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民诉法意见范文

民诉法意见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民诉法意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民诉法意见

第1篇

(一)民俗文化遗失严重目前,由池州学院皖南文化研究中心为主力的民俗文化研究和发展队伍,虽然在民俗文化发现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观察研究项目和研究成果,却不难发现,大多数民俗文化的研究和发现都是以池州地区为中心的,并且,例如青阳腔等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文化,是目前皖南民俗文化发展的重点。实际上,皖南地区包括安徽承黄山、宣城、池州、安庆、芜湖、铜陵多个城市和地区,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也各不相同,例如皮影戏、皖南花鼓戏、芜湖铁画、徽墨、宣笔等,这些珍贵的民俗文化都有待发展和继承,但是,目前的皖南民俗文化研究对这些内容涉及甚少,也就是说,皖南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并没有被完全发现,这使得一些只流传于民间的、小范围的、但历史比较悠久的民俗文化,很可能因为不被发现而完全遗失。

(二)民俗文化人才不足民俗文化人才不足,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民俗文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对于皖南地区来说也是同样的,尽管国家对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予以足够重视,以池州学院为主的高校也积极参与民俗文化发展活动,但是,真正了解民俗文化的是生活在皖南地区各个角落的普通民众,有可能是一个坐在巷口的年迈老妪,也有可能是公园里舞剑的老人;真正继承了民俗文化的也不是高校的教师和研究所的专家,而是民俗手工匠人、民俗表演艺术家等。没有这些人的参与,皖南民俗文化发展始终只能处在“研究”的层面,要使文化普及到社会精神文明发展中是比较困难的。而目前的民俗文化发展队伍中,恰恰缺乏与民族文化接触最近的人,或者是真正承载着民俗文化的人。

夜上海论坛 (三)民俗文化的经济价值实现困难发展民俗文化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通过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发展又包括了精神发展和物质发展两方面。目前,皖南民俗文化的发展状态足以证明其在社会精神发展中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民俗文化的经济价值实现却不如文化价值来的那样高效。目前,能够实现经济价值的民俗文化仅限于那些具有“国家文化遗产”等头衔的景区和景点,然而,介由旅游业实现的民俗文化的经济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很容易造成民俗文化的破坏,九华山周围无数现代化的酒店、停车场和商场、购物街已经足以证明旅游经济对民俗文化氛围的破坏。此类“民俗文化消费”并不是实现民俗文化经济价值的最好方式,另外,还有许多非物质形式的民俗文化,因为缺乏商品特征,根本无法实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四)民俗文化传承动力不足皖南地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化圣地,因此有了璀璨的诗歌、美丽的建筑、形式多样的民俗体育项目和风景优美的古镇古街,这些珍贵的民俗文化,是皖南地区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是真正的人文精神之根,民众生活之源。但是,在社会发展飞速的今天,大多数年轻人都在追求更符合自己需要的文化,即使是在皖南地区的农村,听摇滚乐、流行音乐的年轻人也比听传统民歌的年轻人多上好几倍;青阳腔在其鼎盛时期,皖南人人哼颂,但如今人们哼的都是商品音乐。这说明,皖南地区人民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动力不足。

二、解决皖南民俗文化发展问题的对策

夜上海论坛 (一)深入调查和发现民俗文化皖南地区民俗文化遗失严重,主要是因为参与民俗文化发展的研究者对文化本身的调查和发现还不够深刻,仅从那些已经脍炙人口的民俗文化入手,深刻挖掘其文化价值,却忽视了民俗文化的根本——来源于生活,因此使民俗文化发展视角狭窄。为了使皖南地区的民俗文化得以全面发展,建议研究者们走出池州,深入社会,换一个新的角度去发现和探索民俗文化。例如,走进比较偏远的乡村,通过对乡村生活的观察和了解、感悟,找出其中符合民俗文化研究目的的内容,或者全面考察地方区、县的档案、县志等,从中找出发现民俗文化的线索。

夜上海论坛 (二)继续建设和发展民俗文化研究队伍造成民俗文化发展人才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皖南地区的此类研究还未形成一个科学的、对民俗文化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模式,这使得许多民俗文化人才被埋没,但是,以池州学院的专业建设为基础的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在皖南民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说明,利用高校资源进行地区知识文化研究是一条可行的路线。在短时间内寻找民俗文化的继承者十分困难,利用高校资源进行民俗文化发展却能够弥补这一缺陷。建议皖南地区其他城市,也建立起与池州学院类似的民俗文化研究机构,在民俗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吸引文化继承人们参与这项重要的文化传承事业,不断使民俗文化研究队伍发展壮大。

夜上海论坛 (三)促进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民俗文化的社会经济价值实现困难,主要在于能够实现经济价值的民俗文化产业结构太过单一。目前,旅游业是皖南地区发展最快的产业,因此民俗文化的经济价值实现多集中在旅游方面,在戏曲欣赏、民俗工艺制品交易和民俗建筑方面,能够实现经济价值的机会十分微小。建议皖南地区各城市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为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傍边,鼓励艺术类企业和小商品制造业、体育文化产业都加入到民俗文化的发展中,通过在各类民俗商品的开发,促进民俗产业的全面发展。

夜上海论坛 (四)号召社会各界对民俗文化发展和传承进行资源投入人们不肯在民俗文化发展中投入经历和资源,是皖南地区民众对文化遗产传承的动力不足的最主要原因。只要皖南地区社会各界都能够重视并参与民俗文化发展,为民俗文化传承投入多种资源,形成传承动机,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建议皖南地区政府在进行民众精神文明建设时,将建设资金和资源多投放在民俗文化上,为文化的传承者提供较好的发展环境;另外,还建议政府通过民俗文化发展倡议等活动的举办,鼓励和号召其他社会组织和市民主动参与民俗文化的发展,例如,建议企业为民俗文化展览馆进行投资、鼓励媒体对制作与民俗文化有关的专题节目等。

三、在发展皖南民俗文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民族文化中的艺术价值发现民俗文化之所以能够在皖南地区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发展之中发挥作用,是因为民俗文化不仅代表了这个地区的人民的精神面貌的“根”,而且具有古典文化的艺术之美。因此,在发展民俗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艺术价值的发现。这就意味着,民俗文化社科项目研究应以艺术审美为角度进行发展,而在进行民俗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融合时,又不能使民俗文化跌落尘埃,成为商人牟利的工具,从而失去其本身的价值。如何做到这些,还需要民俗文化研究单位和相关部门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夜上海论坛 (二)对民俗文化发展进行必要的宣传发展民俗文化的土壤是在某一区域生活的民众对民俗文化的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民俗文化才能真正作为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得以发展,而不是作为历史遗迹,被摆在博物馆或者景观遗址当中。因此,在发展皖南民俗文化的过程中,对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进行必要的宣传,鼓励民众去实践一些民俗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各级学校、社区等社会组织,都应该在日常工作中思考如何实践民俗文化,如何促进民俗文化与当代社会生活高效地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民俗文化发展才能获得永久不竭的动力。综上所述,皖南民俗文化在社会科研项目研究中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民俗文化发展的全局角度来看,单纯的社科项目并不能使民俗文化形成全面繁荣的景象。因此,进一步发展皖南民俗文化,应以文化的发扬与传承为主。

第2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民间民俗文化;群众文化;文化艺术

只有属于民族的文化才是属于世界的文化,将文化推向世界才能保证优秀的民族文化被传承下去,但是在我国的经济建设环节之中,一些原本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民俗文化逐渐被新兴文化淘汰,在文化竞争市场,传统的民俗文化并不占优势,无论是年轻人还年龄较大的老年人都对具有现代技术外衣的现代文化更感兴趣,而很多民俗文化受到了影响,甚至难以传承下去,而我国的群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民俗文化是不应被抛弃的,因此本文对我国的民俗文化的价值以及传承方式进行分析。

1传承民俗文化的必要性

夜上海论坛 中国的民间文化成长于广袤的华夏大地上,群众基础深厚,中国风格鲜明,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拥护与喜爱。伴随新世纪的来临,我们不仅要肩负起保护民族文化的重任,还要将其继续发展下去,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多样化的基础上,整合与创新符合生产力与文化发展要求的民俗文化。群众文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就一定要以服务群众为目标,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才能将民间民俗文化更好的发扬下去,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目标。在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将民俗文化传承下去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积淀,更加是中华民族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想将群众文化发展下去就要继续保持传统民俗文化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二者相互融合令群众文化具有更加鲜明的特色,还能为我国的社会文化发展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发展群众文化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群众在这之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其对文化的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是文化发展的创造者,是文化财富的继承者,所以在发展群众文化时,应该以群众为核心,时刻铭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在传承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将更加鲜明的文化特色与时代性充分体现出来。文化活动作为群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表现在社会文化方面,而且表现在继续建设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传统的民俗文化中,群众文化具有鲜明的传统性,在发展过程中就要传承这种民俗文化,并将其应用在文化活动中,从而使群众文化不仅仅带有传统的民族文化特点,更加具有现代化的时代特点。民族的民间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得以孕育、传承以及发展。同时,传统的文化形式与内容的传递离不开群众文化的支持。很多传统的群众文化,如赛龙舟、泼水节,都是经过一种固定的形态方式继承并发展下来的,经历了千年的演变仍未改变原貌。现如今,新兴的民俗文化正在蓬勃发展,走遍了神州大地,跨过了五湖四海,例如户县、金山农民画,当地农民就是根据传统的雕刻艺术、剪纸与刺绣等相融合再加上崭新的表现手法创造出的艺术形式,目前已经在十几个国家与地区展开巡回展示,受到了各地人民的喜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的同时,群众文化还会不断创造或衍生出新的活动方式。党和国家对群众文化的重视,整理、搜集、发掘和抢救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遗产,并使它们焕发出新的活力,不断创新和发展。群众文化具有共同性、稳定性、过程性、个别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也具有激励力、稳定力、约束力和凝聚力等六个方面的作用。群众文化的基础是物质文化,并以制度文化这个中间媒介向人民群众的行为规范渗透,把精神、物质和行为等层面的东西有机结合起来。

2通过传承民俗文化来发展群众文化的方法

如果想要将民俗文化当做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传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首先可以借助新旧媒体对民俗文化进行传播,提升群众对于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一般民间的民俗文化传输途径比较落后,很多民俗文化的表现需要观众到现场去观看,但是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比较快,很难有时间到现场去看风俗表演,因此可以通过改变民俗文化的传播方式来实现对民俗文化的宣传,可以通过电视播放的方式进行传播,还可以借助微博以及微信等新媒体来推广民俗文化,我国为了应对民俗文化的生存危机已经做出了很多行动,如通过综艺节目以及春节晚会来宣传民俗文化。事实上,民俗文化并不都是被现代人厌烦的小众文化,比如民俗中的“吃”文化,在过春节时,家家都要吃饺子,而我国的饺子已经被成功地推广到国际中,其他国家以我国的饺子为基本形式,进行了改进,使饺子这种具有文化价值的食物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另外,与之相类似的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在现代社会呈现的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商家不断对其呈现方式进行翻新,我国的不同地区的呈现方式也存在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也使传统民俗食物成为网友在新媒体上的热议话题。这种传承民俗文化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创新来实现的,创新同时也是民俗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民俗文化一直保持原有的形式,不作出改变,是很难在新时期以及新的社会中获得发展的权利,只有保证民俗文化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为了使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发挥更大的价值,相关人员还要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民俗文化,因为民俗文化既有积极的方面,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在传承时,需要对其进行消极的部分进行剔除,使其成为真正的新型群众文化。

3结论

夜上海论坛 我国的民俗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但是传承的难度比较大,这主要是由于民俗文化的物质价值比较低,现代社会中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处于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具有更强的功利心,对于物质价值相对比较低的民俗文化的接受程度较差,不仅导致民俗文化的追随者逐渐变少,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民俗文化甚至由于后继无人而难以传承下去,我国的文化部门应当对民俗文化加大重视,通过政府的力量来使民俗文化从小众逐渐走向大众,使其逐渐成为群众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参考文献

[1]杨玮.浅谈我国西部贫困地区民间民俗文化的发展———以甘肃岷县的传统音乐“洮岷花儿”为例[J].价值工程,2010(35).

夜上海论坛 [2]孙耀祖.我国民间民俗文化传承发展之我见———以甘肃省通渭县民间民俗文化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1(17).

夜上海论坛 [3]杨开颜,江丽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民俗民间艺术[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5).

第3篇

夜上海论坛 一、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必由之路

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过去的群众文化中残留着旧时代旧思想的烙印,由本民族的祖先创造出来的群众文化具有鲜明的色彩,衍生出形式各异的民俗服饰、渊源流长的古典诗词、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民间说唱等民俗文化活动。

中国的民间文化成长于广袤的华夏大地上,群众基础深厚,中国风格鲜明,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拥护与喜爱。伴随新世纪的来临,我们不仅要肩负起保护民族文化的重任,还要将其继续发展下去,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多样化的基础上,整合与创新符合生产力与文化发展要求的民俗文化。群众文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就一定要以服务群众为目标,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才能将民间民俗文化更好的发扬下去,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目标。

夜上海论坛 在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将民俗文化传承下去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积淀,更加是中华民族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想将群众文化发展下去就要继续保持传统民俗文化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二者相互融合令群众文化具有更加鲜明的特色,还能为我国的社会文化发展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发展群众文化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群众在这之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其对文化的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是文化发展的创造者,是文化财富的继承者,所以在发展群众文化时,应该以群众为核心,时刻铭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在传承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将更加鲜明的文化特色与时代性充分体现出来。

二、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是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功能之一

文化活动作为群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表现在社会文化方面,而且表现在继续建设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传统的民俗文化中,群众文化具有鲜明的传统性,在发展过程中就要传承这种民俗文化,并将其应用在文化活动中,从而使群众文化不仅仅带有传统的民族文化特点,更加具有现代化的时代特点。这在传统的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并且实现了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民族的民间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得以孕育、传承以及发展。同时,传统的文化形式与内容的传递离不开群众文化的支持。很多传统的群众文化,如赛龙舟、泼水节,都是经过一种固定的形态方式继承并发展下来的,经历了千年的演变仍未改变原貌。现如今,新兴的民俗文化正在蓬勃发展,走遍了神州大地,跨过了五湖四海,例如户县、金山农民画,当地农民就是根据传统的雕刻艺术、剪纸与刺绣等相融合再加上崭新的表现手法创造出的艺术形式,目前已经在十几个国家与地区展开巡回展示,受到了各地人民的喜爱。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的同时,群众文化还会不断创造或衍生出新的活动方式。党和国家对群众文化的重视,整理、搜集、发掘和抢救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遗产,并使它们焕发出新的活力,不断创新和发展。

夜上海论坛 我国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自成系统,独具特色,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群众文化具有共同性、稳定性、过程性、个别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也具有激励力、稳定力、约束力和凝聚力等六个方面的作用。群众文化的基础是物质文化,并以制度文化这个中间媒介向人民群众的行为规范渗透,把精神、物质和行为等层面的东西有机结合起来。

夜上海论坛 三、在传承中创新是群众文化发展的源动力

(一)发展群众文化中的继承

群众文化和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有着历史的继承关系,尽管群众文化受制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它同时也有一定的独立性,这就使得它不会因为原有经济基础的改变而全部消亡。所以,我们不应该隔断历史而应该尊重自己的历史。

夜上海论坛 群众文化不仅继承文化艺术遗产的形式,还继承文化艺术遗产的内容。相对来说,由于形式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因此,对形式继承的价值更大。群众文化以歌颂爱情、热爱祖国、赞美劳动等主要内容,世代相传并不断发展、充实。古诗、戏剧等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是历史上劳动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至今的体裁几乎没变。武术、山歌等群众文化形式的面貌也没多大改变。舞狮、挂彩灯等习俗依然被人民群众喜欢着。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活动方式至今为各民族人民喜闻乐见,并不断发展,世代相传。一种新的群众艺术形式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并非空穴来风,比如戏曲就是在舞蹈、歌咏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我们对传统和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遗产既不能完全否定更不能生吞活剥地全盘接受,而是应该批判地继承,去伪存真,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对于舶来的文化艺术,要做到洋为中用,克服民族虚无主义的同时也要反对排外,并将它们充分运用到我国群众文化的创作中。

(二)群众文化发展中的创新

群众文化经过不断继承、创新、扬弃、积累后发展起来的,它是对一定社会活动的反映。群众文化的更新和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创新,二是形式的创新。群众文化的形式是活跃的、容易发生变化的,而其内容是保守的、稳定的。舞狮、舞龙灯、划龙船等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古时候没什么大的变化,但其内容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一方面,我们要更新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以便能更好地反映新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也需要表现形式的创新。创新和继承是辩证统一的,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是新的群众文化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