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艺术与设计的共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公共艺术 公共性 公共大众
近年来,公共艺术成为艺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以公共艺术为研究主题的会议、展览等各式各样的活动越来越多,同时公共艺术的“公共性”问题,更是受到大家的重视和关注。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思想方式,传达着艺术对公众的态度,体现了公共空间开放、交流与共享的民主思想。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让更多的人真正享受艺术的权利,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精神内涵,实现其特有的性质——公共性。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和权力机构都是相对的,它讨论的是社会的公共事项,可以说“公共领域说到底是公共舆论”,它是对社会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的肯定,是人们对基本权利的享受。“公共”作为艺术的定语来说明公共艺术是共享的,而非个人,是以共享和交流为前提的。笔者着眼于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结合公共艺术设计的实践,探究公共艺术的本质特征所引发的思考和体会,就如何实现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提出自己的见解。
夜上海论坛 一、公共艺术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公共大众的共同意愿著名设计理论家尹定邦先生认为:“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这类空间包括街道、公园、广场、车站、机场、公共大厅等室内外公共活动场所”。 可以看出,公共艺术设计的空间载体是公共活动场所,其面对受众主体是公共大众。公共场所是所有人都可以光顾的场所,另外其又有特殊的要求,这就是它的文化表述功能。就是说,这个“空间”是物质的实用的,同时又不是纯粹的“空”,而且有着非实用性的文化表征功能。正是这种文化表征功能的非实用性、非物质性,才证明着和叙说着这个空间的公共性,即人人都可以“分享”,都可以拥有,所以,才叫做“公共空间”。这才是“公共空间”的文化实质,体现方式就是“公共艺术”。这就涉及对公共艺术的公共要求,即它是公众的。
(一)公共大众是投资公共艺术的主体。
从操作层面上看,公共艺术是由公众、艺术家以及投资方,针对特定的公共场所或公众关注的社会主题,经过沟通合作,共同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已经有了公共合作的性质。而其中的投资方往往是政府或某一社会团体,而后者也是在政府规范下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共艺术设计投资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公众行为。而在中国的许多地方,一些开发商也把建筑开发的部分预算用于公共设施和公共景观小品的建设,但往往是应付了事,效果也比较一般。但不管如何,公共大众是投资公共艺术的主体。
夜上海论坛 (二)公共艺术设计的使用权、评判权和决定权都在公共大众。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包括两个含义,一个是说公共艺术必须林 强 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林 强(莆田学院 福建省 351100)摘 要 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思想方式,传达着艺术对公众的态度,体现了公共空间开放、交流与共享的民主思想。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让更多的人真正享受艺术的权利,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精神内涵,实现其特有的性质——公共性。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 公共艺术 公共性 公共大众位于公共空间中,公共大众可自由观看和介入;另一个是说公共艺术应该尽可能地表现民意,以打破精英艺术与大众隔绝的状态。从广义的意义上讲,公共艺术的服务主体是公共大众,只有通过公共大众的使用和评判,才能鉴别其优劣。因而公共艺术的使用权、评判权和决定权都在公共大众。
首先公共艺术设计要满足公共大众的生理和心里要求、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满不满意,只有他们最具有发言权;其次,公共艺术设计一旦完成,就要置身于公共环境之中,接受公众的使用、鉴赏和评价。这种评价可能是评头论足,也可能是尖锐的,甚至是刻薄的批评。
二、公共艺术设计要符合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趣,努力做到雅俗共赏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本质上是人类思想解放在艺术上的必然反映。它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开放性和先进性,是广大公众普遍关注的、参与和认可的,并且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和自由讨论的一种行为、方式和状态,因而其审美具有时代代表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共艺术可看作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繁荣的标志,也可以看作是彰显时代风貌,昭示公众情感的形式之一。一件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必须具有高雅的审美力,必须符合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趣和要求。
然而,一段时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城市的复制现象从南到北蔓延开来,而公共艺术的发展也难逃其难。大多数的公共艺术设计都存在着盲目亮化、互相攀比、抄袭滥用的流弊。一些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根本不考虑本来的人文、环境、自然与实际发展状况,急功近利,盲目跟进,浪费资源,严重违背了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趣,使公共艺术的品味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比如在景观公共艺术中,城市里的“步行街热”、“市井文化雕塑热”、“休闲文化广场热”、“图腾柱热”等等,甚至颓废的、与人类精神背道而驰的所谓的前卫艺术也毅然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这些都是对公共艺术审美情趣的误解和亵渎。
夜上海论坛 作为受到公众制约的公共艺术设计不能是身处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也不能标新立异,让公众不知所云而敬而远之;更不能“原模原样”没有加以艺术的提炼和创造。而应该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结合,既有审美的境界,又能为公众所接受,即所谓“公共艺术的欣赏和审美要群众化”。
成功的公共艺术都会强调重视艺术作品个体与环境整体之间的协调,关注公共大众的内心情感审美情趣要求。注重艺术作品与公共大众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努力构造和谐社会,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做到雅俗共赏。
转贴于
三、公共艺术设计要传达公共社会的“公共精神”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艺术现象,与其它艺术不同,必须具备更深层次的社会艺术责任,必须抛开其材质、形状、色彩、风格、样式等表面因素,深入公共艺术的内涵,反映和传达时代精神。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的面孔,是一个地区和城市的文化符号,反映着一个城市特有的气质,展现一个地方独特的人文文化和素养。在公共艺术设计过程中,社会价值比艺术价值更重要,共性比个性更重要,公众的喜欢比艺术家个人的喜欢更重要。俄罗斯艺术批评家爱森斯坦指出墨西哥壁画绝妙地证明“一个真正卓越的艺术家首先是伟大的社会思想家及其对伟大思想深信不疑的表现者,这种信念愈强,这个艺术家就愈伟大” 作为一位致力于公共艺术创作的艺术家而言,不仅要考虑自己的作品与公共环境的需要相吻合,还要使作品服从公众的审美需要,甚至迎合公众的审美习惯与情感诉求,更重要的是肩负着一种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去传达人类至真至纯的崇高情感。
夜上海论坛 (一)公共艺术设计应传达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精神。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际,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这也是公共艺术设计应传达的主旨和意义。
夜上海论坛 (二)公共艺术应传达民主化、平民化的人文关怀。
夜上海论坛 公共艺术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产物,它的第一要义就是让艺术走出博物馆,走出艺术家的工作室、走出高等院校,而直接进入公共空间,进入公共生活,成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公共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公共艺术设计的大众化、平民化,是现代设计的本质所在,也是现代设计所要追求的目标。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是因为自现代文明以来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体现了人类的本质要求。只有在这些思想指导下的艺术设计,并体现这些思想的艺术设计,才是最先进的设计,也是最符合时代要求的设计。
夜上海论坛 公共艺术设计的民主化、平民化的传达就是让公共大众感受到公共空间的美好。它不是概念、不是标榜、不是象征,而是实现人文关怀的福祉。
四、结语
夜上海论坛 “公共性”是公共艺术设计中具有内在规定性的本质属性,是公共艺术设计的核心和灵魂。公共大众是公共艺术设计使用和评判的主体,是公共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只有充分反映公共大众的意志和审美,传达民主化、平民化的人文关怀的“公共精神”才能实现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也只有实现了“公共性”,公共艺术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
林 强 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参考文献[1]温 洋.公共雕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马钦忠.雕塑 空间 公共艺术[M].学林出版社,2004.
夜上海论坛 [4]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5]杨 晓.建筑化的当代公共艺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6]袁运甫.有容乃大[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公共艺术;设计;场域性;公共性
公共艺术设计涉及到诸如建筑学、艺术学、机械学的学科,进一步细分还涉及到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规划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绘画、雕塑等二级学科。由此可见,公共艺术设计是一个包含众多学科知识在内,研究如何提升城市环境艺术品质,实现人文精神,打造地域文化和城市形象,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等具有综合现代设计手法的一种设计行为。现今结合城市环境建设展开的公共艺术实践项目越来越多,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结合相关学科对设计要素进行有目标和计划的排列解析、调整提炼,以此完成设计过程,在注重公共艺术所具备的艺术性之外,往往忽视了公共艺术的两个重要属性,即场域性和公共性。在公共艺术设计实践中,公共性和场域性是衡量公共艺术标准的重要所在。
1 公共艺术的空间环境要素和社会要素
1.1 空间要素
夜上海论坛 公共艺术与私有艺术最大区别在于设置场所。无论何种形式的公共艺术都是在公共环境里被设置或实施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作品与周边环境的物理空间,即可客观测量的实际的空间尺度。同时还要考虑作品给所在环境带来的心理空间,即作品所在环境的场域感。公共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必须与它所在的环境相平衡,既要反映设计理念和风格特征,还要和环境相呼应。另一方面,公共艺术作为大的外部环境的一部分,必须考虑大环境的组成因素和特征,表现出更广泛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1.2 社会要素
人的参与是公共艺术的核心要素,而社会正是以人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活动构建的,公共艺术设计源自社会公众,服务社会民众,并非个人之事。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环境、民生都对公共艺术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公共艺术力争要传达表现的。小到民生民情的生活所系,大到地区地域的社会动向发展,公共艺术所具备的公共性其实就是针对社会和民众而言的,公共艺术要发挥一定的社会作用,它要解决的既包括环境审美,也包括社会民主和民众权利问题。
2 公共艺术的环境指向
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空间里的艺术,其主要载体是环境。没有了场所,公共艺术作品便失去了安身之处,更谈不上设计。公共艺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所在的空间环境是一种对话关系,两者要相互联系作用,以求达到公共艺术所在空间的场域性。
夜上海论坛 “场域”一词源于场域理论,该理论是美籍德裔心理学家库尔特?考夫卡所研究的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概念模式。总体而言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考夫卡把观察者面对一处环境时所感知到的东西称作心理场域(psychological field),促使观察者有所感知的现实环境称作物理场域(physical field)。每个人对于同一环境会有不同的印象,所感知到的心理场域也有所不同;另一方面,环境的物理场域也会对人的心理场域产生影响和作用,这说明人在环境里的心理活动往往是物理场域和心理场域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考夫卡还指出环境可分为物理环境和行为环境两个方面。物理环境就是现实的环境,行为环境是意想中的环境。行为环境在受物理环境调节的同时,以自我为核心的心理场域也在运作着,这表明心理活动是一个由自我、行为环境、物理环境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
可见,场域性作为公共艺术的属性之一,所呈现出的并不仅仅是环境场地的物质属性。场域是环境氛围和环境特征给人所带来的一种心理环境,是人对环境所产生的心理感应。场域至始至终贯穿公共艺术设计过程的全部,设计方案必须与所在环境一同作为一个整体的空间被设计考虑。心理环境对人来说是最切近的环境。实现人在环境中的体验和感知,才会达成人与公共艺术的对话,并以此建立起新的关系,这样的设计才是成功的设计。
3 公共艺术的权力指向
夜上海论坛 公共艺术如何“公共”,是界定公共艺术得以成为公共艺术的标准。之所以被称为公共艺术,是其权利属性和社会目的决定的,它有别于政治意识形态派生的艺术;有别于精英派和自我个人化的艺术;也有别于纯粹商业目的的功利艺术。这说明公共艺术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即公共性。公共性的权力指向即公众,以下通过开放度、参与度、受容度三方面来界定公共艺术的权力指向标准。
3.1 开放度
开放度所指的是场所的开放和精神层面的开放。首先,公共艺术作品所设置的场所必须是公开、公共、可供人自由介入的场所,场所的开放度越大,身在其中的公共艺术作品所体现的公共性越强。其次,公共艺术作品应该最大限度地贴近社会民众,与民众建立起一种平等共享,沟通交流的关系,尽可能表达民生,顺和民意。而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飞舞张扬的个人艺术彰显和垄断。开放度要说明的是公共艺术和公共环境对每一个公民自由独立、享有政治、经济、文化权利的认定和尊重。尊重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力的确定和尊敬;是对每一个社会个体的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的确定和尊敬。
3.2 参与度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放置在公共环境里的公共艺术品无形中走进了普通百姓们的视野,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朝夕相伴。加之民众文化素养、民主意识、生活条件、精神物质需求的与日提升,普通百姓也开始关注起公共环境里的艺术品,并对如何在公共空间里放置艺术品展开评说,渴望对公共艺术的设置问题拥有发言权。可见,对于参与的主体公众来说,他们既是需求者,也是使用者和评价者。这就需要方案执行方要尽可能尊重民意,为民众创造参与方案决策的机会,提高民众的参与度。另一方,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环境里的艺术,它的价值和意义直接体现在民众的参与度上,受容度是提升参与度的关键,具备强大的亲和力,才能将周围的人从观赏者转化为参与者,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意义和价值。
3.3 受容度
夜上海论坛 受容一词源于日本,意指接受、容纳、顺应。此词多用于感觉、意志、文化等方面,也可理解为受容力、受容量。当一件公共艺术作品无论从视觉形态还是心理感受上都能得到观众普遍的接受和认同,可以说这件作品就具有了一定的容力和容量,说明它所承载的内容和它背后的意义是丰富而深远的,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受众面。可见受容的强度是作品得以存在的关键所在。民众对于公共艺术的受容度往往体现在对作品所具备的艺术性、文化性、趣味性和功能性的认知上。诸如艺术性所体现的平民化、通俗化、个性化;文化性所体现在的人文历史、生活时尚、社会经济、环境生态;趣味性所体现的意识创新;功能性所体现的娱乐、休憩、共享交流等,在此原则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精神所需,生活所系。发自内心地喜爱和认同身边的公共艺术,才会主动地介入和参与其中。这说明受容行为往往作用于参与行为,受容度的与否直接影响着人的参与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森林.公共艺术设计[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风格;融合;元素;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199-01
服装是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社会文化的物质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精神、新的观念,融合了其他类型艺术设计的精髓,那些设计形式给服装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创造空间,同时也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异的着装心理。
一、建筑与服装设计
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物质实体进行表现的空间造型艺术,与服装一样,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条件,是人们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从近代女装的发展可以看出服装发展的趋势是立体与平面设计的融合。建筑的结构和廓型等在建筑中备受关注的元素也成为时装大师们关注的焦点。
(一)哥特建筑艺术
夜上海论坛 哥特式建筑始于12世纪40年代,通过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线条,使建筑高耸入云,使人有置身于天国感受,如尖顶建筑,四根大柱支撑高高的拱顶,由此产生出直线和流线型的外观效果。
夜上海论坛 (二)哥特式建筑风格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哥特风格服装在造型上呈现锐角三角形、筒形和喇叭形,着力强调肩部的突出效果,借鉴传统长及地面的罩衫款式,大多采用短装配长裙,裙身极长,甚至拖地,裙摆向外展开。服装上的分割线、装饰线多采用纵向的,垂直的线条。色彩上,神秘、庄重的黑色和深红色最能传递哥特风格的精髓。在2007年秋冬时装秀中,Alexander McQueen以神秘的深红色为主调,搭配黑色和米色,硬朗的上装分明带有哥特烙印,现代的、古典的、异域的、时尚的、交相辉映。整体造型上,稍宽松的针织外套由腰带束起,微蓬的超短A型裙形成完美的X型造型。
二、绘画与服装设计
夜上海论坛 绘画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一种造型艺术,服装常以绘画艺术为其创作根源。但作为兼具实用性、功能性的综合造型艺术,服装在满足审美要求的同时,又不能失其实用性。最具代表性的绘画风格在服装上的应用当属波普。
(一)波普艺术风格
波普艺术是与时装结合最为紧密的现代艺术形式之一,并成为主流现代时装风格一。波普艺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兴盛于60~70年代,指的是一种“大众化的”、“年轻的”、“便宜的”、“趣味性的”、“即时性的”形态与精神的艺术风格。
夜上海论坛 (二)波普艺术风格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夜上海论坛 在时装中,波普艺术找到了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主要体现在服装面料及图案的创新上。波普风格的服装将文字、色彩、线条搭配运用到服装上,加以夸张和变化,往往富含意味和情趣,卡通、幽默、的标语、艳丽的色块对比,报纸印刷图案、随手的涂鸦、连环画或是肖像拼贴都是波普风格的素材,展现着生活的睿智和幽默感。伊夫・圣・洛朗1956年秋冬推出了以抽象画家蒙德里安的几何绘画为主题的作品,20世纪90年代,范思哲也曾以玛丽莲・梦露头像图案的长裙表他了他对波普艺术的推崇,可见波普艺术风格对服装的影响非常大而且深远,它已经从最初的艺术形式变成与人们随影随行的生活文化。
夜上海论坛 三、音乐与服装设计
音乐艺术是通过有组织的音响运动,创造音乐形象、表现思想和情感,反应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这与服装设计有着共同的作用。时装设计不断从音乐中汲取灵感,20世纪60年代一直到现在,无论是朋克、披头士、摇滚等音乐文化,还是众多的流行音乐它们都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一)朋克音乐风格
朋克风格诞生于70年代的英国,青少年们对社会产生不满的情绪。他们崇尚自由,他们反叛世间的丑恶,却又创造出新的丑恶。朋克精神是一种自由和解放的象征,也代表着人性的另一面,挣扎、不安于现状的矛盾。
(二)朋克风格服装
夜上海论坛 朋克风格主张DIY,把廉价服装和布料进行再造加工,使服装呈现出一种新的粗糙的风格。不规则的缝线设计、高高的黑色网眼丝袜、皮带上大大的环扣、格子超短裙、黑色皮革、铆钉……提到朋克就不得不说有“朋克教母”之称的设计师Vivian Westwood,她始终是朋克时装的先驱者,她的设计常常表现为不对称的剪裁结构,凌乱的缝线处理,坚持走性感路线,特别突出胸部和臀部,胸线挖得很低,搭配夸张的大领,故意将文胸穿在外面,开创了衣外穿的先河。
现代服装设计已不是单纯的设计服装,它越来越多的融合了其他形式的艺术设计,艺术是没有界限的,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共同性,服装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并与其他的文化类别相互影响,作为服装设计师应多了解世界各时期、各地区、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从中获得灵感,创造出有特色、艺术性和文化内涵的时装。
参考文献:
[1]华梅.西方服装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2]凯瑟琳・麦克德莫.世界设计大师―维维安・韦斯特伍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夜上海论坛 [3]克雷格欧哈拉.朋克的哲学――不只是噪音[M].台北:商周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