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化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化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化学课堂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化学课堂教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糖类;实验教学

生物化学的教学工作一般从糖类、蛋白质、核酸等物质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开始讲授,随后再介绍这些生物大分子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同时,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开,不但使教学工作相对枯燥难懂,而且学生也不易掌握生物化学的知识结构和重点内容。许多专家学者在课堂教学方法和理念上对生物化学的教学方面做了很多改革和创新[1-4],也有许多教学工作者在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探讨[5-7],为生物化学的教学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如何将生物化学的部分实验合理的融入教学课堂,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恰当的融为一体,此类教改文献较少。本文以糖类教学过程为案例。

夜上海论坛 一构建糖类的知识结构体系

夜上海论坛 学习生物化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有机化学》课程中关于糖类的章节,对重要的单糖、二糖及多糖并不陌生。但《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中的糖类讲授侧重点并不完全相同,后者的讲述要为糖代谢的章节做好铺垫,而糖代谢则是糖的化学的延伸。虽然课程设计上是先讲完糖类、蛋白质、脂类、核酸、酶等物质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后,再讲述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代谢。但教师不能按照教材孤立糖的化学和糖代谢的关系。因此,围绕糖类一章要为糖代谢章节服务的思路,重新构建《生物化学》中糖类的知识体系,做到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在讲完糖的概念和分类后,由“最简单的糖是什么”的问题导入,通过介绍甘油醛过渡到同分异构的讲解,重点介绍D/L构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如果每延长一个碳,会增加多少同分异构体的同时,引出重要的单糖,如葡萄糖、核糖等。针对性的介绍单糖的化学性质,为糖代谢做铺垫。如葡萄糖半缩醛羟基上可发生酯化反应,形成葡萄糖的磷酸酯,而葡萄糖的磷酸酯是生物体内糖代谢的重要中间产物。在从α-D-葡萄糖如何形成糖苷键转变为学生所熟知的麦芽糖开始,讲述二糖及多糖,最后介绍多糖的化学性质。

夜上海论坛 二课堂教学中加入演示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可加深理解专业知识,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可将抽象的生物化学理论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学生产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这些化学现象背后的本质,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往往理论和实验分离,教师普遍认为演示实验简单,培养不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忽视演示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然而,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在提高学生兴趣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糖的演示实验为例,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学生对糖的一些化学性质比传统的讲授记忆更为深刻。如在讲糖类的还原作用方面,教师在上课前可提前准备好斐林试剂和本尼迪特试剂、葡萄糖溶液、果糖溶液、蔗糖溶液、麦芽糖溶液和淀粉溶液、试管、加热设备等。通过实验,向5支试管中加入菲林试剂,再分别加入上述五种糖溶液(10g/L),置沸水中加热数分钟,取出冷却后观察颜色变化[8]。这样可直观的观察不同的糖类颜色有何不同,让学生思考造成这种颜色差异的原因。引出还原糖和非还原糖的概念。即加深了概念的理解,又对糖官能团进行了直观的讲解。学生课堂反馈积极,可明显感觉到老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和互动是有效的。

夜上海论坛 三启发学生设计综合性试验

化学实验通常分为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然而本科生教学过程中,很少涉及到综合性实验,由于教师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方面缺乏主动性,加上学生自身知识水平所限,综合性实验在实施方面存在诸多困难。综合性实验带有一定的综合应用性质或部分设计性任务。它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生物化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实验技能以及各种检测手和实验方法,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方法、选用配套仪器设备、独立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最后写出比较完整的实验报告或学术论文夜上海论坛[9]。为了进一步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糖的化学,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详细讲解糖的化学性质及这些化学性质和什么官能团相关后,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加以完成。如还原糖因含有自由的醛基或酮基,在碱性条件下,还原糖可与黄色的3,5-二硝基水杨酸(DNS)共热,被氧化成糖酸和其他物质,3,5-二硝基水杨酸则被还原成棕红色的3-氨基-5-硝基水杨酸。棕红色的深浅和糖的含量成正比,用分光光度计在540nm波长下测定溶液的吸光度并查标准曲线,可求出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由此,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结合糖类的化学性质,思考并设计其它的测定还原糖的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室中完成。不管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实验是否进行顺利,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这样的引导和启发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设计实验的能力,也使学生对糖的化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四总结

以实验为导向,结合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不但使抽象的生物化学学习变得具象化,也容易引发学生兴趣,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增强学生成就感的同时,也锻炼培养了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作者:吴震洋 邱岚 李丽 单位:铜仁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威,郑玉娟.思维导图在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258-259.

[2]杨志伟,张玮玮,陈志玲,等.生物化学探究式教学的设计和实施[J].生命的化学.2013,33(01):105-108.

[3]李科友,朱海兰.创新理念,培养能力—生物化学教学之体会[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02):250-255.

[4]朱素琴,季本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08),1238-1242.

[5]舒乐新,苗戎,杨琳,等.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室科学.2013,16(05):53-55.

夜上海论坛 [6]程驰.生物化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242-244.

[7]史锋,周楠迪,田亚平.浅谈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在高校生物化学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21):247-248.

第2篇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提升对化学兴趣的各种情境或相关景物,就是化学情景。一般来说,化学情景可以是看得到、摸的着、可感知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口述的、看不到的景物,但其一定是大家都能够体会到的事物。很多实例也证明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知识的获得,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学中化学情景的设置。化学情景设置的巧妙与科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创设化学情景,可以从如下两方面构建:

(一)从生活中的经历创设情景

现实的生活是我们学习的基础,也是我们获得新识的有效渠道,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在其原有的知识平台上通过引导来学习新的知识,建构他们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讲授高一化学必修1的《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时,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是一个不太具体的抽象概念,怎样引导学生利用其可感知的生活经验和现实感受来辅助教学,这是需要巧妙设置的。

首先提出问题:大家知道一滴水中有无数的分子,要一个一个确定其中的分子个数是不现实的,也根本完成不了,但是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微观粒子在参与的,那么有没有方法能快速、准确的知道多少粒子参与反应了呢?

情景一:平时大家去购物,经常会听到说“我买一箱可乐”或者有的顾客说“给我两袋瓜子”,为什么他们不说买多少瓶可乐或多少颗瓜子呢?那么他们具体买了多少瓶可乐、多少瓜子呢?

情景二:同学们都有体会,在看电视娱乐节目的时候(如《爸爸去哪儿》),主持人都会邀请很多观众来参与录制。同学们,设想一下,有何好方法可以一下子知道大概来了几位嘉宾(大人和小孩都算数)呢?

夜上海论坛 通过生活中的具体情景,大家能很容易的理解“一箱子饮料大约是12~16罐”,《爸爸去哪儿》上可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人数清点,这样学生可以明白“箱”以及“家庭”就是一个集体,一个基本的集合。通过生活中的经验,学生可以很容易的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实质就是将一定数目的粒子作为一个集体的物理量,明白了n=N/NA的意义,这样通过引导学生自发性的主观思考,既夯实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又训练了其捕捉知识点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

(二)化学实验现象创设情景

夜上海论坛 化学是自然科学中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大量有趣的化学现象,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加深知识的消化理解。在身临其境的化学实验中,可以塑造和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更可以显著提升其手脑并用的实际应用能力。所以,化学实验兼具情境教学与新知识教育双重意义。通过科学的创设情景,利于学生掌握运用新知识。

例如,在讲授必修1化学的离子反应中,可以让同学们分别观察。

实验1:在0.5mol/L的Na2CO3溶液中逐滴滴加等浓度的HCl溶液。

实验2:在0.5mol/L的HCl溶液中逐滴滴加等浓度的Na2CO3溶液。

通过观察,发现实验1在逐滴滴加稀HCl的时候,不会看到有气泡出现,但在加入稀HCl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有大量的气泡出现;实验2的现象是滴加Na2CO3溶液时,立即出现大量的气泡,有大量的气体生成。

设置问题:为什么相同的反应物,相同的反应条件,为什么实验现象是完全不同?

通过实验现象的不同以及问题的提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化学新课改中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情景设置方法还有很多。例如,可以利用新闻事件创设教学情景,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创设情景,也可以利用现在发达的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兴趣等方法。总之,老师可以通过自己在化学新课改的教学中,根据自己的体会和课程内容来设置教学情景,提高学生捕获新知识的兴趣,进而唤醒主动学习的欲望,有助于其建立关联性记忆思维,理解具体情景所传递出的科学概念,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程度,达到意想不到的高效率教学效果。

二、结束语

第3篇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创造优化的教学情境

化学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一般的步骤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并拓展。多媒体课件多感官的综合刺激在创设情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例如我们在讲解灭火的方法这一知识点时,播放了一段衡阳市2003年“11.3”特大火灾的视频图象,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火失控后会给人类带来的灾害,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日常生活经验总结出灭火的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感染,同时使课堂教学效果及其教育功能达到了最佳状态。

夜上海论坛 二、灵活使用课件,使化学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

夜上海论坛 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征在于其思维方式是微观与宏观的联系,建立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是化学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也是其他课程不能代替的。而在中学阶段学生抽象思维有了很大发展,但具体形象思维仍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学化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用动画表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可以把分子、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原子或原子集团的分与合形象地、动态地展现出来,生动活泼,吸引力强,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者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形成直接学习的动机,增加无意记忆和联想记忆。多媒体课件在物质微观结构的展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的演示方面的直观性为我们在教学中架起了微观和宏观的桥梁,对于学生微观想象力的培养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我们在进行原子的结构、水的电解、氯化氢的形成等知识点的教学中,都采用了Flas,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形成自己头脑中的微观想象。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化学实验进行仿真演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发现的最大难题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差,每次实验课,老师的大量精力都花在纠正同学们的错误操作上,而且由于人数众多,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为此我们在学校计算机房中装了一个《化学仪器随意组合》这样一个小软件,学生在上机的时候就可以进行仿真实验演示。通过仿真实验的训练,再进实验室做实验,我们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的提高了。

夜上海论坛 四、利用网络优势,实现交互式和协作式的建构性学习。

计算机网络上丰富多彩的巨大的信息资源,为学生建构化学知识提供真实、丰富、复杂的学习情境。信息时代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接受着大量信息。在建构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充分。网络信息的“互动性”为交互性和协作式学习提供了最佳物质基础。在化学学科中,信息处理能力主要指能从多样话媒体中获取和处理人类与化学环境有关的化学图象、化学数据、化学文字信息的能力。信息网络技术的开发,使多媒体不仅成为学生查找信息的资源库,而且成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环境下的一种认知工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充分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挥小组学生性格各异、思路各异、方法各异的学习优势,利用网络交互的特点,进行多向思维的碰撞,通过这种交互、协作、沟通、碰撞,每位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多种解决途径,从而对建构化学知识产生创新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