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的滋养范文

传统文化的滋养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传统文化的滋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第1篇

关键词:培养;传统文化;自尊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在治国安邦、兴业理政、修身齐家、化育子孙等方面都饱含着深邃的思想和广博的知识。中华传统文化更是千百年来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晶,更是潜藏在各民族的心理意识,而又时隐时现地显现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或图书馆里的典籍文献,所以,人们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得到传统文化的强劲脉搏的律动。

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大众心态

夜上海论坛 在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学凭借鲜明的历史特征与时代精神,正在逐渐走热,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甚至表现出大众对国学热的热情不减。在当前国学热中的大众心态,有四方面值得关注:

夜上海论坛 (1)对中华智慧的渴求

国学的内容博大精深,囊括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精华。其中,许多内容涉及修身养性的方法、为人处世的哲理、成就大业的路径等,反映了先哲们对人生的种种体悟,蕴含着超越时空的智慧。这些智慧,对于现代人的生存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是所谓1966年的“”,要革中华文化的命,要破“四旧”,对中华文化全盘否定,认为是“封资修”的东西。所以普通大众对国学比较陌生,随着祸国殃民的“”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学者们对国学研究的不断进展,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国学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渴望得到国学中所蕴含的智慧的滋养

夜上海论坛 (2)对传统美德的期待

夜上海论坛 大众对国学充满热情,不只是因为国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还因为国学中蕴含着传统美德。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一些领域道德失范的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有的人精神世界空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道德领域的这些问题引起了大众对传统美德的关注和期待,希望用传统的仁爱、宽容、知礼、孝敬等美德来纠正当下道德领域的一些偏差。

夜上海论坛 (3)对儒雅风度的向往

夜上海论坛 儒雅风度是中国传统社会对男子形象的重要审美要求。男子不仅要求相貌堂堂,威仪亦亦,而且要学识渊博,能力出众,品德高尚,谦和温润。关于女子,“窈窕淑女”则是一个理想形象,这种审美要求,对于当下的人们依然具有导向作用。比如当今社会,企业家最不愿意听到的是“暴发户”这个称号,而对“儒商”这样的评价都会欣然接受。人们相信,懂一点国学可以培养自己的儒雅风度。这是大众对国学充满热情的重要原因。

夜上海论坛 (4)利于自己下一代的教育

人们所期待的,只有自己懂得国学,才有利于教育自己的孩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成长为一个大义凛然、堂堂正正的有道德、有文化、德才兼备的人。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把握三个重点环节

党的十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需要从认识、评价和继承三个方面把握其重点环节:

(1)前提条件――全面系统地认识传统文化

夜上海论坛 中国传统文化相对其他文化类型,具有独特的内容,也有严密的体系,还有自己的终极关怀。然而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下,中国传统社会被打破,丧权辱国,亡国灭种背景下的救亡情绪成为近代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心结,以军事力量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成为评价文化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准,部分知识分子丧失文化自信,倡导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习俗、语言文字等方面都效从西方。这种自信的缺失,在当前部分人身上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不过,扎根于衣着饮食、言行举止等方面的文化规范却始终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文化自信的短暂迷失后,必然是更大范围内的自觉。全面系统地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百年来在西方思想冲击、打倒孔家店等过程之后必然要进行的文化清理工作,也是重新盘整文化家底以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必要前提。对于传统文化清理工作,近代以来不少有识之士已多次提起,但均因时势或个人等原因而偏于支离,清理成果缺乏系统性、一贯性。在新形势下,对于传统文化的清理工作应当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坚持以为指导。

夜上海论坛 为了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应该从历史发展、不同流派等方面,结合经世致用的指导原则,将传统文化的源流、发展、冲突、融合等一一列出,努力做到遗漏乃于不遗漏,打牢文化的基础。为了系统认识传统文化,在整理过程中可以打破经史子集的框架,放下义理考据辞章的束缚,以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等现代学科分类归纳传统的思想精髓,结合现当代情况进行系统化归类,尽量形成便于人们学习、评价和继承的传统文化体系。

夜上海论坛 (2)重要基础――科学准确地评价传统文化

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有一种审视的态度,任何的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是不理性的。弘扬传统文化不是复旧和倒退,而是要更好地认同与养护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并从中找到它的现代价值。科学准确地评价传统文化,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要条件。科学正确地评价传统文化,首先,要求立足中国国情,既要防止以西方价值观为评价标准带来的盲目否定而产生的全盘西化思想,又要避免极端保守的全面复古思想,同时还要注意防止因机械理解而产生的教条化倾向。其次,要求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角度出发,为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精神支持,因而必须既要警惕单纯强调市场经济唯物质发展思想,防止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对人性道德带来的伤害;又要避免纯粹的决定论和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保持社会的整体活动,以全民共享发展成果应对日益复杂的各种矛盾。

夜上海论坛 (3)必然要求――批判、发展地继承传统文化

批判地继承,既要注重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尤其是能够指导中国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解决当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的思想,如隆礼重法、和而不同、与时俱进、经世致用、重德重教、执政为民等思想,又要抛弃男尊女卑、封建等级、愚教愚忠、权力本位、迷信鬼神等与时展不相适应的思想,发挥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促进作用。发展地继承,要求更加关注当前文化发展的时代性,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审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与推进中国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同思考,不仅要考虑解决当前问题,而且要考虑解决进一步发展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在继承中发展传统文化,在发展中继承传统文化,突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进一步发展的包容性,持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持。

三、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不同方面进行努力。在众多方面中,有一个方面是基础性的,这就是“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夜上海论坛 (1)国民教育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夜上海论坛 文化由人创造,也由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内化为人的文化素养,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实现知行合一,才能培养符合时代的新人。党的十报告在阐述文化建设时强调了“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目标。把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人的文化素养的途径有很多,但基础的无疑是通过国民教育。国民教育一般是指政府所办的中、小学教育,也可包括幼儿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国民教育的特点,一是由政府主办,它是人们接受教育最基本的途径;二是带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强烈时代精神的公共教育,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特点。

(2)国民教育重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基本精神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除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还有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文化节日等,其基本精神一是“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要求树立积极向上、革故鼎新的精神,在历经磨难而始终不屈不挠、勇于开拓;二是浩大刚正、大义凛然的“浩然之气”,一方面是维护民族尊严保持民族气节,为挽救国家民族危亡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另一方面表现为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格力量;三是“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的崇高精神,一方面推崇“和为贵”的价值观,视和谐为社会发展的原则;另一方面强调“和而不同”,把包容差异求得平衡视为理想的和谐状态。将这种崇和精神通过国民教育传承下去,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3)国民教育应善于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

夜上海论坛 第一、坚持古为今用两者结合,培养既有深厚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建设相结合的视角来看,现代经济以市场经济为核心,应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等有利于市场发展的思想内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第二、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政治建设结合的视角看,现代政治是现代文明的政治基础,应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内容,提升人们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等概念;第三、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建设相结合的视角看,两者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的基础,应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第四、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建设相结合的视角看,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是人们的普遍追求,应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和实生物等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内容,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良好氛围;第五、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建设相结合的视角来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应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有利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内容,提升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意识。只有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现代社会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夜上海论坛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要求就是要积极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一要继承发展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基础;二要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这是提高民族素质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第2篇

夜上海论坛大家应该都知道,现在中国面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越来越冷落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可说是丰富多彩,上到节日下到名胜古迹。这么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我们怎么去继承和弘扬呢?首先,我认为可以建立一个网站,然后写上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类的一些文章,这样可以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夜上海论坛 其次,想要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先要请全中国人注意,我们可以适当的去了解别的国家的传统文化,但是不能丢掉了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打个比方吧,比如大家都对圣诞节比较感兴趣,而却越来越冷落了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以至于端午节的申遗产文化权给了韩国江陵,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所以,要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请所有的国人多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夜上海论坛 最后请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为了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多多宣传,多多了解一下我国的传统文化,千万不要冷落了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

第3篇

夜上海论坛 一、直面经典美文阅读面临的现实窘境

经典美文的阅读虽然在学校开展的轰轰烈烈、如火如荼,但从实现情况来看,效果还不是很理想,还存在诸多问题值得关注。主要表现为:

1.“雾里看花”,美文选择视域狭窄。面对古代经典的“浩瀚海洋”,学校对经典美文的选择仅以专家的推荐作为标准,而没有切实地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育实际需求出发,从而忽略了大量的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有益的内容,阅读也就缺乏准确的定位。学生这些对经典美文的理解也就好像“雾里看花”一样,只能大概“观其形”,而无法“深知其味”,让学生感知古代经典中的人文智慧和民族精神,就无从谈起了。

夜上海论坛 2.“云淡风轻”,无以直激学生心灵。想要激发经典美文对学生人格健康成长的深远影响,教师的科学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但在一些学校对经典美文的阅读指导只浮于表面,缺乏对经典美文阅读的深度挖掘,学生学习只停留在书本上,缺乏深刻的人生现实体验。如此“云淡风轻”的阅读体验无法直达学生的心灵深处,激起学生与古人思想火花的碰撞,也使得想通过经典美文阅读培养学生健康审美和高尚人格的初衷化为泡影。

二、拓展视野,经典阅读实现对孩子人格塑造

夜上海论坛 在教育领域,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都会使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经典美文的阅读更是需要细水长流。拓展学生经典美文的阅读视野,促进学生理性阅读,让这些传统经典彻底焕发出人性的光辉,如“泉眼无声”般滋润学生的稚嫩的心灵。

1.内容以“情”为先。小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的限制,对经典美文的赏析和领悟可能无法达到一定的深度。为改变这一局面,对于经典美文的阅读要从激发学生的“情”产生的角度出发,以情动人、用情感人,让学生了解亲情、友情、恩情、悲情,学会激情、怡情、同情,懂得自立、自信、坚强、大度、感恩。选择的数量不宜多而宜精,让孩子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古人的情感、智慧和意志,并逐渐领悟“此中有真意”,培养健康高尚的人格情操。

夜上海论坛 2.模式以“感”为先。无论是多么经典的文章,不能触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其中的伟大与崇高,那么经典美文的人文功能将无法实现。所以想要让学生从经典美文中汲取智慧的营养,培养健康的人格,就要立足于教材的科学选择,把课堂指导和课后拓展进行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将阅读和吟诵、表演等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强烈的感知氛围,帮助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心体验和活动体验,增加学生对传统古典文学精髓的感悟。

3.指导以“乐”为先。兴趣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要以“乐”为前提,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对经典美文的阅读兴趣,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营造充满浓郁的人文精神的文化氛围。如在登高时能不由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面对江海时能发出“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鸣。

三、根植传统,经典阅读不断陶冶孩子心灵

夜上海论坛 倡导经典美文阅读既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弘扬传统文化,健全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必经之路。让孩子借助于传统经典文化的肥沃土壤,茁壮成长,逐渐闪耀出璀璨的人格魅力,成为新世纪的优秀人才。

1.涤荡审美心弦,丰富情感表达。对经典美文的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还能丰富学生对情感的表达,增加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涵养。如,在经典美文里有着大量的对于景物的描写,或如“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壮美雄浑,或如“竹外桃花两三枝”之疏朗俊秀,或如“孤帆远影碧空尽”之渺然高远,或如“一片孤城万仞山”之苍劲冷寂,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审美之旅。这些拥有这丰富意象和独特审美趣味的文字,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的领悟力,涤荡他们的灵魂,也为他们树立起更加高远的审美志趣照亮了方向。

同时,经典美文中大量的情感的抒发,也为学生表达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的存在找到了范本。如“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怀,或如“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别感伤,都会使学生在领悟文字的美妙的同时,也在字里行间体会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感受人生的价值所在,从而形成稳定的、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