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
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和高校扩招,越来越庞大的大学毕业生队伍逐年涌入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随形势,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一、就业指导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意义
夜上海论坛 200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0万人,2007年495万人,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时611万人,到2010年则达到空前的630多万,2011届高校毕业生数量将有660万人,往届待业的毕业生数量开始累积,使得就业工作压力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据有关研究预计,包括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2011年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总量将超过900万人,宏观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而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将近700万人。
除毕业生人数日益增多这一因素之外小论文,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错综复杂。这些原因可以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就客观因素而言,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状况受到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用人单位人才需要倾向、社会就业和失业比重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就主观因素而言,大学生个体能否就业与其就业观念、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等个人因素关系密切。而高等院校应该主动承担社会大环境和个体之间的沟通工作,它们能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便是就业指导。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部分大学生茫然不知所措,科学、全面、系统的就业指导尤为重要。就业指导一方面能通过介绍就业形势,使就业大环境能够深刻、准确地为大学生所认识,另一方面通过专门培训,帮助大学生提高相应的素质和能力,调整就业观念。虽然就业指导不能改变大学生就业的大环境,但它直接作用于大学生主体,化解或缓和了就业主体和就业客观因素之间的尖锐矛盾,相对地削弱了就业形势的严酷性,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因此,就业指导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高等院校应处困境而思有为,大力开展高校就业指导,赢得大学生应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主动局面。
二、观念树立:建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是为人的发展,因此仅把发展当做工具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追问发展的目的。着眼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更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同样应该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那就意味着,就业指导服务的首要对象,不是高校自身,而是在大学生的发展。
夜上海论坛 就高校而言,就业率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到社会名气和生源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就业率是教育管理部门评价高校就业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也是高校考核其责任部门工作工作到位与否的标准;此外,就业率还是国家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的重要参考指标。就业率评价指标单一、缺乏科学的就业评价标准,造成了高校只关注就业的“量”,而忽略了就业的“质”——而这个就业的“质”,意味着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岗位是否匹配、工作岗位是否为毕业生所满意、能否为毕业生的未来发展搭建平台等等。换句话说,学校只重视了就业率的统计数字,忽视了就业率数字背后毕业生的前途和幸福。
夜上海论坛 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忽略了“以人为本”这一根本目标,转而追逐高校的高就业率小论文,甚至工作的开展完全围绕着就业率来进行。就业指导并没有根据大学生的个人特点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能力方面的指导,而是想方设法让毕业生参加工作了事,将之尽快推向工作岗位,不论其就业层次是否合理。国家大力提倡的“先就业后择业”这一口号,往往成了高校催促大学生参加工作的借口。就业指导目标出现了偏差,指向于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拉拢说合,这样的就业指导,或许称之为“就业说媒”更加合适。背离了“以人为本”理念的就业指导,往往会造成毕业生违约多、跳槽勤,既有损学校形象,又不利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更让毕业生本人的未来大走弯路,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长期发展。
夜上海论坛 就业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要求大学生就业指导将更多的精力注入到职业能力的培养。就业指导不能等同于简单的就业安置,它不单纯是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是要帮助和指导大学生正确分析和对待就业形势和社会的需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就业价值观,自主进行个人未来的职业生涯设计,做好准确的就业定位和充分的就业准备,掌握一定的就业方法,实现自主择业,以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满足其自我实现的发展性需要。
夜上海论坛 三、内容更新: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求职技巧,更需要侧重于提高就业质量,实现人才和职位的协调匹配,并且能有利于自身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
受就业指导目标功利性的影响,以往的就业指导内容只注重了针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求职技巧指导,就业观念教育是为了让毕业生承担一定的就业压力,带着紧迫感尽快找到工作,求职技巧指导是为了让毕业生短时间内学到能让用人单位相中的“一招鲜”。这些内容并不能让毕业生掌握更多的就业技能,更承载了过多的就业压力,不利于大学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旦毕业生参加工作之后,就业观念和求职技巧即可被毕业生抛至九霄云外,就业指导遂“功成身退”小论文,再无意义可言。理所当然,对大学生而言,找到工作相当重要,只有找到工作才能意味着职业生涯的开始。但是对于就业指导来说,职业生涯开始阶段怎能作为就业指导的全部内容呢?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就业指导,应该包括长达四十年的整个职业生涯。
夜上海论坛 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除了求职技巧之外,还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人格倾向和兴趣志向,寻求到与其人格特征相匹配的职业领域和工作职位,并以此有目的地进行能力培养,实现大学生个体特征和职业的协调匹配,促进大学生和职业的协调发展。职业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职业意识、职业理念,遵守职业道德,在长远的生涯发展中保持长效竞争力,使之在职业中完成自我实现,促进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创业教育也是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高校就业指导不仅要实现谋生与追求人生理想相结合,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还要实现适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
与此同时,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其他因素——诸如如职场处事技巧、就业心理教育等内容,也需要给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系统培训。
四、形式创新:建立循序渐进的教育模式
夜上海论坛 真正的教育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按照由低到高逐步提升的顺序进行。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应该体现出一个循序渐进的科学发展过程,不仅遵循课程由浅到深的逻辑顺序,还得综合考虑高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生各阶段的心理变化。
夜上海论坛 以前的就业指导一般都安排在学生进入实习之前或临近毕业的前一个学期,以帮助毕业生能“现学现卖”地运用“一招鲜”,顺利地找到工作。某些高校甚至安排毕业生在离校前的一段时间(两个星期至一个月左右),专门用来上就业指导课程,其目的是通过强化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虽然就业指导的本意是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实际效果只能同预期目标相差甚远。就业指导往往是大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门课,也是一部分学生已经离校而另一部分学生仍在求职时可上可不上的课。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或升学、或找工作,其精力和心思都在课堂之外小论文,很难认真学习课程。况且学生就业技能的获得、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都应该有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上不断提高、不断强化的过程,怎能在一朝一夕之间速成?突击的速成式就业指导根本无法帮助解决就业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该根据大学生在大学生涯的各个阶段不同心理特点和关注面,因时制宜地制定过程性的教育模式。大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适应阶段、发展阶段和离校阶段。在适应阶段,大学生较多地关注环境的适应和学业的规划,就业指导可以从职业生涯规划入手,引导他们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并在职业生涯的框架内规划他们的大学生涯;在发展阶段,大学生更多地希望在各项能力方面获得提高,就业指导应侧重于就业能力和就业素质方面的内容;在离校阶段,大学生开始展望毕业后的生活,则可以开设就业技巧等课程。教育是针对人的教育,必须考虑到人主观的接受意愿和客观的接受能力,而通过全程性就业指导的就业模式,真正做到就业指导围绕大学生这一主体全面开展。
总之,高校的就业指导应该紧随时代,牢牢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促进就业指导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秀,罗国荣.高校就业指导的偏差及其改革方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1).
[2]周逸梅.明年大学毕业生将增30万人660万学“抢饭碗”[N].京华时报.2010-11-27.
[3]郑虹.对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 2007,(3).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ctually is the very serious and important issue concerning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he key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lies in changing the concept of elite consciousness in employment. Students' employment outlook can not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s and can not adapt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In the context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outlook, identifies the problems, explores the causes, and then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 大学生;大众教育;就业观念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public education;concept of employment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9-0270-02
0 引言
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盘点过去的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是一个出现频率颇高的关键词。教育部公布的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99万,是建国以来高校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而来自用人一方的数字显示,招聘岗位与往年相比下降约15%。这一增一减,使得2013年的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
而就在2013年的699万高校毕业生还没有全部落实工作的同时,2014年的几百万毕业生就已经提早涌入了就业市场。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较去年将再增28万,达到727万,再创历史新高。在社会转型时期,高校的扩招等一系列政策变化使得毕业生的竞争压力逐年增大,这样的就业形势就决定了当代大学生必须尽快调整就业观和择业观。
夜上海论坛 1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夜上海论坛 21世纪上半叶我国开始了高校学生扩招的工作,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可是在十几年后的现在,大批量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造成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
从官方统计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80万,而2013年达到699万,2014年更是突破了700万,达到727万,是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而云南省2014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达15.5万人,比去年增加约1.7万人。
如今的现实情况是,大学生毕业人数呈跳跃性增长,人数的增加导致大学生这一高素质群体的就业已经不再是上世纪精英教育的包分配制度,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得到国家高度重视。
2 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夜上海论坛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让越来越多的适龄人群有机会到高等学府进行学习和深造,为国家储备了更多的优秀人才。但同时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诸多困扰和问题,其中以大学生在择业时其就业观的滞后影响其就业尤为突出。
2.1 对大众化教育现状认识不到位 在对云南财经大学各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从对问题“大学生择业时的标准”的回答可以看出,有49%的大学生选择“工资、福利好”,有23%的大学生选择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只有14%的大学生选择“符合自己的专业”。说明当前有部分大学生,已经把自己融入到现实社会中,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对大众化教育就业观的认可。但是,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大众化教育认识不到位,大众化教育就业观还处于比较淡薄的阶段。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摘下头上的“精英”高帽,真正把自己当成普通劳动者,主动投身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参加就业。如图1所示。
2.2 缺乏对基层服务的奉献精神 近年来,国家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帮助大学生及时就业,先后推出了“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等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建设基层的政策,但却收效胜微,部分大学生愿意选择到基层工作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因为无路可走。通过问卷调查,云南财经大学有43%的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
2.3 大学生存在对就业竞争的恐惧 如今,各大高校都涌现出一波又一波的考研热潮,然而,这些考研的大学生并不是为了投身教育科研而考研,而是因为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无奈的选择了加入考研的队伍,以逃避就业压力,把考研当成了“避风港”。
夜上海论坛 在调查问卷中,对 “在当前就业难的环境下,你会做何种就业选择?”的调查统计分析显示,云南财经大学有 29%的学生选择“先考研延缓就业”,这些人中当然也有不是为了做学问而考研的。而有34%的学生在就业选择中,选择了考公务员,但是真正考上的却微乎其微。就业形势的严峻,使一些大学生选择了逃避工作,说明大学生对就业竞争存在一定程度的恐惧,不敢面对现实带来的压力。
3 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夜上海论坛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大众化教育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然而,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级阶段,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必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成为这一时期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原因
之一。
3.1 缺少明晰的就业自我认识,就业意识模糊 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明白自己所学与将来职业发展存在怎样的联系,不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甚至对个人的能力和性格,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因而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进行定位,没有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规划,更没有对自身做过全面的分析与
评价。
3.2 无法摆脱精英意识,就业期望值过高 高等教育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就要求大学生摆脱精英意识,降低就业期望值,到大众化的普通劳动者的岗位上去工作,不仅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转变不过来,连学校家长社会舆论环境都不能一时转变过来;而且由于高等教育的投资较大,大学毕业生在职业价值取向上趋向收入高待遇好的大城市工作,不愿去小单位小城市工作。
夜上海论坛 3.3 职业标准“货币化”“稳定化” 金钱至上观念的升温使大学生在择业时,价值观出现了扭曲,简单的将工作的选择“货币化”。大学生的普遍心理是希望找到一份高收入的工作,但是单纯的将职业物化为一定收入,必然会给用人单位造成一种唯利是图的印象。而以经济收入和待遇作为择业唯一的或最重要的标准,会导致毕业生在择业时摇摆不定,最后只会到处碰壁。
3.4 缺乏开拓精神,创业意识不强 如今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已经成为开辟大学生就业途径的有效方式。在我国的各项调查中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有创业的愿望,但在实际参与创业活动中,真正做到自主创业的却很少。大学生在毕业后首要选择的就是就业,其次是考研和出国,选择独立创业的人寥寥无几。
这说明大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对于创业却保持着一种观望态度,缺乏创业的勇气和信心,更不愿意承受创业的艰辛和风险,缺乏开拓精神。
夜上海论坛 4 转变大学生就业观的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能够在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状况,社会的就业形势后,再结合自身的特点、职业发展前景和需要,能够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所能提供的岗位中选择最适合发挥自己能力和特长的职业和职位。
4.1 制定职业规划,明确就业目的 大学生要制定好自己的职业人生规划,使职业目标更加明确具体。目标规划者可以通过认真分析自己,针对个人职业规划来逐一寻找与自身发展相吻合的职业,这样有了明确的方向,人生才会有巨大的动力。所以,只有制定合理的职业配置和规划选择,才能使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得到实现。
夜上海论坛 4.2 树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就业理念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既为大学生提供了许多生存和发展机会,也带来了各种问题。大学生进行择业时,要学会灵活就业,淡化在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端“铁饭碗”吃“皇粮”的观念,不断拓宽就业视野和就业渠道,到中西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去,以实现多种就业渠道,使大学生做到充分的多层次
就业。
4.3 强化自主创业观念 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许多有想法的大学生会选择创业。成功的创业活动,可以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吸收更多的人就业,缓解就业压力,而且可以锻炼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增加社会经验。
通过各种渠道树立新的创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创业,激发他们的创业欲望,开发他们的创业潜能,打消他们的创业恐惧,为他们的创业提供高质和高效的帮助,促进大学生积极创业。
4.4 调整职业预期,改变就业心态 大学生活即将结束,要面对现实,充满信心,要调整就业理想和价值取向,降低预期值,保持良好的职业心态。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应根据客观情况,调整自己的心态,要经得起磨炼,冷静的总结经验教训,合理地调整就业期望值,摆正求职心态,只有这样,大学生在就业时才能作出正确的抉择,才有可能在自己的人生航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5 总结
在充分了解就业政策法规、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全面掌握就业渠道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就业观念,做好就业形势的分析预测,进而制定出符合现实,自己满意的个人择业标准;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适时调整自己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念的能力,拓宽就业视野,以正确的就业观念指导就业选择。因此,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高校大学生要想走出就业的困境,改变就业难的现状,就必须摒弃传统就业的思维定势,纠正落后的就业观念,树立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的就业观念,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开辟崭新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彭国柱.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30.
夜上海论坛 [2]占永琼.大学生创业理论与实务[M].同济大学出版社,
夜上海论坛 2009,7:300.
夜上海论坛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 新华社,2010,7,29.
夜上海论坛 [4]廖海华,邹燕娇.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的误区及引导.衡阳师范学院,2012,4.
夜上海论坛 [5]张润宏.当代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研究[D].学位论文,2011.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观 问题 对策
竞争、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大学生的就业观中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多数毕业生能够客观冷静地面对竞争压力大的现实,增强自身的风险竞争意识,逐步实现自我的高层次需要;更好地认识国家分配模式的取消和人事制度这一现状,增强自身的职业流动意识。积极的一面应得以提倡,而消极的一面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夜上海论坛 大学生的就业观在总体上趋向于务实化和理性化,但是由于处在就业观的转型时期,各种不合理的就业观依然存在,暴露出了以下一些问题:
1.大学生的职业教育观世俗化,择业目标短期性
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观众缺乏崇高的理想和责任感,表现出“重物质,轻精神”的世俗化特征,选择职位时趋向于工资高、待遇好、吃苦少的工作,而对于基础性的、较为吃苦的工作则采取回避的态度。而大学生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不在意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力的发挥等,不顾自身发展的职业前景,就业观中缺乏长远的规划。
夜上海论坛 2.择业心理上矛盾,服务社会意识差
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及职业评价与现实状况之间存有偏差,以至于会脱离于现实。将不利因素考虑过高以至于产生悲观情绪甚至自甘平庸;想要自主创业却又因对市场估计不清而半途放弃;想要在基层做一番大事业、实现自身价值,却又不愿吃苦。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就业理想功利化,服务社会意识差,将职业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真正愿意到基层就业的人太少。大学毕业生们挤在发达城市里,苦不堪言地找工作,而基层和农村对大学生求贤若渴却乏人问津。
3.择业认识片面,缺乏诚信意识
夜上海论坛 社会体制改革深入使得大学生思想上形成的“想机关、重国营、轻集体、鄙个体”的职业观念有了转变,促使高校毕业生用新的视角来认识就业问题。在职业选择方面,自谋职业也算就业的观点逐渐被毕业生所接受,但有一些大学生对职业认知应存在着片面性,将职业单纯分为“热”“冷”两项,对于“热”的就拼命地想要挤进去,而对于“冷”的则是远远地避开;还有的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个性特征以及择业能力不能正确评价。有些大学生在就业时缺乏诚信,对自己的应聘材料弄虚造假,这样直接导致用人单位的不信任。
夜上海论坛 总之,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观上普遍表现出这样的矛盾:既渴望发挥学识能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怕在艰苦条件下工作;既愿意走向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又希望政府和学校能保证就业;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但法律观念和诚信意识淡薄。面对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家庭、政府各界人士用冷静的态度,给大学生以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尽快从就业困扰中解脱,重建科学的就业观。
夜上海论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的对策
在当前经济、文化交流全球化的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观显得复杂而多变。因而对于大学生教育观的教育,不仅要社会、家庭、政府等创造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要积极调整,切实的转变就业观念,结合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内、外因,采用与时俱进、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来达到切实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
夜上海论坛 (一)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
社会方面,应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环境的正确导向作用,完善就业市场机制,规范市场运作。社会舆论环境对大学生就业观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是广泛而深刻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约束性和感染性。加大就业和创业中优秀毕业生榜样事迹的舆论宣传力度,呼吁用人单位应实事求是地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就业体系。转变就业管理的单一管理角色意识,将就业管理发展为集管理、教育、服务与指导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性的体系;其次,要逐步扩大就业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劳动人事制度,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机制,努力将大学生就业市场发展成为一个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
夜上海论坛 学校教育方面,一方面,要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就业观是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投射,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必须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我们要切实加强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举办各类活动渗透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澄清观念上的一些模糊认识,消除可能出现的就业观偏差,做好深入细致的教育观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观障碍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市场经济条件下,缺乏诚信的择业主体是不具备任何可竞争力的。因此,学校教育中应向学生灌输诚信的理念,教导大学生应牢固树立诚信意识,经得起市场考验。
家庭方面,一方面,要深化家庭教育观念,转变大学生就业观。社会和高校是毕业生开展就业观教育的主渠道,但要做好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工作,仅仅依靠社会和高校的教育还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家庭教育也同样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另一方面,家庭应给予大学生就业鼓励。当代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得到来自家庭的鼓励、理解和支持,对他们应对就业挫折和压力有十分重要的帮助。这就要求家长,首先,要与大学生多进行情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心中所想,真实诚恳地传达他们的期望。其次,要与学校保持联系,了解大学生就业的情况。
夜上海论坛 (二)调整大学生就业观,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社会教育、高校教育要善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正确看待和解决就业中的矛盾,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正确途径。从外部教育转化为内部意识,内因作用发挥越充分、主观努力越积极,则取得的教育效果越佳。大学生就业观自我调适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惑时,能够客观的分析自我,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克服困难,达到顺利就业。
夜上海论坛 1.树立诚信的职业道德意识
职业道德指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并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人无信不立”。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大学生就业市场是讲信用的市场,缺乏信用的大学生在市场中是没有任何竞争力的。因此,大学生要从主观上牢固树立诚信意识,在实践中经得住当代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应当充分认识自我调适的作用,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立足于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以利于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
夜上海论坛 2.转变大学生择业观,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
夜上海论坛 大学生的就业观正确与否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极大。“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得自己走向完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就成为当今教育大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大学生要树立敢于到艰苦环境工作的观念。当代大学生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其次,在就业时既要考虑所学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谋求职业,同时也要考虑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再次,要打破从一而终的就业观,不断奋斗进取,学会在职业流动中发现机遇、抓住机遇、把握机遇。
夜上海论坛 3.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夜上海论坛 职业生涯是是指一个人对其各阶段所从事的工作、职务或职业道路进行的设计和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就在于帮助规划者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合理配置,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分为:评估自我和分析环境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进行行动修订职业生涯规划几个步骤。
夜上海论坛 4.提倡主体教育,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夜上海论坛 主体教育不是任何单一本位的教育,而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社会为基础的多本位的素质教育,在这种教育中,大学生积累理性认识与知识,同时实现自身潜在能力的完善与发挥,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过程,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整个社会就业观的大转变。观念的改变是最痛苦的,却也是最彻底的改变。观念的转变会直接地带来学生行动、实践的转变,“思想统治行动”。只要大学生的思想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其在择业、创业的实践中才会以实现自身价值、服务于社会及国家作为择业的最重要标准。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建设国家的有力资源。因此,当代大学生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切实地转变就业观,把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到基层、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及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曹永军,吕媛,郭树航,徐智策.大学生就业观问卷调查报告[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3).
夜上海论坛 [2]丁永刚.现今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误区及引导对策[J].青海社会科学,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