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幼儿园德育的原则范文

幼儿园德育的原则范文

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幼儿园德育的原则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幼儿园德育的原则

第1篇

关键词: 儒家德育教育原则方法幼儿教育价值

夜上海论坛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道德教育,形成了优良的道德传统,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正如季羡林先生说:“像中国这样几千年如一日重视伦理道德的还没有第二个国家。”[1]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儒家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有些经验至今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下面笔者就谈谈儒家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以及其对现代幼儿教育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一、以情感人

注重发挥情感因素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是儒家道德教育的一个鲜明特色。孔子特别注重诗和乐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中的作用。孔子认为,道德教育要从《诗》入手,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论语》中多处提到孔子用《诗》进行道德教育的案例。孔子认为音乐的感染力对人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最有助于人格的最终完成,所以他特别重视乐教,身边总是弦歌之声不绝于耳。对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有深刻的认识,如王阳明就特别重视情感教育,他说:“今教童子者,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培植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可见,道德教育不只是空洞的说教,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儿童进行渗透,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规程》要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对中国古代情感教育原则的继承和发展。

夜上海论坛 二、以身作则

夜上海论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表率作用可形成巨大的教育力量。重身教是儒家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传统。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意思是统治者本身行为正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本身行为不正当,纵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同上)意思是,假若端正了自己,治理国家有什么困难呢?连本身都不能端正,怎么端正别人呢?孔子这里虽然谈的是执政者的身教对治理国家的影响,但是,很显然,也适用于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明代大儒曹端说:“人能无私,方能率人以无私,所谓有善于己而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己而后可以正人之恶也。”“未有私于己而能率人以无私者焉,所谓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也。”(《通书述解》)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如果回到八岁以下儿童的社会,我们就会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早期社会似乎最有利于年长者意见的流传,乃至最利于他们对儿童的约束;没有一种小孩姿态不受他们的影响或暗示,在这里,没有一个自主的个人,没有一个自觉的心灵,他们都不能根据他们内心服从的法则使他们自己产生某种行为。”[2]皮亚杰说儿童没有自主意识,没有自觉的心灵,我们不敢苟同,但是他认为儿童会受到成人的影响或暗示是非常正确的。这为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身教理论提供了心理学上的依据。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们要注意用自己的正确的言行影响幼儿,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道德意识。

三、因材施教

道德教育中的因材施教,主要指依据不同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达到培养、教育人的目的。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他善于全面深刻地了解学生,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性进行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的教育。《论语》中有一段记载被视为因材施教的经典案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冉有懦弱,做事犹豫不决,故孔子要培养他的果断品质;子路性格急躁,做事独断,故孔子要培养他的谦和品质。因材施教原则对幼儿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因材施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在幼儿教育中,我们要根据幼儿的性格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帮助幼儿克服自身的弱点,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夜上海论坛 四、知行统一

儒家道德教育十分重视知行统一或言行一致。儒家认为,道德修养是成于内而形于外的,道德修养的水平主要通过行为来体现和检验。他认为,对人的德行的考察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即不仅要看他的道德认识水平,还要看他的道德实践情况。在知行关系上,朱熹主张知先行后,认为应先教育儿童有正确的道德认识,然后再根据这些认识去行动。因此,他专门为儿童编了《童蒙须知》,对儿童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礼仪规矩、行为细节都做了详细的规定,教导儿童按照这些规定去做,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认为真正的知必见之于行,如果道德观念不能落实到道德行动中,就不能算是有了真正的道德观念。他说:“夫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传习录中》,《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在王阳明看来,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只灌输一些道德观念是不够的,比如说“孝”,判断一个人对“孝”是否有正确的认识,要看他在日常行为中是否表现出孝行,如果表现出孝行,就说明他对孝是真知,如果没有表现出孝行,就说明他对什么是“孝”并没有真正的认识。

夜上海论坛 儒家知行统一的道德教育原则对现代幼儿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幼儿园教育存在着重道德观念教育,轻道德行为培养的不良倾向。教师只满足于幼儿对道德观念作出符合成人预期的选择,而不重视这些道德观念在幼儿实际生活中的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根据幼儿年龄及心理特点,要求各种教育内容“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就道德教育来说,道德内容也应渗透于各项活动中。《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品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这是对道德行为的重视,与儒家重道德践履的精神是一致的。幼儿教育应从中国道德教育传统中挖掘资源,加强幼儿道德教育,提高幼儿道德素质,为幼儿的一生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第2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虎妈式教育;幼儿教育;原则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118-01

在2011年,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女教授蔡美儿出版了一本叫做《虎妈妈的战歌》的书,这本书是写自己怎样教育两个女儿的,此书一出就引起了轰动,继而也引发了人们对中美教育的热议,蔡美儿的教育方法被人们称作虎妈式教育。那么,该如何看待虎妈式教育?虎妈式教育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由虎妈式教育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一、虎妈式教育的今生前世

夜上海论坛 蔡美儿在她的《虎妈妈的战歌》一书中提到,她给两个女儿定下了十条规矩,其中包括了“不准在外过夜”、“不准参加校园演出”、“不准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不准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等等。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蔡美儿给两个女人定下的十条规矩,不难发现这种教育方法中国大陆的众多的家长都在使用。只不过蔡美儿在美国这个和中国人截然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过度里使用这种高压式的教育方法确实有点与众不同,这也是“虎妈式教育”在美国引起轰动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换句话说,“虎妈式教育”其实就是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在美国的翻版,蔡美儿基本上是沿袭了我国古代的教育方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加严苛。所谓“虎妈式教育”倒不如称作中国传统式教育更为恰切,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不过这种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在美国的教育土壤上同样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蔡美儿的两个女儿在她的严苛的管教下确实非常出色,在学业上和音乐上非常出色,她的女儿被当地誉为“音乐神童”。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一直在效仿西方的教育方法,而中国传统式教育却在我们努力效仿的这个国度里开花结果。这我们就有必要探究一下中西方幼儿教育理论的不同点。

二、中西方幼儿教育理论的不同点

我国幼儿教育理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初现端倪,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相关的理论典籍包括西汉贾谊的《新书》、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南宋朱熹的《童蒙须知》《小学》等等。我国传统的幼儿教育理论一般强调了及早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全面性,幼儿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礼仪等等都是教育的内容;在教育方法上强调严厉性。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强调的是同一化,也就说说要求幼儿按照规定好的成长标准去发展,不允许幼儿的个性化的发展。

西方教育理论和中国传统的教育理论大相径庭,西方教育理论强调孩子的个性化发展,自然发展、全面发展,尊重孩子的人格。在卢梭的《爱弥尔》、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都显示了这种教育观点。

可以说西方幼儿教育理论强调的是人的个性化的发展、自然的发展。

三、幼儿教育应遵循个性化、同一化、严格化相结合原则

虎妈式教育采取的就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虎妈式教育只是一个个案,并不能证明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就是完美无缺的,而西方的教育方法也不是一无是处的。我认为幼儿教育应该将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和西方的教育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这才有利于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1、幼儿教育的个性化

在教育中我们首先要承认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差异,遗传因素、家庭背景、家庭教育、性格特点等等决定了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差异。教育不像制作某种产品,可以用一个模子制作出一模一样的产品来,差异是可观存在的。有的孩子天性好动,有的孩子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强,有的孩子对绘画非常感兴趣,对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孩子要因势利导,发展他们的特长,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成为音乐家或者是画家,这是不现实的。蔡美儿的两个女人在她的虎妈式的教育下确实非常出众,但假设她的两个女儿离开了她们优越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假设她们不是很聪慧的,假设她们对音乐没有任何的感觉,虎妈式教育还能成功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所以虎妈式教育也是在尊重教育的个性化的基础上才获得成功的。

2、幼儿教育的同一化

夜上海论坛 教育要尊重教育个体的差异化,但这不等于教育就没有任何标准了。教育必须在同一化的基础上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幼儿教育也是一样。所谓同一化就是统一的标准,在教育内容当中有些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做到的,标准是一样的,比如,行为规范、学习习惯、道德规范、做人的道理等等,这些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做到的。幼儿阶段的教育对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时期孩子学到了多少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是不是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是不是有了最基本的是非意识和道德意识,这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幼儿教育当中同一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3、幼儿教育的严格化

第3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情商;夸奖;激励

在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是使中小学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走上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办学轨道。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使用有趣的材料,运用各种不同的呈现方式,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能不能把孩子们学习的自信心真正培养起来,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不同的水平上说“我行”,“我能成功”,是培养孩子积极性的主要问题。

夜上海论坛 一个人的成才除了智商,更重要的是情商,而自信心是情商中很重要的一个成分,同时自信心也是一个人的基本要求,更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自信心尚处于被动阶段,行还是不行,自己很难做出评定,这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我们的评价,使每个孩子都能树立起自信心,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此说来,评价是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夜上海论坛 那么,在教师评价的过程中,如何使孩子感受到“我行”,又如何能收到良好的评价效果呢?我觉得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情感性原则

夜上海论坛 美国学校有两个孩子:男孩子的名字是麦克穆林,女孩子的名字是伊丽莎白。麦克穆林在考试中不会做题,结果就抄了伊丽莎白的答案。老师发现了传递纸条的全过程。两位学生知道自己做的不对,主动向自己的老师请求原谅。老师拿起木板准备惩罚他们。方法是各自趴在两把椅子背上,不许互相看,两个孩子之间隔着一张办公桌。“啪”的一声,伊丽莎白被惩罚了。麦克穆林流下了眼泪,因为他认为挨打的应该是自己。他哭着求老师不要打她,是自己犯下了错,自己才是该被惩罚的对象。“啪”的又一声,男孩子再次哀求,老师不但不听还是重重地抽打。同样,伊丽莎白也以为老师的每一板子都重重地打在麦克穆林身上。奇怪的是,怎么谁都没疼得尖叫呢?两位同学同时抬起头来,惊讶地发现——老师重重拍打的木椅上,加了厚厚的垫子,他们这才恍然大悟。

这个例子告诉大家,孩子犯了错误,在认识到自己错的同时,看到对方因为自己而被惩罚,就会产生懊悔情绪。这位美国老师准确地抓住了孩子的这种心里,巧妙地用“打板子”的手段体罚他们。虽没有进行体罚,但使孩子的心灵上受到了震撼。可见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

夜上海论坛 通过这个例子,我想到每个儿童都不希望受到批评、惩罚,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夸奖。但如果把每个人都夸奖一遍等于不夸。反过来,如果只夸一两个儿童而置大多数表现较好的儿童于不顾,则可能使大多数表现较好的儿童因得不到鼓励而激不起上进心甚至灰心丧气,个别儿童也可能因独享夸奖而滋长骄傲心理。如何正确表扬儿童呢?在一次活动后,孩子们太累了,我叫孩子们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儿,谁刚才活动最认真,谁现在趴得最好,我就摸一下谁的脑瓜儿。每个孩子都觉得教师摸了一下自己的脑瓜儿,似乎只有自己独享了老师的,其实我在每个孩子的头上都摸了一下——这个“秘密”孩子们是不知道的。孩子们趴在桌子上,只觉得自己的脑袋被老师摸了,以为别人的脑袋没被老师摸,因而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做得最好,每个人的心里都美滋滋的,都觉得自己在老师眼里是好孩子,因而都想下一次还得到老师的夸奖,从而形成人人不断进步的连锁反应和整体效应,也使幼儿的自信心不断加强。

二、激励性原则

幼儿体现出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是有差异的。因此,对不同的幼儿,必须有不同的评价。但无论评价什么,都应把握这样一个原则,即一定在原有水平上,着重评价他们的努力和进步,这样才能起到激励作用。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自身难以控制,如果侧重评价智力,就可能会导致他们的自暴自弃或骄傲自满。而一个人的努力是个人所能控制的,人人都可以取得进步。有了这种自信心,才能形成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而一个人一旦有了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学习上的困难也就不难克服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指出,对于学生,尽量减少用“不及格”来对课堂学生进行评价,目的是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不及格”的评价,将对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产生不良的抑制作用。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采取重视表扬和鼓励在教育中的作用的“爱”的教育,才是最佳的教育途径。爱的表达的方式很多,主要有喜欢、奖励与赞赏等,即“提格马利翁效应”。老师经常对孩子们进行必要的表扬与鼓励,长期下去,就会发现原来参差不齐的学生都可以成为优等生。老师的每一句表扬,每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

夜上海论坛 为了每个幼儿都能成为自信的孩子,在入园初,我便把幼儿的最低评价定为优,好一些的是优上,再好的是优上加上一个“苹果”。孩子们看到自己的评价后个个充满自信,容光焕发。那刻成印章的“苹果”,在孩子们心中竟有如此大的力量,那我在工作中何不多给孩子们两个“苹果”呢?让每个孩子都能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并且使这种自信心逐渐转化成一种学习的内在动力。

三、个体性原则

幼儿的智力有差异,性格特点也不尽相同,对待不同性格的幼儿,要有不同的方式方法。

教师对幼儿任何一个问题,哪怕是看似很小的一个问题的评价与处理,都应该注意保护其积极性,都应该根据他们不同的个性,朝着积极的方向去评价、去处理。面对幼儿出现的问题,教师头脑中应该有“位移”的思想,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幼儿的角度,深入幼儿的内心,体验幼儿当时所体验的情感,成为幼儿真诚的、和蔼可亲的、无限深情的指导者。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幼儿的个性日趋完善,才有利于幼儿性格的健康发展,才有利于幼儿逐渐树立起自信心。

对幼儿评价的过程,也常常是教师自身不断激励的过程,幼儿的反馈以及所表现出来的越来越主动的、充满自信、积极的态度,同样也是对老师的一种评价和鼓励。在这种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必然实现着素质教育,必然会使每个幼儿都能自信的说:“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