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音乐艺术研究范文

音乐艺术研究范文

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音乐艺术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音乐艺术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哈尔滨老会堂音乐厅 城市音乐 研究

位于中国东北的哈尔滨被誉为“音乐之城”,而这个音乐之城的称号也是有它由来的历史①。一座城市各个方面的发展与这座城市的文化及历史的背景是无法分割的。追溯哈尔滨的历史,不难看出,原来它的根基早在这个城市形成以及发展之初,就已经根深蒂固地被烙上了音乐的印记②。本文所分析的“哈尔滨老会堂音乐厅”,也是围绕着哈尔滨音乐中所夹带的“西方历史”所展开的。

夜上海论坛 一、“老会堂音乐厅”的历史背景介绍

老会堂音乐厅的修建历时将近两年,于1907年5月3日奠基,1909年1月落成。在教堂修建好的初期,教堂用作礼拜及其他宗教仪式,同时也用来举行和召开一些小型的会议。在1931年时,老教堂经历一次火灾,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修复,才得以延续到今天。

二、老会堂的用途

近些年来,老教堂一直被作为咖啡厅、早教中心等用途。在重新翻新修建后,以作为弦乐四重奏,小型室内乐等形式的高水平的音乐专门演出场所,这是现今“老会堂音乐厅”名字的由来的一个基本原由。 哈尔滨这座音乐之城的存在,不仅在过去有它的辉煌和存在价值,即使到了今天,我们如果去挖掘其文化、音乐、宗教历史等,还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收获。无论是从实体的城市经济发展的方面,还是从精神层次的高度。教堂于2014年5月份竣工后,马上投入了使用,由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市交响乐团和黑龙江省交响乐团三个单位的重奏组来演出室内乐,所选曲目是古典曲目与大众熟知的曲目相结合的方式。

三、关于“老会堂音乐厅”使用问题的研究

夜上海论坛 (一)音响特色与演奏时所遇问题的研究

笔者参加了教堂的排练、演出等活动,对于音响方面进行了研究。由于教堂的举架很高,有很空旷的场地,这给声音的回响制造了很大的余地。这不仅对曲目选择方面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制约,也是对乐器选择方面的一种挑战。因为在乐器演奏的同时,会产生许多回声,当回声与乐器继续演奏的原声所混杂或者掺杂在一起的时候,所产生的整体效果会使声音的质量下降很多。各个配合的声部在这种回声的干扰下,会显得不再清晰。尤其是钢琴在演奏音乐表情记号为强或者极强和弦的时候,会产生对声响较弱的乐器例如大提琴、中提琴等的干扰,使得听众所听到的结果便是钢琴轰鸣的回响掩盖了弦乐本该清晰的演奏。特别是在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中,经常会出现许多幅度较大或者情感较为激烈的演奏,这种现象便会经常出现。这对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演奏要求,同时对于选曲也需要慎重的考虑,一些偏向现代的古典作品,有着较强的节奏型和需要强烈表情记号(如fff)③的演奏等,音响效果会显得浑浊且模糊不清。

夜上海论坛 (二)听众文化接受与曲目之间的关系研究

夜上海论坛 由于音响效果的限制,从音乐会的演奏质量考虑,一些大型的钢琴与弦乐的室内乐重奏作品并不十分适合在这里演出。因此,对于作品的选择和呈现方式,选择了弦乐四重奏占相对较大比重的一些经过改编的乐曲。根据笔者对于音乐会演出曲目上所获得的反响来看,更容易被听众所接受和好评的多是一些经久不衰、广为传唱、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的四重奏改编曲目。如 《月亮河》《瑶族舞曲》《阿里郎》《夜来香》《海滨之歌》等歌曲总能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并且在多次音乐会后,若观众的热情不减,演奏者还不时需要返场加演曲目。对于经典的原汁原味的古典作品,如德沃夏克的钢琴三重奏(opus21)、勃拉姆斯的钢琴四重奏(opus25)等作品也被经常演奏,这些作品也是经过挑选,旋律比较悠扬,既不失古典音乐传统的味道,又能比较适合的利用老会堂音乐厅的音响效果,得到了比较好的反响。

(三)关于音乐厅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对于音乐厅未来的发展,笔者有以下思考。由于老会堂音乐厅音响特点,特别适合演奏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如小提琴的帕蒂塔、大提琴的巴赫经典作品“无伴奏组曲”等。这类作品在日常的房间或者场地演奏,声音往往会显得有些“干涩”甚至有些余音“意犹未尽”的感觉,因而恰恰适合在此音乐厅演出。此外,演奏的音乐应该符合其文化特质和背景,符合大众的音乐审美需求。如果按照笔者的意愿出发,其实施的难度也相对较大,毕竟听众群体的结构不是单一的。所以对于这一点,我们需要更多的是假以时日,并且以“中西合璧”的方式,逐渐培养大众更丰富的和“中西兼赏”的欣赏观念。

从器乐的配置角度来讲,羽管键琴也应该纳入配置的计划,这种乐器在这老会堂音乐厅的音响效果也会更加,音色格外悦耳。而且由于其构造的特点,在与弦乐相结合的时候也不会表现得“太过分”,以至于遮盖了其他弦乐乐器的音色和旋律。

结语

音乐厅的音响效果对演奏的约束和限制是至关重要的,涉及的不仅仅是曲目选择,对音响的特征以及是否符合曲目本身的意境等,都是需要考虑的方面。音乐厅作为演出场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曲目,要结合文化环境来斟酌筛选。若盲目拼凑曲目,与文化相脱节,那么也会使精彩的演出变得平淡不少。通过本文对老会堂音乐厅在音乐演奏方面的诸多内容的分析,对我们在将来的音乐厅的建设和使用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注释:

夜上海论坛 ①②关杰.哈尔滨城市音乐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5.

第2篇

夜上海论坛 从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的内容可分析,音乐表演所涉及的主要体现在表演者自身的审美能力、思想因素以及对音乐美学的理解等方面,而音乐美学则综合许多学科如审美学或哲学等内容,所以音乐表演在本质上便为音乐美学中的重要内容。实际应用现代美学研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第一,现代音乐美学研究是影响音乐表演成功与否的关键。现代音乐美学研究认为区别于一般音乐家与爱好者,音乐表演者对音乐的了解更加深入,注重音乐美学中涵盖的音乐美学内容,掌握作品历史意义的同时还需利用现代审美观念对其进一步丰富。第二,现代音乐美学研究的引导作用。由于音乐美学本身综合许多学科知识内容,对音乐表演能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要求音乐表演者的表演需在领悟音乐内涵的基础上,向受众传达更多的美学精神,实现审美方面的共鸣。

夜上海论坛 二、基于现代音乐美学研究的音乐表演艺术未来发展

夜上海论坛 (一)正确看待音乐表演

现代音乐美学研究中关于如何看待音乐表演的问题,从现象学美学角度分析,认为音乐作为意向性对象,需要通过音乐实践主体不断生成音乐的内涵,其中的主体旨在音乐表演者,而音乐实践内容则为意向性活动,使音乐的意义得到不断填充与丰富。而从现代释义学角度,音乐表演过程不仅需要对音乐历史意义进行解释,还需将音乐作品的现代意义阐释出来。综合来看,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的启迪首先需正确看到音乐表演艺术的作用以及地位,其不仅表现在再现艺术方面,还应在原有内涵基础上使音乐更具创造性,不断丰富音乐的内涵。因此,现代音乐表演者在利用音乐表演技能进行音乐坐标表演与再现的同时,也要运用现代审美观念,赋予音乐作品更多时代内涵。

夜上海论坛 (二)正确认识音乐原作

现代美学研究要求音乐表演艺术对音乐原作正确认识。首先,根据现象美学理论可将音乐作品原作概括为两方面,即创作过程中作曲家的意向性活动以及作曲家创作思路的乐谱记录。其次,在正确认识音乐原作后便需考虑到如何看待作曲家在作品中所体现的创作构思。一般作曲家通过乐谱形式完成音乐作品创作后,该作品便为一个实体,且不会随人的意志而发生转移。这就要求音乐表演者能够正确解释音乐作品,把握音乐作品的历史意义以及所体现的风格。例如,对文艺复兴时期或欧洲中世纪的音乐作品在现代音乐表演过程中应以作品原有历史面貌展现出来,如所引用的乐器或具体演奏方式等使作品原有音响效果进行再现。尽管我国现代音乐表演艺术中对作品的解释仍以历史释义学为主,只进行概念化或机械化的作品内涵阐释,从表面看较为肤浅,但这种以历史角度看待音乐原作并对作曲家创作思路进行探索的做法,仍值得肯定。对于音乐表演者来讲,应在表演过程中从历史角度出发诠释作品内涵。

(三)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

夜上海论坛 现代音乐美学研究中提出的现象学美学观点,对音乐作品意向性进行分析,要求在表演过程中通过意向性活动使作品意义得以丰富,注重音乐表演创造性。尽管现代美学研究中通过历史释义学能够使作品内涵得以还原与重建,保证表演者充分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作曲家的创作思路,但事实上这种观念很容易忽视表演者对现代审美观念与时代精神的探索,不利于音乐作品的进一步丰富。因此,现代音乐表演艺术中需在表演者具有艺术理念以及时代审美观的前提下,可使音乐作品的历史内涵展现出来并赋予时代意义,使现代表演为音乐作品增添新的光彩,这样才可真正体现音乐表演的创造性。

三、结论

第3篇

关键词:教学语言;音乐课堂

夜上海论坛 教学语言是传递知识、交流信息的媒介,是师生交往的第一要素。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果。”当前,面对音乐教育形势的重大变化,学生对音乐审美体验需求的不断提高,如何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巧用教学语言魅力,焕发音乐课堂活力?这是本文要论述的重点。

一、审美取向上体现艺术性、情感性

夜上海论坛 古人云:“凡音者,生似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音乐教学语言是教学艺术的基本组成部分,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可见,语言必须是发自说话者的真实感情,才能够成为大家心灵的使者,打动听话的人。课堂中,音乐教师的语言美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享受,音乐教师可用富有艺术性的语言为音乐课“画龙点睛”,为音乐形象“推波助澜”。在音乐课《江南好》教学片段中,执教老师让学生欣赏一组江南风景图片后提问:图片中属于我国什么地方的景色?在学生回答完后,教师用了这样的一段教学语言来总结过渡的:“这是江南古镇的风景图,淡雅清新,纯净秀丽,有着女性般的柔美和委婉。江南,是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自古就有许多文人墨客被江南美景所陶醉,借景抒情,留下了无数美文和诗篇。”接着揭示课题“忆江南”。从现场学生的反馈看,他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贴切优美的教学语言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情绪铺垫好以后,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教学游刃有余。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吟诵“忆江南”。学生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很快走进艺术情境,抑扬顿挫的吟诵富有节律、韵味和乐感。学生在感受体验江南之美景的同时加深了对本课音乐的体验,学生始终处于音乐审美的享受过程之中。

夜上海论坛 二、具体形式上追求多样性、实效性

夜上海论坛 人们常说“言传身教”,言传是第一位的。尽管音乐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丰富多样,但其中最常用、最便捷的仍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这是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由此可见,研究教学语言的多样性、实效性,是提高音乐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1.启发式语言。“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在日常教学中,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教师讲解,优秀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启发的实质就是使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启发式的教学语言使学生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自觉地主动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音乐知识。在欣赏《滇彝民歌》一课时,在学生学习体验“海蔡腔”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设问:“老师弹奏钢琴曲《水草舞》片段,你能有用肢体语言来表现这段音乐带给你们的感受吗?”同学们随着音乐有的晃动身体模仿水草的姿态,有的用手模仿水波荡漾的姿态,也有的身体左右摇摆,跟着音乐摇曳身姿。接着教师又问:“刚才同学们都尝试着用各种各样的肢体动作模仿了水草的姿态,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也有一种乐器可以用来模仿水草摇曳的姿态,你们猜猜是什么?对了,就是我们的嗓子。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彝族独特的唱腔海菜腔的视频。”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学生通过聆听、感受体验和解了“海菜腔”的声腔特点。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巧用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含蓄蕴籍,耐人寻味,发人深思。2.直接式语言。直接式语言主要体现在教学语言的精炼、不啰嗦上,开门见山,几句话进入主题,并马上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语言的精炼需要教师独到的眼光一针见血地分析问题、取舍问题、找到打开问题的突破口。在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的欣赏教学中,执教老师没有采用以往先介绍作曲家与作品创作背景,再听音乐谈感受的传统模式,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直接走进以音乐“这是一条怎样的河流?”学生随着舒展激情的旋律,静静地聆听、思考、想象,听完后学生非常踊跃,争先恐后的回答:“是一条宽广的河流”;“是一条波澜壮阔的河流”;“这是一条融入民族精神的不朽之河”……在教学中教师将一些毫无意义和思维坡度的提问统统丢进了垃圾桶,这样直接式的语言简单直接,同时达到了预设的教学效果。3.生动性语言。语言和音乐都同属于听觉的艺术,它只对人的听觉产生刺激,长时间的平铺直叙必然会产生听觉上的审美疲劳。因此,富有生动性的教学语言能将抽象的音乐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如在欣赏管乐合奏《祝你快乐》一课时,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欣赏乐曲的同时认识管弦乐队的“成员”。为了让学生能分辨出各个乐器的名称,执教老师说:“这乐队看上去是满台的乐器,令人眼花缭乱,其实也就是四大家族:老木家、老铜家、老弦家、老打家。他们中间有两家是靠‘吹’出名的,有一家是靠‘拉’歌唱的,有一家是靠‘打’才声震四方的。他们家家又分大、中、小件儿……”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吸引了学生,让学生觉得饶有兴趣,轻松的记下了管弦乐队的组成。接着教师再通过引导学生听辨、感受乐器的不同音色,启发学生根据乐器音色的特点设计乐器家族成员。许多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很快的列出了生动有趣、各不相同的乐器家庭成员,如:长号是“爷爷”、圆号是“爸爸”、小号是“儿子”、长笛是“女儿”等等,为后面的听辨乐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鼓励式语言。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说过: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阳光,学生的回答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和鼓励。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赞扬,不仅能逐渐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能营造和谐、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在歌唱教学《捉迷藏》一课在感受二声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提问:“同学们,四季的变化真的像捉迷藏一样,现在我把四季藏在歌曲里,请你们仔细聆听,比一比谁的小耳朵最灵,猜一猜它们躲到哪里了?”教师在范唱中加入衬词,让学生聆听后回答加入的衬词以及衬词的位置。接着,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形式也加上恰当的衬词。学生甲:春天藏在花丛中,后面加入了“哈哈”。这时教师恰当评价:“你的创意仿佛让我们看到小朋友在明媚的春天甜美的唱歌。”教师这亲切的教学语言,鼓励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不仅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而且创设了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接着更多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适时创造,课堂气氛热烈。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用真诚和蔼的语言与学生交流,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友好、认同的亲切情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求13知欲望。

三、师生关系上力求互动性、参与性

语言是师生交往、互动的方式,教学语言互动的核心是师生作为平等主体之间的坦诚相见、相互关照、相互包容。在单向传播的课堂中,有些教师宁愿让全班学生保持沉默,也不让学生进行语言交流,在这样的教学课堂情境中,教师充当的是“演讲者”的角色,学生则成了“沉默的羔羊”,只能被动的吸收信息。课堂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状态,教师就必须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这种语言交流不仅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而且还应该在教师和学生群体之间、学生个体之间展开,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中来,在参与过程中激发自己的兴趣,在参与中体会到参与带来的乐趣,这样才能形成持久的音乐学习追求。比如,在学习了一首歌曲之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歌曲的感觉,为什么喜欢,又为什么不喜欢?在学习了歌曲《保护小羊》之后,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从歌曲中,你知道了什么道理?学生都知道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伸手帮助,还有说不要在危险的地方……在学习歌曲《数蛤蟆》之后,教师和学生用音乐的旋律一问一答:两只蛤蟆几张嘴?几个眼睛几条腿?那么,三只、四只呢?还有在欣赏《春天悄悄来临》时,教师就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在春天里会发生的故事,比如柳树发芽、冰雪融化等,它们会说些什么呢?他们是怎么样来临又是怎样离去的呢?有的学生的想象力特别丰富,他们的故事几乎都能打动感染其他的同学。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运用优美、有效的教学语言,深入学生的心灵,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效果。在教学中如何巧用教学语言魅力焕发音乐课堂活力,努力使音乐教学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教学,还有待我们音乐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作者:李可 单位:无锡市梁溪区教育局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曹理等.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4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