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工程监理发展前景范文

工程监理发展前景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程监理发展前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第1篇

    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的几个关键为:

    1.1总平面设计水利建筑总平面设计一般包括水利工程主体建筑物和其他配套设施的总平面布局,主体建筑物一般包括闸、坝、泵站等,配套设施包括管理用房、生活用房、绿化、活动场地等。以泵站为例进行总平面设计,泵站枢纽一般包括的建筑物有:泵房、配电房、办公楼以及职工宿舍、食堂、车库、锅炉房、大门传达室等附属建筑。过去的总体设计中,往往只做水工工程位置图,而不做配套建筑和环境总体规划设计的传统设计模式,这样缺少了对建筑的合理布局和对环境的规划,总图往往有大片位置无设计内容,对这一大片空白区建设单位对其的使用和建设存在普遍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我们调整了过去老的设计模式,详细规划和建筑环境设计环节,基于水利建筑一般坐落在城市边缘或离城市较远,常与风景区结合等特点,水利建筑的总平面设计不仅要满足基本的使用要求,做到功能分区布局合理,内部交通流线简洁、顺畅、有序,建筑物之间联系方便,减少不同使用功能之间的交叉干扰,而且应注重环境设计,考虑设计绿化、休息空间.职工体育运动场地等,丰富整体空间造型。同时各个建筑物也有集中和分散各种布置方式,各有其优点,具体采用哪一种布置方式,则应因地制宜,根据具体环境而定,或突出建筑,或强调环境。

夜上海论坛     1.2建筑平面设计同总平面设计类似,一般水工建筑物的设计程序首先是由水工专业、水机专业、电气专业等提出专业设备布置要求,然后由水工专业和建筑专业共同确定水工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形式,建筑专业主要把握建筑在总图布置中与交通的关系,建筑物本身在建筑防火、使用尺度、安全性、内部交通关系等方面是否满足规范以及使用需要。

    同时建筑设计人员应积极发挥主动性,考虑建筑空间的有效使用和综合利用。

    水工建筑有其固有的特点,其结构的布局是按水工设计规范,满足水力条件和机泵设备安装的要求,在与建筑专业的配合上,需要多方面、多回合的商讨,才能相互协调。几年来,从多项工程的设计中我们体会到,水工结构与建筑艺术的配合过程,是一种磨合和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水工设计不仅为水利建筑艺术化创作设计提供了技术保障,更是为营造新型的景观水利、城市化水利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水工与建筑设计巧妙结合,可达到减少投资,优化设计,美化环境多重目的。做好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树立创新意识,对设计思想的发展非常重要。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尝试,才能创造出一流品质的现代化水利工程。

夜上海论坛     1.3建筑造型设计建筑造型的设计往往反映一幢建筑的性格特征:或粗犷豪放,不拘一格,或温文尔雅,小家碧玉;或强调现代高科技韵味,或注重历史文脉,运用符号、象征等手法表现一种文化底蕴。总之一幢或一组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应与它所处的具体环境相协调,而不是靠在设计时凭空想象,或单纯为追随某种所谓“时尚”而臆造出来的东西。同时,即便是在一个整体环境下的一组建筑之间,由于体量的不同,各个建筑物也存在着性格上的个体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存在于统一性之中的。如:泵房一般平面为简单的矩型,高度较高,体量较大,这是它的体量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就是大度豪迈。对于这类建筑,由于其本身不可能像公共建筑一样有什么大的形体上的组合、对比关系,设计中要注意“粗中有细”,尽量利用其本身大的体量,通过开窗方式、墙面与柱子关系的进退等手法丰富其细部,以使其看起来不那么单调。如泵房配电房毗邻设计,还可利用与其靠在一起的配电房,使泵房体量作为形体组合的一部分,泵房、配电房一并考虑,以取得形体对比较丰富的组合效果。

夜上海论坛     对于像启闭机房加两侧桥头堡类的建筑,由于机房本身一般长度较长,有时可达到几百米,设计中应充分运用“韵律”的造型手段,使每跨作为一个造型因素,形成一系列有节奏、韵律的线性体量。桥头堡作为端部的收尾,则形成类似交响曲尾部的,较高的体量同时成为整个工程的标志性建筑,达到令人过目不忘的效果。至于建筑具体的风格是采用现代风格还是仿古甚至所谓欧陆式,一方面多多少少要受到一些流行因素和建设单位喜好的影响,更主要的则是建筑设计师要根据当地的地理、人文环境设计出因时、因地,与环境相宜的建筑。

    总之,建筑风格的确定,事关整个水利工程外观表现成败的关键,所以提倡建筑师在设计之前一定要到现场实地考察一下,精心揣摩,想象一下工程建成后的实际效果。

    1.4建筑材料建筑的颜色和质感取决于所用材料,同时也同建筑的造型设计息息相关。由于水工建筑多处在野外.所以抗风性和耐脏性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抗风性主要表现在所选门窗能否承受超常的风荷载.耐脏性问题则要求在建筑表面装饰材料的选材上,尽量选用耐脏性较好,不易积土,耐于水冲刷的材料,如饰面砖、石材、优质外墙漆、铝塑板等。另外为表现水利建筑的特点,在颜色的运用上常用蓝色、白色等冷色系,但不可一概而论,有时暖色系的运用,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新晨

夜上海论坛     2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第2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测量技术,发展前景,GPS,GIS,RS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控制测量技术

控制测量是一切测量的基础,在水利水电工程测量工作中一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控制测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GPS测量技术的出现及不断成熟,成为了现代控制测量的主要手段,但是在一些信号干扰强或者没有信号的地方还需要传统光学测量方法的辅助。GPS测量技术可以快速高效、高精度确定空间点位的三维坐标。水利水电中工程控制测量划分为测图控制网和专用控制网两种类型,和所有的控制网一样也是由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两方面组成。传统的水利水电工程平面控制网主要是三角网,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的不断探讨,现在发展为三边网、边角网、导线网、GPS网、混合网等现代控制网测量技术.现阶段主要以GPS网应用最为广泛:大区域测图控制网基本采用GPS控制,中小区域测图平面控制网采用GPS控制网作为首级网或采用多种设备观测的混合网;专用平面控制网主要采用边角同测网,部分工程采用GPS布设首级网或直接布设为GPS混合网。

二 变形监测

夜上海论坛 水利工程中到处可以见到很大的堤坝,堤坝的安全直接影响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坝体变形监测是水利工程中的一项十分重要工作。大多数堤坝都是建在两边比较陡峭的岩壁中间,因此坝体两岸地形相对复杂,测量点的通视较差,以往传统的交会或极坐标测量方法精度有限,工作周期长,效果差,而且无法连续测量出变形量,不能及时快速的反映变形量。而G PS —RT K测量技术精度高、无需通视,实时,快速,可实现连续测量,为建立坝体监测系统提供了基础保障。

三 水下地形测量

近年来随着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手持GPS、GPS—RTK及CORS系统配合多波束测深仪进行水下地形测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水下地形测量原来采用的以经纬仪、电磁波测距仪及标尺、标杆为主要工具,用断面法或极坐标法及交会法定位,用测深杆和测深绳来采集水深数据的测量方法,手持GPS是以某已知点作为基准点,立在基准点的GPS接收机连续接收卫星信号,并与已知点的位置进行比较.通过计算确定当时误差的伪距修正值,将这些修正值输入工地较正的参数中,用户接收机通过修正值来实时校正GPS信号,它具有全天侯、实时连续、高精度,方便快捷等特点。目前GPS-RTK及CORS系统定位精度已达到厘米级,且能够做到实时无验潮测量。GPS—RTK 水下测量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水下测量的精度,减少了工作量,缩短了测量周期,这也保证了测量工作能为施工部位及时提供水下地形图,保证工程顺利进行。这三种测量技术进行水下地形测量与传统的岸上基准点交会法、极坐标法等测量技术相比,具有极大的优势,特别是较大面积的水下地形测量.可以大大缩短工作周期。减轻劳动强度。

四 河道测量

夜上海论坛 为河流的开发整治而对河床及两岸地形进行测绘,并相应采集、绘示有关水位资料的工作称为河道测量。主要内容包括: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河道地形测量;河道纵、横断面测量;水位测量;水面线测量;沿河重要地物的调查或测量。这些测量主要是用GPS-RTK来实现的。因为河道两边地物相对复杂,GPS-RTK更利于测量。

夜上海论坛 五 水利地形图测绘技术

夜上海论坛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计算机技术在测量领域的应用,形成了多种大比例尺地形图同时测绘的测绘方法.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版权的优秀数字成图软件如南方测绘成图软件,采用现代的先进测绘技术。不仅可满足不同要求的测绘成图,还可进行GIS前端数据采集与数据更新。数字化测绘技术作业方法主要有电子平板测量、数字测记测量和数字摄影测量三种模式。电子平板测量系统组成:全站仪+便携机+地形图绘图软件,包括测站和镜站两种作业方式,其特点是模拟传统白纸成图,作业直观,无需编码,测绘不易产生错漏,但便携机电池使用时间短、相对笨重且稳定性差。一般用在平坦地区、城镇地区,和电磁信号较差的地方地形测图,不适合环境条件恶劣的水利水电工程地形图测绘。数字测记测量系统包括:全站仪/GPSRTK+草图+带有地物编码的内业绘图软件。缺点主要是因为所有数据都是储存在仪器中,回到内业场所导出数据,绘图才能看到图形,作业不直观,测量点号与草图点号可能产生不一致,易产生地物错漏,对现场绘制草图人员要求较高,但适合各类环境数字地形图测绘。

六 前景展望

夜上海论坛 面对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步伐,面对地球数字化的挑战,摆在水利水电工程测量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大力促进水利工程术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换代,积极推动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随着3S 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合理的将此项技术应用在水利工程的测量工作中,必定会给水利工程测量工作带来更大的优势和发展。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测绘技术将向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测量数据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格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的网络化、多样化、电子化、数字化、自动化的现代测绘技术方向发展;同时测量精度和速度会越来越高,测量工作者的劳动强度和技术水平也会向电子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 王晏民,洪立波等.现代工程测量技术发展与应用[J],2007

[2] 贡建兵,李振洪.GPS 监测系统数据库管理模块的创建[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9

第3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管理;发展前景

建筑智能化是利用系统集成的方法,将建筑与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监控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传感器及各类设备的自动控制、管理信息资源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以及与建筑工程之间的优化组合获得人性化、智能化的服务功能,使建筑具有安全、舒适、高效、便利和灵活等特点的建筑物。

一、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筑智能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很多学科和多个管理部门,技术更新周期相对来说较快,尽管建筑智能化工程近几年已经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发展历程短等原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设计问题。建筑智能化设计主观设计倾向明显,流于简单化、概念化、形式化。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单位主要是建筑设计和系统集成商。无论是设计院还是集成商,在从事智能化工程方面都存在自身的弱点,设计者在知识更新、实践经验、工程建设需求等方面不匹配,以致由于设计问题影响到工程质量。二是施工问题。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施工单位一般都是系统集成商,他们担负着深化设计、设备材料采购、安装调试试运行,并要负责质保期内维护、业主管理人员培训等,其影响施工质量方面的因素也很多,主要体现在施工过程中“人、机、物、法、环”的管理和控制不严格。

二、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问题解决建议

针对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我建议从以下几点入手。

⑴要加大投入培养一批技术水平过硬的专业团队,提高团队综合能力,培养全能型人才,既能懂的建筑知识又了解智能化技术。在技术研发、设计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组织更多方参与研讨,如施工单位、建筑商、系统集成商、项目业主等,汇集各方众多意见建议,一起探讨行业发展。在项目起初设计阶段就要定义清楚用户智能化需求,在设计阶段,多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召集建筑设计方及智能化系统设计方详细制定方案,避免中间断层脱节。协调好各个部门,做好技术设计与施工组织设计。

⑵在建筑智能化工程实施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施工队伍的整体构建,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因为建筑智能化工程包含很大一部分隐蔽工程,如果施工队伍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容易出现智能化系统后期维护费用翻倍的现象。在具体各项环节中要抓好施工队伍的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使员工具备智能化建筑的专业知识,健全考核机制,实施优胜劣汰、奖勤罚懒,保证建筑智能化行业具备高素质的人才。

夜上海论坛 ⑶加强建筑智能化施工过程的管理,规范设备接线,对建筑智能化过程进行统一标识。由于建筑智能化过程中接线非常之多,众多的电缆线路只要接通即可使用,如果管理不严格,很容易出现虚焊、连接不实等情况,一定要强化线路的敷设、连接质量和标示的管理,线缆接头必须做好焊锡处理或者绝缘处理。各类线缆屏蔽线层接地必须实焊,避免出现虚焊而影响信号传输稳定性。对建筑智能化工程的各类线缆进行规范统一的表示,以便于后期对智能化系统的维护。

夜上海论坛 三、建筑智能化发展前景探讨

建筑智能化应用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实现各项功能,为人们提供便利化、简单化、信息化的生活载体。在未来的发展中,建筑智能化必将会加强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联,随着智能领域、信息网络技术、家庭智能化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人们对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探索必将会使建筑智能化各个子系统更加开放和统一,这将势必造成阻碍的技术、人为的因素等逐步击破,未来的智能化建筑也将会朝着更加人性化和高度集成化的方面快速健康发展。

夜上海论坛 四、结束语

在我国,建筑智能化发展的时间不是很长,所需要经历的发展过程还比较漫长。它是建筑的重要部分,正在不断的深化完善,高新技术也正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在建筑智能化设计施工过程中,作为建筑智能化设计施工一体化的管理者,必须在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管理、施工质量管理方严对自己严要求、高标准。这样才能铸造出建筑智能化的精品工程,唯有如此才能在建筑智能化建设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葛红.刘雪峰.建筑智能化存在问题及改善对策分析.中国住宅设施,2009(9)

夜上海论坛 [2]马树媛.建筑智能化施工管理探究[J].华章,2012(16)

[3]李金福.浅议弱电系统工程在智能建筑中的施工管理[J],20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