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银行行业概述范文

银行行业概述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银行行业概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银行行业概述

第1篇

1.我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规模分析

1.1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品种结构

夜上海论坛 接着按发行主体和国别的分类来分析各家银行债券投资的品种结构。按发行主体来分类的话,工商银行在政府债券上的投资比例是23.5%,在中央银行债券与金融债券上的是57.6%,在其他债券上的是18.9%;中信银行在政府债券上的投资比例是21.7%,在中央银行债券与金融债券上的是47%,在其他债券上的是31.3%;中国银行在政府债券上的投资比例是47.9%,在中央银行债券与金融债券上的是28.3%,其他债券的是23.8%;兴业银行在政府债券上的投资比例是24.6%,在中央银行债券与金融债券上的是27.2%,在其他债券上的是48.2%。按国别分类的的话,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信银行国内与国外的比例分别是是37:1,3.5:1,28:1.由上述可以看出各家商业银行所投资的债券品种的结构各不相同,其中工商银行和中信银行投资最多的为中央银行债券与金融债券(占比分别为57.6%和47%),中国银行投资最多的为政府债券,兴业银行投资最多的为其他债券;而对于国外债券的投资方面,只有中国银行的占比较大,达到了22.2%;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国有银行比较热衷于风险较小的债券,而股份制银行却更多的愿意投资于收益较大的债券。综上所述,各家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品种大体一致,但是在品种结构上却不尽相同,它们会受到银行规模、管理及经营风格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2.我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业务的特点分析

夜上海论坛 综上所述,可以将我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业务的特点总结为:第一,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国有的与股份制的银行之间在投资量上还是存在着差距,说明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债券投资对于其自身的重要性,而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其规模和地位的优势,在投资中更具活力。第二,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不明朗,商业银行债券投资占比在近几年内有所下降,说明了商业银行更加注重资产的风险管理,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更多的投向于政府、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债券。

夜上海论坛 二、我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业务的风险分析

债券作为一种有价证券,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目前商业银行投资的债券主要集中于政府、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发行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信用风险,但是由利率市场化波动所带来的利率风险和由通货膨胀所带来的购买力风险还是难以避免的。1.债券投资风险的评估方法。在本文进行利率风险分析时,将采用久期并结合收益率曲线变动的方法来研究。

1.1久期

久期是指债券价格对于利率变动的敏感度,如一只债券的久期是3,那么利率每上升1%,则该债券的价格将下降3%,反之亦然。因此,久期的意义在于当利率发生变动时,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可以使用其对债券的利率风险进行度量。

夜上海论坛 1.2收益率曲线变动

收益率曲线是指收益率随着债券期限的不同,其形状将发生变化的曲线。收益率曲线整体上移,意味着债券利率整体上升,商业银行在此之前购买的债券就要蒙受价值下跌的损失;而收益率曲线变得更加陡峭,则意味着长期债券价值变化幅度超过短期债券,持有中长期债券为主的商业银行资产市值就将会面临大幅缩水。

2.我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利率风险的评估及分析

由于我国市场利率波动较大,且银行的债券资产又是以中期固定利息券为主,因而债券资产价值对利率波动的敏感度较高;加之我国金融市场集中度较高,这就更加重了债券投资的风险。在这里将选取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及兴业银行为样本来进行分析,它们的市场组合久期分别为3.43,2.48,4.52,4.16,而当市场收益率变化20BP时,它们债券的总价值分别下降0.69%,0.50%,0.90%,0.83%,当市场收益率变化60BP时,总价值分别下降2.06%,1.49%,2.71%,2.50%,当市场收益率变化100BP时,总价值分别下降3.43%,2.48%,4.52%,4.16%,当市场利率变化150BP时,总价值分别下降5.15%,3.72%,6.78%,6.24%。我们还知道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主要集中在风险较小债券上,所以在这里也列出了2012年国债和金融债券收益率的变化情况。3年期的国债和金融债收益率分别变化了23BP和36BP,5年期的国债和金融债收益率分别变化了17BP和58BP,9年期的国债和金融债收益率分别变化了10BP和45BP,15年的国债和金融债收益率分别变化了15BP和37BP,20年的国债和金融债收益率分别变化了16BP和39BP,30年的国债和金融债收益率分别变化了11BP和32BP。可见,债券收益率的变化都在60BP以下,则这四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债券资产潜在暴露的风险损失至少(即当市场收益率变化60BP)应当如下:工商银行潜在风险损失为81976百万,中国银行潜在风险损失为32363百万,中信银行潜在风险损失为9208百万,兴业银行潜在风险损失为6319百万。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债券投资业务时还应当综合考虑该业务的风险性质、大小并结合银行投资业务的战略定位、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等,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策略和工具,对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

三、结语

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组织理论;核心竞争力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1-0104-05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夜上海论坛 (一)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变化与银行再造

银行再造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角度,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出了一种新的改革思路和发展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技术性和制度性变化。

夜上海论坛 在新的经济和金融形势下,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和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新问题和新挑战,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对传统的管理理论、体制、方法和技术进行历史性变革和创新,以适应新的发展和竞争需要。

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新特点,要求商业银行从根本上突出面向客户的市场营销功能,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效益。商业银行经营特点或运行模式的改变,要求组织管理模式也必须相应做出调整或变革。

商业银行在组织管理模式的设计和变革过程中,如何建立一个新的现代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体系,以充分体现市场导向的原则、扁平化的原则和网络化的原则,就成了当前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夜上海论坛 银行再造是现代商业银行在信息科技时代寻求银行管理新模式的主要实践探索,其基本的思维要求和目标就是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从根本上改变人的传统观念和工作方式,使人们在观念和价值取向上产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带来组织结构、权利分配、员工技能及管理制度的深刻变化,重塑银行文化,将银行经营管理带入一个新的境界。

银行再造正是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和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这一客观规律发展变化要求的反映。银行再造试图使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发展与组织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反映了商业银行在新时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如何适应银行再造的发展要求,就成了组织管理必须要考虑和面对的一个紧迫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理论上的指导,因而对商业银行组织管理模式问题的研究,也就成了当前理论学术界对于实务研究所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商业银行经营行为演进与组织管理模式变化

钱德勒(1987)探讨了层级结构现代工商企业的兴起和发展,但现代工商企业的组织结构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组织结构也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对处在一个社会整体经济体系中的“专业化的辅企业”(钱德勒语:钱德勒,1987;P38)商业银行来说,随着其金融专业化职能的进一步细化和分工的深化演进,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不断发生变化,组织形态也不断多样化和发生变动。市场和技术的发展变化导致了现代大型联合工商企业的诞生;商业银行新经营趋势也导致了其组织结构形式的变革和组织管理模式的演变。不同的组织管理模式适应不同的经营模式需要,任何由市场和技术发展决定的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类型,都对应有运行效率最高的组织管理模式。

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差异背后的原因探讨,需要分析商业银行背后的决定和影响商业银行运营模式的组织管理模式。不同商业银行,其经营管理模式通常是不同的,在相同的经营环境和资源影响下,其经营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夜上海论坛 例如,对不同规模的银行来说,通常银行越大越复杂就越不重视关系贷款,这样大银行和银行购并就会减少了小企业贷款(Berger and Gregory,2002)。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从经营方式上看,主要是不同规模商业银行对关系贷款的重视程度不同造成的。关系借款与传统借贷的基本差别是交易过程(lend-ing process)的不同,而不是交易技术差异(lendingtechnology)。

关系贷款具有三个关键因素:

夜上海论坛 (1)银企之间往来的软信息(即信任关系),这种关系是不可交易的;

(2)信贷官员和企业间的关系密切,经理人员拥有垄断信息;

(3)问题(由于软信息的不可交易、不可观测性)。

而建立在财务报表借款(financial statement lending)、资产抵押贷款(asset-based lending)和信贷评分(credit scoring)基础之上的交易技术,大部分是基于定量分析的,如分别在财务比率、抵押率和信用分级之上进行业务行为;关系借款则允许没有上述良好指标、信息模糊的小企业获得银行支持,这种模糊的软信息(soft information)是通过长期接触取得的。

夜上海论坛 因此,大银行重视硬信息,小银行则对软信息重视。关系贷款造成的内部人问题可通过组织结构解决。大银行对硬信息的重视通常是与大银行组织结构严密、职责明确的组织管理模式相对应的。

夜上海论坛 (三)问题的研究意义

从理论上讲,商业银行组织管理模式问题是介于管理经济学与金融学之间的边缘性课题,研究对象既不是一般的组织理论的组织定义和组织设计,也不是微观银行学的业务流程再造;而是以组织理论为基础,通过剖析商业银行组织管理模式的演变和主导因素,揭示其理论内涵,探索其内在规律,从而提出基本设计思想,研究其对金融体制安全与效率及商业银行以提高组织优势为核心竞争力的现实效应。对商业银行组织管理模式这一课题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夜上海论坛 首先,西方组织理论作为管理经济学的一部分,经过发展已逐步形成较为成熟完整的理论体系,但组织理论在作为特殊的企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应用还处于实践阶段,商业银行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也主要体现在经验主义层面上的一般认识。对商业银行组织管理理论还没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概括,缺乏扎实丰富的理论基础。研究组织理论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并系统地论述商业银行组织管理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其次,商业银行组织管理模式历经了长期的演变过程,从全球视角对其演变的诱因及路径,进而对不同类型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从而系统地总结其变化规律,对于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管理经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再次,商业银行不论在任何制度环境下都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其体制的效率与安全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和社会公共政策的传

夜上海论坛 导效应,剖析其组织管理模式对宏观经济政策传导的影响,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夜上海论坛 最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业竞争条件趋同的大背景下,通过分析商业银行组织管理模式的效应,提出其目标模式的核心框架,为商业银行发展寻求组织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对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夜上海论坛 二、对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

(一)不同组织结构类型的比较研究

商业银行的组织管理,首先表现在其组织制度上。现代商业银行最典型的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制和股份有限公司制。但也存在大量的非公司制的商业银行或类商业银行机构,这些机构也大量采用合作制、股份合作制或无限责任制的组织形式,如社区银行(community bank)、储贷协会(saving & loaning)或私人银行。无论采用哪种组织形式和规模如何,各种类型商业银行机构的组织结构一般都包括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这些机构问的信息交流渠道和权力分配的差异,就构成了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体系,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结构类型:科层制和部门制。

科层制组织结构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一层管理一层的组织结构形式,对商业银行而言,它实行总行、地区总部、城市分行的组织结构设置体系。这种结构具有如下优点:能够很好地适应现实客户群体对金融服务的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的客户资源,从而保证商业银行可获得基本的经济效益;能够迅速地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提高银行经营效率,取得最好的收益水平,有利于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部门制组织结构体系,就是在一个大的组织机构内部,分列出不同类型的部门,自成独立体系的组织框架结构。对商业银行而言,实行部门制的组织结构,就是按照不同的产品线设立独立的业务部门,如批发性业务部门、零售业务部门、投资银行部门等,并且各部门之间独立存在,自成体系。

朱枫(2003)认为,西方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发展有以下方向发展的趋势: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的“无限扁平化”和直接银行服务、矩阵式结构和网络型组织结构。

(二)组织设计原则的探讨

基于国内外银行竞争力差异,许多国内学者从提高国内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角度出发,认真审视和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现状和缺点,并提出了许多改进措施,其中包括对商业银行组织结构设计原则的探讨(刘奎,2000;王宵勇、翟翼,2001;江进,2002;阙方平,1999;王惊奇,2003;彭纯,2003)。

江进(2002)认为,国有商业银行要迎接挑战,摆脱目前的困境,在重新构建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方面,就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任务目标原则、市场决定原则、精干高效原则、提高弹性原则、协调管理成本低于市场交易费用原则,以及随机制宜原则等。

夜上海论坛 刘奎(2001)则认为商业银行在设计组织结构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原则、理念:扁平化原则、团队作业原则、客户部门化、基层业务的常规化与复杂业务的集中处理等。

王惊奇(2003)则认为,商业银行组织机构设置应遵循规模经济的原则,坚持价格最大化的原则。

彭纯(2003)则认为,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目标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是:

以客户为中心,增强营销功能,加大营销;实行专业化和垂直型管理,提升各类机构运行和管理的质量与效率;理顺前中后台关系,突出业务部门的核心地位;合理确定管理链长度和管理半径,使业务拓展和内部管理顺畅、协作和均衡运作;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切实形成有效的风险控制;真正以效益目标,实现粗放型增长方式到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立真正企业化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评体系;突出各类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

夜上海论坛 (三)有关组织创新的研究

夜上海论坛 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形式、手段、方向等与各方面的因素有关。

夜上海论坛 郧会梅(2003)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研究了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方向等有关问题。信息不对称是金融市场的一个主要常见特征。商业银行从事生产信息的活动有助于克服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以及由此引起的、金融交易行为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促进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生产性投资,提高社会经济活动的效率。组织结构对信息在组织系统内部的流通起着决定作用,故而组织创新对于解决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夜上海论坛 郧会梅(2003)认为,从当今世界各国商业银行的实践来看,银行业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出联系互动的关系;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集中体现在商业银行的组织创新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对商业银行在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两个方面发生影响:使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由高耸转向扁平;使网络银行和契约型银行(contract banking structure)等新式银行组织结构得以出现。

(四)有关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演化的研究

1、组织结构演化的原因

运营环境的变化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使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运营环境的变化,造成了商业银行可资利用的内、外部增长机会(external and internal growth opportunity)的改变,引起银行设想的战略进而组织结构的改变。

拉佐和道格拉斯(Lazo and Douglas,1998)认为:外在条件的变化(如监管放松、技术创新、因市场结构改变而来的市场竞争程度的变化以及消费者偏好的改变等),可以引起银行战略的改变,促使银行向集中于自己的核心能力的战略转变,这种战略的改变会引起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或组织轮廓(organiza-tional profiles)的变化,从而造成了相同规模银行的不同的成本结构、地理分布、产品宽度和消费群体宽度。

环境变化是否对银行战略、经营、结构变化发生影响,还要依银行的目标客户和银行大小规模有关。杰恩和斯蒂芬(Jeon and Stephen,2001a)研究了美国银行业并购发展变化的历程后认为:监管放松导致并购增多,银行规模增大,银行业集中度(垄断程度)的提高;对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和跨州经营的放松,使得美国银行界并购案大增,但大多发生在本州和本地区内,说明银行合并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被外来银行收购的危险;1976年-1998年间,随着美国银行业市场进出门槛的降低,全美共有11000家银行以各种形式退出或消亡,同时新设立银行6000余家,所以同时期银行数目净减少5000家。监管放松仅与集中度的增加有关,集中度的上升,引起了人们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担心,大银行与社区银行(commu-nity bank)并不构成直接竞争,社区银行的主要客户是中小企业。由于彼此之间并不构成直接竞争,社区

银行等某些金融机构就对环境变化表现得不够敏感。由于得以保留某一类别的市场细分份额,因而环境变化就不对某些特定银行的经营战略、业务规划和组织结构等发生影响。

2、组织结构演化的动力和途径

关于组织结构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或应朝哪个方向发展,属于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演化的动力和途径问题。该问题同样引起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注意和研究。组织结构变化,毫无疑问是为了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提高。与经营效率相关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研究,首先与组织的规模有关。由规模经济的一般原理可知,不同规模的组织对应着不同的效率;不同水平规模的组织,又决定着其内部组织结构的最佳具体形式。

夜上海论坛 斯旺、乔格和托马斯(Swamy,Georges and Thomas,2003)却认为规模并不是商业银行效率的主要因素,因而也就自然不会成为引导商业银行组织演变的力量之一。斯旺、乔格和托马斯(Swamy,Georges and Thomas,2003)介绍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基于收益生成能力原则的效率变化测量方法,利用该原则可以解释效率变化和以下变量间的关系:税前利润、利息费用、非利息费用、利润边界、贷款损失比和资产质量。以上联系也用于解释大小商业银行间赢利能力的差异。利用该方法,对新生银行(成立时间不超过3年)和老银行的对比研究表明:

(1)新生银行规模越大,越容易失败,但老银行却不。

(2)新银行收益/费用比率的波动性均比老银行高。

夜上海论坛 (3)效率的波动性随效率的提高而降低,效率提高银行的效率波动性比效率降低银行的效率波动性要低,效率提高意味着银行有高和稳定的收入,所以收益/费用比率的波动性并不是规模的函数,而是时间和效率变化的函数。

(4)新生银行比老银行失败的可能性更高,老银行更有可能效率下降。

夜上海论坛 (5)新生银行的利息负担高度波动,因为新生银行不倾向于多元化,所以其利息负担对经济条件的变化高度敏感。

(6)对利息负担比率的波动性而言,效率提高的新生银行和效率降低的老银行,比效率降低的新生银行更少波动性,但比效率提高的老银行高,所以波动性并不是规模的函数。

(7)不同规模新银行的利润边界(profit margin)随效率减少呈现较高的波动性,效率提高的老银行利润边界相对稳定。

总之,规模并不是决定银行利润产生能力的必要因素。

导致商业银行规模变化的因素很多,其中通常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随监管放松而来的金融自由化。杰恩和斯蒂芬(Jeon and Stephen,2002b)认为,监管放松导致了由并购和清算而来的银行合并,导致了银行规模的增大和数目的减少,但新进入减少了银行数目的减少。

也有的研究认为,市场决定了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演化的方向,监管放松仅是反映了这一市场取向。克罗纳和拉何安(Kroszner and Raghuram,1997)研究了美国“G-S”法案前后的美国银行界组织结构,认为:借贷业务和投资银行(证券)业务分离,有利于投资银行证券发行可信度的提高,从而提高发行价格;监管变化并非是分业经营的原因。混业经营机构的发行价格较低,所以部门结构对发行价格有影响是合理的:内部设置的部门比独立机构间更容易引起潜在冲突,这种担心使得银行发行部门对证券说明可信度的下降,所以与独立机构相比处于劣势。分业的这种变化是商业银行对市场关心内部结构可信度的反应。关于机制的银行对独立机构董事会控制越多,发行折扣越大,这表明管理控制和独立性程度可能是部分解释。只要金融市场是竞争性的和外部性小(如或明或暗的存款保险制度不存在),银行就会朝适宜的方向转化。银行直接拥有证券部并不比银行持股公司形式的证券结构更冒险,并具有融资优势;银行附属机构倾向于更具有效率。

三、研究现状总结和未来研究方向

国内外学者对组织理论的研究较多,也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组织理论体系。其理论发展及集成主要体现在皮尤的《组织理论精粹》,现代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主要是达夫特和罗宾斯,前者以《组织理论与设计》全面系统地对组织进行了宏观考察和理论分析,而后者则以《组织行为学》侧重于对组织中的个体、群体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微观”层面的研究。应该说,无论是古典的、当代的还是现代的组织理论(OT),都是从管理经济学角度研究适应于所有组织的普遍原则,且大都以一般工商企业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

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模型

一、研究背景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其中以信用风险为主,有数据显示,约占银行全部风险的60%。这种风险不只出现在贷款中,也发生在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等表内、表外业务中。如果银行不能及时识别损失的资产,增加核销呆账的准备金,并在适当条件下停止利息收入的确认,就会面临严重的问题,甚至出现破产。近年来,信用风险模型的研究在国际上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快速的发展。在实证的基础上对信用风险进行量化,其结果直观,可比较性强,代表了未来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目前,由于数据、系统和人员制约,我国商业银行还难以对关键风险因子进行准确计量,不能准确衡量风险的总体水平和风险分布,没有真正建立起自己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信贷资产的风险评价基本上是银行自己的主观判断,无法做出令外界认可的客观评价。在金融业日益全球化的形势下,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度量模型的研究,缩小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模型和方法

夜上海论坛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的模型和方法包括两大类,传统的和现代的。传统的度量方法有信贷决策的“6C”法和信用评分模型等。近年来,由于商业银行贷款利润持续下降和表外业务风险不断加大,以及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和新的信用工具的创新,使得学者将建模技术和分析方法应用到这一领域,在传统信用评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批信用风险模型。主要有CreditMetrics模型、KMV模型和CreditRisk+模型等。

夜上海论坛 (一)“ 6C”法。“6C”法是指由贷款人根据借款人的品德(character)(借款人过去的还款记录是银行判断借款人品德的主要依据)、能力(capacity)(借款者归还贷款的能力,包括借款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投资项目前景)、资本(capital)、抵押品(collateral)、经营环境(condition)(所在行业在整个经济中的经营环境)、事业的连续性(continuity)(借款企业持续经营前景)等六个因素评定其信用程度和综合还款能力,决定是否最终发放贷款。

夜上海论坛 (二)信用评分模型。信用评分模型最具代表性的是Altman’s Z-得分模型,它以公司的财务指标比率来预测违约率。1968年Edward Altman 采用统计学中的判别分析方法,以企业的以下5个财务比率来评估信用风险:a:流动资产/总资产、b:留存收益/总资产、c:息税前利润/总资产、d:股票市值/负债账面总额、e:销售收入/总资产。

夜上海论坛 则Z-得分模型为:Z=1.2a+1.4b+3.3c+0.6d+0.999e。如果Z-得分大于3,这家公司违约的可能性不大;当Z-得分介于2.7-3.0时,这家公司的信用处于戒备状态;当Z-得分介于1.8-2.7,这家公司有一定的违约可能;当Z-得分小于1.8时,这家公司违约的可能性很大。

(三)CreditMetrics模型。CreditMetrics最先由J.P.摩根在1997年提出,主要用于贷款和私募基金等非交易资产的风险度量。该模型通过引入信用评级迁移矩阵,获得信用期末的违约概率和其在期末转变到任何一种信用评级的概率,并根据相应的折现率进行折现,获得该信用在当期的价值概率分布,进而计算出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CreditMetrics的实施条件是,具备迁移矩阵,能从发达的债券市场获取不同评级的债券收益率曲线。

(四)KMV模型。KMV的理论基础是发展了的期权定价模型,通过股票价格的变化来估测违约概率。首先,它利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根据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资产价值的波动性、到期时间、无风险借贷利率及负债的账面价值估计出企业股权的市场价值及其波动性,再根据公司的负债计算出公司的违约实施点(为企业1年以下短期债务的价值加上未清偿长期债务价值的一半),然后计算借款人的违约距离,最后根据企业的违约距离与预期违约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求出企业的预期违约率。KMV模型的实施条件是,必须具备高度发达的股票市场,股票价格能够真实反映公司资产的变化;利率市场化,存在无风险利率。

(五)CreditRisk+模型。CreditRisk+模型是瑞士信孚银行在1997年按照财产保险的设计理念开发的,与住房火灾保险类似。在保险公司,投保的不同房屋之间是否被烧毁被看成是相互独立的,将这种思路用于贷款也是合理的。假定商业银行有N个不同形式的借款人,每个借款人在时间T违约的概率为P,则所有贷款组合违约数量的期望值为u=NP。因为违约事件之间相互独立,贷款组合中有n个违约的概率服从以下的泊松分布:。这一关系式与单个借款人的违约损失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由借款人违约而产生的损失概率分布。该模型最大的优点是需要较少的数据,特别适合管理不规范的中小企业,但精度不高。

夜上海论坛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的选择与建立

现阶段,由于我国对历史数据的积累刚刚起步、资本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特点,优先采用“6C” 法和Altman’s Z-得分模型等传统模型计量信用风险。强化贷款五级分类管理,提高信贷风险控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切实降低不良贷款率。针对目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财务数据滞后且可信度低的状况,必须加强非财务因素对信用风险影响的度量。

夜上海论坛 运用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量化和控制信用风险,是金融全球化中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总体趋势。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应首先积极建立客户的数据库系统,为采用KMV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等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创立信息平台。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应与有关科研机构一起,结合自身特点,对相关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进行改进,或“量体裁衣”地开发新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度量和控制工作适应金融业日趋竞争激烈的新形势。第三,我国商业银行应与高等院校携手创办信用管理专业,开设风险管理、资信调查、资信评级等课程,培养信用管理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