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新时期教育方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教育学 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一、教育学有关概念简述
(一)教育目标及有关概念辨析
夜上海论坛 教育目标是指教育活动力求要达到的效果。具体来讲,教育目标即对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统称,可指代教育目的、教育方针,也可指代某一学科的培养目标,还可指代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所以我们在阅读文献时,应注意理解“教育目标”背后指代的含义。倘若是指培养受教育者的总目标,可理解为“教育目的”;倘若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可理解为“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是考虑到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任务而制定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分解。①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反映了社会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等特点。我国的教育目的是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教育方式是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②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内容一般包括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教育方针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结构素质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特点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当前,我国教育方针正从专注于现实性,逐渐向现实性与理想性融合转变,育人为本、服务人民的理念越来越成为新时期国家的教育追求,成为我们拟定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核心原则。③
综上所述,教育目标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价值,是根据社会不断发展和人的基本需求,对教育活动所规定的目的、方向和要求,是教育活动结果所应达到的标准、规格和状态。
(二)课程目标
夜上海论坛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确定接下来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通常具有整体性、层次性、持续性、阶段性、递进性和时间性等特征。④一般而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都应当围绕课程目标进行。
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课程目标位于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同时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除了对教学目标制定有较大的影响之外,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整个编制也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是课程从内容设计到实施直至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目标
夜上海论坛 很多文献会把“目标”同“目的”混淆。其实,在英文文献中,这两种用法往往有所区分:“目的”通常是指某一国家或社会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或者教育理想,在其教学领域内向教师提出的一种总体性、概括性要求,其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是一种方向性的宏观指示。“目标”则是指在具体情景中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一般而言,目标通常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是策略性的,加之时间、情景等条件所限,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⑤
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对学生在学完一个指定的教学单元之后能够做出什么事情更精确、更详细的表述。教学目标表明了特定教学任务期望学生达到的行为标准和表现,是学生在学习任务结束后要达到的有实际意义的结果。它涉及的范围,大到对于一门课的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段的要求,小到对于一个课时,甚至一个知识点的要求。
夜上海论坛 二、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的、教学目标这些概念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根据教育目的制定,两者具有概念性不同;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教学活动想要达到的结果⑥。
夜上海论坛 综上所述,教育目标是指“把学生教育成什么样的人”,课程目标是指“某一门课实施之后学生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知识体系”,而教学目标是指“某个阶段的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可以说,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三者之间是从上到下、从大到小、由总体到细节的关系。
注释:
①傅梅芳.论教育目标的科学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6-9.
②刘铁芳.新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10(5):5-9.
③张迎春,汪忠.生物学教学论[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夜上海论坛 ④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夜上海论坛 ⑤施良方,崔允.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
⑥朱慧贤.课程目标及其相关概念分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22):31-34.
夜上海论坛 (一)教育目标及有关概念辨析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教育方式是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②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内容一般包括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教育方针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结构素质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特点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当前,我国教育方针正从专注于现实性,逐渐向现实性与理想性融合转变,育人为本、服务人民的理念越来越成为新时期国家的教育追求,成为我们拟定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核心原则。③综上所述,教育目标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价值,是根据社会不断发展和人的基本需求,对教育活动所规定的目的、方向和要求,是教育活动结果所应达到的标准、规格和状态。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确定接下来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通常具有整体性、层次性、持续性、阶段性、递进性和时间性等特征。④一般而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都应当围绕课程目标进行。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课程目标位于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同时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除了对教学目标制定有较大的影响之外,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整个编制也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是课程从内容设计到实施直至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目标
夜上海论坛 很多文献会把“目标”同“目的”混淆。其实,在英文文献中,这两种用法往往有所区分:“目的”通常是指某一国家或社会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或者教育理想,在其教学领域内向教师提出的一种总体性、概括性要求,其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是一种方向性的宏观指示。“目标”则是指在具体情景中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一般而言,目标通常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是策略性的,加之时间、情景等条件所限,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⑤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对学生在学完一个指定的教学单元之后能够做出什么事情更精确、更详细的表述。教学目标表明了特定教学任务期望学生达到的行为标准和表现,是学生在学习任务结束后要达到的有实际意义的结果。它涉及的范围,大到对于一门课的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段的要求,小到对于一个课时,甚至一个知识点的要求。
二、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夜上海论坛 随着新时期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作为校园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学籍管理必须被学校与管理人员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推动学籍管理是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关键步骤,是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内容。
关键词:
小学学籍;管理;小学
在党和国家提出的新时期教育方针中,信息化是其中受到小学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的工作要求。保障信息化在小学管理中顺利开展,便需要优化学籍管理的结构,进一步促使学籍管理的完善推进信息化在小学管理中的进程。
一、学籍管理的现状
不可否认,当前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推动之下,小学学籍管理取得了一部分成绩,但必须承认,其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譬如,由于信息化的管理理念尚且未得到广大学校足够的重视,部分学校甚至缺少对学籍管理的基本认识,因而在许多小学里尚未建立起科学、系统的学籍管理体系,加之小学匮乏具备专业素养的学籍管理人员,往往导致学校学籍管理繁复、混乱,无法达到事前预期的目的,为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困难,更是难以深入落实信息化的要求。
夜上海论坛 二、解决尚存问题的对策
夜上海论坛 学校首先应当从自身出发,以信息化为落脚点,围绕提升学籍管理水平,增强管理意识,将学籍管理作为小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的监管机制。其次应当关注专业管理人才的使用,缺少专业知识的学籍管理人员便无法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水平,对现有的管理人员也要促进自身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培养。最后每个学校应当根据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学籍管理方案,例如,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不可设置与中东部地区一模一样的学籍管理办法,应当参照中东部优秀的、具有参考价值的管理模式,加入与自身特点紧密结合的方法,提出最具实际意义的措施。
三、结束语
我国小学学籍管理在新时期教育方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必须意识到学籍管理对基础教育体系具有长远且深刻的意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谨慎权衡利弊,达到将学籍管理工作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在树立管理意识的同时,还需要小学清楚自身管理的矛盾,对于自身的独特性有清晰的了解,才能在其他学校的成功模式中发现自己的学籍管理成功之道。
夜上海论坛 作者:东艳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第四小学校
参考文献:
[1]杜柯伟.做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工作提高基础教育治理水平[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