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室;医学院校
运动人体科学是在体育学基础上与医学、生物学相互交叉派生而来。实验教学是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国外目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发展迅速,为推动教学、科研、训练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国内院校该专业实验室建设夜上海论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经费有限、设备配置不合理、专业实验人才缺乏、管理制度不完善等诸多情况制约着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发展。
我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2010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但长期以来,没有专门的综合性实验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各专业课程在不同的分实验室完成,学科间缺乏交流,使学生的知识显得支离破碎,不能形成统一的知识体系;此外,局限于传统模式的实验室,很少能够与运动实际相结合,不能给本专业乃至全校师生提供健康促进、运动处方、运动心理等方面的指导,使学生失去了参与实践的机会。为了适应当前形势,必须进行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教学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实现人、财、物的统一管理,资源共享,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1 优化实验室设置,建立综合性实验室
夜上海论坛 我国各院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经费和研究条件,难以达到本专业今天高度发展的需要,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交叉和合作,通过多学科的合作解决一些运动人体科学中的重大问题。把实验室功能单一,小而不全,很难形成有相当规模与水平的专业实验室,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实验室合并为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室,突出本专业特点,将原各学科实验室的师资、设备统一调配,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增加相关各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提高学科的发展和实验水平。适应学生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应安明等报道,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按教学、科研、开发三类和教学技术体系、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和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三个层次重新规划调整垒校实验室的设置,实验室由原来的85个调整组建为52个,减少了40%。这样基础教学和技术教学等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或者说借助整个学校的力量,如基础医学院、药学院以及心理学系的力量,使实验室能更好的利用有限的资金发展自己的特色优势专业。
2 调整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立创新性实验室
运动人体实验可以本专业学科的内在结构,对现有实验进行重新调整,将以单门课程为基本单位形成的课程设置,调整为由几门密切相关课程共同组建的综合实验,形成功能明确、层次合理的优化结构。突破传统的验证型实验模式,开设多种类型的实验,使之从验证性实验向创造性、设计性转变,按照必修与选修实验相结合,现成与自创设计实验相结合,应用性与设计、创新性实验相结合原则构建新的实验模式。建立起导师制,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不断更新实验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软件、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探索运动人体科学中仿真性和虚拟性实验的实践与应用。坚持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更应知道如何应用这些实验方法、手段于体育实践中,进行人体机能测试、运动选材、体育康复理疗等解决实际问题。
3 建立开放性实验室
夜上海论坛 3.1 知识传播方式的开放
夜上海论坛 首先在实验项目上向学生开放,学生自选或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实行预约式实验教学。建立实验室网站,将全部实验项目制成网页,包括实验内容、要求,实验要达到的目标、实验方法,向学生公布。让学生自选项目或自行设计项目。或将部分仿真、虚拟实验推向因特网,可通过网页获取知识完成部分实验操作。
夜上海论坛 3.2 实验对象的开放
夜上海论坛 首先,实验室在完成其基本教学科研任务后,可面向校内师生和社会人员提供体质测评、健康监督、健身、减肥、体疗康复、心理测试、运动处方等,在提高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同时,更好地为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提供服务。其次,为各级体委和运动员选才提供相关服务,向各类运动会、运动队、健身俱乐部、民间体育运动会等提供机能测试、健康监督、康复服务、心理测试、心理咨询,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供帮助。
4 建全实验室队伍
实验室队伍建设是能否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多途径多方式吸引高学历的人才从事实验室工作,尽快建立自己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实验室人员的业务素质,拓宽实验人员的知识面,打破了原有实验技术人员固定在某个实验室的格局,实验室全面负责实验教学工作,使实验教学人员具有一专多能的要求,掌握相近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使实验技术人员至少掌握两门学科以上的实验教学工作,人力资源达到一定程度的共享。周月娟认为实验室队伍建设是实验室能否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可以设立流动编制,聘请研究生当实验指导教师是实验室队伍建设工作的一大亮点。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实验队伍建设可以参照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做法,一方面提高当前实验队伍的素质,一方面采取多种方式吸引高学历的人才从事实验室工作。
5 结语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为学生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际动手能力。建立以为教学为主要目的的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室,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综合型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建立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加接近体育运动的实践,同时使实验室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全民健身活动的实施,发挥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占坤,吴兰花.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大学生专业承诺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9,22(7):68-69.
[2]孙建翠,亓建洪,于学美.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调查与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88-90.
夜上海论坛 [3]范学辉,胡柏平,宋伟,张清安.高校体育科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路的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2):103-106.
夜上海论坛 摘要: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对唤起学生创新意识,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本校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实践,从平台的运行模式、运行效果等方面做了介绍。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实验平台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33-02
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精神,大学生培养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大学课程设置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1,2]。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需要良好的研究平台。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搭建了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实验平台,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扎实的科技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夜上海论坛 一、建设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实验平台的意义
医学是实践性科学,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础。一个学校的实验室建设水平和实验教学质量是体现其教学水平的重要方面。先进、高效和开放运行的教学、科研实验室是一流大学的标志。传统医学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并认为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课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只要完成“规定动作”即可,故注重课内实验,轻视自主学习[3,4]。上述观念在强调培养能力、鼓励创新的今天已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改革当前传统的医学实践教学模式和体系势在必行。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实验平台应运而生。这一平台既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基地。搭建科研训练创新实验平台对唤起学生创新意识,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实验平台的运行
夜上海论坛 1.分层次运行模式。(1)基本实验技术培训。实验中心选取常用的实验技术,包括细胞培养、基因转染、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纯化和鉴定、DNA提取和鉴定、RNA提取及RT-PCR、免疫荧光、免疫组化、蛋白质提取及western blot、动物疾病模型制备等,专职带教老师指导学生掌握相关实验技术。通过基本实验技术的培训强化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2)指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建立实验方法,完成选题及实验的全过程。在实验进行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引导和启迪。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需要自己查阅文献资料,学习最新理论与技术、最新方法和手段并应用到自己设计的实验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实践能力。(3)申报科研项目,开展科研实践。第一,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综合设计实验的基础上,中心鼓励学生申报院级、校级和省级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安排教师指导,提供实验场所、试剂耗材和仪器设备,为各项训练计划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第二,选送拔尖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中心依托学院科研实验室,为动手能力强、对教师的科研课题有兴趣的学生提供直接参与科研课题的机会。在老师直接指导下,本科生围绕部分课题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直接参与科研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可以为学科提供优秀的研究生后备队,从而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近年来,中心已组织数十名学生进入老师的课题组,学生们普遍反映,经过系统科研训练,具备了基本的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强,在读研读博时能更快地开展课题研究。(4)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竞赛。参与科技竞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中心不断培养并选派优秀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科技竞赛,如全国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展等。参与竞赛的同学充分体验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无论获奖与否,享受过程中的苦辣酸甜,为学生成长积累了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
2.平台运行的坚强保障。(1)人员保障。平台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凝聚了一批热衷于本科生实验教学的教师和教辅人员,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相互合作、密切配合,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人员相对稳定、老中青结合、学历层次较高、热衷于实验教学、充满朝气的实验教学团队。这支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互通、<嬷敖岷系氖笛榻淌Χ游橐约耙滴袷炝贰⑺刂式细摺⑾喽晕榷ǖ氖笛榧际醵游椋为保证平台顺利运行提供了坚强的保障。(2)制度保障。学校高度重视实验教学改革,在学校发展规划制定时,优先考虑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与改革。在组织、制度及管理方面有保障。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建设与管理、经费投入、教学质量监控和鼓励实验教学改革以及规范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的相关政策。实验中心始终坚持“管理机制―质量体系―评估制度”三维并举,保证中心“以人为本、高效集约”的运行,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平台。(3)经费保障。学校每年均投入固定的实验室建设经费、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费和教学消耗费,专款专用。学校也建立了激励机制、奖励机制、约束机制和运行机制,优先保证中心在人员配备、经费配套等方面的需要,创造良好的实验中心建设环境,激励高水平教师参与实验教学。
夜上海论坛 三、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实验平台的运行效果
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本科阶段就有机会接触科研,学生们自觉自愿去学习、去探索。在创新实验活动中,鼓励广大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去设计自己的课题,发挥自己的潜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夜上海论坛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创新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准备实验动物、安装调试实验仪器、配制实验试剂,动手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夜上海论坛 3.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科研训练中,学生首先要确立实验目的,围绕实验目的查阅大量文献,最终设计出详细的项目方案并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遇到实验技术方面的问题时,需拓展思维,分析解决的方法。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学生们无论是申报科研项目还是参加各级竞赛,都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小组成员有分工有合作,在团队协作中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竞争意识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四、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实验平台取得的教学成果
夜上海论坛 近年来,学生设计和完成创新性实验近60项,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收录9篇,多次获得全国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一、二、三等奖,获得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五、结语
夜上海论坛 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实验平台,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求实的科研态度,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5]。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实验平台值得在更多的医学院校推广。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宋凤兰.高校创新实验平台建设的几点思考[J].广东化工,2014,(15):281-282.
[2]成丽,杨祖幸,汤洁,李峰,汪宏,吴勇.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机制创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3):166-168.
夜上海论坛 [3]郭静,周红,吴晓燕,郭军.基础医学分级实验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6):529-531.
【关键词】本科医学生 分子生物学 开放型实验室 建设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R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038-02
现代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基础扎实、多学科、适应性强、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教育部也明确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建立开放型实验室并向广大学生开放成为评估学校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平台。课题组依托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通过借鉴其丰富的实验室建设管理经验,进行了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建设并应用到了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教学。现将相关经验介绍如下:
一 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医学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的学科,涉及的生物大分子不能直接观察,仅有课堂理论教学不能给予学生形象直观的认识。且医学分子生物学在理论课教学中涉及大量先进分子生物学技术,学生需要通过具体操作才能掌握这些技术,所以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夜上海论坛 传统的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由于教学时间和实验室场地的局限,大部分实验内容由教师与实验员事先准备好,学生按照书本内容机械模仿或者由老师示教。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夜上海论坛 建立开放型实验室是实现资源共享、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实行开放型实验教学是实验教学方式的创新,是课内实验内容补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已有的实验室资源实行开放式使用,利于设备资源的充分利用;利于组织和引导学生系统地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实践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建设要点
1.场地规划
开放型实验室不同于普通实验教学实验室,需要全工作日开放,学生科研实验也需要一个相对集中的场地完成。为了便于管理、统筹安排,本实验室从已有的场地中专门划分了一间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在该实验室中划分如下区域,中间放置实验台和试剂架作为公共实验区,四周边台划分为常规仪器使用区、精密仪器使用区以及污染实验隔离区。学生在该实验室中能完成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大多数操作,既合理利用了场地,又方便了人员和设备的管理。
2.仪器配置
在开放型实验室中,仪器使用频率高,常规仪器设备需求量大。因此实验室配置有足量的常规耗材如EP管、玻璃试管、离心管等,对于经常使用的普通设备如电泳仪、电泳槽、普通离心机等基本配置为2~3台,对于一些较为贵重设备,如电子天平、转膜仪、PCR等至少配置一台。上述仪器配置能完成大多数常规分子生物学科研实验。
3.人员配备
开放型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的合理配置,对于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合理规范使用仪器设备等具有重要作用。人员配备包括管理人员、专职指导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其中,管理人员主要进行实验室设备、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入室本科生的统筹管理,由具有多年工作经验、责任心强且具有较强统筹协调能力的高级职称专职科研人员担当。指导教师负责带领入室本科实验小组设计并完成分子生物学科研实验,需由具有较丰富的理论和实验教学经验,具有一定科研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学或科研人员担任。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常规仪器的使用指导和日常维护,应由具有多年仪器使用经验且具有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的实验技术人员担任。各成员明确分工,各尽其职,共同完成入室本科生的培养工作。
4.制度建设
一个实验室的正常安全运行,离不开合理健全的规章制度。作为一个面向本科生的开放型实验室,制度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开放型实验室人员流动大、开放时间长,学生科研工作能力参差不齐,仪器数量多,仪器使用频率高,这些都加大了实验室管理的难度。因此,本实验室制定了实验室入室管理制度和仪器使用制度,包括《入室申请及承诺书》《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放管理规程》《仪器使用及管理制度》《仪器使用申请及预约申请制度》等。对于常用仪器均编写了标准操作规程,高级贵重仪器采取专人专管制度。通过制度的制定、试行和进一步修改,使实验室的各项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形成一个统一规范的体系。
三 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成立之后,通过在课堂上大力宣传,学生入室进行科研实验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学生首先填写《入室申请书和承诺书》,提交实验室主任审查批准后,组织学生学习实验室管理制度和仪器使用制度,对常规仪器的使用进行统一培训,按学生需求将他们分为多个兴趣小组,每个兴趣小组安排一名专职指导教师进行指导,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并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实验课题。目前,本实验室已接纳本科兴趣小组十余组,本科入室学生56人次,其中由兴趣小组设计并申请的“香樟挥发油对人胚肺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课题获学院院级课题立项资助,相关文章也在正式省级刊物上发表。
综上所述,通过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的建设和开放,为本科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和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场地,通过入室进行实验或科研,可大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科技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宝林.提高军队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
夜上海论坛 [2]王朋.高校开放型实验室建设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
[3]卢常伟、李岩、刘陵顺.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