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批评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日,我们几个年轻教师正在办公室里备课。突然,年长的李老师推门而入,后面跟着个垂头丧气的男同学。我们几个使了个眼色——又有“掉泪”的感情戏可看了。可不,过了不多会儿,在他的口头教育之下,男孩强忍的眼泪还是流了出来,连忙用手去擦。李老师见状,又动情地教育了一通,这下,男孩的眼泪狂落不已。此时,李老师最后叮咛到:“以后,可要好好学习啊,遵守纪律。”男孩哭得厉害,不知他有没有听见。李老师这才让学生离开。他的教育信条是:批评教育夜上海论坛学生,一定要到他(她)掉泪为止。这样才能说明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可让我们感到十分诧异的是,过了两天,那位同学又被喊到了办公室,两天前的一幕又毫无变动地重演了一次。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流泪是内心的感情受到刺激的一种外在流露。一般说来,某一次的流泪行为并不能在一个人的大脑中停留很长的时间﹑对人产生长远的影响。比如,你看一场电影,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让你泪流满面。过后,你是否就会有他们一样或类似的性格了呢?显然不会。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学生时代肯定挨过老师的批评教育,也流过眼泪,难道你当时真的就想到要改过吗?不说全部,至少有一部分人并没有真正做到。就这个问题,本人作了一次五百人的调查,有超过一半的同学回答说,流泪跟认识和改正错误无关,而是当时其他的原因所致;或流泪的时候认识到自己有些错了,但事后过了一段时间就忘了。更有一次在洗手间里,听到两位学生在交流,语气透露出一丝的得意,“在我们李老师面前,你只要掉几滴眼泪准能过关!”当时,若李老师听到,不知会有何想法。
显然,批评教育学生,我们不能仅看到学生流泪这一表象。因为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一内在的真实想法并非只有流泪一种外在表现,也可以有其他的表现方式。比如,在周记中认真深刻地与老师交流;在谈话中由与老师据理力争到认真地聆听;在谈话中由默默承受到与老师交流等等。不能只许老师说,学生只许听。作为老师,尤其应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敏锐地抓住学生内心想法的外在表露,逐层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层次地解决问题。在批评教育学生时,尤其需要注意这一点。
我并非反对在批评教育学生时使学生流泪,因为流泪也是学生内在的一种反映,也许是真实的,那么作为老师就应该抓住。我只是认为老师们应该探讨更多更好的方式,成为教育学生的多面手,在教育学生时游刃有余,最关键是能达到教育好学生的目的。
1.教师批评要尊重学生
夜上海论坛 21世纪的学生大多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其生活的环境致使其自尊心较强,在学校尤其重视自身形象。因此,教师在进行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时,批评语要尽量减少和杜绝语言暴力。在大庭广众下进行批评的行为,不仅会伤害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产生怨恨情绪,也有损教师的形象。因此,新时期的批评教育,教师应该选择人少的场所和课间、午休的时间以聊天的方式和学生推心置腹,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发挥批评语言的教育实效性,从而达到以德服人的效果。
2.教师批评要公正合理
夜上海论坛 学生犯错,教师以批评的方式引导学生是一种科学的教育途径。然而,在实际批评教育中,有些教师易受个人感情因素的影响,将工作与生活中的不快发泄在学生身上;有的教师还在批评学生时,依据个人对学生的固有印象进行判断,把对其错误的批评转变为对学生个人性格的责难,造成了不合理的批评行为,丧失了批评教育的公平合理性。因此,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将客观事实与主观因素理清,公平合理地批评学生,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
二、提高教师批评的语言艺术的建议
夜上海论坛 1.保持沉默,进行“冷处理”
夜上海论坛 学生在犯错的时候,教师使用批评用语的方式提醒并引导学生改错是最为常用的教育方法。然而,部分教师却未使用亲和开导式的语言,而依靠责备的语言镇住学生,并强调其改正错误。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一旦受到教师严厉的批评时,容易产生怨恨心理,而不会去反省自己。相反,教师如果发现学生犯了错误时,保持沉默,只需一个眼神也能足以让学生感到紧张与不安,并体会到教师的关爱,保持沉默的“冷处理”方式反而会让学生反省自己的错误。这就要求素质教育实施的大背景下,各教育阶段的教师都应该尽量合理避免正面的批评教育,积极采取“冷处理”的方式教育学生。
2.注重批评场合,维护学生自尊心
夜上海论坛 学生在犯错的时候,教师的批评教育非常重要,然而批评的场合选择对于批评教育的成效则更加重要。教师在进行批评教育时要讲究场合,对于较为固执、不能及时认识错误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在办公室进行批评教育;对于自尊心强的学生,则应该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例如校园花坛、操场等,以聊天的形式使其认识到错误。以学生上课迟到为例,当学生迟到较长时间,教师可以在下课后找该学生亲切地问一句:“是家里出了事呢?还是身体不舒服?导致你上课迟到。”当学生否认这些原因后,教师可以说“那你就是路上贪玩啦?”以设问诱导的语言,缓解了学生紧张害怕的情绪,既能问清迟到的原因,也能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积极改正。
3.注重含蓄幽默,触动学生心灵
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注重批评的语言艺术,较多时候都能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这里的语言艺术尤其要注重语言的含蓄与幽默,达到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目的。含蓄的批评语言能让学生在接受批评时保持自尊,幽默的批评语言则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教师应该将幽默的语言巧妙的运用在批评教育中,以此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缓解尴尬的气氛。例如,教师在检查某教室的清洁卫生工作时,当用手摸到地球仪上,发现了较多的灰尘,教师说了句“为何这里落满灰尘?原来我摸的地方正好是撒哈拉沙漠。”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以此也间接批评了当日的值日生清洁工作未落实到位。从此教室窗明几净,整洁有序。可见,批评的语言艺术是一门大学问,更是教师应该广泛学习和培养的艺术。
4.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我觉悟
教育家陶行知针对顽皮学生王友进行批评的“四块糖果”故事告诉我们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育人。当学生犯错的时候,教师应能够心平气和地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我觉悟,这样比严厉地批评,督促其改正错误的效果更明显,最强之处还在于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所以,教师要学习多样的批评教育方法,有的放矢地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必要时需要以表扬替代批评,让学生自我觉悟。例如,课间有故意使坏的学生在黑板上将教师板书的内容添加或删减文字,造成句子句意混乱,教师发现后,可以不露声色的对该学生说,“是不是以为老师弄错了,漏掉了或添加了字,所以就帮助老师完成了。”这样的话语,能让学生立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并自觉进行改正。
三、结语
后现代主义是源自本世纪70年代西方的一种哲学思潮。这一思潮诞生以后,作为一种新的批评范式,很快 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尤其是被运用到文学、艺术的批评中。当现代主义宣称以实证的、科 学的精神把人类从非理性状态中解放出来,它确实给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乃自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但当现 代主义片面地夸大科学所起的作用,并被无节制和滥用到许多社会科学领域之时,正是它为本世纪70年代后现 代主义的诞生提供了产床。
从本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各种思潮特质的混杂。美国学者波林·罗斯诺的《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 》对其作了深入研究。根据他的概括,后现代主义有几个基本特点:第一,怀疑权威,重视审美而非强调道德 教育及其功用。它不以普遍道德上简单的善与恶为标准评价文本,而重视文本的审美价值。第二,反对科学主 义及其系统性等等,强调非理性。它不主张将任何单个的系统的观点武断地强加于人;对不同的甚至矛盾的观 点则持宽容的态度。当现代话语以风格的精确性、确切性、实用性和严密性为目标的时候,后现代主义的表达 更注重自身特性,尤其是模糊性和不可确定性;后现代主义不是先分离其内部诸因素,再揭示其相互关系,最 后予以系统综合;恰恰相反,他们给出的是不确定性而非确定性,是多样性而非统一性,是繁复而非简洁。第 三,它摈弃常规性的、学院式的话语,偏爱大胆的煽动性的表达方式。后现代主义正是由此而变得鼓舞人心和 引人入胜,同时它又陷入了混乱状态的边际。第四,怀旧心态。它往往越过现性特征而指向现代性之前的 个体情感。
夜上海论坛 1997年11月,在《北京文学》组织了3篇较长篇幅的文章, 对当前语文教育现状作了激烈的批评之后,全 国许多报刊纷纷开辟专栏,关注和研讨语文教学,其后结集出版了一本《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如果以最先 对语文教育发难的三篇文章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发现它们在批评方式和内容取向上有几个显著特征:其一,内 容上,批评以政治道德教育为主的语文教育模式,强调文学教育。王丽说:“在高一第一学期的语文课本中, 真正从语文角度来编选的篇目大约只有一半,其余一半则大体上是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考虑的 ,而且还是50、60年代那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便是写景抒情文章也是如此。”邹静之说:“很多人已经把 文学看成是一个附属的令人厌倦的东西了。这与使人生厌的语文教育是分不开的。我坚信如果按教科书中的方 法来写作或欣赏文学作品,那将离文学越来越远。”其二,反对语文教学中所谓科学主义,对语文教材中的解 释系统和设计的练习、问题不满,认为不是无味,就是繁琐。薛毅说:“问题更为严重的是,那套解释体系也 能把经典作品讲偏,讲歪,讲得味同嚼蜡,刻板无趣。仿佛全世界所有的作品都可以用反对封建主义、批判资 产阶级,同情人民大众诸如此类的大词来概括,再加上阶级局限性、消极面,就完事大吉,天衣无缝了。里面 就是没有人,没有人的丰富情感,没有对人的处境的体验、同情、理解、悲悯。”第三,采取非学院式话语。 幽默、揶揄、讽刺等,充斥于作者的行文中。对高中语文教材编入的《松树的风格》,薛毅的评价是:编者教 学生学习松树,“也不知那些编教材的和教书的学得如何。没听说他们集体捐献心脏肝脏。也许他们没有学好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等等。第四,怀旧心态。王丽在发表了《中学语文教学手记》之后,仿佛预感到“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即辗转京、沪等地,走访许多专家学者,用不无怀旧的笔调,记述了一些德高望重的学 者深情回忆少年时学习语文的美好时光,哪怕是私塾式的教育,在作者的笔下也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低吟浅唱 。
显然,笔者在比较后现代主义与上述语文教学的批评时,突出了二者的相似特质而没有揭示其差异性,客 观上二者之间的差别之大,亦无须笔者多言。薛毅在文中也对90年代中国的后现代主义不屑一顾。但事实上, 他们在批评方式上既与时下语文教育研究大异其趣,而在内容及取向上,如上所述,又与现代主义等西方批评 方式有许多神似之处。他们均是从事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之一族,对后现代主义等批评方式可谓轻车熟路,起 码在上述对语文教学的批评中渗透了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倾向或痕迹,因此,我们姑且把它称之为语文教 育的后现代主义式批评。
夜上海论坛 后现代主义式批评对语文教育的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