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一语文导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As food is to the body, so is learning to the mind. Our bodies grow and muscles develop with the intake of adequate nutritious food. Likewise, we should keep learning day by day to maintain our keen mental power and expand our intellectual capacity. Constant learning supplies us with inexhaustible fuel for driving us to sharpen our power of reasoning, analysis, and judgment. Learning incessantly is the surest way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reliable warrant of success in times of uncertainty.
Once learning stops, vegetation sets in. It is a common fallacy to regard school as the only workshop for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On the contrary, learning should be a never ending process, from the cradle to the grave. With the world changing so fast, to cease learning for just a few days will make a person lag behind. What’ s worse, the animal instinct dormant deep in our sub-conscious will come to life, weakening our will to pursue our noble ideas, undermining our determination to sweep away obstacles to our success and strangling our desire for the refinement of our character. Lack of learning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stagnation of the mind, or even worse, its fossilization. Therefore, to stay mentally young, we have to take learning as a lifelong career.
夜上海论坛 食物之于身体,所以学习思想。我们的身体得以生长而肌肉得以发达的摄入足够的营养的食物。同样地,我们应该日复一日不断地学习以保持我们敏锐的心智能力,并扩充我们的智力容量。不断的学习提供我们用不尽的燃料,来驱使我们磨利我们的推理、分析和判断。持续的学习是最可靠的方法与时俱进在信息时代,也是在变动的时代中成功的可靠保证。
一旦学习停止,植被。这是一个常见的谬误作为学校知识的唯一场所。相反地,学习应该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摇篮到坟墓。与世界变化的如此之快,停止学习几天就将使人落后。什么更糟的是,蛰伏在我们潜意识深处的动物本能就会复活,削弱我们追求我们高贵的想法,破坏我们决心扫除障碍我们的成功和扼杀我们渴望的细化我们的品格。缺少学习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心灵的停滞,甚至更糟的是,它的僵化。因此,为了保持心理年轻,我们必须将学习作为终身职业。
关键词:以问导学;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65-02
夜上海论坛 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意思是,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人们常把好的问题比喻为劈开思维荆棘的利剑、打开智慧山门的斧头、进入知识仓库的钥匙。在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巧妙设疑、以问导学,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起着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所谓以问导学,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学会学习的方法,进而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学习的方法,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以问导学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下面,笔者就如何在语文课堂的几个教学环节中,运用以问导学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方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以问导学要抓好几个教学环节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设计问题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且把课文的知识点串在一起,形成一个知识体系,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逐渐生成一个知识网络,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要注重在几个教学环节中渗透以问导学的教学方法。
1.1 设问导入,激发学习兴趣。新课开始,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有方向的设置问题,提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问题,引起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冲突,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释疑而探究的动机,进而导入新课。如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从漫谈一些城市的美称,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先提问学生说:"我国不少城市都有自己的美称,例如我们广州可叫羊城、花城,南昌可叫英雄城,南京叫石头城,重庆叫山城……那么苏州叫什么城?同学们猜猜?(老师在正板书位置上写"苏州"二字)学生会争相回答:"园林城!"于是,老师顺势在"苏州"二字后面写上"园林"二字。这样,引导学生在感受新知识的乐趣中导入新课,话语不多,却使学生心里豁然开朗,兴味盎然,增加了学习新课的驱动力,急于走进课文了解苏州的园林的特色。又如《我的叔叔于勒》,全文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由"盼"到"躲"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现实的,教学时就可以从课题切入:"于勒"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在菲利普夫妇眼里又是怎样一个人,有过哪些称呼变化,是什么主宰着这些变化?……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灵魂。题眼则是课题中的关键词,抓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这样紧扣课题精心设问,突出重点,着眼教材的整体把握,覆盖面广,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并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除了可以利用课题来设计问题导入新课外, 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假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既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教授《愚公移山》一文时,上课伊始,老师提出两个问题:①在你前进的道路上,一个垮塌下来的大石头挡住去路,你是想办法搬掉大石头,还是绕路行走?②假如你居住在半山腰,前面有大山挡住了你的视线和出路,你是选择挖掉屋前的大山,还是选择搬家?学生热烈的讨论问题,老师借势导入: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的做法吧――《愚公移山》。
夜上海论坛 1.2 课中提问,启发思维能力。在授课的过程中,有的老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浑浑噩噩地听;教师零敲碎打地问,学生简单机械的答……整个讲授过程是沉闷而无效的。其实老师不妨结合文本,从多角度设计问题,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2.1 抓住主要内容提问。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进一步感知文本主要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的需要来设计问题。如在教授《杨修之死》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一名导演,想拍一部讲述杨修一生的影片,你会选择哪几个镜头?请你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这样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任务情景,他们的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自然就有兴趣去阅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而去归纳概括。
1.2.2 抓理解的关键处提问。钱梦龙老师说:"每堂教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读中的所惑之处,精心设计问题,或以一个大问题领起诸多小问题,或按教读顺序层层设问。问题提得好,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他在教《愚公移山》一文,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提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愚公移山,是他的爸爸让他去的吗?"学生笑了,继而不约而同的说出答案。这样的巧问,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有极大的调动了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积极性。
1.2.3 从细节描写处提问。文章中的细节描写的作用令人叹服,它对刻画人物、塑造形象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抓住课文中的一些细节,细细地加以品味和探究,并以此为"抓手"设计问题。教《孔乙己》时,讲到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酒店时的情形,可从"他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而就孔乙己的"手"让学生思考:小说中孔乙己的手有哪些用途?学生讨论将会发现,孔乙己的手除了抄东西赚点钱之外,有四种特殊用途:蘸酒写字,偷窃东西,书写服辩,代脚"走路"。孔乙己这个写得一手好字的人,最后表现其长处的机会竟是丁举人面前写服辩书,他那双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最终竟成为爬向死亡的工具。可见,作者对孔乙己的手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
1.2.4 借助写作背景资料提问。背景资料是指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相关资料,一般包括作者的写作时期、写作目的等。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在教《石壕吏》这首诗时,学生理解赏析得很顺利,围绕"怒"和"苦"二字,强烈感受到吏的残暴和老妇的凄惨可怜。老师问学生:"为什么石壕吏不抓杜甫呢?"此问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激烈讨论,各抒己见,但所说的答案似乎都不能说服对方。最后,一学生说:"老师在给我们介绍写作背景时说过,杜甫当时的身份是任华州司功参军,是朝廷命官,所以不用服兵役。"其他学生恍然大悟。由此,学生也意识到了背景资料在理解课文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了。
1.3 小结归纳中提问,巩固升华。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对整个课堂教学起着提纲攀领、画龙点睛的作用。一堂完整的语文课教学,小结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课堂小结环节中提问,更能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升华学生的思想感情,也为学生的复习巩固提供导向。在教授《智取生辰纲》一文小结时,有的老师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①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他们的"智"主要体现在哪里?②有人说杨志确实无"智",你同意吗?这两个问题涉及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的分析、描写方法等诸多方面,引导了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并结合文章的主题进行归纳概括,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夜上海论坛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曹刿论战》中"鲁庄公"的形象,在小结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鲁庄公是个明君还是昏君?学生通过分析揣摩,辩论比较,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对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深的认识,明白了塑造这么人物是为了衬托曹刿"远谋"的性格品质,显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加由衷的佩服他,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同时也学会了分析人物形象要从多个角度去考虑的方法。
可见,以问导学,是重要而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问题设计得好,教学环节会一环接一环,层层递进,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淋漓尽致地体现。
夜上海论坛 2.以问导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渗透以问导学的教学方法时,要更好的发挥其作用,老师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 吃透教材是前提。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提问得当,才能吸引学生。教师课前必须认真备课,熟悉教材,吃透教材,这是设计出好的课堂提问的前提。所谓吃透教材,就是教师理清了课文的思路,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了课文的写作特点。然后,教师把自己的理解和课堂学习重点变成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这也就是学生为什么可以在有限的课堂内能有较多收获的原因。
2.2 讲究技巧是关键。老师设计的问题时要讲究技巧,才能设计出合理又有实效性的问题,例如:
夜上海论坛 (1)要有目的性。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重点,突出要害,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2)要有启发性。强调教师要引导、鼓励、启发学生,启发性提问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
夜上海论坛 (3)要有趣味性。教师要巧于设问,引起学生的好奇,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解决新知识的能力,在体味思考和寻求解答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智慧的潜在力量,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教师的提问要触及学生的心理,激起学生疑虑,使学生产生投入欲望。
(4)要有层次性、系统性。教师要按教材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远及近、由简到繁的设计问题,先提问认知理解性问题,分析综合性问题次之,创造评价性问题在后。也可以简单地说先了解是什么的问题,然后在探究为什么的问题,最后分析怎样做的问题。
夜上海论坛 (5)要面向全体。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同学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的、差的同学发言,以点代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夜上海论坛 2.3 平等对话重评价。在一问一答的课堂交流中,首先要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所谓'对话',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不再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民主、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在一个气氛平等宽松的课堂环境里,即使问题比较难,学生也不会产生畏难情绪,而是会积极主动的去求索,,在心理上他们会产生一种"跳一跳,摘桃子"的效应,会用思考的方式参与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对于学生的回答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要把握好评价尺度,对正确和具有创造性的回答给予表扬和肯定,使评价用得恰到好处,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对一般性的回答可以点个头,举个大拇指等。
夜上海论坛 2.4 提问语言要规范。在提问时,教师的语言在遣词造句方面要讲究语法,要符合语法规律,在叙述事例方面要符合逻辑,不出或少出错误。要注意简洁、正确、完整、周密。
"教师当然须教,而尤致力于导",以问导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以问导学,其课堂教学过程实际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目标所要求的。如果能够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思考,启迪智能,最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 《语文月刊》2010年第9期、2011第7期
夜上海论坛 [2] 《中学语文教学》2010第9、12期、
关键词:问题链 语文课堂效益 提问方式
“问题链”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成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教学中的“问题链”,对学生学法的形成有较强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一种有效控制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策略。①
“问题链导学”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并运用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列出我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种常用的“问题链导学”的提问方式,以供同仁商讨。
一、集中式提问
夜上海论坛 集中式提问是指教师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目标,将零散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具有较大的容量,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至能解决某个具体问题。
夜上海论坛 如:《我与地坛》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初读,根据课文的重点提出问题:“文章第三节写‘地坛为我准备好了一切’,在作者残废了双腿失魂落魄的时候,地坛究竟为作者准备好了什么?”这个问题需要学生仔细读课文,通过分析才能回答。学生认真地读了课文后,利用已有的知识,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顺利完成了学习重点。
二、启发式提问
启发式提问能减少学生在学习时对教师的依赖,它能使学生在学习时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
如:学习了鲁迅的作品《祝福》后,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迫害祥林嫂致死的真正凶手是谁呢?”这种“问题链”的设计,有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
三、迂回式提问
夜上海论坛 迂回式提问即不按习惯思维从正面设问,而从问题的侧面入手,问此而意彼,引导学生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去思考问题。
如:学习《品质》这篇课文时,主题的揭示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提问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思索的深度,请看下列三问:
夜上海论坛 1.作者通过人物的塑造反映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2.造成鞋匠格斯拉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夜上海论坛 3.“鞋匠格斯拉的悲剧是格斯拉自己一手造成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夜上海论坛 以上三问,都是在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①过于平实、直露,没有太多的吸引力。②与情节结合,学生会关注人物悲剧命运的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③从表面“责任”的追究入手,更多关注情节,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通过对作品的表象本质的分析,最终解决核心问题。它好就好在激活兴趣,引发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正确地引导学生鉴赏作品,而不是机械地贴“标签”。
四、阶梯式提问
夜上海论坛 “阶梯式提问”是从提问的深度上考虑的,是指教师的提问要注重问题之间的坡度和深度,所提的问题不能是重复无效的,要注意问题之间的层次,形成的“问题链”是呈“阶梯式”的。“阶梯式提问”可以让学生的思考是由表及里的,养成从机械记忆到深层思考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②
如:在学习《项脊轩志》一课时,教师围绕着“让学生学会叙事、抒情散文的阅读赏析”这一目标,可以设计三个“阶梯式”的问题:1.“文章中作者回忆了哪几件事?哪几个人物?”2.“流露出怎样的感情?”3.“选材是如何表现主旨的?选材的特点是什么?”这样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的提问,使学生从情感上的感受和渲染,到理解文章在写作上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得出文章所具有的“事细情真”的特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链”,以问题为主线,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及学习主动性。但教师只做到单向发问还不够,还应投石激浪,让学生展开激烈讨论,使语文教学真正呈现自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教师只有不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尤其是创造性地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高。③教师要掌握提问的技巧,合理巧妙地运用“问题链导学”,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必定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王后雄.“问题链”的类型及教学功能.教育科学研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