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能源安全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国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量占全球一半。同时,我国还是世界上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每万元GDP能耗大致是日本的8倍、欧盟的4.5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今后,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增加。据预测,要实现“十七大”制定的2020年经济发展目标,我国能源需求的年增长率需达到4.1%~5.0%(全球同期平均增长率约为2.1%),除煤炭经挖潜和扩大生产规模有可能基本满足需求外,石油和天然气均有巨大缺口。因此,能源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二)石油消费和进口依存度大幅度提高,进口来源单一。我国从1993年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以后,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日益扩大。对外依存度从1995年的7.6%增加到2005年的42.9%。2002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2007年1—9月我国进口原油和成品油超过1.5亿吨,其中进口原油12407万吨,同比增长13.6%,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石油的进口量将超过5亿吨,对外依存度将到70%。石油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石油资源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中东地区是我国石油进口的最主要来源地,其中50%来自中东,这些石油全部通过海上运输运抵我国,其中有80%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能源运输通道受到国际恐怖主义、海盗活动猖獗及美日制海权的多重制约,因此,石油来源和运输通道都极易受制于人。
夜上海论坛 (三)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效低,污染严重。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为:煤炭占69.9%,石油占25%,天然气占2.8%,煤炭所占比例远远高于世界22.5%的平均水平,而天然气、核电及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又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结构极不合理。由于煤炭所占比重过大,煤炭使用技术水平低,不仅浪费了大量能源,而且使环境日益恶化。
(四)可再生能源没有得到高效、充分利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采取的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我国有较为充足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可开发的水电资源居世界首位,我国有丰富的核能资源,风能、氢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资源也居世界领先地位。但目前除水电得到相对较好的开发利用外,由于技术开发水平、使用成本等问题,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不到2%,远远低于8%的国际平均水平。因此,我国可再生能源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的能源安全战略选择
夜上海论坛 (一)多途径、多元化控制石油资源。在世界石油资源日趋短缺的情况下,石油资源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其中,中东地区就占到57.4%,排名前五位的国家也集中在中东。美国通过两次海湾战争已基本掌握了对中东石油的控制权;日本也在利用资金优势积极加强同海湾国家的合作;俄罗斯也正力图重返中东,显示昔日超级大国的影响。
目前,我国50%的石油从中东地区进口。而中东政局风云常变幻,全部依靠油轮通过海路运输,线路漫长、国际局势动荡和中国海军的实力均无法保障运输线路的安全,输送通道已成为我国石油安全的一个瓶颈。无论从地缘位置还是从供应和运输的安全上看,与中东、非洲相比,中亚无疑是中国理想的石油供应源。这些地区因为与我国接壤,且可提供相对稳定的资源,应成为我国投资和获取海外能源的首选战略要地。“中亚能源战略”可减少我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加能源安全系数;同时,能源纽带可加强中国和中亚国家的互信,保证国家西部边境的安全。目前,已建成的中哈输油管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不经过第三国与市场直接相连的国际原油长距离输油管道,按照协议,管道运营初期年输油1000万吨,2010年升至2000万吨。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将各提供50%的输油量。据介绍,此条中国西部的石油运输大动脉还要往西一直修到里海边,届时长度将是目前线路的三倍。中哈石油管道的建成将为我国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能源供应来源。
2006年8月,中国与委内瑞拉签署了能源合作等一揽子协议。目前,中委之间加强能源合作对我国摆脱对中东石油的过度依赖,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石油进口战略无疑大有帮助。因此,我国政府应大力支持国内有条件的石油企业尽快“走出去”,参与国外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建立稳定的海外石油生产和供给基地。积极拓展国际能源的多边合作机制,谋求多元化的发展方式。这样,我国就可以逐步分散目前主要依赖中亚、中东等地的石油进口格局,实质性缓解地缘政治而引发的能源进口风险。
(二)建立完备的石油储备体系。由于屡屡受到石油危机的打击和世界错综复杂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组织实施石油储备计划。美国花了近10年时间打造石油储备体系,其中包括颁布《能源政策和储备法》、实施战略石油储备计划等,目前美国的石油储备量已达120天的使用量。日本99.7%的石油是从国外进口,其中80%以上来自中东。自从上世纪70年生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就开始重视石油储备量。目前,日本的石油储备量已相当于160天的使用量。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也建立了大量的战略石油储备和商业石油库存,欧盟也建议欧盟成员国增加石油储备,将储备量从目前的可供使用90天提高到120天,并希望欧盟成员国尽快建立天然气储备。
目前,我国石油储备计划已启动,2004年6月,石油储备基地开始建设。至2008年底,首批选定的四个石油储备基地——镇海、舟山、大连、黄岛将全部完成注油。第二批石油储备基地的选址也已基本完成,甘肃兰州、新疆鄯善因可利用便利的中哈原油管道注油料将进入第二批名单。同时,第三批石油储备基地亦在规划中。兰州、鄯善进入第二批名单意味着国家有关部门已将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范围从沿海扩大到内地,特别是将油气资源丰富的西部纳入其中,这将明显降低储备风险,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2010年中国石油储备目标是超过30天的使用量。我国石油储备下一步的发展计划应是进一步完善石油储备制度,合理石油储备布局,丰富石油储备方式,降低石油储备成本,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石油储备体系。
(三)科学合理地配置能源结构。第一,依靠技术创新,充分利用煤炭资源。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0%以上,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特点决定我国能源生产以煤为主的格局将长期存在。目前我国洁净煤技术已有很大发展,特别是煤炭气化技术。从近期看,利用现有煤炭气化技术使煤炭转变为合成气,可为电力提供清洁的燃料,并促进煤化工的发展。从长期看,可利用煤炭大量生产氢气,这样不仅会大幅度减轻煤炭燃烧产生的各种常见污染物的排放,也会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与此同时,应采用先进的燃烧发电技术,大力发展坑口电站,在终端能源消费中以电代煤,这样就可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二,大幅提高核能消费比重。核电是一种不排放任何温室气体的高效和耐久能源。目前,全球核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17.1%,发达国家比重更大。而中国仅占1.8%以上。我国有丰富的核能资源,天然铀及其加工能力已初具规模,核燃料循环工业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套。目前,在工程设计方面,我国已具备30万、60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的自主设计能力,部分掌握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的设计能力。在设备制造方面,可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成套设备。2008年11月,广东阳江核电站正式开工,以此为标志,我国核电建设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第三,以气代油、以气发电。天然气是石油的最佳替代品也是化石燃料中是对环境污染最小的一种。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方向应是:以气代油、以气发电和城市气化,技术措施是:合理规划“西气东输”管线的布局,加强油气资源的开发能力。第四,大力发展风力发电。2007年,我国风电装机累计已达605万千瓦,在建的420万千瓦,风电规模居世界第五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的风电定价政策尚未完全落实,电网配套建设滞后于风电场建设,国内大型风电机组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下一步的措施是: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理顺风电价格;加快百万千瓦风电厂的建设,带动风电设备研发制造产业的发展,尽快形成每年1000万千瓦的自主装备能力。同时,要科学规划,重点建设甘肃河西走廊、苏北沿海和内蒙古三个1000万千瓦级的大风场,打造“风电三峡工程”。按此发展速度,2008年风力发电装机可达1000万千瓦,2010年有望达2000万千瓦,中国将建设成为世界最大的风力发电国家。
(四)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能优先的方针。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不小的能源资源和环境代价。经验证明,靠过度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支撑的经济增长将难以为继,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此,要把节能作为增长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在此项工作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要对公共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力量,确保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实现。要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继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理顺能源产品价格,抑制能源低成本消费,将低成本使用能源的鼓励政策改为高成本使用能源的约束政策。按此要求能耗将成为我国政府核准项目的强制性门槛。同时,要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强制淘汰高耗低效的落后的产品;要建立节约型经济体系,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扩大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逐步降低能源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广泛开展全民节能活动,把节能变成全民的自觉行为。
夜上海论坛 1.1安全文化建设是提高境外人员安全素质的重要手段
探求安全事故的成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安全事故发生直接原因,经统计表明,其中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安全事故占据了事故总量的绝大部分,某些行业可能达到了80%左右,那么如何解决人的不安全行为这一问题,从而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人的不安全行为来自人的思想和行为,归根结底是安全素质的体现,而安全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在人员安全素质的提高上正好可以发挥文化的影响力、激励力、约束力和导向力,在依靠现有技术、管理和制度手段等常规方法还难以控制或消灭安全事故的前提下,必须从安全氛围和文化熏陶的角度展开对人员安全管理的更新和改造,以弥补常规方法的不足,预防安全事故,保障安全生产。
夜上海论坛 1.2安全文化建设是建设“本质安全型”境外能源投资企业的主要措施
夜上海论坛 人是安全生产效益的创造者,是操作设备的劳动者,是制度的执行者,是本质安全“人、物、制度、环境”四要素中的最核心的要素,因此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系统中各种要素有机融合起来,实现思想无懈怠、制度无缺陷、设备无隐患、系统无死角、安全零事故,是境外能源投资企业建设成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必由之路。
夜上海论坛 1.3安全文化建设是“走出去”战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
“走出去”战略是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长远发展、促进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境外能源投资企业便肩负着国家“走出去”战略执行的义务,那么境外能源投资企业怎样才能平稳、顺利地“走出去”,关系到安全的两个层面:一是安全地“走出去”;二是让安全“走出去”。
夜上海论坛 1)所谓安全地“走出去”,是指境外能源投资企业要保证所承担项目的人员安全、资金安全、财产安全、设备安全、设施安全等,概括起来也就是人、财、物的安全,这是“走出去”战略的最基础的层面,只有保证了人、财、物的安全,才能保证境外能源投资企业平稳、顺利地“走出去”。试想,如果某一境外能源投资企业连自己员工生命财产安全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怎能在境外立足,更别说实现“走出去”战略了。
2)让安全“走出去”,则是指,国内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在安全管理方面也做出了经验,产生了较多较好的安全管理标准、安全技术规程,为了推广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同时加强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决策权,特别是境外工程企业,有能力、有义务,在输出资本的同时,积极推广安全管理标准、技术规程,推行安全经验。
夜上海论坛 2境外能源投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
安全文化是夜上海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应当将安全文化纳入夜上海论坛建设的组成部分。单从安全文化方面来说,我们可以采用“纵横结合”的方法,先了解安全文化建设的形态与层次机构的内涵和联系,横向结构体系包含观念文化、管理与法制文化、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纵向结构体系包含安全文化的形态、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系和安全文化建设的模式和方法。
2.1正确的安全观是安全观念文化建设的基础
安全观,即是对安全的作用、地位、价值等总的看法,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位对安全的作用、地位和价值的看法总是表现的千差万别,但安全观总有一个趋向性,那就是“安全第一”,即把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看作是至关重要的大事,看作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第一要义。对境外能源投资企业来说,把安全放在第一的位置,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局势、地区动荡,把安全工作看作是企业“走出去”的必要前提,只有建立了“安全第一”的安全观,才能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才能做好企业的安全工作,确保企业的平稳发展和“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
2.2明确的安全责任是安全管理文化建设的保障
夜上海论坛 境外能源投资企业都比较重视安全,也会经常用“安全生产、人人有责”来时刻提醒自己,但对“责”在哪里,“责”与“责”的区别是什么确无从答起,实际工作中就会引起职责不清,相互推诿,使安全工作无人负责,无法进行,安全事故就会不断发生,这不是一个具有良好安全管理文化的境外能源投资企业所应有的局面。因此境外能源投资企业应明确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岗位安全责任,建立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对安全生产层层负责安全责任制,并确保安全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和分工合理。实践证明,凡是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企业,各级领导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切实贯彻执行党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方针、政策和国家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法规以及项目所在国安全管理要求,在认真负责地组织生产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劳动条件,安全事故就会减少。
夜上海论坛 2.3遵章守纪是安全行为文化的良好表现
夜上海论坛 在我们重视安全的同时,也经常听到和看到一个个不安全的消息,在我们身边也时常有不安全的事故出现,追根究底,不难发现,很多事故的根源在于违章违纪,在于没有很好地落实规章制度,这一点可以从安全理论上加以证明。安全管理学认为:导致安全事故的原因不外乎人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主要、直接的原因,这其中的主要表现就是不遵章守纪,可见遵章守纪的重要性。
2.4本质安全的构建是安全物态文化的全面提升
夜上海论坛【论文摘要】我国的能源工业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是:能源供应能力明显提高,能源节约效果显著,能源消费结构有所优化,能源科技水平迅速提高,环境保护取得进展,市场环境逐步改善。然而,必须看到能源现状尚不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我国的能源工业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是:能源供应能力明显提高,能源节约效果显著,能源消费结构有所优化,能源科技水平迅速提高,环境保护取得进展,市场环境逐步改善。然而,必须看到能源现状尚不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一、我国能源资源的现状与特点 第一,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能源拥有量较低。我国石化燃料比较丰富,煤炭资源占主导地位。2006年煤炭资源保有量为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量约占世界的13%,列居世界第三位,开发潜力很大。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而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石化燃料储藏量很大。但煤炭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而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 第二,能源资源禀赋分布不均衡,开发难度和运输压力较大。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石油、天然气分布在东、中、西部地区和近海海域。能源消费地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交通运输压力很大,成本较高。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下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开采难度较大。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 第三,能源资源结构不合理,环境压力较大,将在长时期内难以改变。能源结构是富煤、少气、贫油,优质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煤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比较落后,煤炭消费是造成煤烟型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因为随着城市汽车数量的增加和家用电气的迅猛增多,油气消费很大,能源结构很难在短期内有所改变。 二、制定全球化的国家能源发展战略 1.能源发展的战略定位。新阶段研究能源战略定位十分重要。从总体上看,我国是能源短缺型国家,我们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保证能源生产与消费的长期稳定供应和国家的经济安全。 2.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依靠科技、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选准能源合作的重点战略区。从资源禀赋和地缘优势角度看,中东、中亚―俄罗斯和非洲,应为中国利用国外油气资源重点战略区。许多国家表示欢迎中国到他们那里投资油气资源,促进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我国应当充分利用自身机电产品、轻工纺织品的优势,向他们出口,换取合作勘探开发能源的机会,互惠互利,加快彼此的经济发展。周边国家,比如中亚和俄罗斯,油气资源蕴藏量极为丰富,陆路相连,具有陆上运输和管道运输的便利通道。中亚―俄罗斯又是上海合作组织的重要成员,统筹考虑和积极推进中哈、中俄油气勘探开发和正在修建和通往中国的石油管道项目合作。缅甸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越南近海石油、天然气、煤炭储量也很丰富。蒙古的石油、煤炭开发潜力也很大,运输路线短,具有成本低的优势。除上述重点战略区外,对澳洲、拉丁美洲及我国近海海域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也不应忽视。通过“走出去”合作开发,不仅可以带动国内技术设备和劳务出口,而且对于保障国家石油供应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实施油气进口多元化战略,完善油气贸易体系,保障油气运输安全。应当明确,21世纪上半叶,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仍然是我国能源的主体。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其中,石油消费和石油进口均占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2010年之后,我国将会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我国必须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的石油贸易方式、贸易渠道,以及运输方式的多元化,以规避世界石油市场的风险。在运输方式上,应积极组建远洋船队,增加原油进口的自运量,
夜上海论坛离开校门,在反应堆上工作了45年,退休后仍感知识偏狭需要学习。好在有充足的时间上网搜索关心的课题,容易“荡”得到大量信息。有了感受就想与同行共享,交换意见。 应当说明的是:本文的立场和观点与任何部门或单位无关。如得以发表或被转载,希望的反响是批驳和辩难。那才对发展核电有益。 中国能建多少核电? 改革开放30年来,老百姓生活有很大提高,这是国内外多数人普遍承认的事实。但同样应当承认,国家的资源和环境付出很大,境况触目惊心。去年初的冰雪灾害,4月太湖再次出现蓝藻,今年2月山西又发生矿难,突显国家能源配置和环境安全问题严重。如果说去年7月初日本北海道G9峰会讨论“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有布什政府充愣,中国的表现还过得去,恐怕今年4月英国伦敦的G20峰会,就得明确承担义务了。CO2发射总量即将赶上甚至超过美国成为“老大”,全国电力装机总量超过8亿千瓦,煤电比例超过78%。好多外国研究机构早就关注我们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必须改善环境,维持经济增长,千万不能“因增长而窒息”,威胁广大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环境抵抗力最薄弱,内地比沿海环境抵抗力更薄弱。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环境污染够严重的了,长江三角洲江河湖汊有的水已经发臭。下一步怎么办?总不能把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搬到内地去,发展那里的经济。 好在政府高度重视能源配置和环境安全,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关闭高能耗、高污染的小火电。认真贯彻“积极发展核电”的方针。以这次金融危机电力负荷下滑为“契机”,把“发展核电作为当前调整能源结构的优先选择”,快速推进核电建设。把2020年建成4000万千瓦核电的指标提调整为建成7000万千万,在建3000万千瓦,“力争2020年核电占电力总装机比例达到5%以上”。 有人担心核电要“大跃进”了。其实,早在中东“石油”危机的1970年代美国和法国就被逼得“大跃进”过,而且很成功。以中国人口之多、国土面积之大,外汇储备之高,10年内建成60台百万千瓦的核电机组,不能算“大跃进”。目前开工建设的核电机组,除三门和海阳的12台AP1000外,都是成熟的、没有政治、技术、经济风险的核电机组。 世界普遍认为,核电是唯一证实的、能以基本负荷方式大量提供电力的技术,既可靠而又没有空气污染,或者说不发射温室气体。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也很环保,但不能保证带基荷长期连续运行。 未来中国需要多少电力?需要多少核电?有人估计,2020年中国电力装机总量或有可能达到15亿千瓦。那么,2030年和2050年是多少?据估计,即使不考虑履行《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8.9亿装机容量对于中国的火电来说已到峰值”。“大力发展水电”,积极扶持新能源,剩下的“发电能力都需要核电来补充”。如果2020年中国核电达到7000万千瓦(0.7亿千瓦),占国家电力装机总量的5%,那么2030年就有可能达到2亿千瓦,而且2050年还可再翻一番,届时使核电占国家电力装机总量的25%以上。 以这样的速度发展,到2050年中国核电在电力配置中的份额,与世界核大国相比仍然偏低,不值得“核电人”沾沾自喜。中国核电应当有更远大的奋斗目标。铀资源不是核电发展的“瓶颈”近期大规模发展核电,需要有大量铀资源。 也许是被1960年代“三年自然
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全世界的人们,无论你出自什么立场,无论是从震撼、悲痛、还是幸灾乐祸之后,都不得不开始思考着一个更加深刻的问题:它究竟将给世界带来什么后果,给我们自己带来什么后果。正如一位将军说的:“911事件”对于世界意味着:坏蛋将可能不择手段,不择时机,不惜代价,从任何一个可能的方向,采取任何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发起攻击,中国也难以幸免。 世界上许多专家都认为,“911事件”将改变人类文明的进程。不仅改变人类的战争观,也将改变人类的安全观,直至影响到许多社会经济形态。 对于这一事件的深远性,必须引起充分的认识和警觉。这不仅仅是军队和国家安全部门的事情,也是每一个可能直接影响到社会公共安全利益的职能和生产部门的基本责任,特别是电力行业。 在我国能源行业,尤其是电力行业是否已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深入反思?有没有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有没有采取有效的应变措施? 能源是人类文明的基础,而电力是现代文明的支柱,可以说没有电力,社会将陷入瘫痪,文明将回归原始,其后果不堪设想。南斯拉夫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狂轰烂炸了数月,南军民还能同仇敌忾誓与北约周旋,几乎使美国和北约盟友一时陷入困境,谁料竟然是几枚廉价的石墨炸弹彻底改变战争的进程,当主要电力系统被石墨炸弹破坏后,南斯拉夫的抵抗很快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米洛舍维奇不得不从科索沃屈服撤军,最后竟落的被国人出卖的下场。 中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首都是整个国家的心脏,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如果北京被瘫痪了,整个国家将可能陷入混乱,有什么方法可以瘫痪北京?毫无疑问,最简单廉价的方法就是切断北京的电力供应。北京外埠供电超过60%,几年之后将超过70%。主要通过几条50万超高压和22万高压输电线路从山西、内蒙和河北北部的大量发电厂提供电力。恐怖份子或敌对势力集团只要几十公斤炸药,就可能同时将几个50万高压线路的输电铁塔炸倒,其破坏足以将整个电网拉垮,北京将陷入一片黑暗。如果系统反应不及时,发电厂也将受到致命的破坏。电网一旦被重创,至少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 事实上,不要说是恐怖袭击,就是自然灾害北京电网也不一定能够安全应对。从山西、内蒙接入北京的几条50万和22万输电线路几乎同跨一个地震断裂带和相同的气候区域,一场地震或大雾,就可能造成北京的供电系统破坏。 一旦出现这一局面,就意味着首都的几百万人口被困在高楼之中,没有水、没有电、没有燃气、没有电话、也没有电视,甚至无法用厕所。上上不去,下下不来,交通系统一片混乱,国家机构无法正常运转,中央政府不能正常工作,整个国家将为之出现什么样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相比之下,北京的脆弱性,决不亚于南斯拉夫和纽约。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靠鸵鸟政策也是无济于事的。任何一个敌对势力集团或者恐怖组织,甚至是一个独立的歹徒都可能采取类似的攻击,谁能保证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谁又能保证发生这种恐怖袭击后,电力部门仍可以确保首都的安全供电?如果恐怖份子的攻击发生在奥运会期间怎么办? “911事件”告诉我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一定要防范于未然,决不能让这一局面出现。否则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法承担这一责任。 既然问题如此严重,那么为什么不在北京周围建电厂?事实上,北京已经到了既没有可供发电的水源,又没有发电厂排放污染的空间,甚至已经找不到一片合适建设大型发电厂的土地,北京没有条件建大型电厂是专家们基本一致的看法。 北京的电力安全问题还有没有解决办法?可以肯定的说是有的,而且这把钥匙不仅能够解决安全供电问题,还能有效解决因大量使用电空调带来的日益严重季节性用电高峰问题,同时连带一揽子解决大气环境污染和天然气利用季节峰谷差问题,以及减少政府用于采暖的补贴和公共能源设施投资等多种问题。也就是说,在发电不增加用水,不使用土地,不需要政府增加补贴和投资,同时改善环境的前提下,解决北京的电力供应安全问题。这就是国际上正在大力发展的以用户侧的楼宇、小区热电冷联产系统为核心的分布式能源供应体系,也就是被专家所称的:第二代能源系统。 所谓“第二代能源系统”就是:在一
夜上海论坛进入21世纪,在中国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进程中,能源供应短缺的矛盾再次突现。煤炭供不应求,电力供需矛盾突出,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接近50%,中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正面临严峻的考验。从国情出发,保证中国能源安全应从利用和开发两个方面采取措施。 采取石油进口替代战略, 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当前和今后时期,中国能源供需矛盾中最为突出是石油供不应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原油产量年均增长率是1.67%,而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率高达6.84%,这一“低”(产量低幅度增加)和一“高”(消费高幅度增长),是造成中国国内石油供应短缺、石油净进口量大幅度增加的基本原因。2011年,中国原油产量17500万吨,石油消费量29000万吨,两者之差达到11500万吨,当年石油净进口量接近14500万吨。纵观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二十年及更长一段时间,中国石油生产和消费增长中这一“低”和一“高”的局面仍将持续,石油净进口量和石油对外依存度还将增高。由此产生的石油和能源安全供应问题的解决办法是采取石油进口替代战略。 合理开发和优质利用国产煤炭,替代石油进口。这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选择,因为煤炭是中国能源的支柱。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都采取以煤代油的政策,除了汽车、内燃机车、航空、以及石油化工原料必须使用石油以外,其它领域(如窑炉、发电等)都可以用烧煤代替烧油。这里要强调的是,以优质利用煤炭来替代石油进口。开拓煤炭的清洁和优质开发利用,是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实践证明,煤炭与油气一样,是可以清洁和高效利用的能源。提高煤炭洗选的比例,增加煤炭用于发电的数量,加快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及开发水煤浆、煤炭液化、煤炭气化和煤基燃料甲醇等先进的煤代油技术,将为煤炭变成优质能源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 增加国内石油和天然气产量,替代石油进口。这能促进中国油气工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保证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并且可以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繁荣,有利于政局稳定。所以,这也是一个良策。石油地质勘探的成果显示,中国石油尤其是天然气增加储量和产量还有一定潜力。当前和今后的任务是,进一步加强油气地质勘探,找准有利的勘探方向和目标,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勘探开发效率,增加资源后备储量;采用先进开采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建设远距离输油管线;增加必要的建设资金,满足维持和增加油气产量要求。 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替代石油进口。这是发展国内石油工业的一种补充。中国海外石油勘探开发事业已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进入了良性滚动发展阶段。由于这是一项竞争强、风险多、资金大的业务,需要站在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层面给予重视,一方面要通过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手段,与资源国完善关系,另一方面还要从政策特别是财税、信贷上给予支持,支持企业“走出去”。关键是要选准国家和油田,要做好各种采油国家和油田的方案比较,包括经济比较和综合比较,从中选择较好的方案。与通过贸易途径进口石油相比较,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建立稳定的海外石油生产基地,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有效途径,目的是保证国内石油供应。 加快发展核电,替代石油进口。这也是一个良好的选择。核电是当今世界上与煤炭、石油并驾齐驱的支柱能源之一,具有清洁、安全和高效的特性。发展核电,曾是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两次世界能源危机后解决能源供应和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中国加快发展核电,是提高核工业技术水平,优化能源结构,减轻环境压力,实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核电在中国一次能源结构和电源结构中应该有它合理的战略位置。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核电对保障能源供应和保护生态环境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节约用油,替代石油进口。与上述各个开源措施不同,这是一个节约措施。中国是一个石油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应当始终把石油节约放在首位。中国石油利用的经济效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用油设备的效率也低于国外,节油潜力很大。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节油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压缩高耗油产业,强制淘汰高耗能设备,应用高效节油设备,严格制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大幅增长,加剧了能源安全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我们必须从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加强对能源问题的统筹规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能源基础。 一、我国能源安全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 我国面临的能源安全风险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影响能源安全的国内因素主要包括国家能源安全决策机制不健全,能源消费观念落后,能源结构不合理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加以解决,但是国际因素则更加复杂和难以应对。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和国际能源形势充满诸多不确定因素。世界强国在能源问题上对我国仍然秉持冷战思维,采取掣肘和挤压政策,加之我国自身的能源决策体制存在一些漏洞,致使得我国在能源生产、供应、运输、价格、使用等诸多环节上都面临复杂的安全风险。 能源产地风险。国际石油主要产区的安全形势是否稳定直接影响我国的能源安全。当前,我国在海外的石油资源产地大多分布在政治、经济不稳定的地区。原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地区,而这两个地区恰是各种冲突和战争的高发地区。除了内部冲突外,外部因素特别是大国在石油供应关键地区的争斗也是这两个地区冲突频发的重要因素。中东作为世界石油资源主要产地 (已探明储量占世界的63%),成为各大国控制和争夺的焦点地区。大国在中东石油产地的争夺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宗教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该地区成为多事之地,直接影响到我国石油进口的安全性。 能源运输风险。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运输线安全对于我国的能源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国际石油运输线与地缘政治密切相关,一旦在能源运输线的关键地区发生冲突,极有可能导致运输通道的阻塞。目前我国进口石油运输主要依靠海运,而且路线比较单一,高度依赖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是海湾石油的唯一出口,一旦地区冲突导致海峡封闭或运量锐减,很可能对包括我国在内的高度依赖中东石油的国家造成灾难性影响。而对于我国乃至整个东亚石油安全而言,马六甲海峡尤为重要,中国85%左右的进口石油都要途经此海峡。过度依赖马六甲海峡,无疑增加了我国石油供应安全的脆弱性。 能源价格风险。我国对能源特别是国际市场能源的依赖,使得国民经济很容易受到国际能源价格波动的冲击。据统计,石油价格每桶上涨10美元,我国经济增长率将下降1%,消费者物价指数将上升0.4%。由于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仅2011年我国就为购买石油多支出82.8亿美元。进入2008年以来国际油价暴涨骤跌,从年初的100美元/桶一路上涨至年中147美元/桶的高点,涨幅高达47%,而在第三季度又创造了56美元的历史最大降幅。这种罕见的价格波动对我国的能源安全构成了严重影响。 由于石油不是普通商品,而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其全球供应链和价格形成机制除了受市场经济规律影响外,还往往受国际政治因素的制约,以至于石油价格在某种情况下常常表现为所谓的“政治价格”。从1973年世界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到2003年美英等国再次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30年间,世界石油价格经历了多次暴涨和暴跌,其中几次石油价格的暴涨都是由政治事件引起的。2011年5月初,国际原油价格上升到每桶40美元,创下自1990年10月海湾战争以来的新高,其重要原因之一即是政治因素。 此外,我国还面临着西方国家及跨国公司长期垄断国际能源市场的不利局面。目前全球超过80%的优质油气资源的开采权掌握在埃克森-美孚、BP、壳牌等西方巨型跨国石油公司及产油国国有公司手中。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纽约商品交易所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几乎垄断了全球范围的主要石油期货交易,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基本上都由它们决定。我国作为新兴的能源消费大国,一直处于世界能源价格定价体系的外围,必然遭受种种不公平的待遇。 非传统安全风险。除去可能引发能源安全问题的传统安全因素和市场性因素外,还必须考虑到诸如恐怖主义袭击、海盗袭扰、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因素带来的能源安全风险。中东地区纷繁复杂的政治安全形势和根深蒂固的历史宗教影响使该地区恐怖活动盛行,一旦恐怖分子将目标指向该地区具有战略意义的石油设施,将严重干扰整个国际石油市场的生产和运输,导致全球油价飙升。近年来,恐怖分子袭击中东石油管道、设施、港口和运输船队的频率不断增大。尤为令人担心的是,像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这类石油运输通道极易遭到破坏。如果恐怖分子在上述海峡炸沉货轮,将
主持人: 陶 勇 《能源》杂志记者 嘉宾: 王海运 中国国际问题基金会能源研究中心主任 何茂春 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赵宏图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2009年11月12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举行例行记者会,就“德新海”事件等回答记者提问。 有学者表示,中国货轮被劫,表明我国海上运输安全隐患难以消除,不少区域海军鞭长莫及;比如马六甲瓶颈问题依然存在,由此,折射出能源运输问题之严峻,以及能源外交面临的种种问题。 本期“圆桌“特邀三位嘉宾就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王海运:中国货轮被劫说明海上交通线存在重大安全隐患。针对海上运输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我国多条海上石油运输通路都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处于无保护状态。特别是马六甲海峡,几艘沉船就可以堵塞。因此,应考虑向海盗、恐怖分子活动比较集中的沿海运输要地派出威慑力量。还有一点十分重要,那就是搞好与资源产地和海上运输要地国家的关系,借助他们保障我资源开发与海上运输的安全。为此,我们必须注意造福当地百姓,保一方平安,避免引起引起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的泛滥。我们还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在资源地派驻或者就地组建安保防护力量,加强安保防护。 何茂春:马六甲海峡对中国是致命的,我们有一半以上能源运输通过它,一半以上的进出口货物要经过它,中国没有强大的海军,所以在这一地区非常脆弱。即使条条海路通中国,马六甲海峡也是不可替代的。无论中俄石油管线、中哈天然气管线、中巴石油/天然气管线、中缅天然气管线、拉美线等等,统统加起来都不一定抵得上咽喉要道马六甲海峡的作用。 赵宏图:马六甲海峡等能源运输通道的现实风险主要来自和平时期的海盗、恐怖主义和运输事故,而不是战争状态下大国的军事封锁和石油禁运,且这类风险对中国能源安全的总体影响相对有限。对中国而言,海上能源运输风险防范的重点在于加强相关设施建设、增进多边战略对话与合作、改善运输通道管理及共同研究海上替代路线等。 我们从苏伊士运河来看马六甲海峡。美国过去曾通过苏伊士运河运油,后来苏伊士运河因为战事关闭,美国等开辟了非洲东海岸航线,造出10万吨级以上油轮来替代几万吨的,虽然绕道运输,但成本上升不明显,美欧也并未因此受到严重打击。现在,绕非洲航线成了重要的世界海上石油运输线。 中国国内不同层次关注的内容并不一样。在很多学者看来,中国更关注美国通过海上禁运控制石油运输线,而不是海盗。海上禁运是一种可能,因为,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政策一直存在。关键在于,如果中国大陆与台湾发生军事冲突,美国方面就有可能介入并展开封锁。出于对能源的不安全感(石油价格的增长,能源需求),中国的部分民众认为应该增加海军实力来抗衡美国,但从政府的政策中并未见此种举动和相关政策。一些严肃的学者对现实的分析是:就算中国海军再加强实力,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无法和美国海军实力相比。为缓解这种担心,中美应加强对话,不单在技术层面,更在政治和战略层面;出于不同角度,国内外对石油运输安全问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读和误解,各方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对话,而可喜的是目前各种层面的对话、合作也越来越多。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各种石油陆上管道方案的讨论。事实上,选择管道线路时还要考虑复杂的国家间关系。而且,管道更容易被破坏,一颗手榴弹就可以炸断。相比较而言,还是海运更为安全和经济。 如何看待目前的能源地缘政治? 何茂春:中国能源战略有待进一步完善,但中国能源战略基本能够满足国内需要,应该给它及格分,把有关战略责任推给发改委是不公平的,发改委现在很尴尬,一方面他有很大的权力,一方面他在经济外交中的权力也受到很大的制约,整体国家能源战略需要认识上的提高。在新形势下的战略调整,国家发改委、国资委、外交部等等部门要共同努力参与做这件事。 赵宏图:有时候把企业到国外投资看成国家利益,其实应该有所区分。像达尔富尔,本身是企业投资行为,但国家承担了很多政治、外交代价。企业经营是自己在做,赚钱也是自己的。但是,我们非常理直气壮地说没有和西方国家对抗,我们谈国际合作更多的是双边的,但事实上还有多边的。比如中国和伊朗、苏丹的合作,我们认为是双边互利合作。但美国的政策是三边的,他对伊朗、苏丹遏制
内容提要:中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缺口日趋增大,石油安全已成为一个现实性问题。供求因素将影响中国石油安全。21世纪,中东石油的储产量仍居世界之冠,战略中心地位将不改变,我国将不得不倚重中东石油,但面临挑战。因此,我们应探求符合我国国情的中东石油战略。 论文关键词:中国 中东石油 石油安全 作者简介:杨中强,男,1969年9月生,华东师大法政系博士。 在21世纪到来之际,中国石油对外依赖程度仍趋加重,而中东石油将是中国不得不倚重的主要外来油源。因此,我们有必要以战略的眼光,关注中国石油安全趋势,研究和确定中国的中东石油战略,做好中东石油大文章。由于我国石油资源的后备储量限制,20ro年后我国石油将可能出现衰减,据专家估计,到2005年和2020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将分别达1.8亿吨和2.5亿吨,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由此可见中国石油安全态势之一斑。 一、中国石油安全态势我国石油工业经过30一4O年的发展,已取得了斐然的成绩,石油产量一直保持在1亿吨以上。然而,在成绩的背后却隐藏着严峻的形势。其中最令人担优的就是供求失衡加剧,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说oo年代以前,我国石油还自给自足,“略有节余”的话,而自1993年开始则一直人不敷出。我国虽是石油消费大国,但人均石油资源占有量却相对贫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8.3%。不仅如此,国内石油生产能力不容乐观,人均产油量仅占世界水平的21.4%,①未来原油产量增长率仍将下降。 客观上讲,我国未来石油短缺仍将进一步增大,2005年我国石油缺口t将达0.5亿吨,而到2010年,缺口量将增大到1.17一1.42亿吨。②2001一2010年,石油供量增长将在1.08一1.81%,一般来说,中国石油的供给性因素和需求性因素将影响其石油安全。 二、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主要因素 (一)供给性因素 1.石油资源状况。目前,中国石油最终可采储量为114.93亿吨,仅占世界总量7.7%,居第9位,③而人均占有量仅ro吨,居世界第41位。④此外,中国的石油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3吨,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5%,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再者,我国剩余可采储量连年徘徊不前,储采比为14:l(而世界 石油论文出石油 我国现在的石油储t仅能生产20年左右的时间,即使科技进步了,石油储里亦不可能有大幅度提高,因世界石油发现的高峰期已过,1985一19叭)年全球新增储里仅有25%是新发现的。据统计,地球上的大部分常规石油资源已被发现(约为oo%),是导致石油发现率趋低的根本原因,这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显然,中国也不例外。 2.石油生产能力。中国东部高产油田已进人中晚期,出水比出油还多,自然递减严重,难度增加,成本上升。其实,自1987年以来,中国原油基本上没什么变化,现已达到增长曲线的顶点;虽然中外地质学家认为我国海洋石油丰富,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足以改变中国石油战略的大型油田。自1982年以来,我国累计投资62.5亿美元,仅获得40 亿吨石油储量,其中近期可供商业性开采的储t还不到50%。真乃杯水车薪;我国西部石油开发已启动,此乃我国“东稳西进”战略的重大举措。但投资大,技术复杂、建设周期长(形成规模至少10年),即使发现了大油田,恐怕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总之,中国石油生产有较大飞跃的可能性不大,到2010年左右,原油产t不会有大的突破。 (二)需求性因素 首先,一般而言,石油摇求的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成正比。据估计2(XX)一2010年,中国仍将保持7%左右的经济增速,因而国内石油消费必将“水涨船高”。其次,今后10年第二产业在中国发展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仍将继续加强,石油消费必将持增。此外,自“轿车工业在我国开辟新纪元”以来,我国国产轿车年产最已达30多万辆,进口t亦已接近此数。所以,在我国汽车工业大展宏图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一幅石油狼奔系突的画面。再次,人口增长是石油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人口数为12.9亿,到2010年、2015年将分别达到14亿和巧一16亿。这必将增加人口对石油的需求。从趋势上看,人均CDP愈高,人均石油消费亦愈大。 此外,中国在能源替代和节能方面
能源安全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能源安全问题就开始出现。1913年,英国海军开始用石油取代煤炭作为动力时,时任海军上将的邱吉尔就提出了“绝不能仅仅依赖一种石油、一种工艺、一个国家和一个油田”这一迄今仍未过时的能源多样化原则。法国总理克莱蒙梭曾说,“一滴石油相当于我们战士的一滴鲜血”。伴随着人类社会对能源需求的增加,能源安全逐渐与政治、经济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两次世界大战中,能源跃升为影响战争结局、决定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 今天我们正是要直面能源安全问题,共同研讨世界能源安全问题的发展历程,总结、交流经验,谋划、开拓未来。今天,我们的宗旨是主张加强国际能源的合作而不是对抗,主要有三个问题: 能源安全已成为世界稳定和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对照历史,我们注意到,当前世界所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呈现出与历次石油危机明显不同的新特点和新变化,它不仅仅是能源供应安全问题,而是包括能源供应、能源需求、能源价格、能源运输、能源使用等安全问题在内的综合性风险与威胁。 首先,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巨大压力。自2002年开始,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世界经济的增长是以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为驱动力的。据国际能源署报告指出,到2030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还将增长50%,达到每日1.3亿桶。由此可见,能源供需形势将日趋紧张。 第二,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威胁国际能源市场稳定。世界只有一个石油市场,2/3的石油交易都通过市场贸易进行,因此,国际油价历来是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关注的焦点。2000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进入新一轮上升期。今年4月21日甚至一度突破每桶75美元,引起国际社会对石油供应形势的担忧。油价持续走高的成因复杂。除了上述石油供求关系紧张的原因外,还有伊拉克等中东国家局部战乱、伊朗核问题局势紧张等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原因。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并在高位运行达数年之久,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从未有过,如何应对能源问题的新发展是一项崭新的课题。 第三,围绕着能源产地、能源通道的竞争更趋激烈。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中东是全球石油最富集的地区,历史上围绕该地区石油资源的战略竞争从未停止,可以说,历次中东战争都有能源争夺的背景。“9·11”事件及伊拉克战争后,中东成为国际恐怖活动的中心区域,石油生产和供应不断受到威胁。因石油储量丰富被誉为“第二个中东”的里海地区不稳定因素有所增多,围绕该地区石油管道走向的竞争已经浮上水面。其他主要能源产地也出现动荡迹象。近年来,国际能源通道安全问题常与能源产地安全问题相提并论,共同引起国际社会关注。世界三分之二的石油运输要经过六条重要的海峡或运河,这些运输通道被称为“世界石油运输的咽喉”。1956年爆发的第二次中东战争,起因便是英法欲夺回被埃及收为国有的苏伊士运河这一重要的石油战略通道。马六甲海峡每年通过船只约5万多艘,全球近一半的油轮要经过此处。近年来该海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随着“高油价时代”的到来,能源主产地和能源通道安全问题再度凸显。 第四,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大气环境质量的急剧下降,人们开始注意全球性的环境保护。据统计,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5%是由于燃烧石油、煤炭等矿物燃料而产生的。虽然1997年国际社会制定了旨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然而,截止至2005年底,向空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反而比8年前高出了16%,而且这一趋势仍未得到遏止。当前,以石油、煤炭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消费占世界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的90%,若因能源消耗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继续无节制地增加,将给全球环境及气候带来灾难性影响。 以史为鉴,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曾触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也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当前的国际能源形势也不容乐观,高油价对世界经济的负面效应已经初步显现,各类能源、原材料价格全面上涨,各国经济运行成本明显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出警告称,国际油价若在一年内上涨10美元,世界经济增长率将因此降低1个百分点。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能源问题将进一步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
目前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53%,如果按照目前的需求增长速度,估计2015年石油依存度可能达到65%,超过目前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快速增加的石油对外依存度直接威胁中国能源安全。 以往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往往意指石油战略储备。显然,针对石油供应的突发事件,诸如上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的冲击,中国必须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来防范石油供应中断的风险。目前国际上主要的石油消费大国如美国、日本、德国等都已经建立了发达的石油储备体系,发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均达90天以上。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的长期石油战略储备应该考虑至少90天,将储备规模动态化,既满足本国自身发展需要,同时也可以减少大规模的石油储备引起国际原油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但是,在石油储备和设施上应该适当超前,尤其是当石油价格大幅度波动时,可以利用一旦出现的低油价的机会。 但是,中国的能源安全并非石油战略储备就可以保障的。对中国能源安全的更为广义的界定是充足的石油供给和稳定的石油价格并逐步降低对其他国家的石油依赖。 考虑到中国的石油需求总量,需要进口的石油越大,受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也越大。近期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度波动极大地影响中国油品以及相关生产资料的价格(如粮食、煤炭等等),甚至影响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趋势。国际石油价格走高和大幅度波动将极大地影响今后中国宏观经济和能源使用的安全性。当2008年石油价格涨到147美元每桶的时候,中国经济是非常不安全的。石油价格大幅度波动对整体经济影响也很大,对能源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经历了高油价到低油价波动,以及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变化,使得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如何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的能源安全不只是一个石油储备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能源价格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问题。 节能应当是保障能源安全的主要方面。影响石油价格上涨的基本因素还是石油供需。现实的石油供需情况是,需求仍将比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来自中、印等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供给方则看重石油需求增长潜力、石油储备和石油替代。 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没有有效的替代,需求量增长将加速加大稀缺预期,而稀缺预期推动的不是供给,而是价格。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风吹草动,如地缘政治、美元贬值等,都会引爆油价加速上涨,这就是投机的威力。如果我们都把油价上涨简单归咎于投机,而忽视了石油需求的基本面和石油替代,我们只是在给投机提供更大的投机空间。 除非找到经济可行的替代,期望今后的石油供给要满足高需求增长同时维持合理的价格,确实困难比较大。因此,只有相对较小的石油需求增长才能减弱稀缺预期,减少投机,使油价回落或者不上涨太快。也就是说,所有稳定石油价格的举措都应当围绕减小稀缺预期,主要包括减低石油需求增长速度和减少需求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说,需求增长速度越快,需求的不确定性就越大。因此,降低能源需求增长速度是关键。如果经济增长目标不变,生活水平提高的愿望不变,那么,降低石油需求增长速度的唯一途径就是提高利用效率和节能。 石油“走出去”只能是一个补充。中国海外石油资源开发战略通俗地称为“走出去”。“走出去”主要通过石油贸易买入,或者与产油国共同开发当地油田。能源企业走出去靠的不是运气和勇气,而是强有力的能源外交和知识经验丰富的经营管理人才,这些都需要时间准备和经验积累。 中国石油“走出去”并非从容之举,目前看来许多方面都没有充分准备,尤其在管理人才和企业经营经验方面。发达国家的石油商在本国政府大力支持下,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占据了世界各地包括所有较好资源与市场在内的重要石油资源与市场,也获得了经营管理经验和大批经验丰富的人才。中国企业现在要参与开发海外石油资源,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高的代价,目前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种种麻烦说明了这一点。 石油“走出去”需要能源外交支持。因为量的问题,中国石油需求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每当国际油价高涨,通常就会有对中国的石油消费与进口增长的炒作和夸大。事实上,国际社会的主流观点就是将原油价格高涨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中国的需求。中国的快速石油消费增长对国际油价无疑会有影响,这是一个事实,由于中国人均石油消费很低,没有理由说中国石油消费威胁其它国家的石油消费。 作为主要石油消费大国,
2011年12月10日,怀柔区棱草村西南的北京电力50万伏环网昌平和顺义线路上两座输电铁塔,因周边村民盗挖沙土,使其塔基几乎就要成为孤岛,随时会有坍塌的可能。一旦高压铁塔倒塌,全市电力环网将彻底瓦解,北京将会陷入一片漆黑。 北京有超过60%的电力是从外省市输送来的,主要通过山西、内蒙和河北有限的几条22万和50万高压输电线路接入城市电网,全市目前仅有四座50万伏变电站。受到威胁的两条线路是昌平变电站和顺义变电站的联络线,对昌平和顺义50万伏变电站进行峰量调剂,每条线路电力负荷为70万千瓦时。北京超高压公司有关人员表示,如果将电力比喻成血管,50万伏线路便是人体的大动脉,“大动脉一旦被割断,将直接威胁全市的电力环网,导致全市电网瘫痪。” 由于输电铁塔倒塌造成大停电的例子是非常多的,2003年12月27日山西三个初中学生应贪图小利,盗窃高压输电铁塔上的螺母卖钱,导致22万伏高压铁塔倾倒,造成晋城市大面积停电,直接经济损失达百万余元。 作为现代工业文明象征的高压输电线路和电网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纸老虎”,不要说人为破坏,就是一些有限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现象也可能造成它的瘫痪。去年8月,一阵大风卷起了彩钢屋顶和一些泡沫塑料挂上了高压电线,使高压电线短路,造成上海市区大面积停电。嘉定黄渡镇变电站50万伏的6条高压线路中5条出现跳闸,经过重合闸后,仍有3条涉及到22万伏的线路“因为永久性故障”未能恢复供电。大风、大雨、大雾、地震都可能使电网陷入崩溃,一旦崩溃,需要数小时甚至数日才能恢复。 北约干预南斯拉夫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攻击城市的能源基础设施,特别是使用石墨炸弹破坏电力设施,切断电力供应,让住在高层建筑的城市居民没电没水,上上不去,下下不来,水喝不上,饭吃不上,电灯、电脑、电视、冰箱全部没法用,连厕所也没法使用,最后达到“不战屈人之兵”的目的。“911”事件之后,国际恐怖主义分子更加看中袭击城市基础设施,其中高压输电线路和天然气管网成为他们最为青睐的目标。由于这些目标分散,不易保护,而攻击后产生的影响又非常大,所以成为国际反恐的一道难题。2002年2月28日美国盐湖城冬季奥运会因有破坏分子向一个24小时都有专人守卫的并有6英尺高的围栏变电站投掷了铁轨的道钉,结果造成2个多小时的大面积停电,直接影响到部分赛事的正常举行。 供电安全一直是高悬在北京头上的一把利剑,时时刻刻威胁着首都的安全,乃至威胁着整个国家政治、军事和金融的运行安全。长期以来,北京对外埠电力的依赖过大,而且情况愈演愈烈,市内能够真正派上用场的只要东边的国华和高碑店华能两座热电厂,以及西边的高井和石景山两座热电厂,不到北京电力负荷的30%,远远低于安全自保的最低基本要求。许多重要的输电线路同跨一个地震断裂带,同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甚至几条线路并驾齐驱。一次地质灾难,一场大雾冰凌,一次有组织的恐怖袭击都可能造成大面积的停电事故。中国作为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北京是这个国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心脏,一旦运行瘫痪,对于整个国家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这个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 自“911”之后,特别是2003年的北美和欧洲部分国家的大停电事故之后,各国都主张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尤其是能够同时使用天然气和柴油的分布式能源可以最有效地解决城市的电力和能源的综合供应安全问题。它的好处是电网瘫痪了,局部可以保障供电,天然气管网停气了,还可以采用柴油。更重要的是这些系统不是备用的,而是保持运行的,不仅发电,还可以利用发电之后的废热供热制冷,能源利用效率是常规能源供应形式的1.5~2倍,污染排放更低,经济性更好。这一技术正在发达国家构筑新一代的能源系统,有人称之为“第二代能源系统”。 目前,北京的试点工程已经展开,北京燃气集团大楼地下室内一个楼宇发电厂正在运行,不仅满足了北京天然气指挥中心的电力保障,同时可以在夏季利用发电后的废热生产制冷冷水,冬季供应采暖,以及卫生热水。市政府主管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有关鼓励“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规定”和鼓励政策。相信这一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北京的电力安全问题。 作者通讯地址:北京海淀区北蜂窝路8号中雅大厦A座14层 邮政编码:
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事关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目前,全世界都在关心饮水安全问题(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世界水日、世界水论坛)。研究表明:人体的59-66%是由水组成的,维持人的生存基本需求、每天必须得到最低数量安全饮用水为3-5升。洗菜、做饭、刷牙、洗脸、洗手等需要20升/天,加上卫生和洗浴等生活基本需求用水,大约每人每天需50升。据联合国卫生组织调查,人类80%的疾病由不安全的水和恶劣的卫生条件造成。维护人的生命健康,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使所有人得到安全的饮用水和合格的卫生条件。 一、“十五”期间我国农村饮水解困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饮水解困工作高度重视。2000年编制了《全国农村饮水解困“十五”规划》,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管理办法(一个办法,三个意见,三个标准。),这些办法和措施保障了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顺利实施。到2005年底,全国总投资223亿元,其中,国家国债资金117亿元,地方政府和农民自筹106亿元,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工程100多万处,解决了6700多万农民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项目区覆盖30个省(区、市)的2000个县和新疆兵团14个师161个团场,取得了“小工程,大德政”的效果,农村饮水解困工程成为近年水利工作的三大亮点之一。 2011年,水利部、卫生部和发改委组织100多位专家对农村饮水解困项目进行了评估,抽查了23个省(区、市)的205处工程,入户访问1836农户。结果显示:农村饮水解困工程成效显著。一是劳动强度降低,户均每年节省53个挑水工日;二是农户收入增加。节省的劳动力有42%外出务工获得收入,用水改善还促进了家庭养殖业的发展;三是减少了介水疾病,户均节省药费207元/年;四是生活环境改善,90%农民洗手次数增加,结合畜圈、沼气池、排水沟和房前后植树种草养花等,改善了环境卫生状况;五是减少了纠纷,密切干群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受访农户80%对这项工作非常满意,18.5%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 二、我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2005年组织开展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调查范围为2674个县级单位, 3.8万个乡镇, 65万个行政村。调查人员总数20多万人,完成了全国《县级农村饮水现状调查报告》和31个省(区、市)《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结果表明: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为3.2亿人,占农村人口的34%。其中,水质不达标人口2.26亿人,占70%;水量、保证率低和取水不便的人口9558万人,占30%。 农村饮水工程设施现状:截至2011年底全国农村人口中分散式供水人口为58106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2%;集中式供水人口3624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8%。农村的分散式供水多为户建户用,其中浅井供水占67%,直接取用河水、坑塘水占21%,引泉占9%,集雨工程占3%。农村的集中式供水多数为单村集中式供水,占工程数的91%,这类供水工程只有水源和管网,无水处理和水质检测设施;有水处理设施的联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占8%左右。 2、饮水不安全的主要原因 一是水源污染严重。饮用污染水人9084万人。据《2003年环境公报》,全国年废水排放量670多亿吨,七大水系407个监测断面,只有38.1%满足饮用水水源的要求。28个重点湖库中,只有7个符合要求,占25%。另外,据对我国44个城市地下水调查,有42个受到污染,并检出数百种有毒有机物。过去水质超标大多表现在感观和细菌学指标方面,现在则是化学和毒理学指标超标。 农业化肥用量3600万吨,农药用量为100万吨,畜禽养殖业粪便及废水排放显著增加,对湖泊、河道及地下水造成氨氮、磷污染。据四川省农业厅统计:2011年全省化肥用量215万吨(纯),平均每公顷550kg,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而设置的平均每公顷225kg的安全上限;农药5万吨/年,除草剂2917吨/年,杀鼠剂13.5吨/年,植物调节剂145吨/年,只有10%-20%得到利用,80%-90%流失在土壤、空气和水体中。 二是部分地区农民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致骨骼变形乃至瘫痪,皮肤病、癌症、智力低下等水性地方病的问题;饮用高氟水有5085万人,高砷水289万人,苦咸水3855
天然气长输管道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命脉,联结着众多工业用户和居民用户,一旦停气将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社会稳定。同时,天然气易燃易爆,在长输管道中的储运压力较高(目前最高达10MPa),一旦发生泄漏极易影响周边的公共安全。因此,管道安全问题是应得到政府、企业界和全社会重视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也希望得到全国燃气行业的共同关注。 一、中国石油的天然气与管道业务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简称“中国石油”)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商和管道运营商。截至2003年底,中国石油的探明天然气储量为3.0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探明储量的79%;中国石油2011年的国内天然气产量预计为280亿立方米,占全国总产量的73%以上。中国石油投入运营和正在建设的天然气主干管道超过2万千米,包括横贯中国东西方向的西气东输管道、为北京及华北地区供气的陕京线和陕京二线、川气东输的忠武管道、将柴达木盆地天然气输送到银川和兰州的涩宁兰管道等。中国石油的天然气供应给中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国石油高度重视这一神圣职责。 天然气长输管道是天然气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管道建设为天然气市场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又受到天然气市场发展的不断推动。随着天然气市场需求的增长,天然气管道也必将获得更大规模的发展。 二、油气管道运输安全问题 天然气管道运输安全主要涉及3个方面:①公共安全。防止由于油气管道发生事故引起次生灾害和损失。②管道自身的安全。防止管道遭受外来侵害、自然灾害、管道建设质量等因素造成的损害。③确保正常的市场供应。防止发生由于油气供应中断或供应不足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天然气管道的运输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打孔盗油盗气犯罪行为对管道运行造成严重破坏 多年来打孔盗油事件屡禁不止,对管道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造成最严重的威胁。2003年12月19日,在兰成渝管道发生恶性打孔盗油事件,导致宝成铁路停运7小时,由于中国石油和当地政府措施得力,避免了一场严重的次生灾害。2011年3月,刚刚建成的西气东输管道东段南京一芜湖支线尚未投产已被犯罪分子打孔。 2.对管道的非法占压和周围施工 尽管《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对管道与周围建构筑物的关系有明确规定,对在管道周围从事可能危及管道设施安全的活动有明确限制,但是对管道的非法占压事件仍防不胜防,形成许多重大安全隐患。外部违章施工导致管道被挖断或悬空的事件时有发生。 3.自然灾害的破坏 跨区域的长距离油气管道常常途径自然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如地震断裂带、煤矿采空区、易发生山体滑坡的山区等,地震、泥石流、塌陷和洪水冲击等都会对管道造成破坏。 4.犯罪分子的故意破坏 恐怖袭击和故意破坏成为影响管道安全的潜在因素,已成为国际共同关注的问题。 5.管道自身缺陷和误操作 可能的材料缺陷和施工质量不合格,例如管道母材质量不合格、焊接技术原因等;施工工程对管道造成损坏,如管道防腐层被破坏、管道表面受冲击产生刻痕等;管道内外腐蚀,如防腐层破损等(老管道尤为突出);管道运行过程中的操作失误,如管道阴极保护失效、输油管道误操作造成水击破坏等。 6.市场供应的保安问题 中国天然气管道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管道尚未连成全国性网络,储气库和其它保安设施正在规划建设中,大多数城市和工业用户都是依靠单一气源和单一管道供应天然气。·全国天然气管网的优化完善和加快连接已成为政府和中国石油所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 7.天然气资源供应的保障问题 根据有关权威机构预测,2010年中国对天然气的需求量将达到120
夜上海论坛石油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之一。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本国的石油供给安全,石油战略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既是石油生产大国,又是石油消费大国。国内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石油需求急速上升,2008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达38965万吨,对外依存度达到51.3%。国际油价波动通过石油进口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已经成为我国石油供应安全的隐患。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大规模参与全球石油衍生品交易,尚未建立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在世界石油定价中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权利,无论油价涨幅多大,都只能被动接受。因此,加快完善我国石油市场体系,积极推进石油期货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对于我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有着紧迫而深远的意义。 石油期货交易规模迅速扩大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石油交易的迅速增长,国际油价也开始剧烈波动,给生产商、炼油厂、贸易商以及消费者都带来了巨大的价格风险。在此背景下,1978年,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进行了取暖油的期货交易,这是第一个石油产品的期货交易;1983年3月,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首次进行了原油期货的交易;另外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还推出了无铅汽油和丙烷的期货交易。人们建立石油期货交易合约来对冲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石油期货现已成为世界期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油期货是一种集中交易标准化石油期货合约的交易方式,即交易双方在期货交易所通过买卖期货合约并根据合约规定的条款约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以某一特定价格买卖特定数量和质量的商品的交易行为。石油期货交易的出现满足了市场贸易当中规避风险、发现价格以及风险投资和资源配置的需要,交易规模迅速扩大,纽约商品交易所、英国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和新加坡商品交易所是目前国际石油市场三大石油期货交易所。 1.规避风险 规避风险功能是指生产经营者经过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业务,有效规避、转移或分散现货市场上的价格波动产生的风险。套期保值,是指在签订买进或卖出实货合同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卖出或买进与现货合同到期日相近、数量相等的期货合同。合同到期时,由于价格变动使现货买卖出现的盈亏,可由期货交易上的亏赢得到抵消或弥补,使价格风险降到最小。 在石油期货市场上,原油生产商、炼油厂商和油品消费商都可以通过套期保值来规避价格风险。原油生产商在现货市场上是要卖出原油,当原油生产商认为油价会上涨时,他们在其原油出售协议签订日或能够合理确定该项活动将发生之日起,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买进”期货合约的操作;等到履行现货合同时,再卖出期货合约进行平仓。油品消费商是在现货市场上买入油品,在油品价格下跌的形势下,就在现货市场卖出油品的同时,在期货市场开展“卖出”套期保值操作。炼油厂商既在现货市场买入原油又卖出油品,因此他们背负着原油和油品的双重价格风险。炼油厂商需要进行套期保值的对象是原油价格与油品价格之间的价差。这样,当未来价格发生不利变化时,将手中的期货进行交易后,就可以使现货面临的风险得到有效的规避,从而以极小的成本就可以使现货保持原有价值。 2.发现价格 发现价格功能是指在石油期货市场通过公开、公正、高效、竞争的期货交易运行机制形成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价格的过程。在石油期货市场上众多的石油生产商、经营者和投机者聚集在一起,以生产成本加预期利润作为定价基础,对商品未来价格进行行情分析、预测,通过有组织的期货交易所公开竞价。他们的竞价可以代表供需双方的力量,这个价格是各方普遍接受的价格,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货市场上商品的价格,甚至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现货市场上商品价格的形成。石油期货市场的参与者大多都熟悉石油市场的行情,有丰富的经营知识和广泛的信息渠道和一套科学的分析、预测方法,这样形成的价格基本反映了供需变化的趋势,同时克服了现货市场分散交易所形成的现货价格对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性。它一方面为世界范围的现货交易提供了重要的定价依据;另一方面使企业能够根据此价格信号,指导将来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减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自发性,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石油期货价格具有反应供求关系的连贯性和超前性,可以有机地、动态地反映当前的、变化中的和变化后的供求关系,使价格机制更为完善,价格信号更为完整并具有预期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和消除了价格机制在运行过程中所造成的盲目性和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