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夜上海论坛 为贯彻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教育方针,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学科素养作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历史学科素养是指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是多种素养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对历史学科素养的关注是历史教学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是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转型,它改变了过分关注知识和应试教学的现状,适应了信息时代和当今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新要求。
历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人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素养应体现教育本质,与中国学生的九大核心素养保持一致;应体现历史学科独特的思维特质,融汇人类对自身发展的记忆、反思、明智;应体现历史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紧紧围绕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围绕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方法论、世界观和价值观。本文对历史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及教学策略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希望能为中学历史的有效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夜上海论坛 一、直观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理解能力
夜上海论坛 历史是人们对过去发生事实的认识和理解。一般而言,理解包含两个要素:领悟个别历史信息和综合个别历史信息形成一个总体感知或概念。理解的行为既是综合,又是分析;既是归纳,又是演绎。同时,理解还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历史理解要求我们有历史性的视域,从现在回顾和理解过去,又能够共情地理解过去,仿佛身临其境。在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学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理解素养。组织学生参观遗址遗迹、观看历史录像资料、运用历史图片资料等方式都是将历史信息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直观教学不但能加深印象,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理解历史,符合中学生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兴趣需要。
夜上海论坛 二、比较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意义不等于文字意义,是要在历史的上下文中解读的实践、文化意义。因此,学生不仅要认知理解历史信息,在此基础上还要能够辨析历史信息,知道哪些是史实,哪些是后人对历史史实的解释。同时,学生还要能够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和叙述,将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达到以史为鉴、读史明智的学习目的。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例如,讲清朝历史时,我们可以将真实的历史资料与电视里播放的“清廷剧”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辨析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再如,讲中美建交的过程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中美联合公报》与《中美建交公报》的内容,引导发现两份公报对待“”的不同态度,从而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是中美建交过程中的一个焦点问题,并联系现实,对中美当前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史料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证意识和能力
夜上海论坛 2011版九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将实证意识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是学生了解历史的证据。历史不是用叙述写成的,它总是用凭证或变成凭证并被当作凭证使用的叙述写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客观论证的实证意识就是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也是历史学科最有特色的素养要求。在历史中考中,材料解析题是非常重要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史料论证素养。为此,在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必不可少。教师指导学生搜集或利用历史资料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客观而具有说服力的。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证意识,也培养了学生史料论证的素养。
夜上海论坛 四、绘图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时空概念
夜上海论坛 历史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发生的,离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很难准确理解和正确评判历史人物和事件,很难发现历史发展的轨迹,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因此,历史课程标准将时空观念列入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对历史的客观性的尊重,也是对学科思想价值的关注。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设计绘制历史时间图和空间示意图,以此描述历史,能够让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有深刻的认识,也能让学生对历史发展的空间有比较直观的印象。例如,每个单元复习时,教师指导学生绘制历史时间尺,标注重大事件及其发生的时间,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将所学知识点用时间连成一条线索,构建单元学习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时间概念。再如,讲《三国鼎立》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设计绘制“三国鼎立示意图”。学生在动手绘制的过程中,了解了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地理位置,也有助于理解它们之间的矛盾、军事冲突和策略。
夜上海论坛 五、德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步的价值观
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人类社会在追寻美好与进步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价值取向。历史教学最终的目标是要学生形成积极进步的历史价值观,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因此历史学科离不开德育,德育也需要历史教学这片土壤。在历史教学中,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为德育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寓德育于历史教学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让学生产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意志,保持e极乐观、团结进取的品质。
夜上海论坛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中,我们通过各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实证意识、时空观念、价值观五大核心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准确认知和理解历史事件,发现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客观理性评价历史与社会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综合思维
时下各学科都提出“核心素养”,但是具体到各学科又不能泛泛而论。《历史》是综合性人文学科,其学科核心素养即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和社会实践。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过程不但要体现人文性,更要注重追求综合性和实践性。也就是需要结合实际学情来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指导学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全球视野,促进综合思维的发展,提升社会实践能力。鉴于此,我们结合一线教学实际以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环节为例,谈一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历史》学科素养中的综合思维
《历史》其实就是一门综合性人文学科,它立足于学生通过历史知识学习,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以期全面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为此新课标明确提出“把握相关知识的联系,充分显示综合的追求”。“本课程的教学,要抓住有关内容相互联系的节点,不失时机地凸显综合的意义”等观点来鼓励和指导我们以综合性知识内容为媒介,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等主动获取知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通过多次公开课的实践验证与教师研讨,我们发现,“综合性学习”能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体验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能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
夜上海论坛 二、以综合思维为例分析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夜上海论坛 《历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的知识和内容比较多,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方式割裂地学习,肯定不能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和迁移,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历史》新课标提出:引导同学们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为载体,通过学习和体验学会从多角度、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和解决历史或社会问题,最终达到提升综合能力和培育健全人格的目的。所以在本科教学中我们可以历史线索为主导从“古今综合”、“中外综合”、“时空综合”等三个角度来指导学生贯通知识,进行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
1.古今综合
夜上海论坛 《历史》其中的“历史”就是古,学习历史就是汲取教训,学习长处指导当前的生活和学习,就是要让同学们通过古今知识联系和体验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学习历史内容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照地图来加深印象,还可以启发同学们思考对当前社会类似现象的思考,学习当前的地理知识还可以参照古今大历史变迁来深刻认知。
比如唐代管理周边地区事务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同学们对比两汉时期在西域的都护府,还可以联系古代不同时期的疆域。为了加深印象,我们还可以制作成动漫视频,以渐变的形式将不同时期的历史疆域展现给同学们。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刻了解我国地理位置和历史更迭,还可以启发同学们结合历史进行综合分析,更加深刻认识到领土是国家的根本利益,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夜上海论坛 几乎每一节知识点都可以结合古今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解,这样便于让同学们形成连贯的知识,更易于构建知识网络,生成综合能力。
2.中外综合
中国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员,所以在学习《历史》时我们要把中国的发展置于世界舞台上,这样才能更清晰地在人类文明的历程中认知历史得失,进而为现实生活问题提供借鉴和帮助。比如,学习“丝路明珠”时,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结合可结合张骞出使西域、马可・波罗来华等历史事件,来让同学们认识到丝绸之路是自古中外交流的纽带之一,让同学们全面了解这种交往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的同时,认识到社会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直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中。 这就启发同学们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考虑问题要全面,要注意从多个视角,用不同方式分析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思考效果。
3.时空综合
夜上海论坛 时空综合顾名思义就是联系时间和空间进行综合分析。历史发展是多样性的,但是又呈现一定规律。为了让同学们掌握知识并抽象、总结认识到历史规律,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效果,我们还得指导同学们结合时空进行综合分析历史线索。
比如我们学习“的路线” 的习题时,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毛 泽东的诗《》,然后要求学生对照中国地形图找出 的所经过的地区,最后让学生谈谈读这首诗的体会。 优点在于:(1)运用中国地形图比区域图更能直观地 帮助学生理解行军的艰难;(2)运用历史和地理知识 作为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例如诗中 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如果学生了解了 突破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两个历史事件,比孤立地背这首诗 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本文是笔者集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以“综合思维”能力培养为契机对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几点分析与理解。总之,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客观世界的整体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更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分别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为:“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个方面。
夜上海论坛 一、制作年代尺,形成时空观念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时间和空间是历史学习的两大基本要素,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发生的,因此,掌握“时空 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
由于普通高中教材采取模块加专题的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历史时空知识、时空思维能力、时空意识的薄弱。因此在期末复习中,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制作中国古代史的年代尺,通过年代尺的制作,笔者引导学生根据朝代的更替、政治制度的发展演进特别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发展完善、强化思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大发展趋势,并根据这个趋势思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为了体现空间观念,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时间与空间关系,通过朝代疆域地图了解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各个朝代的行政规划,从而更好地认识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地方管理措施。
二、整合教材资源,注重史料实证
夜上海论坛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的叙述、理解、评价等都要建立在史料证据的基础上,具有实证意识并学会运用证据是学习和认识历史的核心问题。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如何搜集、辨别、选择和使用各种历史文本资料和非文本资料,并学会从各种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图片、知识链接、资料卡片,旨在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例如,在复习明朝强化君权的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卡片《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并设问: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前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废除丞相对加强君权有何作用?结合教材思考,废除丞相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明太祖是怎么解决的?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废除丞相之后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但是导致了繁杂的政务集皇帝一身的弊端,于是出现了内阁。
夜上海论坛 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方法引导:第一,关注史料的出处、可靠性、分类方法;第二,指导学生阅读,获取史料有效信息,并判断其真实性;第三,根据史料进行分层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第四,依据史料促进学生历史理解、解释与认识的深入。
夜上海论坛 三、梳理逻辑关系,凸显历史理解
夜上海论坛 历史理解是指要从历史实际的角度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对历史的认识重在理解,对历史的解释和与历史有关的情感、态度、观念等是建立在理解历史的基础上的。要想真正理解历史,创设历史情境,进行科学合理的想象,回到历史现场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在回到历史现场的情境创设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从而提升历史理解素养。
夜上海论坛 例如,在讲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时,学生对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的背景、皇帝与三省六部、三省六部之间的关系,三省六部制作用的逻辑关系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制度,笔者创设情境“贞观年间,黄河发生洪灾,上奏朝廷,大臣A提交书面处理方案:一、举行大型祭天活动,二、削减灾区赋税、三、修筑堤坝。大臣B认为大臣A的方案可行,上呈给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C负责执行。大臣C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并设问:1、大臣A、B、C、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2、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3、这一方案的执行体现该制度的实行有何作用?通过三个设问,理解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认识皇帝权力与三省权力的分配,以及三省六部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三省六部制的作用,进而理解皇帝为了加强君权削弱相权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夜上海论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移情”的态度,以博大的胸怀和丰富的想象力,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回到历史现场,设身处地理解和感悟历史上发生的各种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在理解历史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
夜上海论坛 四、通过合作探究,关注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 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历史解释要以时空观念、史料证据和历史理解为支撑,是学好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关键,也是学生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看法的主要体现,历史素养要综合体现在学生对历史的解释与评判上。为了改变复习课的单调与重复,笔者尝试通过合作探究,撰写印象叙说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评估不同历史解释的价值和意义的能力。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复习中,在学生制作好年代尺后,笔者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之后,要求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对本专题印象最深刻的内容,分析印象最深刻的原因,并通过交流达成共识撰写“印象叙说”报告。这种做法虽然还不够完善,但是笔者发现学生在合作探究,撰写报告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的历史知识,发散思维形成了自己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认识和感悟,而且还锻炼了交流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五、运用比较法,形成历史价值观
历史价值观是从历史研究的求真、求通、立德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即对历史的探究以不断近历史的真实为目的;以“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以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等,提供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共同追求。要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要学会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从而实现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而且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