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艺术形态论文范文

艺术形态论文范文

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艺术形态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艺术形态论文

第1篇

从逻辑学的角度看,事物有多种特有属性,但有一个属性代表某类(或某个)事物的本质,这种属性是本质属性。事物的本质属性一定是事物的特有属性,而事物的特有属性不一定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历史唯物主义是考察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及其发展动力的理论,其着眼点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会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中,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考察文艺等对象是一种特有属性的把握。这个特有属性是不是本质属性,这一点应该进行严谨的论证。不少论者都认为,马克思并没有从本质属性意义上对文艺等对象进行考察,“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马克思不是文学理论家或美学家,他无意为文学艺术下定义,只是提出了问题。”[9]“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意识现象本身。

例如社会意识的内部结构和层次等,还没有来得及作深入的研究”,并引用恩格斯晚年的话为证[10]。而我们认为,意识形态夜上海论坛是文艺等对象的特有属性,但不是本质属性。1.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思想、观念体系第一,权威工具书对“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判断都指向观念思想体系。《辞海》、《词源》、《中国大百科全书》等的解释都大致相同,如《辞海》对“社会意识形态”的解释为:亦称“意识形态”、“观念形态”。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形式中。这些工具书中,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都是观念体系。当然,意识形态存在于文艺等对象之中,那只说明后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是特有属性,而这个特有属性是不是本质属性则有待细究。第二,有关专著对意识形态的定义也大都指向观念思想体系。以我们目力所及,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还是后来的研究意识形态的著作,如汤普森的《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卢卡奇的《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俞吾金的《意识形态论》、宋惠昌的《当代意识形态研究》,这些著作对“意识形态”定义的关键词大都是“观念”、“思想”和“思想体系”。《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是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思想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专门对文艺、宗教等上层建筑进行批判,这就说明意识形态主要是一种思想体系。事实上,为了避免“意识形态”概念所带来的理解上的混淆,毛星认为应该把书名翻译为《德意志思想体系》,这样才更为切中,书名和内容才有一致性[11]。第三,“意识形态”的最初意义是观念、理念。“意识形态”的法文为idélogie,英文为ideology,德文为Ideologie,这些词均源于希腊文Ide,意为观念、概念、理念、思想;Ologie是“学”、“学科”、“思想体系”之意,所以,ideology本应译为“观念学”、“观念(思想)体系”[11],而不是文艺等上层建筑。2.法律、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的本质属性并不全部指向观念思想体系第一,国内学界一般把文艺等对象的本质属性指向意识形态。以《辞海》为例,首先,《辞海》直接点明“艺术”、“宗教”就是意识形态,认为“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而“艺术”是“审美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其次,对于“法律”、“政治”和“哲学”的解释也强调了其意识形态性。其中,对于“哲学”和“政治”,没有直接说明其意识形态本质,但认为“在阶级社会里,哲学具有阶级性”、“阶级斗争,处理阶级关系成为政治的重要内容”;对于“法律”,有关解释没有涉及“本质”层面,但有“法律观点”、“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等词条,均强调“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法律观点”(或类似话语)。并且,其他的论著和教科书大多直接点明法律的意识形态性,如“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的法律”[12]21。

我们认为,如果文艺等对象的本质是意识形态,那么就意味着法律、政治、宗教、艺术和哲学的本质都是一种思想观念体系,这种表述并不能阐明法律之所以是法律、文艺之所以是文艺的质的规定性,因而容易引起人们的质疑(阿尔都塞认为这几个对象并不是一类事物,而有明显的区别:“伦理学、公民教育、哲学”是“纯粹状态的意识形态”,而“法语、算术、自然史、科学、文学”是“经过主导意识形态包装的‘知识’”[13]。可以看出,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和马克思保持了一致性)。另外,令人疑惑的是,国内学界在很多场合使用“意识形态”时并不涉及其是文艺等对象的本质含义,而是仅仅当作“思想观念体系”来使用,如“近代中国第一场意识形态战争”,这句话中的意识形态战争当然不是法律、政治、宗教、艺术和哲学的斗争,而是思想观念的战争,当然也包括一些文艺等对象的斗争。“文艺等对象的本质是意识形态”论者或许应该对这些用法进行详尽的辨析,以释疑惑。第二,国外学界大多没有把文艺等对象的本质属性指向意识形态。以《不列颠百科全书》为例,该书对文艺等几个词条的解释均没有指向、甚至没有提到意识形态,如“法律”词条:由一个社会公认为具有约束力的该社会的习俗、惯例和行为法规组成的学科和专业。“文学”词条:用文字记录下的作品的总称。常指凭作者的想像写成的诗和散文……。“艺术”词条:用技巧和想象创造可与他人共享的审美对象、环境或经验。从逻辑上看,对文艺等对象的认识应该有较大程度的全人类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对同一对象的同一属性应该会形成大致相同的认识。我们在立论时或许应该和其他智者进行充分的对话,这样才能使自己观点的根基更加牢靠。以我们目力所及,几本主流的文艺理论教科书在论述文艺本质是意识形态这个问题上,大都倾向于独自深入、独自立论,较少充分引用、论述各方权威、代表性的观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根据毛星的研究,问题出在苏联人身上。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德语原文中,“意识形态”的本词是“Ideolo鄄gie”,“意识形态的形式(意识形式)”是“Bewu覻tseins鄄formen”,但解放前和解放初期从俄文翻译出版的米定•易希金柯主编的《辩证法唯物论辞典》、罗森塔尔、尤金编的《简明哲学辞典》,都只有“Ideologie”的条目,而没有“Bewu覻tseinsformen”条目,如此重要的条目居然没有收录,我们只能猜测是苏联人误以为两者是同一个意思,所以二者择其一。在米定主编的辞典中,对“艺术”条目的解释是:“社会意识形式之一……艺术也像任何思想体系一样……”。这说明,他们把“(社会)意识形式”和“思想体系”混为一谈了,也就是把“Bewu覻tseinsformen”和“Ideologie”混为一谈了。据董学文的研究,苏联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编撰的《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夜上海论坛学》的资料集的“出版者的话”中,明明讲到“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可是,到了书的开篇目录,却又以“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作为第一部分的标题,而所列举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学的十一条言论,没有一条可以表明应把“文艺”界定为“社会意识形态”。这本书于1962年由曹葆华译成中文出版,对中国学者影响很大[14]。“意识形态”的不合理翻译的暗示从一般的意义上看,意识形态指的是思想、观念,是内在、内核性的范畴,但中文的“形态”一词的意思的“形状神态”、“表现形式”,多指事物的外貌外观,是外在、表面的范畴,所以把“ideology”翻译为“意识形态”是不合理的。胡为雄教授认为应该把这个主要源于郭沫若的误译改正过来,郭沫若在流亡日本时把“DiedeutscheIdeologie”翻译为《德意志意识形态》(节译本),并于1938年由上海言行出版社出版。1960年中央编译局编辑该书新译本时,本着“约定俗成”的原则,对该译法未作改动,从优化汉语、保持汉语文化的优良性来说,应对此予以纠正[15]。可以作出推测的是,由于“意识形态”中的“形态”和文学等对象都有形式、外观的特点,所以“意识形态”这个译法给了国人一些持续的暗示,从而把“意识形态”和文学等对象等同起来。这恐怕是“文艺等对象的本质是意识形态”论的一个潜意识的原因。

作者:庄东明 单位: 暨南大学 韶关学院

第2篇

一、公共艺术设计的造型

夜上海论坛 与其他艺术的造型一样,公共艺术的造型同样具有具象和抽象两种基本形式。在具象造型中,还有写实与变形之分,通常我们将那种再现性的,即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现实状态的描写,称为写实,而将那种非再现性的,即在保持事物基本特征的前提下,人为的同时是超常规的对造型进行夸张变化的描写,称为变形。在传统的造型艺术行为中,我国的造型写实手法与西方国家略有不同,西方国家的写实手法趋于科学,而我国趋于文学,反映出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高超智慧和超自然的自在。而变形则是为了更好地适用于材料的特性及其工艺制作。在抽象基本形式中,造型元素的点、线、面元素得到了综合创造,使公共艺术与周围的人文景观环境得到了完美统一。

夜上海论坛 二、公共艺术的结构形式

夜上海论坛 第一,结构形式的透视。公共艺术的结构形式是与建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公共艺术中,装饰构图的透视一般都被淡化的,有的甚至是完全不考虑透视问题的,也不考虑时间与空间、远景与近景、天空与地面、实景与虚景等造型因素,设计师可以完全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并根据环境条件自由地结构画画,如果过于强调科学化的透视关系会对建筑本身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第二,形的适合。在公共艺术中,形的适合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方面,建筑中可用于装饰的区域在形状、大小等方面可能是被限定了的,是一种不规则的状态,另一方面,在作品本身的构图中也需要体现形的完整性。所以,在处理形与形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往往要根据某一型的轮廓去创造另外一个型。

三、公共艺术的色彩

对于一切视觉的并利用造型的手段所进行的艺术活动来讲,色彩,无一例外的被视为极重要的构成元素而广泛和巧妙地运用着。公共艺术在色彩的运用上是存在自身的规律性和特征的,毫无疑问,这种规律性以及特征是建立在对于色彩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展开的,是对于建筑功能的依赖,是对大的人文景观环境的依赖。在进行公共艺术设计时,一定要结合周围的环境进行色彩选择。

第3篇

(一)情感趋势

社会生活的快节奏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资源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钢筋水泥城市中生活的工作人员,他们承受的压力与日俱增。这些压力需要得到适当的派遣,负责会给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带来损害。大多数人希望在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的时候能够有个释放压力的环境,希望能够有一个舒适的环境调节紧张的心情。生态型的环境技术设计,就是在人们的这种希望下生成的。由于生态型环境艺术设计是人性化的,人们在这种环境中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融合,在这种环境中不良情绪得到释放,所以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是遵循社会潮流的。

(二)艺术趋势

艺术本就来源于生活这种生活是指最原始和最本质的人与自然相处的生活。生态性艺术设计可以最大的还原生活本质,这是环境艺术设计的追求。

(三)社会趋势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是发展和谐社会的要求,而且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追求,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现在的城市俨然就是一副钢筋水凝的世界,我们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转变这种生活方式,人类对自然也从改造发展到了保护。生态型环境艺术满足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发展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基本特性环境艺术设计分为两个部分,即外部环境设计和空间环境设计。在外部环境方面,生态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将外部环境与人们生活能够相互融合,在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在空间环境设计方面,生态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要保证人们有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必备的生活设施可以正常使用,资源能够合理的利用。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有:高效性、持续性、多样性和可循环性。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高效性,主要体现在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尽量使用可再生资源,对于非再生资源做到使用率最大化,减少浪费,并且实现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的收益;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持续性主要体现在,设计的布局以及使用的材料能够满足人们的长期使用;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产品设计的多样化上,以满足不同消费的需求,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循环性,主要体现在对使用的材料的循环利用上,在设计中使用的材料可以通过一些物理或化学方法分解再利用,提高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策略

(一)社会性设计策略

夜上海论坛 环境艺术设计的社会性设计策略,是指设计人员在作品设计中,要遵从社会性和生态性,不要盲目地追求艺术化。目前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考虑到当前的环境情况,设计者在设计作品使更多的应该从目前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这个层面出发,创造符合环境情况的能够满足人们现实需要的作品,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艺术拿环境作为牺牲品。现代社会中,一些设计人员为了追求艺术效果对环境状况置之不顾,虽然作品的艺术效果让人们钦佩,但是对环境的破坏是不可弥补的。设计者追求艺术性无可厚非,但是不顾环境的盲目追求艺术是不可取的,也不符合现在社会的发展趋势。当今社会人们更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平衡和谐的艺术形式,而且从长远来看,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平衡的艺术不仅能够实现设计者的设计目标,而且对环境也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如果我们的设计师能够将设计融入于环境当中,那么这种设计比起以牺牲环境为前提的设计,将更能得到人们的喜爱。现在一些企业或电台在举办活动时为了追求活动效果,使用大量彩灯作秀,漂亮的灯光效果是得到了人们的赞叹,但是对电力资源的浪费是不能忽视的。

(二)安全性设计策略

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安全性设计策略,需要设计者考虑到人的安全和自然安全这两方面的内容。人的安全这方面来说,环境艺术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在设计时,人的安全要放在第一位,如果设计中有安全漏洞,那么这种作品不能成为一件合格的作品。例如,在对喷泉等水景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人的安全,在喷泉的旁边应该设置有护栏和警示牌,防止孩子由于贪玩而落水。同时喷泉等水景的深度不易过深,以防有人不幸落水被淹。自然安全这方面来说,设计者在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周围环境适当造型,而且还应该考虑到材料的选择,选择适合周围环境的建筑材料。造型方面在融入环境的前提下,适当造型以牢固为主;在材料选择时应该使用方便回收和拆卸的材料。例如,在小区环境设计中,由于空间限制,一些景观设计与车辆停靠场所有所重叠,这样很容易对在景观处玩耍的小朋友的安全造成威胁。还有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具体的情况遗留下安全隐患。设计者不仅肩负设计的责任还肩负观赏者的安全的这份责任,所以在设计作品之处就应该考虑到作品的安全性。

夜上海论坛 (三)舒适性设计策略

夜上海论坛 环境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了人类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的需要。好的环境艺术设计在物质方面设计中的采光,照明等要高于日常的生活质量;在精神需求的满足方面,能够使人们的心情得到放松,情趣得到陶冶,并能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世界上很多生态村的成立正验证着以上观点。例如位于苏格兰最北边的芬德霍恩生态村,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环境和舒适生活相融合。设计师在住宅设计上多使用玻璃等,保证无能光照充足,屋顶上有太阳能发电装置。在房屋的建筑材料上使用的是完全无毒的材料。在屋顶和墙壁上采取加厚处理的方式,这样在夏天由于室内可以储存冷气而不至于过渡使用空调等,在冬季保暖的同时又可以节约煤炭等资源。同时还建立了风力发电的装置,在设计上不仅满足人们的艺术追求而且最大限度的满足对资源的利用。在这样的环境中居住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生活舒适的度的要求,还能最大的保护环境,将社会建设与环境保护融合起来。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