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海洋灾害及其防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营口市经济概况
夜上海论坛 1961年,营口市被开辟成为通商口岸,被人们称为是“关外上海”享有“东方贸易总汇”的美誉。作为最早兴办近现代工业的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营口市在我国的纺织工业和冶金石化装备制造工业都占据着一定的地位。近年来,营口市将建设成为沿海经济强市为目标,大胆的推进改革并不断的进行科技创新,旨在推进本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2、创新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2.1发展能源新技术,提高能源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保障程度将能源节约技术作为工作的重心进行重点的研究和开发,加大能源综合利用技术以及回收利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并在其过程中进行优化控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能源结构的优化,为能源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使得能源的供给能够更加的多元化。2.1.1能源节约技术。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优化现有的工业生产节能技术和工艺,提高镁质材料、石化等能源的综合利用率。2.1.2常规能源开发与利用。开展中小型锅炉低成本污染控制技术和烟气污染控制技术,开发火电机组先进控制、故障诊断计算机仿真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2.1.3完善自然灾害监控预报系统,并加强对自然灾害治理方法的研究,在预防自然灾害的基础上,提高城市的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将先进的技术运用于自然灾害的预测监控平台,建立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和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在高新技术与理论的支撑下实现科学的防汛抗旱,增强与自然灾害抗衡的能力。2.2大力开发生态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将资源的持续利用率大幅度的提高,降低废弃污染物的排放,从而减轻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及生物健康的危害。2.2.1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改革污水治理以及资源化利用技术,重点完善对于大气污染的治理技术以及固态废弃物的处理技术,加强对废弃物品重复利用的研究,重点研发特种危险废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技术,农村及小城镇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使全市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2.2建立环境预警体系。开展采样与分析技术、重点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技术;区域环境质量地面自动监测、预报与预警。技术的研究,开发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及仪器设备,构建环境污染预警体系。2.3发展海洋科技,加速海洋开发重点研究海洋相关技术,合理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率,提升海洋技术的科技水平,为海洋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2.3.1海水综合利用。重点加强对于包括盐和苦卤等在内的海水化工产品的研发,探索先进的技术利用先进的设备应用于对海水的淡化,增强日海水淡化的能力。2.3.2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强对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以及利用的研究,突破海洋生物活性筛选和海水种苗选育繁育技术;研究海洋天然产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纯化的技术和海洋功能食品的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海洋生物材料、微生物发酵及其天然产物在工业、农业、环保、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技术。2.3.3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重点攻克渔业增养殖生物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技术、高效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养殖模式和养殖生态安全技术、安全水产养殖与养殖生物疾病防治体系及绿色渔药研发技术;发展碳汇渔业、设施渔业、休闲渔业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开展“营养利用性”海洋水产养殖品种的增养殖,并进行浅海生物资源修复与增殖技术的研究。2.3.4现代海洋运输与物流数字化技术将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应用于海洋运输行业和物流行业中,开发决策辅助系统以及能够保障运输及物流中船只航行安全的保障系统,大力的生产和研发大型的运输工具,真正的实现在货物运输过程中的无缝隙的中转以及零距离的旅客换乘。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营口市将借助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这一难得的契机,加强对科技的创新能力,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带动整个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对城市的创新改革。合理的调整城市发展的规划,做到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良好的对接,争取做到各产业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建立起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技术发展模式,有效地缓解能源、资源与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压力。利用科技的创新推动全市经济增长以及社会的进步,引领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曦 单位:辽宁营口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关键词 海冰;大风;降温;暴雪;黄河气旋
中图分类号 P7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200-02
夜上海论坛 进入海洋中的大陆冰川(冰山和冰岛)、河冰、湖冰以及咸水冰被统一称为海冰,其盐度比海水低2‰~10‰[1]。海冰等海洋主要灾害对渔业生产等有巨大的危害[2-3]。如1969年发生的“大冰害”,曾经造成海上石油平台损坏。强冷空气是造成暴雪、大风和低温冻害等冬半年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和海域的灾害性天气的主要原因。2010年1月上旬开始,受持续强冷空气的影响,渤海湾、莱州湾、黄海北部等山东海域发生海冰灾害,山东省因这次海冰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接近27亿元,其中烟台市损失8.78亿元,威海市损失8.96亿元[4]。本文通过对2010年1月上旬的持续强冷空气过程分析,探讨造成海冰对强冷空的响应,以期提高社会的防范意识,减少海洋产业的损失。
1 海冰灾情分析
自2009年11月下旬开始,辽东湾出现大面积初生冰,时间较常年提前15 d左右;至2010年1月上旬,辽东湾海冰发展迅速,浮冰范围迅速增加;至1月中旬,受补充冷空气影响,莱州湾的冰情发展明显,浮冰范围从1月9日的29.632 km迅速增加到1月18日的72.228 km,1月22―24日连续维持在85.192 km,为莱州湾40年来最大海冰范围;辽东湾浮冰范围从1月31日的96.304 km迅速发展到2月13日的200.016 km,最大单层冰厚达50 cm以上。海冰于2010年1月中下旬达到山东省40年同期最严重冰情。
2 天气形势分析
2.1 500 hPa高空环流形势分析
2010年1月上旬的500 hPa高度场上,北半球中高纬以经向环流为主,冷空气经贝加尔湖东移南下。2日,小股冷空气经蒙古和东北地区南下,高原低槽东移,带动低层暖湿气流向北输送。3日,河套地区有低涡生成,北方冷空气和南方暖湿气流在此交汇,引发黄河气旋剧烈发展,在东北路径南下的冷空气垫上抬升,形成明显降雪。4日8:00后,东亚大槽移动到日本海地区,来自极地的冷空气经由贝加尔湖,在高压前部西北气流的影响下不断影响山东半岛地区。地面图上,河套低涡诱发黄河气旋,经黄河下游影响华北到山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4日8:00,黄河气旋东移到朝鲜半岛地区,冷高压随之南下,冷空气经由贝加尔湖、蒙古东部扩散南下。8日高压中心位于蒙古东部地区,冷空气影响结束。
夜上海论坛 2.2 暴雪过程分析
夜上海论坛 黄河气旋引起较强的上升运动和整层的水汽抬升使4日山东半岛多处出现暴雪。随着冷空气不断影响,山东半岛特有的地方性天气――冷流降雪天气不断出现。5日850 hPa半岛降温至-20~-16 ℃,山东半岛多处出现大雪;随着高空冷空气主体的不断东移,山东半岛的冷流降雪强度也逐渐减弱。6日850 hPa为-16 ℃,出现中雪;7日回升至 -16~-12 ℃,出现小到中雪;8日回升至-12 ℃,出现小雪,降雪结束。半岛最大积雪深度达30 cm以上,50%的台站最大积雪深度与历史同期持平,40%的台站降雪日数与历史同期持平。
2.3 低温实况分析
对于这种持续性冷空气影响引起的温度下降,一般分为平流降温和辐射降温2种。3日8:00至4日8:00,以较强冷平流引起的平流降温为主。500 hPa高空较强锋区压在了华北―山东半岛一带(10纬距,4条等温线)。4日8:00―20:00,850 hPa西北气流明显加强,等高线与等温线交角在90°左右,温度平流达到最大值。5日8:00,成山头ΔT24值达到-13 ℃。4日夜间以后,山东半岛南部地区天况转晴,风力减弱,辐射降温作用明显,导致最低气温出现在6日早晨,全市气温均在-9 ℃以下,内陆地区最低气温达-22 ℃。1月上旬平均气温达到1980年以来的最低值。
2.4 大风分析
由于冷高压的前方伴有入海气旋,高压前部较大的气压梯度与地面气旋叠加,造成风力极值出现在1月4日,黄海南部的崆峒岛站最大风力8~9级,阵风10级,陆地6~7级,阵风8级。与之类似的是,1999年11月24日,由于地面冷高压和入海气旋的共同作用,渤海出现7级、阵风10级的偏北大风,发生了震惊全国的“11・24”海难事故。4日后冷空气逐渐扩散南下,地面冷高压经蒙古到河套扩散南下,地面风向以北到西北风为主。与高空冷平流相对应。5日,海岛站最大风力,崆峒岛8级,渤海黄海交界处的长山列岛自动站为6~7级风,沿海地区均为4~5级风。6日,崆峒岛7级风,长山列岛为4~5级风。7日,崆峒岛7级,长山列岛为5~6级风。
夜上海论坛 3 与1969年海冰灾情对比
在1969年春季,渤海发生特大海冰期间,海冰厚度最大达到54 cm,营口海区、辽河口基本上被固定冰全部覆盖,渤海石油“海一井”(重500T)平台、“海二井”(重550T)平台受到重创,塘沽港有58艘客轮受损。造成这次冰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1969年冷空气强度大、频率高,冬季降雪频繁,多因素综合造成1969年大冰害发生。综合1969年和2002年的海冰灾情认为,海冰厚度和范围都与冷空气强度、次数及路径密切相关,海冰的形成与消融与该海区的气象和水文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5-6]。
4 建议
夜上海论坛 黄河气旋和较强冷平流造成的大风、低温和降雪是造成海冰灾害发生并发展的重要因素,当持续低温出现后,东北风盛行的天气形势下,海冰发生发展的概率较大。冷空气强度、次数及路径等因素影响海冰厚度和范围,气象条件和水文条件与海冰的形成、消融密切相关。因此,预测有海冰发生时,应周密部署,加强督促检查,加强巡查监控,及时预警信息,充分利用VTS、AIS、CCTV等监控手段;加强对海冰区域的动态监控,随时掌握跟踪冰情变化情况。加强多部门联系与合作,健全预警机制,密切关注海冰的发展,及时预警信息;严格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及时掌握海域海上冰情,研究分析海冰对涉海作业和水运生产可能造成的影响,制订和完善因海冰影响造成封港、停航和船舶、人员海上被困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同时要合理布置力量,做好随时应对各类情况的准备。在做好预防工作的基础上,当灾害发生后,对适宜收获的养殖产品及时收获,对养殖池塘要防止发生缺氧,同时对渔业设施加固和增加保温能力,保证养殖品种正常生长,最后要及时对停港渔船进行调度和看管,切实保证渔船安全[7-8]。
5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 李志军.渤海海冰灾害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J].海洋预报,2010(1):8-12.
[2] 陆钦年.我国渤海海域的海冰灾害及其防御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1993(4):53-59.
夜上海论坛 [3] 徐广远,郐明,张恩鹏,等.海参海冰灾害防治措施[J].新农业,2013(17):60.
夜上海论坛 [4] 孙劭,苏洁,史培军.2010年渤海海冰灾害特征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1(6):87-93.
[5] 张方俭,费立淑.我国的海冰灾害及其防御[J].海洋通报,1994(5):75-83.
[6] 马桂山,张哲,王晓娟,等.渤黄海冰情分析与对策思考[J].中国海事,2010(11):43-46.
碳金融对我国现代渔业经济发展支持研究
夜上海论坛 基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背景的大连市渔港发展对策
湛江海洋经济发展研究
我国黄海海洋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夜上海论坛 河蟹产业快速发展实证研究——基于“中国河蟹之乡”江苏兴化永丰镇的调查
水产科研机构管理人员绩效考评体系研究
夜上海论坛 我国水产加工企业创业历程及成长动力的扎根理论研究
标准化在促进渔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实践
夜上海论坛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完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撬动罗非鱼国内销售市场的几点思考
夜上海论坛 网箱鱼类排泄物收集碳汇系统与生态效能研究
夜上海论坛 推进淡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我国渔业水域突发污染事件分析
夜上海论坛 我国水产养殖业环境污染防治研究
夜上海论坛 南非发展淡水养殖业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国际海洋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夜上海论坛 风暴潮灾害损失和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研究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关系研究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揭牌
大连水产学院参加中国航海日各种活动
夜上海论坛 2009年海峡两岸青年海洋教育文化交流活动在台举行——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师生代表参会
夜上海论坛 我国渔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出路
现代渔业公共政策研究的若干思考
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环境污染损害责任保险法》之法律构架
我国政策性渔业保险发展探析
夜上海论坛 我国渔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夜上海论坛 试论基于社区的渔业管理
从海洋综合管理的视角完善海域使用管理——基于舟山海域的实证考察
IUU捕捞问题之经济学透视
渔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夜上海论坛 常见水产品安全指标在相关标准间的矛盾分析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夜上海论坛 上海市水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现状和存在问题
夜上海论坛 水生生物资源增殖的服务功能分析和品种选择
农产品贸易中价值标准设定与量化的探讨——以日本水产品进口情况为案例
夜上海论坛 海洋灾害经济损失的模糊测定——以风暴潮为例
夜上海论坛 美国青蛙成蛙健康养殖技术经济评价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使渔业发展成为国家生态文明的基础产业
夜上海论坛 关于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
关于开展水域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夜上海论坛 浅谈渔业水域污染与渔业养殖生产
工厂化养殖循环水处理系统的建造技术及其市场前景
中国渔业生产:计量经济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夜上海论坛 基于需求主体的渔业金融供给路径探讨
税费在东山县单拖渔业捕捞能力控制中作用的实证分析
夜上海论坛 新渔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化解思路
夜上海论坛 上海市渔民权益保护机制研究
关于转变渔业增长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渔区建设的思考
夜上海论坛 我国远洋渔业亟待国家重点扶持以加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水养殖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关于千岛湖发展休闲渔业的思考
新疆渔业发展的现状及展望
中国虾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夜上海论坛 基于比较优势的中欧贸易产品结构实证分析
夜上海论坛 中国金枪鱼供应链物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