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摘要: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身体自尊量表、体育锻炼态度量表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认知结构和体育锻炼状况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认知结构、体育锻炼态度、锻炼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较高程度的正相关性。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互促进的关系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为探寻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动的有效结合点,本文基于测试和调查的数据,深人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身体认知结构和体育锻炼态度—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办法,选取湖北经济学院、广东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5所高校的50个体育教学班级,共1715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792人,女生923人。
1.2研究方法
夜上海论坛 1.2.1心理量表测评法
选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将调查对象分为正常组、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较高的效度。
1.2.2身体自尊量表
选用《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OPSPP),测量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程度。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ma
1.2.3锻炼态度量表
夜上海论坛 选用《锻炼态度量表》了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认知与行为情况,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内容信度。
夜上海论坛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和SPSS11.0软件对三项测试的评分进行描述统计和比较分析。
2结果与分析
夜上海论坛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情况分析
夜上海论坛 SCL-90总分是90个单项分相加之和,反映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SCL-90总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高。f=1参照李虹报道[3[中的类似标准规定:SCIr90总分)180为心理障碍,其中180}SCL-90总分<225为轻度心理障碍,225}SCL-90总分<<270为中度心理障碍,SCL-90总分〕270为重度心理障碍。9个因子中任一项3分为心理卫生问题的阳性检出。对SCI-90问卷的初步统计结果表明:有226人存在轻度心理障碍,占总人数的13.2%;具有中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为157人,占总人数的9.2%;具有重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为32人,占总人数的1.93%;有173名大学生至少在一项因子上得分〕3分,本次调查的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10.1%。通过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的心理问卷中的9项因子分项统计,笔者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症状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其次为抑郁、焦虑和敌对;这些症状均可引起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自在、自卑、交际范围狭窄、与大多数同学合不来、对同学的优点嫉妒等现象,致使其处于忧郁、苦闷的情感之中,从而导致其在体育教学中不愿参加集体性和竞争性活动项目,对游戏性活动项目缺少兴趣,反应迟钝。
2.2大学生身体认知结构时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与健康的良好感觉紧密相连,且健康主观感受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其身心实际健康状况的感觉。rs}为分析身体认知结构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情况,笔者从大学生对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等5个方面的认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根据该量表的评分规定,除运动能力分量表的评分越低表示对自我运动能力认知越高外,其余4个分量表则是评分越高,表示认知水平越高。由表1可知,随着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除在运动能力认知方面的评分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外,其余4个方面的评分则逐渐下降。另外,体质不及格组在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身体吸引力中的标准差和其他3个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心理重度障碍组5方面评分中的标准差与其他各组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说明,大学生对自我身体认知结构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夜上海论坛 2.3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镶炼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夜上海论坛 2.3.1不同锻炼状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分析
夜上海论坛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6J:第一,体育锻炼有助于非认知因素的发展;第二,体育锻炼可减轻心理压力;第三,体育锻炼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四,体育锻炼能产生充实感、满足感。很显然,体育锻炼能有效地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但不同体育锻炼状况下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会存在不同呢?为便于研究的需要,将大学生群体划分为经常锻炼和不经常锻炼两类。根据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问,将每周体育锻炼3次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时间30min以上的学生确定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反之则视为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从表2可以看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为1017人,占总人数的59.3%;不经常锻炼的大学生698名,占总人数的0.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中有821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占经常锻炼人数的80.73%,有196名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占经常参加锻炼的总人数的19.3%;不经常参加锻炼的698名大学生中有479名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占不经常锻炼人数的68.62%,有219名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占不经常参加锻炼的总人数的31.4%。说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障碍发生率和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均低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而重要的调节作用。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作用具体反映在不同的心理因子上。通过对经常锻炼与不经常锻炼的大学生的9项心理因子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经常锻炼者9项因子的症状均明显低于不经常锻炼者,说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不经常锻炼者;将两种锻炼状况下的大学生的9项心理因子与国内正常同龄人常模进行两两比较阴,发现不经常锻炼者各项因子的症状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经常锻炼者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阳性项目数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5)。除躯体化和恐怖因子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其他7项心理因子与不经常参加锻炼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0
夜上海论坛 2.3.2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分析
研究表明,喜爱体育锻炼的程度、每周锻炼的(下转第48页)(上接第45页)次数、每次锻炼的平均时间、锻炼的选择强度、锻炼后的自我感觉和锻炼的坚持程度6个维度和心理健康相关系数依次是:0.483,0.410,0.310.0.314,0.159,0.321和0.473a}’,由此可知,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每次锻炼时间和锻炼的坚持程度等3个维度起主要影响作用。
从表4可以看出,(1)从表格的行间数据看,四个心理健康水平的组内均存在着:目标态度、锻炼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共同影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而体育锻炼态度又影响着学生的锻炼意向。说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性;(z)从表格的列间数据看,除主观标准外,其余7个因素中的数据都是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各因素的评分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说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一行为和其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较高的相关性;(3)从各组数据的标准差来看,心理重度障碍组除在情感体验和行为控制感两因素中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因素的标准差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知,心理严重障碍组的学生在这6因素方面的离散程度较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夜上海论坛 3.1.1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学生对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州犬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5个方面的认知有显著性差别,说明大学生的自我身体认知结构越高,其L}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3.1.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障碍发生率和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均低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夜上海论坛 3.1,3大学生的身体认知结构、体育锻炼态度、锻炼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着较高程度的正相关性。
3.2建议
夜上海论坛 3.2.1以身体认知教育为切人点,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
论文关键词:有氧健身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
根据有关资料研究表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约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精神疾病和其他心理障碍已成为大学生退学、休学等中断学业的重要原因。甚至直接导致自杀倾向。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心理学界乃至整个教育界的问题之一。因此,探索适合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是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有氧健身操是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健康水平最常用、最有效方法,但同样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也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有氧健身操是女大学生健身运动中较常见和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本研究以有氧健身操作为干预手段,制定干预方案, 试图通过增强实验者的体育活动来影响认知、情绪和行为,改善大学生的心肺功能,从而减轻实验对象的心理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和医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的大专一年级1476名学生进行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普查,用SCL―90进行调查问卷。将SCL―90中强迫症状因子≥2.2分(共有240名)中,按照自愿报名的原则, 将一年级女大学生90人(表1) 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作为本研究的正式研究对象。制定1学期有氧健身运动干预方案。实验组每周训练2次,每次时间为60 min。对照组除其他项目的体育课外,不进行有组织的体育锻炼活动,自行调适。
1.2 研究工具
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又名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计分方法采用李克特式总加量表法(Likert-type rating scale)的五点分量表方式编制而成,评分受试者根据题目所叙述内容,1.持续2.经常3.有时4.偶尔5.无体育论文,依序记4分、3分、2分、1分、0分。
1.3 研究方法
夜上海论坛 1.3.1 运动干预方案 运动干预方案按照趣味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的原则制定期刊网。具体内容有基本健美操,基本步伐操、排舞、拉丁操以及形体练习等。运动时间:每周2 次,每次60 min ,共计12周。运动强度: 基本控制在中等水平,也就是相当于最高心率的60%--75%,练习中心率一般控制在120~135次/min。
夜上海论坛 1.3.2 用SCL―90调查主要结果
1426名女大学生SCL-90测验总均分即总症状指数(GSI),以常模总均分的+1.96S为根本标准,将被测评为心理健康者(GSI<X+1.96S)心理问题者(GSI≥+1.96S)。
表1 1426女生大学生 SCL-90总均分评定结果(发生率%)
夜上海论坛 心理健康者心理问题者
GSI<+1.96S+1.96S≤GSI
人数1186240
百分比83.1316.87
夜上海论坛 表2 试验前两组间研究对象心理状况比较(±S)
组别人数 人际敏感(In)强迫症状(Ob) 忧郁(De) 恐怖(Ph) 焦虑(An)偏执(Pa)
实验组 452.17±0.49 2.22±0.47 2.07±0.51 1.62±0.29 2.07±0.51 1.94±0.48
对照组 452.15±0.492.24±0.51 2.05±0.48 1.63±0.28 2.08±0.53 1.92±0.45
夜上海论坛 1.3.3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11.0 统计软件,对SCL-90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用平均值和标准差( X ±S) 表示,组间差异用t 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夜上海论坛 2.1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
夜上海论坛 通过对1426名女大学生SCL-90的心理测验,结果(表1)有16.87%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的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人际敏感(In) 、强迫症状(Ob) 、忧郁(De) 、恐怖(Ph) 、焦虑(An)、偏执(Pa) 等方面。原因是:女生天性比较敏感,考虑问题比较细腻,一些小的事情也容易引起消极的情绪反应,同时,更在乎别人的评价,因此,体验和感受到上述的心理症状。
2.2 有氧健身操干预前各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表2可知,试验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人际敏感、强迫症状、忧郁、恐怖、焦虑、偏执的得分没有明显区别,说明试验前2个组心理健康状况一致。2.3有氧健身操干预后各组心理状况变化比较
从表3可知,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体育论文,试验组在人际敏感、强迫因子得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抑郁因子得分差异有显著性,其中恐怖、焦虑、偏执因子得分虽然也减轻了一些,但无显著的差异;而对照组干预前后基本上没有变化。
表3 试验前后两组内研究对象心理状况变化
夜上海论坛 指 标 对照组(n=45)实验组(n=45)
干预前 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
夜上海论坛 人际敏感(In) 2.15±0.49 2.11±0.43 2.17±0.491.77±0.44**
夜上海论坛 强迫症状(Ob) 2.24±0.51 2.18±0.47 2.22±0.471.81±0.41**
忧郁(De) 2.05±0.48 2.0±0.412.07±0.511.70±0.46*
夜上海论坛 恐怖(Ph) 1.63±0.28 1.61±0.23 1.62±0.29 1.49±0.29
夜上海论坛 焦虑(An) 2.08±0.53 2.05±0.49 2.07±0.51 1.91±0.48
偏执(Pa) 1.92±0.45 1.88±0.41 1.94±0.481.82±0.42
夜上海论坛 *表示干预后比较P < 0. 05 , **表示干预后比较P < 0. 01
3. 讨论与建议
夜上海论坛 实验组经12周,每周2次,每次时间为60 min的有氧健身操锻炼,研究对象SCL-90量表得分有了显著性下降,心理健康状态得到明显改善,可能由以下原因共同作用
3.1 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恐怖、偏执等症状,与国内外有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3.2 有氧健身操展现的是人体美、动作美、音乐美及艺术美,能有效提高练习者对实际生活的审美情趣,重新找回对实际生活的美好憧憬,有利于转移她们的注意力,树立自信心。
3.3 有氧健身操练习强调锻炼气氛,练习间相互交流与互动,体现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逐渐发现实际交往与沟通的美好与乐趣,从而有效缓解人际、强迫、忧郁症状,
夜上海论坛 3.4 有氧健身操能改善实验组学生心肺功能,使安静心跳率降低,每博输出量增大体育论文,使动、静脉含氧量差距加大。运动能加强新陈代谢,疏泄负性心理能量,产生积极的心理感受,预防和减轻强迫症的一系列症状。
3.5 有氧健身操能有效增强心理问题者的身体素质,增强食欲,改善睡眠,提高学习效率与生活质量,能使心理问题者心情舒畅,从而改善心理健康。
3.6 有氧健身操对减轻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等症状有显著的效果;建议以后的研究中,扩大样本,用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对比研究,寻找最好的方法和项目,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王极盛.中学生SCL-90信度、效度检验与常摸的建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1):8-10。
[2]杨洪辉.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J].山东体育科技,1998,20(4):65-69
[3]李斌,张孝民.分组群体评价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上海体育科研,2003,24(6):60-61
[4]樊新生.体育教学如何增进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体育学刊,2000,(2):99-101
夜上海论坛 [5]梁德清.高校学生的应激水平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1):5-6.
[6]廖小华,黄晓丽.有氧健身操对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24(6) :98-101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健康水平;教学改革
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不是简单的身体锻炼和游戏,而是从学生的身体健康基础出发,因材施教,发展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促进身体形态发育,加强学生社会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建立乐观向上的精神,培养团结协作、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
一、高校学生身体健康现状
在2008年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黑龙江省平均及格率为75%,我校学生的及格率略高于平均水平,但男生肥胖率由去年的24.25%提高到28.29%,女生在形体比例上控制较好,但在力量和爆发力测试方面不及格率达到29.30%在对东北农业大学300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59.59%的同学在体育课外没有参加任何体育运动,28.5%的同学认为在体育课上运动量明显不够,有85.4%的同学认为自己需要锻炼,这说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还是很清楚的,但是学习的压力、没有较好的场地和专业指导,以及个人缺乏主动锻炼意识等方面影响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另外有相当多的同学认为没有建立起运动兴趣是阻碍运动的主要方面,这和我校体育课教学质量不高,体育教师没有进行很好的引导以及课堂结构设计陈旧有关。在对大三年级的测试中发现,大三学生的身体素质较一二年级下降很快,这和他们没有体育课,心理压力大思想负担重有关。
夜上海论坛 二、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现存问题
夜上海论坛 1.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较低。很多体育教师仍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体育教学在很多高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排除校领导观念方面的因素,体育教师自身努力不够也是主要原因。很多教师安于现状、工作热情不高、创新能力不够,这些都制约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运动兴趣的建立,所以,必须加强体育教师的责任感、紧迫感、敬业精神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体育工作的主导作用,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更高、更广泛的要求。
2.没有进行因材施教,同一内容,同一标准,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有些同学先天身体素质较差,运动激情不高,对于他们不能简单地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次、分内容教学,使他们的目标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运动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达到自身运动极限,实现全面发展。
3.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不能落到实处。很多高校在进行身体健康测试后,没有进行数据分析,无法了解本校学生的不足情况,体育课上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练习,使体质检测和体育教学脱节。在课外活动上和各项体育协会的练习中,专业体育教师参与较少,使课外运动无法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普及的作用。
夜上海论坛 三、以学生为根本,发动教师的主动性。多角度调动学生的运动激情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学校要制定一套可行性的奖罚制度,在专业素质、备课和授课能力等方面进行定期检查,定期评比,以促进教师的工作热情,一堂好的体育课不仅能锻炼身体,愉悦心情,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爱好体育,爱好生活。相反,消极的体育课不仅是浪费了学生90分钟的时间,同时,也会使学生形成不思进取、敷衍了事的学习风气。所以,师德、师风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夜上海论坛 2.建立多项目、多层次体育课程体系。虽然很多高校已经采取了分项教学体制,但在实际运行中,很多学生因为过多的限制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在相同项目中教学内容相同、考核标准一致,使得身体素质好的同学“吃不饱”,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完不成”,即使做了最大的努力,也无法步人优等生的行列,这一事实,打击了先天素质较差学生的运动积极性。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提高幅度方面的认可程度,使考核标准与学生身体条件及原有运动基础相联系,这样既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能够对学生的进步和提高进行鼓励,从而激发和保护学生的运动自信心,使各层次学生均能有较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