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申论复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济慈 《拉米亚》 希腊神话 颠覆性改写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社科联2017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7lslktyb-061)和辽宁省教育厅2016年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016JYT15)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逯阳
一、引言
夜上海论坛 文艺复兴标志着欧洲人对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重新认识。伴随着英国文艺复兴,许多古典著作被译成英文,比如贾蒲曼翻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就颇具影响;18世纪诗人蒲柏用13年时间重新翻译了《荷马史诗》,还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神话故事。18世纪中叶,神话研究在英国悄然兴起。浪漫主义诗人认识到神话的艺术价值,开始有意识地从古典神话中吸取灵感,写出了众多以希腊神话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在浪漫主义诗人中,济慈对希腊文化和希腊精神的崇拜最为虔诚,可以说希腊神话是“济慈诗歌中神灵的第一个源泉”[1]。济慈从少年时期开始就与希腊神话结下了不解之缘。当他在盖氏医院学医时,阅读了贾蒲曼翻译的荷马著作,并开始自己的诗歌创作。他的第一首重要诗歌“初读贾蒲曼英译荷马有感”就是这时写的。这首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揭示了包括《荷马史诗》在内的诗歌王国所蕴含的艺术宝藏。在分析该诗时,王佐良先生曾这样评价济慈:“不仅诗写得清新,而且对希腊恢宏气概的体会超过了许多希腊研究者。”[2]
济慈重视长诗创作,曾说“长诗是一个人创造力的测验,我把创造力看成是诗歌的北斗,犹如幻想是船的帆,想象力则是船的舵。”[3]《拉米亚》是济慈运用希腊神话进行长诗创作的成功之作,是他最得意的作品之一。内容上同我国民间故事《白蛇传》颇具相似性,但故事相对简单,没有白娘子悬壶济世,许仙遁入佛门,以及许仕林高中魁元、拜塔救母等情节。《拉米亚》取材于17世纪作家罗伯特・伯顿的代表作《忧郁的剖析》。在该诗中济慈对原神话做了颠覆性的改写,展现了独特的风格。兰姆在《新时代》杂志上对该诗大加赞赏,雪莱在意大利溺水身亡时,口袋里也装着《拉米亚》的手抄本,甚至连批评过济慈的《布拉克伍德》杂志都认为该诗有很多优点。
夜上海论坛 二、《拉米亚》的内容概要
夜上海论坛 全诗共708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赫尔墨斯来到克里特岛寻找爱恋的仙女,却不见仙女的踪迹。这时,他遇见了拉米亚,拉米亚说出了赫尔墨斯来岛的目的,并承认是自己将仙女隐藏起来的。二人达成交易,拉米亚帮助赫尔墨斯找到仙女,赫尔墨斯则帮助拉米亚变为女身。拉米亚吹了赫尔墨斯的双眼,让他见到了自己追求的仙女,遵照约定,赫尔墨斯用魔杖向拉米亚施展了魔力。赫尔墨斯与仙女离开,拉米亚经过痛苦的蜕变变成了美丽的少女。第二部分描写拉米亚在里修斯祭祀归来的必经之路上等待里修斯。里修斯没能经住美女的诱惑,决定与拉米亚结婚并坚持要举办盛大的婚礼。婚礼上里修斯的老师哲人阿波罗尼突然造访,他凭推测,认定拉米亚是一条蛇,所有的房屋和家具也都是幻象。拉米亚乞求阿波罗尼不要揭穿,但阿波罗尼不答应。于是,一切都化为了乌有……这天夜里,里修斯也死了。
三、济慈对《拉米亚》的颠覆性改写
除了借鉴《忧郁的剖析》中拉米亚与里修斯的爱情悲剧外,济慈还以奥维德的《变形记》为原型加入了拉米亚与赫尔墨斯的交易、赫尔墨斯和仙女的爱恋等情节。在神话演绎之外,济慈也为诗歌加入了林中神灵的更迭、使天使折翼的哲学等表达个人观点的内容。
(一)林中神灵的更迭
拉米亚藏身的森林里住着许多神仙,比如潘神、农牧神、山林水泽女神、森林女神等。林中的男神们都为赫尔墨斯所追求的仙女而神魂颠倒。在赫尔墨斯抱得美人归、拉米亚惨死之后,克里特岛的森林发生了神灵的更迭――小神仙家族取代了希腊神族成为森林的新主人。济慈借用这一情节想表达的是:英国诗人笔下的希腊神话故事超越了希腊神话本身,莎士比亚最终代替了荷马,成为“文林”新的主人。正如济慈在《恩底弥翁》第四卷开头所歌颂的“我的祖国的缪斯!/最崇高的诗神![4]”在古希腊的缪斯获得荣耀的时刻,英国的缪斯还蛰伏在北方的洞穴里。而从莎士比亚开始,英国的缪斯已获得了全面的成功。远古那美妙动人的希腊神话现在是由英国诗人娓娓道来,成了英国诗人笔下的素材。济慈对英国诗歌辉煌成就的歌颂和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此表露无遗。
(二)蛇女形象的改写
夜上海论坛 拉米亚的原型也来自希腊神话,她本是一位美丽的女王,因宙斯的爱慕而遭到赫拉的迫害。为了报仇,拉米亚吃掉了许多儿童,变成了专门引诱异性、残害儿童的蛇妖形象。在伯顿的《忧郁的剖析》中,拉米亚已超越了这个形象;而济慈则更进一步,把拉米亚传统的反面形象彻底颠覆。在济慈笔下,拉米亚一方面是一个城府极深、精于算计的蛇女形象。这与《失乐园》中的撒旦有几分相似。济慈在塑造拉米亚形象时,很可能受到了弥尔顿作品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当她坠入爱河时,则变得温柔体贴、贤惠善良。她知道感恩,“对美、对生命、对爱情、对一切,都感到欢乐” [5]。
(三)赫尔墨斯求爱原型
济慈对赫尔墨斯的爱情故事的描写明显是受到了奥维德《变形记》的影响。在原神话中赫尔墨斯希望赫耳塞的姐姐阿格劳洛斯能够帮助他追求妹妹,阿格劳洛斯却向赫尔墨斯索要钱财,而且还因嫉妒而阻挠赫尔墨斯和赫耳塞见面,结果被赫尔墨斯变成了石头。《拉米亚》中赫尔墨斯求爱的一幕与《变形记》中的相关情节有很多相似。比如拉米亚提出与赫尔墨斯交易,并在交易^程中尽显心计都可以在《变形记》的相关篇章中找到对应。济慈在恩菲尔德学校读书时就曾阅读过《变形记》,可以确定赫尔墨斯求爱这段插曲一定是受到了《变形记》的启发。
夜上海论坛 (四)使天使折翼的哲学
在《拉米亚》中济慈提到了“使天使折翼”的哲学,借此表达了对艺术与科学关系的理解:“是不是所有的魔法一旦/触及冷峻的哲理就烟消云散?/一次,可畏的彩虹在天上升起:/我们知道彩虹的密度和质地;/她列在平凡事物可厌的编目里。/哲学将会剪去天使的羽翼,/会精密准确地征服一切奥秘,/扫荡那精怪出没的天空和地底――/会拆开彩虹,正像它不久前曾经/使身体柔弱的拉米亚化为一道虚影。”[6]1817年12月,在画家海登家的晚宴上,兰姆曾“讽刺”海登竟把牛顿也放在其画作“耶稣胜利进入耶路撒冷”的人群中,因为牛顿用科学毁掉了“彩虹诗”。[7]《拉米亚》中济慈再次提到这一点,认为牛D对光的分析让彩虹失去了诗意。济慈并不排斥科学,他是在指出艺术家与科学家的不同。科学家总是急于用简单的逻辑去探究事物,使一切都变得冰冷僵硬;而艺术家则具有一种“消极能力”,即“一个人有能力停留在不确定的、神秘与疑惑的境地,而不急于去弄清事实与原委。”[3]
四、《拉米亚》神话改写的目的
同拜伦、雪莱不同,济慈总爱探讨小人物在追求理想与幸福过程中的挫折、困顿与自省。《拉米亚》是美女蛇爱上美少年的故事,也是一个带有自传色彩的美丽幻想。在爱情的作用下,里修斯变得情绪化,他因拉米亚而或喜或悲。现实生活中的济慈又何尝不是这样呢?1818年9月,济慈与芳妮・布劳恩一见钟情。如果不是因为疾病,他俩也许会步入婚姻的殿堂。爱情激发了济慈的创造力,让他在1819年如火山喷发般地写出许多不朽的诗篇。爱情也让他感到矛盾和痛苦。长诗中人物的爱情经历正是诗人对自己爱情心理的写照。他曾对芳妮说:“我所做,所说,所想的只是成为我爱情源泉的东西,它们长久地使我享受欢乐和备受折磨。”[8]济慈一方面享受着真挚的爱情,另一方面,这种爱情又是无望的,济慈甚至在信中表现出了对芳妮的怀疑:“自从我认识你以来我的最大的痛苦就是担心你有点倾心于克莱锡德。”[8]当里修斯陷入爱情后,表现出了孤独和迷惘。对于济慈来说,诗歌还没有被广泛认可却坠入了无望的爱情,这种幸福和痛苦正是他爱情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在《恩底弥翁》中我们看到的是年轻诗人对爱情的美丽幻想,在《拉米亚》中我们则看到了爱情的破坏力。同样是爱情故事,《拉米亚》更多了几分忧伤。
五、结语
雪莱在《阿童尼》中写道:“他本是‘美’的一部分,而这‘美’啊,/曾经被他体现得更加可爱。”[9]自雪莱以后,人们提起济慈就会把他同“美”联系起来。但除了“美”以外,还应加上“忧郁”和“孤独”。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痛苦使济慈的情感总是游走在绝望的情绪、对死亡的预感,以及对美好梦境的向往之间。他在《夜莺颂》中抒发了内心渴求的乐土,力图忘记现实的痛苦。诗歌对济慈来说是脱离现实、进入梦幻之境的阶梯。在诗歌中他尽情抒写自己渴望却不可及的美好。而济慈对《拉米亚》的改写却反映出他在生命后期对感性和理性的重新思考。表明济慈在人生的末段逐渐意识到了艺术理想同客观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说《恩底弥翁》体现了诗人早期对感性构思的依赖,那么《拉米亚》则体现了济慈后期不断增强的理性思维。由于不能通过想象力来调和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济慈的命运只能以悲剧而告终。
参考文献
[1] 柳志英.济慈的宗教与诗[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 王佐良.英国诗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316.
[3] 济慈.济慈书信集[M].傅修延,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002:37,59.
夜上海论坛 [4] 济慈.济慈诗选[M].屠岸,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404.
[5] 济慈.济慈诗选[M].屠岸,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2:160.
[6] 济慈.夜莺与古瓮:济慈诗歌精粹[M].屠岸,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229.
夜上海论坛 [7] Susan J.Wolfso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Keats[J].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231.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中国传统服饰具有适中、和谐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师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夜上海论坛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著名人类学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艺术》中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
夜上海论坛 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
夜上海论坛 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中国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华夏“中国”之“中”,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确勾勒人体,又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那样用一块布随意地披挂或缠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适体”的样式,即倡导一种包藏又不局限人体的若即若离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德为中华民族的先辈所推崇,所谓“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谛是“精神快乐休闲,胜干物质进步”。这反映在服饰文化中就是讲究随意、闲适、和谐,没有过分的突出、夸张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给人一种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国传统服装的制作者(裁缝)在设计和制作服装的过程中凭借直觉与经验,于“适体”中呈现的是一种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种以数理为基础的精确到尺寸的“理性美”。
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含蓄”属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美的范畴,这一手法通常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寓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以达到启发联想、耐人回味之艺术效果,彰显“情中有景,景外含情”的艺术境界。这类似于中国画中的写意手法,即不豺着于对事物的客观再现,而强调欣赏某种朦胧的含蓄美,在虚实关系上偏重于对“虚”的张扬。引入到服饰文化的艺术创作中,就是设计者特别注重“不着迹象、超逸灵动”之美,不刻意追求数字上的精确性或纯形式的客观美感,而是崇尚用无穷的意象美含蓄地表现情感。如用宽衣大袍、中规中矩的样式或写实与变体相结合的动物、几何纹样、花草枝、藤蔓纹等具有抽象和寓意的服饰图案来传达一种与政治或伦理的关联意向。
汉初之“袍”被作为礼服,一般多为大袖,袖口部分收紧缩小,紧窄部分为“祛”,袖身宽大部分为“袂”,所谓“张袂成荫”就是形象化的描述;而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其画像人物皆穿着宽敞的衣衫,衫领敞开,袒露胸怀,或赤足,或散发,无羁放荡,张扬着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的人生品性,给世人以高山流水般随性自然的审美意境。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旗袍,是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它造型完美、结构适体、内外和谐,是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是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在女装舞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旗袍的设计表面上不温不火,实质上内涵丰富、意蕴幽远,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通。光滑的质感和简洁的造型表现出流畅明快的线条与和谐一体的气韵,展示出东方女子温柔、典雅之美。这种气韵不仅展于外表,而且沉于内心。穿上旗袍,既能衬托出东方女性优美的身段,又能显示出其幽雅的心境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美,呈现出一种宛若自然生命律动的朦胧佳境。
夜上海论坛 三、中国服饰文化的承传拓展
夜上海论坛 1.继承: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纵观华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知,“谐调”、“统一”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伊始,就遵循着理物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相结合的制作原则,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群的和谐统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审美品质。比如,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标示突出文化”同主要应用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等级尊卑、行业职别、年龄性别的标示和意念表达上,从原始部落首领与狩猎功臣的服饰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标示,从文官武官的服饰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晚礼服的服饰标示等,均彰显着其“标示突出文化”的审美底蕴。当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承载着传统儒家中庸观,受政治因素的影响颇深;而20世纪中期的“绿色”服装覆盖全国,“军干装”及其灰色基调也使中国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况。然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数千年发展主流的是“谐调”、“统一”的服饰文化,理应将之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并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社会、人群协调一致的完美原则,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现代中国的服饰文化都应予以承传拓展。
夜上海论坛 2.创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
在当代中国,传统服饰与时尚设计的审美融通对提高服装的文化附加值、满足时尚消费需求、缔造民族特色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具有特殊意义。全球化时代的服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中都很注重对本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用,以张扬本国服饰文化和民族特色。目前,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整体上还存在着设计理念落后、创意不够、没能把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之中等问题;加之国外品牌纷纷涌入,国内又缺乏与之抗衡的品牌,使中国的服装设计在国内、国际竞争中均处于不利地位,严重影响了中国服装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当务之急是在借鉴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将传统与时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之从表面符号的简单借用提升到对服饰文化内涵的审美体认与表征阴,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发展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和谐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
夜上海论坛 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的完美融通,实质就是一种在继承传统服饰文化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首先须领会传统文化,否则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设计师要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把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神理念,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各种时尚理念、理论资源加以整合,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创造性地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丰富其文化蕴意,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防止对传统元素符号化、表面化的简单组合或图解式、猎奇式的样品展览。好的服装设计创意是设计师在把握了传统服饰文化理念之后,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对传统文化积累、消化并感悟的一种自然情感表述,而不是现买现卖、照猫画虎。河南“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中展示的服装就非常具有文化价值。拜祖服装系列大多采用的是中性的流行色系列,颜色迥异、面料粗朴,以金色缎带镶边;纽扣的设计则采用盘扣样式,其金属材质与服装面料及服装的金边质地形成细腻的对比;袖口翻边采用缎织纹路,既有古朴特点又有现代的工艺形式。整个设计将传统元素与时尚设计完美结合,加之祭祖大典本身的特殊意义,可谓形式与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所以,当代中国的时尚服饰设计应该分析研究传统服饰的配色及制作规律,理解、感悟传统服饰文化的深厚、博大与凝重,并使之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来,加之挑花、刺绣、蜡染、扎染、手绘、编织、织花、抽纱等现代工艺,并结合时代流行趋势与时代特征,将继承传统与探索创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创造出既有时代感又有民族神韵的服装。
夜上海论坛 四、结语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中国传统服饰具有适中、和谐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师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夜上海论坛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Www.133229.cOm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夜上海论坛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著名人类学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艺术》中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
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
夜上海论坛 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中国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华夏“中国”之“中”,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确勾勒人体,又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那样用一块布随意地披挂或缠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适体”的样式,即倡导一种包藏又不局限人体的若即若离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德为中华民族的先辈所推崇,所谓“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谛是“精神快乐休闲,胜干物质进步”。这反映在服饰文化中就是讲究随意、闲适、和谐,没有过分的突出、夸张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给人一种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国传统服装的制作者(裁缝)在设计和制作服装的过程中凭借直觉与经验,于“适体”中呈现的是一种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种以数理为基础的精确到尺寸的“理性美”。
夜上海论坛 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含蓄”属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美的范畴,这一手法通常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寓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以达到启发联想、耐人回味之艺术效果,彰显“情中有景,景外含情”的艺术境界。这类似于中国画中的写意手法,即不豺着于对事物的客观再现,而强调欣赏某种朦胧的含蓄美,在虚实关系上偏重于对“虚”的张扬。引入到服饰文化的艺术创作中,就是设计者特别注重“不着迹象、超逸灵动”之美,不刻意追求数字上的精确性或纯形式的客观美感,而是崇尚用无穷的意象美含蓄地表现情感。如用宽衣大袍、中规中矩的样式或写实与变体相结合的动物、几何纹样、花草枝、藤蔓纹等具有抽象和寓意的服饰图案来传达一种与政治或伦理的关联意向。
汉初之“袍”被作为礼服,一般多为大袖,袖口部分收紧缩小,紧窄部分为“祛”,袖身宽大部分为“袂”,所谓“张袂成荫”就是形象化的描述;而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其画像人物皆穿着宽敞的衣衫,衫领敞开,袒露胸怀,或赤足,或散发,无羁放荡,张扬着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的人生品性,给世人以高山流水般随性自然的审美意境。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旗袍,是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它造型完美、结构适体、内外和谐,是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是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在女装舞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旗袍的设计表面上不温不火,实质上内涵丰富、意蕴幽远,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通。光滑的质感和简洁的造型表现出流畅明快的线条与和谐一体的气韵,展示出东方女子温柔、典雅之美。这种气韵不仅展于外表,而且沉于内心。穿上旗袍,既能衬托出东方女性优美的身段,又能显示出其幽雅的心境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美,呈现出一种宛若自然生命律动的朦胧佳境。
三、中国服饰文化的承传拓展
夜上海论坛 1.继承: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
夜上海论坛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纵观华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知,“谐调”、“统一”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伊始,就遵循着理物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相结合的制作原则,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群的和谐统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审美品质。比如,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标示突出文化”同主要应用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等级尊卑、行业职别、年龄性别的标示和意念表达上,从原始部落首领与狩猎功臣的服饰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标示,从文官武官的服饰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晚礼服的服饰标示等,均彰显着其“标示突出文化”的审美底蕴。当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承载着传统儒家中庸观,受政治因素的影响颇深;而20世纪中期的“绿色”服装覆盖全国,“军干装”及其灰色基调也使中国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况。然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数千年发展主流的是“谐调”、“统一”的服饰文化,理应将之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并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社会、人群协调一致的完美原则,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现代中国的服饰文化都应予以承传拓展。
2.创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
在当代中国,传统服饰与时尚设计的审美融通对提高服装的文化附加值、满足时尚消费需求、缔造民族特色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具有特殊意义。全球化时代的服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中都很注重对本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用,以张扬本国服饰文化和民族特色。目前,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整体上还存在着设计理念落后、创意不够、没能把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之中等问题;加之国外品牌纷纷涌入,国内又缺乏与之抗衡的品牌,使中国的服装设计在国内、国际竞争中均处于不利地位,严重影响了中国服装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当务之急是在借鉴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将传统与时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之从表面符号的简单借用提升到对服饰文化内涵的审美体认与表征阴,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发展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和谐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
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的完美融通,实质就是一种在继承传统服饰文化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首先须领会传统文化,否则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设计师要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把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神理念,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各种时尚理念、理论资源加以整合,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创造性地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丰富其文化蕴意,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防止对传统元素符号化、表面化的简单组合或图解式、猎奇式的样品展览。好的服装设计创意是设计师在把握了传统服饰文化理念之后,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对传统文化积累、消化并感悟的一种自然情感表述,而不是现买现卖、照猫画虎。河南“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中展示的服装就非常具有文化价值。拜祖服装系列大多采用的是中性的流行色系列,颜色迥异、面料粗朴,以金色缎带镶边;纽扣的设计则采用盘扣样式,其金属材质与服装面料及服装的金边质地形成细腻的对比;袖口翻边采用缎织纹路,既有古朴特点又有现代的工艺形式。整个设计将传统元素与时尚设计完美结合,加之祭祖大典本身的特殊意义,可谓形式与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所以,当代中国的时尚服饰设计应该分析研究传统服饰的配色及制作规律,理解、感悟传统服饰文化的深厚、博大与凝重,并使之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来,加之挑花、刺绣、蜡染、扎染、手绘、编织、织花、抽纱等现代工艺,并结合时代流行趋势与时代特征,将继承传统与探索创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创造出既有时代感又有民族神韵的服装。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