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经济农业论文范文

经济农业论文范文

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经济农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经济农业论文

第1篇

1.1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

夜上海论坛 不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的质量与价格都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重点[3]。根据消费者的这一需求,应逐步规划并建立一系列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生产基地中,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的培植,建立一个绿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除了培植较为常见的品种之外,还可以在生产基地中培育一些因地域限制不易在室外存活的农产品品种。在农产品的招商方面,应给予潜在商家一定的优惠政策,让商家能够通过最小化的投入实现最大化的收益。同时,也为无业人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夜上海论坛 1.2提高农业人才储备

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市场上投入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与高素质人才。只有不断提高农业夜上海论坛人才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农村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高水平发展。在农业人才的选拔上,应实行竞争上岗制度,避免腐败问题的发生。对于企业内部的高水平人才,应通过物质奖励等方式进行激励,遵循贡献越高回报越高的原则。同时,对所有人才实行淘汰制,做到奖惩分明。企业内部应定期进行培训,做到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人才储备。

1.3建设龙头企业

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使农村企业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农村工业化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方向[4]。因此,应按照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在农村企业成员中,着重培养一些龙头企业,不断推动农村经济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不断将先进的科技与一流的管理模式应用到龙头企业的建设中,坚持企业自身的特色,提高企业在农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企业的市场规模,也能获得较好的市场效益。在龙头企业的建设过程中,应建立农副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基地,保证农产品与副产品投入市场的品质,使其受到市场的欢迎。

1.4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我国在加入世贸后,市场的规范化使我国的市场农业经济体系日趋完善。然而我国农产品的流通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5]。由于我国农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导致我国还没有完善的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的缺失,使市场无法对农产品进行有效的评级。同时,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农产品的经营与销售进行规范。为了保证市场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应根据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完善我国市场农业经济体制的建设,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规范农产品的销售行为。

1.5结合市场需求

夜上海论坛 在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围绕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展农业生产,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与农村企业的集团化发展。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针对市场需求量比较大的农产品,应按照地域优势规划并建立一系列农产品生产基地。对于主导该农产品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建设企业的龙头,推动企业集团化发展。农村企业的集团化发展,更有利于农产品资源的集中,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同时,也有利于农副产品的开发,实现农产品增值。此外,应不断转变思想,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及时对市场的消费能力做出预测。由于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依然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导致农产品生产者一味追求产量,而忽视了市场的消费能力。农业市场经济想要获得发展,企业就必须按照市场的消费水平来决定产量。

2结语

第2篇

按照可比性、系统性、可获取性以及统计口径一致性原则,尽量选择能够体现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投入产出指标,见表1.所使用的指标数据主要来自2003年和2013年的《江苏省统计年鉴》、《山东省统计年鉴》、《河南省统计年鉴》、《安省统计年鉴》,并运用Deap2.1软件对这两个时期的面板数据进行农业效率分析.

2结果分析

2.1农业经济效率的总体特征

分别计算2002年和2012年淮海经济区各地市农业经济的各项效率指标.从两个时期农业经济效率总体测度结果看,淮海经济区农业综合效率总体水平较低,呈下降趋势,2002年和2012年分别仅达到效率最优情况下的76.2%和73.6%;农业纯技术效率水平也偏低,但呈上升趋势;农业规模效率水平较高,但呈下降趋势,表明总体农业规模效率的下降制约了地区农业综合效率的提高.从变异系数(C)的计算结果可以发现,研究区效率指数相对差异不断增大.同时,相同时期区域综合效率变异系数均较大,规模效率变异系数均小于纯技术效率变异系数,表明纯技术效率是影响各地市农业综合效率的主要因素.

夜上海论坛 2.2农业经济效率的分异分析

2.2.14个片区农业经济效率分异特征根据所属省份不同,淮海经济区可分为苏北、鲁南、豫东、皖北4个片区.受各省农业政策、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内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其各自农业投入产出效率及其差异程度也各不相同,见表2.各地区农业投入产出综合效率差异较大,且差距逐渐拉大.从时间序列上看(表2),苏北地区农业投入产出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均大于鲁南,鲁南大于豫东,皖北最低的格局特征未变.从相对差异看(表2),2002年鲁南和皖北是效率变异系数高值区,苏北的变异系数最低;2012年鲁南和豫东变异系数率的下降,而皖北农业综合效率的下降则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下降导致的.

2.2.2各地市农业经济效率分异特征分别对淮海经济区20个地市的2002年和2012年的农业经济效率指数进行分解测算,并运用专题地图进行空间可视化.

夜上海论坛 1)农业综合效率.2002年农业投入产出综合效率达到DEA效率最优水平的地市为莱芜、日照和盐城;2012年达到DEA效率最优水平的地市为莱芜和盐城.同时,从2002年到2012年,淮海经济区农业投入产出综合效率较高(>80%)的地市数有所增加,但低效率(<60%)的地市数也在增加,地区农业投入产出效率10年内呈下降状态,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从综合效率的地区分布看,2002年农业综合效率较高的地市主要集中在鲁南北部、苏北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均地处淮海经济区边缘地区,成“半圆”型分布,形成了莱芜、日照和盐城沿海的高效率分布带,而淮海经济区其他大部分地区农业综合效率较低,且效率水平大致相当;2012年农业投入产出综合效率分异较为明显,苏北和鲁南高效率地市数增加,且空间分布趋于集中,并呈现出“哑铃”状分布的格局.

2)农业纯技术效率.2002年纯技术效率最优的地市为莱芜、日照和盐城;2012年达到纯技术效率最优的地市有所增加,分别为盐城、济宁、泰安和莱芜.较之2002年,2012年纯技术效率有所下降的地市仅8个,且效率下降幅度较小.从地区分布看,农业纯技术效率的空间分布与农业综合效率的分布大体一致.2002年农业纯技术效率较高的地市主要集中在苏北和鲁南,以盐城为中心的苏北地区由于受到长三角地区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较快,农业科技人才储备较丰富,农业技术水平较高;莱芜和泰安等鲁南地区北部受到胶州半岛经济圈的科技辐射,农业纯技术效率较高.到2012年,农业纯技术效率高的地区在苏北、鲁南地区扩展较多,而皖北、豫东地区的农业纯技术效率普遍较低,从而形成了“东高西低”的差异格局.

3)农业规模效率.2002年达到规模最优的地市有莱芜、日照和盐城,而规模效率低于0.940的仅有济宁,整体水平较高,有14个地市的规模效率是递增的;2012年规模最优的地市有莱芜和盐城,规模效率低于0.940的地市增加到11个,有17个城市的规模效率是递减的.虽然农业投入产出的规模效率水平依然较高,但出现明显下降趋势,说明区域内普遍存在生产要素投入规模和生产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制约了农业综合效率的提高.从地区分布看,2002年农业规模效率除淮海经济区中部的徐州、枣庄、济宁、淮北和蚌埠等地市外,其他地区的普遍较高,形成了四周高、中间低的“凹陷”型分布格局;2012年各地市农业规模效率差异变大,效率较高的地市零星分布在淮海经济区的边缘地带,低效率的区域范围急剧扩大,规模效率整体水平下降明显.

2.3农业经济效率的问题

针对淮海经济区农业综合效率现状,基于2012年的各地市指标,通过DEA-BCC模型计算出非DEA有效决策单元(地市)的农业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情况.不难发现,不同地市相同投入与产出的无效指标差异显著,如连云港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投入冗余比例仅占3.7%,而菏泽则高达74.1%;同一地市不同投入产出的无效指标差异也较大,如徐州农作物播种总面积投入冗余比例仅有4.4%,而化肥施用量冗余比例则有35.5%.此外,各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均未出现产出不足的现象,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产出不足较为明显,特别是阜阳农民人均纯收入产出不足高达81.9%,说明各市农业总体产出水平较高,而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较低,相对于投入来讲远没有达到最优回报.总体看来,淮海经济区各市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基础要素投入冗余较多,要素投入结构和规模不合理,导致产出严重不足,效率低下.因此,根据模型数据结果,各市可以整,合理规划要素投入,减少投入冗余,提高投入要素的利用率,优化要素投入的规模结构,逐步提高淮海经济区的农业经济效率.

3结论

第3篇

夜上海论坛 1生态子系统的协调度动态变化及分析1995—2009年15年间,生态子系统协调度呈现出倒“V”字形的变化趋势。1995—2003年,该子系统协调度基本表现为逐年升高的趋势,协调度等级也由极度失调状态逐步发展为中度失调、弱度失调,直到2003年发生质的飞跃变为弱度协调;但2004—2009年,该子系统协调度由前一阶段的逐年升高的发展态势变为持续降低的态势,其协调等级也由弱度协调经低度失调下滑到中度失调再到极度失调状态。1995—2003年系统协调度上升主要是由于造林面积及粮食单产的功效系数大幅度提高;2003—2009年间造林面积及粮食单产的功效系数虽然保持了上升的态势,但播种面积、化肥用量、灌溉比例及农药用量的功效系数都大幅度下降,导致整个子系统的协调度急剧降低。从生态子系统各指标的功效系数的动态变化可以看出,农业经济系统存在如下生态问题:一是耕地资源日益紧缺,人均耕地面积自1995年以来持续下降,下降幅度达到11.11%。二是农田化肥投入量的快速增加,使得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极大的农田面源性污染压力。虽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化肥用量离全国平均水平的上限426kg/hm2还有一定距离,但由于本区长期采用落后的施用方式导致化肥使用效率不高,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鉴于此,建议本区域内化肥的使用应该着眼于在现有施用量基础上改进施用方式,提高使用效率。三是农田水利设施基础相对薄弱,农田有效灌溉比例下降。1995—2009年间,灌溉比例功效系数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体现出本区域农田灌溉比例大幅度下降的趋势。数据表明,自治区农田灌溉比例由1995年的79.4%下降到2009年的66.27%,年均下降率为1.3%,其主要原因在于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大多年久失修,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综上所述,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经济系统面临资源逐渐短缺和生态安全性日益降低的问题,可持续发展能力也随之降低。

2经济子系统的协调度动态变化及分析1995—2009年15年间,经济子系统协调度由1995年的-1.2099增加到2009年的0.8114,表现为阶梯式上升态势;与此同时,协调等级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协调等级由1级跃升至9级,由极度失调变为高度协调状态,反映出在研究时段内的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1995—1999年经济子系统协调等级为极度失调状态,除乡村劳动力、农村恩格尔系数和人均支出/人均收入功效系数稍高以外,其余指标的功效系数都小于0.20,其中人均GDP、农机动力、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功效系数甚至都小于0.10,处于较低水平。2000—2003年间,该子系统各指标的功效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特别是农村恩格尔系数、农村非农收入比例和人均支出/人均收入3个指标功效系数的快速增长使得协调等级由前一阶段的极度失调发展为低度失调。2004—2009年,经济子系统的协调度由0.6025波动上升到0.8114,协调等级也由低度协调波动发展到高度协调。其间,各指标的功效系数除农村非农收入比例的功效系数持续降低外,其余各指标的功效系数基本是持续升高的,其中乡村劳动力、人均GDP、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农机动力及农业产值5个指标的功效系数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从经济子系统协调度的动态变化可以看出研究时段内经济子系统具有下述特征:一是农村经济和农牧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1995—2009年间,人均GDP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快速持续增长,人均GDP由1995年的2358元增加到2009年的15295元,其功效系数也由0.0018增加到0.9883,增加了0.9865,年均增长速率高达3647.0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878元增加到2009年的3532元,其功效系数由0.0033增加到0.9869,增加了0.9836,年均增长速率也高达1987.08%。二是农牧民收入渠道有效拓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有一定成效。如表3所示,农村非农收入比例由1995年的0.05%增加到2009年0.17%,即农牧民的收入来源中农业所占比重由95%逐步下降到83%,其功效系数也由0.0031波动升高至0.6963,以年均14.91倍的速率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期间农牧民的收入渠道有所增加,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有了一定成效,农村二、三产业有一定的发展。综上所述,研究时段内特别是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农牧民收入渠道增加,收入快速稳定增长,农村经济结构有一定的改善,农村经济已经具备良好的、和谐的发展态势。

3社会子系统的协调度动态变化及分析由表4可见,1995—2009年15年间,社会子系统协调度及协调等级都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协调度由最初的-0.3980升高到0.4766,协调等级由1级波动发展为5级,协调状态相应地由研究初期的极度失调状态波动变动为2009年的弱度失调状态。1995—2002年该子系统的协调度表现为上升趋势,2003年是社会系统失调与协调的转折点,协调等级发生了本质转变,由失调状态转为协调状态。2003—2008年该子系统的协调度虽有小幅度的波动,但协调等级均维持在弱度协调状态,2009年协调等级下降为弱度失调。从社会子系统不同指标功效系数的动态变化来看,该子系统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农产品人均占有量持续增加。除人均粮食占有量表现为波动下降趋势外,人均肉类、奶类均表现为持续增加的态势,其中人均肉类和奶类占有量迅猛增加,人均肉类占有量以年均6.00%的增幅从1995年的46.74kg快速增加到2009年的88kg,而奶类人均占有量也以年均2%的增长幅度从1995年的73.42kg波动增加到2009年的101.47kg;人均水果基本处于平衡状态,功效系数变化不大。上述变化趋势说明自治区政府近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的畜牧业有了较大较好的发展。与此同时,畜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本区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经济系统正向以农促牧、以牧促农、农牧复合协调发展方向转变。二是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明显。从千人拥有床位数、人均农村耗电量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的功效系数来看,1995年以来,农村无论是医疗保障程度还是住房条件都有了长足发展,农村耗电量也逐年上升,说明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明显的改善,农村公共产品量逐年上升。

夜上海论坛 4农业经济系统的协调度动态变化及分析1995—2009年,农业经济系统协调度基本表现为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协调等级由1995年的极度不协调变为2008年的弱度协调,2009年又降低为弱度失调,其中2003年是系统由不协调转为协调的转折点。从不同的时间段来看,1995—2000年农业经济系统协调度持续升高,主要由于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的协调度大幅度提高,生态子系统协调度虽也波动增加,但其贡献率小于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2001年生态子系统协调度有所增加,但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协调度均比上年降低,使得整个农业经济系统的协调度比2000年低。2002年后尽管生态子系统协调度持续降低,但在其余2个子系统协调度波动上升的影响下,农业经济系统的协调度仍然表现为波动上升的趋势,协调度等级也相应提高。

二、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