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论文范文

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论文

第1篇

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小学是采用分科教学的形式来组织教学的,针对这一现状,高师小教专业也往往采用平台加方向的模式,分文、理两个方向培养小学语文和数学师资。因此,下面笔者就以高师小教专业(文科方向)为例,就小教专业语文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试作分析和讨论。

夜上海论坛 一、目前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未能关注“大”与“小”的结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教专业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不切合小学语文实际;二是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教授与小学语文教育实践相脱节。

夜上海论坛 (一)高师小教专业语文课程知识体系目标偏移

对于文科方向的高师生来说,语文课程知识体系是决定其以后“教什么”的问题,然后才是“怎么教”的问题。然而,目前小教专业的语文课程知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却是概念模糊、内容含糊、学生糊涂。目前小学教育隶属于大教育类,小教专业也一般开设于教育学院,由于教育学院以教育理论研究为核心任务,故学科类师资相对缺乏,往往需要从文学院外聘师资来承担语文类课程的教学。这就导致:一方面学院在课程设置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加大教育类课程的比重,而压缩学科类课程应有的份额;另一方面,来自文学院的外聘教师不了解小教专业对语文学科知识的特殊要求,往往照搬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因此,高师小教专业语文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呈现出两个极端:一是以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为核心,有意无意地“淡化”或“忽视”语文课程,使学生感觉学无所长;另一个是在有限的语文学科教学中,又将小教专业的语文课程知识体系等同于旨在培养中学语文师资的中文教育专业,所授语文知识过于专业、艰深,使学生感觉学无所用。

夜上海论坛 (二)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的教授与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相脱节

高师小教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教学、科研并重”。然而,目前高校师资培育工作却往往是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教学能力的养成两方面各行其是、互不联系。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多是对抽象教育理论的诠释和讲解,缺乏与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接轨;语文类课程的教学也未能结合小学语文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与教学。显然,单靠学生的“悟性”,是难以达到理论知识与基础教育实际有效整合这一要求的。高校师资培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极大地影响了高师生所学理论知识向实际语文教学能力的有效转化,使得相当一部分高师生上岗后不能较快胜任语文教学工作,也无法灵活运用高校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研究教学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因而,高师生所谓的“科研能力”也就成为了脱离基础教育土壤的“空中楼阁”,高师生本应有的潜力、后劲无法体现,其作为本科生的优势也不能充分发挥。

夜上海论坛 鉴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小教专业语文课程知识体系的重构,是小学语文师资培育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如何促进高师生所学理论知识向教学实践能力的有效转化,也必然成为了高师教育的迫切议题。

二、优化小教专业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的理论依据

语文教学是关于汉语言的教学,因而涉及到语言学和教育学两个领域。因此,要合理设置小教专业语文课程和科学实施小教专业语文学科教学,必然要以语言学和教育学两个领域的基础理论为依据,合理吸纳这两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笔者发现,语言学界对“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以及教育研究领域关于“学者知识”和“教师知识”的界定,都可作为高师小教专业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的理论依据。

夜上海论坛 (一)高师小教专业语文课程的设置应以明确区分“语言”和“言语”为前提

1916年,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提出了“语言”和“言语”两个不同的概念,并呼吁分开研究“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语言”学习所追求的是对于一种语言内部理论知识的丰富和完善,而“言语”学习的目标却是理解和掌握人们运用某种语言的行为和规律。语言学界关于“语言”和“言语”的明确区分,为我们区别中文教育专业与小教专业的语文课程内容提供了语言学依据。就中文教育专业来看,其“语文知识”研习的首要目标,无疑是系统掌握包括汉字、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篇章等各个范畴在内的汉语言知识,并能解释相关的汉语言现象;但小学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故小教专业的“语文知识”学习,虽然也需掌握一定广度与深度的汉语言知识,但其目标不在追求汉语言知识的全面和深入,而是要以适应小学语文实际需要为根本原则。此外,更重要的是,小教专业的学生还需了解一些如何将汉语言知识用于培养儿童母语言语实践能力的言语教学知识中。举例来说,对于/er/这个韵母,中文教育专业需要向学生讲清楚其“舌面、央、中、卷舌元音”的音理属性,而小教专业则是运用手势示意发音时的卷舌动作来帮助儿童模仿发音等教学方法。再比如,中文教育专业需要解释“开、齐、合、撮”四呼的发音原理,以及“开合”、“洪细”、“m侈”、“等”、“韵”等音韵学概念,而小教专业则不必如此精细,它更需要教给学生的是“嘴巴张大aaa”、“牙齿对齐iii”、“嘴巴小圆uuu”、“撅嘴吹哨üüü”等有关发音方法的歌诀。

夜上海论坛 因此,小教专业在语文课程知识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上,不能等同于过于精细、系统的中文教育专业的语文课程,而应该在明确区分“语言”和“言语”的前提下,以适应小学语文基础知识体系和适合儿童接受能力为标准,来科学构建合理、实用的语文课程知识体系。

(二)高师小教专业语文课程的教学应清楚界定“学者知识”和“教师知识”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John Dewey)和科克伦(Kathryn F.Cochran)等认为,除“学者知识”外,还有“教师知识”。他们提出:“教师所关心的不是为科学增加新事实,而是所教的学科内容,重视怎样把学科知识变成经验的一部分。”他们认为,“教师知识”与“学者知识”有着本质差异,“教师区别于生物学家、历史学家……,他的科学知识是从教学角度来加以组织的,并用作帮助学生。”

教育研究领域对“学者知识”和“教师知识”的界定,同样给予了我们启发:中文教育专业与小教专业对语文知识的不同要求,即属于“学者知识”和“教师知识”的区别。就中文教育专业来看,学生毕业后的授课对象是已经较全面地掌握汉语言基础知识、初步具备运用汉语言进行口语和书面交际能力的中学生,故其本科语文知识研习的目标,是追求汉语言知识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力求系统建构汉语语言学的概念,精熟掌握汉语言知识,并能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分析和探究各种汉语言现象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杜威及科克伦等所说的“学者知识”。而高师小教生将来面对的是尚未系统接触汉语言基础知识、也不具备运用汉语言流利规范地进行言语交际能力的儿童,故其语文课程知识的选择和确定,应该围绕培养儿童母语言语实践能力来进行。高师小教生除了要适当了解一些汉语言知识外,更要懂得如何将这些汉语言知识用于指导儿童正确进行言语实践的教学工作之中。故小教专业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相对于中文教育专业来说,更倾向于是“教师知识”。这种语文学科的“教师知识”,非纯汉语言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的简单相加。可见,中文教育专业与小教专业由于将来面对的授课对象不同,其语文课程知识的学习内容也理应不同:前者是以追求汉语言知识的丰富完善为目标的“学者知识”;后者是以把语文知识有效用于语文教学为价值取向的“教师知识”。

因此,小教专业语文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必须明确作为“学者知识”的纯汉语语言知识和作为“教师知识”的小学语文教学知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只有这样,才能使小教专业语文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学工作回到适应小学语文教学实际需要这个轨道上来。

夜上海论坛 三、优化小教专业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策略

在明确区分“语言”和“言语”、“学者知识”和“教师知识”之后,我们再来探讨优化高师小教专业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策略。

夜上海论坛 (一)立足小学语文实际需要,构建合理的小教专业语文课程知识体系

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获得运用母语进行言语交际的实践能力。汉语言知识无疑是发展我国儿童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因此,高师生必需要熟练掌握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汉语言知识,才能胜任将来的语文教学工作。这个“深度和广度”,应以适应小学语文教学实际需要为根本原则。正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区分“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和“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两种不同的目标定位:前者是关于汉语言知识系统的构建和完善,后者是运用母语进行言语实践能力的培养。故有学者提出,小学教育专业的语文知识应作降“格”处理:“小教专业的汉语言学科知识的难度,达不到相同层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或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格’”。因此,高师小教专业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不宜纳入太多过于精细、艰深的汉语言知识,而要立足小学语文教学实际需要去寻找汉语言知识的合理构成要素,筛选出有利于培养儿童言语实践能力的汉语言基础知识,同时适当吸纳当代言语运用和话语交际理论等言语语言学方面的知识,从而构建一个合理、实用的小教专业语文课程知识体系。

(二)融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知识,实现由纯粹讲语文知识向教语文教育知识的转变

然而,高师生掌握了适当的汉语言知识,并不等于就能在动态的教学环境中有序地给学生教授汉语言知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掌握语文知识和在教学上运用语文知识是不同范畴的认知和能力,前者是纯粹的语文学科知识的范畴,而后者主要由“语文学科教学知识”的作用所带动。美国著名教育家舒尔曼(LeeS. Shulman)非常强调“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PCK)”对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性,他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知识的核心,是赖以区分教师与其他学科专家的重要标识,是造就教师工作专业性的重要领域。“学科教学知识”指的是教师超越纯学科知识的范畴,利用各种如隐喻、类比、图形说明、范例示范、模拟、动手操作、解说、展示说明、问答引导、讨论等教学表征方式,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学习内容,是一种高度综合“学科”和“专业”两个领域知识的知识。

显然,懂得语文学科知识,只是具备了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学科知识,高师生还需学习“语文学科教学知识”。“语文学科教学知识”,指的是语文教师针对特定教学环境,自觉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将汉语言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学习内容,并有意识地利用所学语文学科知识去加强自己的教学成效的知识。这种知识超越了纯汉语语言知识的范畴,也与一般语言教学方法不同。目前小教专业虽也开设了《小学语文教学法》之类的课程,但这类课程是从整体、宏观的角度介绍小学语文教学的原则、方法、手段等,并没有就具体语文知识的实际教学作针对性指导,更缺乏对具体语文知识用于实际语文教学的关注。而我们说的在语文学科知识教学中融入“语文学科教学知识”,是指要教会高师生如何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从汉语言知识中选择适用的内容重组为有利于儿童学习的内容,并采用恰当的方法、手段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儿童能理解的表达形式,尤其是要引导高师生有意识地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去指导儿童的母语学习等。比如,高师生在高校《汉语》课上学到了关于汉字造字结构的“六书”理论,虽然在将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并不需要向儿童讲授该理论,但我们却可以引导高师生选用适当的表达方式将这种造字理论用于小学识字教学,以帮助学生有效、快速地识字。[1]

夜上海论坛 因此,小教专业的语文课程教学应着力融入“语文学科教学知识”,以“把语文学科知识有效用于语文教学”为价值取向,并发展相应的教学策略,引导高师生在学习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反思和研究汉语言知识在教学上的应用,并努力探究如何将相关知识转化为儿童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从而实现由纯粹讲语文知识向教语文教育知识的转变。这样做,对高师生教学能力的提高和科研素质的提升,无疑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夜上海论坛 综上所述,要改善目前高校师资培育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尴尬处境,实现小教本科师资培养“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立足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重构小教专业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然后在“语文学科知识”教学中,有效融入“语文学科教学知识”。这虽然是就小教专业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而言,但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小学数学师资的培养。此外,目前小教专业硕士学历层次的师资工程也正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的研究也可以为小教硕士学历师资的培养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本文系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江苏省高校哲社资助项目“小学教育专业语文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项目编号:2014SJB405]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关于“六书”理论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运用,笔者撰有《传统“六书”说用于小学识字教学的理论探索》(教育探索,2009年第1期)一文,对此有具体地探讨。

参考文献:

[1](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夜上海论坛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夜上海论坛 [3]John Dewey.“The child and curriculum”in John Dewey on Education,ed.G.Archambault(New York,NY:Random House,1902-1964):339-358.

[4]Kathryn F.Cochran.Richard A.King,and James A. DeRuiter.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A tentative model for teacher preparation,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Chicago,IL,1991-3-07.

[5]李永妃.语文知识体系重构探析――以小教专业(综合文科)为视阈[J].韶关学院学报,2010,(1).

第2篇

一、综合性的原因

夜上海论坛 什么原因使得综合性成为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之一?这要从该专业毕业生的服务对象———小学生与服务领域———基础教育谈起。

(一)适应小学生认知特点的需要

夜上海论坛 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经历了综合—分化—再综合的路径。同样,每个人在一生中对世界的了解与认识也要经历综合—分化—再综合的路径,小学生无疑处于认识的第一个综合阶段。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处于发展早期,所见事物又是如此丰富多彩,所以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大多是综合性的、整体性的。在此阶段,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强,探究倾向多表现为“为什么”特别多,这些“为什么”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主要是整体的、综合的。[1]小学生的这一求知过程,可以形象地比喻为驾着飞船的宇航员徐徐向地球靠近时的所观所思。在由远及近的过程中,历经宏观—中观世界,不可能直奔微观世界。由此看来,小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显然首先是整体的、宏观的、综合的。基于小学生“认识的综合性”和“问题的综合性”的特点,就要求小学教师综合掌握各方面知识,虽然这些知识不一定很深,但一定是内容全面的,包含自然、人文与社会知识的方方面面,使得教师在面对小学生提问时能够给予准确解答,共同进行讨论,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果小学生提问时教师当时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拒绝回答、闪烁其词或推荐其他教师回答,就会使问题的解答由于时间的迟滞而减弱效果,并逐渐弱化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教师在小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掌握与儿童成长发展广泛联系的基础性、启蒙性知识[2],也就是综合性知识。小学生长大以后,经过其筛选后感兴趣的深层问题由分科教学培养出来的中学教师回答,使他们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如果用公式表达即为:小学教师的知识=综合的多学科知识。

夜上海论坛 (二)适应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需要

夜上海论坛 我们通常把小学生比喻成幼苗,是因为他们如幼苗一样稚嫩,需要大量养分;同时也如幼苗一样脆弱,难经风雨,他们只有在和煦的阳光与温柔的细雨中才能健康成长。如果说全面的知识、准确的知识即综合的多学科知识是小学生成长的肥沃土壤与养分,那么适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就是抚育他们健康成长的和煦阳光与温柔细雨。与初中及以上学生相比较,教学方法对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一些。因此,培养小学教师的小学教育专业归在教育类专业之下,揭示了这一阶段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知识即“如何教”的知识比“教什么”的知识更为重要。从以上分析可以写出如下公式:小学教师的知识=“如何教”的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知识)+“教什么”的知识(综合的多学科知识)与“教什么”的知识是综合的多学科知识具有综合性特点一样,“如何教”的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与教学论知识同样也具有综合性特点,这些知识相互之间密不可分,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小学教师必须综合掌握并能够灵活应用这些知识处理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p.261)。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打破了原有的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倡导知识的整体性,在纲要中强调小学阶段的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设置了一定比例的诸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艺术以及以发展学生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为目的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等综合性课程,这就决定了小学师资的培养规格必须是通识通才、全面发展的新型教师。通与专或称为博与专代表一种智能结构,不同行业、不同工作对从业者的智能结构的要求是不同的,需要的是使得专才与通才的比例达到最优化。[4]高等教育关于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争论由来已久,但有些方面应该讲已经达成了共识,即“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各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影响力量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变化,总的趋势是通才教育的影响随着学生接受教育的年龄阶段的提高而逐渐减弱”[5]。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学生年龄越小,越需要接受通才教育,那么小学教师当然就应该是具有综合性知识的通才。

二、综合性的具体内容

综合性既然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综合才是符合小学教育专业特点的综合?是各门学科覆盖全面的拼盘式的综合,还是具有自身科学体系的综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未来发展与前途的不同方向。笔者认为,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性特点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夜上海论坛 (一)多模块的综合

这主要从知识面、知识的数量方面回答了综合性问题,即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首先体现在知识的宽度、广度与数量上。目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主要有综合型模式、分科型模式与中间型模式[6],就三种模式而言,课程设置基本均为公共课程模块+教育类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选修课模块。这些课程模块包括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实践教学知识、专业方向知识、专业技能知识(音乐、舞蹈、书写)等等,既包括“如何教”的知识也包括“教什么”的知识,还涵盖了学生学历提高的考研知识。与培养中学教师的其它师范类专业不同,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模块所占比重相对较大,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学教育专业选修课模块的设置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考虑到学生以后的就业等问题,需要学生跨学科选修,且可多学科选修,如在中间型模式下文科方向学生可选修理科方向、英语方向的课程等,以适应从事两门以上课程教学甚至包班教学的需要。

(二)文理兼融的综合

夜上海论坛 这主要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方面回答了综合性问题,即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也体现在既要提高小学生认识自然与社会、开发智力的能力,还要提高其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意义与目的的能力。以上目标的实现似乎由分科教育培养出来的教师也能够实现,其实不然,因为关于世界的知识体系本身都是相通的,之所以人类将自己创造的知识体系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理)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文),完全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需要。1959年,英国学者查尔斯•斯诺(C.P.snow,1905—1980)在剑桥大学做《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后引起轰动,他指出“由于教育背景、知识背景、历史传统、哲学倾向和工作方式的诸多不同,两个文化群体即科学家群体和人文学者群体之间相互不理解、不交往,久而久之,或者大家老死不相往来、相安无事,或者相互瞧不起、相互攻击,导致‘人文学者对科学的傲慢,科学家对人文的无知’的文化危机”[7]。由此引出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这一争论最终得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只有融合才能克服人类生存危机的结论。其实,科学与人文犹如鸟的双翼,只有双翼健劲,才能高飞万里,竞胜长空。因此,小学教师只有文理兼融,具有全面认识世界的能力,其呈现给学生的知识才不会是孤立的,而是联系的、准确的,而这正是小学生初观世界的正确面貌。

夜上海论坛 (三)理论与实践的综合

这主要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互动关系上回答了综合性问题,即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还体现在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与促进教育理论的实践彼此深化与提高方面。教育理论是理性认识的成果,它强调的是普遍性、逻辑性、本质及规律。叶澜教授把教育理论划分为三个水平层次:最初级水平是正确描述实践本身,严格意义上它不能算理论,但它已区别于实践本身;第二级水平是对实践的解释和说明,以揭示实践中的因果关系为主要任务,它已进入理论形态,但还是对具体实践因果关系的说明与解释;第三级水平是对某类实践的规律揭示,它已呈现基本的理论形态。[8](pp.160~161)由于不同层次的理论所具有的指导功能、指导范围、指导作用不同,企求用一个或一些教育理论解决所有教育实践问题的认识显然是错误的。小学教育专业设置了一系列教育理论课程,力求使学生能够高站位、多视角看待教育实践问题。而目前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恰恰是由于教育理论欠缺致使课堂出现过于追求技术化的倾向,这个问题的解决,一定程度上成为小学教师本科化趋势的理由所在。由于教育实践的对象是丰富多彩、充满生机的小学生,因此教育实践活动本身一定是五彩缤纷、复杂、多变的。为了加强职前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小学教育专业进行了分段全程实践、总实习加大至一学期、顶岗实习等多方面探索,既包括学时数的增加,也包括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在提高教师专业化能力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当然,有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并不等于就能够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运用。有学者认为“教育理论作用于教育实践的关键是转识成智。所谓‘识’,就是指作为系统知识的教育理论,所谓‘智’则是指具体的教育实践智慧”[9]。这对于理解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特点,更好地处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很有启发。

(四)知识传授与情感体验的综合

夜上海论坛 这主要在知识的理性传授与情感感染方面回答了综合性问题,即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体现在既要科学地掌握知识,又要通过张扬个性使所教知识生动、活跃起来。小学教育专业最终的服务对象是6—12岁儿童,鲜活的知识显然对他们更富有吸引力与感染力。“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10](p.276)目前大学生知识丰富,但想像力与创造力缺乏;学生考试分数高,但生活却并不生动鲜活、缺少色彩;学生实习课堂中对学生的表扬不断,但表情僵硬,语言和教学情境难以统一,对此,小学教育专业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的情感教育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从事小学教师职业的职业情感,遨游知识海洋的愉悦情感,欣赏美、感受美、表达美的审美情感。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通过开设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课程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艺术修养。这些课程本身不仅仅让学生学到一些艺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加他们的审美视角与审美情趣,并把对美的感受表达出来。当然上述课程仅仅满足了第三个方面情感需要的一部分,第一、第二方面的情感需要则要求所有从事小学教育专业教学的任课教师共同努力。学生的情感与对美的感知能力首先来源于大学教师的熏染。其实追求真善美从来都是人类的天性,是人类乐此不疲的内心需求。人类将追求“真”的任务交给了科学,将追求“善”的任务交给了道德与伦理,将追求“美”的任务交给了艺术。因此,富于情感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一定要对“真”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对“善”怀有深深的共鸣与敬意,对“美”产生由衷的赞叹与憧憬。只有这样,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才能内心充盈、步履坚定、激情满怀。

夜上海论坛 三、综合性与专长性的关系

夜上海论坛 综合性与专长性本身是一对矛盾。四年本科的学时数有限,在有限的学时内既要顾及知识的横向宽度又要顾及知识的纵向深度显然难全其美。因此,既然承认小学教育专业具有综合性特点,承认横向知识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就应该认可适当减少纵向知识的现实。因此,应该明确以下几点:

夜上海论坛 (一)综合性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内在逻辑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将获得知识的过程比喻为飞行员乘飞船由远及近了解地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小学肯定处在离地球比较远的位置上,而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则依次靠近,研究的问题随着位置的逐渐拉近越来越小、越来越深、越来越尖。由于小学阶段讲授的知识处在宏观位置上,小学教师需要掌握综合性知识就成为小学教育专业自身的内在逻辑。因此,综合性是专业建设的需要,在综合性和专长性两者不能两全时,我们应该忍痛割爱,毫不犹豫地放弃专业方向知识的专长性,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综合性与专长性都是专业建设的需要,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对于某一专业的建设而言,无论是综合性还是非综合性或称专长性,都是由专业的内在逻辑决定的,综合性与专长性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以综合性为特点的专业必然要适当弱化专长性,同样,以专长性为特点的专业必然要适当弱化综合性。在人类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大学本科阶段所学知识只是工作需要的很少一部分,在任何一个岗位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优异成绩既需要大量的专长性知识也需要大量的综合性知识。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定位为综合性是从专业要求的需要出发的。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内隐知识理论;培养目标;课程建构

夜上海论坛 一、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中存在的问题

夜上海论坛 自从国内小学教育专业产生以来,学者们做了持续不断的探索活动,取得丰硕成果,这些成果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数量和学历提升等方面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在专业精神、情感、教学能力和专业建构等方面还存在着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界的争议:小学教育是否是高等教育的专业?

夜上海论坛 自从小学教育专业在我国产生以来,“小学教育是否是高等教育的专业”这一问题一致都在不断地讨论之中,赞同的一派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专业,而反对派则认为不是一个专业。依据内隐知识理论,小学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知识也可分为“内隐”和“外显”两种形式。其中,外显形态知识又包括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是教师和专业理论工作者共享的普遍理论,具有外显性、系统性、可表述性等特点,是通过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来获得。实践性知识通常呈内隐状态,基于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个性特征,[1]主要特征是个体性、直觉性、自动性、即时性、非系统性、情境性、文化性、层次性,[2]获得的方式主要是在具体情境中的实践。国内外学界存在否定小学教育为高校专业的观点,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种观点认为小学教育专业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都不是该专业特有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才是该专业特有的知识。

夜上海论坛 (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不受社会欢迎

从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的知识结构来看,外显知识方面,本体性知识远不如师范大学学科专业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更不及师范大学教育专业的知识;内隐知识方面,由于存在片面向大学看齐的顷向,出现了只重视书本知识,而轻视实践性知识现象。因此,社会的普遍观点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高学历,低能力。于是,学者便发出了“高师毕业生为何站不稳三尺讲台”[3]疾呼,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夜上海论坛 (三)实质性的问题: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

夜上海论坛 专业的主要体现是专业知识体系,即课程结构,这一体系成熟与否,直接关系到专业的发展程度。小学教育专业发展到今天,专业课程仍然是教育专业加上学科专业课程的拼盘,表面上学生专业理论丰富,实质上他们所学的理论既不系统,也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主要还是没有真正体现该专业的课程及课程结构不合理所致。虽然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新专业,是发展初期,这很正常,但我们还是要建设并参考国外早已成熟的经验。

二、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现状

夜上海论坛 (一)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各校各具特色,有待于进一步凝练

从现有的培养目标来看,虽然每个学校有所不同,根据内隐知识理论,可以将这些培养目标归纳为下列两种主要类型:1.以外显知识形态为主的培养目标。这类学校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高校的一个专业,是知识分化的结果,就应该体现高等教育应有的理论水平,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即强调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学习。这种思维源自学院派,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占主导地位。2.以内隐知识为主的培养目标。这类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是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社会职业发展的产物,即职业意义的专业,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就应该以实践性知识为主,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与小学教育专业相应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即强调实践性知识的学习。这种思维源自中师办学的传统经验,但又没有得到学院派的认同。由于以上两种不同的观点左右了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便产生了不同的培养模式。

夜上海论坛 (二)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

依据内隐知识理论和培养目标,产生了小学教育专业的三种培养模式,即分科培养、综合+方向培养和综合培养。1.分科培养模式。这种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与二级或一级师范培养中学教师相一致,强调学科专业知识,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但教育专业知识及相应能力差,不适应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仅有少数学校运用这一模式。2.综合+方向培养模式。这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强调综合培养,明确方向,其优势淡化了学科专业界限,强调文理相通,学有专长,但这一模式与分科培养模式并无质的区别,强调学科知识的精与深,忽视了知识的广与博,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首都师大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就分为中文、数学、英语、科学教育、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七个方向。他们凝练出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综合培养、发展专长、注重研究、全程实践[4]和“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培养模式及“多科性、综合性”的课程设置是该专业突出的特色。[5]3.综合培养模式。要求毕业生能胜任小学各科教学,因此,不分学科方向,强调文理渗透,注重知识的广与博,突出了教育专业的特点,但课程门类众多,内容庞杂,知识体系性差。要充分考虑到各科素养的全面培养、各学科教学指导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技能的掌握。突出“实践性”:全科教师培养理念的基本取向,即(1)全科教师培养植根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综合化改革的现实需要;(2)全科教师培养指向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时代内涵;(3)全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了“校地双赢”协同创新发展之路。[6]上述三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模式,虽然比几年前有所完善,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阻碍专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重视知识的深度与知识的广度的矛盾问题;二是重视知识系统性与能力系统性的矛盾问题,[7]所以,还需要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进一步探索并加以完善。

三.解决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从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现状来看,对现有专业知识的重构势在必行,这关系到该专业是否有必要存在的问题。在建构专业过程中,首先要有新意的培养目标。其次,要有全新的课程体系,而课程体系创新的理念是“通过课程统整企图教导学生从不同学问中,将各种知识和思考方式进行碰撞,产生出创造的火花,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释多元理论和多样的现实世界,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8];课程体系创新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其三,基础研究是制约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瓶颈。最后,是加强过程管理是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与发展的保障。

(一)明确培养目标是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前提

夜上海论坛 1.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我们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明确我国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即是商品经济的社会,科学化(推动商品经济生产工具及组织形式的变革思想观念的转变生活的改变)的社会,是一个民主化、法制化的社会,是革命性(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社会;生产进入全球化、信息化浪潮;我国各民族多元一统、形成了独特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其价值取向;同时还要依据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国策。小学教师的特质是制定培养目标的内在依据。小学教师的特质:在人格上更具情感性和人文性;在知识结构上突出综合性;强调教育教学的技能性和艺术化;养成思维模式的半童性;具有基于教育现场的研究反思能力。[9]2.转变思想观念我们是在建构一个新的专业,这就要求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无论是学院派还是非学院派,都要抛弃陈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潜心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理论,为这一新专业尽快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专业而努力。具体转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要站在社会发展对小学教育专业的需要的高度来建构这一新的专业。我国的小学教育专业本身比国外起步就要晚,如果我们继续坚持己见、各自为阵,新的专业就很难产生,最终将会影响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去拿来、去继承、去建构适合我国发展的新的小学教育专业。其次,要站在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来建构小学教育专业。教育事业在今天的重要性人人皆知,为启蒙阶段培养师资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快与慢或成与败,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的实践者(尤其是管理者)要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脚踏实地来建构一个全新的小学教育专业。其三,要站在终身教育的发展高度来建构小学教育专业。尽管这一新兴的专业是否是一个专业,目前尚有争议,但事实上,它一直在为小学教育源源不断地输送师资;尽管这一新兴的小学教育专业还不成熟,存在着许多问题,但事实上它依然还在为小学教育继续输送着不很受欢迎的师资,这不仅影响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影响小学教育的质量提升。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进一步完善小学教育这一新专业。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具有多元文化教育能力和不断适应小学教育发展的终身教育能力。3.制定切实可行的各具特色的培养目标应注意的问题目标须有特色。目前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无论专科还是本科都大同小异,既没有体现专业层次的特点,更没有体现学校(或区域)的特点趋向同一,就产生可代替性,即无专业性,这也为否定该专业不是专业的论点者提供了有力的实践依据。同时,也出现了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都来办小学教育专业的局面。因此,需要认真研究制定出能体现专业特色的培养目标。专业定向在小学。无论是大专还是本科定向要在小学,小学就是该专业的定位,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是小学教师。高等教育培养的小学教师与中师毕业的小学教师有着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前者的专业理论水平达到专科或本科,而专业技能又不低于中师的特点。新型的小学教师是应用人才。这主要是区别于过去师范大学培养中师教师的培养目标,事实上,目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在中师或中学教师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作了些修改。为什么这里要特别强调中师教师呢?原因就在于中师教师偏向理论深度,而小学教师侧重实践性知识的厚重,因此,小学教师属于应用人才,即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小学教育实践中去,或者说在小学教育实践中展示教育技术,甚至教育艺术。但是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过程中,又偏向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践性知识的获取。新型的小学教师也是创新型的人才。建立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就需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份的新型的小学教师,必须是创新型的人才。所以,我们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表述出来,并且要在培养过程中体现出来。新型的小学教师还应是具有多元文化能力的人才。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小学教育国际化趋势加剧,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增多,这就需要培养适应这种多元文化教育的师资,因此,在培养目标中也要体现具备多元文化能力。

夜上海论坛 (二)加快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建构是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核心

1.加快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目前适合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理论体系还不健全,或者说还在建构过程中。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过程中,关于教育理论体系仍然属于借用(教育专业理论体系)阶段。至于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理论体系是什么,目前还没有定论,因此,必须依据小学教育的特点,构建适合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理论体系。这就要求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小学生、小学老师等基础性的问题,只有这些基础研究达到全面而深入时,我们的教育专业课程理论与体系才算成熟。2.加快小学教育专业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当前我国小学教育专业普遍为分科教学,即对应小学学科进行分科培养,如小学教育专业中文及社会方向。学科理论体系与教育理论体系一样,也是借用中学教师培养方式。这既不符合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也不符合小学课程综合化的需要,更不适合小学教育专业知识体系的要求。其原因有管理者、教师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理论体系亟待进一步的完善。3.加快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知识理论体系的建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知识体系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所在,这在学界理论研究成果和中师的长期实践中得到了证实是,因此“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的出路就在于重视对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开发”[10]。然而,实践性知识在高校往往不重视,加之学生被各种考级、考证所左右,因此,对实践性知识的学习仅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于是出现了高等师范教育质量差的不良反映。由此可见,加快建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知识体系是当前专业建设的关键所在。(1)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知识的主要内容美术方面,三笔字,简笔画,儿童绘画基础;音乐方面,乐理常识,儿童音乐基础,风琴或钢琴基础;体育方面,口令,队形整顿;舞蹈方面,儿童舞基础;教育学方面,教师口语试讲,见习和实习。(2)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知识的实施实践性知识获得的方式主要是在具体情境中的实践,因此,要从入学后就要抓起。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三条途径来实现:一方面以科任教师为主,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另一方面,以辅导员为辅,加强督促;最后是建立严格的制度化格管理,确保实践性知识的实施。

夜上海论坛 (三)基础研究不够深入是制约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瓶颈

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中,有很多基础性研究问题是制约专业发展的瓶颈,最基础的是认识小学生、小学教师和小学教学。在认识小学生方面,如何面对不同文化背景、家庭环境(如留守儿童、单亲、农村与城市等)、民族、种族、性别等的学生进行教育。这就需要弄清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是什么?学习行为习惯是怎样养成的,有什么规律?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是什么?有什么规律?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小学生的独特性,也是小学教育的特质所在,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在认识小学教师方面,我们还有很多问题研究的不深入,主要有小学教师的特质是什么?农村与城市的小学教师有何区别?小学教师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小学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是什么?小学教师与小学生的关系研究,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科学化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的比较(国内、外)研究等等。这些问题既是小学教育专业建构的基础研究,也是教师教育的理论组成部分,还是进行职业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认识小学教学方面,要深刻认识小学教师的“教”与“学”特征,这是专业建构的核心基础。“怎样教?”这是小学教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小学教学的特征是什么?如何构建小学教学理论体系?小学教学理论怎样指导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怎样依据教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等等。可见,这不仅仅是教育学和教学法教师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也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其他教师和管理者必须明白和思考的问题,否则,专业建设就不可能科学。“教什么?”这一问题是影响小学教育专业建构的思想瓶颈。从专业建立初期直到现在我们很多人都还没有弄明白,尤其是专科学校表现更加明显。其原因,一是专业建设者自身的学习经历和专业化思维的结果;二是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认识不足;三是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水平低。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小学教师要“教什么?”需要怎样的知识结构的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来深入了解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质,并进一步完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我们在专业课程中,既要研究国内小学教育的需求,也要借鉴国外成熟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的先进理念来促进自身发展。

(四)加强过程管理是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与发展的根本保障

夜上海论坛 仅有好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体系,还不能说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专业,还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在过程管理中,只有严格实施课程计划,并不断反思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解决这些新的问题,才能真正建设成为一个好的小学教育专业。现代社会要求管理也必须现代化,在我国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教育管理的突出问题是教育质量管理的评价体系尚不成熟,主要制约因素是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不完善,导致了专业评价本身的弊端,加之管理者主观因素(对专业的认识程度和情感等)的影响,管理水平低。如何进行科学管理,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中的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只有建立了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科学管理,才能促进专业建设发展,提升教育质量,达到为社会输送卓越小学教师的宗旨。

四.讨论

现有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养的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或其他有关综合课程的专门教师”[11],虽然论证严谨,但已经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因为在对小学教育专业建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理论,同时,现实社会对小学教师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要在这些新的理论基础上,结合社会和学生的新特点,作进一步的基础研究,方可成为真正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建构是关系到专业是与否存在的关键,因此,今后研究的重点应集中在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只有符合社会要求、小学教育发展要求和学生发展要求,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的构建才算真正完成,小学教育专业发展也才会走向成熟。首先,教师们在教学中加强知识的融合,即学科之间的融合和理论与实践间的融合两个维度,为课程建设积累实践经验;其次,学者们继续扎根于基础研究,用相关成果来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石;最后,需要学校与政府一起采取行政措施,加大研究经费的投入力度,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基础研究推向纵横深入。加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是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与发展的重心。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是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前提;加强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建构是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关键;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关键又在于基础研究还不深入,所以,基础研究既是制约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瓶颈,也是制约小学教育专业建构的根源;以课程计划为依据,加强过程管理是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与发展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104)

[2]洪明.内隐知识及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3.2:(57)

[3]姚文忠.高师毕业生为何站不稳三尺讲台[N]中国教育报2007.5.21

[4]王智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研究2007.5:(28)

夜上海论坛 [5]陈威.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及建设策略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154)

[6]张虹,肖其勇.全科教师培养: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改革新动向—基于全科教师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质新探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8:(28)

[7]唐之斌.初等教育师资培养发展的问题与策略[J]教育前沿(综合版)2008.4:(39)

[8]唐之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统整的探索[J]职业圈2007.21:(71)

夜上海论坛 [9]王智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研究2007.5:(26)

[10]易森林.从教师知识的构成看小教专业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0.1:(71)

第4篇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职前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全日制教育硕士作为即将进入中小学校的准教师,当前进行的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即是教师教育的“职前阶段”或“预备生涯阶段”,是为进入教师行业作“准备”。职前专业发展是进入教师行业的准入条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目标的要求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1]这里的“高素质”,不仅指所培养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要具有良好的学术理论素养和一定的研究能力,还要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以及积极、稳定的专业理想,是为我国中小学校输送合格的具备“职前专业发展”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教师本质属性的要求 

1994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第一章第三条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2]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两点,第一,教师职业是专门职业,必须接受过专门的教育,拥有专门的技术和特殊的智力结构;第二,教师是专业人员。根据《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规定和要求,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不但需要达到规定的学历和具备教师职业道德,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夜上海论坛 (三)中小学校人才需求特征的要求 

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已成为发展的动力之源,对于改革的成效已显得举足轻重。因此,各中小学校都会采取切实措施来提高师资队伍特别是新进教师的质量。一方面,对新进教师学历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教师“本科化”,中学教师“研究生化”已成大势所趋。目前中小学校教师研究生层次的培养模式已有在职教育硕士、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特岗计划、全日制教育硕士等等。其中,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提升创造了极好条件和提供了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对新进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职前专业发展”的水平上,包括新进教师的专业信念、敬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素养。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职前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夜上海论坛 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是近年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教育部2011年就强调“调整优化研究生招生结构,大幅增加专业学位招生比例,新增硕士生招生计划原则上全部用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3]2017年1月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保持研究生培养规模适度增长······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4]全日制教育硕士在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其职前专业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育主体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学系统理论,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系统,其中,全日制教育硕士和指导教师是这个教学系统中的“双主体”。在全日制教育硕士“职前专业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生源质量还是指导老师的遴选和考评,这两个方面都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1. 生源质量方面。在影响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因素中,生源质量是一个重要的维度,是决定着全日制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基础性影响因素。而目前的状况是,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生主要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本文也主要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考察对象),一方面,在入学前后专业的对比上,报考非本科所学专业的考生占相当比例。有跨学科门类报考比如从理工科类专业考入人文社科类专业的,还有从非教育类专业考入教育类专业的,此类考生由于没有经过本科同专业的系统化训练,对于所考进的新专业来说,在基础知识、专业理论方面的积累上必然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在全日制教育硕士招生复试阶段,也存在复试形式单一,考察内容不全面的问题。比如,缺少对考生两年后进入中小学从教意愿、职业理想的考察和判断等。 

夜上海论坛 2. 指导教师的遴选和考评方面。近几年,全日制教育硕士在招生规模上有了迅速扩张,这势必亟需一批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来与其相适应。而目前绝大多数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受到长期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的影响,没有足够重视专业型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具体而言,指导教师存在导师类别模糊化的问题,专业型导师大多由学术型研究生导师转型而来或兼任,少有单独遴选。学校在对导师的考核评价上,也只注重其在学科学术、科研的前沿和创新上,而忽视了行业技能的考察。 

(二)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 

因为起步晚,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还处在不断改革和探索中,培养单位的管理者和一线研究生指导教师,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职前专业发展的内涵都缺乏深层的理解,不管是在管理措施、培养理念方面,还是在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等方面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职前专业发展都存在消极影响。 

夜上海论坛 1. 专业信念空洞化。在大环境上,因为教师待遇低、压力大等原因,存在教师跳槽、职业倦怠甚至失职等等现象,导致全日制教育硕士对从教的期望值降低。在学生与导师的关系上,部分导师极少与学生联系,几个月也见不上一面,缺乏面对面的交流,更谈不上对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使学生专业信念的建立基本空洞化。 

夜上海论坛 2. 专业知识理论化。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明显偏重于基础理论,实践技能课程所占比重较小,大致为总学分的1/4。专业导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偏重于学科理论的讲授和和学术问题的分析,而对行业知识进行传授较少,忽视案例教学。同时,在学位论文的要求上,也有学术化的倾向,相关指导性文件对学位论文的实践性要求并不明显,加之很多导师并未认真领会文件精神,更谈不上认真贯彻执行。在很多学术型导师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局限下,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往往来自于导师科研项目,更多关注学术理论的探讨与创新,缺少对中小学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 

3. 专业技能薄弱化。部分导师在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时仍沿用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思路,往往将研究生的培养与自身科研项目紧密结合,偏重培养学术能力,而忽略了教育实践技能的培养。部分导师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了解太少、研究不足,有的导师甚至从未到过中小学,更谈不上指导学生参与的行业实践与技能训练。 

三、全日制教育硕士“职前专业发展”的改进策略 

为指导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全国教育硕士教指委等部门下发了一系列文件,鼓励各培养单位积极探索和创新培养模式。作为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单位,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结合本地经济基础、中小学教育发展状态,以及本校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发展全日制教育硕士职前专业化为核心,积极采取一些探索性改革措施。 

夜上海论坛 (一)强化复试内涵,考察生源职业潜力 

夜上海论坛 根据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生的特点,在全日制教育硕士招生面试阶段不仅要对考生的教育教学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考察,而且不能忽略对其继续学习的态度和教师职业的兴趣进行考察。面试考官除了校内专业导师,还应邀请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共同对考生进行面试,分工协作,各有考察侧重点。校内专业导师重点考察其所报考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对专业前沿的了解程度。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则侧重考察其是否具备进入教师职业的基本素质,以及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和态度。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最好能让考生进行短时(比如10分钟)的微课教学或者是实验操作,然后小组讨论,以考察和判断考生是否具备作为老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潜力。 

(二)分类选聘,实行双导师制 

夜上海论坛 在遴选和聘请专业学位导师时,应把行业技能水平、行业基层服务的经历等作为遴选条件,并制定专门的考核评价标准。同时,从中小学校选拔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组成实践型导师团队,和校内专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构建“双导师制”的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校内学科指导教师负责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这样就能保障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职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能够得到统筹发展和提升。 

(三)营造教育氛围,培养专业信念 

夜上海论坛 信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内在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行为导向,对促进全日制教育硕士职前专业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专业信念的建立上,全日制教育硕士必须建立起关于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价值等职业信念,同时,建立起专业道德,并自觉地进行修养和锻炼。这是全日制教育硕士职前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教师专业精神的内核和理想的支点。作为培养单位、作为导师,应营造健康的教育氛围,通过教学、讲座、报告等形式,责无旁贷地帮助学生树立起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 

(四)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专业知识 

夜上海论坛 在专业知识的构建上,作为未来的教师,全日制教育硕士须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丰富的心理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而且还要有个人在学习中的独到感悟、体验和经验总结。在专业知识的拓展上,不但要在本科阶段教育的基础上更新知识,补充知识,扩大知识范围,而且要从知识的理解到知识的批判,再到知识的创新,奠定未来教师职业的学术性知识基础。同时,在学科前沿知识的构建上,要“紧扣职业特点和人才成长需要,把握理论发展动态,及时反映实践领域最新进展,将课程学习与知识变化和实践要求最大限度地有机结合,提高教学内容的实效性、针对性。” [5]在具体实施中,可以聘请基础教育一线的老师开设与基础教育和新课改相关、密切联系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通识教育课程,还可以推进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专业必修课及选修课的教学可以采用“理论+案例”的模式,利用讲授、自学、讨论、案例分析、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等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五)建立实践基地,规培专业技能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5]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为统筹发展他们的职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加强中小学校实践基地或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是职前专业技能培养的基本要求。有了基地这个平台,就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实践基地的中学校长、年级主任和学科教师等)共同分析和讨论,以形成行业认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可以“从课程学习、实践训练、教师指导等方面构建”0.5+0.5+1.0“校企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在全日制教育硕士进校的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在校内系统学习各类理论知识,着重专业知识的培养;第二学期,每周一半时间到中学开展教育见习,让学生參与观摩教学实践活动,一半时间在校内开展课程学习,让学生针对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开展课程专题选择学习。第二学年主要在中学进行教育实践和撰写学位论文。”[6]教育实践包括教学见习和实习、班主任工作的体验,以培养其教学能力、班级建设与管理能力、与他人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专业反思能力等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同时将教学实践的成果通过学位论文的形式呈现。 

(六)规范学位论文,体现基础教育实际 

夜上海论坛 对于学位论文,“培养单位应根据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意见,分类制定专业学位论文标准,规范专业学位论文要求。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行业应用价值。”[7]的要求,我们要引导全日制教育硕士高度关注基础教育实践问题,主动参与到教育创新基地的建设和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中,努力在解决中小学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撰写紧密结合基础教育实际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学位论文。在答辩时,须严格执行“专业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相关行业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水平)的专家”[7]的管理规定,以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并能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的实际问题。 

全日制教育硕士职前专业发展是一项奠基工程,在科学确立全日制教育硕士合理定位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前专业发展的规律,积极创新理念,探索培养模式,以确保全日制教育硕士职前专业发展的培养质量,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提供高层次、应用型、多样化的人才。 

夜上海论坛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Z].教指委发[2011]04号. 

夜上海论坛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8届第15号,1993-10-31. 

[3]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点[EB/OL].http://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64/201102/114836.html.

[4]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Z].2017-1-17. 

夜上海论坛 [5]林蕙青部长助理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Z].教研司〔2011〕3号. 

第5篇

关键词 小学教育 语文教学 教师素养 课程设置

语文教育自语言文字产生以来便息息相传,绵延至今。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融历史、哲学、政治、自然、地理等教育于一身,即所谓的“大语文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其理解的深入,它们逐步从大语文教育中分离出来,语文教育的内涵被分化为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等诸多元素。语文的这些基本元素,构成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语文教师的培养也便由此展开。

夜上海论坛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现状

近代以来,教育开始走上了科学化道路。遵循着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特点,创立了新的学制系统。这种学制体系将语文课程的教学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针对三个阶段不同年龄的学生和内容的侧重,国家教育部也形成相应的教师教育培养规格。小学教师由中等师范院校培养,且不分科,小学教师各科可兼而授之。初中语文教师由师范专科学校来培养,高中语文教师由大学本科院校来培养。由此可见,教师教育存在明显的学力水平和能力层次的差异。其中小学语文教师学历水平最低,只要具备初中文化水平再加以师范教育的培养即可。高中语文教师要求较高,除具备专业教学知识,还需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这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培养规格的一个初步界定,其差异显而易见。首先,师范院校设有“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专门培养中学语文教师,而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只纳入到小学教育专业之中,未做明确的文理分科。其次,进行语文教育研究的教育家们关注更多的是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法的研究也大多侧重于中学语文领域,甚至研究生阶段的硕士、博士所攻读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也主要是研究中学语文,而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甚为忽视。这不得不令人思考:因为它是“小儿科”,小学语文教育就不重要了吗?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它和中学语文教育有何区别?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这些都是近些年来不得不引人深思的问题。

夜上海论坛 面对这些问题,小学教育专业师范教育正在逐渐发生变革。1998年由南京师范大学首创,在师范教育中开设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小学教师培养开始高等教育化,“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不同于中师、大专,它强调学术性,体现综合性,突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1]小学语文教师的质量和规格也水涨船高,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当然,小学教育专业尚处于探索阶段,课程结构仍存在诸多不合理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师范生以及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非完善性,而师范教育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关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的课程设置。

二、小学语文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差别

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学科被划分为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两个阶段。它们作为语文教育的两个分支体系,延续语文教学的整体,但在教育对象和内容方面各有侧重。但无论是小学语文教育还是初中语文教育它们应处在同等重要地位。小学语文教师和初中语文教师地位平等,学历水平相当,不应在师范教师教育上存在档次差别,只应是培养规格的不同。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不同素养,其落脚点在学生。学生的年龄结构层次差异,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都将成为影响语文教师教育的重要因素。以下我们通过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对比来探讨小学语文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问题。

小学语文教育和中学语文教育的区别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谈。就横向而言,有一个很明显的不同,就是教育对象。虽同为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但小学语文教育的对象是6至12岁的儿童,他们正处在启智时期,几乎没有知识基础,思想、个性的形成尚处待塑阶段;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都比较低,更多地依靠成人的照顾、保护和引导。这就要求教师除具备一定的语文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还要具备更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艺术。中学语文教育的对象是12至18岁的青少年。他们正处于个体发展的成熟期,身心发展已经具有很多成熟期的特点。他们能够学习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理解一些理论问题,但自我监控能力不足,看问题还很不全面、深刻。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把握教育教学技能,在语文学科知识方面要求更专、更强。

就纵向来说,中小学语文教师所授课程内容深浅有别。小学语文教师由于教授对象是初入学堂的儿童,头脑中只有零星片断的知识,系统的语言文字知识近乎于零。这就要求对学生的教学需从最基本的字、词开始,教会学生识字、认字,读写、表达。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不高,接受中师、师专教育的教师足矣。而中学语文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接受了系统的小学教育后的青少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字、词、句、篇等知识储备,需要的是更深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这一阶段的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对“语文”的要求更高,相应对教师的语文专业知识的要求也就更高。

三、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及课程设置方向

不论是寻着中国教育发展脉络追寻,还是站在新时代的浪尖,展望未来发展的趋势,都不难看出,语文教育的深层次内涵体现在“语文素养”的培养。从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地位及与中学语文教育的比较中,可以明晰地看出现代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在课程设置上的侧重点:现代教育理念,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监控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和实践知识等。

夜上海论坛 1.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教师要求虽各不相同,但都必须是高素质的,“高素质教师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出色的教育表现和与之相适应的复杂的知识结构”[2]。小学语文教师要达到高素质要求,首先在学历层次上需升格到本科,其次小学教育师范院校必须按小学课程门类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学科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做到学术性和师范性并重。所以一位能胜任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教师需从以下几方面来定位:

⑴小学语文教师培养首先要定位于“教师”这一职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其教育性上,是教师这一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本质特征。要从事育人工作就必须具备相当的教育科学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应该包括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行政与管理,教学方法与策略,课程的组织设计与评价,教育统计与测量等,使小学语文教师懂得教育的科学与规律,形成教育理念,掌握教育艺术与技巧,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⑵小学语文教师培养还应定位于“语文”学科。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虽还没有专门设科,仅纳入整个小学教育专业之中,但采用“综合培养,分科(向)发展”的培养模式,其专业性仍有所体现。尤其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课,语文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及以后的工作、生活。这就对师范生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师范生对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原则和内容非常熟悉,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特征,掌握语文教育的方式方法,具备厚重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

夜上海论坛 ⑶小学语文教师培养要体现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也就是说师范生要懂得将教育理论、语文学科知识运用于具体教育学生的教学实践中,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股无形力量。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掌握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课堂管理知识,学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具备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要能紧密联系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密切关注教育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成为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和具有实践智慧的问题解决者。这些可通过设置教育见习,教学实习等课程来培养。

2.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应突出“双专业”的特点。现在正在倡导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其发展方向强调教师教育“双专业”的特点。所谓双专业,“一是学科专业水平的专业化问题,是‘教什么’的问题,指承担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学术水准。二是教育专业化问题,就是‘怎么教育,怎么教’问题,指承担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为人师表的道德品质等”[3]。

学科专业的专业化,要求教师具备所教课程的学科知识。教“语文”这门课程,就要具备专业的“语文”学科知识,即语言、文字、文学等知识。但是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在学科知识专业化方面的要求不同。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知识要求标准、正确、宽泛,但不一定深透。如汉语拼音知识,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熟悉声母、韵母的区别,懂得拼音组合规则,能发音清楚,书写正确。因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这些知识直接对学生产生示范作用,所以其学科专业化的体现是建立在语文知识基础上的正确性、规范性。在课程设置上就要培养小学语文教师朗读的能力、书写的能力、基础知识掌握的标准和规范的考核。

夜上海论坛 对于教育专业化问题,这是小学教育专业升本的前提。几十年的中师教育无法胜任小学教师的培养,也便是在教育专业化方面的力量不足。作为一名合格小学语文教师,除具备相应的语文学科知识外,还必须对教育理论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懂得教育教学一般规律,有着较高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历练好教师职业技能,同时还要学会多学科的综合,将自然、音乐、美术等知识作为教学艺术手段,推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3.小学语文教师培养要注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新教育观念下的教师教育强调学科性与教育性,学术性与师范性,学科专业知识技能与教育专业知识技能的统一,是学科专业教育与教育专业教育的整合”[4]。在这种教育观念指导下,现代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更具科学化,因为小学语文教育并不是浅显的语文知识教学,而是更高层次的教育科学与艺术。

夜上海论坛 小学教育就所教知识本身而言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这些知识传授给接受能力还比较低的学生,如何对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有效的指导,如何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某种程度而言,小学语文教育不是困于没有知识可教,而是困于不知如何教。而“如何教”的问题便成为更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高层次的问题。高素质教师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出色的教育表现和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小学语文教学固然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将所理解的这些人文内涵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所具备的教育教学技巧。那么,培养小学语文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就必须在教育专业上下工夫,使教师具有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教育艺术理念,将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及其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以及教师的人格修养,作为教师教育的重点。

夜上海论坛 无论是从课程的角度来看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还是从小学语文教师素养要求的层面来探讨小学语文教师课程设置,我们都要把握小学语文教育作为一门教育科学的特点,注重“双专业”的培养,突显“教育专业”的特色。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2]申继亮,李琼.从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状况看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1,(1).

第6篇

夜上海论坛 素质是主体(个体、群体、人类整体)以先天秉性为基础,在外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以自主活动为中介,在对人类文明接纳、加工、整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它外化为个体在实践活动中的态度和行为的基本倾向于稳定特点。高等法学毕业生的素质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从素质类型上分,高等法学毕业生的素质包括人文素质、职业素质和学术素质。人文素质是与科学素质相对而言。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分科过早过细,理工科学生很少接触文史文化知识,虽然在自然科学学习和研究上取得很大成绩,但人文素质匮乏。法科学生尽管在高等教育阶段学习了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属性的法学专业,但由于专业分科过细的影响和法学专业的工具性特征等因素,人文素质也不容乐观。职业素质是法科学生的从业能力,包括知识储备、知识运用、职业伦理等内容,是一个社会人立足社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能力素质。学术素质是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无论在何种职业岗位上,单纯技术性知识难以保障可持续发展,经历一定的学术训练和具备一定的学术素养是法律人健康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从素质教育方法上分,高等法学素质教育包括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科学知识的积累和进步也是持续加速,早期过窄的专业知识难以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促使我们拓宽专业口径,注重与相邻学科专业知识的衔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通识教育。当然,这也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日本教育界评论我国的高等教育专业太专,把大学教育变成了职业培训,这种评论不无道理。专业教育是基于明确的职业定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根本要求。一个毕业生可能进入社会的所有领域,或者说,哪里有法律调整,哪里就需要法律毕业生,但是,法学教育是有自己的专业领域的,有特定的学科结构和知识要素,有特定的人才培养任务和标准,不能因通识教育的加强而忽视专业教育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高等法学素质教育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

二、高等法学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1.在动态的教学程序方面,以教师主动为主,师生互动为辅。从教学主体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来划分,教学模式分学生主动型、教师主动型、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看,学生主动型教学模式是最理想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每个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情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达到个人学习的最佳效果。学生主动型教学模式虽然较为理想,但由于学生个体素质参差不齐,实际上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全面推进。由于教学资源和条件所限以及教学传统的惯性,当前我国高等法学教学模式基本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占主动地位,学生被动接受,仅有部分院校和教师在有意识地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2.在动态的教学方式方面,以课堂讲授为主,讨论答疑为辅。根据教学实施的具体方式来划分,教学模式可分为教师讲授型、学生讨论型、问答解疑型教学模式。教师讲授型即以教师为主导,单方面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要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参与。学生讨论型即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基本还是属于教师主导型教学模式。问答解疑型从理论上要求完全由学生自主学习,在遇到问题和难题时由教师予以指导和释疑解惑,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钻研问题,但也容易出现放任自流情况,影响教学和学习效果。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基本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同时也在不断调整方式,尽量让学生参与,同时辅以讨论和答疑。

夜上海论坛 3.在静态的教学结构框架方面,以应试教学为主,职业训练为辅。高等法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应是素质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服务。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和高校学生获取毕业资格和升学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基本还是以忙于应付考试为主。在教学方式上,即使不是单纯地为学科考试而应付教学,也没有脱离学生考研、升学、参加司法考试等与考试相关的现实,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主要是围绕在考试中如何获取高分服务。考虑到教学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大部分要就业走向社会的实际需要,各高等法学院系也在不断重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

夜上海论坛 4.在静态的教学内容方面,以理论灌输为主,实习实践为辅。法学教育之所以成为可能,就是因为法理的存在,这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有相同之处。专业不同,但学理相通。所以,高等教育中尤其是文科专业教育,特别注重理论灌输。在高等法学教育中,这一点尤为明显。高校法学教师一般都是学术科班出身,自身拥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和知识储备,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其传授理论知识提供了天然条件,满堂灌输理论知识成为我国当前高等法学教学的主要模式,实习实践环节基本是为完成教学培养方案的规定动作而已,成为教学活动中的点缀,甚至为应付检查和督导出现走过场搞形式的不良现象。

夜上海论坛 三、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语境下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

1.创建学生参与式学习课堂,融合人文教育、学术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参与互动的教与学的过程,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理论灌输的高等法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不能为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提供良好的保障,迫切需要改革。在我国现有国情下,不能完全放弃教师的主导和主动地位,只能在现有资源和条件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造条件,改革教学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创建学生参与式学习课堂是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之一。

2.提高学生实习实践环节比重,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职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法学作为专业学科之一,理论教学环节不可缺少,这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手段。但是,要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践环节的关系,合理分配好比例,并注重实习实践的实效性。据调查,大部分院校法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规定法学专业本科学分在170学分左右,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在25学分左右,实习实践教学比重明显偏低,十分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是要加大通识教育的力度,保障学生拥有宽厚的知识视野和基础,确保学生能够将不同学科知识有机衔接。二是要加大实习实践环节比重,着重将高等法学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其职业发展提供保障。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不断调整高等法学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认识法学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实习实践环节在教学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围绕如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

四、以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视角构建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新模式

夜上海论坛 1.在教育教学结构方面,开设人文社科知识课程,加强通识教育,培养人文素质。当前,高等学校专业培养方案基本是以开设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为主要结构框架,这种结构本质上是以专业学科为轴心,围绕专业必修课展开,这对学生全面学习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是有益的,体现了专业课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面对日益市场化的社会需要,纯粹的专业知识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它要求学生具有广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储备,以便能够与相关专业衔接。为适应这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高等学校应该创造条件,为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提供平台,在保障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广泛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课程,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这对理工科学生是尤为必要。在教育方法上,鼓励采用通识教育,比如对于本科学生,在前两学年以通识教育为主,后两学年以专业教育为主,这样基本能够保障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生动活泼、具有学校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面向企业和行业开展社会实践,开展体现职业人文特点的社团活动,不仅有利于调动高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养成等具有重要作用。

2.在教育教学内容方面,注重学科理论知识讲授,加强专业教育,培养学术素质。高等法学作为专业学科,专业知识的教育是重心。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有完备的教学结构体系;其次要有科学的学科内容安排。由于法律学术素质是法科学生必备素质之一,是法律人在从业和工作过程中解决具体实践问题的保障,也是大学生继续深造发展的基础。在高等法学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应有意识注重学科理论知识的比例,并且要有良好的教学保障。一是教师自身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二是教师要跟踪理论前沿,熟悉学科知识理论动态,理论知识储备上做到与时俱进;三是教师要掌握学术训练的技巧,能够对理论知识娴熟地把握和运用,促进学生理解和吸收;四是教师要有意识地对法科学生进行学术训练,提高学生的思考钻研能力,激发学生学术研究的兴趣和潜力,提升学生的学术素质。

3.在教育教学方式方面,强化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技能教育,培养职业素质。基于高等法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法学素养及市场适应性的高级专门人才,实践性为主的高等法学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市场适应性的较好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目标追求上,通过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专业化的职业训练和培养,全面深刻掌握法律实务技能和技巧,提高学以致用的应用能力,加强对法律职业道德领悟以及对法律制度的检验和理解。实践性高等法学教学模式是增强学生职业素质和市场适应力的有效教学模式,但并不是说可以对课堂理论教学及其他素质弃之不顾;相反,教师主导的理论教学和学术素质、职业素质等不容减弱,关键是合理处理它们的关系,实现相辅相成,最佳方式就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实践性教学为主,而有效辅以其他教学模式”,这才是实践性为主的高等法学教学模式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7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高校专任教师;成功素质

夜上海论坛 中国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夜上海论坛 成功素质教育理论认为,“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成功素质”。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成功素质,高校专任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成功素质。随着知识经济与终身教育的到来,高校专任教师只精通专业的传统观念已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教学是高校专任教师的中心工作,一般可以分解为“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以及“如何提高教的水平”四个方面。“教什么”,实际是教学内容问题,主要涉及高校专任教师的专业素质;“怎么教”,关键是教学方法问题,主要涉及高校专任教师的教育素质;“为什么这样教”,实质是教学价值问题,主要涉及高校专任教师的人文素质;“如何提高教的水平”,总体是教学发展问题,主要涉及高校专任教师的学习素质。因此,高校专任教师的成功素质主要应包括专业素质、教育素质、人文素质、学习素质,其中,专业素质是基础,教育素质是本质,人文素质是灵魂,学习素质是保证,四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素质整体。

夜上海论坛 一、专业素质

夜上海论坛 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特性。高校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决定了高校普遍按照学科专业组织教学,十分重视教师的专业素质,并把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习惯称为专任教师。专业素质是高校专任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基础,可以分为专业理论素质与专业实践素质。

(一)专业理论素质

在高校专任教师的专业素质中,高校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理论素质,已经普遍形成了重视专业理论素质的优良传统,专业理论素质是成为合格高校专任教师的必要条件。高校专任教师只有精通所教专业理论,具备专业理论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时把握专业前沿问题,不断提高专业理论素质,才能在教学中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达到教学目标。正因为如此,高校在招聘、培养高校专任教师时普遍重视专业理论素质,高校专任教师所接受的教育与培训也主要是专业理论方面的教育与培训。因此,高校专任教师大多数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素质。

(二)专业实践素质

夜上海论坛 专业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是知识的根本,也是能力的根本。没有专业实践经历和实践能力,很难提高专业能力。高校专任教师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能力的学生。高校专任教师的专业实践不仅是理解专业理论的基础,而且影响专业知识的组织、教学内容的呈现等教学行为,影响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形成。高校专任教师只有参加专业实践,体验实际工作,才能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目前,高校专任教师的专业实践素质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如许多教行政管理的教师,根本没有行政管理工作经验;许多教企业管理的教师,根本没有企业管理工作经验,类似的情况有很多。没有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怎能教出有实践能力的学生呢?现在许多大学生、乃至研究生毕业后不受用人单位欢迎,其根本原因是他们只有理论,不会实践,如学了管理不会搞管理,学了经济不会理财,学了新闻写不好报道,学了教育不会讲课,学了物理装不了电灯,学了生物五谷不分等。正如学游泳,如果只懂游泳知识,在岸上比划练习,从不下水训练,永远学不会游泳。高校专任教师只有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加强专业实践锻炼,才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教出有实践能力的学生。提高高校专任教师的专业实践素质,需要教师本人努力去参加社会实践,更需要政府、高校以及社会组织的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高校专任教师的专业实践素质。

专业理论素质与专业实践素质都是高校专任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与基础。不从事高校专任教师职业的行政管理专业研究人员、政府工作人员等,与从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高校专任教师一样,都必须具有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质。专家未必为良师,良师必须是专家。仅仅具备所教学科专业素质的高校专任教师,还不能算真正合格的高校专任教师。高校专任教师还必须具备教育等其它方面的素质。

二、教育素质

教育素质是高校专任教师素质的本质内容,是指用什么教学原理与教学方法来教,教育基本理论、学科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经验等都属于“怎么教”的范畴。概括起来,教育素质主要包括教育基本素质与专业教学素质。

(一)教育基本素质

教育基本素质是在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具备基本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素质。高校教学的特殊性在于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懂得怎样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把专业知识教授给学生。教育基本素质是教育素质的基础。目前,中国高校专任教师的岗前培训主要是教育基本素质的培训。一般来说,高校专任教师的教育基本理论课程包括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学实习、教育科研方法等。除了教育基本理论外,高校专任教师还应具备基本教学能力。基本教学能力是不同学科专业的高校专任教师从事教学工作都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如自我调控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课堂应变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传授知识的能力、社交与合作能力等,不管是行政管理专业还是经济管理、法学、数学等其它专业的教师,都应具有这些素质。由于高校专任教师有许多并非师范类毕业,只经过短暂的岗前培训,其教育基本素质很难满足高校教学工作需要。因此,高校专任教师只有在教学工作中不断补充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结合专业教学,加强实践磨练,才能不断提高教育基本素质。

(二)专业教学素质

专业教学素质是某个特定学科专业的高校专任教师特有的教学素质。如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素质,而不是要求具有文学或数学等其它学科专业的教学素质。提高专业教学素质,需要学习和研究实用性、专业性的教学知识,加强专业教学实践磨练,提高专业教学的“备”、“教”、“辅”、“改”、“考”、“研”等专业教学能力。“备”就是备课,是根据专业教学实际需要,对教学工作进行设计与准备,是教学的前提;“教”就是讲课,是专业教学的实施环节,包括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等;“辅”就是辅导,是对学生遇到的专业学习问题进行答疑辅导;“改”就是批改,是对学生的专业课程作业进行批改;“考”就是考评,是对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与评价;“研”就是研究,是专业教研室组织同一专业的教师开展专业教学研讨活动,对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总结与研究,不断提高专业教学素质。

夜上海论坛 目前,多数高校专任教师只重视专业研究而不

重视教学研究,这是因为高校专任教师评聘职称时,评聘政策对专业论文有硬性要求,而对教学论文则没有这种规定。因此,政府和高校应当完善职称评聘政策,在适当减少高校专任教师专业论文数量标准的同时,规定一定数量的教学论文,以促使高校专任教师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提高专业教学素质。高校专任教师只有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锻炼,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素质。

夜上海论坛 三、人文素质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人文教育,是教学生做人、做事的教育。要教学生学会做人,高校专任教师必须自己先懂得如何做人。人文素质是高校专任教师素质的灵魂,其内容十分广泛,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人文修养和职业道德二个方面。

(一)人文修养

夜上海论坛 人文科学不是一门学科、也不是一个专业,而是一个学科群,包含许多专业。提高人文素质并不是要高校专任教师学习所有的人文科学,而是要懂得人文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精神,围绕专业教学的需要不断加强人文修养,在教学中教书育人。懂得人文基本原理和基本精神的高校专任教师,能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懂得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专任教师在专业教学中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多交流,会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教学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引起学生模仿学习,对学生起到熏陶作用,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懂得关心别人、尊重别人。

(二)职业道德

高校专任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搞好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而且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教育作用,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重大影响。高校专任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为教学道德与学术道德。教学道德是教书育人的道德,是传播真理的道德,主要表现为高校专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是否坚持以学生为本,对学生是否有充分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是否有事业心、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对学生没有爱心、耐心和信心,绝不可能成为合格的高校专任教师,也不可能完成好教学任务。学术道德是进行科研活动时应该遵守的学术研究准则。高校专任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自身学术道德修养,遵守学术规范。高校专任教师通过学术自律和学术他律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客观需要,也是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

夜上海论坛 四、学习素质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学习社会与终身学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高校专任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精选教育内容,改善教育方法,提升教学价值,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专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自己要先学会学习,提高学习素质。学习素质是高校专任教师的素质保证,也是高校专任教师的必备素质。

(一)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夜上海论坛 要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价值符合时展的要求,高校专任教师必须坚持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更新知识。只有不断地更新专业知识、教育知识、人文知识,才能提高专业素质、教育素质、人文素质,满足高等教育的需要,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专业知识方面,应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掌握和研究专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把最新的专业知识教给学生。在教育知识方面,应不断加强教育基本知识学习,掌握和研究教学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最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在人文知识方面,应不断吸收人文知识,加强人文修养和职业道德,把人文关怀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提升教学价值。

夜上海论坛 (二)学会学习。提高学习素质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教育,高校学习是人生学习的重要阶段,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学习,以便在毕业后能终身学习。

第8篇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2-0132-03

夜上海论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纲要》不仅肯定了高等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指出了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的途径和方法。据此,高校应根据不同学科领域创新型人才的特点来合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特别是教育学类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丰富了教学实践的师资队伍,也激发了教育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教育学专业创新人才的有效培养归根到底源于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只有兼具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准的创新型人才。

一、科学合理的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课程体系是由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紧密联系的多门课程组成的知识体系,不同的教育目标有不同的课程体系,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是由教育学基础课、专业课等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紧密联系的多门课程组成的知识体系。教育学专业课程具有极其强大的专业特殊性,它不仅能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型教育教学工作者,而且教育者步入教学实践,能够将自身的知识经验传授于后辈,某种程度上属于可持续发展的通用课程,所以要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要重视高校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教育学专业所要培养的是宽基础、强技能、有专长、善创新的人才,这是时展对创新型人才的呼唤,是社会进步对教育学专业的新要求,而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和核心之一,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特别是教育学本科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夜上海论坛 (一)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拥有权威的专业基础知识

夜上海论坛 对于教育学专业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教学论等专业课程知识,还要广泛了解诸如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程知识,使学生赋有高深的综合理论知识和素养。只有拥有了牢固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学生才能充分激发出勇于创新的潜力,更重要的是,要本着科学的原则对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设置和管理,构建卓越的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

(二)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涉及宽广的学科领域

创新要基于一定的综合基础知识,现代教育中的创新多是基于学科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教育学类创新人才也不例外,各类跨学科课程如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以及教育社会学等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同时丰富多彩的公共课程也拓展了通识教育领域,所以无论是领域宽广的通识课程,还是专业性较强的教育学专业课程,都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宝贵资源,是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力量源泉,所以要适当拓宽课程领域,注重不同学科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专业基础课程,有效执行实践课程。

(三)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优秀道德文化素质的沃土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高深精湛的专业知识的武装,还需要高尚的道德和文化素质的熏陶,教育学专业课程所开设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社会文化等公共课程一方面塑造了学生豁达、缜密、独创的个性品格,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对社会文化多样性的了解,从而满足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综合文化素质要求,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乐于分享的精神,社会的发展正是凭借这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才得以持续向前进步,所以要保证素质文化课程的与时俱进。

二、国内外高校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夜上海论坛 教育学专业最早产生于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教育学专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各类教育学著作也纷纷涌现,目前,西方国家已拥有比较成熟的教学理论和经验,然而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各个国家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具有不同的特色。2014年QS世界大学教育学专业排行榜中,前五位依次是伦敦大学、墨尔本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笔者在此仅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分析一下国外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其中,通识课程主要关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人类和社会学等,这部分课程占总课程的50%以上。专业课程则占30%左右,主要分为三类,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又统称为教育学专业理论课程,这部分课程主要是传授学生教育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选修课程则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来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专业方向,比如教学课程是为培养教学实践人才,教育研究和教育政策是为培养教育科研人员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实践课程约占20%,主要包括中学教学实习讨论、小学教学实习讨论、本科生研讨会等。

夜上海论坛 与国外相比,我国教育学专业起步相对较晚,发展也相对缓慢,因此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还不太完善,目前,我国教育学专业发展相对较成熟的学校当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其中东北师范大学的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已相当成熟,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生涯规划课程。通识课程涵盖通修课程和通选课程,通修课程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健康与体育、国防教育、高等数学、信息技术等,通选课程指人文、社会、自然、艺术类课程,这部分课程占总课程的26%,通识课程的开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还能加强对人文社会的了解,以服务于教育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其次,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也是多维度的,主要包含了专业教育基础课、专业教育主干课和专业教育系列课,这三类课程又可统称为专业理论课,这是教育学专业课程的主体部分,占据着总课程的55%。其最具特色的是生涯规划课,这部分课程与实践课程不同,主要包括各科教学法和教学技能,占据着总课程的10%左右。

通过国内外的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对比研究发现,国外高校更加重视通识课程的学习,而且给予学生更大的课程选择空间,而国内则更加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并且专业课程是既定课程,缺乏灵活性,此外国内实践课程则切实根据我国国情需要来设置,开设了大量的与教学法和教学技能相关的课程,以期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人才。

三、教育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夜上海论坛 课程目标的实质其实就是“学生学习要达到的既定结果”。也即是,课程完成后学生所应具有的知识水平,教育学专业课程主要是根据教育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而设置,教育学本科专业课程目标具体定位在:一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通用技术,教育学专业课程是专业技能发展的根基,是向学生输送专业基础知识的主要平台;二是使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并能辨别常见的错误思想、观点和做法。总的来说,教育学专业课程所培养的是能满足社会需求,紧跟时代步伐,具有强大的个性品格的创新型教育专业人才。

根据国内外高校教育学专业课程的对比,以及我国社会对教育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加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教育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夜上海论坛 (一)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相结合原则

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多以专业课程为主而轻视通识课程,随着当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仅拥有专业基础知识的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多样人才的要求。正如麻省理工学院前院长基利安所言,“只有通才教育会导致肤浅,只有专业教育则导致狭隘和缺乏远见,只有实现两者之间的结合和整体化,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二)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原则

任何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都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若只学习理论课程,如同纸上谈兵,没有实践成效,特别是教育学理论课程的学习更需要通过深入社会实践才能得到深化,所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将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程有效结合,以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得到升华。

夜上海论坛 (三)学科交叉融合原则

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或背景的高级专门人才相对于单一学科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将更具有社会适应性和对未来工作的创造性。在保证课程体系规范性的同时,要冲破传统专业课程界限,将当前社会发展关注的新兴学科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促进学生对不同学科课程的整合性。

夜上海论坛 四、我国教育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出现的问题

夜上海论坛 通过对国内外教育学专业课程的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特色,对教育学专业课程也就有不同的要求,同时,教育学专业课程也要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地方课程设置要具有地方发展特色。例如,Z大学作为中部某省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各个学科的发展程度标志着地方经济区的发达程度,而Z校教育学专业课程发展状况更是决定了全省的教育发展水平,自Z校教育学专业开设之日起,近些年确实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一)通识课程较少,远低于美国通识课程占50%的比重,而且基础课程主要是政治、英语等,没有自然科学课程。z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在长久的发展中形成了传统的三方格局,即是,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三部分,其中通识课程占27.3%,专业课程占79.5%,实践课程占6.2%,显然通识课程和实践课程所占比例非常少,而专业课程比例较多,并且缺少自然学科课程,严重阻碍了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二)教育学本科专业课程多而乱,分科过细,重复设置,相当一部分内容已明显落后、陈旧。Z大学教育学专业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共享课、专业方向课,而专业方向课又分为普通教育学方向和教育管理学方向,可见专业课程分的过细,而具体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同属于心理学领域,课程重复设置。

夜上海论坛 (三)教育学专业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联系不多,使得大多数学生只有片面的教育学理论知识,而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近年来,教育界不断倡导各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知识为应用而习得,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并且单一的专业知识又无法运作,Z校教育学专业发展中显然忽视了这一关键点,偏重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忽视与其相关学科的联系,偏重传统教育学专业课程如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史,而忽略物理、化学、数学的学习以及与之的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出的仅是附有专业知识的“专才”。

夜上海论坛 (四)实践课程少,执行乏力。总览z大学教育学专业课程开设情况,专业理论课程占据着80%左右,学校虽然拥有教育技术实验室,但因缺乏教育技术性的师资力量,课程安排中几乎没有相应的实践课程,实验室形同虚设,在专业实践方面,虽有固定的实习基地,但由于缺乏严密周详的安排计划,以及缺少教学法之类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践课程也难以执行。

五、教育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方案

夜上海论坛 教育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立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着眼于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重新检视培养目标和素质结构,使教育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建构真正找到合适的坐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Z大学教育学专业课程发展还尚不成熟,还处于摸索的阶段,更要适时审视自身的教学成效,借鉴国内外教育学专业课程建设经验,根据Z大学本校的发展实际来设置课程,满足区域经济区对教育类人才的渴求。在此,对V大学教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几点建议。

(一)公共基础课程改革

Z校教育学专业公共课程所占比重远低于国内外教育学专业发展较成熟的院校,并且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不高,学生也不重视公共课程的学习,所以,一方面要拓展公共基础课的范围,增设中国文化、音乐、艺术、书法、文学鉴赏、写作以及语言交际等人文艺术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和交际素养;另一方面要改变学生学习评价方式,改变原有的“考试至上”的思想,要适当组织学生进行生活实践活动,依据生活行为习惯中的应用来评定学习效果,同时也要增加公共基础课的比例,力求达到50%以上。

(二)专业课程改革

压缩教育学专业课程类别,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共享课合并为专业基础课。简化重复课程,将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简化为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拓展前沿课程,将中国古代教育名著选读发展为中外教育名著选读,规整繁乱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欣赏和艺术欣赏归入公共基础课程,如此,专业基础课占25%,专业方向课占10%。

第9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学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4-0043-03

[作者简介]皮国萃,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北京100875)

一、“教师教育学”学科创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吁求

夜上海论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全社会呼唤高质量的教育,更呼唤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教师面临的正是如何摆脱传统观念、扭转自身角色,进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挑战。那么,教师如何才能使这一舆论导向和社会期望成为自身具备的素质呢?无论从教育理论的阐发,抑或是教育实践的需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提高教师质量的根本途径即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

夜上海论坛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真正实现,有赖于教师培养的专业化,有赖于教师教育专业成长为一门高度发展的、合法化的学科。教师角色的多样化、教师形象的理想化和教师职业的专门化,也决定了教师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当前,我国教师培养从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的迅速转型以及广大教师在其专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所遭遇的内外困境,恰恰是“教师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得以创建和发展的现实依据。在2006年底召开的首届“全国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机构的近150位代表围绕“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主题,对教师教育学科创生与发展的现实基础、建设的目标指向、制度路径及教师教育作为独立学科的要素,教师教育应如何加强与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互动和接轨等问题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讨,在我国教师教育学术领域掀起了狂澜。可以说,“教师教育学”学科创建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必然和时代吁求。

二、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教师教育学”的本体回归

从学科论的角度分析,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等要素是一门学科在科学体系中得以安身立命的基础,决定着该学科存在的独立性与价值性。目前,众学者在“教师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上仍存分歧。笔者认为,从学理探究角度和实践操作层面综合考虑:教师教育学就是一门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原因有二,即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向及其现实境况。由于诸多著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阐释详备,故不予赘述,在此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状况与实然状况予以对比,以期“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早日在“教师教育学”学科创建中实至名归。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状态

夜上海论坛 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严格的资质标准,包括职业准人、资格认证和解职标准等;(2)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化的技术水平;(3)向社会提供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公共服务;(4)专业研究成为教师职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5)长期、持续的专门训练及职后培训;(6)较高约束力的职业伦理规范和道德规范;(7)广泛、高度的专业自主性。

夜上海论坛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然状态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系统对教师资格要求不高、控制不严;(2)教师对教育理论的依赖性不强,教师教学技能的专业化水平较低;(3)教师向社会提供的服务不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专业化程度不高;(4)教师的教育研究意识和科研能力较为薄弱;(5)教师专业培训效能不高,在职进修体制不健全,尚未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6)教师职业领域存在道德缺失现象,职业规范“内化”问题亟待解决;(7)教师职业尚未取得广泛的高度的自,易受诸因素的干扰与制约。

由此可见,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距离专业标准的确有一定差距,教师职业尚处于“半专业”或“准专业”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职业进一步向专业化方向努力。与此同时,要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为教师职业专业化提供学术指导和理论依据。教育的本体功能即促进个体发展,因此,“教师教育学”也必将回归到“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这一本体上来。

三、“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开发——三维目标的价值建构

夜上海论坛 课程建设是学科发展的载体与保障。从课程开发的广义角度看,“教师专业发展”也应成为一门独立的和独特的课程,以促进教师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形成专业方法及建构专业自我。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自2004年起启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项目,并将“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制订《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意见》,颁布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作为2009年工作要点之一。2010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完成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新稿的撰写,以期使之更好地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相关精神,所有这些都为推进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和良好契机。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转变课程功能的要求,新的国家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确立课程门类的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笔者认为,其三维目标亦可成为“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开发的价值向度。

(一)知识与技能

1 专业知识的发展

第10篇

摘 要: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核心课程。本文在分析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现状的基础上,对专业理论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学前教育 专业理论课 问题 策略

夜上海论坛 理论指导实践,专业理论课不仅为专业技能课提供理论基础,也是指导学前儿童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因此,专业理论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直接决定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高低。

一、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的现状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包括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和幼儿活动设计与指导等,主要解决“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和“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四个问题。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和教育实践课组成了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理念,提升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专业理论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核心课程。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是开展一切学前教育专业工作的理论基础,可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科研能力;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学习深造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滞后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发展水平

夜上海论坛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均有指定教材,但是教材知识的更新速度相对较慢。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视,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但是将这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整合到教材中则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造成了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于学前教育实际的现状。

2.教学内容较为抽象,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相融合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的教师大都是教育学、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专业出身,他们往往更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却缺乏学前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因此,出现了学前教育毕业生重理论、轻实践,甚至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特别是近几年,学前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大量涌现,更新极快,部分教师对此关注不够,跟不上专业的发展,这也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3.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查显示,首先,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互动很少,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感觉枯燥无味。其次,讲授法基本以“满堂灌”为主,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差,缺乏思考,依赖性强,进而体会不到钻研和探索的乐趣,丧失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再次,讲授式教学的弊端是学生一味地、被动地、盲目地接受知识,对知识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理解尚不能,谈何应用,谈何创新!

三、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常见问题的解决策略

夜上海论坛 1.及时优化、更新教学内容

专业理论教师要突破教材和自己所学专业的束缚,更新学前教育理念,关注学前教育动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出现了许多新的学前教育内容,例如,蒙氏教育、感统训练、奥尔夫音乐等。这就要求专业理论课教师必须注重整合新的内容和技术,推陈出新,保证专业理论知识的前沿化和实用性。

夜上海论坛 2.努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努力提升理论教师的专业能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1)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2)要有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及时更新知识结构;(3)要有指导实践的能力,定期进入幼儿园或早教机构;(4)要有科研和创新能力。这样就能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夜上海论坛 3.探索、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和借鉴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够发挥学生的探究意识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理论,例如,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等先进的教学思想;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任务驱动法、问题导向法、小组研讨法等。以在专业理论课中推广“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为例,该方法分为四个阶段:(1)任务驱动;(2)学生主动;(3)教师引动;(4)多元互动。这种方式很好地弥补了传统讲授法的不足,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孙丽.关于高校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8).

第11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科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才能培养在教学方面具有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才能适应小学语文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

夜上海论坛 一、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

夜上海论坛 教师的高素质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构多元知识结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广泛性。一个成功的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要具备语文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非常宽广和全面的知识修养,广泛学习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力求实现自身的知识结构对儿童生活的全面覆盖,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2、具有自主创新意识

夜上海论坛 新课程具有高度的创造性,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的实施者,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创新教育的成败,也决定着教育改革成败。教师要具有自主参与意识,善于创新,并将其渗透于语文教育教学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要求小学教师具备创新意识、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在实践中探究并创造性地加以解决。

夜上海论坛 3、形成课程文化意识

新课程要求教师认识到“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为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要深刻理解小学语文课程对儿童发展的多元意义,能根据具体的社会环境、学生情况、教育条件等,选择、利用、开发相应的课程内容与资源,在教学实际中不断增强课程资源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做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夜上海论坛 二、小学语文教学实效不佳的主要原因

夜上海论坛 小学语文教学建设与实施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也深刻影响到他们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进程。小学语文教学实效不佳的表现

夜上海论坛 1、重理论,轻实践

夜上海论坛 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更多地体现在其拥有的实践性知识上,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是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专业支撑。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逻辑性,理论知识的学术性,注重规律原则的教学,偏重学术的阐释。这种线性单向的封闭理论体系,远离了丰富的教学实践,不能及时吸纳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同时,教育实践知识的缺失,学生很难将显性教育知识转化为缄默教育知识。

2、重传授,轻反思

夜上海论坛 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基本取向依然是强调专业知识培养的“理智取向”。今天教师教育的基本取向已经由“理智取向”转向了关注教师个人知识的“实践—反思取向”和关注教师成长文化背景的“生态取向”。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主要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偏重教学技能训练,实习主要是感受性、模仿性的实践,忽视了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生长点,反思习惯的养成是其专业能力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和动力。

3、重外输,轻内化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外在的灌输与塑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差,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动力未能得到真正唤醒。该课程应该关注学生主体内部教育教学观念的建构与生成状况,以及他们对知识价值的发现过程,使其内化成为他们所认同的教育理念,而不是知识本身。这些问题导致本科小教专业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专业情意淡薄,教师实践性知识失语,语文教育教学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工作适应期延长等严重缺陷,进而极大地影响了小教本科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这种状况也不能适应小学语文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夜上海论坛 三、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方法

夜上海论坛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并己严重影响了教师教育的有效性,进而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此,我们以理论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研究性与发展性为基本准则,将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践与研究活动等结合起来进行了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革。

夜上海论坛 1、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课程从封闭走向开放

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应以固有的、封闭的理论形态而存在,而应在丰富的、动态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生成。教师必须有前瞻的意识和眼光,具有鉴别选择的能力,不断吸纳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构建一个动态开放的教学体系,用这个动态发展的体系来保持与时俱进的品格。我们采取的措施有:组织师生定期走访教育实习基地校,深入小学课堂了解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情况。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对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有较为深入、全面的了解,并对相关教育现象进行讨论和思考。

2、完善实践体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小学教师不是以其所教学科为专业,而是把“教育行为与教育活动”视为其专业表现的领域。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成分。理论运用于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了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的问题,应加强对教育情景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学习者分析、解决问题的教育能力和对教育行为的反思能力,以便学生构建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小学语文教学要加强实践课程的开发,并通过实践中的反思、建构与生成,促进职前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并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

第12篇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

夜上海论坛 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科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才能培养在教学方面具有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才能适应小学语文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

一、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

夜上海论坛 教师的高素质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先进教育理念

夜上海论坛 教师的教育理念不仅会影响其教学行为,而且对其个人的学习和成长有重大影响。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符合时展的教育理念,并且把先进教育理念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学生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长、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仅是积累知识,而且包括能力的发展、人格的健全。这就要求教师全面更新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学生观,引导学生认知语文知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实现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夜上海论坛 2.建构多元知识结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广泛性。一个成功的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要具备语文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非常宽广和全面的知识修养,广泛学习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力求实现自身的知识结构对儿童生活的全面覆盖,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3.具有自主创新意识

新课程具有高度的创造性,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的实施者,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教师创新意识的强弱和创新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创新教育的成败,也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教师要具有自主参与意识,善于创新,并将其渗透于语文教育教学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小学教师具备创新意识、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才能在实践中探究并创造性地加以解决。

4.形成课程文化意识

新课程要求教师认识到“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为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要深刻理解小学语文课程对儿童发展的多元意义,能根据具体的社会环境、学生情况、教育条件等,选择、利用、开发相应的课程内容与资源,在教学实际中不断增强课程资源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做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二、小学语文教学实效不佳的主要原因

小学语文教学建设与实施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也深刻影响到他们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进程。小学语文教学实效不佳的原因如下。

夜上海论坛 1.重理论,轻实践。

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更多地体现在其拥有的实践性知识上,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是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专业支撑。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逻辑性,理论知识的学术性,注重规律原则的教学,偏重学术的阐释。这种线性单向的封闭理论体系,远离了丰富的教学实践,不能及时吸纳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同时,由于教育实践知识的缺失,学生很难将显性教育知识转化为缄默教育知识。

夜上海论坛 2.重传授,轻反思。

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基本取向依然是强调专业知识培养的“理智取向”。今天教师教育的基本取向已经由“理智取向”转向了关注教师个人知识的“实践―反思取向”和关注教师成长文化背景的“生态取向”。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主要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偏重教学技能训练,实习主要是感受性、模仿性的实践,忽视了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生长点,反思习惯的养成是其专业能力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和动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方法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并严重影响了教师教育的有效性,进而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此,我们以理论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研究性与发展性为基本准则,将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践与研究活动等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革。

1.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课程从封闭走向开放。

夜上海论坛 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应以固有的、封闭的理论形态而存在,而应在丰富的、动态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生成。教师必须有前瞻的意识和眼光,具有鉴别选择的能力,不断吸纳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我们应构建一个动态开放的教学体系,用这个动态发展的体系来保持与时俱进的品格。我们采取的措施有:组织师生定期走访教育实习基地校,深入小学课堂了解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情况;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对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有较为深入、全面的了解,并对相关教育现象进行讨论和思考。

2.评析教学案例,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体验。

夜上海论坛 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将小学语文教学有关实例引入小学语文教学论课堂,通过直观感受学习间接经验.加强理论同实际的联系。案例教学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体验。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是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它能被用到类似教学实践情境中去解决相关的教学问题,加强学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直观体验和认识。同时,案例本身具有的生动性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兴趣,教法的改变彻底改变了学法。

3.完善实践体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夜上海论坛 小学教师不是以其所教学科为专业,而是把“教育行为与教育活动”视为其专业表现的领域。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成分。理论运用于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了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的问题,教师应加强对教育情景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教育能力和对教育行为的反思能力,以使学生构建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小学语文教学要加强实践课程的开发,并通过实践中的反思、建构与生成,促进职前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并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

第13篇

为什么要谈高中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问题?主要缘之于教学工作中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1)在日常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会发现,教师往往对教学形式的关注要多于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如课堂教学如何导入、如何使用多媒体、如何组织检测等,而很少关注对教学内容本身的理解。事实上教师自身知识的欠缺会直接影响到一些教学难点问题的解析和突破。(2)在谈到政治课课堂教学效果时,教师往往归结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态度等问题上。事实上作为课程实施者的学科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学科知识内容相关的教学知识的了解和把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科教学的效果。(3)在谈到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训时,人们往往会想起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变革等,因为我们常把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都归因于此。但是我们往往忘记了一点,如果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相对丰富,对教学内容分析透彻,即使他没有提问,没有所谓的互动,学生照样听得津津入味,教学效果自然不错。反之,形式多种多样而对教学内容本身不甚了解,教学效果自然很差。因此,我认为非常有必要研究一下政治学科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及其相关问题。

一、高中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解析

美国当代教育家舍恩通过对“技术理性”的批判,肯定了教师这一专门职业,并为教师专业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在《反思性实践者———专业人员是如何思考的》中指出,教师是典型的反思性实践者,教师专业知识是在“对行动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中产生的,当实践者如此反思时,就会成为实际情境中的研究者,并在这种过程中获得“正式的和严谨的专业知识”,而且这种知识是“默会的”、“直觉的”,“行动中的知识”。

(一)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分析

一般学者都认为作为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就其外延而言,主要包括两大范畴:具体的学科知识,有关教育学活动的知识。美国教育家舒尔曼特别强调有关“内容”的知识,主要包括两类: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他定义了构成教学的知识基础的七种类别的知识: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课程知识、教学内容知识、学生及学习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知识和关于教学目的和价值的知识。

夜上海论坛 (二)高中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分析

夜上海论坛 传统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基本定位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模式。而针对具体的学科教育背景,比较扎实地就具体学科教师专业知识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甚少。更何况,对于高中政治这样一门特殊的学科,国外学者没有也不可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国内关于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在一些论文中有所涉及,但也不够系统。但从几十年几乎不变的大学本科师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可推断出大家比较公认的高中政治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 我们认为,林崇德教授等学者从教师专业知识功能出发的分类(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既较全面地刻画了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容,又清晰明了。因此,我就以此分类模型为依据解析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的结构。

1.高中政治教师的本体性知识

夜上海论坛 本体性知识即学科专业知识。一直以来,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都被放在首位。对于高中政治教师而言,本体性知识就是指高中政治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主要包括相关政治理论学科基础知识和政治理论发展史的基础知识。

(1)相关政治理论学科基础知识

政治理论基础知识是政治教师开展教学的基础,是政治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要部分。教师对基础知识有完整、系统、精深的掌握,才能在教学中统观全局地处理教材内容。高中政治教师必须掌握的政治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伦理学、法学等。

(2)相关政治理论发展史的基础知识

从相关政治理论发展的角度来说,发展史集中体现了政治主要概念、理论的发展历程,包含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因素,包含着深刻政治理论和观念的变革,包含着探索者的思索、创造、艰辛与悲欢。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了解其理论发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政治概念、理论。新课程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强调,更是凸显了发展史教育的价值。高中政治教师必须掌握的相关政治理论发展史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马克思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经济学常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夜上海论坛 2.高中政治教师的条件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涉及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和如何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是对本体性知识的传授起理论性支撑作用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保障。对高中政治教师来说,条件性知识包括一般教学知识和政治课教学知识。

(1)一般教学知识

一般教学知识范围相当广泛,包括教育科学理论、心理学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改革与实验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等。政治教师只有全面系统地掌握一般教学知识,才能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正确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科学地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政治课教学知识

由于高中政治课本身具有的理论性、时政性、教育性等特征,因此高中政治课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征。新课程对高中政治课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强调政治课教学不只是教知识技能、教技巧,还要教政治思想方法,把政治的学术形态转变为教育形态,努力去体现政治课的文化价值和政治课的教育价值;培养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政治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高中政治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夜上海论坛 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第一,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是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建构的;第二,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是关于政治课教学实践的,多是具体的小叙事,比如:“这个概念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第三,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是指向教育实践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主要由策略性知识、情境性知识、自我知识等组成。

(1)策略性知识

高中政治教师的策略性知识是指政治教师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和评估教学效果而采用的灵活多变、适应性强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如教学反馈、先前知识回顾等。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政治教师个人经验和思考的实践性知识。

(2)情境性知识

夜上海论坛 高中政治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在特定情境的教育现场中不断形成的,是政治教师从处理各种教育事件的历史经验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它依赖于政治教师对情境的敏感性、对学生及其特点的了解和感知、课堂教学与管理技巧的掌握和变通等。情境知识能够增加教师对实践情境的辨别力和判断力,能够赋予教师时刻敏锐地感知和辨别特殊的教育情境,使教师透过教学机智在特定时间压力下做出瞬间判断和迅速决定。

4.高中政治教师的文化知识

夜上海论坛 有学者在谈到“专”与“博”的关系时曾说过,使用某种“专业知识”时,常常需要更多的“一般知识”来做它的后盾,像冰山一样,浮出海平面的一部分,需要一个巨大的基座来支持它,而这个巨大的基座指的就是教师广博的文化知识。政治教师的文化知识包括:文学艺术的一般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一般常识,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理论与观点,法律知识、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一般分析方法等。

二、高中政治学科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路径

实际上,教学是建立在对教材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教师的教学其实就是传授“教师个人对中小学教材内容的理解版”的知识。而对教材内容“理解”需要几个方面的知识支撑,理解就是教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实践知识等)对教材内容从教学角度给出的个人诠释,包括教材内容的理解、侧重取舍、如何讲解、如何呈现等。在这个理解过程中,学科专业知识可以使教师从高观点或宏大的境域中去理解教学内容,以致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相关文化知识帮助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知识的通俗理解和讲授、类比比喻和表征等策略的良好运用;教育教学知识帮助教师选择更好的更有效的方式手段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实践知识是经验、智慧,是教师教学抉择的基础。

那么,作为高中政治学科教师,我们应当如何发展、提升这些知识呢?主要的路径有:

(一)多看书

夜上海论坛 对教材中某些知识理解不透的,必须找相关专业书进行系统学习,不能简单地上网搜索一下,要理解其理论的来龙去脉。同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看一些时事评论等杂书,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多看书主要是解决学科专业知识、相关文化知识的问题。

(二)多听课评课、多反思研讨

教育教学知识、实践性知识等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通过听课评课,相互研讨以及对自身教学实践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认识,不断增长我们的教育教学知识、实践性知识。而这些知识只能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多听课评课、多反思研讨来获得。

(三)特殊路径———研究高考试题和尝试编制试题

研究高考试题之所以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和提升,其根本在于高考试题本身的特质。众所周知,高考试题是众多例题专家的学科智慧和优秀学科思想的结晶,可以说,高考试题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中学学科核心内容知识及学科思想方法本质。高中教师研究高考试题,总体而言,不仅能够梳理教师个人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能够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丰富学科内容的广度,优化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的结构和品质。研究高考试题对新手教师来说更是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新手教师往往对高中学科教学深度把握不准,知识理解不透彻,知识表征单一,知识应用能力有限,通过研究高考试题,对他们尽快掌握高中学科教学要求非常有益处。

第14篇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生命意义;实践性知识;专业认同;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2-0083-03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立足现实而由过去向未来延伸的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过程。它是弥合高校与幼儿园的鸿沟、弥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性知识建构的鸿沟的一种课程形态。研究证明,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那些日积月累形成的、融合了理论与实践、个体与公共、明言与缄默知识而形成的个人实践性知识。它具有个体性、实践性,情境性三大特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实践性知识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上述两种意义上说,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可以被认为是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起点。本文探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性质与价值,旨在寻找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依据。

夜上海论坛 一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性质

夜上海论坛 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性质进行分析,主要是为了弄清楚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中、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夜上海论坛 (一)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历史命运

夜上海论坛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与其他师范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历史命运几乎一样,都曾处于附属地位,从来没有取得过独立性,依附于学科理论课程,处于学科理论课程的控制之中,缺乏主体性,只能奴性地在理论之后“亦步亦趋”。长期以来,作为教育实践课程最重要内容的教育见习、实习,教师教育机构及其学者们大都把它视为职前教师培养的一个“环节”而已,是职前教师在学完理论课程后,到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对理论加以检验和应用的部分,它仅仅是在原有的学科本位课程模式的后面,简单地设置一个以检验和应用理论为目标的“实践环节”。课时比例仅占全部课时总量的6%,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不高,而且把实践教学课程简单地等同于教育实习,课程定位简单。这样的实践教学课程培养不出教师专业化背景下所需要的教师。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是由于人们关于“理论与实践”之关系的简单逻辑思维造成的。人们认为,应用是比较简单的,关键是要掌握理论,只要掌握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就自然而成。另外,理论性课程在设置、实施、评价等操作性上比较容易,在教师安排、课时量及经费的计算、督导与评估等方面较好操作。而实践性教学无论是指导教师选派、课时量及课时津贴的计算、对指导教师的监督与考核以及其他方面的工作安排等都很难处理妥当。这也是实践教学课程不受重视的原因之一。另外,过去人们尚未认识到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化对教师成长的价值。由此形成了一个固化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实践应用。这种模式使师范院校的教师和师范生远离中小学实践,封闭在大学的“象牙塔”中而不自知。这种模式是对师范生个体经验与主体性的排斥、对具体教育情境的轻视。随着研究者对教师实践性知识认识的深入,“回归实践”的国际教师教育运动,以及我国新课程改革而进行的教师教育体制的变革,认识到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各师范院校开始关注和改革实践教学,出现了一种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夜上海论坛 (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实走向

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时间特征:全程性

夜上海论坛 过去的实践教学在课时上仅占全部课时的6%,仅仅在第七学期安排2个月的教育实习,无法满足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要求。而现在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在时间上是持续4年,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持续不断地接触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这一观点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并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中进行了具体的实施。实践教学是教师教育过程中一项一以贯之的任务,它不是一个阶段性的课程,而是存在于教师教育的全过程,具有全程性特征。例如,入学时邀请高校所在地幼儿园园长、优秀教师进行有关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讲座;随着理论课程的开展,走进幼儿园观摩幼儿教学、教研活动、优质课比赛、说课比赛等;参观幼儿园环境、感受幼儿园文化;与幼儿、教师开展访谈,进行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观摩研讨幼儿园教育实践案例,等等。

2 空间特征:全方位性

夜上海论坛 过去的实践教学在理论课学完后,仅仅在“幼儿园”进行为期6~8周的教育实习,在空间上不能拓宽幼儿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的路径。因此,需要拓展未来幼儿教师实践的空间,从以幼儿园为基础拓展到课堂、活动室、实训室等空间。

夜上海论坛 3 内容特征:全面整合性

过去的实践教学仅仅是在幼儿园开展的教育教学见习、实习,而现在除了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实习外还有课程实践、活动实践、实训实践、研究实践,具体体现为幼儿教师艺体技能、教学技能,如说课、讲故事、手工制作、亲子活动、教学活动设计、教研活动、课件制作,等等。

4 目标特征:维层性

夜上海论坛 过去的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幼儿教育理论之运用,巩固检验理论知识。是一种单维、单层的目标要求。而教师知识的研究表明实践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理论的巩固与运用,不仅仅是强化知识技能,还要获得实践知识、形成反思习惯、建构教育观念、生成实践智慧。具有不同纬度与不同层次性,是多维、多层的。

夜上海论坛 5 指导主体:多元性

过去的实践教学指导主体主要是幼儿园的指导教师,辅以高校的带队指导教师,实践教学指导主体的单一性,限制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不同教师那里获取实践综合素养的可能性。而随着课程实践、活动实践、实训室实践、教育实践、研究实践的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可以从不同学科、专业、实践的教师那里学习不同层次、维度的实践核心素养。这样,实践教学的指导主体具有了多元性特征。

6 体系特征:融合性与独立性

过去的实践教学虽然只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个“环节”,是在理论课程学完之后独立安排的一次性教育实习课程,具有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是依赖于理论教学的实施。而当下的实践教学除了独立的教育实习外,还有课程实践、活动实践、实训室实践等,显然现在的实践教学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与理论课程有机融合的体系。这是表现为内容的融合性,另外还表现为实施主体的融合性,高校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合作实施实践教学,实施场所的融合性,高校与幼儿园合作进行实践教学。

二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价值

探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价值,是为了科学合理地建构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现其价值,并弄清楚为什么要特别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在职前幼儿教师培养过程中有着如下价值。

夜上海论坛 (一)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参与者生命意义的彰显

夜上海论坛 生命的发展变化可以简单地区分为连续性和阶段性两种方式。连续性方式主要是量的集聚,阶段性方式主要是质的跃进。在人类生命发展过程中阶段性方式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同时由此必然产生与此相应的教育之阶段性形态。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对于其主要参与者而言就是一种典型的阶段性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就是主要参与者的阶段性生命发展的过程,为主要参与者提供了生命l展的时空体系,提升参与者的生命意义。就职前幼儿教师来说,实践教学课程意味着他们熟悉的高中及大学课堂学习方式的中断,从大学入学开始就进入到生动的直观实践场域,进入幼儿园这个新的学习场并开始扮演幼儿教育审视角色,这是一个从高中生到未来教师角色的巨变。并随着实践教学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职前幼儿教师将进行多重角色的转换。就大学指导教师来说,反思性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将对其常态的教学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实践教学课程意味着他们由单一承担学前教育者向同时承担学前教育者与学前教师教育者身份的过渡,意味着他们有机会从更高的视角审视与表达自己的实践。

夜上海论坛 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职前幼儿教师不是孤立于教学外,而是教学的有机构成部分、是教学的创造者、是教学的主体。这正是职前幼儿教师生命意义的彰显过程。实践教学课程为职前幼儿教师提供了在践行与反思中提升专业生命的平台。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正是遵循了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而使得不同参与者生命意义的不断彰显。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就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与职业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也是职前幼儿教师生命意义的彰显。实践教学是以活动过程的反省与经验的反思(实践性认知)诸原理为基础的实践的样式。实践教学是基于复杂语脉而展开的文化性、社会性实践。从此种意义上讲,实践教学也是一种生命意识的彰显。

(二)是职前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获取的重要载体

在传统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中,大致有两种取向。一是学问知识取向,注重学术逻辑体系知识的学习,相应的课程设置主要是学科理论课程;强调理论知识内部的逻辑体系,强调文化知识的独立性;主要以阅读和讲授的方式进行学习。二是技术取向,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相应的课程设置主要是技术类课程,遵循一种刺激与反应式的学习方式。这两种取向我们可以把它简约为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问题。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经历了二元对立与对等到融合的关系沿革。而我们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所体现的是学问知识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当然这种对立主要是由我国长期以来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体制使然:新世纪以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幼师学校的理论课教师,而幼儿园教师主要由幼师学校培养。这就导致前者主要强调学科逻辑体系知识,后者注重实用职业技能。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错误根源: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忽视学生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性智慧的获得与生成,把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的二元对立的线性思维。因为,职前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依存于复杂实践语脉的经验性知识,是未来幼儿教师在特定的课堂,以特定的教学资源、特定的幼儿为对象形成的知识,来自于职前教师的直接经验,是在长期与教育教学实践情境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它不是脱离具体实践情境的“理论知识”,是作为“案例知识”加以累积、传承与建构的。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未来幼儿教师获取实践性知识的重要载体。

(三)是职前幼儿教师获得专业认同与就业期望体认的重要途径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不仅仅是职前幼儿教师彰显生命意义与获取实践性知识的重要平台,还是他们获得学前教育专业认同与形成就业期望的重要途径。有学者对幼儿园见习对师范生专业学习与就业期望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通过幼儿园见习,师范生普遍比较接纳学前教育专业,还帮助一部分不确定自己对学前教育专业持何种态度的学生明确了方向,坚定了意志;通过幼儿园见习,要去幼儿园工作的师范生人数由见习前的28.6%上升为见习后的54.8%。这说明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能帮助职前幼儿教师认同自己所选择的学前教育专业、能帮助职前幼儿教师正确认识幼儿教师职业,树立起正确的幼儿教师专业情意。

夜上海论坛 (四)是促进未来幼儿教师专业化的重要路径

职前幼儿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的生成、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能力的形成与提升过程都需要通过实践教学,在实践中行动与反思,这是未来幼儿教师专业的重要路径。因为幼儿教师专业是实践的专业,其专业发展必须落实到幼儿教师“育儿实践”上。故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必须彰显对实践的关注,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帮助未来幼儿教师建构专业知识,促进未来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掌握理论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而是在实践中改善和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促进未来幼儿教师专业化的重要路径。

夜上海论坛 综上所述,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性质与价值的探讨,有助于我们认识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为什么要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为我们重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奠定了认识论前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

夜上海论坛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夜上海论坛 [2]徐国庆.基于知识论的职业教育实践课程[J].全球教育展望,2002(12).

夜上海论坛 [3]洪松舟,卢正芝.论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效与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7).

夜上海论坛 [4]檀传宝.中国教师教育的新境界: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夜上海论坛 [5]欧璐莎,吕立杰.实习教师社会化进程中教育实践课程优化[J].当代教育科学,2012(12).

[6]王加强.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非连续性解读[J].当代教育科学,2011(17).

第15篇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教育使命的全新教育体制,对于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所应该具备与行使的责任与担当,要求我们必须对适应社会需求以及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双基”有正确的理解、认识与定位。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从思想认知的深处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者将“双基”实施赋予了新的期待,给出一个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时代意义的新功能与价值。音乐教育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以及社会职位的需要而不断适应与时俱进。我们不能够将“双基”定格在最初所理解意义上的音乐教育表层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当新的教育使命赋予了音乐教育专业新的使命是,他的“双基”功能与内容也随之有了新的变化和更高的要求。因此,从新课程改革为基点的音乐教育课程,进一步厘定了“双基”的内涵以及重新确定了在终身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并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双基”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中的地位

夜上海论坛 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强调“双基”的重要地位是巩固与强化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与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方面,但也不是教条的偏重于“双基”的实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构架中,既要考虑到对学生知识以及能力的综合性培养,又要照顾到个性的发挥与因材施教。不能够因为注重了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就忽视了其他知识结构的渗透。每一个方面都不能走极端,要权衡好每一个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重视结论的同时也要重视教育过程,要注重对学生知识体验的培养和创新精神,注重课程建设的价值与意义。

1.“双基”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中的规约性教育者认为,强调主动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是进行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由此,在进行课程建设中,传统意义上的“讲授新课”环节提倡变更为“主题探究”环节。在强调基础理论讲授的过程中,更加重视的是讲授的过程,是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主动研究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文化能力上的规约性,强调在双基实施过程中,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而不是单方面的知识讲授。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而非原始意义的拼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关于“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地处理好“双基”训练与形成“主动学习”之间的关系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在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建立良好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够形成可持续学习的能力,通过课程建设的归约性,使双基成为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中既有“基础性”又有“能力性”的双面。事实表明,这种高层面的双基训练与教育比以往单一的基础知识与技术能力培养具有更高的挑战性,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与思考,才能够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科学、良性的双基教育循环体系。

夜上海论坛 2.构架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文化层面的双基认知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价值取向的核心是音乐基础理论与技能教育的扎实性与多元性,通过课程落实与实施,使这种价值性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仅体现音乐理论与基础技术内涵,也反映出课程的价值取向,从一定内容上体现了时代与社会需求的本质性与课程精髓。当然,不可回避的是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双基”的培养与实施也有其更迭演变。尽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价值取向本身作为一种价值活动的主体过程,但它的内隐性变化与内容上的拓展都必须在一定的社会与文化层面上的规约,不能够脱离社会与历史而进行空想理念上的构架。从文化角度对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价值取向的核心要素“双基”进行纵向分析,从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上来看将极大促进课程建设本身改革的深化。学生获取音乐教育专业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从课程本质上讲就是个性化学习的过程,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实施“双基”的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统一性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与学科综合知识构建之间的关系;学生音乐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之间的关系;知识学习过程培养与兴趣培养之间的关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充满人文关怀与文化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

夜上海论坛 三“、双基”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中的价值取向

纵观文化开放后的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涵建设,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迈出的每一步都为文化的进程提供了坚实的步伐。理性地提出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中重视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实施,即“双基”的实践,对于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合理配置与教学内容的科学厘定都是一种具有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的调整与摆布。存在差异的同时,必定会有共同的认知,即强化“双基”的作用,对于人才培养尤其是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设具有相当的意义。当下,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从人文课程设置、通识课程设置、基础理论与史论课程设置、专业与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到多元化、综合性、开放性的选修课程建设,都尊重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体现“双基”教育实施的根本,将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置于社会需求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大环境中,清晰地界定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本质问题与属性。这种属性将为21世纪“双基”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中的价值取向提供更为自觉的文化意义。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于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更为宏观的价值性指导,需要清醒地认知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必须构建在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与认知的基础上,强调音乐教育“专业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强调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更强调在面对时代与社会文化巨大发展的进步中进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本身的反思、比较与借鉴,并进行主动探索、自主适应与不断的超越,才能够走出真正属于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设自身特色的文化高度。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