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拿来主义问题探究范文

拿来主义问题探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拿来主义问题探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拿来主义问题探究

第1篇

初听到这句话会觉得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其实这是对当前教学现状颇具挑战性的话题,具有明显的双关性。一方面,他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他把自己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他显然把“教”的境界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了定位比较,即“教”不能混同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层次上,而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层次之“上”必须有作为,“教”学生不能够“自主”的东西,使学生在享受教师“教”的过程中收获更高的“学”的成果。教者如果达不到这种“必须”的境界,就没有体现“教”,就没有完成“教”的使命。

这是“当前”教学之“应然”,我们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

夜上海论坛 一、看似与课文无关的小问题折射出“当前”的大问题

夜上海论坛 上课铃声响过,学生静静等待老师上课。

徐江先生在讲台突如其来向学生提了一个与课文看似毫无关系的问题———“大家带笔记本来了吗?带笔了吗?”因为还有许多兄弟中学的教师也来听课,校方让徐江先生在一个较大的教室上课,不是原来的固定教室。很显然,绝大部分学生没带笔记本,甚至有的学生连笔都没有带。其实,即便在学生原来的固定教室,一般来说语文课很少有学生备有笔记本。他们习惯了朗读和讨论,没有记笔记的意识和习惯。面对徐江先生的提问,学生有些愕然。这已成为当前流行的教学模式(成为一种陋习),甚至也反映出教师所教有没有值得记的东西。

事实证明,如果不记笔记,徐江先生课后留的作文题就不会顺利完成。

夜上海论坛 徐江先生继续提问———“知道‘学生’的含义吗?这个名称意味着什么?”学生答———“学习。”“跟谁学?”“跟老师学。”

接下来徐江先生把笔和笔记本的问题与本课联系在一起作了简明扼要的阐释,他讲的都是些传统的东西,但听来感觉很新鲜,包括在场的中学教师也有这样的认知。

学生,这个名称的意思表明这是一个尚在发展还未成熟的群体,他们需要为生存而学习,是“学”而“生”的意思。现在,人们都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学生只能“自主”自己能够“自主”的。而且,还必须接受教师的指导才能“自主”得好一些。徐江先生说在他的课堂上,学生能“自主”的东西就不讲了,教师要讲学生不能“自主”的东西。可是,大家没带笔记本,甚至没有带笔,怎么跟老师学?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况且学会记笔记,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讲《拿来主义》,会记笔记,就是一种“拿来”的重要方式。听课必须过笔。要看学生怎样“挑选”教师讲的东西,能不能提要。这是学习过程中“拿来”的重要保证,这是最基本的传统方法。

夜上海论坛 之后,他在黑板上写下了本课的主题———与一般中学老师开始书写课文题目《拿来主义》不同,他写的是———“用‘拿来主义’解读《拿来主义》”。

他告诉学生,这个题目就值得大家记下来,写在书本上。引号表示的是鲁迅先生的思想,书名号表示的是鲁迅先生的文章。这个标题告诉大家要运用鲁迅先生的思想探究鲁迅先生的文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要“挑”,要“选”。正确地继承之,发扬之,光大之。不正确的,“挑”出来,反思之。记住这个题目,学习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

成功,要重视细节。看似与课文无关的笔和本的提问在这里得到延展和呼应。这的确是当前阅读教学中的倾向性问题

夜上海论坛 二、在学生能够“自主”之“上”讲什么

1.论“拿来主义”为什么先谈“送去主义”。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回答出“送去主义”对“拿来主义”作铺垫、作对比。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就是理解到这个地步。那么,《拿来主义》的阅读教学就到此为止吗?事实上,中学老师的教学也就是到此而止,尽管他们采用的课堂形式可能会多种多样,有小组讨论,有代表陈述。但这是不议而共知的。那么,徐江先生在这样的“自主”之“上”还能“教”点儿什么新东西?

他确实在课堂上讲出了学生还不能“自主”的东西。

他说这是文章写作中的“原起”手法。原,即推原,探究事情之缘起。“原起者,起处原其所以然也。”也就是开端提出为何写这篇文章,针对什么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他还以《岳阳楼记》开头写什么“滕子京谪守巴陵君”,重修岳阳楼,“嘱予作文以记之”云云为例予以补充解释。

鲁迅先生写“送”古董、“挂”古画、“用”活人巡演代替古董等“送去主义”之表现,这就构成了提出“拿来主义”的前因条件。“拿来主义”缘此类问题而发。根据“礼尚往来”的古训,一味“送去”是不对的。“礼”———社会沟通、交往的规矩———是不可违背的,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子孙后代会没有送的,甚至导致讨“残羹冷炙做奖赏”的地步。

鲁迅先生以“原起”手法起笔,贯串因果思维,自己为自己搭建了论证平台,阐明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夜上海论坛 这样的讲解,既显得有理性,同时又有操作价值。把学生所谓的“铺垫”具体化了。

2.“拿来主义”的含义是否是《拿来主义》的主旨。

《拿来主义》的主旨是什么?

显然,这是学生根本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

夜上海论坛 你若按课文后的问题来提问,“说说课文中‘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学生会找出鲁迅先生的话———“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还会用鲁迅先生的话简炼概括为———“占有,挑选”。当然,还会举出课本外的例子来解释其中的含义。

夜上海论坛 但是,徐江先生说这仅仅是鲁迅先生关于“拿来主义”的解释,不是《拿来主义》这篇文章的主旨。关于这一点,恐怕语文界对此也没有明确的认识,甚至有人说这篇文章是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看,我们的解读是多么的狭隘!

徐江先生认为《拿来主义》的主旨是要人们把“拿来主义”作为一种沟通、交流的文化意识。根据“礼尚往来”之“礼”,即交流、沟通中有“往”有“来”的规则、准则,一个具有开放意识的民族或个人,在各种交流、沟通的活动中,不要只是一味地“送去”,面对对方的发展经验“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简要概括就是“占有,挑选”。人们要努力践行这种文化意识,从而构建起一种自尊、自立、健康的交流、沟通文化。

他说,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其基本精神分为三点———第一,求主动,即主动“拿来”,“拿来”则主动;第二,有分析,即用“脑髓”,放“眼光”;第三,能致用,不是为“拿来”而“拿来”,要着眼于用。

“求主动”、“有分析”、“能致用”,这是“拿来”的三原则,构成一个系统。可以说,徐江先生这样的抽象概括就更为理性,把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从实践的层面作了具体的归纳,这是一种可贵的升华性阅读。

3.就“大宅子”的故事除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外的再拓展。

夜上海论坛 若让学生讨论《拿来主义》是怎样论述“拿来主义”的,一般来说学生都会结合“大宅子”的事说出“比喻论证法”以及“比喻论证法”之中还有“对比论证法”。这恐怕是一般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基本内容,也许教师还会引导学生模仿这个比喻,让学生想出新的比喻重新解释“拿来主义”。“比喻”也好,“对比”也罢,这种“自主学习”还是在重复旧的东西,已知的东西。

徐江先生认为,这种“自主学习”就没有“运用脑髓”,也没有“放出眼光”,都是表面上谁都知道的东西,这种学习没有新的拓展。徐江先生认为,这要归咎于教师专业素质有缺陷。

夜上海论坛 徐江先生让学生分析文本中青年人对待“大宅子”有几种态度,学生说有四种———不敢要的;放火烧的;全盘接受的,包括吸食鸦片;还有“占有,挑选”的。

徐江先生又让学生看鲁迅怎样分析这几种情况的。学生说,第一种是“孱头”,第二种是“昏蛋”,第三是“废物”,第四种才是真正的“拿来主义”者。

夜上海论坛 徐江先生说,像这样面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尽可能多可能全地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见解、办法,然后逐一分析各种主张、见解、办法所具有的负面因素、消极影响,将其一一排除之,最后确立负面因素较小、积极影响较大的那一主张、见解、办法作为论者的主张、见解、办法。这种论证思维就是“证伪思维”或“排除思维”。

夜上海论坛 这样的解读,无疑充分开发了文本所具有的教育资源。

夜上海论坛 同时,徐江先生还以现实的高考作文题如何应试讲解了这种论证思维的实践运用。这种运用性分析很重要。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不再详述。

三、质疑,是学生更难以“自主”的

质疑,何况是对鲁迅先生文章的质疑,这是学生更难以“自主”的。这不仅仅要有质疑的勇气,而且要有能质疑的“脑髓”和“眼光”。

请看徐江先生对《拿来主义》的质疑。

1.对喻体———“大宅子”———的质疑。

徐江先生认为,这是一个极其明显的错误。文本一开始大讲“送去主义”,什么“捧”古董、“挂”名画、“活人替代了古董”,针对这样的现象鲁迅先生根据“礼尚往来”提出“拿来主义”,显然解释“拿来主义”要以国外的事物为例才能对应。而“大宅子”是国产货,以青年人对待“大宅子”的故事不能准确地解释“拿来主义”。“大宅子”与向国外“捧”古董、“挂”名画、“活人”到外国巡演不对应、不搭配、不平衡,这不是“拿来”的,是先人留下的。鲁迅先生在这里犯了逻辑上“不相干”的错误,并且导致前后文发生异变和扭曲。有人误以为《拿来主义》是讲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就是喻体选择失当造成的。

2.对“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的质疑。

徐江先生说鲁迅先生在前边明明白白地说“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在具体解释这一思想时,以某青年对待“大宅子”的故事打比方时却说:“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前后文章有着巨大的矛盾。“不管三七二十一”是不分青红皂白,不问究竟原委。而“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则是“要搞准三七二十一”。康德说:“我们一切一般而言的判断的普遍的……条件都是:它们不自相矛盾,否则,这些判断自身……就什么也不是。”康德的话告诉人们,任何判断的基本条件就是不自相矛盾。如果按照这种逻辑看,鲁迅先生前边的思想与后边的事例解释是矛盾的,鲁迅先生的论证本身“什么也不是”。他没有完成对自己观点的论证。

徐江先生认为鲁迅先生的论证是充满悖论的。

夜上海论坛 徐江先生说:从哲学上讲,欲望是存在的欠缺。显然,人的任何欲望的产生都是他的人生存在着某种欠缺,至少是他这样认为的。所以,作为“拿来主义”之“拿来”的“欲望”的产生,前提是他对自己某方面的存在状况有不满足感,有认知,所以就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如果真的没有这种认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盲目。

第2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构建 语文教学 和谐之美 策略

“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主动把和谐理念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让语文课堂随时跳跃着“和谐”的音符,让学生收获和谐之乐。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课堂展现出和谐之美呢?

一.在处理教学内容上体现和谐之美

教学内容主要指以教材为基本依据,向学生提供的语文教育信息。它是由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系列训练三个要素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而每个要素又是一个相对的独立的系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使各要素处于一个和谐的统一的整体中。

语文教学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把审美的和谐与伦理的完善结合起来。因此,“情”“理”相济,“情”“理”交融,是服从这一整体目标的正常之道。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地把握课文中的“情”和“理”的关系,既要明确它们各自的特征和功能,又不要将两者对立起来。比如教《荷塘月色》,既要让学生领会其中哀愁、忧闷、沉郁、悲愤的情感,又要给学生做一定的理性分析,介绍作者所处的特定环境,评价作品的社会意义,指出其时代和思想上的局限性。

夜上海论坛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疏与密的结合本是中国画的内邃,“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运用于教学中,即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则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是教学上的粗线条,是“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浓墨重彩,认真描画,是“密”。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课堂,还应重视教学内容的丰富,尽可能地增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阅读量,激发对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如教授朱自清的《春》,作者热情洋溢地描绘春草、春花、春雨的图景,喜悦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在学生被感染的同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入古今中外描摹春天的诗文,如孟浩然的《春晓》,杜甫的《春雨》等。这些诗文不仅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也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认识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爱春之情油然而生。

夜上海论坛 二.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展现和谐之美

所谓探究,本意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就本质而言,探究式教学就是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或学术研究的情境,引领并指导学生自己去阅读文本,探索问题,发展能力。对探究式教学来说,看重的是通过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养成敢于质疑、敢于发问的习惯,具备初步的质疑与发问的能力。因此,实施探究式教学,必须有适当的问题来引领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活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

从根本上来说,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根据课文实际联系现实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就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夜上海论坛 比如教学《拿来主义》,设计这样两个问题:(1)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各有哪些表现?会带来怎样的后果?(2)结尾部分,“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联系现实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探讨问题(1)时,我们引导学生联系近代中国从闭关锁国到被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史实进行思考,既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又开阔了眼界,充分认识到大清帝国闭关锁国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以及由此带来的被迫送出和接受的恶果,从而促进了学生对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的理解。问题(2)明确要求学生联系现实来谈理解,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学以致用,根据文中拿来主义的主张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的实际及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进一步加深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充分认识到实行“拿来主义”对个人成长乃至整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意义。

第3篇

一、兴趣导入,诱发自主探究,让学生的思维展现出智慧的力量

夜上海论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笔者深知兴趣的重要性,为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笔者从课堂的导入开始,想方设法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期待的情境,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趣从事学习思考与探究,让学生的思维展现出智慧的力量。

如在导入《拿来主义》一课时,笔者就直接拿课题来发问:“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提出拿来主义,又怎样‘拿来’?”有趣的问题,引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期待,他们急切地联系写作背景,快速地阅读探究,一会儿就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拿来主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提出‘拿来主义’就是反对‘送去主义’”,“‘拿来’就是要……”。通过这极短时间的自主探究,同学们就能初步掌握文章的论点及其写作思路、结构层次、论证特色等,确实显示出同学们智慧的力量。

夜上海论坛 二、质疑问难,促进合作探究,让他们的智慧碰撞出火花

美国著名作家韦伯斯特说:“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他启示我们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是何等的重要。

在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时,我们许多学生的阅读理解只停留在表层上,不愿作深入的探究。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质量,笔者除要求学生交流学习所得外,还明确规定学生每课至少提出一个疑难问题,然后小组全体成员围绕此问题开展合作探究,用共同的智慧解决问题。

如学习《五人墓碑记》一课翻译句子时,有学生质疑:“斯固百世之遇”一句中的“遇”译成“遭遇”不确切。“是啊,上文分明写着五人死后得到荣誉,本是幸事,怎能说是‘遭遇’?”他的质疑立即得到小组多数同学的赞同。可有同学查《现代汉语词典》中“遭遇”条的“义项”,只能选“遭遇”意。于是该小组又提交此问题供全班同学讨论。全班同学有的说译成“待遇”,有的说是“优待”,还有的说“境遇”,但显然都与句意不吻合。最后有同学突然想到了“机遇”,并以《现代汉语词典》中“机遇”条注解为证,且与句子感彩一致,即译句为“这真是百代(难得)的机遇啊!”。“找到了!找到了!”大家个个兴奋不已,因为这是同学们的智慧共同碰撞出的火花啊!

夜上海论坛 三、搭建平台,激发深入研究,让学生智慧的灵性飞扬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告诉我们:“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如何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知识”呢?笔者综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和高中学生思维能力及其组织能力等因素,决定为学生搭建专题探究平台。即在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掘探究专题,并要求每人一单元至少要参加一个课题的探究。每次在组长的分工下,利用个人以及学校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进行学习与探究,撰写专题论文,一周后在全班召开专题汇报交流会。

如《赤壁赋》中同学们发掘的探究专题是“试论《赤壁赋》中的人生三重境界”,专题小组获得如下成果:他们认为《赤壁赋》中的人生三重境界,犹如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参禅的三重境界。一如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作者与好友泛舟赤壁之初,由于良辰美酒,赏心乐事凑巧在一起,此时自己完全忘却了俗事的烦恼,沉浸在江天、风月、饮酒、赋诗的畅游之境中,这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如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作者畅游时由假想中赤壁的景物,想到历史上(三国)何人在此?又联想到今日江上之人残酷的现实,使原先的山水风月染上人的主观情绪,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如禅中彻悟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当大部分人还滞留在人生第二重境界,苏轼却洞察参透人生。仍是这川山月,但他参悟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而愿与无穷无尽的自然宇宙融为一体,于是他用儒、释、道的至高思想进行化解与点拨,使“客喜而笑”,重回盛宴,再赏山水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同学们借参禅三重境界来论述人生三重境界,新颖贴切,飞扬着同学智慧的灵性,实在是绝妙、精彩。

四、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合作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