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生德育活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夜上海论坛 在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两部委联合在学校里开展的第一个运动项目,它不仅是校园阳光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足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肩负着我国足球运动复兴的重要使命。足球进校园后,不仅使学校面貌发生了变化,特色更加突出,师生之间沟通更加和谐,获得了学生家长的支持,而且所有参与活动的学生的面貌、学习成绩、自理能力、克服困难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都得到全面提升。
夜上海论坛 开展和落实《阳光体育快乐足球》不是为了踢足球而踢足球,除了培养学生的足球运动技能,还要对学生进行礼仪和足球相关知识的教育“让德育贯穿于足球运动技术训练之中”。足球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和耐挫抗压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敢于拼搏、乐观向上的价值取向和豁达阳光的生活态度。
随着校园足球的全面开展落实,也带来了学生运动安全的担忧。现代化的塑胶草坪场地对学生的运动安全保障终究是有限的,小学生足球活动中训练中教练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足球运动的危险性,除了正确认识场地的安全性,更主要的是根据足球运动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德育,这样才能避免人为地伤害对方和被对方伤害。
夜上海论坛 1.技术训练中的合作和纪律的德育
夜上海论坛 足球作为集体运动项目的代表,它是需要团队合作的。运动训练的要求和运动器材的摆放运用,都要严格遵守要求、严明纪律。跑动线路传接配合一定要充分合作、谦让爱护,避免混了,造成冲撞伤害。
2.运动竞赛中的竞赛精神和遵守规则的德育
比赛中,由于足球运动身体对抗激烈,常有学生在比赛中摔倒的情况,此时有学生上前拉他一把,教练应该及时给学生表扬,这样对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具有巨大的作用。足球比赛中,身体接触频繁,常有由于动作过大,而造成的相互摩擦和争吵,此时教师应及时分析原因、指出要害,并给学生适当批评教育。对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教师要认真对待,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抓住典型事例对其进行德育。
二、小学生足球活动中的德育功能要素突出足球运动的德育特点
小学生足球运动含有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渗透到知识的载体中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足球的特点,如:足球比赛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奋发进取的精神,并通过比赛规则来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使他们增强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德育的渗透在足球训练中,并不需要占太多的时间,几分钟、几句话,日积月累定能收到滴水穿石之功。
夜上海论坛 1.学会合作,培养团队意识
夜上海论坛 足球作为集体项目的杰出代表,在增进交流和友谊的同时,更能有效地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等良好的体育道德,可以有效地帮助参与者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等。
夜上海论坛 2.促进心理健康,强化心理承受能力
夜上海论坛 足球活动能有效缓解学习压力,而良好的竞争环境又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适应力和承受力,调整及维护参与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比赛中,面对对手的紧逼,在观众关注的目光下,参赛者内心自然会有些紧张,有时同伴的叫喊会让队员更加慌乱,平时在训练中能很好完成的技术在比赛中却无法表现出来也是常有的事,甚至出现失误。平时教练在训练教学中对他们进行一些科学的心理训练,或在比赛中同伴之间互相鼓励加油,能够强化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夜上海论坛 三、完善教师的自身修养,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夜上海论坛 (一)榜样示范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夜上海论坛 道德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的自身教育。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灌输思想,注重教师的外力作用而忽视学生的内化过程,造成学生的知行不一。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改善离不开学生的自我教育,也就是说,德育工作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的45分钟来完成,而且借助45分钟的学习激发学生更多地自我学习。例如围绕某一道德主题,教师可以推荐更多的书籍或者组织辩论会等,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使得道德认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认同。当然,德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外力的影响,但是外力的影响不能局限于德育思想的传播,更要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小学生的行为处于模仿阶段,成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在小学教育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小学教师,因此小学教师需要保证最基本的道德素质,文明礼貌、尊重关爱、爱护环境等,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榜样示范和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与学生自身教育的有效结合点,使德育工作充满活力。
夜上海论坛 (二)德育工作的开展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夜上海论坛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思想和行为的改变依赖于具体事物和具体现象,小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的具体事件是德育工作最好的素材和教育资料。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阶段,明确让学生知道作为小学生应该具有什么品德,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工作之一,但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良好的道德行为是什么,作为小学生应该怎样做,而小学生的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范例。同时,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够形成思想上的共识,这是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推动学生的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小学生的日常行为作为教学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围绕自己的道德行为展开思考,通过观看和讨论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来确立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做。通过这样的德育教学就将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密切结合,引导学生理解高尚的品德不仅要是具有正确的是非观念,而且要有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德育工作与社会实践
相结合小学德育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道德行为,因此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中要将德育教学与德育实践相结合。小学德育教学是以德育主题的方式呈现的,教师通过德育主题向学生传递一定的德育思想,促进高尚道德思想的渗透,这是德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需要教师改变的是,结合德育主题为学生制定每周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主题实践活动是道德行为实践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避免了个人道德实践的分散性和无序性,同时也以同伴的监督促进学生知行转化。班主任应组织班级学生围绕教学内容确定本周的主题实践活动,并由学生选取道德主题实践监督员,负责记录学生的道德行为和监督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例如,在文明中国人的德育课教学后,学生讨论确定本周的主题活动是“建设文明校园,争做文明学生”,学生讨论确定具体的活动内容包括:第一,作文明自我,包括不浪费水、不浪费粮食、尊敬教师、爱护同学、不随地乱扔垃圾,不随地乱画等;第二,及时纠正校园中的不文明行为,对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进行提醒,并督促改正。
(四)优化德育环境
开展间接教育环境是具有教育性的,环境对学生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德育环境的建设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合理进行教室的文化建设。每一个小学班级都有学生的展示墙,教师可以围绕本周道德主题引导学生设计一些道德行为的板画、道德行为的宣传语或者一些名人的道德故事,通过环境的创设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要注意根据道德主题的改变及时改进内容,并增加小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展示栏。另一方面,建立平等的师生和生生关系。新课程倡导平等对话的师生、生生交流,而交流是基于文化环境下师生发展状况的。在小学德育实践中,一些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共同安排班级活动,给每一个学生发表观点和活动建议的机会,这个班级在每一个值得纪念的传统节日里,都能通过制作一些小的手工,开展主题演讲,写祝福卡片来纪念,在这样的班级文化中,学生和教师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平等的师生关系,相互关爱的班级文化是最好的德育,学生在友善的环境中自然会养成关爱、相信、舍己为人等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德育环境的塑造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物质环境的创设,而且要注重班级精神环境的创设。
二、总结
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尚未完全发挥出来
在小学生中开展德育,并不是一个只是由老师的教组成的简单的育人的行为,更是由学生参与到其中的一项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的活动。通过社会实践这种形式,学生从内心深处把各种道德品质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作为一种完善自身的要求,并且通过德育这种形式得到满足。在一项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德育的发展与人才的内在需要保持高度的统一,进行德育实践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优秀的人才,全面塑造人才,发展优秀的人才。
二、学校的社会实践的评价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德育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们的德育成果进行检验,与此同时,社会实践也是推动学生的德育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完善学生们的社会实践的激励制度有待于提高。通常情况下,在校园里这种评价体系过于笼统,不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完善,还缺乏对学生们的个性的合理把握,无论对任何程度的学生们都采取同一种标准,并且这种评价体系还很不科学。目前,很多学校都没有重视这个标准,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由于老师们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少会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去考核学生,这种做法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无论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学生们的成绩都是一样的。很多愿意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的学生都没有更多的机会,这一做法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他们失去探索知识的热情。
三、学生没有充分体验社会实践活动
夜上海论坛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小学生们都面临着十分严重的课业压力,加上很多学校对社会实践这种活动并没有做出硬性的规定,导致社会实践活动只是一种形式。即使是部分小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也会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们学习的兴趣都不高,学生们对待实践都是采取一种游玩的态度。假如在社会实践中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有的同学就很容易出现打退堂鼓的现象,并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去面对社会实践,就导致学校的社会实践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也并不能达到锻炼学生的初衷。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被动的事情,应该是学生这种个体自觉主动的追求目标。学生们通过社会实践,需要把内在的品德转化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另外社会实践缺乏一定的创新,实践的项目总是一年年地重复着,并不具有鲜明的时代感。社会实践的形式基本上都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很难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对社会实践的考核形式都是以学生们的实践报告为主要的标准,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并不能与学生们的学习知识有效联系起来。
四、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