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业技术推广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数量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1.1.1村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缺乏现虽有地、县、乡三级推广网络,但到村里就没有科技推广人员了,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村级农技人员缺乏,而且行政人员队伍庞杂,另外农民农产品销售业存在一定的问题。新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服务设施差,服务手段相当落后。还有不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出现了边培养、边改行的现象。在调研中发现村级之间的农户总户数和总人口数很大,其中塔城沙湾县西戈壁镇小平原村农户总户数和人口数最少,这与该村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小平原村地处山区,可耕作耕地面积少,总户数只有66户,村级总人口243人。而吐鲁番市艾丁湖乡庄子村的总户数和总人口数最多,该村有1208户农户,共5394名村民。调研中还发现另一特点:村级种养大户较少,农民规模化经营程度低。在样本区域有12个村级没有种养大户,种养大户最多的村级有372户,但是村级普遍种养大户数量介于5~40户之间。村级农技人员缺乏,其中有14个村级没有农技人员,占到样本总量的9.1%。
1.1.2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不健全根据调研资料可知,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在对农技推广部门的管理工作中不能实行统一管理,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农户之间多为松散连接,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管理水平不高、服务不到位等问题。甚至有些单位是一套人马,挂2~3块牌子。由于缺乏管理力度致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很难落实到个人身上,无法实行专人负责,不利于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也影响了整个农机推广队伍的素质。截至2012年底,新疆种植业乡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2011年相比,县管所占比例下降,乡管所占比例也下降,县乡共管比例大幅增加。主要是该自治区加大对乡级农技机构和人员考核管理,实行三方考核,充分征求乡镇政府意见,加强乡镇政府管理,部分乡镇机构也发现实行县乡共管更有利于体系管理和发展;全疆国家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2012年与2011年底相比,总数减少了368个,其中省级减少1个,市级减少4个,县级减少18个,乡镇减少345个。主要原因是往年对推广机构定位不准,把许多主要职能不是从事推广工作的单位都计算进来,导致数据不准。如草原监理所等主要从事执法工作的机构今年不再列入推广机构;新疆乡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中,县农机部门主管的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占21.11%,乡镇政府为主管理的占32.44%,县乡双重管理的占16.18%,县乡双重管理以县为主占29.27%;另外,水产业归口水利部门管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产局为水利厅管理的副厅级单位,各地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归口水利部门管理。
1.2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力量薄弱,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乡镇农技服务机构的农技人员调研当中发现,在基层工作的技术推广人员综合知识结构很差,专业不对口的占绝大多数,而且科技工作者的总量非常少。此外,专业技术人员过去学的和长期从事的是种植或养殖技术,服务技能单一,不适应农业发展对多种技能人才的需求。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有的地区只有1名相关技术人员。全新疆科技队伍薄弱表现为人员青黄不接,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对于农技部门的重视度不够,存在可有可无的思想,对于农技员的关心也比较少,并且一些农技人员并不钻研业务。另一方面,是体制的不顺在造成的。目前镇乡农技人员的管理以块为主、条为辅。乡镇农技人员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的现象较突出。
夜上海论坛 1.1.1编制及人员数量截至2012年底,新疆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数7867人,编制内人员7148人,实有人员7627人。与2011年相比,编制数减少168人,编制内人员数减少318人,实有人员数减少265人。编制数减少的原因与机构减少情况一致,部分乡镇仍在改革,尚未定编定岗。编制内人员数减少,主要是因为乡镇机构的人员被乡镇政府抽调去从事其它工作,特别是该自治区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维稳任务很重,许多农技人员被长年抽调开展维稳等工作;新疆畜牧业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数量为9522人,编制内人员9063人,实有人员数量11551人,与2011年相比,人员均有所减少,原因是今年对从事推广工作的机构和人员重新定位后,数量有所减少;全疆农机推广机构批准编制数4479人,实有人数4577人,编制内人员数4297人;新疆共有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编制数量332人,其中省级76人,地级92人,县级151人,区域站及乡级13人,但实有人数276人,其中省级推广站71人,地级站59人,县级站127人,区域站16人,乡级站1人。
1.1.2人员职称情况新疆种植业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内人员714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67人,占2.74%;副高级职称658人,占9.21%;中级职称2140人,占29.94%;初级职称2876人,占40.24%;无职称1207人,占16.89%。与2011年相比,高级职称比例上升5.02%,中级职称比例上升1.79%,初级职称比例下降5.81%,无职称人员比例下降1.98%;畜牧业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内人员正高级职称231人,副高级职称622人,中级职称2395人,初级职称3883人,无职称人员1932人,与2011年相比人数均有所减少;全疆农机推广机构拥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数达到3196人,其中高级职称132人,中级职称人数达到974人,初级职称人数2117人;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有技术人员176人,其中省级站57人,地级站40人,县级站72人,区域站7人。
1.1.3人员学历情况截至2012年底,新疆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内人员7148人,其中研究生133人,占1.86%;本科2440人,占34.14%;大专2955人,占41.34%;中专1355人,占18.96%;高中191人,占1.67%;初中及以下74人,占1.04%。与2011年相比,本科以上学历比例上升4.15%,大专比例上升1.79%,中专及以下比例下降5.93%;新疆畜牧业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内人员研究生110人,本科280人,大专3911人,中专1685人,高中422人,初中及以下155人,与2011年相比数量均有所减少;全疆农机推广机构拥有大专以上学历2792人,占总人数的65%,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数达到3196人,其中高级职称132人,中级职称人数达到974人,初级职称人数2117人;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现有高级职称24人,中级职称63人,初级职称184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116人,大专学历96人,中专53人。
1.3农业技术服务与农户需求不对称,供求存在差异
夜上海论坛 1.2.1农业技术服务内容结构性失衡如表8所示,总体中内容结构性失衡比例最小的是病虫害防治,主要原因是这种服务可以提高种植作物产量,病虫害失衡比例为7%,这说明有技术服务需求的农户获得病虫害防治的服务最多。此外,新品种技术为11%,养殖技术为14%,优良品种技术为15%,科学施肥和农药安全使用都为16%,田间栽培管理为18%和家禽防疫技术为20%,可见农户非常重视产前和产中环节的技术服务,主要原因是由于3个地区的农户对这些实用性强的技术需求强烈,因为这些技术掌握简单,对农民增收起到很大的作用。而每个地区的技术服务内容结构失衡也存在区域差异性,病虫害防治技术服务失衡比例在3个地区分别为16%、6%和2%,3个地区中技术内容失衡比例最高的分别是储藏技术、储藏技术、包装技术,失衡比例分别是88%、95%和45%,这说明农户在产后对这些服务需求意愿不高以及农户很难得到这些技术服务。
夜上海论坛 1.2.2技术服务渠道结构性失衡目前农户获得技术服务的主要渠道有电视、电话、广播电台、互联网、书刊和科技小报、科教录像光盘、讲座培训、技术示范观摩、拜访推广部门、邻居亲朋好友、手机短信、农业博览会等,由表9可知,所有渠道中讲座培训的失衡状况是最低的,失衡比例为63%,其次是失衡比例为72%的电视渠道,书刊和科技小报、科技录像光盘和邻居亲朋好友的失衡比例接近100%,而手机短信和农业博览会的失衡达到100%,这说明被调查的样本农户根本没有从手机短信和农业博览会2个渠道获得需求的技术服务。3个地区中发达地区讲座培训的失衡比例是最低的,失衡比例为45%,也是因为发达地区农户经济实力较强,具备讲座培训的条件。另外,互联网、书刊和科技小报2个渠道失衡比例相比其他2个地区是最低的失衡比例分别都为76%,这是因为发达地区的农户自己主动利用这些渠道去寻求有用的信息。欠发达地区中失衡比例最低的渠道是邻居亲朋好友,失衡比例为75%,互联网、科教录像光盘和手机短信的失衡比例都为100%,这说明农户根本无法从互联网、科教录像光盘和手机短信这些渠道获取技术服务。另外,欠发达地区农户根本不需求电话和农业博览会渠道。不发达地区中电视渠道的失衡比例是最低的,失衡比例为52%,这是因为不发达地区的农户电视是最容易获得的渠道,通过比较3个地区发现不发达地区的电视和广播电台的失衡比例相比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都低,这是由于不发达地区政府并没有提供足够多、有效的服务机构,农户只能依靠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被动获得服务。
1.4农户获得技术服务的模式比较单一,技术服务满意度有待提高由调研结果可知,目前新疆农户获得技术服务主要是通过基层技术服务站、农技推广部门,基层技术服务站和农技推广部门是政府设立的农业部门,可以直接为农户提供一些技术服务,所以目前农户获得技术服务的主要模式是“政府+农户”。这种服务模式具有局限性,这2个服务部门的人员一般都是和农户一样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直接指导农户生产。这样他们提供的服务是不能满足农户对农业技术需求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的。该调查把农户获得某一种技术服务的满意程度分为不满意、较满意、满意和非常满意4个等级。并将调研地区按经济发展程度分为3个不同地区,各个地区的农户获得农业技术服务的满意程度有所不同。根据表10中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农户获得的技术服务能够达到让农户非常满意还很难,满意程度比较高的技术一般都是比较容易获得的技术服务。说明农户在获得技术服务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有更好的方式为农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农业技术服务。
2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夜上海论坛 2.1完善服务体系,统一管理模式要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涉农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方面的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建立多元化农技服务机制,提高农业技术服务质量。要加大政府对基层农技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以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顺利。进一步强化、规范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和管理。要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统一管理模式,加大管理力度。这样使得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农户之间能够紧密联系,不仅能使服务到位,而且还能提高服务效率。要避免某些单位出现的一套人马,挂不同牌子的现象出现。要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落实到个人,专人负责,以此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2.2稳定壮大农村科技队伍,培养一专多能的技术服务人才对在农村生产第一线工作的科技人员,要逐步改善其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加强服务条件设施建设。同时鼓励高等院校和单位的科技人员到农村基层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以充实农村科技力量。另外,对技术人员也要加强培训工作,定期开展学习班,促进技术人员之间交流。在培养技术服务人才时要注重科技尤其是基层科技力量的重点培养,重视科技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现有队伍的综合素质。虽然科技队伍的总数很大,但创新型人才很少,应对其进行重点培参培养,这是时展的要求。抓好科技推广工作,是促进新疆经济社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关键。
1.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受投入制约
夜上海论坛 一是没有稳定的机构队伍。一些地区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再加上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因素导致推广机构工作难以落到实处;二是工作环境差。不仅基本待遇得不到保证,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也跟不上现代化需求,阻碍了信息的传递,农业服务范围难以真正覆盖至每家每户,农民农业技术难题依旧得不到解决;三是推广人员专业技术不过硬。总的来说,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不在少数,而真正拥有专业技术的人员却寥寥无几。在许多乡(镇)许多推广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知识培训,降低了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由于资金缺乏,地方政府也没有能力对推广队伍进行全方位的再教育和培训,致使推广队伍越发的陈旧老化,整体素质日趋下降。
1.2科技成果同实际生产需求错位袁影响推广效果
经调查研究表明,虽然我国每年的农业科研成果数量众多,但真正能推广应用的却很少。科研成果申报机制存在弊端,导致农业应用研究不立足于市场需求,易于直接投入生产的实用技术;申报奖项时,采取自下而上层层报奖的模式,一级接一级的虚假累加成果数量,导致真正的科研成果缩小了推广转化的空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研成果只有在生产中才能得到检验和认同,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农民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为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要求也呈现多样化、高效化的趋势,由于市场需求发生了转变,就更加强烈需要有效的综合技术和管理技术。但是,当前的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推广机制过于单一,忽视了配套集成技术与整体技术的作用,不能与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相呼应,且又由于市场技术等信息流通不畅,使得科研成果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夜上海论坛 1.3农民接纳农业新技术能力不高袁增加了推广难度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而我国农业技术却相对落后。一是农业生产者大多聚集在农村,农业生产主体是农民,这些人大多文化素质不高,对农业新技术吸收能力有限;二是农民大多经济条件有限,即使有能力学习采用新技术,对于见效慢、投入高的新技术,只能望而却步,改用见效快的物化类技术成果,如农药等;三是在传统观念的作用下使得大部分农户都受到小农意识影响,养成急功近利回避风险的本能,他们更愿意使用落后的传统技术,而不愿承担新技术带来的风险。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有知识的有志农村青年都涌入城市务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推广。
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夜上海论坛 2.1政府应加强推广队伍的管理并予以财政上的扶持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各地方政府都应予以财政上的扶持。一方面,基本待遇得到保证,推广人员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推广工作当中;另一方面,只有改善推广体系的硬、软件设施,使得推广信息畅通,推广工作才能更好地完成。管理实行竞争机制,完善绩效考评机制,使推广人员有忧患意识,能自主地提高自身水平及工作能力,并给有重大贡献的推广人员以加工资、破格提拔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鼓励推广人员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效率。
2.2在现有生产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科研
夜上海论坛 科研成果只有实际运用到生产上,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科研。鼓励农业科技研究时,应立足于当前农业生产需求,而不要出现不匹配的情况。一方面生产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又浪费了人员及资金去研究一些根本没有实际意义的成果。所以,政府一定要完善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对接机制。
2.3建立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政府要发挥在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的骨干作用,组织建立一支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改善推广观念及进行机制创新。一方面,净化推广队伍,对于在队伍中插科打诨、毫无实际能力的干部予以辞退。另一方面,广纳社会人才,一些农民由于多年经验积累,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对农业技术却有着非凡能力,政府应破格录取,使之为农业技术推广贡献一份力量。同时应大力鼓励成立民间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变成全民参与的公益性活动,拓宽农业技术推广渠道,鼓励以形式多样的方式向农民推广技术。另外,农民由于文化水平限制,对新技术的接纳存在一定困难,政府应多加开展培训活动,适当提高农民文化水平,让新的农业技术真正为农民所用。
3结语
1.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
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更好地提高汕头市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对促进汕头市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1.2人员构成
1.2.1总量。2013年,汕头市所有涉及农业技术推广的机构共有107个,在岗人员1221人,其中市直农业推广机构10个,在岗人员390人;区(县)级农业推广机构24个,在岗人员224人;镇(街道)级农业推广机构73个,在岗607人。1.2.2技术职称。2013年汕头市全市农业推广机构的在岗人员1221人中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共456人,占总人数的37.34%,其中市直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143人(其中高级20人,中级43人,初级80人);区(县)级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69人(其中高级8人,中级21人,初级40人);镇(街道)级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244人(其中高级4人,中级67人,初级173)。越是基层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越是困难,镇(街道)级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高级职称人员只有4人,占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的1.64%;区(县)级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高级职称人员8人,占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的11.59%;市直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高级职称人员20人,占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的13.98%。1.2.3学历。2013年,汕头市全市农业技术推广的机构在岗人员1221人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共有498人,占总人数的40.79%。市直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135人(大专56人,本科73,研究生6人);区(县)级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107人(大专86人,本科21人);镇(街道)级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256人(大专204人,本科52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仅6人,占总人数的0.49%;拥有本科学历的人员有146人,占总人数的11.96%;拥有专科学历的人员有346人,占总人数的28.34%。
1.3经费
1.3.1经费来源。目前,汕头市各级农业推广机构由同级政府管理,随着财权人权的下放,各农业推广机构被重新定性,有的被定性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有的却被定性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目前,农业推广机构大部分以公益为主体,其资金的来源主要有2个部分:一是来自同级政府财政部门按人员每年固定的拨款,这一部分的经费来源相对稳定,变化不大;二是申请项目获得的经费,这要视每年当地财政的境况好坏和具体单位申请项目的能力,有的单位1年获得的项目经费较多,有的单位获得的经费相对有限,但整体上经费还是不足,项目经费来源较为单一。1.3.2人员待遇。汕头市除了潮南区各镇畜牧兽医站人员由区畜牧兽医局管理,分派驻镇,人员工资纳入区财政预算,由区畜牧兽医局负责发放外,其他农业推广机构人、财、物均由同级政府统一管理,工资纳入镇级财政预算,岗位津贴由各镇(街道)根据当地实际参照发放。虽然近几年来人员待遇有所提升,但与公务员的工资相差还是较大。人员待遇在各区县和各乡镇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是自上而下梯度递减,市直机构的推广人员工资相对较高,乡镇一级的推广人员工资相对较低。
1.4推广方式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主要受当地农业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汕头人多地少,人均可耕地少,因此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主要是以产中的技术指导为主,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科技下乡、农业示范点建设为辅。1.4.1产中技术指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说到底就是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如何有效避免风险,提高效益。因此,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大多会寻求镇(街道)一级农业推广机构帮忙,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根据具体问题对其提供技术指导,如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轮作等。1.4.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发展的核心在创新,关键是转化与推广应用。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汕头的农业科研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大量先进农业实用技术被广泛推广应用,如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反季节生产技术等。随着大量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应用,科技贡献率在农业生产中所占比率得到提高,农民的效益也得到有效提高。1.4.3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近几年,汕头市利用各种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各种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新成果,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的农业科技服务;各级农业推广机构也根据生产关键环节,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培训,激发农民科学务农的热情。1.4.4科技下乡入户。近几年,汕头市各级农业推广机构本着进村入户、切实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的原则深入农村一线开展科技下乡,适时送技术、送农资,把惠农政策带到千家万户,有效地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3]。1.4.5农业示范点(基地)示范。汕头市本着“政府扶持、企业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以“公司+基地+农户+科技”为模式,在全市大力建设农业科技示范点,大力培养科技示范户和农民合作社技术骨干,选择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作为新技术、新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的示范户,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农民走科学兴农之路。
夜上海论坛 2汕头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工作条件落后
全市乡镇(街道)73个农业推广机构中仅有14个拥有自有资产的办公用房,绝大多数机构只能依靠镇政府办公,加上现代化办公设备配备不足,大部分推广机构没有公用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制约了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更好地开展。
2.2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素质较低
夜上海论坛 由于汕头市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待遇有限,难以吸收高素质人才,致使目前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具有较高层次职称及学历人员比例少,全市122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只有6名是研究生学历,并且这6名研究生全部集中在市直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本身学历不高,再加上知识更新机会不多,以致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难以胜任推广工作的更新发展和农民群众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4]。
2.3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难
夜上海论坛 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普遍职称低,晋升难,各区县农业局都没有成立初评委,不利于基层推广机构人员的参评,特别是从2013年开始要求专业技术人员评审都要设置通过率差,不能100%通过,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由于硬件、软件较差,往往成为淘汰的对象。
2.4经费不足,技术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缺乏
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经费缺乏,特别是那些被划定为差额拨款的机构,目前汕头市区(县)、镇(街道)2级推广机构中,约有一半缺乏必备的仪器设备,仅有9个农业推广机构拥有或租用试验示范基地,大部分农业推广机构平时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的开展,只能通过企业或种养大户的场地进行实施,不利于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2.5人员编制被占用
农业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一直是制约着汕头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发展的瓶颈,由于许多机构原来的人员编制就少,现在又有许多编制被其他人员占用,造成专业技术队伍力量单薄,无法满足日常工作开展。
2.6待遇偏低
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资福利普遍偏低,思想不稳定,影响工作积极性。
3汕头市农业技术推广建议
夜上海论坛 长期以来,汕头市在推广先进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汕头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有弱化趋势,各级政府及上级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汕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夜上海论坛 3.1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待遇
夜上海论坛 各级政府及上级部门应出台和落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倾斜政策,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条件,以此激励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夜上海论坛 3.2加大投入,搞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思想道德培养,调动他们献身农业科技服务的积极性;强化农业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定期开展人员培训,选送一批业务能力出众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到省里接受更深层次的培训教育,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综合服务能力,满足农民需求,不断提高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多做贡献。
夜上海论坛 3.3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激励机制
夜上海论坛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农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农户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投入新机制[5]。加大对农业科学研究和农村科技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力度,增强农业科技的发展后劲,促进科研成果更加符合农业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效果。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建立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与推广,降低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成本。
夜上海论坛 3.4加强与各类农业专业推广部门的合作
完善各专业推广机构的运行机制,加强政府公益性农业推广机构的改革和建设,整合农作、植保、土肥、畜牧、水产、农机等各专业推广机构,打破按专业设置划分各搞各推广的自成体系,建立协调统一、综合整体的农业推广机构。
3.5完善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建设