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银行业务特点范文

银行业务特点范文

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银行业务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银行业务特点

第1篇

国际主流商业银行业务模式转型特征

从较粗放的全方位、多元化拓展向有选择地发展核心业务转型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日趋激励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国际大型主流银行通过有针对性地剥离、外包非核心业务,不断拓展、并购来巩固核心业务,业务战略定位从较粗放的全方位、多元化拓展开时向有选择地发展核心业务转型。

1.剥离、外包非核心业务

近10年来,花旗集团、美国银行、瑞银集团等大多国际主流银行均对其业务架构进行了调整,通过不断剥离、外包等方式,分拆了经营效果较差或与发展战略不相吻合的非核心业务(见表1)。

2.依凭内生发展和对外并购等方式巩固核心业务

在剥离非核心业务的同时,国际主流银行更加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通过积极的市场开拓和频繁的并购,使核心业务获得更快的增长,从而迅速确立了在全球领先的竞争地位(见表2)。

近20年来,国际主流银行业务模式的选择也证明,商业银行在非银行类金融业务上的规模优势更多地体现在分销渠道而不是自营和研发方面,业务范围的选择调整不能拘泥于拥有“全面”的业务体系,而应更加注重银行核心业务的培育和关键业务领域竞争力的提升。

零售金融业务在业务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不断上升

夜上海论坛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主流商业银行在批发金融市场上受到排挤,零售金融业务占比不断上升。以美国为例,1980年美国商业银行消费者贷款4548.7亿美元,占总贷款的比重为44%。特别是90年代后期,市场利率持续偏低,推动美国住宅市场以至按揭再融资活动大幅度增加,到2007年,美国消费者贷款数据变为45849.2亿美元,占比达到70%(见图1)。

主要银行的消费者贷款的升势尤其明显,如花旗银行消费者贷款2001年比2000年上升11.3% , 2002年比2001年上升13.2%;J.P.摩根大通银行消费者贷款2001年比2000年上升16.6% , 2002年比2001年又上升10.9%。随着业务重点的调整,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的盈利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如花旗集团全球消费者服务业务收入占比由1998年的42%增长到2006年的56%。2007年,消费者服务业务收入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该年花旗集团全球消费者服务业务净收入达到78.68亿美元,但公司及投资银行业务巨亏52.53亿美元,选择性投资亏损16.44亿美元。汇丰集团个人金融业务对税前利润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33.5%上升到2006年的42%;公司银行、投资银行与资本市场业务在税前利润中的份额则大幅下降,从2001年的39%下降到2006年的26%,私人银行业务增速也较快,在总体业务中的份额也在上升(见图2)。

综上所述,国际主流商业银行为求得市场生存,在实施全能化发展的战略过程中,无论从经营管理的角度,还是在业务品种和业务方式上考虑,目标仍是有选择而且突出重点的,零售业务收入占比和重要性的上升也印证了这一过程。

夜上海论坛 业务品种迅速增加,产品创新更加复杂且将创新重点纷纷转向表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主流银行均不惜重金加大产品创新的力度,开发多样化金融产品,使其具有更好的便利性、更大的增值性,巩固和拓展其核心业务的地位,创新的着力点从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延伸到表外业务,各种新的业务品种层出不穷。最为突出的表现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通过将具有长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业务,如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卡贷款、汽车贷款等实施证券化,将利息收入转变为手续费收入。2000~2006年,全球证券化发行规模从5000亿美元猛增到2.3万亿美元。银行还进一步对证券化产品衍生化,以降低业务扩张对资本的依赖。2003~2007年,全球信用衍生品(CDS)市场规模膨胀了15倍多,达到50万亿美元。另外,利用其便利的分支机构和网点,分销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及其它金融机构的产品等方法,以客户需要为中心,提供立体化、综合产品系列服务。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最优秀的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也只有50多种,到80年代已达到200多种,到了90年代达到500多种以上。作为业务品种多样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财务上就体现为商业银行传统的依靠存、贷款业务为主的利息收入不断下降,而创新带来的新兴业务品种收入种类增加,非利息收入持续上升,相对重要性不断提高(见图3)。

从业务产品创新过程本身来看,各家银行大量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如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等,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如大型计算机、互联网络、通讯卫星等:使用将金融领域的某些直觉行为形成理性基础并转化为可操作的金融产品。使多种金融工具组合在一起使用的创新产品更多,金融产品变得更加复杂。

业务流程更加标准化、合理化,客户服务渠道更多从传统向电子转型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主流银行借助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对业务和管理流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一是大量运用IT集成技术,将分散封闭系统重组再造成集成网络一体化系统,建立了自己的数据仓库,为银行业务分析和管理决策流程的科学化提供了有力支持。二是由单纯业务处理向业务处理、管理决策支持和客户服务有机结合方向发展。如花旗银行,已将全球业务单证集中到4个用网络连接的自动化程度非常高的单证处理中心处理。客户利用该处理系统,可全天候、非常便捷地办理各项业务。三是在授信业务处理上,借助信息系统,使流程和手续更加标准化、合理化,使贷款申请反应更快速,贷款的权责更明晰。四是将除核心业务流程以外的辅业务流程向专门的营运机构发包,缩短业务流程链条,降低营运成本,提高盈利水平。同时,以信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ATM、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服务手段的应用,使国际主流商业银行客户服务更多地转向电子渠道。电子渠道在便捷性、安全性、速度、成本等方面表现出越来越强的优势,使其服务变得更加高效和快捷,甚至达到不受时间、地点、方式约束,实现“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方式(Anywhere、Anytime、 Anyhow)”的全天候服务。2005年,美国网上银行业务量占到传统银行业务量的50%-60%。

夜上海论坛 以业务体系的调整为重心重塑组织架构

1.强调银行的系统管理,以业务条线为主线归拢业务部门。经过多次的反复调整,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基本趋势就是业务条线愈来愈综合清晰,众多的业务部门都在按三大业务条线归拢,即零售业务、公司及投资银行业务、财富管理业务,构建起以战略业务单元为基础的,客户型导向型组织架构。

夜上海论坛 2.强化总行业务部门的管理职能。目前国际主流商业银行都以总行部门为运行和指挥中心,均采取“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结构。表现在银行的分行很多,但不一定很大,职能一般单一,很多业务集中在总行的部门完成。总行的部门并不多,但都很大,“大总行”通过“大部门”来体现,一个业务部门就是一个业务系统,就是一条战线,部门内汇聚了主要的业务专业人才,分工细、专业性强。

次贷危机的冲击及新走向

夜上海论坛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商业银行在以次贷为基础资产的债券或由此衍生出的其它债券投资上遭受的损失惨重,大批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有关的金融机构纷纷出现巨额亏损,有的甚至陷入倒闭或申请破产保护,国际主流大型商业银行更是首当其冲。迄今为止,以花旗、瑞银、汇丰为首的全球银行业巨头已经计提了高达近5000亿美元的资产减记,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全球金融行业的资产减记将高达1万亿美元。此次危机破坏性之强、影响面之广是以往历次金融危机所不能比拟的。 这一金融危机对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经营产生的影响到底有大,目前还无法判断,但是这与美国长期低利率政策导致的流动性过剩,监管法律与政策过于宽松,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与高杠杆的投资银行业务间监管模糊,以及商业银行对追求高杠杆利润的过度激励,过分加大高风险业务自营比例等有直接关系。本次危机后,美国甚至全球货币金融体系、法律、监管等都将为此做出大的调整,也使国际主流商业银行近年来业务模式创新所积累、蕴藏的风险得到充分暴露,五大专业化投行的消亡,更会促使其回归审慎经营的理念,重新评估业务模式,进而做出相应调整。

重新评估投资银行业务模式,在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间建立更加严格的防火墙

国际主流商业银行投行业务也在不到短短的10年间就经历了从下降停滞走向复苏再到2007年遭遇重创的过程,其抗周期性风险差及波动幅度大的特点暴露无遗。次贷危机后,众多投行都会纷纷投身商业银行的怀抱。然而,投资银行的问题关键不在于组织模式,而在于其自身的经营模式和外部监管跟不上投资银行发展的步伐。投资银行重新回到商业银行体系内,尽管可拥有商业银行稳定的资本来源,但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风险问题。因此,在投资银行回归后,商业银行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解决投资银行业务模式存在的高杠杆难题。降低投资银行的杠杆率,从而降低风险。一方面,国际主流商业银行会继续在经纪业务、承销业务、财务顾问业务等领域提供中介服务,赚取中间业务收入。另一方面,加强自营业务的风险管理,降低自营业务的比重和杠杆率。据测算,美林的杠杆率从2003年的15倍飙升至2007年的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杆率攀升至33倍,高盛也高达28倍。高杠杆率伴随的必然是高风险,次贷危机中高杠杆率的大型投资银行纷纷倒闭,说明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这种业务模式存在的严重问题。同时,要在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之间建立更严格的防火墙,防止投资银行部门通过证券化分散出去的风险重新回到商业银行体系内。

提高信贷业务准入门槛,逐步收缩高风险的“另类投资”业务领域

追求高收益、高风险的客户和业务,放松风险管理标准,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次贷危机后,国际主流商业银行会更加注重审慎经营的理念。一是提高信贷业务准入门槛。在贷款对象选择上更加注重客户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亦即借款人自身的偿付能力,把那些不完全符合信贷标准的客户放在服务范围之外。在贷款品种选择上,对通过住房抵押、股权质押或债券质押,从银行获取贷款的业务更加慎重。二是逐步收缩高收益、高风险的“另类投资”业务领域。次贷危机爆发前,在追求盈利动机的驱使下,商业银行多余的资金纷纷流向高收益的按揭抵押债券或“另类投资”(如次级房贷)等金融衍生品。花旗等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均设有专门的另类投资部门。而这些投资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忽视了对冲基金、特殊投资实体、证券公司等的杠杆风险和信用风险,一旦市场变化,这些证券化资产的价值就会急剧下跌,给银行带来巨大风险。

夜上海论坛 金融创新更加注重基础资产质量和风险控制,表外业务经营会变得更加审慎

本次危机全面显现了金融创新高风险的一面。首先,过度运用金融创新的手段,使创新产品本身的复杂性很可能掩盖产品自身暗藏的巨大风险,导致风险的不断积累。其次,金融创新产品在转移自身非系统性风险的同时造成宏观系统性风险的积累。卷入次贷危机的金融机构,拥有非常强的风险管理技术,也曾经成功地抵御了很多的风险,但仍然功亏一篑,教训十分深刻。因此,随着监管的加强,国际主流商业银行未来的金融创新将会更加注重基础资产质量,更注重风险的控制。建立在沙滩上的高楼大厦,无论结构多合理,质量多优秀,最终还是要倒塌的。另一方面,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的风险更多体现在表外业务的高杠杆、高风险性上。虽然不同商业银行的情况不一样,但是就行业整体而言,还是会有参照标准的,不能过高估计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为了保持合理的资金杠杆率,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的传统银行业务将重获重视,高杠杆率的表外业务经营将更加审慎。

夜上海论坛 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的全能银行业务模式有加速的趋势

第2篇

夜上海论坛 2013年5月7日招商银行和全球领先的管理咨询公司贝恩公司联合《2013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个人总体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80万亿人民币,高净值人群规模超过70万人。就私人财富规模而言,2012年中国高净值人群共持有22万亿人民币的可投资资产;人均持有可投资资产约3100万人民币。

22万亿相当于中国2012年GDP[1]的42%,相当于国家外汇储备[2]的1.05倍......谁都清楚管理这70万人的资产意味着什么。

对中国的银行来说,谁拥有了他们,谁就拥有了更好的未来。

本为首先对私人银行客户投资特点进行研究,进而对业务发展献计献策。

一、私人银行业务是银行“王冠上的宝石”

(一)私人银行客户的资产定义

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2011年第5号令)第31条“ 私人银行客户是指金融净资产达到6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商业银行客户”。

夜上海论坛 根据建设银行(以下简称建行)总行《关于执行银监会《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中私人银行客户定义的通知》(建总发〔2011〕231号),建行私人银行客户定义为:指在建行个人金融资产(AUM)达到过500万元(含)以上的个人客户,以及个人可投资资产在600万元(含)以上且需要私人银行专业服务的个人客户,并应满足《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的规定。目前执行标准为在建行个人金融资产(AUM)达到过1000万元(含)以上的个人客户。

本文中,私人银行客户的资产定义,如无特别说明,指金融资产(AUM)达到过1000万元(含)以上。

(二)私人银行业务是银行“王冠上的宝石”

根据建行大连分行2012年底客户数量和资产情况数据(表1),私人银行客户万分之一的占比,资产达到全部客户时点资产的3.91%,资产占比与人数占比的倍数达到391倍。

夜上海论坛 可以说,私人银行客户是所有银行客户群体中最值得挖掘的部分,私人银行业务称之为“王冠上的宝石”毫不为过。

二、稳健投资与多元化是私人银行客户投资的主旋律

夜上海论坛 根据《2013中国私人财富报告》相关调查,我国高净值人群更加关注“财富保障”和“财富传承”,投资心态更为成熟、稳健,跨境多元化配置需求日益显著。在投资渠道的选择上,随着高净值人群与私人银行的信任合作关系更加深化,私人银行逐渐成为高净值人士越来越依赖的投资理财渠道。

从建行大连分行的统计数据看,也恰恰印证了私人银行客户的上述投资特点。

(一) 私人银行客户的投资资产在各分段客户中比例最高

夜上海论坛 根据建行大连分行现行的统计口径,个人金融资产(AUM),主要包括存款和投资资产,而投资资产,又可分为基金、贵金属、保险、银行理财产品、第三方存管保证金等。

根据建行大连分行2012年底分段客户资产情况,私人银行客户投资资产占全部客户比例尽管仅为9.76%,然而其投资比例(投资余额/客户资产)却是最高的,达到62.72%。

夜上海论坛 (二) 稳健投资与多元化是私人银行客户投资的主旋律

根据建行大连分行2012年底分段客户资产情况,私人银行客户低风险投资(国债、银行理财)占比达到53%,同时资产分布于基金、贵金属、保险等。

三、业务发展对策

从中国私人银行客户财富保值、增值和传承的财富管理目标来看,中国私人银行的功能只有超越了传统的零售银行渠道,才能体现出私人银行的存在价值。业务对策如下:

(一)依托大数据,深入挖掘客户需求

夜上海论坛 “大数据”作为时下最火热的IT行业的词汇,对于银行而言,数据仓库、数据安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等围绕大数据的商业价值,早已不言而喻。

夜上海论坛 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如何在浩如烟秒的数据中,实现盈利,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

信息技术是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条件。对于银行而言,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必须建立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系统,完善资产管理功能。

私人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极为复杂且又涉及全球范围,因此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提出很高要求。另外,有效的客户细分和开放式产品平台也离不开先进的信息系统支持。

私人银行必须花巨资来更新或改造IT技术,特别是开发客户管理系统,包括客户资料管理、交易和谈话记录的保存、办公自动化等。

夜上海论坛 (二)把握未来,提升三大功能

把脉未来我国私人银行的发展模式,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务必须在资产管理功能、融资功能、平台功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夜上海论坛 第一,中国私人银行业将更加重视资产管理能力的提升。资产管理能力强弱的直接表现就是私人银行产品的研发和管理。可以预见,未来私人银行在产品方面的竞争会更加激烈,然而,竞争的层面将不仅仅局限在产品的收益率,而是完整考虑产品收益、风险和投资品种的综合竞争。

夜上海论坛 第二,中国私人银行业将更加关注企业主客户,及其背后企业的融资问题。单就私人银行客户本身来说,他们已经完成了财富的积累和沉淀,融资需求并不明显;但是私人银行客户的企业却将持续面临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如何伴随和支持客户和他的企业共同成长,将是私人银行的共同考虑。

夜上海论坛 第三,私人银行将更加注重同外部机构的合作,并形成服务客户的资源平台。面对私人银行客户多元化的需求和对财富传承目标的日趋重视,私人银行必须寻求更多的外部资源,才有可能突出自己在众多服务机构当中的特殊性,强化客户对私人银行的服务依赖,真正做到持久的客户关系维护和服务支持。

夜上海论坛 (三)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一是加快私人银行专业人才培养。私人银行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具有高标准、多元化的特点,服务高端客户必须是精通银行、税收、财务、法律、不动产策划等领域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非一味地推销银行自身产品的银行理财经理。因此,国内银行应紧跟国际潮流,精心挑选具备丰富金融专业知识、懂得营销技巧、通晓客户心理的优秀员工作为私人银行业务人才,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和开发力度。同时,还可以引进国外高级管理专业人才,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整体服务水平。

夜上海论坛 二是提供高效优质人性化服务。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的优势就在于他们对服务更为注重。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应尽快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文化,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对于私人银行客户,应专门为其设定一套高度人性化的服务流程,不仅在资产管理方面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还要考虑多方面增值服务,如搭建境外业务平台,为国内客户进行全球化投资。

参考文献:

第3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电子银行;网上银行;业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9-0075-02

夜上海论坛 20世纪末以来,伴随着金融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金融业创新加剧,新的金融工具与金融产品不断涌现,自1995年10月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成立之后,“电子银行”这一网络时代的金融创新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焦点。电子银行在各发达国家发展迅速,年均增长速度达50%以上。在我国,继招商银行1998年率先推出了网上银行一卡通业务之后,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了网上银行业务。

发展电子银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被各家商业银行所认同。然而,正如黑客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出现一样,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许多经营风险和安全隐患。

夜上海论坛 一、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的类型

1.基于风险监管要求的分类

夜上海论坛 (1)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由于经营决策错误、决策执行不当或对行业变化缺乏响应,而对银行收益或资本所造成的当前影响和长远影响。战略风险在属性上更加普遍和宽泛,银行董事会和执行管理层所采取的战略决策都会对其他风险种类产生影响。战略风险是银行开展电子银行业务时面临的最重大风险之一,如果银行战略的规划和执行出现无效或不当,飞速的技术变革、激烈的同业竞争和该战略的性质都会使银行承受巨大的风险;而如果管理层采取一种过于谨慎的技术跟随战略,也将使银行在一个饱和市场或迅速巩固的市场中没有丝毫立足之地,错失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先机和良机。

(2)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指电子银行由于技术采用不当,或所采用的技术相对落后而造成的风险。电子银行最大的优点在于虚拟性,它无须考虑银行的物理结构,整个交易过程在网络上即可完成,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但是,这种虚拟性的实现高度依赖于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技术和设备。技术风险是电子银行风险的核心内容,也是广大客户最为关心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电子银行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损失。

夜上海论坛 (3)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违反、不遵从或无法遵从法律、法规、规章、惯例或伦理标准而给电子银行所造成的风险。由于对网上银行经营行为或客户行为的有关法律、法规不明确,往往会产生法律风险。法律风险会使银行面临罚款、赔偿和合同失效,导致银行信誉的贬低、业务机会的受限制、拓展潜力的降低以及缺乏合同的可实施性等。

夜上海论坛 (4)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风险损失。电子银行业务的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银行内部员工的错误操作或恶意操作以及黑客攻击。

(5)信誉风险。一旦电子银行提供的虚拟金融服务产品不能满足公众所预期的水平,并且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不良反映时,就形成了电子银行的信誉风险。当电子银行出现重大安全事件并被媒体曝光,或由于专用或公用通信线路故障,客户无法使用其电子银行账户时,均会迫使电子银行承担信誉风险。信誉风险还可能是针对整个电子银行界而言的,例如,假如某家有影响力的商业银行因其电子银行业务或电子货币发生危机而出现信誉风险,则相当部分的电子银行客户会很容易将之与其他银行的电子银行安全联系在一起,并误认为所有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都是不安全的。

2.基于电子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分类

电子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而且涉及范围很广,但归根结底无非是由外部环境因素、银行内部因素和客户因素这三种因素引发。按照引发电子银行风险的因素,也可以把电子银行风险分为外部环境风险、银行内部风险和客户风险。

(1)外部环境风险。外部环境风险是指电子银行经营环境原因形成的风险,这些风险虽不在银行控制范围之内,但往往会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经营产生巨大影响。这些风险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消除的,控制这些风险需要从根本上改善电子银行经营的大环境,但这还有赖于政府和社会的进一步努力。这些风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电子银行经营的平台构建在互联网之上,而互联网本身的安全漏洞造成黑客、计算机病毒入侵的风险难以消除,这些风险必然会转移到电子银行经营之中,使用户和银行造成损失。二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使得参与电子银行交易的客户身份难以辨认,让网络犯罪分子有机可乘。三是现有法律体系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严重滞后,致使互联网上很多行为游离于法律监管之外,一旦出现纠纷难以追究当事人责任。另外,由于现在公安机关没有统一的电子银行案件受理平台,缺乏集中技术和警力,许多电子银行案件也因为涉案金额过小而被拒绝受理,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网络犯罪的诱因,并最终让银行和客户遭受损失。

夜上海论坛 (2)银行内部风险。银行内部风险是指银行在开展电子银行业务时因银行自身原因而引起的风险,这是各商业银行应该高度重视的风险。通过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和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能够大大降低此类风险的发生。此类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雇员行为引起的风险,包括:1)内部员工的欺诈行为。如内部员工通过利用其职务之便,盗取客户私人信息,挪用客户资金进行各种风险投资;或通过利用其对计算机运行情况的了解,采取私设账户、伪造存折、改动账表、篡改记录等方式直接将资金转入特定的账户等。2)员工专业知识的欠缺和对业务的漫不经心。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银行的管理者和员工无法完全了解和掌握银行所采用的新技术,从而产生操作风险以及不能提供良好服务的信誉风险。二是银行信息系统风险,包括:1)系统退化引起的风险,这主要指系统的技术指标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要求,使系统不完善、数据不完整或可靠性差,交易处理过程中断或出错。严重的、大范围的系统失效还将引起信誉风险。2)由于信息系统安全防范工作不到位,让病毒或黑客侵入银行系统导致重大的错误和损失。三是银行服务制度不完善引起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1)未提供充分有效的服务信息,客户可能不完全了解有关权利和义务,在使用产品服务时警惕性不高。此时,客户也许会由于服务信息的不明确而提出法律诉讼。2)未保护好客户的隐私。银行未经客户授权,泄露客户金融交易方面的信息。如果客户提出诉讼,银行将要面临法律或法规的制裁。

(3)客户风险。从本质上来说,客户风险作为银行外部环境风险的一种重要形式而存在,但是由于客户风险对电子银行业务经营具有极其严重的影响,所以在此单独列出。客户风险是指银行客户有意或无意的行为导致银行遭受经济损失,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户恶意行为引起的风险,包括:1)客户否认交易,并要求退还资金。如果银行无法提供证据,证明交易是经客户授权的,那么银行就可能损失资金。2)洗钱。罪犯利用电子银行和电子货币业务,从事犯罪活动。3)贷款者不履行义务。二是客户无意的行为引起的风险。相当部分的电子银行客户缺乏安全意识,在不安全的电子交易中使用个人信息,使罪犯能利用本应是机密的信息进入客户账号,给客户造成资金损失,而银行则有可能要承担非法交易造成的经济和信誉损失。

二、电子银行风险的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