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文化工作方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省、州、市重要会议精神为主线,大力弘扬精神,切实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夜上海论坛工作服务大服、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水平,为把建设成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生态口岸城市提供思想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二、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筑牢干部职工思想基础
1、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结合我市和我局实际,及时制定并下发学习计划和学习材料。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和中国梦教育。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党的创新型理论,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同时,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结合本局工作实际,认真做好理论研究,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理论依据。
三、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夜上海论坛 2、做好主题宣传。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新闻、网络等信息传播途径,大力宣传十精神,宣传十七大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宣传市委全委会精神所采取的新举措及取得的新成就,认真做好“精神”的宣传。
夜上海论坛 3、做好典型宣传。结合“大走访”、“创业先锋评选”、“我推荐、我评议身边的好人”等活动,激发干部职工学习先进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职工文明程度
4、切实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以“四讲四做”、“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三讲一树”等活动为载体,不断推进职工思想道德建设。
5、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健全我局志愿服务体系。围绕“江冰雪节”、“江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庆活动,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自觉性
在社会变革和进步中,农村和农民相对其它社会和群体而言,处于弱势和落后的地位,其根本原因在于旧的农耕文化历史沉积的负面因素影响。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少干部群众只注重村级经济、村容村貌等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普遍忽视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进步的根本性作用,忽视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文化形态对建设和谐农村的巨大内动力。为此,建议应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自觉性。
夜上海论坛 1、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和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小康社会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而当前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比,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更为滞后。这不仅制约着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以和谐的文化精神、文化理念为灵魂,塑造新型农民群体,转变农村发展模式,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2、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的农村文化,可以更好地倡导和谐精神,培育和谐理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建立和巩固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和精神文化基础;建设和谐的农村文化,可以更好地引导和谐理念与和谐发展的思维成为农村社会的共识,营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文化氛围;建设和谐的农村文化,可以更好地有助于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和崇尚和谐、维护和谐的社会风尚,有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核心的内容在于培育新型农民。只有形成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新型农民群体,才能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大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力度,为培育新型农民提供先进文化的滋养,是努力培养农民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科学技术、参与市场竞争和自主创业等一系列文化意识和素质,改变思想封闭、安贫乐道、求稳怕变、缺乏竞争和冒险精神的小农文化传统,树立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使其跟上飞速发展的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有效途径。
夜上海论坛 二、切实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和巩固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思想基础
当前各级组织解决“三农”问题的着力点主要放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环境建设、农民的社会保障、非农就业等物质条件和经济利益方面,这是毋容置疑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各级组织对和谐文化建设还不够重视,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较少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深入地研究、落实农民思想道德、文明素养等教育工作,部分农民群众逐渐被一些低俗、落后、不和谐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所同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民群体中未能得到完全认同,未能真正做到尚荣、明辱、知耻,农村和谐文化的思想根基还未奠定。为此,建议切实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企业发展之道,员工立身之本。诚信理念及其建设要求,已随着经济的发展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域和方面,为各界所重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涟先生曾说:信用关系市场大局。长江实业总裁李嘉诚先生也说: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事业做大?答曰:无它,一字而已—“信”。那么诚信对于我们供电所的农电员工来说就是忠诚于企业,热爱本职工作,奉献社会;热诚勤地做好岗位工作,精益求精。在客户面前讲信用,信守诺言,实话实说,树立良好的信誉,创建个人诚信品牌,提高公信力,让客户信服;自己溶入到企业中,对企业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心。树立农电员工的诚信意识是新时期农电管理的要求,笔者就供电所诚信文化建设做一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夜上海论坛 加强品牌建设。对外要规范使用“国家电网”品牌标识。要重点加强办公、营业和生产场所等标识使用的管理工作,要做到从常规服务到精益服务、从普遍到个性化服务的转变,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塑造供电企业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良好形象。加强营销服务的考核奖惩力度,杜绝营销服务行为中的不足造成对公司诚信美誉度的影响,比如抄表错讹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诚信形象。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坚持以“规范的服务、合理的流程、优良的秩序、优美的环境、文明的礼仪、创新的活动”,向客户展示诚实守信的形象。
对内要通过培训教育、企业内部活动、内部媒体宣传等,大力宣传公司品牌形象的价值内涵和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大力加强“主人翁”教育,增强企业员工对公司品牌的认知,提升品牌意识,要重视客服人员服装、劳保用品,宣传标语等方面的规范管理,打造公司统一的品牌形象,提升农电员工为电力事业奉献的荣誉感。
重视领导示范的作用。任何一个单位的上层领导的言行举止足以影响其下属的行为,影响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这个道理。《名人品德言行录》上有这么一个“曹操割发代刑”的故事: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去打仗。沿途的老百姓因为害怕都躲到村外,麦熟了也没有人敢回家收割小麦。曹操立即派人告诉老百姓他是奉皇上旨意出兵讨伐逆贼为民除害的。士兵如有践踏麦田的,立即斩首示众,请父老乡亲们不要害怕。果然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慢行,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一日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飞起的鸟儿惊吓了他的马。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要求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官员说:“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曹操说:“我亲口说的话都不遵守,还会有谁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要自刎,众人连忙拦住。这时,大臣郭嘉说;“古书上说,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自杀呢?”曹操沉思了好久说:“既然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我又肩负着天子交给我的重要任务,那就暂免一死吧。但我不能说话不算话。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曹操又派人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因为肩负重任,所以割掉头发替罪。现在的人觉得剪头发是件很正常的事,可是,古代人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随便割掉不仅大逆不道而且还是不孝的表现。曹操就这样给三军做了一个示范,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信任。对于供电所来说其是供电企业的一个直接服务于客户的团队,供电所长就是这个团队的核心,是诚信价值观的示范者,供电所长应该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来带动这个这个团队的诚信文化建设。对上,要做到经营业绩数据真实,不弄虚作假,不隐瞒营销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企业高度负责,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模范遵守执行公司规章制度,带头开展自我道德修养教育。对下,和员工多沟通交流,做到相互了解和理解,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要在员工间营造诚信的坦诚相待氛围。结合本所实际,解放思想,创新诚信教育建设工作思路,深入贯彻公司《夜上海论坛守则》和《员工守则》,把诚信价值观根植于员工思想深处。
建设一个和谐的团队。现阶段农村的供电所主要力量是农电工,他们的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归属感不强,影响企业与农电工的和谐发展,因此,如何从心理上加以引导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以目前的发展水平,想大幅度的提高收入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应该从心理上做到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乃至家庭,淡化“农”字影响。在工作上尊重他们,通过对社会提供有偿劳务来增加收入,通过办理养老和医疗等保险来解除后顾之忧,通过提拔优秀的农电工来实现其对自身价值的追求,让员工看到前进的希望。着力培养集体荣誉感,倡导团队精神。设立农电工会,和当地政府协调,接受其党员关系转入,让其有自己的家,有说话的地方,自然调整好心态,员工与供电所之间也自然会产生感情,有利于增加农电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