。

夜上海论坛 对于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目前主要有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种方式。其中,手术治疗主要是纠正解剖结构的异常,而对于引起解剖异常的盆底肌肉、神经的损伤等发病基础却无法解决,同时,手术治疗很容易引起并发症发生,术后复发率高,因此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保守治疗方式,尤其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程度较轻的患者。Kegal法、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保守治疗方法[8]。

Kegal法锻炼主要由国外引入,该方式主要是通过调节呼吸,指导患者有意识地对以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群进行自主性收缩锻炼[11-12],该方式可有效提高控尿能力及盆底肌肉力量,最终使患者的压力性尿失禁与盆腔脏器脱垂等症状得到改善,由于该方式操作简单、无毒副作用,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3]。而在应用Kegal法训练过程中,患者不能自主的识别特定肌肉群,因此无法选择性的对盆底肌肉进行锻炼,盆底肌锻炼的效果无法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患者缺乏对该方法的治疗信心和依从性[14]。

夜上海论坛 医学研究的深入发现,采用联合治疗的方式可获得比单一治疗更好的临床效果,特别是采用生物反馈加盆底电刺激治疗,可获得大约90%的有效率。其中,电刺激主要是通过提高盆底肌肉强度和弹性,从而使部分神经单元激活,神经细胞功能得到恢复,进而提高神经反应能力,达到治疗的目的[15]。盆底肌电刺激通过放置于会的电极通过不同频率的电流刺激,强化整个盆底肌群,另刺激盆底肌的支配神经,经神经反射增强盆底肌的收缩。一方面能够加强尿道括约肌收缩,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另一方面通过刺激尿道外括约肌,加强控尿;刺激膀胱表面神经和肌肉,兴奋交感通路并抑制副交感通路,抑制膀胱收缩能力。增加膀胱容量,加强膀胱储尿能力。而生物反馈则主要是训练盆底肌进行正确、自主的收缩,以提高盆地肌力,达到治疗目的[16]。治疗过程中,患者能够观察自身的锻炼发展情况,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信心和依从性,最终提高了治疗效果。据李凤艳等[17]报道,生物反馈是反复训练人的一种机能,即借助现代仪器,将患者某些生理功能加以描记。同时转换为声、光等反馈信息,使患者根据反馈信号学习调整不随意的内脏功能和其他躯体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患者可通过阴道内的测压装置,测定阴道收缩力,识别特定肌群,从而进行正确的、自主的盆底肌肉训练,并形成条件反射,达到对损伤的盆底肌进行治疗和修复的目的,使患者恢复阴道紧缩、提高盆底肌力、防止及治疗盆腔器官脱垂、提高性生活质量。董玉楠等[18]选择产后6复诊有压力性尿失禁的12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电刺激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生物反馈治疗。经过6个月的随访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尿失禁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盆底肌生物反馈能够恢复盆底肌肉肌力的恢复,从而降低尿失禁的发生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盆腔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半年后发现均出现明显改善,且试验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夜上海论坛 综上所述,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在盆底康复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促进患者盆腔肌力改善,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胡艳,李云,张魏颖,等.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对产后女性盆底肌力减退治疗的疗效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厦门,2012:94-95.

[2]王悦,乔玉环.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在盆底重建手术后的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8):631-632.

[3]罗新,李瑞满.盆底肌康复治疗产后女性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08,4(6):522-526.

[4]王胜蓝,孙健,瓮占平,等.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Kegel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0(7):28,32.

夜上海论坛 [5]率瑞满,罗新,蒋学风,等.产后盆底肌低频电诊断及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康复的近期疗效[A]//第八届全国创伤修复(愈合)与组织再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广州,2012:181.

[6]张斌斌,朱丽珍,缪江伟,等.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1):56-58.

[7]陈勤艾.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对提高盆底肌收缩力的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10(5):122-123.

夜上海论坛 [8]黄健,陈丽梅,丁岩,等.不同物理方法治疗产后盆底肌力减退的疗效评估[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厦门,2012:66.

[9]温红梅,窦祖林,万桂芳,等.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吞咽训练在脑梗死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12):979-983.

[10]冯力民.子宫全切术后盆底肌肉功能障碍及康复锻炼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厦门,2012:110.

[11]陈娟,朱兰,郎景和,等.Prosima 网片全盆底重建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2,47(9):664-668.

[12] Brusciano L, Limongelli P, del Genio G, et al. Short-term outcomes after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in patients selected by a novel rehabilitation score system (Brusciano score) with or without previous stapled transanal rectal resection (STARR) for rectal outlet obstru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lorectal Disease,2013,28(6):783-793.

[13] Oldham J, Herbert J, McBride K, et al.Evaluation of a new disposable “tampon like” electrostimulation technology (Pelviva?) for the treatment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women: a 12-week single 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Neurourology and Urodynamics,2013,32(5):460-466.

[14] Yang E J, Lim J Y, Rah U W, et al.Effect of a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program on gynecologic cancer survivors with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Gynecol Oncol,2012,125(3):705-711.

[15]邵仙吉.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2):105-106.

[16] Del Vescovo R, Piccolo C L, Della Vecchia N, et al. MRI role in morphological and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the levator ani muscle: use in patients affected by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 before and after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14,83(3):479-486.

夜上海论坛 [17]李凤艳,王志芳,侯雯莅,等.心理干预对下生殖道感染及盆底肌恢复的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1):1747-1748.

第10篇

关键词:核心力量;田径运动;力量训练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G8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4-0108-05

Core Strength Training Track and Field Studies

夜上海论坛 LI Chunlei, XIA Jixiang

夜上海论坛 (Beijing Sport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夜上海论坛 Abstract: Core strength training is known as functional training or core stabili ty training in Europe and America. It can be a very good method for athelete toimprove muscle strength of the core region and stability. Initially, core streng th training is only used for a few items such as swimming field and so on. In re cent years, with introuducing of the kinematic chain theory and the neuromuscula r system training and ontology sensitivity training, many people found that coretraining are vital to most sports. Physical fitness is very important to Trackand Field athletes. And physical strength are the core projects in physical fitn ess.No matter what fields events or the tracks events requestes athletes have agood ability to control the body. By using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s, thepractice of law, the concept and classifification and appilication of core stre ngth for track and field were analyzied and reasearched deeply in the paper.

夜上海论坛 Key words: core training: track and field:strength training

夜上海论坛 核心力量训练在欧美也叫做功能训练或核心稳定性训练。这种训练方式可以很好的提高竞技 运动员核心区域肌肉的力量及稳定性。他最初应用于康复领域作为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核心 力量训练迅速被竞技体育所采用。最初这种训练只用于少数项目像游泳,水上等项目。近年 来随着运动链理论和神经肌肉系统训练以及本体感受性训练理论的提出,许多人发现核心力 量训练几乎对所有运动项目都特别重要。国外对此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国内学者也于近期开 始进行了关注。

夜上海论坛 身体素质差,体能训练理念和方法滞后是阻碍我国田径运动发展的瓶颈。田径是体能主导类 的项目,运动员体能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运动成绩,而力量又是体能类项目的核心。稳定压倒 一切,稳定的高质量动作是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不管是田赛项目还是径赛项目都要 求运动员有着良好的身体控制能力,包括对身体姿势,动作姿势的控制。不管运动员做什么 动作,都要求身体有较好的稳定性,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控制身体姿势和动作姿势,才能更好 的发挥技术,所以优秀的田径运动员对身体姿势的把握都非常好,而稳定的动作往往是由良 好的核心部位肌肉的力量决定的。田径项目繁多,但不管是跑、跳还是投,发力的源泉都不 是远端的四肢,而是身体的核心部位。刘翔的成功于其强大的核心力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尽管田径项目核心力量如此重要,但在研究文献中还没有见到关于田径核心力量训练方面的 资料。本文旨在通过结合田径项目的特点全方位的阐明核心力量训练与田径训练的的关系, 探讨核心力量训练在提高运动员成绩方面的作用及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田径运动、核心力量。

1.2 研究方法

1.2.1 专家访谈法通过访问美国体能协会相关专家、俄罗斯、德国、挪威等体能训练专家以及北京体育大 学核心力量训练方面相关专家,为本论文提供理论基础。

夜上海论坛 1.2.2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结合相关会议论文,为本研究提供 理论依据和相关支持。

2 结果与分析

夜上海论坛 2.1 核心力量的释义及作用有很多人认为核心力量训练就是腰腹力量训练,这种理解是错误的。目前国外对核心力量训 练的研究较多,但是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尚有争议。例如有的学者认为核心指的是身体的核心 部位即躯干部位,是腰、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是指人体的中间环节,其形状类似 于帐篷。具体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所包含肌群有背部、腹部和构 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有的学者认为核心是人体的运动核心不仅包括躯干部位而且还包括各 个部位的内部关节系统例如踝,膝,肩等关节;还有的人认为核心力量是力量的核心是力量 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本研究中的核心力量指的是第一种也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核心区域。核 心的部位是在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的区域,包括附着在脊柱、髋、骨盆周围的深层肌肉和 背部、腹部以及构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目前国内外对核心力量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我国学 者陈小平认为核心力量是一种以稳定人体的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 要目的的力量。

夜上海论坛 2.2 田径运动中核心力量的作用身体形态是田径运动员取得良好运动成绩的必备条件,也是运动训练结果的外在表现。例如 国外短跑运动员特别是欧美运动员体格高大,肩宽腿细,躯干部位肌肉明显,成倒三角的“ 胡萝卜型”。而中国田径运动员躯干部位较为单薄,腰细腿粗成“花生型”。主要原因是中 国以前对于田径短跑项目的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后蹬是人体向前的力的源泉,田径训练也就 注重于腿部的练习,总是在腿上做文章,于是深蹲就成为主要的力量练习手段,而没有形成 对 人体的整体训练认识。而国外学者把身体作为一个整体的运动链,力的传导是通过这些链条 向外传递,链上的任何一点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链条的瘫痪,他们认为要用整体去发力 ,要使链上各个环节相互兼容,因此他们特别重视躯干和上臂的训练特别是躯干核心部位的 训练。人体好比一辆吊车,两腿好似车轮,核心部位好似底座,脊柱和头好似吊车臂,肩关 节好似吊臂顶端滑轮,肘关节好似钩头滑轮,两手好似钩头,钢丝绳好似连接人体骨骼运动 的韧带和肌肉。当吊车吊起沉重的物质时,除了有车轮的支撑外最关键的就是底座的稳定, 否则底座不稳极易导致吊车趴杆、车尾掀起。这种训练理念的差别导致了运动员身体形态的 差别从而导致了运动成绩的巨大差异。田径项目是以追求高度、远度、速度为目的的项目, 讲究的是身体的协调用力。这就决定了单靠某一块肌群发力是不行的,必须要达到整体的协 调配合。在田径项目中,核心肌群担负着稳定重心、保持平衡、传导力量等作用,同时也是 整体发力的开始环节,对上下肢体的协同工作及整合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2.

2.1 提高田径项目的稳定性,加强神经对肌肉的控制成绩的稳定性是以动作的稳定性为基础的。身体核心部位肌群的肌肉起到的正是这种关键作 用。核心部位的深层肌群例如膈肌、多裂肌、腰方肌、盆底肌等控制着身体的稳定。如果这 些深层肌肉缺乏力量,那么身体的稳定性就会降低。

田径中的许多项目是非稳定的状态下完成的,像跨栏、跳远、链球、撑杆跳高,如何在不稳 定的条件下有效率协调的发力,是田径项目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例如在跳远项目中,当身 体离开地面后,身体会绕额状轴和矢状轴向各个方向转动,核心部位的肌肉的工作特征是两 端无固定的工作,这就要求核心部位的肌肉能够控制身体的转动,从而保持一个良好的姿势 让四肢解放出来更好的参与运动。再如撑杆跳高项目,人体离开地面后,全靠一根撑杆维持 身体的平衡,在维持基本平衡的前提下还要作出起跳、悬垂摆体和后仰举腿、引体转体和腾 越过杆、落地等一系列密切联系的复杂动作组成的,如此复杂的体育动作,则在数块或数群 肌肉在核心肌群的稳定与协调工作下得以实现,在对比俄罗斯女子撑杆跳高巨星伊辛巴耶娃 和中国名将高淑英的身体形态就会发现,高淑英较伊辛巴耶娃在核心部位薄弱不少,实力和 技术上的差距必然十分明显。

夜上海论坛 2.2.2 减少能量消耗,提高工作效率核心部位拥有的肌群最大,产能和储能也最多,核心肌群如同一个汽缸,腹部肌肉在前,背 部和臀肌在后,横膈肌作为盖板,盆底肌和环绕髋部的肌肉群为盒底。肢体发力瞬间,一般 是在深呼吸后屏气阶段,腹内压骤然升高,腹部就象是充足气的汽车轮胎,由里向外鼓胀。 与此相反,腹壁的肌肉群自然由外向内收缩合抱,因此摧发四肢运动到位,就连整个身体也 呈向核心收缩的趋势,这样的核心部位异常的充实,撞之不开,晃之不散,整个身体处于一 个统一整体。核心肌群蓄积的能量顺利的从身体中心向运动的每一个环节传导,那么就可以 使四肢提高其工作效率。

夜上海论坛 短跑和跳跃项目中的助跑和起跳技术中的伸髋鞭打扒地动作,还是投掷项目上肢的最后用力 ,看似脚对地面的作用,而实则为来自于腰髋肌群的原动肌群的发力,并通过闭合式的动力 链向下肢形成有效的动量传递。肌电研究表明,协调能力好,核心力量强的短跑运动员在高 速跑腾空的过程中摆动腿骨后肌群肌电放电较少,而核心力量差的运动员腿部骨后肌群放电 量增大。通过肌电变化可以发现核心力量好的运动员的腿部肌肉可以在短暂的腾空时间里得 到放松,为下一次收缩做好准备。这样不仅减少了无谓的能量消耗,节省了能量而且可以使 肌肉在下一次收缩时产生更大的力量。铅球、标枪、铁饼都是以远度决定成绩的田赛项目,人体在器械施加的时间越长,做功越大 ,出手速度越快,器械飞行越远。所以现掷技术向旋转式发展,铅球由背向滑步向旋转 式技术发展,链球由三圈旋转向四圈旋转技术发展。在整个投掷技术过程中,运动员都是在 旋转中完成的。虽然最后用力动作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但最后用力与旋转速度和顺 序、超越器械又密切相关,核心部位的稳定就成了旋转向最后用力阶段顺利过度的基础,成 了下肢力量高效传递到上肢的关键,核心部位的强大还会加快器械的出手速度。经验说明, 分别旋转生和熟鸡蛋,熟鸡蛋可以快速、持续的旋转,而生鸡蛋却转得非常缓慢且会很快停 下来。这是因为,熟鸡蛋是一个凝固的整体,而生鸡蛋由于内部松散,很软,它会把外力产 生的能量在传递的过程中消耗掉。这就进一步印证了核心稳定与核心力量在投掷项目中的重 要作用。我们所希望的躯干是一个刚体,可以最大限度的把能量在运动链内传递。

2.2.3 预防运动损伤调查显示89.6%的中国一级以上田径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出现过运动损伤,包括肘、膝盖 ,腰,踝等关节的损伤以及肌肉拉伤。关节部位损伤是田径运动中常见的损伤。

夜上海论坛 在田径运动中经常需要在短时间内改变身体重心的位置,这就需要身体各部分肌肉的配合。 深层的小肌肉群可以起到稳定躯干的作用,并且可以使肢体保持正确的位置。良好的核心力 量可以减少肢体在运动时所承受的负荷,这就大大减少了运动损伤的发生。实验证明,一根 铁链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不是最强的一环,铁链在承受外界拉力时,最先断裂的是最薄弱的 一环。这就不难解释田径运动员损伤的原因了。例如跳高运动员经常有腰伤,其部位是在第 3、4、5腰椎,这个部位附着的肌肉很少,根据运动链理论下肢产生的巨大能量在起跳瞬间 向上传递,而核心部位的肌肉功能不足,使力的传导受阻,大量的能量堆积在腰部较弱区域 ,这一部位运动链的断裂直接导致了运动员的伤病。

夜上海论坛 另外,肌肉拉伤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身体在不稳定的情况下,由于核心部位力量的缺失,使四 肢的部分肌肉也参与到维持身体的稳定,从而导致肌肉的拉伤。例如短跑时摆动腿在后摆过 程中,这时身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果核心区域力量薄弱,就需要摆动腿的部分肌肉参与维 持身体的平衡,这一情况的直接后果使摆动腿在后摆过程中不能得到充分的放松,从而加大 了摆动腿在用力趴地时拉伤的可能性。相关的核心力量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少运 动损伤的发生。

夜上海论坛 2.3 田径核心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核心力量训练是指针对身体核心肌群及其深层小肌肉群进行的力量、稳定、平衡等能力的训 练。身体对重心的控制是核心训练的主要功能之一,其原理就是在训练的时候制造出一种类 似于运动项目的非稳定状态,使核心肌群能够在神经的调节下改变这种非稳定的状态。核心 力量训练是偏重于神经肌肉系统的训练,训练时要集中精神,慢慢建立对训练肌肉的自我感 知能力。

夜上海论坛 目前国内外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主要有不平衡器械训练,悬吊训练,弹力带训练,绳索滑轮 训练,滑板训练等。这与传统的力量训练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且训练的难度分级都是从稳定 的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到非稳定的抗阻练习。根据核心部位肌群的生理特性和田径项目的特 点,将训练方法归结如下:

2.3.1 田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的难度分级按照训练时的稳定与否和动作姿势及负荷强度将田径的核心力量训练分为七个难度等级: 1) 稳定状态下的静力性动作;2) 稳定状态下无负荷的运动;3) 非稳定状态下静力性 动作;4) 非稳定状态下克服自身阻力的运动;5) 非稳定状态下自由力量练习;6) 非稳 定下核心爆发力练习;7) 稳定下核心专项力量练习。当然核心训练和其他力量训练一样都 要循序渐进,不管是高水平运动员还是低水平运动员都要按照这7个等级逐级递增。

2.3.1.1 稳定状态下的静力保持一般被用于核心训练的初期,这种训练方式可以让运动员深刻体会到核心部位肌群的用力, 并能提高对重心稳定的控制能力。主要采用图1、图2、图3等动作要求躯干从肩到髋部在一 条直线上,保持静止,注意不能憋气。

2.3.1.2 稳定状态下的无负荷运动第二级是在第一级的基础上由双脚或双臂支撑改为单脚或单臂支撑,解放出来的肢体可以做 一些运动。例如图4单腿单臂向上摆动,图5俯卧位的单侧肢体屈伸,在动作的过程中要保持 身体姿势和躯干的位置不变,前两级可以逐渐加大难度,动作的次数和组数根据个人实际情 况而定。

2.3.1.3 非稳定状态下静力性动作第三级的训练需要一些器械来制造不稳定的状态,例如瑞士球、平衡板、悬吊绳、海绵垫、 气枕等,通过这一级的训练可以更直接的调动深层肌肉和神经的参与度,可在前两级的基础 上加上不稳定的器械。如可采用前脚踩在瑞士球上的前弓步如图6,经过一定阶段训练后可 坐在球上或站在平衡板上(图7),也可双腿跪在球上或站在球上(图8,图9),难度加大 可以用单侧肢体支撑。

夜上海论坛 这一级训练也可以采用悬吊训练,悬吊训练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不稳定训练方式之一,它起 源于康复训练,悬吊训练对提高上肢下肢以及核心稳定性有着很好的作用。悬吊训练适合中 级阶段的核心力量训练。例如图10侧卧挺髋,图11仰桥,图12双脚固定的俯桥;这些静力性 动作都是核心力量前期比较好的训练方式,可以有效的锻炼核心部位的深层肌肉,从而提高 核心部位的稳定性。

2.3.1.4 非稳定状态下克服自身阻力的动作第四级的动作可以做一些克服自身阻力的动作,由于是在非稳定的状态下完成的,虽然是克 服自身的阻力,强度也相当的大。例如图13单腿撑球摆动,另一条腿向外摆动,此动作可以 很好的发展运动员的骨盆部肌群的力量和稳定性。双脚撑球左右旋髋拉球(图14),此动作 不仅可发展髋部肌肉的稳定性还可以发展股后肌群的爆发力。图15仰卧双脚拉球挺髋,这个 动作对发展撑杆跳高和跳高等项目运动员的保持空中姿态的专项力量效果较好。

夜上海论坛 悬吊训练在这一阶段可以做一些动态动作或增加不稳定的因素,这一阶段深刻的刺激核心部 位的小肌群和神经系统,适合优秀的田径运动员的核心力量的训练。例如图16在支撑点放上 气枕做侧卧位的单腿上举,图17俯卧位的单腿外展内收,图18双臂支撑收腿屈髋,这一动作 对短跑运动员核心部位的训练效果很好,难度加大还可以让运动员做各种固定肢体的克服整 个身体重量的练习。如图19、20双腿支撑双手悬吊练习,图19针对标枪运动员、撑杆跳高运 动员,水平高的可以单手悬吊,图20针对铅球运动员非常实用。

挪威一位著名的跳高运动员,弹跳出色,技术完美,但是成绩却迟迟不涨。通过核心力量测 试后发现他的髋部力量与其他部位的力量不对称,通过8周的针对性的悬吊训练后,该运动 员的运动成绩有了显著性的提高。原因就是其髋部力量较弱,导致整条链的力的传导受阻, 从而影响了运动成绩。

夜上海论坛 滑板训练。滑板训练是这一训练阶段比较好的训练方法之一。他可以强烈的刺激核心部位前 部深层的肌群。

夜上海论坛 如图21~24可以把滑轮放在手部或脚下,一端固定另一段滑动,在做的时候要注意动作的速 度,速度不能够太快,水平提高后可以增加难度,用单手或单脚进行练习。核心力量弱的运 动员尤其是女运动员在做滑板训练时最好有专人保护以避免受伤。

夜上海论坛 2.3.1.5 非稳定状态下自由力量练习第五级难度是非稳定状态下的自由力量练习,该级别侧重于非稳定下的核心力量,速度不要 求很快,但当作要符合技术要求。也是目前许多国家队高水平运动员体能训练使用的方式。 通常在非常不稳定的状态下进行训练,在结合不稳定器械的基础上运用弹力带、哑铃、壶铃 、负重健身球(灌水或灌沙)。如:站立或跪在平衡球上提拉哑铃(图25),哑铃俯卧平举 (图26),跪在瑞士球上双臂后拉(图27)等。这些训练方式可以深刻的刺激深层核心集群 对运动员的深层肌肉刺激明显。

夜上海论坛 传统杠铃训练,是我们以前进行力量训练的主要方式,对核心力量的训练也有很好的作用, 例如站在平衡盘上杠铃蹲举(图28),杠铃俯卧提拉(图29),和站在平衡盘上杠铃蹲起( 图30)等,在核心力量训练中传统的力量训练方式仍然不可抛弃,我们可以在传统训练的基 础上创新,做到的取其精华,对症下药,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1.6 非稳定状态下核心爆发力练习第六级难度是非稳定状态下的核心爆发力练习,这是向专项力量练习的关键阶段,在不稳定 情况下追求速度,要求运动员的核心力量极高。通常在不稳定的状态下进行爆发力训练,在 结合不稳定器械的基础上运用弹力带、滑轮、哑铃、杠铃等,使所练的力量更接近运动项目 的专项。

夜上海论坛 弹力带(管)和无轨迹滑轮训练方式在国外应用也较为普遍。由于器材在快速练习过程的颤 动和抖动,使得在发展核心部位的稳定性的同时还可以发展核心部位的爆发力。对铁饼、链 球、标枪等爆发类项目的运动员非常适用。如图31坐在瑞士球上斜拉,图32单腿跪地弓步斜拉,图33站立斜拉,由坐在健身球上、到单 膝跪地支撑、再到双脚支撑发力,三个动作的速度逐渐升级,对核心部位的刺激也越来越深 。

图34转髋提拉可以很好的发展运动员的髋部爆发力以及后背部的肌肉力量,对铁饼和链球 等投掷项目特别适用。这些动作都可以增强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和爆发力。滑轮的训练难度 可根据所克服的阻力调整,能力水平提高后可单手模拟铁饼、链球最后用力技术。

夜上海论坛 站立单腿内收或前摆图35运动员用单脚固定弹力带由外向内收,此动作不仅可以锻炼核 心部位的稳定性还可以很好的锻炼大收肌和耻骨肌等平时很难练到的深层肌群。

夜上海论坛 而图36,大腿由后向前上摆动可以加强屈髋肌群的稳定和爆发力,对短跑、跳等项目十分 适用。单腿固定弹力带摆动练习,如(图37),一腿固定橡皮带由后向前上方摆动,加上手 臂的协调配合。此动作能够充分锻炼跳跃运动员核心肌群稳定性及摆动腿股二头肌的爆发力 。

夜上海论坛 需要注意的是,当运动员进行以上动作练习时,一定要保证动作的正确性。不同颜色的橡皮 带的弹性系数不同,强度的加大可采用弹性系数小的橡皮带,另外组数和次数可以适量增加 。但是要注意,由于橡皮带练习使肌肉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的收缩状态,容易使肌肉产生疲 劳。因此要求教练员掌握好训练的量,做的恰到好处,并且要注意训练完的拉伸练习。

夜上海论坛 2.3.1.7 稳定状态下核心爆发力练习第七级难度是稳定状态下的核心爆发力练习,该练习属于田径专项力量练习,通常在模仿专 项技术下进行的核心爆发力训练。该练习与第五级、第六集练习的最大区别在于器械在最后 用力阶段的脱手、或加在肢体末端阻力的突然释放,使得器械或肢体有一个加速度。适用的 器材一般有实心球、壶铃、健身球(灌水或灌沙),使所练的力量更完全与专项技术当作接 近或吻合。

夜上海论坛 在1996年,备战亚特兰大奥运会前,北京体育大学邀请了俄罗斯投掷专家瓦龙金教授指导刘 昊和程小艳训练,就曾大量使用了针对核心部位的力量练习,特别是在训练后期大量采用了 壶铃掷远练习,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夜上海论坛 2.4 田径核心力量训练安排的原则

1) 田径核心力量训练静止动作一般保持30 s左右,动态动作组数和次数视项目和个人能力 以及发展目标而定。

夜上海论坛 2) 不管是什么项目、什么运动员、什么力量训练方法,都需要循序渐进,无论高水平 运动员还是低水平的运动员都要按照难度等级逐渐递增。

夜上海论坛 3) 核心力量训练的前期是侧重于神经系统的训练,所以其难度必须等到神经对负荷适 应以后才可以提高。核心力量初期的关键是要让运动员处于一个不稳定或不平衡的状态,使 核心部位的神经肌肉系统最大化的参与。在核心稳定性提高后,在训练的时候要尽量的和专 项技术动作紧密结合,这样才可使训练的效果直接转化成专项运动能力。

4) 虽然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相当重要但是传统的力量训练方式还是不可丢弃,特别是 对于田径这样一个以体能为主追求发挥人体极限能力的项目,核心力量训练不能等同于田径 专项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训练只是田径力量训练的一部分,是有益的补充,不可完全替代传 统田径专项力量训练。

5) 在一次训练课中,建议可以把核心力量训练放在准备活动,整理活动或者负重抗阻 训练的前期,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核心部位的力量与稳定性,也能调动起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一个阶段或周期中,建议将核心力量训练放在一般准备期和 专门准 备期,结合传统训练方法和手段,将基础力量和核心力量夯实,为最后的专门准备期和赛前 做好铺垫。由于核心部位肌群较多,田径项目各异,我们在追求整体训练效果的同时还要有 的放矢根据田径各个项目的不同因人因项制定训练计划。

3 结 论

夜上海论坛 1) 核心力量是国外研究较多近期被国内引起关注的一种力量,核心力量的分类与性质在中 国田径界还没有被广泛认识。

夜上海论坛 2) 核心力量训练对全面均衡的发展田径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作为一 种有效的力量训练方式应该成为田径运动员体能训练的一部分。

3) 核心力量对田径运动员有提高田径技术动作的稳定性、加强神经对肌肉的控制、减少能 量消耗、提高工作效率、预防运动损伤的作用。

4) 按照训练时的稳定与否和动作姿势及负荷强度将田径的核心力量训练分为7个难度等级 :(1) 稳定状态下的静力性动作;(2) 稳定状态下无负荷的运动;(3) 非稳定状态下静力性 动作;(4) 非稳定状态下克服自身阻力的运动;(5) 非稳定状态下自由力量练习;(6) 非稳 定状态下核心爆发力练习;(7) 稳定状态下核心爆发力练习。

5) 田径核心力量训练器材主要有:实心球、健身球、等级阻力带、平衡板、无轨迹负重滑 轮、绳索、振动仪、震动棒、自由重量器械、壶铃等。

夜上海论坛 6) 针对径赛类田径项目可采用阻力带(弹力带)、滑轮、平衡垫等器材,针对跳远、跳 高类项目可采用滑轮、健身球、振动仪、杠铃等训练器材,针对撑杆跳高项目还可以补充悬 吊练习器材,针对投掷类项目可增加壶铃、实心球、无轨迹滑轮等器材训练。

夜上海论坛 7) 田径核心力量的训练需要持之以恒,逐级递进。核心力量的训练应该是以核心稳定训练 开始,并最终结合于田径某一专项的核心爆发力训练。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 王卫星.竞技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 ):1119-1121.

[2] 陈方灿.浅谈国外康复性体能训练的一些理念和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2006,26(10 ):95-96.

[3] 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4] 林华.核心力量训练原理初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2):66-68.

夜上海论坛 [5] 罗端芬.游泳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J].游泳季刊,2008(1):1-5.

[6] Ian Hasegawa.The Use of Unstable Training for Enhancing Sport Performance [J].NACA's Performance Training Journal,2005,4(4):15-17.

夜上海论坛 [7] Travis Brown.Core Flexibility Static and Dynamic Stretches for the Core[J ]. NACA's Performance Training Journal,2005,4(4):8-10.

[8] Paul J.Goodman.Connecting the Core[J]. NACA's Performance Training Journ al,2004,3(6):10-14.

[9] 陈小平.现代三级跳远运动员的训练. 省略.

第11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运动链;链反应;波浪效应;功能性训练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7)03-0086-08

Abstract: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ystem theory,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human body kinetic chain and chain reaction were analyzed. It is found that the kinematic chains are composed of articular chains, muscular chains, neurological chains and their sub chains. The kinematic chains reaction is reflected in the function of the kinematic chains, and their transfer process is"wave effect".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of the human body kinetic chain is the material base of functional training. Chain reaction is the purpose and result of functional action. Functional training must face up to the key role of the core area of the human body in the kinetic chain. Therefore, the functional training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unity of the integrity and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kinematic chain in practice. The combination of functional training and traditional training is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ports tra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it is also an effective means to strengthen the weak link function and improve the competitive level of athletes.

夜上海论坛 Key words: kinetic chain; reactions; wave effect; functional training

功能性练具有训练整体观的本质[1]。美国功能动作系统代表人物Gray Cook指出,功能性训练要避免某特定环节的单一性训练,应将运动中的人体视为一个链式结构,注重链结构训练的整体性[2]。可见,人体运动链的结构和功能是功能性训练的基础和前提。随着世界各国对功能性训练的关注,运动链理论在训练学领域的发展与应用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对人体运动链及其反应机制的理论与实践处于较孤立、片面阶段,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整体认知观念[3]。本研究对国内外人体运动链与链反应研究文献分析归纳,诠释运动链理论发展及应用趋势,辨析概念分歧,以匡正功能性训练科学化进程中的系统论和认识论问题。

1 人体运动链概念溯源及结构分类

1.1 人体“链结构”的理论发展

运动链的概念源于机械学领域,1876年由德国人Franz Reuleaux在《机械运动学》中第一次创造性提出“链接概念”,这一概念迅速被广泛接受并推广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4]。随着边缘学科间的不断交融,许多新学科和新理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相关学科的不断推进下,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中人体结构适应性变化和运动功能各因素间联系的研究越发全面和深入,人体运动链结构理论随之产生和发展。1933年Hans运用外推法将运动链概念系统框架和动态链接引入人体运动领域,首次建立了人体运动链的理论雏形,运动链被视为以肌肉功能为单元连接身体各部位的连续结构[5]。20世纪40年代,Herman Kabat在运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治疗脊髓灰质炎患者时提出人体“肌肉链”观点并加以应用。Kabat认为PNF能将功能失常的肌肉组合到一个肌肉链中,利用兴奋由神经向肌肉传递的生理特性,通过施加外界刺激激活整个肌肉链,使失常肌肉通过整个肌肉链参与收缩运动,最终达到肌肉功能恢复[6]。物理治疗师Denys在Kabat观点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明确了“肌肉链”概念的定义,并建立起在物理康复领域影响深远的肌肉链模型[7]。1964年Hanavan根据人体大关节的结构分布将人体视为15个刚体模型,这一方法被运动生物力学界认可并用以研究人体运动时的力学特征[8]。随后,捷克生理学家Janda博士在综合解剖学的功能学派和结构学派要素中提出了“链反应(chain reaction)”概念,用来解释肌肉骨骼病理学中的一些现象。“链反应”由关节链、肌肉链、神经链三大链结构组成,三大链结构在功能上并不孤立,而是相互影响、补充共同构成“链反应”[9]。Janda的理论极大地丰富了人体运动链体系的理论内涵和应用范围,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传播和影响最广的一种运动链理论。

1.2 人体运动链的结构与功能

1.2.1 关节链

关节链(Articular Chains)由人体相邻的一个或多个关节联合构成,在神经肌肉接头传导的电化学反应支配下对人体姿态和动力分布做出有机调控。Janda根据关节的功能将人体关节链分为体姿链(Postural Chains)和动力链(Kinetic Chains)两个类型[10]。2010年Boyle[11]和Cook[12]按照“结构决定功能”理论将人体主要关节逐个分析,区分为稳定关节与灵活关节。其中稳定关节包括脚趾、膝、腰、肩胛、肘等;灵活关节包括踝、髋、胸、颈、肩、腕等(见图1)。人体姿态链就是身体直立时一个关节相对于另一个关节的位置,或者一个人站立或保持一定姿势时身体各个部位的直线情况,各关节以稳定关节为身体稳定基础。体姿链的流畅程度决定了运动时人体动能的传导效率,目前以体姿链为理论背景的“体姿与运动评估图”被广泛应用到人体体姿结构和功能问题的诊断,可对运动员的体姿与运动不平衡程度进行视觉评估。

动力链以脊柱、骨盆和肩胛关节为基础,动能由躯干向肢体末梢方向传导,做功肌群附着骨连接协调运动。动力链中各环节绕关节轴转动可使末端环节做圆弧运动或平动,平动是人体运动链中几个环节绕相应关节轴转动合成的结果。Blackburn[13]认为开放链和闭锁链是动力链工作的两种基本形式,开链运动以主动肌向心收缩和肢体加速为主要特征,远端肢体不与地面或固定物体接触,不支撑体重,强调剪切力、灵活、速度和爆发力,如各类运动中的发力动作;闭链运动以拮抗肌或主动肌离心收缩和肢体减速为主要特征,远端肢体与地面或固定物体接触以便支撑体重,强调压缩力和关节的稳定性。人体上肢运动多以开链形式为主,下肢运动多以闭链形式为主。Palmitier等人在对膝关节康复的动力链练习研究中发现,人体下肢的协调运动由髋部、膝盖与脚踝等关节构成的运动链开、闭链运动交替或同时完成,其中闭链运动能够更好调整作用于人体的外力负荷与下肢肌肉同步收缩产生的力量之间的力矩平衡[14]。该发现能够从解剖学和生物力学范畴对动力链进行科学阐述与解释,也证实了闭锁链的功能性更强,在功能性训练和功能性康复领域应该得到更多的研究关注。

1.2.2 肌肉链

肌肉链(Muscular Chains)是运动链力量产生的源泉,一切运动都必须由人体肌肉收缩完成。Phil Page[15]综合归纳了Janda对肌肉组织研究的观点,认为人体肌肉链包括协同肌(Synergists)、肌筋膜链(Myofascial Chains)和肌肉环带(Muscle Band)等三种类型,三种肌肉链与骨骼及神经系统彼此相互作用(见表1)。协同肌是指共同完成同一种身体活动的肌肉群。肌肉协同反应涉及到多个肌群和关节的活动,是基本动作模式发展的根基。例如做前臂弯屈动作时,肱二头肌主要负责弯屈,前臂的肱桡肌、上臂肱二头肌深处的肱肌以及肩关节周围的肌肉都是协同肌,主要作用在于固定肱骨的位置和协助肱二头肌完成屈臂动作。协同肌可以辅助主动肌进行同一组的关节运动,也可以参与两个以上的可移动关节运动。

夜上海论坛 肌筋膜理论首先是由著名物理康复专家Ida Rolf 提出,然后由她的学生Thomas Myers通过解剖手段证实[16]。肌筋膜理论是对传统肌肉解剖理念的挑战与创新,它结合解剖实践,拓展了人们“每一条肌肉都有特定的起止点”的认知局限,强调肌肉系统的整体功能。肌筋膜是包裹肌肉组织的坚韧的纤维性结缔组织,位于皮肤深层或渗透注入肌肉和身体各个器官,主要由深筋膜构成,能够保护内脏器官和运动系统。Myers认为人体有5条肌筋膜链,由浅到深贯穿人体,它包含了很多感受器,能将本体感觉、压力、疼痛等反馈信号传递给中枢神经。肌筋膜链的反弹效应可以使身体使用更少的肌肉力量,因此能减少或延迟疲劳的出现。肌筋膜链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人体代偿现象,目前该理论已经拓展到了10类,共20条筋膜链,像地图一样遍布人体各处,人们可以遵循它的延伸路径确定代偿出现的根本原因,从源头处解决疼痛和损伤等问题[17]。

肌肉环带往往对称分布于人体躯干部位,是肌肉链存在的另外一N形式[18]。肌肉环带包括维持脊柱-骨盆稳定的深层短肌环状带系以及支撑躯干屈曲、伸展和扭曲的浅层扁状肌群,在人体运动时起到传导上、下肢动能,储存弹性势能,维持人体核心区域稳定的重要作用。经肌肉环带整合的运动链可以更好地控制腿和髋以上躯干部位的姿势,使力量在运动链各个环节直至肢体末梢有效传输。在竞技运动中,肌肉环带还能够主动发力,成为人体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发力源。

除此以外,2014年Myers[19]认为人体肌肉链还存在肌肉吊索(Muscle Slings)的形式。肌肉吊索是指大肌肉群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所形成的运动链体系,主要由筋膜、肌肉、肌腱、韧带、骨骼等成分有机连接而成。合理的筋膜或机械作用力牵拉可以将肌肉吊索激活。人体肌肉吊索主要有前斜位吊索、后斜位吊索、后纵吊索和前后及躯干吊索等。肌肉吊索对传递作用力和能量以完成功能动作,储存弹性能量以增大灵活张力来维持身体和关节稳定性,保护深层稳定肌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1.2.3 神经链

John Liu[20]认为,神经链(Neurological Chains)主要体现在感知运动系统(Sensorimotor System)和神经发展运动模式(Neurodevelopmental Locomotor Patterns)上(见图1)。感知运动系统是通过神经的传入和传出系统(即反射弧)形成链接,反射弧可视为神经链的基本结构。在运动控制中,神经肌肉活动的链式反应由反馈和前馈机制控制,肌肉群在神经系统调控下彼此联系共同维持体姿和产生躯体运动的功能。人体感知运动系统链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1)保护性反射链(Protective Reflexes)。保护性反射即刺激皮肤或粘膜所引出的反射活动,属于皮肤肌肉反射。人体在位移运动时中脑的中央动作模式发动器和脊髓可以激活和支配主动和被动肌肉交替收缩,协调单边和双边肢体的交替动作,从而产生肢移动作。例如当肢体触觉或肌腱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四肢会产生无意识控制的肌肉收缩反应,运动时呼吸的神经反射控制通过感受器自动调节气管与呼吸机收缩,改变呼吸深度、频率等[21]。2)感知运动链(Sensorimotor Chains)。该链接形式包括反射性稳定链(Reflexive Stabilization Chains)和感知运动适应链(Sensorimotor Adaption Chains)。反射稳定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肌肉不由自主地收缩以维持身体整体或局部稳定,如单腿站立时,异侧腰臀肌肉自动激活维持身体平衡[18]。人体最重要的反射性稳定链是骨盆链,由腹横肌、多裂肌、膈肌和盆底肌组成,骨盆链的同步激活是力量传递与躯干稳定的保障,是身体其他部位稳定的基础。Prieske和Muehlbauer对躯干肌力与运动表现的研究发现,骨盆的松软与虚弱与腰背痛、腹股沟拉伤、膝前疼痛、前十字交叉韧带撕裂等都有关联[22]。因此在运动训练中应特别关注以骨盆链为核心的人体核心区力量与稳定性练习。感知运动适应链主要由解剖结构适应链与神经功能适应链组成。解剖结构适应链指人体某处肌肉、关节功能受损时,其他关节和肌肉会发生结构上的适应。如腰痛时会引发颈部周围肌肉紧张和颈椎屈曲不正,导致颈椎疼痛综合征。这种由肢体近端到远端或远端到近端预测的运动链反应模式,用于训练实践中可以较好地诊断和预测肌肉失衡,弥补或消除弱链环节。神经功能适应链包涵周围神经与中枢神经的相互适应两个方面,即脊髓影响大脑,大脑也影响脊髓。其系统中某个部分出现障碍将会削弱整个系统的功能[23]。此外,动作指令程序产生变化也会导致异常运动模式出现,如踝关节不稳的人行走步态表现出异常运动特征,此类动作代偿被称为动作控制程序的“前馈变化”[24]。

人类的神经发展运动模式也呈现链式结构。在人体生长过程中,新生儿最初仅能够进行呼吸、仰卧等最简单的功能动作,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育完善逐渐向更高级的动作过渡,直至动作达到站立、奔跑的功能水平[25]。动作模式(Movement Pattern)发展过程的内在本质是人体神经系统发育阶段性变化,动作模式形成是神经痕迹作用的结果,具有明显的时间链式特征。在动作模式的形成和执行过程中,人体感知觉系统收集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不同区域,经过神经系统的协调整合后形成对其他器官系统的统一指令,并通过运动产生的动作参量的拮抗与协同信息反馈对指令进行调控,最终完成动作模式[26]。运动员运动技能习得过程的生理学基本原理也与之在本质上相同。此外,人体屈肌和伸肌均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来调节。虽然有不同方法对这两组肌肉分类,但站在神经学角度来看,屈肌和伸肌是按照神经发育的运动模式来划分的。其中屈肌肌肉系统主要参与重复或有节律的身体活动,在人体发育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伸肌肌肉系统主要负责控制体姿稳定和人体伸展运动,以及参与克服或抵抗重力的工作和运动。屈肌和伸肌系统在人体运动中不单独起作用,而是通过同步激活和收缩一起进行姿势、步态和协调运动。Janda的肌肉平衡概念正是基于这两个肌肉系统的有机结合来形成最佳姿势和动作[27]。

目前,神经链在功能性训练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如牵伸训练的理论和实践证实人体本体感觉具有可训练性,由此而诞生的本体感受器训练能提高人体动觉系统能力和肌肉做功效率,高水平运动员本体感受器机能的提高对专项动作分析、精确度以及时间的判断能力提升有着巨大贡献。

综上所述,人体运动链是由关节链、肌肉链和神经链以及相关子系统有机结合的复杂系统结构。该结构内部各子系统间既相互独立不可替代,又密不可分,为人体进行复杂、多样和多变的肢体运动和实施身体自我功能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运动链与每个子系统,并不是从属或上下级的逻辑关系,而是宏观与微观、概括与具体、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当前功能性训练涉及运动链概念时常将思维局限在关节链开链和闭链范畴,而忽视了运动链其他存在形式的客观事实。此外,人体运动链对躯体的感觉、控制、调节、组织等自我功能尚未得到重视,在训练方法与训练内容设置时人为干预性太强,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这种自我功能的发挥。

2 运动链反应的形式

夜上海论坛 2.1 运动链反应的“波浪效应”

夜上海论坛 运动链反应是指整个运动链中,某个环节原发的运动可以导致周围相邻环节也产生运动。运动链属于结构上的概念描述,链反应则是链结构在功能上的体现。运动链反应的主要功能在于力量和能量的传递过程像波浪一样向四周蔓延,因此有人用“波浪效应”来描述运动链反应。影响运动链反应的主要因素包括骨骼、关节、肌肉、筋膜、神经等链接部分以及各部分的功能[28]。上述任何一个部分结构或功能上出现缺陷时,便会破坏运动链整体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如Page和Frank发现体姿链的动力传导不畅会使导致相关肌肉失衡[29],上交叉症和下交叉症中出现的颈、肩、腰背等肌肉关节疼痛就是由于体姿不正引发。所以要解决身体关节和肌肉功能水平下降问题,需要从寻找和改善其根源着手,而不是简单地处理表面现象。

夜上海论坛 John Liu[30]认为,在人体运动中,并非所有运动链的每个部分都是同等重要的,每个链都有各自的分工和作用。这些不同的组织、器官在形态与功能上的差异导致运动链并不是一条各环节等同的刚体结构。不同的功能单元协同起来参与运动,将各自不同的反应形式组合在一起,即运动链反应的特点。John Liu的运动链反应理论弥补了一些学者将运动链视为环节等同的简化链式结构的不足,使运动链理论在功能动作筛查、运动损伤防治等领域有了更广泛的应用。

夜上海论坛 2.2 运动弱链接是运动链反应的存在体现

“弱链接”的概念类似于美国管理学界Piter提出的“木桶原理”。木桶的盛水量多少取决于其最短的版块。同样,运动链的各个或某个环节出现相对薄弱状态时,便会导致运动“弱链接”出现,从而影响运动员整体竞技水平[31]。我们不但要重视人体运动链的“正向功能”,还要承认运动链弱链接和功能代偿等“负向功能”的客观存在。从运动链反应角度理解,弱链接可视为人体各运动链系统在发挥作用时功能或作用未达到平均水平的薄弱环节。环节的功能性绝对或相对弱化是弱链接主要表现形式的共同特点。产生弱链接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外界和机体自身因素导致该环节未达到运动链功能状态需要的平均强度水平,即绝对弱化;另一种情况下,该环节所处运动链其他环节强度过高,或者与该环节在生物学上呈对立制衡功能的对应环节强度过高,也可在整体上表现出该环节弱化,即相对弱化。运动训练实践中,功能性弱链接是普遍存在一种客观现象,如训练过程中过分关注局部动作和细节而缺乏对动作的整体认知、忽视运动中人体各器官系统间的协调统一、运动负荷安排失当引起的训练不足或过度训练问题等。此外,任满迎等[32]认为运动链工作方式转换的瞬间弱连接是运动损伤的多发环节,其原因在于开、闭链运动转换时会导致更强的剪切力出现,这时如果存在弱链接将会增加该环节的致伤几率。由此可见,对运动弱链接的客观认识丰富和补充了运动训练的科学理论内涵,在训练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弱链接现象,在功能和结构上完善运动链,预防运动损伤发生,整体上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3 功能性训练的再认识

3.1 人体运动链的客观存在是功能性训练的物质基础

夜上海论坛 功能性训练最初源自康复训练领域,用来治疗缺乏功能持续性的肌肉与关节,以保证人体正确、安全地完成各种动作。功能性训练“使人体机能得到整体和全面发展[33]”的主要作用已经得到世界大多数学者认可,但学者们对其概念的描述尚存在一些差异。Boyle对功能性训练做出了“功能是目的”的诠释,即目的明确的训练方法[34];美国运动医学学会(National Academy of Sports Medicine, NASM)将功能性训练定义为:功能性训练是能够高效提升人体在三维运动方向上进行加减速和保持稳定等复合运动能力的训练[35];Florence和Elizabeth[36]认为功能性训是一种利用解剖知识选择训练方法的非局部肌肉的训练,训练方法不仅局限于运动场,还可将之整合到日常的身体活动中。综合分析学者们的观点,笔者认为功能性训练应具备以下理论特征:一、功能性训练应符合人体生物力学规律的多维度、机体平衡状态和动作衔接与加速度等特点;二、人体各种复杂动作均为功能性动作的组合,因此功能性训练要在分析人体解剖构造的基础上,紧密联系专项技术动作,使训练具有更强的比赛指向性;三、功能性训练应重视神经-肌肉系统的生理规律,运用多种刺激手段,强化运动程序,全面提高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的体能、技能表现。由上述分析可见,功能性训练是以人体运动链为物质基础,在对人体结构的全面把握下,充分调动机体神经、肌肉、骨骼等多系统共同参与控制,多维整合地综合性训练。

因此在竞技体育领域的功能性训练实践过程中,必须遵循系统论“结构决定功能”的基本原理。教练员对人体运动链的客观存在要有微观结构与宏观功能的整体、深入的理论认知,承认运动链的结构决定功能性动作的功能,在组织训练时应以运动员个体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专项动作需要,在运动链及链反应理论的指引下选择功能性动作。

3.2 运动链反应是功能性动作的目的和结果

Gambetta指出,人体在进行全身运动时,如何使多肌群和多关节协同配合形成符合生物力学规律的“运动链”,将躯干动能传导到肢体发力端,这是大多数运动专项训练共同的难题[37]。动能沿运动链的传导正是链反应在功能上的体现,也是功能性动作的目的和结果。所有功能性动作的完成都是在肌肉、肌腱、筋膜等组织、器官的主动作用下,以骨骼为杠杆的动能传导过程,且整个过程受神经系统支配[38]。按照运动链反应的表现形式,无论何种目的的功能性动作均需兼顾以下原则:一、链反应“波浪效应”传导的多维性。“波浪效应”要求选择练习动作应注意全身运动,动作轨迹应具有矢状面与额状面交替的三维立体特征;肌肉动员方面表层、深层肌肉充分动员,主动肌、拮抗肌协同有序做功。由于人体无论往哪个方向运动,都有与之相连的关节肌肉共同维持和支撑躯体动作,所以功能性动作必须注重相关人体运动链反应同步且多维效果,使机体得到多维刺激。如进行腰部核心力量训练时,不仅要使浅表的竖脊肌得到锻炼,脊柱周围维持躯体稳定的深层肌肉以及额状面上的髂腰肌等也必须加以重视。运动链的多维性实质上是能否达到功能性训练目的的整体体现和实施保障,负荷刺激的全面化和多样化致使机体综合运动功能全面提升。二、链反应的动态传导。大部分体育运动区别于其他形式人类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在机体大负荷高效率高强度的状态下,维持或改变机体内外时空动态特征[39]。这种高负荷下的人体时空特征迅速改变要求链反应不能持续保持某一种模式的传递,必须按照运动实践需要根据人体力学结构的变化做出自我动态调整。因此,功能性动作通过外部支撑位置、动作速度、频率、幅度等变化方式,由运动员自我控制机体时空要素,保证链反应的动态传递效果,实现训练目的。三、机体各系统链反应传导的相互协调。任何性质动作方式和体育项目都不是仅有单关节参与,供能方式也相互补充渗透。人体运动的动力源泉在宏观上由肌肉骨骼系统表现,微观而言则由细胞代谢产生能量推动。从专项角度设计功能性动作时,要将该项目肌肉-骨骼、供能特点、神经系统变化、激素调节等诸多因素统筹进去,从整体到局部重视人体运动链和链反应的客观存在,这也是传统训练方式所欠缺和必须考虑的。

夜上海论坛 运动链及链反应的理论已经在训练实践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和推广。如功能动作筛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FMS)利用7种测试动作整合全身运动,筛查人体运动的弱链、不对称性及功能受限,并对运动损伤风险评估。FMS是运动链理论在实践上应用的典范,为运动员健康训练提供了可靠保障。悬吊训练(sling exercise training)也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兼顾力量与功能性康复的综合训练方法,其功能在于利用身体自重和闭锁运动链的作用,通过运动链的波浪效应来增强稳定关节周围尤其是核心肌群的力量与耐力。

3.3 正视人体核心区在运动链中的枢纽作用

夜上海论坛 上世纪90年代Maree就预言核心力量训练或将成为功能性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0],我国运动训练学界也曾有“核心力量训练就是功能性训练”的观点[41]。可见人体核心区训练与功能性训练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目前学者们对人体核心区的结构划分还存在一些争论,但不可否认的是核心区是几乎所有运动链的中心,对整个运动链系统动能与力量的传导有着极其重要的枢纽功能。核心区训练一般被分为核心稳定性训练和核心力量训练。郭树涛、王卫星等认为核心稳定性是在神经、肌肉、骨骼、呼吸四个子系统相互协调下改变和维持脊柱和骨盆的稳定姿态,为肌肉发力创造支点,具有优化整体力量“产生、传递、控制”过程的能力[42]。在人体参与的所有运动中,只有核心区的运动器官和组织正常工作,人体脊柱-骨盆的空间稳定结构才会处在相对理想的状态,并将周围的韧带、肌肉以及椎间盘等组织承受的压力控制在相对安全的范围,在提高人体运动经济性的同时避免运动损伤发生。核心力量则指人体核心区肌肉群与上、下肢力量的整体能力。大量研究表明,在竞技运动中,躯干近端肌肉兴奋时可以促进肢体远端器官功能的有效发挥,核心区的力量增强可以为四肢幼鞯木确和稳定提供保障,还能通过运动链的整合、传递与放大,在肢体远端形成类似鞭打的效果[43]。核心区功能的重要性来源于其结构的特殊性。从解剖学角度观察,脊柱-骨盆链结构类似铁轨的分道装置,当力量传递到达人体的躯干位置时,通过脊柱-骨盆的旋转会把力量输送到想要达到的位置。如果这个过程中脊柱-骨盆的位置、角度不正,会导致力量传递大小不适宜或者方向不正,使机体产生代偿性动作,影响运动功能发挥[44]。

夜上海论坛 由此可见,发展核心区的平衡能力和核心力量是至关重要的,功能性训练必须重视人体核心区的训练。当前,核心区训练已经在备战奥运会、亚运会的跆拳道、皮划艇、摔跤等多个项目中开展了一系列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但仍有部分工作在训练第一线的教练员对核心区训练的本质与原理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偏差,对核心区在人体运动链中的枢纽地位辨析不明确,这或将是制约运动员体能与技能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45]。另外,在某些专项中,过度的核心区训练以及躯干肌群发展不均衡(如腰、腹力量失衡)对专项运动技术的发展将会起到阻碍作用[46],所以在训练实践中应注意遵循系统训练原则与有效控制原则,合理安排训练周期,避免矫枉过正。

4 小结

夜上海论坛 4.1 人体运动链主要由关节链、肌肉链、神经链三大链结构组成。关节链包括人体保持一定姿势时身体各个环节状况的体姿链,和脊柱、骨盆和肩胛关节为基础,开放链和闭锁链为基本工作形式的动力链;肌肉链有协同肌、肌筋膜链、肌肉环带、肌肉吊索等四种类型,主要有传递张力,储存弹性势能、动作代偿、维持身体稳定等作用;神经链体现在感知运动系统和神经发展运动模式方面,支配人体运动并在动作模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夜上海论坛 4.2 \动链反应是人体链结构在功能上的体现。链反应在人体传递的过程中具有“波浪效应”。研究和应用链反应理论时不能将运动链各环节视为等同的刚体结构。弱链接是链反应理论的现实依据,训练实践中应区分运动链功能性绝对和相对弱化,重视“转链”瞬间弱链接产生及导致损伤的原因。

夜上海论坛 4.3 功能性训练是对传统训练方法简单、孤立、机械等陈旧思想的摒弃和反思的结果,也是人们对运动本质的由局部到整体、单一到系统的再认识过程。功能性训练要以运动链的科学原理为理论依据和物质基础,摸清链反应的传递机制,正视人体核心区的枢纽作用,合理应用核心区训练的技术与方法。

4.4 建议教练员和运动员加深人体结构和运动链、链反应的认知水平,选编功能性动作时必须遵循人体运动链固有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点。在训练实践中,既不能忽视传统训练的基石作用,又不能思想僵化拒绝功能性训练带来的科学效果,应该将功能性训练视为传统训练与专项训练之间沟通的桥梁,将其合理补充到训练体系之中,使之与传统训练优势互补,实现训练专项化,最终为比赛服务。

参考文献:

[1]龙斌,李丹阳.功能性训练的科学内涵[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2):72-76.

[2]Cook Gray.Movement: Functional Movement Systems : Screening, Assessment, Corrective Strategies[M].Chichester: Lotus Publishing, 2011:66-69.

[3]师文月.初论竞技运动训练之运动链、运动弱链及其功能危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1):100-103.

[4]李世明.对人体运动环节重量矩测量方法的理论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3):62-66.

夜上海论坛 [5]Myers T W. Anatomy Trains : Myofascial Meridians for Manual and Movement Therapists[M].London: Elsevier Health Science,2009:12-15.

夜上海论坛 [6]Mahieu N, Cools B, Wilde De, et al. Effect of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stretching on the plantar flexor muscle-tendon tissue properties[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2009,19(4):553-560.

[7]楚野,梁斌.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15):2705-2707.

夜上海论坛 [8]霍洪峰, 赵焕彬.人体运动链的动力学规律研究进展[C].济南:第十四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2010.

[9]Page P, Frank C C, Lardner R.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Muscle Imbalance:the Janda Approach[M]. Champaign: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2010:27-42.

夜上海论坛 [10]Janda V. Muscles and moter control in low back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Physical therapy of the low back[M].New York:Churchill Livingstone,1987:253.

夜上海论坛 [11]Boyle, M. Advances in Functional Training: Training Techniques for Coaches, Personal Trainers and Athlete[M].New York: Mumbai, 2010:37.

[12]Cook Gray.Movement: Functional Movement Systems:Screening, Assessment, Corrective Strategies[M].Chichester: Lotus Publishing, 2011:66-69.

夜上海论坛 [13]Blackburn J R, Morrissey M 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pen and closed kinetic chain strength of the lower limb and jumping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Orthopaedic &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1998, 27(6):430.

夜上海论坛 [14]Palmiter D J. Practicing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wit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 A Guide for Students and Early Career Professionals[M].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 Inc, 2016:102.

[15]Phil Page. Sensorimotor training:A "global" approach for balance training[J]. Journal of bodywork and movement therapies,2005,10(1):188-192.

[16]Myers T W. Anatomy Trains : Myofascial Meridians for Manual and Movement Therapists[M].London: Elsevier Health Science,2009:12-15.

夜上海论坛 [17]原林. 筋膜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57-61.

夜上海论坛 [18]Izraelski J.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Muscle Imbalance: The Janda Approach[J]. Journal of the Canadian Chiropractic Association, 2012, 56(2):234-341.

[19]Myers T W. Anatomy Trains : Myofascial Meridians for Manual and Movement Therapists[M].London: Elsevier Health Science,2014:12-15.

[20]Liu J, Wrisberg C A. Immediate and Delayed Bilateral Transfer of Throwing Accuracy in Male and Female Children[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2005,76(1):20-27.

夜上海论坛 [21]Gangopadhyay N, Madary M, Spicer F. Perception, action, and consciousness: Sensorimotor dynamics and two visual system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84-91.

[22]Prieske O, Muehlbauer T,Granacher U. The Role of Trunk Muscle Strength for Physical Fitness and Athletic Performance in Trained Individual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Sports Medicine, 2015, 46(3):401-419.

夜上海论坛 [23]Duncan J. An adaptive coding model of neural function in prefrontal cortex[J].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01, 2(11): 820-829.

夜上海论坛 [24]Casile A, Giese M A. Nonvisual motor training influences biological motion perception[J]. Current Biology, 2006, 16(1): 69-74.

[25]Keshner E A. Reevaluating the theoretical model underlying the neurodevelopmental theory[J]. Physical therapy, 1981, 61(7): 1035-1040.

夜上海论坛 [26]Roger Bartlett.Introduction to Sports Biomechanics:Analysing Human Movement Patterns[M].London: Taylor and Francis Ltd, 2014:74-75.

[27]Janda V. Manuelle Muskel funktions diagnostik[M]. Elsevier: Urban and FischerVerlag, 2009:233-239.

[28]McMullen J, Uhl T L. A kinetic chain approach for shoulder rehabilitation[J].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 2000, 35(3): 329-337.

[29]Page P, Frank C C, Lardner R.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muscle imbalance: The Janda Approach[M].Champaign: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2010: 3-12.

[30]Liu J.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Sport Injuries in USA: New Challenges and New Approaches[R].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Summut, 2015.

夜上海论坛 [31]沃蟹. 运动“弱链接”及其训练学应对路径分析[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4(3):112-115.

[32]任满迎,刘颖,刘桂成,等.核心运动链肌力诊断新方法研究――以国家体操队运动员测试分析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9):66-69.

夜上海论坛 [33]Gambetta V., Gray G. Following a functional path[J]. Training & Conditioning, 1995,5(2):25-30.

[34]Boyle M. Advances in Functional Training:Training Techniques for Coaches, Personal Trainers and Athletes[M].Chichester: Lotus Publishing, 2011:2.

夜上海论坛 [35]NASM. NASM Essentials of Sports Performance Training[M].Sudbury: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 2014:58-59.

夜上海论坛 [36]Florence K, Elizabeth M, Patricia P, Mary R, William R [M]. Muscles: Testing and Function, with Posture and Pain, Philade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and Wilkins,2005:331-333.

夜上海论坛 [37]Gambetta V. Athletic development: The art & science of functional sports conditioning[M].Champaign: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2007:5.

[38]英波,佟海青.竞技运动中的人体运动感觉与动作调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7):114-116.

[39]赵鲁南.竞速运动制胜因素及训练特征的集成与分群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4.

[40]Marees D E. Sport physiologie[M]. Kittson: Sport and bunch STR, 1996:82-90.

夜上海论坛 [41]王卫星,李海肖.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119-1121,1131.

夜上海论坛 [42]郭树涛,王卫星,姚旭霞,等. 核心稳定性――释义及形成机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33(8):120-124.

[43]黎涌明,于洪军,资薇,等.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 2008, 28(4):19-29.

夜上海论坛 [44]林辉杰.掷铁饼动作中人体运动协调特征研究[D]. 上海: 上海体育学院, 2013.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